李牧是赵国的常胜将军,为赵国立下功劳为何却总是被忽略?

2024-05-11 15:16

1. 李牧是赵国的常胜将军,为赵国立下功劳为何却总是被忽略?

因为赵王中了敌国的反间计,听信了谣言,才会开始忽略李牧,甚至最后将其处死。李牧在最初的时候,确实是常胜将军,但败给了敌人的反间计。秦军的王翦知道他们无法在战场上正面赢下李牧,于是便派人散布李牧与赵周围敌人勾结的谣言。可笑的是赵王还真的相信了,于是便逮捕了李牧,并将其处死。在这种情况下,秦军在三个月内彻底失去了对手,直接摧毁了赵军。

李牧是战国时期四大将领之一,军事实力非常强大。因为当时赵国北面与匈奴接壤,所以边境经常受到匈奴的骚扰,之后李牧便被派往边疆击退这些匈奴。李牧在边疆时,主要是防守,也与士兵相处得很好。受到士兵们的喜爱,李牧也加强了军队的训练,把守城的军队变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匈奴人看到李牧不敢出去打仗,胆子就变大了,开始疯狂在边境出没。赵王知道后,觉得李牧很是没用。就把李牧召回了,派出了一名新将军前去边疆迎敌,谁知这名新将军输的是一塌糊涂。之后,赵王不得不重新派李牧前去,这次李牧重新上任后,他还是继续了他以前的政策,这使得匈奴人开始掉以轻心。最后匈奴下定决心,带领10万士兵进攻赵国。

当李牧看到机会来了,他便安排了战术,打败了匈奴,几乎消灭了匈奴。十多年后,匈奴再也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不幸的是,战绩雄厚的李牧最终死却是死在自己人手中,这也让人们感到十分悲伤。赵王的行为相当于是自我毁灭,最终导致国家的毁灭。

李牧是赵国的常胜将军,为赵国立下功劳为何却总是被忽略?

2. 赵国常胜将军李牧,最后会被赵王赐死是为什么呢?

对于大臣和将军,皇上认为你可以用你,皇上认为你不能用你也不能用。我们现在看到,李牧确实是赵国后期的长城,但在当时,赵王并不认为李牧是长城。他只关心嫔妃,不关心国事,国事是由郭开处理的。郭开是赵国的权贵,他承认李牧的军事能力,但他认为李牧不会被他利用,所以他故意压制李牧。郭开认为,赵国迟早会灭亡,与其与秦国血战到底,不如杀了李牧投降。



郭开说:"投降后,受苦的是赵国的王室,而郭开仍然是富贵荣华。因此,郭开以赵国王迁的名义杀了李牧。早年,李牧在抵抗匈奴时,初期采取了 "坚守诱敌 "的策略,但没有得到赵王的认可,所以被免职,在家休息。后来,其他将领赶来进攻,被匈奴打败了,赵王没办法,只好用李牧,但李牧说他不去,理由是如果他去打仗,赵王对他们的军事战略不加干涉,就是要专权。

作为一个旁观者,他们都认为李牧是赵国对抗秦国的唯一希望。但正所谓 "此地无银三百两,旁观者清",其中的人并不这么认为,尤其是在赵王迁的心里,李牧不过是一个心高气傲、包藏祸心、藐视君命的将军,不杀李牧自己的威风何在!说赵王迁昏庸无能也不为过,君无名之臣也可有无!"。有这样的君主,李牧的结局可想而知。直到国破家亡的时候,赵王迁才意识到,李牧是国家的栋梁,郭开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的奸佞之徒。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3. 李牧是赵国的名将,为什么会被赵王所杀呢?

赵奢被封为马服君。这仗之所以能够让赵奢出名,一是因为当时的名将廉颇认为不可战,而事实上赵奢打赢了;二是破了当时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三是这一战成果也很大,消灭了八万秦军,是秦军历史上少有的败绩。

李牧是赵国人,他早年大破匈奴,使其10多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城,确保了赵国边境的安全。后期又以一已之力抗击秦军,延缓了其统一六国的步伐。廉颇也是赵国名将,他骁勇善战,名振天下,前后四十多年,为赵国的生存,建立了不朽的功业。
最终统领万军的,而赵奢则是在赵国面临生死存亡关头,临时从主战的文官中提拔为将,却又具有一定军事才能的将领,自然不能和李牧、廉颇、白起、王翦四人相提并论。
此战虽说经典,却非赵奢一人之功,乃赵国上下同仇敌忾之功!平原君赵胜伐交,断了秦军粮草,秦军没了粮军心受挫,无心恋战,此赵奢取胜关键因素。邯郸有廉颇驻守,秦之二路军在武安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徒增消耗,于战不利,此亦为赵奢取胜之关键因素。
第三,名将最重要的还是会打战,赵奢也具备这一点,在阏与大拜秦军。被赵王封为马服君,据说也是马姓的来源。若是战败,估计赵奢也会成为后人眼中的笑柄。
第四,有识人之明。他曾经说过,其子赵括,只论兵不带兵还可以,若带兵出战,破赵者必是赵括,这就是一番操作猛如虎,回头一看0—5,典型的坑队友。后来的长平之战印证了这一点。
更是使四十万秦魏韩联军全面崩溃。廉颇也不是只会负荆请罪的人,伐齐使赵跃居六国之首,攻魏打得魏没脾气,长平之战后燕王倾全国之力来占赵便宜,又被廉颇打得割城求和,并且和秦作战也屡有胜绩。

李牧是赵国的名将,为什么会被赵王所杀呢?

4. 李牧是赵国名将,其用兵特点是什么?

  李牧(?-前229年),是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战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仗。与白起、廉颇、王翦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作战特点:
  第一,力求壮大自身实力。
  第二,力求削弱、麻痹敌人。
  第三,力求保持信息灵通,了解敌情。
  第四,力求把握好时机。对敌作战,必须掌握好时机,时机不到或错过时机,都会导致作战的失败。
  第五,认为单一兵种作战都有不足,各兵种应协同作战。
  第六,力求以己之长对敌之短。
  第七,在得失关系上,认为有失方能有得,要敢于付出必要的代价以换取全局的胜利。
  第八,在攻防关系上,认为守是攻的前提,先守而后能攻。

5. 为何李牧用兵如神,他若不死,赵国就不可能灭亡?

在秦朝大一统之前有过一段比较长的混战时期,那就是七雄并存的战国。乱世出英雄,“起翦颇牧,用兵最精。”这个时期的白起、王翦、廉颇和李牧可以说是当时功绩最为突出的4位将领。而巧合的是白起和王翦来自秦国,而廉颇和李牧都是属于赵国,战国四大名将来自秦赵两国,是否也在暗示当时竞争最为激烈的就是这两个国家呢?言归正传,今天野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赵国李牧的传奇故事,因为有人曾说,如果李牧不死,或许赵国就不会灭亡,那么秦国大一统的历史就可能改变了。李牧真的如此厉害吗?


李牧的战绩
有人说李牧的战绩堪比白起,虽然在战国四大名将的排名上,李牧是排在了末位,而白起是首位,不过他们俩却都有一个相同的封号,那就是“武安君”。武安者,就是以武功治世闻名天下,简言之就是军事卓越战功彪炳。而李牧可以获得和白起同样的封号,说明他在用兵谋略方面有其突出的成就。不仅如此,李牧还是一位为国为民的仁将,和白起坑杀将士的做法大相径庭。



李牧戍守北部边境的时候,严明治军宽仁待人。将士们驻守边关虽然辛苦,但也是顿顿有肉吃。匈奴人分布广,地形复杂,所以李牧并不主动出击,而是坚守城池以逸待劳,卓有成效地保卫了边关百姓的安宁。你以为这镇守边关不足以体现李牧的能干,那么我们换个人看看。赵王换了个将领之后主动出击却损兵折将,百姓也受到了很大的侵扰,对比之下孰优孰劣高下立现。



李牧的战绩主要还是在抵抗强秦上,当时秦国的强大已经是不言而喻。经历过长平之战的惨痛教训之后,李牧重新整顿军队对抗秦军。如果说一次打赢秦军是侥幸,那么两次打退敌人还重创秦军,那么这就是李牧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的体现了。当时秦国强盛,装备和战斗力都在赵军之上,后来李牧面对的还是作战指挥能力不亚于自己的将领王翦。这是一场明显的以弱胜强的战局。



李牧死,赵国亡
战场上的李牧能攻能守,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谋无不中,攻无不破,就连同样十分能干的王翦也毫无信心能够战胜李牧。李牧的优秀统帅才能让秦军忌惮,于是使出了反间计,散布李牧叛变的流言。一方面有廉颇出走的例子在先,而赵王又是一位没有头脑的君王,再加上李牧领兵打仗的时候总是从国家和人民利益出发,对于赵王的命令并没有完全听从,所以引得赵王对他更加猜忌不已。最终一代优秀的将才李牧还是被冤杀了。在他死后3个月,赵国就被灭国了。



李牧不死又会如何?
那么如果李牧没有被冤死,还能够继续带领赵军抵抗秦军,是否赵国就可以免遭灭亡的结局呢?



这个答案也是值得细细琢磨的。秦国攻打赵国,王翦领军,几乎是倾国之力。而李牧攻守兼备,还擅长出奇制胜。所以如果没有反间计,王翦和李牧之间的胜负是很难说的。也可以说王翦并不一定能够打败李牧,一旦秦军大败而归,至少也是需要休整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之后事态如何变化就不一定了。倘若赵国能够换一位聪明能干的君王,再有李牧这样优秀的军事将领加持,那么秦国的大一统事业恐怕不泡汤也要延迟许久才能完成。




当然这些都只是假设而已,在当时的历史事实之下,秦国的国力强大,足以傲视其他六国,而赵王又昏庸无能,所以失败被灭也是必然的结局。李牧的出现只能延迟赵国被灭的时间罢了,但想要改变整个政治格局也是无力回天的。

为何李牧用兵如神,他若不死,赵国就不可能灭亡?

6. 赵国名将李牧在军事指挥有哪些成就?

李牧,赵之良将,生年不详,在廉颇、乐乘走后,他成为了赵国和山东六国的“擎天柱”,在那个举世皆敌的环境之中是他延缓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以至于为了除掉他秦国只能用“反间计”,李牧死后不久,秦国铁骑便踏平了邯郸,赵国也随之灭亡。就如小时候学过的《六国论》中的一样:“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句话从侧面说明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也说明了李牧在军事上的思想高度。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名将,赵国和历史对他又是极为不公平的:
由于李牧的性格和军事上的高度导致很多人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外加上赵王迁的昏庸无能,最终这个赵国良将无端身死。
历史对他更加不公的是,如此良将竟没有其单独列传,对于他的事迹我们也只能从《资治通鉴》、《战国策》以及别人的列传之中才能找到其生平的少部分事迹。


取长补短,善于利用多兵种协同作战
生在21世纪的我们接触了众多的高科技之后,知道了单一兵种的作战方式在战场上有较多的局限性,因而非常强调协同作战等等。然而在战国时期的各国还没有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观念,那时候各国之间的兵种都较为单一,比如魏国曾经赖以成名的“魏武卒”就是一支深化变法后的新型重甲步兵,秦锐士亦是如此。


首先其利用了车兵的厚重以及弩兵部队的远程杀伤力,将车兵置于前沿让骑兵无法突破车兵的正面防线,利用弩兵的远程杀伤力对匈奴进行远程打击,挫败了其第一波进攻。
而当匈奴骑兵的攻击受挫之时便利用了骑兵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从两翼加入了战斗对匈奴形成了反包围,而这一万多名骑兵就犹如一把尖刀直插进了匈奴人的军阵,撕开了匈奴人的口子。
当匈奴各部因为被包围而陷入了慌乱之时,其在命令全军压上,这十余万的部队经过李牧多年的训练彼此之间的配合可以用知根知底来形容,李牧破匈奴之战其利用了匈奴人的麻痹大意以及战术上的多兵种协同作战一战便灭了10余万匈奴精锐,而匈奴单于则被迫远遁。


从李牧破匈奴之战中就可以看到,对于各个兵种之间的配合其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且更是创造了“以步克骑”的先例,也就是此战之后匈奴十余年不敢南下侵犯赵国北境,比起蒙恬的“连却匈奴七百里”,李牧在对匈奴作战方面的战绩更加的可观,而其善于运用多兵种协同作战则是其军事指挥上的艺术之一。而其一车战、步战全歼大规模骑兵军团的战法也对后世的“以步制骑”的战术有着启发作用。


对战局有清晰的认识:善于把握时机,一招制敌
李牧的另一个指挥艺术也是令人叹服的,那就是他对战局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无论是匈奴还是桓齮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之下也无法占到一点便宜,最终反而被李牧牵着牛鼻子走,而桓齮这个在秦国拥有诸多战功的大将在李牧面前也落得个全军覆没。现在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看李牧所指挥的历次战役之中其对战局的把控度:
在对匈奴作战的前期,李牧一直采取的是固守的策略,无论赵王怎么样逼他,手底下将士无论如何的愤慨,其就是拒不出战。而随着匈奴骑兵对李牧的轻视越来越重,而将士们的求战心切越来越重,外加上各兵种之间的配合已经到达彼此知根知底的地步之时,李牧认识到彻底解决匈奴的机会来了故决定出战,一战便击溃了萦绕在赵国心头几十年的心腹之患。这一点上利用了匈奴的轻敌和“哀兵必胜”的兵法韬略,一战尽十余年之功,可见其对于战局分析能力有一个清晰认识。
“肥之战”之中,针对桓齮的快速挺进,李牧又采取了当年对付匈奴一样的老办法,“以静制动”,其在敌情不明形势不利的局势之下是非常明智的。而当桓齮被李牧的固守策略搞得无可奈何之时,想要另辟蹊径攻击肥下牵着李牧的鼻子走之时,李牧又一次出手了,不过不是被桓齮牵着鼻子走,而是牵着桓齮的鼻子走,其看似针对的是秦军本营,实际上针对的是桓齮的大部队,一招“围魏救赵”直接把十万大军全部歼灭。而这一战李牧则是利用了秦国的“求胜心理”采取以慢打快并利用桓齮的失误之处。
当然李牧这种“以静制动”的战法不是绝对的,秦王政十五年,秦国两路进攻赵国,一路经太原进攻,一路则由平阳推进直取邯郸。而在这种情况之下,李牧根据敌情分析制定了“南守北攻”的战略方针,以有力一部依靠赵长城防守秦军,再用以快打快的办法攻击北线秦军,而当北线秦军被李牧击败之后南线秦军的失败也注定了。


从这些战例去分析可以看出李牧对战局有充分的认识,从史籍之中的资料去看待可以发现李牧长于谋划,一遇战事便会冷静的分析形势在从中寻找敌军的破绽从而一招制敌,可以说这也是其军事指挥艺术的一个亮点。
可以说战国四名将之间的指挥艺术可谓是各有千秋:白起善于打歼灭战、攻坚战,其用兵之法不按常理;廉颇善守,长平之战的铁壁防御、邯郸之战的血战就是最好的证明;王翦属于稳扎稳打类型的名将,不过其善于利用军事之外的各种优势来从侧面打击对手,比如“反间计”;而李牧则是攻守兼备,其战法和白起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尽然之处。
不过正是由于李牧自身太过于杰出也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他的战功实在太过于彪炳,且其思想主张一贯奉行的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外加上赵王的昏聩,终究使的战国末期唯一一个能够抗击秦国的优秀将领就这样无端枉死于猜忌之中。“李牧死,赵国亡”,替代他的赵葱无法发挥李牧军事指挥上的艺术,终于李牧死后不久,赵国被灭。

7. 李牧是廉颇的接班人,也是赵国的元老重臣,为何他会被自己人围攻而亡?

李牧,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他一生征战无数,从没吃过败仗,就是这样一位将军,最后是怎么死的呢?
李牧,最早开始出名的时候,是在赵惠文王时代,奉命驻守代地雁门郡,主要任务是抗击。

他打仗非常有个性,在雁门郡的时候,他就通过向商贩收取租税来充作军费,每日都杀猪宰羊犒劳将士,培养应战能力。对于匈奴的挑衅和进攻,他不予理会,不出战、不追击,敌人走远了,赵军继续练兵。
就这样,见时机成熟了,李牧开出战车,选骑兵一万三千人,步兵、弓弩手十五万人,跟匈奴大战一场,匈奴来战,赵军故意战败,匈奴率军来攻,李牧分兵围击敌军,全歼敌军。此后一连十几年,匈奴人不敢靠近赵国北方边境。

此战,让李牧耀武扬威,后来秦军来犯,秦军大将王翦知道李牧不好对付,就是使用了离间计,派出间谍到了赵国,找到当年陷害过廉颇的奸臣郭开,对其重金收买。于是,秦国间谍在邯郸城开始散布流言,说李牧打算投降秦国。另外,郭开也趁机向赵王进言,说李牧要谋反降秦。
赵王是个胭脂堆里长大的孩子,而且他从小就信师傅郭开的话,所以他就相信李牧投降的谣言,因此下令换下李牧。李牧接旨后,以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作为理由,拒绝交出兵权。

因此,郭开不得不派人将其直接抓捕,并趁对方防备不及,将其斩首。于是就是这样,大将李牧死在了奸人的手里。

李牧是廉颇的接班人,也是赵国的元老重臣,为何他会被自己人围攻而亡?

8. 如果李牧代替赵括作为长平之战的主帅,赵国会取胜吗?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引发了长平之战,这场战役是先秦时期乃至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一场战役,赵秦两国军队参战人数达到一百五十多万之多,光是赵军战败后被活埋的人数就达数十万,可以想到这场战争的惨烈程度!

首先从两国各自的实力来看,秦国是经历过商鞅变法的,整体改革过,粮食产量,人口的规模,武器装备等等水平都高于赵国,从战争的潜力来看,秦国这一点就比赵国强很多。
从军事实力看,秦国军队百余万人,有车万辆,坐骑万匹。而且秦国在地理位置上很靠近西北,马匹很强健,都被称为“虎狼之师”,在之前打过的战争中,秦军都是无敌一般所向披靡,只要是听到敌人是秦国就闻风丧胆。而看赵国兵力数十万,车几千辆,坐骑几万匹”,赵国士兵虽然没有秦国那么凶猛,但是赵国建立的兵力体系早,经验更丰富,骑兵就是优势。这样对比下,貌似秦赵两国的军事实力难分伯仲。

其次是经济实力,秦国在经历商鞅变法后,不管是经济基础还是建筑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观。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国强民富,而且交通水利发达,农田广泛多产,物资极其丰富,而且在地理位置上,秦国西靠着胡宛,南靠近巴蜀,东靠着潼关,有着这样的先天性优势让秦国在经济发展上让其他各国难以追赶上其步伐。
而赵国先天农业方面薄弱,后来国内又发生沙丘政变、赵国内乱,使得赵国经济发展一度滞后,而廉颇采用的又是被动防守的消耗战,按赵国的储存实力来看,赵国实在是耗不起。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后,打造了完美的战争体系。

整个国民经济都服从于战争的需要。兵器生产,军粮的运输,兵员的补给等等方面,从效率到规模都超过了赵国,可以说,战场上的赵国一半是被打败的,另一半是被硬生生的拖垮的。
如果换了李牧,同样也是要面临军粮不足的问题,要面对军粮不足的严重问题,还将面对秦国的战神白起。白起和李牧都是战国最杰出的将领,他们都不会轻易的被对方击败。而由于赵国耗不起的内因肯定会催促李牧出战,最后也只会有那个结果,赵国实力实在不敌秦国而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