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目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取了以下措施(

2024-05-20 19:04

1. 25.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目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取了以下措施(

近年来,由于气候暖干化趋势、过度放牧以及人类活动,使三江源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三江源地区大片土地逐渐沙化.2000年8月19日,国家正式成立全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面积31.6万平方千米.自然保护区内要求:①退耕还草(林),②全面禁猎,③禁采砂金,④休牧育草,⑤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这将有利于改善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故选:A.

25.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目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取了以下措施(

2. 三江自然区和三江源自然区共同保护的生态环境是

是植物多样性和水资源。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西南与西藏自治区接壤,东部与四川省毗邻,北部与青海省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相接。总面积36.6万平方公里,包括17个县市,占青海省土地总面积的43.88%,总人口占55.72万,居民以藏族为主。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和生态最敏感的地区。

3. 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

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湖泊水位下降甚至干枯,水土流失严重,致使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其中自然原因就是三江源地区的气候干旱,容易造成沙漠化;人为因素是人类为了一己私利而过度放牧、滥采乱挖、滥砍乱伐,使得植被减少,加快了沙漠化的进程,水土流失严重,使环境恶化,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依据题意.
  故选:C.

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

4. 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专题调研活动中了解到,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建设四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已得到初步改善。     通过近年来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的实施,三江源地区天然草场的压力已得到有效减轻,草场植被覆盖率和草地生产能力开始恢复和提高,草地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2006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区内的鲜草产量为每公顷5518公斤,与非项目区每公顷4236公斤的鲜草产量相比,每公顷多产1200余公斤。此外,三江源地区围栏禁牧草场内草地植被覆盖率已达90.4%,比围栏外81.25%的覆盖率增加了9.15个百分点。  “通过封山育林、黑土滩治理、鼠害防治等项目建设的整体推进,三江源林草植被水源涵养能力也在逐步增强,草原鼠害得到了有效控制。”杜鹰表示,在高原上进行如此大规模、宽领域、多项目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在我国历史上还前所未有,正是通过生态监测、技术培训等项目的实施,为这一庞大的生态工程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保障。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将继续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不断研究、推广各种行之有效的生态治理措施和治理模式,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及澜沧江的源头,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我国于2003年开始开展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建设,旨在缓解三江源地区生态不断恶化的趋势,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5. 三江源生态环境问题

 三江源生态环境问题
                    三江源生态环境问题。相信大家对三江源并不陌生,三江源是一个非常优美的风景地区,但三江源的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三江源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内容。
  三江源生态环境问题1  位于我国“三江源”地区的青海省,生态环境正在不断地恶化,缺水、大气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三大问题日益突出,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任重而道远。
  据青海省环保局宣传中心介绍,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是威胁三江源生态的首要问题。 作为“中华水塔”的青海而今已面临“干渴”的局面,近年来,江河源头地区河流径流量普遍减少,江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下降。鄂陵湖出水口去年出现了历史上首次长时间断流,龙羊峡水电站今年因缺水而发电不足,青海湖入湖水量日渐减少。
    
  目前,青海省一半以上的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和缺水区,东部农业区出现缺水的频率达到55%以上。到2010年预计青海省缺水将达5.4亿立方米。江河源地区的缺水问题直接威胁着长江、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安全。
  其次,高污染行业导致大气污染严重。近年来,青海省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火力发电、铅、锌、水泥等重要工业原材料和能源生产量持续增长,污染治理跟不上基本建设发展的速度,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呈增长态势。
  此外,青海省境内的'生态环境正不断遭到破坏,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根据青海省环保部门按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的评定,目前,青海省内生态环境质量一般的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1.1%、质量较差的占45.9%、质量差的占13%。江河源的大部分地区退化草场已达到可利用面积的40%以上。一些珍稀物种如雪豹、藏野牛、白马鸡、普氏原羚等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三江源生态环境问题2   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1)生态意义: 
  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2)生态环境问题: 
  ①由于全球气温变暖,冰川逐年萎缩,导致湖泊湿地面积逐渐缩小甚至干涸。
  ②由于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漠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3)保护措施: 
  ①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②采用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
  三江源生态环境问题3   三江源源头及介绍 
  三江源区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独特多姿。这里有辽阔的草原、奔腾不息的江河、茂密的原始森林、高耸入云的冰峰雪山、满山遍野的野生动物、佛教寺庙、古代文化的历史遗迹,藏民族风情以及乡土习俗相互融合、相映生辉,构成世界独一无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保护和建设好三江源生态环境,不但对我国的水源保护以及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对青藏高原乃至整个相关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兴旺发达也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为孕育中华民族、中南半岛悠久文明历史的世界著名江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国外称湄公河)的源头汇水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行政区域涉及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为30.25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3%,占16县1乡总面积的97%。现有人口55.6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0%以上,其他还有汉、回、撒拉、蒙古等民族。
    
  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高海拔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雪山:
  面积:黄河源区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6%
  长度:省内全长1959公里,占干流全长5464公里的36%
  水量:主要支流有多曲、热曲等,年平均径流量232亿立方米,占整个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的49%,占三江源区总径流量的42%
  长江源,即长江的源头,是一处神灵之所,神性,圣洁,孕育了华夏的文明。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环抱于号称“亚洲屋脊”的昆仑山脉和青海、西藏交界处的唐古拉山脉两大山脉之间。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很少有人触及,是科学家、探险者和环保爱好者所神往的地方,景观十分壮丽,雪山冰峰,无垠的草地,蓝天白云倒映在河水中,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长江源头被国家列为自然保护区。
  长江全长6380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它的源头是位于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脉的主峰各拉丹东大冰峰。
  澜沧江源于果宗木查雪山:
  面积:澜沧江源区面积3.7万平方公里,占10%
  长度:在三江源区内长448公里,占干流全长4600公里的10%,占国境内干流全长2130公里的21%
  水量:年平均径流量107亿立方米,占境内整个流域水资源总量的15%,占三江源区总径流量的22%。
  三江源内雪山、冰川约2400平方公里,冰川资源蕴藏量达2000亿立方米,现代冰川均属大陆性山地冰川。

三江源生态环境问题

6.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地理环境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以山地地貌为主,山脉绵延、地势高耸、地形复杂,海拔为3335~6564m,最低海拔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的金沙江江面,平均海拔4400m左右。海拔4000~5800m的高山是保护区地貌的主要骨架。主要山脉为东昆仑山及其支脉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和唐古拉山山脉。由于受第四纪冰期作用和现代冰川的影响,海拔5000m以上的山峰可见古冰川地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中西部和北部呈山原状,起伏不大、切割不深、多宽阔而平坦的滩地,因地势平缓、冰期较长、排水不畅,形成了大面积沼泽。东南部高山峡谷地带,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多在1000m以上,地形陡峭,坡度多在30°以上。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气候属青藏高原气候系统,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表现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的气候特征。冷季为青藏冷高压控制,长达7个月,热量低,降水少,风沙大;暖季受西南季风影响产生热气压,水气丰富,降水量多。由于海拔高,绝大部分地区空气稀薄,植物生长期短。全年平均气温为-5.6~3.8℃。其中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6.4—13.2℃,极端最高气温28℃;最冷月1月为-6.6~-13.8℃,极端最低气温-48℃。年平均降水量262.2~772.8mm,其中6—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而夜雨量比例则达55%~66%。年蒸发量在730~1700mm之间。日照百分率为50~65%,年日照时数2300~2900小时,年辐射量5500~6800兆焦耳/平方米。沙暴日数一般19天左右,最多达40天。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土壤属青南高原山土区系。由于青藏高原地质发育年代轻,脱离第四纪冰期冰川作用的时间不长,现代冰川还有较多分布,至今地壳仍在上升,高寒生态条件不断强化,致使成土过程中的生物化学作用减弱,物理作用增强,土壤基质形成的胶膜比较原始,成土时间短,区内土壤大多厚度薄、质地粗、保水性能差、肥力较低,并容易受侵蚀而造成水土流失。三江源区受地质运动的影响,海拔差异很大,并且高山山地多,相对海拔较高,形成了明显的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随着海拔由高到低,土壤类型依次为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山地草甸土、灰褐土、栗钙土和山地森林土,其中以高山草甸土为主,沼泽化草甸土也较普遍,冻土层极为发育。沼泽土、潮土、泥炭土、风沙土等为隐域性土壤。

7. 三江源生态保护初现成效了吗?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实施5年来,国家在这一地区投入的资金累计超过100亿元。目前,当地生态正稳步恢复,保护成效初显。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及水源涵养地。20世纪末,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致当地生态逐步退化。2005年,我国启动为期9年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76.5亿元,初步遏制了这一地区的生态退化趋势。2014年1月,投入更高、标准更严格的二期工程接续启动,生态恢复治理面积达到39.5万平方公里。

截至目前,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累计投入已达104.11亿元。据最新遥感监测结果显示,二期工程实施至今,当地沙化土地植被盖度由33.36%提高到近40%,湿地植被盖度增长超4%,草地植被覆盖度达到74%,产草量达3082千克每公顷,乔木、灌木林的郁闭度及蓄积量均呈增长态势。青海省发改委副主任李晓南介绍,目前三江源地区各生态系统正稳步恢复,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明显提升。随着生态环境向好,当地生物多样性也逐年增加,一度踪迹难觅的雪豹、欧亚水獭等珍稀野生动物近年开始在当地频频现身。来源:新华网

三江源生态保护初现成效了吗?

8. 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价值

保护区属内陆湿地,主要湿地类型包括永久性河流、时令河、永久性淡水草本沼泽、泡沼和人工湿地等,符合《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指定标准的1、2、3、5、7,该湿地能很好地代表所在生物地理区域的湿地基本特征并处在自然状态,具有所在生物地理区域上代表性、典型性、稀有性或特殊性。 三江保护区的建立,对于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并为东北地区的气候调节,水源涵养,洪涝灾害控制及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三江保护区与俄罗斯的三个保护区相邻,在国际合作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