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案

2024-05-04 00:37

1. 岳阳楼记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领会全文大意,并从写作特点上把握全书的思路。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警句的作用。

3.领会文中骈散结合的句法。

(=)能力训练点首先抓住朗读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朗读中注意字音正确,停顿合理,注意语调高低抑扬,把握记诵的思路,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在反复诵读中,要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细细品味语言文字的美感。

  (三)德育渗透点

  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四)美育渗透点

    全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结构艺术及古仁人高尚的人格魅力。

    二、学法引导

    《岳阳楼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古代散文佳作。学习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录像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正确理解难词、难句,可以通过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来完成。语言文字的美感,宜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警句的深刻内涵,宜在教师适当补充背景知识下理解。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应该如何评价,是学习的一个疑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联系作者所处的特定社会阶段,进行正确地分析。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影碟机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自学文章,理解难词、难句,领会文意。2.学生结合听范读,看碟片和自由诵读,一边领略岳阳楼美景,一边感受本文语句错落有致,富于音乐美的特点。

    3.教师设计讨论题,在边读边议中领会文章主旨及作品把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写作动机。2.感受本文语言美的特点。3.理解1、2节文意。    ’(二)整体感知    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今江苏吴县)人,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仁宗时,曾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他主张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但这些改革多少触犯了大官僚地主的利益,以致推行不久便告失败,他也被贬官外放。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是唐代张说(yue4)建的。《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贬居邓州(今河南邓县一带)时,应好友滕子京的请求写一篇散文。其时,滕子京重修是岳阳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写,邵悚(曲)篆额(用篆字书写匾额),一时传为“四绝”。<岳阳楼记》先略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一事,交代作记缘由,然后着力描写“迁客骚人”登楼时的两种不同览物之情。(或“喜”或“悲”),由此直接过渡到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表达了不向旧势力妥协的决心,并以此来勉励友人,警策自己。

  (三)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放“岳阳楼胜景”录像,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2.指导朗读。听录音,要求注意字音、停顿和语调的高低抑扬。

  3.教师强调读骈句的一般规律,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本文语句骈散结合,错落有致,极富音乐美的特点。    ‘

    完成课后练习二。在复习骈句知识之后,强调读骈句的规律。

    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名,骈句以外,统称散句。

    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节奏。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必须有稍长的停顿。

    4.对照注释,运用工具书,理解1、2节文意。着重理解下列语句: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概括两节大意,理解它们在全篇中的作用。

    (四)总结、拓晨

    本节课,着重体会了本文语言的骈散结合、凝练形象有特点。为加深认识,可以通过完成课后练习四,体会文章遣词用字的妙处。

    1.洞庭湖本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易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并领会到洞庭湖气吞山河的壮阔景象。形成一幅生动的画图。波澜也是无生命之物,用“惊”则易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并领会“春和景明”的平和气氛。

    2.说洞庭湖“气象万千”,可联系上文“衔远山……朝晖夕阳”,领会到景物变化无穷之意。

    3.“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虚写,宜理解为登楼者在特定氛围中所产生的幻觉。既渲染出环境的恶劣。又烘托人物的悲凉心情,可使学生进一步领会“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意思。

    在理解文中难词难句,体会全文大意的基础上,通过点拨引导,使学生进一步领会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文中哪些段落以骈句为主?哪些段落有较多的散句?

    2.本文在什么情况下多用骈句?在什么情况下多用散句?

    3.纯用骈句的语段和骈散结合的语段在朗读时会产生哪些不同的语言效果?

    小结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散句,是相对于骈句而言,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一般地说,一篇文章中仅用几个骈句,算不得“骈散结合”,必须使骈句达到一定的数量,才可以算得。本文首段全用散句,写岳阳楼“大观”,起结均用散句而中间写景则

岳阳楼记教案

2. 岳阳楼记 教案

教案一 
   一、教学角度:广博的胸襟 宏大的抱负 
   二、设计思路:1.作为千古名篇,本文不论是思想内涵还是写作技巧,都有值得品读讲解的地方。但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实际,不可能、也不必要在课堂设计上面面俱到。因此,怎样对教学内容进行斟酌取舍,做到“长文短教”,这是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本三例教案以此为设计原则,即: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口”,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解读要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同时,课文字词句的理解翻译则主要放在课外,要求学生借助课内外资料,进行自主学习。2.本例教案以理解感悟课文的立意美为中心,理清课文“由楼写景,由景写情,由情写论”的写作思路,重点体会古代政治家范仲淹的思想境界。 
   三、实施过程: 
   1.导入:范仲淹在本文中表达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3.研读第5段。①学生齐读;②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展开讨论,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谈谈自己的理解;③理解“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的意思,体会其中包含的对滕子京的劝勉和对自己的鞭策这一言外之意。④理解“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句意,分析其中“二者”的所指,由此导入下一环节。 
 4.研读第3、4段。①概括段意;②讨论:第3段写悲景抒悲情,找出体现“悲”的意味的词句,翻译品味;③讨论:第4段写喜景抒喜情,找出体现“喜”的意味的词句,翻译品味;④理解句式“登斯楼也,则有……者矣”;⑤讨论:怎样理解这两段文字与第5段议论之间的关系?明确:这两段景物描写,实质是在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引出“古仁人之心”,借以表达自己的胸襟和抱负;⑥讨论:这两段的写景抒情与第2段的景物描写的区别与联系。明确:第3段写景旨在扣题,第4段写景照应了第3段“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说法,通过表现“迁客骚人”面对悲喜两景而产生的不同感受,引出下文的“古仁人之心”,借以表达自己的胸襟和抱负。 
   5.讨论小结:①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由楼写景,由景写情,由情写论”的写作思路;②将范仲淹的思想与今日共产党人的思想加以比较,谈谈自己对范仲淹的胸襟和抱负的评价。 
   6.齐读全文。 
   7.作业:①参考相关资料,翻译课文;②背诵全文。 
    
   教案二 
   一、教学角度:工整的对句 精当的炼字 
   二、设计思路:《岳阳楼记》虽是一篇散文,但多用对句,且对仗工整;同时,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颇费心思,语言极具表现力。本例教案拟以语言为切入口,披文入情,阐幽发微,进而领略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三、实施过程: 
   1.导入:介绍江南三大名楼及相关诗文名句,简评名句精当、优美的语言艺术。(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教师介绍作者,范读课文,正音;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悟。 
   3.研读第2段。①找出其中的两组对句,体会其妙处。明确:“衔远山,吞长江”(“衔”和“吞”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湖与山、湖与江的关系,更使静景富于动态美);“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运用对句,写出了洞庭湖独特、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时,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张本。“通”“极”二字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景观和恢弘的气势)。②齐读第2段。 
   4.研读第3段。①速读第3段,归纳要点。②找出其中两组对仗最为工整的对偶句,加以品味。明确:“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怒号”运用了拟人,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日星隐耀,山岳潜形”(两句极写天气的昏暗阴沉。“隐”“潜”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为画面增添了动感)。③快速背诵第3段。

3.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

      文章通过对洞庭湖的侧面描写衬托岳阳楼。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设计思想:古人行文很讲究文气,或曰气脉,特别是骈偶句式为主的散文,尤其如此。与此相适应,诵读课文时要整体整篇地读,一气呵成地读,分段分句、支离破碎地读容易破坏文气,所以进行诵读训练时一定要把好这一关。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岳阳楼的情况:可从岳阳楼上镌刻的诗词歌赋谈起,也可从岳阳楼的修建历史谈起;可放录像或多媒体资料,也可由学生介绍。
         二、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正音正字。
         三、初读课文两遍,熟悉文章的基本内容。
         四、齐读或个读文章,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五、教师介绍作者情况和相关的背景知识。
         六、熟读成诵,也可组织背诵比赛。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师生通过讨论、串讲等方式了解主要内容。
         三、从表达方式、对比反衬、思想感情的角度分析文章的主旨,学习本文情景相生的写法。
         四、讨论:联系现实生活和个人的成长谈谈怎样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怎样树立“忧国忧民”的意识。
         五、整理文言字词,积累文化常识。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一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二、读讲
         把课文立意新(政论好、人生观好)与语言美(写景好)作为重点。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断吟诵中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第一节: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欣赏洞庭湖全景。体会转折句的作用。
         第三节、第四节: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落实对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五节: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过程中,朗读形式多样,背诵则结合讲析逐步进行;以读为主,读读讲讲。
         三、辨异
         罗列一些意见不一的解释性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 如“而或长烟一空”有两种解释:①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②;雾气充满天空。 要求学生对比着结合课文分析。
         四、归纳
         着重从语言方面去探究,分别从词语、句式、修辞、节奏等方面去概括、归纳:
         1.词语——炉火纯青,如“衔远山,吞长江”。
         2.句子——精练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语、对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辞——巧妙运用,如对偶,对比、排比、借代等。
         4.节奏——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
         五、补析
         教师还强调了文章开头及结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开头似乎平淡,其实包含了作者对滕子京的赞颂,对当时政治的不满,结尾既是对古仁人的爱慕称赞,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白,也是对朋友的劝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

4. 《岳阳楼记》教案设计

《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一般认为,范仲淹在河南省邓州市写的这篇散文。下面是该课文的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歌的感情。  2.学习本诗,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创作风格。  【学习重点】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学习难点】缘景明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知识链接】   1.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2.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  2.比较阅读,深入了解杜诗的意境和创作风格。  预习案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天崩地坼 拆迁 乾坤 弃笔从戎  气(器)宇轩昂 轩窗 涕泗横流  2.根据注解,理解诗歌大意。     【学习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  二、合作探究(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心情是怎样的?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2.赏析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借助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将作者所表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②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  ③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作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3.诗歌颈联和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认为诗歌从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吗?请简述理由。     【知识小结】   常见的用来概括意境特点的词语:  意境是由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组合成的场景,是耐人寻味的诗歌艺术境界。要准确掌握意境,我们只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表述常见的意境的词语有: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等。  三、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对颈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请将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作比较,说说它们同是抒发登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5. 《岳阳楼记》教案设计

   《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一般认为,范仲淹在河南省邓州市写的这篇散文。下面是该课文的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歌的感情。
     2.学习本诗,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创作风格。
     【学习重点】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学习难点】缘景明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知识链接】 
     1.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2.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
     2.比较阅读,深入了解杜诗的意境和创作风格。
     预习案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天崩地坼 拆迁 乾坤 弃笔从戎
     气(器)宇轩昂 轩窗 涕泗横流
     2.根据注解,理解诗歌大意。
      【学习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
     二、合作探究(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心情是怎样的?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2.赏析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借助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将作者所表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②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
     ③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作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3.诗歌颈联和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认为诗歌从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吗?请简述理由。
      【知识小结】 
     常见的用来概括意境特点的词语:
     意境是由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组合成的场景,是耐人寻味的诗歌艺术境界。要准确掌握意境,我们只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表述常见的意境的词语有: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等。
     三、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对颈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请将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作比较,说说它们同是抒发登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 《岳阳楼记》教案设计 ]相关文章:

《岳阳楼记》教案设计

6. 《岳阳楼记》教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下面是我整理的《岳阳楼记》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一、导入 
     以一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岳阳楼记》教案。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二、读讲 
     把课文立意新(政论好、人生观好)与语言美(写景好)作为重点。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断吟诵中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第一节: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欣赏洞庭湖全景。体会转折句的作用。
     第三节、第四节: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落实对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五节: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过程中,朗读形式多样,背诵则结合讲析逐步进行;以读为主,读读讲讲。
      三、辨异 
     罗列一些意见不一的解释性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 如“而或长烟一空”有两种解释:①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②;雾气充满天空。 要求学生对比着结合课文分析。
      四、归纳 
     着重从语言方面去探究,分别从词语、句式、修辞、节奏等方面去概括、归纳:
     1.词语——炉火纯青,如“衔远山,吞长江”。
     2.句子——精练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语、对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辞——巧妙运用,如对偶,对比、排比、借代等。
     4.节奏——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岳阳楼记》教案》。
      五、补析 
     教师还强调了文章开头及结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开头似乎平淡,其实包含了作者对滕子京的赞颂,对当时政治的不满,结尾既是对古仁人的'爱慕称赞,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白,也是对朋友的劝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评析:
     方伯荣老师设计的此教例朴实、淡雅,似乎平淡无奇。 实际上它很讲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教者注意了如下方面的“组合”。
     一、内容的组合。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二、方法的组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新课的导入别具一格,实际上是运用了铺垫式的先入为主法(起定向作用)。
     三、程序的组合。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辩异归纳、解析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和条理化。
     四、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疏密相间、跌宕有致的和谐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却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是语文教师策划水平的体现。恰当的组合不仅能使教师完满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发展,日常教学中的只讲不读、教师单边活动、教学程序杂乱、教学无法深入等等现象,都与组合不当有关。教师中真正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的“布局谋篇”的,似乎还为数不多。从这个意义来讲,此教例提醒着我们: 请注意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7.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搜集“江南三大名楼”相关资料及有关的名句;回顾作者有关常识,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反复朗读文本,标划生字词,试划分节奏;完成《助学》第47页“预习积累”部分。
     相关课程标准: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能熟练背诵全文。
    2、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够正确翻译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法。
    4、体会古人旷达的胸襟,学习他们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评价任务: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2、再读课文,掌握词义理解内容。
    3、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作者的博大胸襟与抱负。
    4、赏析本文情景交融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打开课件出示“江南三大名楼”图片。
     教师: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大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特别是《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
     二、预习检测: 
    小组组长检查小组成员《助学》P47完成情况。
     三、初读课文,读顺畅。 
    1、学生自读课文并标划出不识字词和难以断句的句子。
    2、听读课文,教师播放录音学生认真聆听并解决初读留下的问题。老师提示重点字词。
    谪(zhé) 属(同“嘱”zhǔ) 霪(yín) 霏(fēi)
    樯(qiāng) 楫(jí) 冥(míng) 谗(chán) 偕(xié)
    3、学生再读,然后小组展示,老师评价并指导。
     教师指导 :
    第一段,以叙为主,因读得舒缓庄重。
    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
    第四段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
    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4、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可以齐读或自读。
     四、再读课文明文意。 
     1  、译 
     教师: 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诵读和翻译,这也是我们考试常考查的内容。俗语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相信同学们通过前面对本文的诵读,应该对本文的意思有了大体了解。下面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结合课下注释完成对课文的翻译,如有疑难点请标注出来小组内讨论解决。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并借助小组解决疑难;老师下面巡视,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点。 
     2  、训练反馈 
     教师: 好,同学们已经完成了这一任务,个个面带笑容想必收获颇丰,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分享这一丰收的喜悦。请同学们看屏幕以抢答的方式完成,看谁答得又快又准。
     (1)  解释词语 
     越 明年 百废 具 兴  属 予作文 巴陵 胜状  朝 晖 夕阴 连月不 开   薄 暮 冥冥   去国 怀乡 忧 谗 畏讥 春和 景 明 宠辱 偕 忘 予 尝 求古仁人之心 不 以 物喜  微 斯人
     (2)翻译句子 
    a.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b.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e.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f.微斯人,吾谁与归?
     教师: 通过检测可以看出有的同学落实较好,但也有部分同学掌握得不太好还需在课下落实。通过翻译同学们已经对课文的大意有所了解,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文章都写了哪些内容?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理解课文的内容,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当时的写作背景。
     屏幕出示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五、三读课文,知内容、探主旨。 
     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相关问题。 
     1  、 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明确: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2  、 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明确:(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追问: 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3  、 朗读第3、4段,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3 段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 ,这样的景物,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4段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写了这样的景物,就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追问: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4  、 “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齐读第五段找出答案。
    明确: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追问: “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追问: 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明确: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追问: 范仲淹就是一位古仁人,他放下自己来写天下,有一种超脱的济世情怀。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国,像范仲淹这样的人还有谁呢?请大家谈谈。
     a :屈原忧国忧民,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b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牧羊的时候,几十年仍手持汉朝旌节。
     c :明朝顾炎武忧虑国事,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
     d: 大禹治水的时候,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心中为百姓考虑。
     六、四读课文,品语言、学写法。 
     教师 :范仲淹不愧是一位英明的政治家,他忧国忧民,具有远见的卓识和博大的胸襟,但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岳阳楼记》就是一篇经典之作,以其规范、典雅、精致的语言被世人所喜爱。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地朗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教师 :根据我们以往的学习经验,品味语言有哪些方法?
     学生: 可以从句式的角度来品味,因为课文是骈句和散句的结合,流利畅达、简洁凝练、如珠走盘;还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运用或哲理方面来品味;我觉得从词语的运用方面来分析品味。
    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句子赏析。
    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最富有诗意,我最喜欢。“浮光跃金”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展现了景物的动态美。“静影沉璧”写的是景物的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两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教师: 希望大家在写作时,学学这样的写法,运用这些经典的句子。给我们自己的文章添彩。
     七、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做一个个当代的范仲淹吧。
     八、训练反馈 (学生自主完成,组长检查并反馈。) 
     1  、根据要求填空 
    ①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描写洞庭湖面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③描写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⑤表现作者远大抱负名句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  、完成《助学》P49 7-----12题。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岳阳楼记》一篇优美的,集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千古名篇。对于本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文章的内容,更需要让他们领会先贤的名家手笔及其旷达的胸襟。结合文言文的特点,通过对文本的仔细分析后,我采用了以诵读带动感悟的教学方式,立足于诵,在诵读的过程中进行评点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明确读音、节奏和停顿等常识。然后学生自由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最后借助工具书,自主地疏通字词,疑难点提出,合理运用合作小组解决疑难,并且师生互动,合作完成译文的工作。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不仅熟悉了文章,而且还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提高了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并恰当运用反馈的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效果很好。在文章内容的处理上,依然以读来带动,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教师适时的以问题加以引领,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从而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在文章的语言品味方面能够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是学生品味语言有章可循。最后本文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也很大,因此设立一个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知道古今有许多仁人志士胸怀天下,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达到教育的目的。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8. 《岳阳楼记》教案设计

   《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一般认为,范仲淹在河南省邓州市写的这篇散文。下面是该课文的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歌的感情。
     2.学习本诗,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创作风格。
     【学习重点】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学习难点】缘景明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知识链接】 
     1.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2.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
     2.比较阅读,深入了解杜诗的意境和创作风格。
     预习案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天崩地坼 拆迁 乾坤 弃笔从戎
     气(器)宇轩昂 轩窗 涕泗横流
     2.根据注解,理解诗歌大意。
      【学习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
     二、合作探究(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心情是怎样的?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2.赏析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借助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将作者所表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②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
     ③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作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3.诗歌颈联和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认为诗歌从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吗?请简述理由。
      【知识小结】 
     常见的用来概括意境特点的词语:
     意境是由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组合成的场景,是耐人寻味的诗歌艺术境界。要准确掌握意境,我们只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表述常见的意境的词语有: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等。
     三、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对颈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请将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作比较,说说它们同是抒发登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