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铀矿床

2024-05-16 07:39

1. 广东铀矿床

该矿床位于新华夏系清流—武平—龙川北北东向构造带与惠安—大东山东西向构造带、乐安—平远南北向构造带复合交汇部位,矿床产于新华夏系构造控制的中生代陆相盆地中。
(一)矿区地质简述
火山盆地为不完整而开阔的北北东向向斜盆地。盆地基底由寒武系变质岩、泥盆一石炭系微变质岩以及燕山早期早阶段花岗岩组成。盆地盖层为侏罗系上统葛蒲群中、上亚群火山岩,其上为白垩系上统周田群红层不整合覆盖(图4-7)。
矿区内构造发育,主要有东西向构造和新华夏系构造。东西向构造多期多阶段活动,早期以隆起褶皱为主,盆地基底的寒武系和泥盆—石炭系分别受到褶皱作用。燕山早期褶皱断裂发育,控制早期岩浆活动,一些岩体呈东西向展布。燕山晚期以断裂构造为主,它们切穿盖层,除控制次流纹斑岩、花岗斑岩等脉岩外,还有较晚的东西向断裂带,并由北向南可分为三组:书院—凉子石构造脉岩活动带、华山—文山构造脉岩活动带、上远—仚脑构造脉岩活动带。

图4-7 279矿床区域地质示意图

(据00275部队资料)
1—断层;2—地质界线;3—火山口;4—279矿床位置;K2—晚白垩世紫红色砂砾岩和砂岩;  —晚侏罗世晚期第三旋回,晶屑凝灰岩;  —晚侏罗世晚期第二旋回,熔结凝灰岩;  —晚侏罗世晚期第一旋回,含砾浆屑凝灰岩等;  —上侏罗统中段,紫红色砂砾岩;λ—流纹岩;γπ—次花岗斑岩;  —燕山早期花岗岩
新华夏系构造发育,并多期活动。早期新华夏系构造,发育于盆地基底的寒武系—石炭系,形成北北东向向斜,控制晚侏罗世陆相盆地沉积和火山活动。晚期新华夏系以断裂构造为主,北北东向断裂带平行发育,由东向西主要有F2断裂带、F1断裂带。配套构造发育,尤其是北西向和北北西向断裂发育最明显。新华夏系构造控制了一些铀矿体。
除断裂和褶皱构造外,矿区内还有火山机构,有大小火山口十余个,主要分布在矿区的南部和东部,受北北东和东西向构造控制。
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且主要是燕山期岩浆侵入和喷溢。燕山期早阶段(  )花岗岩浆大量活动,沿东西向构造带侵入,形成东西向花岗岩基。而燕山早期晚阶段岩浆却以喷溢为主,是火山岩浆喷溢的鼎盛时期。根据喷发间断、火山岩相关系和岩性特征,把晚侏罗世至白垩纪火山岩浆活动划分为三个旋回。
第一旋回以喷溢为主,并多次喷溢,先基性后酸性。第一次喷溢形成下部玄武岩,第二次为安山岩、英安岩岩浆喷溢。岩浆随构造进一步演化分异和喷溢,形成流纹岩。岩浆喷溢间歇,盆地大幅度下降,沉积了厚达300m以上的紫红色砾岩、砂砾岩等。
第二旋回至少也四次以上喷溢。第一次是大量酸性岩浆溢流,形成流纹岩;短暂间歇后接受沉积形成凝灰质砂岩等。接着第二次以强爆形式喷溢,形成熔集块岩、凝灰岩。接着溢流出流纹岩和含砾凝灰岩。第三次以强爆喷溢形式,形成熔结火山角砾岩、熔结凝灰岩。火山岩浆短暂间歇,盆地下降接受沉积,形成棕红色泥质砂岩夹英安质凝灰岩;第四次构造岩浆活动,大量岩浆溢流形成流纹岩后,还有酸性岩浆喷溢形成浅绿色集块岩、含砾凝灰岩、凝灰质熔岩。最后岩浆在火山通道结晶形成次火山岩。晚侏罗世构造岩浆强烈活动后,岩浆活动再次间歇,大幅度下降的盆地,接受上白垩统厚达800m以上的正常沉积物。
第三旋回是燕山晚期岩浆活动,其强度大大减弱,仅形成规模不大的次火山岩体和岩脉。有辉绿岩、玄武岩、次花岗斑岩等。有的切穿白垩系,是否为喜马拉雅期岩浆产物,需进一步研究。
构造岩浆多旋回多次活动,尤其是富含铀的岩浆多次喷溢,并随之由基性→中性→酸性→基性演化分异,对铀矿化富集十分有利,也是279矿床形成的根本因素。
(二)矿体形态产状
矿体形态为似层状、透镜状、脉状等。火山熔岩成岩、成矿的矿体为似层状和透镜状,其产状与火山熔岩的产状基本一致;热液形成的矿体以脉状为主,受断裂控制,倾角陡,往往切穿岩层。
矿床内主要有三个火山岩成岩成矿层位(图48),自下而上如下。
第Ⅲ含矿层。矿体分布在  流纹岩中。流纹岩为北西向展布的宽阔舌状体,南东厚,向北西逐渐变薄至尖灭,显示岩浆由南东向北西溢流。矿体集中在舌状体靠前缘地段的顶板相具球粒和气泡结构的流纹岩中,部分矿体产于底部的珍珠、球粒流纹岩中。舌状体中段仅有弱矿化。矿体产状与岩体一致(图4-8)。最大矿体长350m,宽300m,厚几米至30m,埋深300~400m。

图4-8 矿体产出部位示意图

(据00275部队资料)
1—红色砂砾岩;2—砂页岩;3—晶屑凝灰岩(  );4—熔结凝灰岩(  );5—含角砾凝灰岩(  );6—流纹岩(λ);7—变质岩(∈);8—辉绿岩墙;9—花岗斑岩(γπ);10—断层;11—矿体;12—Ⅰ、Ⅱ、Ⅲ矿层及编号
第Ⅱ含矿层。矿体分布在  绿色火山熔岩中。本层可划分八个喷发韵律,每个韵律均具矿化,而主要集中在中、上部三个韵律层中。成矿岩体主要为含砾凝灰岩。层面附近往往形成富矿体,具多层位矿化的特点。矿体形态为似层状、透镜状。矿体与岩体产状基本一致。矿体多,单个矿体规模较小,大者长130~150m,宽50~70m,厚几十厘米至15m。埋深250~300m。
第Ⅰ含矿层。矿体分布在  晶屑凝灰熔岩中。矿体为透镜状,与岩体产状基本一致。
热液成矿形成的矿体,受断裂裂隙控制,因而主要为脉状。控矿断裂多为切穿岩层,形成陡倾角的脉状矿体。但也有控矿裂隙沿含矿层面发育,叠加于含矿岩层中,形成较富的透镜状矿体。
(三)蚀变
有岩浆自交代和热液交代。
1.岩浆自交代
火山岩浆自交代有石英化、钾(钠)长石化、绢云母化、赤铁矿化、萤石化等。
石英化是火山熔岩成岩过程,岩浆演化分异,气液集中,含大量SiO2的熔浆晶出微晶状石英,并交代早结晶的矿物,形成火山熔岩体中的石英相,或在火山熔岩中局部晶出较多的微晶石英。
绢云母化 绢云母化在盆地内各种火山岩中都有不同程度发育,以  之中上部火山熔岩中绢云母化最强,绢云母集合体几乎交代全部长石晶屑,也有部分基质被交代,因而形成绿色火山熔岩。
赤铁矿化 火山岩浆结晶过程有赤铁矿化,粉末状赤铁矿分散地交代晶屑和基质,尤其是基质中赤铁矿交代最强,致使岩石为红色。赤铁矿化主要发育于火山岩体的内部,同时也有钾长石化和含铀硫化物(黄铁矿等)化,因而矿化岩石为暗红色或黑色。
萤石化 在绢云母化、石英化和赤铁矿化过程的伴生蚀变,即在这些蚀变过程都有萤石晶出,只有萤石化强弱不同而已。
多种岩浆自交代蚀变发育部位,有利于铀矿化富集。
2.热液蚀变
热液蚀变有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硅化、赤铁矿化、黄铁矿化、萤石化、碳酸盐化等。热液蚀变与发育于整个火山熔岩中的岩浆自交代蚀变不同,主要是沿断裂、裂隙、破碎带发育,而呈带状分布。热液蚀变为多次多阶段发育。
(四)成矿期成矿阶段
有火山岩浆成矿期和热液成矿期,以前者为主。
1.火山岩浆成矿期
随着岩浆多次喷溢演化分异成矿。主要成矿阶段是晚侏罗世,从三个主要含矿层位可知,又主要集中在晚侏罗世的晚期,即铀浓集于晚侏罗世晚期岩浆多韵律多阶段成矿。
较先形成矿体的火山岩是  流纹岩,在岩浆气液分异作用下,铀从岩浆中运移至流纹岩舌状体的前缘,尤其在顶、底部位富集,在岩浆自交代过程(赤铁矿化、萤石化等)铀沉淀富集成矿体;流纹岩体内部相虽有铀矿化,但较弱,形成的矿体较少。岩浆韵律性喷溢演化分异,铀又在  等韵律的绿色火山熔岩中富集,在岩浆自交代(绢云母化、萤石化等)过程形成矿体。
铀在  晶屑凝灰熔岩成岩过程再次富集,在赤铁矿化、萤石化、钾长石化等岩浆自交代过程形成矿体。
岩浆期铀矿化,主要是在岩浆自交代过程(赤铁矿化、萤石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等)铀富集沉淀。铀主要以分散状存在于火山熔岩的基质中,伴生有赤铁矿、萤石、绢云母、辉钼矿、黄铜矿等,这些矿物较多时,尤其是黄铁矿、萤石较多时,就有极少量沥青铀矿微粒晶出。铀矿体与含铀火山熔岩体是渐变过渡,无明显的界线。只是根据化学分析结果来确定铀矿体,或用放射性测井仪来确定表内和表外矿体。
岩浆期铀成矿特点是有辉钼矿、黄铜矿、赤铁矿等共生,与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岩浆自交代成矿的矿物共生组合相类似,显示岩浆自交代成矿的共同特征。
2.热液成矿期
热液成矿期主要有两个成矿阶段,一是含沥青铀矿赤铁矿化、硅化岩阶段,一是含沥青铀矿多金属硫化物阶段。
含沥青铀矿赤铁矿化、硅化岩阶段铀为沥青铀矿和分散状两种形式,分布在微晶石英集合体中。沥青铀矿为微粒状、不规则状、和短细脉状分布在微晶石英集合体中(照片4-17)。硅化过程有绢云母化、赤铁矿化等。在微晶石英集合体中有粉末状赤铁矿和分散状绢云母。在硅化带两侧有绢云母化和粘土化。
含沥青铀矿多金属硫化物阶段是在断裂裂隙带中,绢云母化、绿泥石化、萤石化、方解石化过程,有沥青铀矿晶出,并有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白铁矿等共生。这一成矿阶段往往形成富铀矿石。
279矿床还有Mo、Ag、Cu、Pb、Zn伴生元素,其中Mo可综合利用。

广东铀矿床

2. 铀矿八大基地是哪些

不算国家机密吧?
已经知道的有:
腾冲铀矿床、桃山铀矿床、小丘源铀矿床、黄村铀矿床、连山关铀矿床、蓝田铀矿床、若尔盖铀矿床、芨岭铀矿床、伊犁铀矿床、白杨河铀矿床。已经建成和新建的厂矿有:衡阳铀矿、郴州铀矿、大浦街铀矿、上饶铀矿、抚州铀 矿、乐安铀矿、翁源铀矿、衢州铀矿、澜河铀矿、仁化铀矿、本溪铀矿、蓝田铀矿、伊犁铀矿等
综上所列可以推断出八大铀矿基地为:江西、内蒙古、广东、新疆、辽宁、河北、湖南、陕西
 
用百度反向搜索可以证实答案的真实性。

3. 铀矿床空间分布

从以上岩体构造和矿床构造展布及其组合特征可以看出,它们与成矿关系极为密切。岩体东部主要形成的4组东西向复杂构造带(雷打山、大帽峰、石土岭和阿吉婆),5组群近 东西向辉绿岩脉,一条北东向断陷带(黄陂石英断裂带与马屎山硅化断裂带夹持区),8组晚 北北东向成矿带(附图)。尤其是晚北北东向的构造应力场控制导矿作用,凡是晚北北东向 构造与其他构造(包括晚期小岩体、辉绿岩体)交接复合部位(岩体内外接触带)及其本身(局部)就有铀矿化,形成矿床(体)、矿化点、异常等(附图)。
从附图看,黄陂石英断裂带、新桥—下庄石英断裂带和102—石角围硅化断裂带是控制 矿田的主导构造。因此,铀矿床主要集中在矿田的东北部约70 km2范围内。其中北部有 660、662、664、666 4个矿床相毗邻;矿田中部有▓下矿区和202矿区东西相望;矿田的南部 有676、678矿床与北部矿区相对;矿田是晚北北东向太平庵硅化断裂带、帽峰岩体南端与石 土岭东西带交接复合部位的674矿床;矿田南西部的668矿床;黄陂石英断裂带下盘、龟尾 山石英断裂带与大帽峰东西带交接复合部位,有竹筒尖矿床及6620矿点等。
在垂向上,矿田中矿体分布的最高标高是660矿床,为792 m,而最低标高是672矿 床,为-155 m,矿田内矿化垂幅达947 m。据黎福波(2003)在希望(660)矿床南西段铀 成矿前景研讨会发言稿中介绍660矿床86Sr号带的11号坑的标高为97 m,目前开采总深 度已达500 m,因此实际成矿深度大于1000 m。随着今后工作深度的增长,其矿化的垂 向分布还会有所变化。

铀矿床空间分布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