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东的研究领域

2024-05-04 23:07

1. 丁建东的研究领域

l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着重研究用于体内的、可降解的合成高分子材料)l 生物和合成大分子的基础研究(着重研究蛋白质)

丁建东的研究领域

2. 丁建东的研究课题

药物控制释放载体l 聚酯类、聚酸酐类等用于体内的、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的合成l 含PEG的嵌段共聚物类可降解合成高分子的设计以及明胶、胶原等天然大分子的应用l 蛋白质类药物的微凝胶、微胶囊和微球包裹技术l 蛋白质类药物的控制释放以及SOD (超氧化物歧化酶)、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细胞生长因子等模型药物的活性检测l 中药与天然药物技术组织工程材料l 用于体内的、降解速率可控的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和合成l 可注射性的聚合物水凝胶l 聚乳酸等疏水性高分子多孔支架材料的制备l 具有复杂人体器官外形的支架的成型技术l 组织工程材料的表面修饰与生物活性化细胞与生物材料相互作用的基础研究l 体细胞(含干细胞)培养和生物材料的细胞毒性评价l 细胞在生物材料表面粘附的微观机制和光学显微镜下的单细胞操纵l 材料表面的纳米和微米级微图案化技术以及相关的细胞/生物材料相互作用研究l 材料表面的细胞分化探讨l 大量细胞对于聚合物水凝胶相结构和粘弹性的影响l 生物材料相关的小动物实验活性蛋白质介导的功能材料l 嗜盐菌的培养、细菌视紫红质蛋白的提取和体外吸收、光色响应、光电响应的检测l 细菌视紫红质的基因工程突变技术l 细菌视紫红质蛋白质子泵机理的研究l 采用脂质体技术对该膜蛋白的体外定向组装l 细菌视紫红质/聚合物复合膜的制备和相关的模型化信息光学材料的研究生物和合成大分子的基础研究l 蛋白质折叠的Monte Carlo模拟l 蛋白质折叠的分子动力学模拟l 蛋白质相关的生物信息学研究和药物分子设计l 高分子水凝胶的链结构、相形态、粘弹性(含流变行为)和温敏等智能响应的研究l 聚合反应以及大分子链动力学的计算机模拟和相关统计物理研究

3. 丁建中的科研成果

1.获奖情况(1)“7省市14所三级甲等医院护理队伍的需求调查与相应对策”获全国教育科学成果奖三等奖(序2,教育部,2006年)(2)“护理学本科专业技能规范的研究与实践”获长江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序1,2008年)(3)“医学生素质教育探索”获长江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序4,2008年)(4)“外燥致病机制的实验研究”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第九批)”(2007年)(5) 1998年被荆州巿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称号(6)“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监测方法的研究”获吉林省卫生厅科研成果三等奖(序2,No:892836)(7)“多功能明胶创面膜的研制与应用的研究”获湖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序1,No:200003034)2.教学研究项目、科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外燥伤肺的分子机制研究”(序1,No: 03067252,2007-2009年)(2)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外燥致病机制的实验研究”(序1,No: 2004ABA185,2004-2006年)(3)湖北省教育厅项目,“护理学本科专业技能规范的研究与实践”(序1,No:20050278,2005-2007年)(4)长江大学发展基金项目,“外燥伤肺的免疫及相关机制研究”(序1,2006-2009年)(5) 长江大学发展基金项目,“外燥对小鼠气管细胞凋亡与bcl-2/bax表达的相关性研究”(序1,2004-2005年)3.主要教学、科研论文主要教学论文(1)中医学的传统优势与现代发展的思考. 医学与哲学,2004,25(8)(2)医学高校人文学科教育之社会性内涵的思考. 医学与社会,2006,19(12)(3)在护理技能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15)(4)试论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社会责任感. 医学与社会,2007,20(2)(5)对免疫学实验教学项目设计与内涵的思考. 医学教育探索,2008,7(2)(6)对免疫学实验的主要与次级教学目标的思考.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11(1)(7)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主要科研论文(1)外燥对小鼠气管纤毛运动与呼吸道液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医杂志,2006,47(8)(2)温燥致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中医杂志,2007,48(8)(3)外燥之理论研究探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0)(4)外燥对小鼠气管细胞凋亡与bcl-2/bax基因表达的影响.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5)外燥对小鼠红细胞流变学的影响.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8)(6)Gong Q,Deng D,Ding J*, Wang C, Bian Z, Ye Z. Trichosanthin, an ExtractTrichosanthes Kirilowii, Effectively Prevents Acute Rejection of MHC-mismatchedMouse Skin Allografts.Transplant Proc. 2008 Dec; 40(10):3714-8(序3,SCI收录)(7)1992、1994年沙市部分正常人群甲型肝炎抗体检测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5.16(特6)(8)间接血凝试验测定伤寒脂多糖抗体用于伤寒的早期诊断价值.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6.12(5)(9)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快速两步鉴定方法.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8.21(6)(10)解脲支原体教养基的改良研究.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1999.13(6)社会任职情况(1)湖北省教育系列高级职称评委(2006年);(2)湖北省科技进步奖评委(2008年);(3)湖北省省级优秀博士论文通讯评委(2004-2008年);(4)荆州市检验学会常委(2004-2009年);(5)《长江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2004-2009年)

丁建中的科研成果

4. 丁海东的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丁海东:论儿童教育的人文化,《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丁海东: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年第11期。丁海东:当前中国幼儿园课程编制的主导原则、教材架构及其实施建议,《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9期。丁海东:儿童精神的人文品性及其教育诉求,《西北师大学报》2010年第5期。丁海东:当前中国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核心概念与基本理念,《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10年第8期。丁海东:动漫文化与儿童精神,《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年第7/8期。丁海东:儿童动漫:幼年精神之旅的魅与劫,《西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丁海东:儿童游戏权的价值及其在中国的现实困境,《东北师大学报》2010年第5期。丁海东:为幼儿教师明确身份提高待遇,《中国教育报》2010年3月8日(第4版)。丁海东:儿童游戏权面临重重困境,《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18日(第9版)。丁海东:中国幼儿教师的职业困境及出路,《中国教师》2010年第8期。另: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幼儿教育导读》2010年第11期全文转载。丁海东:对幼儿园“有效教学”的误读及其错误倾向的预防,《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丁海东:儿童精神特质的人文解读,《学前教育研究》2009年第9期。丁海东:论学前教育的规律,《学前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丁海东,魏洪鑫:研究是一种习惯,课程是一种过程,《学前课程研究》2009年第6期。丁海东:观照儿童精神:儿童教育的根本职责,《中国教师》2009年第11期。丁海东:让游戏精神成为贯穿教育教学的灵魂,《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08年第10期。丁海东:儿童精神的基本特质及其教育启示,《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年第4期。丁海东:儿童游戏与人文追求的自由,《学前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丁海东,韩云龙:论游戏与教学的融合,《学前教育研究》2007年第12期。丁海东:学前教育研究的科学范式与人文范式,《学前教育》2007年第10期。丁海东:游戏的教育价值及其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现路径,《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12期。丁海东,李春芳: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北京)2006年第6期。丁海东:游戏: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教新视野》2006年第3期。丁海东:论儿童精神的潜意识化,《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丁海东:论儿童精神的自我中心主义,《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2期。丁海东:论儿童的游戏精神,《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丁海东:幼儿区域活动的教育指导策略,《当代学前教育》2006年第1期。丁海东:教育的人文化:两种文化及两种教育走向融合的必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1期。丁海东:论儿童精神的诗性逻辑,《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7/8期。丁海东:当代学前教育的人文性缺失,《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丁海东:论儿童生活与教育,《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5期。丁海东:幼儿区域活动中指导策略的运用,《教育导刊.幼教版》2005年第11期。丁海东,宋承祥:社会转型期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5期。丁海东: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教育导刊.幼教版》2004年第5期。丁海东:游戏:给予儿童有灵性的生活,《教育导刊.幼教版》2004年2/3期。丁海东:制造恐惧的教养:儿童成长的精神藩篱,《家庭健康》2003年第8期。丁海东:论儿童游戏的生活发生,《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丁海东:论儿童游戏的生活本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丁海东:恐惧:儿童精神成长的樊篱,《早期教育》2003年第3期。丁海东:童心如玉,《教育导刊.幼教版》2002年第7期。丁海东,朱德琴: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三种认知水平,《教育导刊.幼教版》2002年第10期。丁海东:角色游戏过程中的两种指导方式,《幼儿教育》2001年第7期。丁海东:幼儿特长教育的三个误区,《幼教博览》2001年第8期。丁海东: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及其主体性本质观的建立,《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山东)2001年第4期。丁海东: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5期。丁海东:试论永恒主义的教育理念及其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教育导刊》2000年第8.9期。丁海东:幼儿角色游戏的两种现场指导方式,《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丁海东,:当前择校收费问题的思考,《现代中小学教育》1997年第1期。学术著作丁海东著:《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丁海东参编:《中外幼儿教育名著解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丁海东,杜传坤著:《儿童教育的人文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丁海东参著:《蒙台梭利家庭教育法》,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丁海东主编:《学前游戏论》,辽宁师大出版社2003年。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丁海东参编:《家长必读》,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主编教材丁海东主编:《山东省幼儿园教材-学前班幼儿用书》(上册),明天出版社2008年。丁海东主编:《山东省幼儿园教材-学前班教师用书》(上册),明天出版社2008年。丁海东主编:《山东省幼儿园教材-学前班幼儿用书》(下册),明天出版社2008年。丁海东主编:《山东省幼儿园教材-学前班教师用书》(下册),明天出版社2008年。丁海东主编:《好习惯我真棒》(小班-上),山东友谊出版社2009年。丁海东主编:《好习惯我真棒》(中班-上),山东友谊出版社2009年。丁海东主编:《好习惯我真棒》(大班-上),山东友谊出版社2009年。丁海东主编(第二):《好孩子好习惯-教师指导》(上),明天出版社2009年。丁海东主编(第二):《好孩子好习惯-教师指导》(下),明天出版社2010年。丁海东主编(第二):《好孩子好习惯》(小班-上),明天出版社2009年。丁海东主编(第二):《好孩子好习惯》(中班-上),明天出版社2009年。丁海东主编(第二):《好孩子好习惯》(大班-上),明天出版社2009年。丁海东主编(第二):《好孩子好习惯》(小班-下),明天出版社20010年。丁海东主编(第二):《好孩子好习惯》(中班-下),明天出版社2010年。丁海东主编(第二):《好孩子好习惯》(大班-下),明天出版社2010年。丁海东主编:《好习惯我真棒》(小班-下),山东友谊出版社2010年。丁海东主编:《好习惯我真棒》(中班-下),山东友谊出版社2010年。丁海东主编:《好习惯我真棒》(大班-下),山东友谊出版社2010年。丁海东主编:《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托班教师用书》(上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丁海东主编:《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小班教师用书》(上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丁海东主编:《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中班教师用书》(上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丁海东主编:《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大班教师用书》(上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丁海东主编:《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托班幼儿用书》(上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丁海东主编:《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小班幼儿用书》(上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丁海东主编:《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中班幼儿用书》(上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丁海东主编:《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大班幼儿用书》(上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

5. 丁建略的研究成果

论文1.丁建略,田浩.霍妮神经症理论述评,医学与哲学,2007年06期.2.丁建略,黄冬梅.论霍妮神经症理论的人本主义倾向.心理学探新,2008年01期.3.丁建略.霍妮的自我理论及其当代响应,医学与哲学,2008年01期.4.丁建略.透视民族性格 展现人文精神——评沙莲香教授的.社会心理科学,2008年01期.5.丁建略,田浩.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概念辨析,理论月刊,2007年1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全文转载,2008.06.6.丁建略,北京市民公共行为因子分析研究,公共行为与公共文明:北京市民公共行为实证研究.2007-09.7.毕研玲,丁建略,李纾,目击者信心与正确率的关系及影响因素,人类工效学,2008年03期.8.周秀平,曾盼盼,丁建略.安全奥运—构建和谐社会的契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7期.9.车文博,丁建略,李慧斯.中世纪阿拉伯心身论与心物论探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05期.10.丁建略.爱情是否应该被研究,百科知识.2008年04期.11.夏烨,丁建略.罗洛.梅的焦虑理论述评,医学与哲学,2008年07期.12.丁建略.中国人关系的“情、义、利”模式.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13. 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参编。14.丁建略,相对妥协规避现实风险,过于务实埋下幸福隐患.中国青年报,2006,6,1815. Role of cognitive judgement in the beginning of love relationship,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2004.8。16. Everyday manifestations of abstract psychological situations from Chinese idioms: A cross-cultural study.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s of 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5.1。著作1丁建略,陈玉生.社会心理学(译),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03.2宋梅,丁建略.发展心理学(译),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03.3丁建略,崔巍,赵彤.距离爱情一毫米,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01.

丁建略的研究成果

6. 丁建定的研究领域

社会保障制度、福利社会学、社会福利思想、社会工作、西方社会史

7. 丁建新的研究方向

 批评语言学是丁建新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批评语言学又称“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性语言研究”(Critical Language Study)或“话语研究”(Discourse Studies)。批评语言学是现代与后现代话语批评的重要范式。他认为:“关于语言与社会的研究,核心的问题是话语语境化问题。这需要一种理论,解释话语作为体现差异与不平等(inequality)场所的复杂性。这个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人种学(ethnography)的问题:语言与语境以及人类活动紧密相连。考察语言的不平等,需要考察语言以及其他的符号形式赖以存在的社会系统的历史与结构,照顾其多中心性与层级性,走出纯粹语言分析的巢臼,融合社会学、人类学、政治科学、文化批评学的诸多养分。这样的学问,我们称之为“话语批评”-----一门整合的关于话语的社会科学。”丁建新2001年发表的“批评话语分析述评”一文(《当代语言学》第4期)是批评语言学在国内传播的最早介绍之一。之后,他在批评语言学领域发表一系列颇具影响的研究论文,包括“语言、现实与梦幻世界:童话叙事中的非互动模式及其意义”(《现代外语》2005/4)、“断裂的语篇:童话叙事中的隐性对话的批评性分析(《外语学刊》,2007/5)、“童话叙事中的性别问题:社会符号学的视角”(《江西社会科学》,2007/11)、“视觉的语法:童话插图中情态的社会符号学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07/5)、“童话叙事中互为话语性的批评性分析:以爱丽斯漫游记为例”(《深圳大学学报》2007/6)等等。他相继出版了批评语言学方面的专著,有《批评视野中的语言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预制性语言在广告语域中的话语分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和《叙事的批评话语分析:社会符号学模式》(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这些著述正是他话语批评思想的体现。2010年11月,丁建新在中山大学主办“中国批评语言学首次高层论坛:从话语批评到文化批评”,标志着他的学术从话语研究到文化研究的转向。他主编的论文集《批评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是国内这一研究领域的第一本论文集。 丁建新一直强调功能语言学的社会学与人类学本质。他认为,韩氏理论的精髓之一在于“功能进化”。同样地,在当代语言学形式主义、心灵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功能主义者是反抗教皇的“新教徒”。(参见Newmeyer 2000:13)丁建新认为,我们可以感到欣慰的是,功能语言学这一来自于汉语、得益于中国语言学养分的语言理论,在过去三十年中反过来又在中国语言学界能得到很好的传播、验证与发展。在强调本土、反对一极、审视长期以来西方范式的科学研究的今天,他认为韩礼德的语言理论为语言科学所做的贡献还远没有被人完全认识到。在功能语言学方面,丁建新发表了“语篇分析与语用学的相互依存性”(《山东外语教学》,1997/2)、“语法家之梦——‘词汇作为最精密的语法’述评”(《现代外语》,2000/4)、“发展语用学关于儿童话语能力的研究”(《外国语》,1999/2)、“英语小句复合体投射系统之研究”(《现代外语》,2000/2)、“英语双宾及物结构的功能句法分析”(《外国语》,2001/1)、“对话、殷勤之意与语篇声音:关于旅游广告中习语表达的话语分析”(《现代外语》,2004/1)、“话语中的时间、时间表达和时间连贯”(《外语学刊》,2004/4)、“英语-ing非限定小句意象图式中句法象似性的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6,与秦勇合作)。他试图挖掘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源泉,深入研究了Benjamin Lee Whorf的语言相对论思想,并在国内最早介绍Whorf的“隐性范畴”思想,并陆续发表了系列相关论文,如:“沃尔夫论隐性范畴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与黄国文教授合作)、“语法、思维与认知:语言相对主义视野中的语言多样性及其对认知的影响”(《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4)。丁建新教授对功能语言学核心思想的理解集中体现在“功能语言学的进化论思想”(《外国语》,2009/4)、“主体间性、功能进化论与社会生物学”(《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6)等系列论文中。 边缘话语与社会是丁建新的一个研究话题。对边缘话语的关注体现了批评话语研究的社会关切。丁建新认为人文关怀与社会关切是作为一个语言学者不可或缺的胸襟与视野。批评话语分析以揭示话语实践中隐含的权力关系与不平等为己任,将统治阶级“自然化”到语言中的意识形态揭露出来,从而消除话语霸权,使得更多的人能够获得“有效的公民权和民主资格”。这对于推动公民社会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边缘群体的话语研究正是他这种思想和精神的体现。其代表性论文如:“作为社会符号的“反语言”——边缘话语与社会系列研究之一”(《外语学刊》,2010年第2期)、“台湾的忧郁——边缘话语与社会系列研究之二”。丁建新以囚犯语言、黑帮行话、引航员俚语、卡车司机车载电台语言、大学校园俚语、说唱音乐等反语言或半反语言形式为例,说明这一另类话语及其构建的另类世界。他认为反语言是一种相对于主流语言来说具有不同词汇的语言形式,是反文化群体用来反抗、抵制、扰乱、从而远离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的一种话语实践。相对于主流语言,反语言具有寄生性与隐喻性。反语言生成反社会,反社会是主流社会的有意识的替代。反语言是构建身份认同、寻找“有意义的他者”的重要手段。反语言作为边缘话语的一种极端形式,对社会符号学研究话语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他对《海角七号》与《1895》两部台湾电影的分析是他将边缘话语与社会的理论运用到电影批评与文化评论的成功尝试。丁建新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叙事的社会符号学研究”(2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语言相对论视野中的英汉隐性范畴及认知模式比较研究”(2008)、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翻译学理论的整合性与系统性研究——认知语言学途径”子课题(2008)、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后期资助项目“体裁研究”(2009)、广东省台湾办公室“台湾的语言政策及其政治”(2009)、澳大利亚澳中理事会“澳大利亚华人文学新视野”等重要课题。并参与201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跨文化互动的逻辑认知机制与计算机模拟研究”(2010)等重大课题。丁建新教授先后在国内许多高校做学术讲座,其中包括:深圳大学、西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洛阳师范学院、韶关学院等。

丁建新的研究方向

8. 丁建东的介绍

丁建东,男,1965年生于江苏盐城。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高分子科学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化学学科学术委员会委员。88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物理专业;91年6月和95年1月分别于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和高分子科学系获得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98年8月至99年8月于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系从事博士后研究。91年毕业留校,现为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课题组长;复旦大学药学院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