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社会主义经济危机影响大吗?

2024-05-17 17:29

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社会主义经济危机影响大吗?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不再发生经济危机  ——“1”的市场与马克思《资本论》的理论假设  马克思的《资本论》,他的剩余价值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对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判了死刑,给出了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必然发生,并且推论出其发生的周期越来越短的结论,历史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但为什么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不再发生?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其政治经济学原理又是什么?  一、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条件有了什么实质性的不同?  说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可以不再发生,就有人很担心,这种说法,会导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不灵了的结论。他们宁愿说,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垂而不死”,是某种因素,使得他们“苟延残喘”。  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核心的剩余价值学说,对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判了死刑,并给出了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的论断,都是科学的结论。但将这个学说直接套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身上却是错误的,因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条件与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相比,已发生了深刻的实质性的变化。  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条件到底有了什么实质上的不同?其标志性的改变又是什么呢?  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就某一阶段某一时刻,它自发实现交换的市场规模或市场总容量我们定义为“1”,在经济危机趋向发生时,其市场是收缩的,也就是说是不断趋向小于“1”。完整的描述是,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其“市场运动变化的特征”是“自然的动态的小于等于‘1’”,当某种因素使得它市场总容量小于“1”时,就会趋向出现“经济危机”。马克思的《资本论》没有明确说出这一个背景假设,但我们在运用其结论时,就必须注意到其理论假设和条件,不能乱套;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与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在市场特征上最本质的不同,是它人为地实现市场运行的主动性和可变性,它的市场特征是可扩张的,可实现“人为的动态的大于等于‘1’”。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国家干预,其理论思想来源于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当市场存在收缩的因素,即市场开始趋向小于“1”,经济危机可能发生时,就会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对市场进行干预,从而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不管我们主观上是否愿意接受这个现实或结果,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干预市场的手段已日趋完善,客观上保证市场动态地大于等于“1”并不是件太难的事。可以说,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已能完全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与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条件,说到底就在于市场的形成与运行条件发生了实质上的变化。而是否开始实行国家干预市场,则是自由资本主义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分水岭。国家资本主义也可以说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最大特征。  二、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是假设交换市场“小于等于‘1’”的理论,也是基于价值规律自然的正向运动规律的结果  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是基于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其市场特征是“自然的动态的小于等于‘1’”的基础上或假设上的,离开了这一客观条件的社会形态,其“经济危机必然发生”的推论就不能成立。现代资本主义的市场条件既然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我们就不能直接应用马克思关于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其经济危机必然发生的结论,套用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身上。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它能发现和采用一些手段,维持其生产与再生产,与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在某一时段,可能会出现连简单再生产都不能维持的局面,并不代表其社会的性质有什么改变。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人剥削人的制度,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所不齿,它被社会主义制度替代或战胜的结论是不用置疑的。  另一方面,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包括其断言的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论,都反映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自然的正向运动规律的结果”,是一个科学的结论。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也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它干预市场的做法,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上,则反映为“推动价值规律的逆向运动”。有关价值规律的正向与逆向运动的理论,参考专文详述。  三、那些因素会对交换市场产生大于等于或不等于“1”影响  按照哲学的观点,物质都是变化发展的。所以,无论是自由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其市场总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根据马克思的对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研究,其交换市场总是向收缩方向发展的,这是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市场运动的内在规律,在此也定义为“价值规律自然的正向的运动规律”。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的其实不单是个性的自由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共性的自然状态下的商品生产社会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其结论对所有的这类社会都适用。所以,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它应用商品生产的方式时,它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同样要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什么因素会对市场变化产生影响呢?  自然的商品生产社会大致有如下方面:  一是人的需求发生整体性的变化,如战争。由于人的客观需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市场的体系也会跟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二是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科技进步,新发明创造的出现。特别是新的日用商品的发明,它总会促使市场的重构或向前发展;三是人口的变化。它直接改变着市场的容量;四是对外贸易扩张。  现代的商品经济社会有如下因素:  一是国家直接的市场扩张,如搞公共商品。体现为国家的财政政策,包括政府负债;二是国家的信用扩张,如通货膨胀政策。主要为国家的货币政策;三是财税政策所实现的“市场闭环”作用,维持市场动态的不收缩等。  四、不再出现的“经济危机”与“计划”下的市场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实现市场不小于“1”甚至大于等于“1”,有很多手段,其手法已日趋成熟,效率也很高。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出现传统自由资本主义社会那种经济危机,是完全可能的。  以这个观点看,自上世纪30年代起,全球资本主义社会普遍采用“新政”的政策后,尽管存在一些所谓的“滞涨”等现象,但传统意义的经济危机已不再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其70年代的所谓“世界经济危机”,也不是传统意义的经济危机,而是名副其实的“石油危机”产生的。  我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市场经济,有意识地通过“计划”去调节市场,克服市场运作的盲点,推动价值规律的逆向运动,绝对是一个正确的做法。这里可能涉及的新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还有待我们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社会主义经济危机影响大吗?

2. 什么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 什么是资本主义危机?

  两者都是牛奶供给过剩。但是,资本主义反映的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体现;社会主义主要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鲜奶销售渠道不畅导致的结果,不是经济危机的征兆。
  资本主义(Capitalism)是资本属于个人所有的经济制度,这种以资本为主体的制度是尊重资本和财产为个人所有,任何人都不得非法侵占,这就是私有制的含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最重要最主要的内容,没有私有制就不能叫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是要求不同资本对不同资源发挥的各自作用和价值来推动社会发展。这一发展模式形成了和资本家雇佣工人和白领进行生产的情况,当代社会资本主义公司股份制的实行,公司的股份被分配到了大众手中,这样资本不断的社会化,这一情况也不断发展和改进。
  社会主义(socialism)一词源于拉丁文。是一种经济社会学思想,主张或提倡整个社会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19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主义"一词在西欧广为流传。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并作了科学解释,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过渡。

什么是资本主义危机?

4. 资本主义与危机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华民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2014年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发表了长篇大作《21世纪的资本论》,资本主义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同时受到了批判,从而面临上个世纪大萧条以来所没有出现过的经济和信任危机。针对当代资本主义危机,民众与知识分子所提出的治理或改革方案以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居多,但这并不能解决当下的危机,反而会加重现有的危机。我们要想真正解决问题,首先需要找到危机的根源。
    1、一些相关的概念 
   我们打算从最简单的概念出发,来分析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及其可能的解决危机的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对资本作出精确的定义。什么是资本,资本是人们未消费掉的储蓄。资本来到人世间,它是人们生产活动所创造的财富中那些未被消费掉的部分。剥削和掠夺,其实是剩余或者财富的转移,并且是契约之外的、非自愿的转移。
   其次,资本有什么用?资本是被企业家用来投资的。什么是投资?投资就是把通用性的货币转变成专用性的固定资产、去生产特定的产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资本不是财富,投资不是交易。资本是用来创造价值的,而对于财富来说重要的则是价值保护。投资是把货币变成固定资产创造产品,而交易则是用钱生钱。
   有了以上的界定,我们就可来定义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就是把资本这个新的生产要素系统地纳入到人类生产活动当中去的一种制度安排。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因素是:私人产权(资本的人格化);民主政治(约束政府对资本收益的肆意掠夺);以及市场竞争(确保资本的有效配置与生产效率)。与前资本主义 社会 相比,资本主义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人类的生活水平与物质的丰裕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让人们可以有更多的资源和时间来发展自己的潜能,从而是只有土地和劳动两种要素来开展经济活动的前资本主义 社会 完全不可比拟和想象的。
   最后,尽管资本主义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进步,但在其发展与演化的过程中却充满着危机。资本主义危机不是经济周期波动。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波动源于企业家的创新,所以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是资本主义运行的基本特征,其产生的结果是发展与离心进化,熊彼特本人将其定义为毁灭性的创造,而不是崩溃或者衰落。资本主义真正的危机是由马克思和古典经济学家们所发现的、具有内生性的生产与消费失衡的危机、或生产过剩的危机。在下文中,我们将按照这样的定义来分析资本主义危机的形成机理,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2、资本主义危机的性质及其形成机理 
   生活在资本主义早期的古典经学家,对于资本主义发展有两种不同的立场:乐观的与悲观的。法国经济学家萨依属于典型的乐观派,他提出了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假说,从而产生了著名的“萨依教条”,认为资本主义可以通过自动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而和谐的运行。英国的经济学家们则大都为悲观派,他们观察到了报酬递减与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担心经济会因为投资报酬递减、利润动机消失,而导致经济增长的停滞。
   之后的新古典经济学通过导入规模经济与技术创新与进步等变量否定了这种悲观主义的结论。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却愈演愈烈。这意味着新古典经济学虽然纠正了古典悲观主义的错误,然并没有找到危机发生的真正原因。
   对资本主义危机做出正确解释的当属奥地利经济学家。通过几代奥地利经济学家的努力,他们发现了资本主义危机的内在机制,并合理地回答了资本主义为何总是有生产过剩的危机与之相伴随的原因。剥削论当然也是一种解释,但在进入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其解释能力显著弱化。比如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垄断(工会)、劳工在民主政治中的地位上升与作用加强、以及劳动工资的大幅上升和遍及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等,再用资本剥削劳动来解释资本主义危机已经没有多大的说服力了。
   奥地利经济学家的论证逻辑如下:参与资本主义生产活动的要素分别是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的人力资本,其中企业家是 社会 生产活动的发起人,他们发起生产活动的动力来自于利润,即经济学家所说的利润动机;作为生产活动结果的收入会做以下分配,劳动获得工资,土地获得地租、资本获得利息,扣除这三种收入之外的剩余即为企业家的收入利润,生产性活动的结果是正和性质的;企业利润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企业家异质而造成的,但在技术模仿与市场竞争的推动下,企业利润最终会趋向于均等化,为了获得高于他人的利润,企业家就必须持续的创新;创新会导致资源的重新配置,并导致技术与产品过时或守旧企业的退出,从而引起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企业生产的产品可以分为两个大类,消费品和资本品(投入品),消费品被工资、地租和利息所有者购买,而资本品则由企业家用利润购买,然后用于创新与扩大再生产,只要市场价格信号正确,两个市场得以出清,经济就会在企业家的推动下走向动态发展与演化;那么危机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那就是在工资与利润增长不能保持平衡的时候,就有可能发生供求失衡的经济危机。
   一般说来,当利润率增长超过工资率上涨的时候,便会有生产过剩的危机发生。相反,当工资率上涨过快,利润率相对较低的时候,便会有企业家投资不足、经济走向停滞或者衰退的危机发生。因此,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依赖于一个十分困难的平衡,那就是工资增长率与利润增长率之间的平衡。当然,过高的地租与资本利率也会打破这样的平衡,从而导致对利润的挤压,并产生企业家被排挤或遭淘汰的恶果,但依靠薪酬过生活的人毕竟占了绝大多数,所以,只有保持工资与利润的平衡增长,才有经济繁荣,才能同时出清消费品和资本品两个市场,做到动态可持续增长。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危机是一种消费与生产、工资增长与利润增长失衡性质的危机,而且它并不总是因为消费不足而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因为投资不足而促成的,危机的根源在于利润,利润既是资本主义增长的动力,又是危机的原因所在,利润过高、消费不足、产能过剩、经济危机,利润过低、投资不足、经济衰退、经济危机。那么我们可以不要利润吗?如前所述,没有利润,也就没有资本主义。我们可以退回传统吗?当然可以,但等待你的是贫困。至于波动,则是资本主义的常态,它不是危机,而是企业家创新导致的生产结构的调整与演进。
    3、资本主义危机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最著名的危机治理理论当然是带来一场经济学范式革命的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把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归咎于储蓄所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主张在居民消费支出下降的情况下,可通过增加政府的支出来维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借以达到稳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这样,凯恩斯主义就把一个经济问题变成了一个政府的政策问题。由此产生的后果是什么呢?凯恩斯主义导入国家干预,用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来调节总需求,这被宏观经济学家定义为需求管理,需求管理的基本做法就是,当总需求不足而导致失业增加时,政府便增加公共支出来创造需求、增加就业。反之,则相反。但是,这样的做法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把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了。
   首先,政府的需求管理没有去解决利润与工资失衡的结构问题,而是从数量上去平衡总需求与总供给失衡的问题,实属本末倒置、因果颠倒之错。其次,通过增加政府支出而增加的需求与企业家生产与创新所带来的供给在结构上往往是不相匹配的,结果政府政策本身又成为一种新的造成经济扰动的因素,危机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因为政府干预而添加了不稳定的因素,换句话说,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已经成为危机成因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政府干预恶化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模糊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价格信号出错,越来越多的资源配置由市场和企业转向政府部门,这样又引发了更为深层的产权危机,并带来了严重的效率问题。
       既然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治理方案均不能有效应对资本主义危机,那么就只有按照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来寻找解决危机的方法。奥地利学派的价值在于找到了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并给出了解决危机的行动方向,但没有给出具体的行动方案。虽然如此,然从实践来看,成功的解决危机的方法大都与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无关,而与奥地利学派建议的行动方向比较一致。比如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较早时期就推出的最低工资法,以及二战之后资本主义黄金发展期的一些 社会 与经济方案,包括欧洲的工资集体谈判、美国的员工持股、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度等,它们都在不同的程度上缩小了工资增长率与利润增长率之间的差距,对于维系宏观经济的供求平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有关统计数据来看,二战之后到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之前,工资与利润的增长率基本同步,从而被称之为战后的黄金发展期。
   但是,这样的进步为何就没有能够持续下去呢?因为它遭受到了来自于三个方面的冲击:由经济泛全球化推动的资本跨国流动;替代劳动或降低成本的非中性 科技 进步;由生息资本对产业资本替代所造成的资本主义的异化。
    4、强化资本主义危机的三大冲击 
   如上所述,二战之后的 社会 进步是有助于缓解资本主义内生的危机的。但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一系列接踵而至的冲击,让资本主义偏离了原有的解危之路。
   首先是1973年的石油危机,它给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经济以沉重的打击。在能源危机的冲击下,世界财富在石油生产国与非石油工业化国家之间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转移,并引发经济危机,但这次危机是外生的,而不是由工资与利润失衡所造成的,事实上,在危机的冲击下,工资与利润都减值了。但是,有必要指出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对此危机做出的某些反应则严重偏离了奥地利学派的治理方向,从而大大提升了资本主义内生性危机爆发的概率。这些反应包括:大公司离岸;降低成本的创新;从生产走向寻租。以上这些做法不仅没有能够弱化资本主义危机,反而让危机变得更加频繁、危机本身也变得越来越严重,终在2008年引发了百年罕见的大危机。
   大公司离岸是为了通过套利而提高利润率。但是,大公司离岸套利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国家异质,只有国家异质,才会有生产成本的异质性,从而产生公司套利的机会。这种机会在1970年代之前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为世界尚处在国家同质的西方全球化时代,由于国家同质,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对外直接投资无利可套,故而以异质商品的贸易为主,资本流动只具有边际意义。进入197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从同质国家的全球化、即西方全球化到有异质国家参与的泛全球化的结构性转变。因为国家异质,于是就有了国家之间生产成本的差异,在成本“竟次原则”、也就是利润最大化之动机的驱使下,西方高成本国家的大公司就会对低成本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就业机会的国际再分配,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就业机会因资本外流、生产地转移而减少,进而导致工资增长停滞、甚至下降,而公司的利润却迅速增长。这样,工资增长率与利润增长率之间的平衡便被打破。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大公司离岸,政府甚至都无法通过再分配来重新平衡工资下降情况下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因为政府没有能力对离岸的大公司征税。于是,泛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面临双重失衡:要素市场上工资与利润的失衡;以及商品市场上需求与供给的失衡。资本主义的危机因此而加强。据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呢?由于要素的流动性是不对称的,在一般情况下,资本的国际流动性显然要高于劳动的国际流动性,因此,资本主义实际上是有主权边界的。当一个国家放任资本自由的跨国流动,那么工资与利润之间的平衡、进而是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平衡就会被打破,资本主义危机就会得到加强。
   应对由石油危机所带来的成本上涨冲击的另一种反应就是技术创新。发达工业化国家从197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技术创新浪潮表明,技术中性的假设是不成立的。技术创新可以是激进的、熊彼特式的“毁灭性创造”,也可以是非熊彼特式的渐进演化。熊彼特式的“毁灭性创造”,淘汰的是不合格的企业家,带来的是经济发展,它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显然是非中性的,因为它产生的效应是“离心进化”,比如电脑替代了打字机,数码替代了胶片等,它会造成经济的周期波动,但不是危机。至于非熊彼特创新又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提高生产率的技术创新;降低成本的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率的技术创新通常可以带来正和效应,它可以实现工资与利润的同步增长。但是,降低成本的技术创新则会产生负和效应,特别是那些替代劳动的技术创新,其目标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减少工资份额、增加利润所得。1970年代之后所发生的技术创新当然具有综合性,但是用技术和自动化机器替代劳动的技术创新比比皆是,特别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的线上作业,不是减少了劳动的就业机会,就是把劳动排挤到了那些低生产率与低收入的部门,于是工资与利润之间的平衡不复存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加剧。
   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在工业利润下降的同时,作为资金成本的利率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这当然是因为石油价格上升导致流动性匮乏所致。就如奥地利经济学家所分析的那样,利率上升会导致利润率的下降,最终会将企业家逐出产业领域,放弃出于利润动机的产业活动而蜕变为追求高息的资本家,去从事单纯逐利的金融交易活动。1979年金本位崩溃之后,纸币泛滥,由于缺乏强大的货币锚,失去黄金锚,取而代之的是信用锚,币值失去了原有的稳定性,金融投机随之兴起。为了获得更多的投机交易空间,各种所谓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目的都不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向产业和企业家提供生产和技术创新所需的资本,而是为了投机性的套利交易。由此产生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第一,金融从一个服务部门变成一个自成体系的“创收“(本质是生息)部门,其收益主要来自于财富转移,而不是财富创造,因而具有零和、甚至是负和属性,这意味着一个国家的金融部门越是庞大,生息资本占比越高,其经济增长的前景就会变得越是暗淡;第二,金融“创收”产生一种错误的激励,资本可以作为一种“财富“投入金融市场去寻租(生息),而不必将其转化为创造财富的固定资产来获取辛苦的企业家利润,这样资本就像前资本主义时代的土地、资本家就像农耕 社会 的贵族,依靠存量财富来获得租金收入,而不是通过生产活动来创造真实收入,因此,租金收入与真实收入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收入是否来源于生产性活动创造的新价值;第三,就产业活动看重的是价值创造、而投机性的金融交易更加看重价格维护而言,金融资本要比产业资本更加保守,因此当金融资本替代产业资本而成为 社会 主导的时候,整个 社会 的企业家精神、也就是熊彼特所说的创新精神便会趋于消失;第四,产业资本相对萎缩、金融资本急剧扩张导致的结果是制造业就业机会的减少与工资收入的相对乃至绝对下降,这将进一步恶化工资与利润的平衡关系,以及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关系,资本主义内生性的冲突与矛盾不仅没有趋于收敛,反而趋于扩大;第五,当资本在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间逆向重置,金融资本在全 社会 占据主导地位时,工业资本主义也就合乎逻辑地演变成金融资本主义,由于金融资本主义的寻租行为具有反生产的性质,资本的进步属性与资本主义的合理性也就开始受到质疑。资本主义的危机也就变得更加频繁与难以控制,就像已故经济学家明斯基所揭示的那样,金融具有内生的不稳定性,因为金融资本的收益不是来自于财富创造,而是来自于投机交易,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租金),就必须创造更多的交易机会而不是更多的财富,增加杠杆而不是增加储蓄,于是就会像明斯基所观察到的那样,金融资本必定会沿着从对冲金融到投机金融、再到庞氏骗局这样的交易路径演化,这时,只要出现任何一种可以导致现金流短缺的随机冲击,便会引发一场人们难以规避的金融危机。这样的案例,在金融发展史上屡见不鲜,不胜枚举。
    5、资本主义的未来 
   卡尔·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生产力的一次伟大解放。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的成功在于它的理性,当然还有起源于新教伦理的“资本主义精神”。约瑟夫·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动力源于企业家的创新。因此,资本主义对于人类来说是富有价值的。
   回到现实中,面对重重危机,资本主义又将如何走出当下的困境呢?毫无疑问,资本主义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工资增长与利润增长的平衡、进而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
   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首先就需要控制资本的国际流动,让资本流动仅限于主权国家的边界之内,以防止资本跨国流动所造成的就业流失、进而导致工资率的下降。在泛全球化的今天,要想控制资本跨国流动,要么增加资本国际流动的成本,征收“托宾税“(离岸税),减少直至清除资本国际套利的收益,要么直接从法律上加以禁止。但是,采取这样的危机治理方法会面临两大困难:第一,不管是征收托宾式的资本离岸税,还是直接的法规管制,都需要政治上的配合,这在普遍实行民主政治的发达工业化国家又会得到多少人的支持呢?实际情况是,人们更加愿意接受的不是限制资本跨国流动的议案,而是政府举债的福利国家议案,这样,便可以在不增加劳动负效用的情况下,通过国家福利来弥补因为就业下降与工资率下降而造成的损失。其结果是,危机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进一步强化;第二,即使控制了资本的跨国流动,但只要本国的生产成本高于他国(这在有异质国家参与的泛全球化时代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本国仍然会在低成本生产国商品的冲击下面临工资下降或者失业增加的风险,为此就得在控制资本流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贸易保护政策,这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简单讲,贸易保护会带来脆弱性,因为没有贸易将增加总需求与总供给保持平衡的难度。于是资本主义又将面临一个新的两难:是自由放任?还是控制资本自由流动与贸易保护?如何是后者,还将对今日的全球化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其次,是要对技术创新加以管理。事实已经告诉我们,技术创新并非都是非中性的,更何况还有许多技术创新是反生产的。简单来讲,提高生产率的技术创新对于劳动与资本都是有利的,但降低成本的技术创新对于劳动是不利的,而反生产的技术创新从长期来看则对资本不利。对技术创新进行管理,显然已经进入产业政策层面,但是,就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产业经济专家让·梯诺尔所指出的那样,尽管产业政策经常受到人们的嘲笑,但也并非一无是处,事实上正确的产业政策会对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那些不侵犯私人产权、且不影响市场竞争的产业政策,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成功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而技术创新就是一个比较适合产业政策发挥作用的领域,原因就在于技术创新具有较大的外部性(技术外溢)和不确定性(失败概率高、时间周期长),从而需要公共资助。既然技术创新离不开公共资源,那么就存在对企业和 社会 的技术创新加以管理的渠道和窗口。具体说来,可以从基础研究层面上控制技术创新的方向,可以从税收政策上加强对提高生产率和就业机会的技术创新的支持,也可以通过税收政策对反生产性的技术创新加以抑制。对技术创新进行管理的基本原则无非是:第一,尽可能提高企业竞争力与生产率,借以达到对外保持贸易平衡、对内保持工资与利润增长平衡的目标;第二,就像乔纳森·格鲁伯和西蒙·约翰逊在《美国创新简史》中所指出的,国家在进行技术创新管理的时候还需遵循“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的原则,那些已经能够盈利,或者在短期内能够盈利的技术创新交给企业,对于那些有长远意义,暂时看不到市场前景的技术创新则由国家来扶持;第三,为了确保技术创新能够带来工资和利润同步增长的效应,除了对技术创新进行管理之外,还需要通过增加教育等人力资本投入来提升劳动与新技术的匹配性,这里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如何在静态国家福利支出与动态发展人力资本支出间保持平衡。
   最后,是要坚决的纠正资本主义从产业资本主义到金融资本主义的异化。金融资本主义违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逻辑:金融资本的资金来源是杠杆而不是储蓄;目的是交易获利而不是把通用性的货币转变成专用性的、用于真实财富创造的固定资产;金融资本运作的结果是泡沫、动荡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而不是造就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由金融资本主义带来的危机其实并不是资本主义的失败,但却经常会被普通人误以为是资本主义的失败。因此,让资本主义回归到正常状态已经刻不容缓。基本的方法就是稳定货币、减少套利交易的机会,加强金融监管,反对一切旨在规避监管、制造套利交易机会的“金融创新”。但是问题就在于,在当下纸币本位制度下,能够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稳定货币呢?回归金本位是不现实的选择,黄金的储存量与生产的增长率均无法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回归金本位就意味着通货收缩;去中心化的货币体系意味着多元化,多元化的货币只会创造更多的投机套利机会,而对制约主权货币超发的作用极其有限;在现有的货币制度下,为了稳定货币与价格,抑制资本主义的金融化演变趋势,比较可行的改革方案是建立“央行本位制度”。这一制度的基本要件是:央行独立;央行货币政策的目标从多元的变成单一的;赋予央行以金融市场的监管权。目前的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通常要同时兼顾稳定价格与稳定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而这两个目标经常是相互矛盾与冲突的,只要央行不能独立,那么就会在压力之下,放弃稳定价格的目标,服从经济增长的目标,从而导致货币超发与经济动荡,并为金融投机创造更大的空间。赋予央行更多的金融监管权,可以在稳定价格的同时稳定金融,并可促使金融活动更好地服务于 社会 的产业活动,实现经济繁荣,而不是制造泡沫与风险。
   资本主义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它有能力解决当下的危机而重新走向繁荣吗?
   (本文有略删节。) 

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

⑴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⑵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⑷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就已经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但这仅仅一种可能,经济危机并没有变为现实。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才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直接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激化,必然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

⑸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典型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在萧条阶段,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同时为复苏阶段做准备。在复苏阶段,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进一步缓和,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并进一步发展,使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形成高涨。高涨又使资本主义经济各种矛盾加以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又爆发新一轮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会扩张生产能力,引起生产高涨,为下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奠定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

6.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作用?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典型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在萧条阶段,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同时为复苏阶段做准备。在复苏阶段,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进一步缓和,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并进一步发展,使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形成高涨。高涨又使资本主义经济各种矛盾加以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又爆发新一轮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会扩张生产能力,引起生产高涨,为下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奠定物质基础。

7.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是什么?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是什么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是什么?

8.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定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