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024-05-11 20:39

1. 《金刚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有几本书,你可以参考。
1,《金刚经说什么》
2,《六祖坛经》

《金刚经》的核心。也许每个人说法都会不一样。是一部非常不可思议的经典。他在一开始,有长老须菩提提问开始。我们一般人,每天心浮不定。特别现在这样一个经济社会。每个人每天都在不停地忙碌。都在用心机。心都很不安神。须菩提长老就是针对我们这颗不安定,不安宁的心,提问,我们应该如何安抚这个心。一次提问开始。


为什么我说每个人认为的核心都不会一样,就在这里。因为,我们的心浮躁,但是,机缘都不一样。对治也就有所不一样。因此,解释起来也就不一样。一部经,可以从种种角度来解释一件事。

总的原理。佛陀先是告诉我们以“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我们起心动念的原点要如何。其次,要我们“无相布施”。不要执着外面,外表的相而行事。

因此,在我理解,我们在世间为人处事的原则:

无住生心
无相布施

这样,你就可以非常的轻松,非常的快乐人生

具体详细,就需要你自己细细读解经中的每一个字了。

《金刚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 《金刚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因用金刚比喻智能有能断烦恼之功用,故名之。他认为“无上正等正觉“是一种能学知佛教一切『真理』,并能如实了知一切事物,从而达到无所不知的慧”。成佛是大乘修行的全部目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皆空幻不实,般若的实际在于不着事相,故应“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对现实世界不应执着或留恋。此书思想精华反映在最后一首偈颂里,偈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中国禅家南宗以此书为重要经典。

3. 金刚经主题思想是什么?

金刚经是大乘经典,大乘的精神就是行菩萨道。

金刚经的主体疑问是须菩提的“心应该住在哪里?怎样降伏心?”

佛陀的回答是:“降伏自己的心,就是降伏一切众生的心。因为众生就是我自己,众生心就是我心。那么如何降伏众生心呢?那就要无我地去布施一切众生。但是其中法布施高于其他布施,所以最好的布施就是给他们讲解这部《金刚经》。哪怕讲几句都行,哪怕他们不信也不要紧,因为众生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只要结个缘,一切众生早晚都会相信,都会灭度。这样才是降伏了自己的心。”

《金刚经》即是大乘经典,肯定彰显普度众生的精神,这点不同于自求了脱的小乘。所以《金刚经》的主题思想就是:

降伏众生心,就是降伏我心。

普度众生,就是圆满自己。

世间不空,誓不成佛。


这就是菩萨们为什么留在世间普度众生的原因,众生不解脱,自己休想成佛,休想入无余涅槃。

金刚经主题思想是什么?

4. 金刚经表达了什么佛学思想?

佛学经典著作《金刚经》: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

5. 金刚经主题思想是什么?

金刚经是大乘经典,大乘的精神就是行菩萨道。 金刚经的主体疑问是须菩提的“心应该住在哪里?怎样降伏心?” 佛陀的回答是:“降伏自己的心,就是降伏一切众生的心。因为众生就是我自己,众生心就是我心。那么如何降伏众生心呢?那就要无我地去布施一切众生。但是其中法布施高于其他布施,所以最好的布施就是给他们讲解这部《金刚经》。哪怕讲几句都行,哪怕他们不信也不要紧,因为众生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只要结个缘,一切众生早晚都会相信,都会灭度。这样才是降伏了自己的心。” 《金刚经》即是大乘经典,肯定彰显普度众生的精神,这点不同于自求了脱的小乘。所以《金刚经》的主题思想就是: 降伏众生心,就是降伏我心。 普度众生,就是圆满自己。 世间不空,誓不成佛。 这就是菩萨们为什么留在世间普度众生的原因,众生不解脱,自己休想成佛,休想入无余涅槃。

金刚经主题思想是什么?

6. 佛经中的金刚经主要是什么意思,金刚经要弘扬的是什么精神

你给我的感觉是真正的在学习探讨真理,让人感动。那么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供您参考。金刚经是给一位已经发明了菩提心的修行人说的,因为他的心已经明了,明心见性了,所以说,他发菩提心了。这里的发菩提心和发心修行、发心向善是有所差别的。他已经得到那个教外别传的正法眼藏涅磐妙心了,他就问他的师父(释迦牟尼),大意是说,我在日常生活中,在思想意识上,在起心动念上应该注意什么?实际上就是降服心猿意马所需要的,也是训练正思维所需要的。于是他师父从正反两个方面给了他建议。首先是如何生心,正面的说:就是无所住。意思是说,你平时不要把自己的心挂在任何地方,不要有挂碍,有挂碍就被障住了,修行就不能进步。从反面说:就是如何避免错误概念:就是不要有分别心。不要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的意思您查一下佛学字典就好了)。不要认为自己是菩萨,不要认为自己是佛,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佛,那个时候你就不是佛了,因为佛没有分别心,你认为自己是佛的时候,就产生了佛与众生的分别了。大体上就是以上的那些意思。我的说法可能与主流解释不同。我认为,在见性之前,你即使按照金刚经所说的去做,也无法获得金刚经所说的利益。为什么?我打个比方,在你的房子接通电厂电源之前,你无论怎么样修理你家里的线路,你的灯都不会发光,因为没有源头的电。也就是说,在你开启心地法眼之前,你无论怎么样辅导自己的思想意识,你也不会开悟。你最多可以做个有道德的好人,但是你无法直接开悟见佛。因此我说,在发明菩提心(开悟了)之前,你即使按照金刚经去做,也无法得到金刚经的利益。仅供参考。

7. 佛经中的金刚经主要是什么意思,金刚经要弘扬的是什么精神

《金刚经》
与《心经》都是破相的
破除我执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万物皆为缘起性空
佛在讲此经时须菩提尊者问世尊这本经叫什么名字
世尊言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为最坚固之物能破万物
般若是出世之慧
波罗蜜为“到彼岸”和成就的意思
经名为“以金刚般能破万物的智慧将众生度到彼岸”可见此经是很殊胜的大乘经典也是修行的关键所在
成佛的关键所在
不理解建议你看看慧律法师的金刚经讲座
各大视频网站都有
另外《心经》就是《般若波罗密蜜心经》而《大悲咒》则是观自在菩萨的微妙本心
咒语意义非同寻常
如果非要勉强解释
第一句为
“皈依三宝”第二句为“皈依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第三四五句依次为“具大悲心者”“离一切怖畏恐惧如是救度”
“我今礼彼圣观自在菩萨”“青颈观自在菩萨心真言”。。。此咒能调用观世音菩萨一切慈悲愿力
一切功德力
能得九十五亿恒河沙如来所共同加持
爱惜
经中记载虔诵此咒灭一切罪障
往生佛土
不得十五种恶死
一切愿望速得成就
总之感兴趣自己查
功德太多了
说到楼至佛出世也说不完
我去洗漱了。。。

佛经中的金刚经主要是什么意思,金刚经要弘扬的是什么精神

8. 金刚经表达了什么佛学思想

般若思想
  我们的修行,不管你修哪一宗,都要以般若作为前导,以净土作为归宿。(般若是梵文,在华文中没有确切适当的辞可翻,勉强可译为大智慧,以别于通常所理解的智慧。)因为没有般若,没有大智慧,看不清道路,不知道方向,找不到归宿,这样去修持,就所谓盲修瞎练。修持归向,当如华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中之王,普贤是华严长子,求生极乐世界,正是引导六道众生,同归极乐。再从当代情况来看,不管你修什么,如果说希望在这一生内解决问题,若不求生净土,那就不可能了。不管哪一宗,想在这一生出生死,愿意今生出轮回,你又不求生净土,那就要落空。我们当前这个地方的道场叫莲华精舍,是密宗,共同的愿文是同生极乐。所以不管哪一宗,都要以净土作为归宿。
  在菩萨道场有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前五度,第六度是般若。前五度如果没有般若,只是单纯的布施、持戒、禅定,这样的五度不能成为波罗蜜(波罗蜜应译为彼岸到,我国语法则为到彼岸,生死是此岸,了生死是彼岸。)因为前五度如盲,跟瞎子一样,有般若才是眼目。所以六度之中,般若极重要。六度都因有般若才能成为波罗蜜,这就是般若的重要性。
  般若,若分而言之,则为三个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三个般若像(伊)字的三个点,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超出众生的情见。粗浅说来,人们所看的大乘经论,以及所听的同类言论,这都属于文字般若。从文字般若的启发使人体会了佛法的深意,成为自己思想的定盘星,来看待身心内外一切事物,而更主要是返照自身自心的本源,就称为观照般若。在观照般若之中,一旦突然了达契悟自己的本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证入实相般若。实相般若是般若的本体。实相就无相无不相。无相者:没有青黄赤白,长短大小,任何形象;不是有相,不是空相,不是非有非无,也不是亦有亦无,离开了这四句,遍离一切相。为什么又说实相无不相?因为实相虽远离一切幻妄之相,体性不空,遍为一切诸法作相。也即是说遍能显现一切相。蕅益大师《破空论》说:“实相非福,而为一切福德之聚。实相非慧,而为一切慧行之本。”实相是般若的本体,怎么能够证入本体呢?我们要从观照般若入手。观照两个字,《心经》中说得很清楚。第一个是观字,密宗叫观想,想就比较粗,观就比较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字,即观照的照字。照字和想字就更不同了。有心叫作想,无心叫作照,“观照”就应该如“观自在”之观,“照见五蕴皆空”之照,这才是真正的观照。《破空论》曰:“如理而照,照不异寂,即名观照般若。”理是本体,如实相般若是实际理体而起照用。如珠发光,光是从珠本体而生,发光是照用,珠之发光,先照自体,这就是“如理而照”之义,光照本体,不必安排,没有造作,没有举动,自然而照,故曰“照不异寂”。也就是虽在照用之中,而本体仍是清湛不动,照用与寂灭没有分别。文字般若浅近说来,那就是大乘经论中,有关于般若的文字啊,言论啊,所有这些都是文字般若。引申一步,就如《破空论》说:“如理诠寂,寂诠即照,是名文字般若。”“如理”就是后文中“如如”之义。经云“如何为人演说,如如不动”。如如是第二个如字,是真如,是实际理体。说法时要如同真如而说,这正是此处“如理”两字。如同真如的本体,来表达寂灭的妙谛。这就是“如理诠寂”。在了达时,自心仍是寂然不动,这是“寂诠”。这个“寂诠”正是本体的照用,故曰“寂诠即照”。这就是说,所表达的是真如的本体,能表达者,正当表达时,仍是寂然无动,全由本体的照用,这叫作文字般若。可见文字、观照与实相般若,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文字般若、观照般若,都是从实相般若本体所显现出来的。所以实相般若就是文字般若与观照般若的体。文字般若表达的内容,就是要表达实相般若与你如何去观照。观照般若所照的就是文字般若与实相般若。三般若说是三,而实际又是一体。虽然是一体,而又可分别为二个。所以是即三即一,微妙难思。
  文字般若不同于一般的文字。它是从实相般若所流现,而这个文字所告诉你的,是如何进行观照,证入实相。文字般若虽然可生起观照,而证入实相。但我们不可认为文字般若就是实相般若,更不可认为了达经文便已契悟实相。《金刚经》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大乘无量寿经》说:“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法华经》说:“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可见实相般若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学人也无法从意识分别中真实理解实相般若的真谛。文字般若的重要性,在于指示门路,指示如何去观照,如何去认识实相。所以一切经论,文字言语,都是作为一个指路牌。例如昨天我们去开会,在指路牌上写着:“华府佛教会”,如果没有这些指路牌,到的人可能更少一点。这是指路牌的重要作用。但是,你不能认为那个指路牌所在之处就是“华府佛教会”。这是一个很好的比方。指路牌告诉你方向,你要依着方向去找,文字般若正是如此。佛经上说“因标指月”。茫茫太空之中哪里是月亮啊?经文里用文字告诉你。现在本室之内,拿灯当做月亮,我用手指着它说:“这个是月亮。”这就是标指一下。文字般若就起这样的作用。昨天如果到处都没有贴着“华府佛教会”,那我们也找不到。可见标很重要。所以不可以弃指求月。若不要这些指示去求月亮,那茫茫华盛顿很难找到佛教会。所以指出方向,你就可以看到。不可以弃指,不要它。这些文字,经典,我们没有这些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我们更不可以“执指为月”。我用手一指,这个是月亮。你就误认我的手是月亮。你看到我的手,就可以看到月亮了。一般人多是这样。执着所看到的手,误认为就是所愿见的月了。这样的话,不但是看不到月亮了,并且还生出一个极大的错误,以为月亮是我手这个样子。所以学习般若要从文字、经典之中得到方向去观照,专精勤久,一旦相应,方能契入实相,仅在文字上得了一点理解,就以为是实相般若,那就错了,那就永远不能见实相。
三、经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本经总题。“经”字是通名,佛所说都称为经。“经”字前的七个字,本经独有,这是别名。开头“金刚”两个字是形容词,称赞般若如金刚。金刚是喻,金刚有不同的解释,但涵义是一样的。现结合实际,金刚即印度的金刚石(即钻石)。它最光明,最坚硬,也最珍贵。金刚石做的刀子可以裁玻璃,硬度最高。它能破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坏。所以它最坚最利,而没有能破。以这个金刚石做为譬喻来形容般若。金刚是贵重的宝物,以譬喻实相般若是诸法中尊。它坚固不为一切所坏,来譬喻观照般若不被一切爱见所侵犯。金刚能裁切玻璃,作用猛利,来譬喻文字般若能断众生种种疑惑。永明大师《心赋注》说:“夫般若者是诸佛之母。故净名经颂云‘智度菩萨母,能生一切导师’。所言般若者,即一切众生自心灵知之性耳。”因为诸佛皆由般若而成就,所以称般若为诸佛之母。自心,自性清净心与实相般若,真如实相,中道等,只是一法的不同名称。般若是诸佛之母,般若也即众生自心灵知之性。《心赋注》又说:“离此一心别无殊胜。”又“此一心,大中大,上中上,圆中圆,满中满,实中实,真中真,了义中了义,玄中玄,妙中妙,不可思议中不可思议……佛正法正行中,此心为最”。所以经中释尊宣说:本经“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如来所说这个法,是为发大乘心的菩萨所说的,是为发最上乘心的菩萨所说的,可见这个经是殊胜的。“波罗蜜”是到彼岸,也可译为度无极。有为福德不是般若,也不是波罗蜜。相似般若,名为般若,但不是波罗蜜。本经是般若是波罗蜜,故称般若波罗蜜。
四、离相修善
  菩萨全名是菩提萨缍,华意是觉有情,也就是度众生。经里说:“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经中说我应该灭度一切众生,这是我们发的心,不但是有此心,而且要实践要落实。“灭度一切众生已”,众生都灭度了,这个愿已经成就了,可是怎么样呢?经中说:而是没有一个众生真实灭度了。这就很奇,要度一切众生,而这些众生已经得到了灭度,可是没有一个众生是真实灭度了。这就不是凡夫而是通达般若的菩萨度生的境界了。所有众生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彻底都灭度了,为什么又说,没有一个众生真实灭度了呢?这就因为释迦牟尼佛得道的时候,第一句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本来就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啊。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都是佛啊。那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现在成了佛,他只是恢复了本来而已,他不是得到什么,变成什么,制造成了什么,变换了什么。他不增不减,只是恢复他的本来。那么你这个度生的人做了什么贡献?他只是恢复他的本来嘛。再者,一切众生既然同具如来智慧德相,也即是同具如来的法身。我与一切众生既是同此法身,本来同体,一体之中,谁能度?谁是所度?所以说“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也就是《金刚经》中重要的指示:三轮体空。内不见自己,外不见对方,中间不见所施之法、所施之物。外内与中间都无一物,称为三轮体空。内是一方,外是一方,中间是一方,一般是内有我,外有人,中间有法有物,这三轮就不空。若是三轮体空,就是不见有能度众生的我,没有一个我,我在做事。内若无我,外也就没有人啊。还有什么中间?一切都本空啊。所以本来无一物。再例如:我布施了一万美金,我把钱给某先生了,若是三轮体空,内就不见我,外不见有某先生,中间不见这一万美金。虽然不见能施与受施之人,中也不见这一万美金,但是这件事情还是做了。这就叫三轮体空啊。这就是很殊胜的。这样的布施就可以称为布施波罗蜜,就可以到彼岸。一般是我有一万美金给他了,老记得自己做了很大的好事,我把一万美金救济了某个人,老记着他曾经得到我的一万美金。你布施是布施了,他得了一万块钱,但不能称为布施波罗蜜。两者的差别就在这里。并不是不布施,是要在布施时不住于相。有些人读了《金刚经》之后,就一切都落于空,都是无为、无相、无我,都是无了,就跑到偏空的一边去了。所以蕅益大师就写了一篇《金刚经破空论》破这种偏见。所以终日度众生,终日没有度。终日度生终日无度。不是不度众生,是度而无度,无度而度。我在度众生,而没有度众生的相,我没有度众生的相,而终日终生都在度众生。这样度生与般若相契,就是波罗蜜。
  《金刚经》劝离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最粗浅的说,我相就是自身。有了我就有你,这就是人相。不但有你,还有种种的人,轮回中种种的生物,那就是众生相。中间有长生长住的是寿者相。这是最浅说的四相。又如刚才说,有一个能度众生的我,这是我相。我所度的某一个对象,这就是人相。而我所度的种种,就是众生相。而我所度的众生他得到涅槃,这就是寿者相。这都是极粗浅的解释。再说得稍高一点,我就是以主宰为义,误认为有一个能当家作主,主宰一切的我。实际上,实在是无我,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哪个是我呀。像片上二十岁的我早就没有了。三十、四十岁的我也就没有了。再过些日子,今天七十岁的也应没有了。到底哪个是我呀,我能作主吗?我能留住年轻力壮的我吗?这都是刹那刹那生灭,都是被因缘牵引,哪有主宰!与我相对的是人相,而且对象之人有种种,就是众生相。而这种执着有我的想法总是相续不断的,就是寿者相。更进一步,《破空论》说:“主宰名我,形相名人,众缘和合名众生,相似相续名寿者。”能在自身内当家作主的是我相。一切可见的形相是人相。因缘和合生一切法,是众生相。阿赖耶识相似相继是寿者相。可见四相都从我相而生,所以经中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所谓四相,般若就是要照破这四相,离开这四相。然而不是空无断灭。而是离相修一切善法。经上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这个地方就不落有无两个边。没有我,没有人,没有众生,没有寿者(以上空边),可是修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之中(有边),可是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离开了两边,契入中道。所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过来是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是无上,没有更上的。正等:上至诸佛,下到蠢动含灵,本性都是平等,是这样的大平等。正觉:这就是圆明普照一切,没有偏缺,没有亏欠的大觉。所以叫做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是佛所证最高无上的果觉。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就得佛的无上果觉。若人只重离相,而轻视了修一切善法,有所偏呀。只知道修一切善法,而不能离相,也是偏啊。蕅益大师说:“盖不达无我而修一切善法,止成人天伪果。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证我空,止成二乘小果。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恶法,则为阐提狱种。唯以无我修一切善法……即得无上菩提。”这实在是最重要的一个指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