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工学院教务处电话

2024-05-07 04:34

1. 武昌工学院教务处电话

一、武昌工学院教务处联系电话和联系方式  武昌工学院教务处联系电话为027-88151770,该校联系地址为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白沙洲大道110号武昌工学院教务处、邮编为430065。
  二、武昌工学院简介 
 武昌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创建于2002年,办学层次以本科为主,由国家统一下达普通高校招生计划,面向全国招生,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和普通专升本自主招生权。
 
 学校位于武汉市中心城区,西傍长江,南接黄家湖大学城,北邻被誉为辛亥革命“首义胜利的开端”的武昌起义门和武汉市地标之一——武昌火车站。武汉南大门快速通道(白沙洲大道高架)与杨泗港长江大桥在校前交汇,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学校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莘莘学子求学深造的知识殿堂。校园占地面积745亩,校舍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学生12000余人。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图书馆纸质藏书近110万册,电子图书280万余册,报刊1500余种;现代教育技术装备齐全,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座位数达12000多个;建有工程实训中心等16个大类88个实验室和10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拥有各类完备齐全的运动、生活设施,校园和谐有序。
 
 学校学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六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学校面向区域经济发展设置专业,现有机械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食品与环境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艺术设计学院8个二级学院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部、体育部2个教学部,66个本、专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为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专业;工商管理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食品包装与储藏学科为“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省级首批重点培育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同时被列入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市场营销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是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学校是被湖北省教育厅、财政厅批准建设的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之一。2014年3月,教育部高校实践教学装备研究中心在武昌工学院成立,该中心是全国首批14个教育装备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之一,是全国唯一一所获批的民办高校。同年1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授予武昌工学院等高校合作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为“湖北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2015年起,学校与武汉轻工大学联合培养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2016年,机械工程学院获批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兴校”战略,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精湛、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员工800余人,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95%,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50%以上,由一批国内知名专家、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二级学院院长和学科带头人,学校还一次性聘请了80多名来自上市公司、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的高管、技术专家担任特聘教授,师资力量居于同类高校前列。
 
 学校秉承“厚德、笃学、自强、求新”的校训,彰显“全面发展,突出特长”的人才培养理念,因材施教,分类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2011年学校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奖。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软件设计与开发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制造创新大赛等众多国家级的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中,为学校捧回200多个奖项。
 
 学校建有完善的“奖、助、贷、勤、补、免、减”的资助困难学生的制度体系,构建以优秀学生奖学金、专项奖学金和助学金为激励措施,以广文教育基金、董事会助学金为基本保障,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主要渠道,以学校勤工俭学为基本途径的奖助体系,使学生困有所助、优有所奖。
 
 学校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08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张敏,现已是江西省国利建设集团总经理,成为江西省建筑业佼佼者,2011年,他所带领的公司实现总产值30多亿元;08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刘健,现为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曾获得第23届山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及优秀应用成果特别奖……学校在近几年考研大潮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众多学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等知名院校、科研院所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2015年,机械学院还出现两个全体成员同时考取研究生的“最牛寝室”。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学术研究氛围浓厚,科研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水平不断提高,科研项目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科研经费稳步增长,产学研合作成效明显,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武昌工学院已迈入新的发展时期,站在新的发展节点上,学校将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工学为主、特色显著、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应用型大学。

武昌工学院教务处电话

2. 武汉理工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一、武汉理工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武汉理工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为 http://jwc.whut.edu.cn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武汉理工大学简介 
 武汉理工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首批列入国家“双一流计划”建设高校,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70年来,学校共培养了50余万名高级专门人才,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培养人才规模最大的学校,已成为我国“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目前在校普通本科生36000余人,博士、硕士生18000余人,留学生1700余人。
 
 学校长期的育人实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思想体系:确立了“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的大学理想,“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实施卓越教育、培养卓越人才、创造卓越人生”的卓越教育理念。学校致力于为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以智慧引领人生、具有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的卓越人才。
 
 学校现有马房山校区、余家头校区和南湖校区,占地近400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74.59万平方米,4座现代化图书馆藏书309.41万册。设有25个学院(部),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现有教职工5407人,其中专任教师325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1人,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1人,面向全球聘任的战略科学家30人,国家“”30人、“*”9人,*特聘(讲座、青年)教授1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
 
 学校已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艺术、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有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材料学科、工程学科和化学学科进入了世界ESI学科排名的前5‰。现有本科专业90个,其中国家特色专业1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8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2个。现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7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3个、国家国际化示范学院1个、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个。
 
 近年来,学校培养了一批全国优秀大学生代表,2人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5人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人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4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7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近年来,学校在多项全国高水平大学生科技竞赛中成绩名列前茅。2018年,大学生参加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项740项(其中国家级奖463项)。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近几年保持在95%以上。
 
 学校建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0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建有内河智能航运交通运输部协同创新中心、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3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机构230余个。2010年以来,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奖励15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荷兰等国家的19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关系,聘请了300余名国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战略科学家、客座和名誉教授。2007年以来,学校先后获批建立了材料复合新技术与先进功能材料、高性能船舶关键技术、功能薄膜新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及工程应用、新能源汽车科学与关键技术、环境友好建筑材料等5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材料复合新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环境友好建筑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材料复合新技术与新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等4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09年以来,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意大利、荷兰、日本的著名高校建立了16个高水平国际合作研究平台,包括武汉理工大学—密歇根大学新能源材料技术联合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南安普顿大学高性能船舶技术联合中心、武汉理工大学-赛默飞世尔科技联合实验室等。2016年,学校与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合作建立的首个海外校区正式运行。2018年,学校与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合作成立武汉理工大学艾克斯马赛学院。
 
 2018年,学校同时进入THE世界大学排行榜、US 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及QS亚洲大学排行榜。

3. 湖北工业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一、湖北工业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湖北工业大学 教务处登录入口为 http://dean.hbut.edu.cn/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湖北工业大学简介 
  湖北工业大学 是一所以工学为主,覆盖工、文、理、艺、经、管、法和教育等八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创建于1952年,1984年由原湖北轻工业学院和原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湖北工学院,2004年更名为 湖北工业大学 。学校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被省委省政府定位为“在湖北省高教体系中起龙头示范作用的、水平较高的骨干大学”。1986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2010年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2014年,学校整体进入一本高校行列;2012年、2016年连续两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2016年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16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文体和后勤服务设施,门类齐全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学生公寓均配有空调和开水、热水供应设施。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4.6万m2,是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级图书馆,各类藏书600余万册。学校建有安全通畅的校园网络、智慧快捷的校务平台。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710   人,博士、硕士生导师55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51%以上。现有国家级人才34人、省级专家152人。其中,双聘院士1人、“”特聘专家3人、“*”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入选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人、高端外国专家5人、全国模范(优秀)教师3人;湖北省“*”专家24人、楚天学者99人、湖北教学名师4人、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人、楚天园丁奖1人。学校还先后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事业单位聘请了包括8名国内院士和12名国外院士在内的兼职教授286人,形成了以国家级人才为领军、省部级人才为中坚、中青年博士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68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3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专业4个、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40项、湖北省品牌专业8个、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及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专业24个;3个湖北省教学团队。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住建部本科专业评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6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湖北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含重点2个)、实习实训基地6个(含示范2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湖北省各类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5门。

湖北工业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4. 武汉理工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入口

 一、武汉理工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入口  武汉理工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入口为http://jwc.whut.edu.cn/,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武汉理工大学简介  武汉理工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首批列入国家“双一流计划”建设高校,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70年来,学校共培养了50余万名高级专门人才,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培养人才规模最大的学校,已成为我国“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目前在校普通本科生36000余人,博士、硕士生18000余人,留学生1700余人。
  学校长期的育人实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思想体系:确立了“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的大学理想,“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实施卓越教育、培养卓越人才、创造卓越人生”的卓越教育理念。学校致力于为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以智慧引领人生、具有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的卓越人才。
  学校现有马房山校区、余家头校区和南湖校区,占地近400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74.59万平方米,4座现代化图书馆藏书309.41万册。设有25个学院(部),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现有教职工5407人,其中专任教师325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1人,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1人,面向全球聘任的战略科学家30人,国家“”30人、“*”9人,*特聘(讲座、青年)教授1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
  学校已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艺术、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有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材料学科、工程学科和化学学科进入了世界ESI学科排名的前5‰。现有本科专业90个,其中国家特色专业1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8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2个。现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7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3个、国家国际化示范学院1个、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个。
  近年来,学校培养了一批全国优秀大学生代表,2人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5人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人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4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7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近年来,学校在多项全国高水平大学生科技竞赛中成绩名列前茅。2018年,大学生参加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项740项(其中国家级奖463项)。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近几年保持在95%以上。
  学校建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0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建有内河智能航运交通运输部协同创新中心、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3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机构230余个。2010年以来,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奖励15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5. 武汉工商学院教务系统登录入口

 一、武汉工商学院教务系统登录入口  武汉工商学院教务系统登录入口为http://www.wtbu.edu.cn/jwb/,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武汉工商学院简介  武汉工商学院创建于2002年,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经过十余年建设,跻身国内同类高校前列,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成为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货运代理项目中国集训基地、AACSB国际商学院协会会员、湖北省首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单位、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湖北省首家转设后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民办高校、湖北省文明校园等。
  一、办学条件
  学校位于武汉市黄家湖大学城,毗邻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武汉市重点开发的科研教育、生态体验、休闲旅游区域,具有不可多得的交通、环境和产学研一体化优势。学校设置有10院1部,39个本科专业,在校生2万余人;占地面积82.7万㎡,校舍面积32.9万㎡,校园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智慧校园信息化程度高;教学基础设施优良,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等位居国内同类高校前列;建有一流的大型综合实验中心和图书馆,馆藏图书236万余册;公寓式学生宿舍均配备有空调和24小时热水系统。
  二、办学思想
  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转型发展为契机,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开放活校。秉承应用型、信息化、国际化、高质量的办学理念,坚持内涵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应用技术研究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业有实力、“双创”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应用型工商大学。

武汉工商学院教务系统登录入口

6. 武汉工程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入口

一、武汉工程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入口   武汉工程大学 教务管理系统入口为http://jwc.wit.edu.cn,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武汉工程大学简介 
  武汉工程大学 创建于1972年6月,原名湖北化工石油学院,隶属湖北省。198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改由原化工部主管。1998年7月,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学校划转到湖北省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2006年2月,经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 武汉工程大学 。
 
 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覆盖工、理、管、经、文、法、艺术、医学、教育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以化工为鲜明办学特色的高校。学校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2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4年整体进入一本高校行列;2018年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化学、材料科学和工程学学科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湖北省属高校并列第一);在2019软科“中国最好 大学排名 ”中,我校位列第126位。
 
 学校现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及国际教育,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67个专业招生,2 个博士学位授权,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面向全国一本招生。截止到2018年9月,全日制在校生21789人,其中研究生3339人(全日制研究生2911人),普通本科生18878人。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038人,其中专职教学科研人员1226人,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243人,副高级职称46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占教师总数的57.59%,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分别占教师总数的93.72%和51.63%。教师中,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1人,“*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高端人才引领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2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3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74人,湖北省教学名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的专家29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8人,湖北省特聘岗位专家59人,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6人,“工大学者计划”特聘岗位人员34人。创新团队入选“*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学校现有武昌和流芳两个校区,共占地约130.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2.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7.4亿元。建有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3个,标准游泳池1个,篮、排、羽、网球场68个;多媒体教室241间,教学实验室48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4亿元;图书馆馆藏图书(含电子图书)300余万册,是湖北省高校"优秀图书馆"和"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学生公寓均配有空调和开水、热水供应设施。风景优美,教学设施齐备,办学条件完善,是湖北省“绿化红旗单位”、“生态园林式学校”。
 
 学校科技创新平台成绩显著。有一所集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情报信息、分析测试多功能于一体的研究设计院。有1个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磷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部委级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62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技术中心(基地)。学校有化工、石化、医药行业(化工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化工、医药、石化行业(化工工程)咨询甲级资质,特种设备设计(压力容器)设计资格,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乙级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乙级资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乙级资质,建筑工程丙级资质,检测计量认证资质,节能检测资质,湖北省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施工资质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制药工程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矿物加工工程4个专业先后通过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开展的工程教育认证。设有湖北省石油产品暨化学试剂质量监督检验站、湖北省石油化工信息中心,是湖北省科技厅化学化工查新检索定点单位。学校与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建武汉化工新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是武汉市唯一设在省属高校的工业技术研究院。
 
 2008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338项,其中“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等国家级项目335项,省部、市级项目1588项。获国家、省部、市级教学、科技成果奖15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部、市级科技奖励153项。获专利授权1690余项。教职工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I、ISTP、SSCI、CSSCI、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检索收录4020余篇。机器人足球队共荣获10余项世界机器人足球大赛冠军。2015--2017年,科研入帐经费共计3.5亿元,科研经费增幅居省属高校前列。学校建有科技产业园和科技孵化器大楼,被评为“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武汉市科技管理先进集体”。主办《 武汉工程大学 学报》、《化学与生物工程》等科技核心期刊。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美国杜克大学、佛罗里达理工学院、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法国上法兰西理工大学、兰斯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爱尔兰唐道克理工学院;加拿大渥太华大学、魁北克大学三河城分校;韩国国民大学;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沙巴艺术学院;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泰国暹罗大学;南非金山大学等40余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展开了一系列合作办学、学生交换、师资互访、共同科研等多方面的合作;每年有百余名世界著名科学家及国外专家、学者应邀来校讲学、访问。每年派出大批专业教师及管理人员出国访学进修、攻读学位、合作交流调研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了解学科发展前沿信息进行科研合作等。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包括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国际交流班、双学位、本硕连读等。
 
 学校具备招收留学生资格,已招收来自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津巴布韦、加纳,埃塞俄比亚、喀麦隆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就读于我校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工商管理等专业,在籍在册各类留学生300余人。与 南京工业大学 、 河北科技大学 、 青岛科技大学 等国内高校长期开展校际互换生工作。

7. 武汉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一、武汉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武汉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为 https://uc.whu.edu.cn/index.htm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武汉大学简介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临武大视察。1993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合校十多年来,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学校在QS世界 大学排名 中位列第257位。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一百多年来,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4个学院(系)以及3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有123个本科专业。1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5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10个一流建设学科。57个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46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有42个博士后流动站。
 
 武汉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77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890余人,有1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9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22人次“973项目”(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6位“863项目”计划领域专家、4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65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23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65位“*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4位“*奖励计划”讲座教授、9个“*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武汉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8. 武汉理工大学教务处电话

 一、武汉理工大学教务处联系电话和联系方式  武汉理工大学教务处联系电话为027-87859014,该校联系地址为湖北省武汉市珞狮南路205号东院教务处、邮编为430070、联系邮箱为jiaowuch@whut.edu.cn。
  二、武汉理工大学简介  武汉理工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首批列入国家“双一流计划”建设高校,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70年来,学校共培养了50余万名高级专门人才,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培养人才规模最大的学校,已成为我国“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目前在校普通本科生36452人,博士、硕士生17224人,留学生1310人。
  学校长期的育人实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思想体系:确立了“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的大学理想,“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实施卓越教育、培养卓越人才、创造卓越人生”的卓越教育理念。学校致力于为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以智慧引领人生、具有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的卓越人才。
  学校现有马房山校区、余家头校区和南湖校区,占地40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4座现代化图书馆藏书382万册。设有25个学院(部),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现有教职工5508人,其中专任教师328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1人,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6人,*特聘(讲座、青年)教授1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
  学校已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艺术、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有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材料学科、工程学科和化学学科进入了世界ESI学科排名的前5‰。现有本科专业90个,其中国家特色专业1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8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2个。现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7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3个、国家国际化示范学院1个、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个。
  近年来,学校培养了一批全国优秀大学生代表,2人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5人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人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3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7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近年来,学校在多项全国高水平大学生科技竞赛中成绩名列前茅。2017年,大学生学科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项473项(其中国家级奖337项)。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近几年保持在95%以上。
  学校建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4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建有内河智能航运交通运输部协同创新中心、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3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机构230余个。2010年以来,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奖励14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