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有哪些发展趋势?

2024-05-05 04:24

1. 现代物流有哪些发展趋势?

现代物流发展趋势

随着进入新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尤为激烈的竞争环境,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大大加强,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物流发展对于本国经济发展、民生素质和军事实力增强的影响,更加重视物流的现代化,从而使现代物流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根据国内外物流发展的新情况,未来物流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电子化、共享化、协同化、集成化、智能化、移动化、标准化、柔性化、社会化和全球化。


信息化

现代社会已步入了信息时代,物流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信息化表现在: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代码化和商业智能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贮的数字化和物流业务数据的共享化等。它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没有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装备都无法顺畅地使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世界物流的面貌,更多新的信息技术在未来物流作业中将得到普遍采用。

信息化促进了物流功能的改变,使得那些在工业社会里的产品生产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发挥的主导功能发生了转变,传统的物流业以物为对象,聚散的是物;而信息社会是以信息为对象。物流不再仅仅传输产品,同时也在传输信息,例如物流中心的聚散功能除针对实物之外,还要完成对各种信息的采集和传输,各种信息被聚集在那里,经过加工、处理、使用,再传播出去供社会使用。总之,信息社会使物流的功能更强大,并形成一个社会经济的综合服务中心。

网络化

网络化是指物流系统的组织网络和信息网络体系。从组织上来讲,它是供应链成员间的物理联系和业务体系,国际电信联盟(ITU)将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等列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这种过程需要有高效的物流网络支持。而信息网络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业务运作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并运用电子方式完成操作。例如配送中心向供应商发放订单就可以利用网上的电子订货系统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对下游分销商的送货通知也可通过网上的分销系统、甚至是移动手持设备来实现,等等。

自动化

物流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核心是机电一体化,其外在表现是无人化,效果是省力化。此外,它还能扩大物流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物流自动化的技术很多,如射频自动识别、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存取、自动分拣、自动导向和自动定位、货物自动跟踪等技术。这些技术在经济发达国家已普遍用于物流作业中,在我国,虽然某些技术已被采用,但达到普遍应用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电子化

电子化是指物流作业中的电子商务。它也是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它具体表现为:业务流程的步骤实现电子化和无纸化;商务的货币实现数字化和电子化;交易商品实现符号化和数字化;业务处理实现全程自动化和透明化;交易场所和市场空间实现虚拟化;消费行为实现个性化;企业或供应链之间实现无边界化;市场结构实现网络化和全球化,等等。作为电子商务发展关键性因素之一的物流,是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基础与载体。电子化使得跨国物流更加频繁,对物流的需求更加强烈。

共享化

供应链管理强调链上成员的协作和社会整体资源的高效利用,以最优化的资源最大化地满足整体市场的需求。企业只有在建立共赢伙伴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业务过程间的高度协作和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资源、信息、技术、知识、业务流程等的共享,才能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物流业务的优势互补、快速对市场需求作出响。近年来,一些新型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如VMI、JIT II、CPFR、第四方物流、RSP与DI等都实现了信息、技术、知识、客户和市场等资源的共享化。

协同化

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都要求企业具有与上下游进行实时业务沟通的协同能力。企业不仅要及时掌握客户的需求,更快地响应、跟踪和满足需求,还要使供应商对自己的需求具有可预见能力,并能把握好供应商的供应能力,使其能为自己提供更好的供给。为了实现物流协同化,合作伙伴需要共享业务信息、集成业务流程,共同进行预测、计划、执行和绩效评估等业务。而只有企业间真实现了全方位的协同,才能使物流作业的响应速度更快、预见性更好、抵御风险能力更强、降低成本和增加效益。

集成化

物流业务是由多个成员与环节组成的,全球化和协同化的物流运作要求物流业中成员之间的业务衔接更加紧密,因此要对业务信息进行高度集成,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化和集成化运作,缩短供应链的相对长度,使物流作业更流畅、更高效,更快速,更加接近客户和需求。集成化的基础是业务流程的优化和信息系统的集成,二者都需要有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持,实现系统、信息、业务、流程和资源等的集成。同时,集成化也是共享化和协同化的基础,没有集成化,就无法实现共享化和协同化。

智能化

智能化是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涉及大量的运筹和决策,例如物流网络的设计优化、运输(搬运)路径和每次运输装载量的选择,多货物的拼装优化、运输工具的排程和调度、库存水平的确定与补货策略的选择、有限资源的调配、配送策略的选择等优化处理,都需要借助智能的优化工具来解决。近年来,专家系统、人工智能、仿真学、运筹学、商务智能、数据挖掘和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并在实际物流业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使智能化已经成为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智能化还是实现物联网优化运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移动化

移动化是指物流业务的信息与业务的处理移动化。它是现代移动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物流作业更多地体现在载体与载物的移动,除了暂时静态的存储环节外全都处于移动状态,因此移动化对物流业具有更加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应用现代移动信息技术(通信、计算机、互联网、GPS、GIS、RFID、传感、智能等技术)能够在物流作业中实现移动数据采集、移动信息传输、移动办公、移动跟踪、移动查询、移动业务处理、移动沟通、移动导航控制、移动检测、移动支付、移动服务等,并将这些业务与物体形成闭环的网络系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物联网。它不仅使物流作业降低成本、加速响应、提高效率、增加盈利,而且还使其更加环保、节能和安全。

标准化

标准化是现代物流技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也是实现现代物流的根本保证。货物的运输配送、存储保管、装卸搬运、分类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与信息技术的应用,都要求有科学的标准。例如,物流设施、设备及商品包装、信息传输等的标准化等。只有实现了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标准化,才能真正实现物流技术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别是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新世纪中,如果没有标准化,就无法实现高效的全球化物流运作,这将阻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柔性化

柔性化是20世纪90年代由生产领域提出来的,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多品种、小批量以及灵活易变的生产方式,国际制造业推出柔性制造系统FMS(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实行柔性化生产。随后,柔性化又扩展到了流通领域,根据供应链末端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和安排物流活动。物流作业的柔性化是生产领域柔性化的进一步延长,它可以帮助物流企业更好地适应消费需求的"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趋势,灵活地组织和实完成流作业,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物流服务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社会化

物流社会化也是今后物流发展的方向,其最明显的的趋势就是物流业***现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服务方式。它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企业物流活动社会化要求所形成的,另一方面又为企业的物流活动提供了社会保障。而第三方、第四方乃至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更多服务方式是物流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物流过程产业化和专业化的一种形式。人们预测下阶段的物流将向虚拟物流和第N方物流发展,物流管理和其他服务也将逐渐被外包出去。这将使物流业告别"小而全、大而全"的纵向一体化运作模式,转变为新型的横向一体化的物流运作模式。

全球化

为了实现资源和商品在国际间的高效流动与交换,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物流运作必须要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在全球化趋势下,物流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提供服务,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准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使各国物流系统相互"接轨",它代表物流发展的更高阶段。

我国企业正面临的国内、国际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面对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大大加强,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加速加入中国市场,同时一大批中国企业也将真正融入全球产业链中,这将加剧中国企业在本土和国际范围内与外商的竞争,这都将对我国的物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新的环境下,我国的企业必须把握好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提高物流作业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现代物流有哪些发展趋势?

2. 现代物流有哪些发展趋势

现代物流发展趋势
随着进入新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尤为激烈的竞争环境,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大大加强,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物流发展对于本国经济发展、民生素质和军事实力增强的影响,更加重视物流的现代化,从而使现代物流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根据国内外物流发展的新情况,未来物流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电子化、共享化、协同化、集成化、智能化、移动化、标准化、柔性化、社会化和全球化。
信息化
现代社会已步入了信息时代,物流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信息化表现在: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代码化和商业智能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贮的数字化和物流业务数据的共享化等。它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没有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装备都无法顺畅地使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世界物流的面貌,更多新的信息技术在未来物流作业中将得到普遍采用。
信息化促进了物流功能的改变,使得那些在工业社会里的产品生产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发挥的主导功能发生了转变,传统的物流业以物为对象,聚散的是物;而信息社会是以信息为对象。物流不再仅仅传输产品,同时也在传输信息,例如物流中心的聚散功能除针对实物之外,还要完成对各种信息的采集和传输,各种信息被聚集在那里,经过加工、处理、使用,再传播出去供社会使用。总之,信息社会使物流的功能更强大,并形成一个社会经济的综合服务中心。
网络化
网络化是指物流系统的组织网络和信息网络体系。从组织上来讲,它是供应链成员间的物理联系和业务体系,国际电信联盟(ITU)将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等列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这种过程需要有高效的物流网络支持。而信息网络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业务运作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并运用电子方式完成操作。例如配送中心向供应商发放订单就可以利用网上的电子订货系统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对下游分销商的送货通知也可通过网上的分销系统、甚至是移动手持设备来实现,等等。
自动化
物流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核心是机电一体化,其外在表现是无人化,效果是省力化。此外,它还能扩大物流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物流自动化的技术很多,如射频自动识别、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存取、自动分拣、自动导向和自动定位、货物自动跟踪等技术。这些技术在经济发达国家已普遍用于物流作业中,在我国,虽然某些技术已被采用,但达到普遍应用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电子化
电子化是指物流作业中的电子商务。它也是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它具体表现为:业务流程的步骤实现电子化和无纸化;商务的货币实现数字化和电子化;交易商品实现符号化和数字化;业务处理实现全程自动化和透明化;交易场所和市场空间实现虚拟化;消费行为实现个性化;企业或供应链之间实现无边界化;市场结构实现网络化和全球化,等等。作为电子商务发展关键性因素之一的物流,是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基础与载体。电子化使得跨国物流更加频繁,对物流的需求更加强烈。
共享化
供应链管理强调链上成员的协作和社会整体资源的高效利用,以最优化的资源最大化地满足整体市场的需求。企业只有在建立共赢伙伴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业务过程间的高度协作和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资源、信息、技术、知识、业务流程等的共享,才能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物流业务的优势互补、快速对市场需求作出响。近年来,一些新型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如VMI、JIT II、CPFR、第四方物流、RSP与DI等都实现了信息、技术、知识、客户和市场等资源的共享化。
协同化
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都要求企业具有与上下游进行实时业务沟通的协同能力。企业不仅要及时掌握客户的需求,更快地响应、跟踪和满足需求,还要使供应商对自己的需求具有可预见能力,并能把握好供应商的供应能力,使其能为自己提供更好的供给。为了实现物流协同化,合作伙伴需要共享业务信息、集成业务流程,共同进行预测、计划、执行和绩效评估等业务。而只有企业间真实现了全方位的协同,才能使物流作业的响应速度更快、预见性更好、抵御风险能力更强、降低成本和增加效益。
集成化
物流业务是由多个成员与环节组成的,全球化和协同化的物流运作要求物流业中成员之间的业务衔接更加紧密,因此要对业务信息进行高度集成,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化和集成化运作,缩短供应链的相对长度,使物流作业更流畅、更高效,更快速,更加接近客户和需求。集成化的基础是业务流程的优化和信息系统的集成,二者都需要有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持,实现系统、信息、业务、流程和资源等的集成。同时,集成化也是共享化和协同化的基础,没有集成化,就无法实现共享化和协同化。
智能化
智能化是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涉及大量的运筹和决策,例如物流网络的设计优化、运输(搬运)路径和每次运输装载量的选择,多货物的拼装优化、运输工具的排程和调度、库存水平的确定与补货策略的选择、有限资源的调配、配送策略的选择等优化处理,都需要借助智能的优化工具来解决。近年来,专家系统、人工智能、仿真学、运筹学、商务智能、数据挖掘和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并在实际物流业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使智能化已经成为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智能化还是实现物联网优化运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移动化
移动化是指物流业务的信息与业务的处理移动化。它是现代移动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物流作业更多地体现在载体与载物的移动,除了暂时静态的存储环节外全都处于移动状态,因此移动化对物流业具有更加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应用现代移动信息技术(通信、计算机、互联网、GPS、GIS、RFID、传感、智能等技术)能够在物流作业中实现移动数据采集、移动信息传输、移动办公、移动跟踪、移动查询、移动业务处理、移动沟通、移动导航控制、移动检测、移动支付、移动服务等,并将这些业务与物体形成闭环的网络系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物联网。它不仅使物流作业降低成本、加速响应、提高效率、增加盈利,而且还使其更加环保、节能和安全。
标准化
标准化是现代物流技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也是实现现代物流的根本保证。货物的运输配送、存储保管、装卸搬运、分类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与信息技术的应用,都要求有科学的标准。例如,物流设施、设备及商品包装、信息传输等的标准化等。只有实现了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标准化,才能真正实现物流技术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别是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新世纪中,如果没有标准化,就无法实现高效的全球化物流运作,这将阻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柔性化
柔性化是20世纪90年代由生产领域提出来的,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多品种、小批量以及灵活易变的生产方式,国际制造业推出柔性制造系统FMS(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实行柔性化生产。随后,柔性化又扩展到了流通领域,根据供应链末端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和安排物流活动。物流作业的柔性化是生产领域柔性化的进一步延长,它可以帮助物流企业更好地适应消费需求的"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趋势,灵活地组织和实完成流作业,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物流服务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社会化
物流社会化也是今后物流发展的方向,其最明显的的趋势就是物流业***现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服务方式。它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企业物流活动社会化要求所形成的,另一方面又为企业的物流活动提供了社会保障。而第三方、第四方乃至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更多服务方式是物流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物流过程产业化和专业化的一种形式。人们预测下阶段的物流将向虚拟物流和第N方物流发展,物流管理和其他服务也将逐渐被外包出去。这将使物流业告别"小而全、大而全"的纵向一体化运作模式,转变为新型的横向一体化的物流运作模式。
全球化
为了实现资源和商品在国际间的高效流动与交换,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物流运作必须要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在全球化趋势下,物流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提供服务,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准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使各国物流系统相互"接轨",它代表物流发展的更高阶段。
我国企业正面临的国内、国际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面对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大大加强,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加速加入中国市场,同时一大批中国企业也将真正融入全球产业链中,这将加剧中国企业在本土和国际范围内与外商的竞争,这都将对我国的物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新的环境下,我国的企业必须把握好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提高物流作业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3. 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是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互动发展中产生和不断完善的。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不断涌现的新信息技术,众多公司能够更好更快捷更廉价地实现电子商务功能。电子商务代表着未来贸易方式的发展方向。而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起着怎样的推动作用呢?这是本文思考和讨论的重点。 1 电子商务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兴起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物流企业的运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电子商务为物流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运作平台,大大节约了社会总交易成本。 尽管物流管理同样具有一般企业管理的共性,它也有其独特的个性。物流管理的大部分内容涉及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因此,物流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盲区和难点,运作不好,将导致企业物流效率乃至整个企业运作效率的低下。 电子商务则恰好为物流管理提供了良好的运作平台。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企业能更好地实现信息共享,加强供应链中的联系,使企业可以提高生产力,为产品提供更大的附加值。 1.2电子商务极大地方便了物流信息的收集和传递 信息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包括EDI、条形码POS系统等先进的信息交换手段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手工工作带来的失误,降低了运营费用。图2是一个典型的EDI系统: 更为重要的是,电子商务系统能够收集到大量的市场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很容易得到富有价值的商业资讯和情报,比如客户的定购数量、购买习惯、商品的需求变化特征,等等,这些资料对企业制定营运管理政策、商品开发和销售具有重要的价值。 2 电子商务对现代物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2.1信息化 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因此,条码技术(Bar Code)、数据库技术 Database 、电子定货系统 EOS 、电子数据交换 EDI 、快速反应 QR 及有效的客户反映 ECR 、企业资源计划 ERP 等技术与观念在物流中将会得到普遍应用。信息化是一切的基础,没有物流的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设备都不可能应用于物流领域,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世界物流的面貌。 2.2自动化 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的外在表现是无人化,自动化的效果是省力化,它可以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 2.3网络化 物流领域网络化的基础也是信息化,这里指的网络化有两层含义:一是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包括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或制造商的联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另外与下游顾客之间的联系也要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比如物流配送中心向供应商提出定单的过程,就可以使用计算机通信方式,借助于增值网(Value Added Network,VAN)上的电子定货系统(EOS)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来自动实现,物流配送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收集下游客户的定货的过程也可以自动完成;二是组织的网络化,即所谓的企业内部网(Intranet)。比如,台湾的电脑业在90 年代创造出了“全球运筹式产销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点是按照客户定单组织生产,生产采取分散形式,即将全世界的电脑资源都利用起来,采取外包的形式将一台电脑的所有零部件、元器件、芯片外包给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去生产,然后通过全球的物流网络将这些零部件、元器件和芯片发往同一个物流配送中心进行组装,由该物流配送中心将组装的电脑迅速发给订户。这一过程需要有高效的物流网络支持,当然物流网络的基础是信息、电脑网络。 物流的网络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必然,是电子商务下物流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当今世界Internet 等全球网络资源的可用性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为物流的网络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物流网络化不可阻挡。 2.4智能化 这是物流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搬运)路径的选择、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自动分拣机的运行、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等问题都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知识才能解决。在物流自动化的进程中,物流智能化是不可回避的技术难题。好在专家系统、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为了提高物流现代化的水平,物流的智能化已成为电子商务下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2.5柔性化 柔性化本来是为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而在生产领域提出的,但要真正做到柔性化,即真正地能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来灵活调节生产工艺,没有配套的柔性化的物流系统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20世纪90 年代,国际生产领域纷纷推出弹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制造资源系统(MRP)、企业资源计划(ERP)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技术,这些概念和技术的实质是要将生产、流通进行集成,根据需求端的需求组织生产,安排物流活动。因此,柔性化的物流正是适应生产、流通与消费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物流模式。这就要求物流配送中心根据消费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色,灵活组织和实施物流作业。 另外,物流设施、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物流的社会化、共同化也都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的新特点。 3 电子商务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时代,由于企业销售范围的扩大,企业和商业销售方式及最终消费者购买方式的转变,使得送货上门等业务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服务业务,促使了物流行业的兴起。物流行业即能完整提供物流机能服务,以及运输配送、仓储保管、分装包装、流通加工等以收取报偿的行业。其主要包括仓储企业、运输企业、装卸搬运、配送企业、流通加工业等。信息化、全球化、多功能化和一流的服务水平,已成为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企业追求的目标。 3.1多功能化--物流业发展的方向 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发展到集约化阶段,一体化的配送中心不单单提供仓储和运输服务,还必须开展配货、配送和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也可按客户的需要提供其他服务。现代供应链管理即通过从供应者到消费者供应链的综合运作,使物流达到最优化。企业追求全面的系统的综合效果。 3.2一流的服务——物流企业的追求 在电子商务下,物流业是介于供货方和购货方之间的第三方,是以服务作为第一宗旨。从目前物流的现状来看,物流企业不仅要为本地区服务,而且还要进行长距离的服务。因为客户不但希望得到很好的服务,而且希望服务点不是一处,而是多处。优质和系统的服务使物流企业与货主企业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或称策略联盟),一方面有助于货主企业的产品迅速进入市场,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则使物流企业有稳定的资源,对物流企业而言,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正逐渐成为比价格更为重要的选择因素。 3.3信息化——现代物流业的必由之路 在电子商务时代,要提供最佳的服务,物流系统必须要有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在大型的配送公司里,一般都建立了ECR 和JIT 系统。有了它,就可做到客户要什么就生产什么,避免了盲目生产。仓库商品的周转次数一般每年达20 次左右,若利用客户信息反馈这种有效手段,可增加到24 次。通过JIT 系统,可从零售商店很快地得到销售反馈信息。配送不仅实现了内部的信息网络化,而且增加了配送货物的跟踪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降低了成本。 3.4全球化——物流企业竞争的趋势 20世纪90 年代初,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加速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致使物流企业的发展达到了多国化。它从许多不同的国家收集所需要的资源,再加工后向各国出口,如前面提及的台湾电脑业。 全球化战略的趋势,使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社会化大分工。生产厂集中精力制造产品、降低成本、创造价值;物流企业则集中精力从事物流服务。物流企业的满足需求系统比原来更进一步了。例如,在配送中心里,对进口商品的代理报关业务、暂时储存、搬运和配送,必要的流通加工,从商品进口到送交消费者手中的服务实现一条龙.

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4. 我国物流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目前现状
随着国内外物流设备、系统、服务等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物流运行环境进一步改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现,国内物流技术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从2010到2017 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从 125.4万亿元升至 252.8 万亿元(如图一),七年时间物流总额涨了百分之百。虽然经过多年的“降本增效”,物流运营质量也随着物流技术服务的提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在GDP中的占比一直远高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均不到 10%
)(如图二)。所以,研究物流服务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显得很有必要。
全国社会物流总额
图一: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单位:万亿元)(数据来自中国产业信息网)
全国社会物流总额
图二:2008-201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单位:%)
物流服务是指物流供应方通过对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管理等功能的组织与管理来满足其客户物流需求的行为。本文重点研究在物流运输过程管理中必不可用的物流运输管理系统(TMS)。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物流业的运行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企业内部物流,另一类为“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指为企业提供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的外部供应商,即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公司。
无论是企业内部物流,还是第三方物流公司,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都存在以下几个共性的问题:
管理者对物流的理念认识不清
一些管理者的物流管理理念落后,还处于物流的起步阶段,认为物流只是仓储、找车、运输,从而很多只能是做了堆人、堆钱的工作,而真正的物流管理涉及到多个学科及技术,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专业的物流课程,涉及到:管理学、运筹学、数学、计算机等,由此可见物流管理本身就是一门跨多学科的复杂综合学科;
2、物流基础设施匮乏,人才不足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逐步扩大、收入支付扩大、人员扩大,大多数企业仍然沿用老的经营理念和模式,经常出现“小马拉大车”的现象,且大多还停留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很多物流企业在装备上一般仅有仓库和运输车辆等基础设施,在人才上更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因此,物流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制约物流企业系统建设的一项重要因素。
3、企业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现代化的企业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物流的发展。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整体水平偏低,信息化手段利用率不高。目前很多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工作仍沿用最传统的人工方式,填写各种表格、凭证、账册、卡片和文件(如图三所示)。这些传统的物流操作模式不但影响了企业经营的效率,更重要的是会因为大量的人工错误而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造成这个问题原因有几个:一是市场上TMS价格过于昂贵(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更有甚者,一套TMS软件需要300万元人民币。二是市面上许多TMS系统过于复杂,学习成本高。三是一些TMS从设计理念上就脱离了物流公司运营实际情况。
电子报表
纸质报表
图三:目前物流公司记账形式
三、我国物流服务未来的发展趋势
1.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物流体系
现代化企业物流应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从信息处理、运输、配送、装卸搬运、仓储、库存控制、包装等各个方面大力发展、夯实基础设施,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实现各个经营环节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集成化。信息技术将对物流企业进行了整合和优化,实现成本控制、提高效率的目的。
2.绿色物流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世界对于环境品质要求的提高,我们处在全球新能源革命的前夜,“低碳环保”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每个环节。发达国家政府还在污染发生源、交通量、交通流等三个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形成倡导绿色物流的对策系统。
3服务模式创新、提升运营能力
通过结合我国第三方物流行业的趋势来分析,大部分的基础物流服务商,在其原有的业务范围内,将会拓展业务范围,加大业务与更多增值服务相互结合,创造全新的服务模式;同时,综合物流服务商,会对原有的服务模式进一步创新并改革,加大对关键节点的投资和对运营能力的整合,主要包括:在现代物流服务中的仓储服务、运营平台、物流信息系统等,从而促进供应链管理水平、运营能力的提高。物流公司的核心能力从单一维度的价格,转变为以服务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价格为杠杆的综合能力。
四、物流运输管理系统TMS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73号),提出27条具体政策措施。其中第十七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着重强调了基于互联网平台创新物流模式,加强物流核心技术建设,提升制造业物流管理水平。
至此,不得不提一下物流运输管理系统TMS。物流运输管理系统适用于运输公司、各企业下面的运输队等,它主要包括订单管理、配载作业、调度分配、行车管理、GPS车辆定位系统、车辆管理、人员管理、数据报表、基本信息维护、系统管理等模块。该系统对车辆、驾驶员、线路等进行全面详细的统计考核,能大大提高运作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如何选择一款合适的TMS呢?
几个原则,1、以企业发展阶段和业务规模为大前提,比如10人的中小型物流公司并且业务量不大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采用简单的管理方式。2、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以TMS系统供应商的实际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基础。有许多TMS系统供应商,收了钱不办事,电话接通率低,产品不持续优化,这些应该都不在考查范围之内。3、在服务水平和质量满足的条件下,以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为参考,优先考虑价格。TMS修炼的是企业的内功,会或多或少改变公司的业务流程,所有物流企业应该小步快跑。
在国内运输管理系统(TMS)中,笔者重点推荐一些目前接触过的主流TMS及基本情况(如图四所示)。

5. 现代物流的特点,发展趋势是什么?与传统物流有什么不同?

  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位移的物资、包装设备、装卸搬运机械、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人员和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加之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形成,生产社会化的范围已经越出一个国家的界限。而现代物流也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生活对物流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因此,现代物流具有如下特征。
  1.市场化。市场也称社会化。现代物流是市场化的产物,也是市场化高度发达的标志。也许有人认为市场化不能作为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实际上,现代物流作业的各个方面都是在市场化的前提下实现的,没有市场化就更不会有完善的现代化的大物流。在市场不发达的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所有应由现代物流完成的工作全部由企业自己承担。将我国物流发展现状和国际上发达国家作一比较,更可以清楚地看出现代物流的市场化基本特征。在发达国家,几乎所有企业都实现了采购配送物流和产品销售物流的第三方服务,相比之下我国则少得可怜(不足10%)。这是为什么?答案就是市场化程度的差距。也许有人认为,以国家宏观计划调拨的方式不是也可以解决吗?殊不知现代物流是十分复杂的体系,各方面的配合十分严密,只有以市场竞争的方式调动各种因素,才能发展起来,任何超越市场机制的人工方式都是难以实现的。而恰恰相反,我国目前这种小生产的物流作业方式,本身就是计划经济遗留的产物。笔者相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具有现代特征的物流业也会逐步发展完善。
  2.集约化。目前人们对集约化经营虽然有不同的理解,但是高效率则是其中应有之意。集约化经营之所以效率高,有两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实现了社会化服务的大物流,二是物流技术水平高。在社会化服务的条件下,商业、仓储、港口、码头、(包括公路、铁路、航空等)、会展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发达,委托代理机构健全,大部分企业都实现了物资采购的配送,第三方物流服务也较为普遍。同时,现代物流的技术高度发达,在上述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基本上都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所以,生产效率很高,每个物流行业职工所完成的以市场价值表示的工作量大大高出社会平均数。而且作为第三产业的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
  3.漩涡式。和上一个问题相联系的是,在集约化经营的条件下,就必然会形成了现代化所特有的漩涡式物流。所谓漩涡式物流就是众多的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物资和生产出来的产品,由少数物流企业供给或销售,也就是说一个物流企业承担多个生产企业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供给,或一个物流企业推销多个生产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这样,如同广阔的水面,从不多的几个水口下泄,从而形成漩涡式水流。这样就克服了如上所说的,在小生产的条件下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物质采购员和产品推销员,在实现物流社会化服务的同时,实现了集约化经营的高效率。运输也是如此。不论是哪种企业,其运输都不应当自我服务,都应当实现服务的社会化。毕竟一个企业的运输量太小了,那种小生产式的自我服务,投资大,效率低,成本高,管理难度大。漩涡式的物流是物流企业大型化、规模化的在物流形态上的表现形式。
  4.系统性。由于物流社会化服务本身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其生产过程涉及到很多部门,很多环节,所以现代物流的生产过程体现了十分明显的系统性特征。而且物流涉及到的每一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起着各自的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物流产业。例如商业,有人认为物流不包括商业,其实不然,商业在物流中起着掘渠的作用。假定简单地说物流就是商品的位移是正确的,那么顺着什么方向位移呢?这里就离不开商业的先导位置。一个商人将北京的产品贩卖到广州,另一个商人将中国的产品贩卖到欧洲,这就决定了商品的流向,所以商业是物流中重要环节。再如运输,有人认为物流就是运输,这也不全面。运输可以说是物流的动力,是机械性的载体,它以各种方式将商品由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使商品的位移得以实现。再如仓储,尤如物流系统中的水库,仓储在物中起着蓄水池的作用,没有仓储就没有社会化的大物流。还有车站、码头、港口、机场、商检等,就是物流的闸门,开启闸门,商品就顺着事先开掘好的渠道,在运输工具的承载下流向目的地。以上各个方面(其实还有其他一些方面),都有各自的工作内容和程序,而且环环紧,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化物流体系。
  5.国际化。国际化是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它是物流国际市场不断开拓的结果,也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需求。由于物资资料的生产和贸易发展已经越出一国的界限,为其服务的物流也必然在世界范围展开。因而使得物流作为一个产业在外延上更加庞大,在内涵上更加丰富,在组织上更加复杂,在技术上水平更高。和其他方面一样,物流在国际上的发展,使国际经济的联系也更加密切了。同时在组织管理方面,涉及外贸的法律、政策,以及与其相配套的口岸、商检等成为国家政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物流能够在国际间实现,以大型远洋运输船队、航空货运等运输手段快速发展起来。以及与此相配套的港口、机场、大型仓储等也得到相应发展。至于实现物流生产的货代等组织,更是成为典型的国际化企业。
  (一)宏观物流。宏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从社会再生产总体角度认识和研究的物流活动。宏观物流还可以从空间范畴来理解,在很大空间范畴的物流活动,往往带有宏观性,在很小空间范畴的物流活动则往往带有微观性。 宏观物流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综观性和全局性。宏观物流主要研究内容是,物流总体构成,物流与社会之关系在社会中之地位,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物流系统和国际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作等。
  (二)微观物流。消费者、生产者企业所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属于微观物流。 在整个物流活动中,之中的一个局部、一个环节的具体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在一个小地域空间发生的具体的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
  (三)社会物流。社会物流指超越一家一户的以一个社会为范畴面向社会为目的的物流。
  (四)企业物流。从企业角度上研究与之有关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
  (五)国际物流。国际物流是现代物流系统发展很快、规模很大的一个物流领域,国际物流是伴随和支撑国际间经济交往、贸易活动和其它国际交流所发生的物流活动。
  (六)区域物流。相对于国际物流而言,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物流,一个城市的物流,一个经济区域的物流都处于同一法律、规章、制度之下,都受相同文化及社会因素影响,都处于基本相同的科技水平和装备水平之中。
  (七)一般物流。一般物流是指物流活动的共同点和一般性,物流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涉及全社会、各企业,因此,物流系统的建立,物流活动的开展必须有普遍的适用性。
  (八)特殊物流。专门范围、专门领域、特殊行业,在遵循一般物流规律基础上,带有特殊制约因素、特殊应用领域、特殊管理方式、特殊劳动对象、特殊机械装备特点的物流,皆属于特殊物流范围

现代物流的特点,发展趋势是什么?与传统物流有什么不同?

6. 未来物流趋势如何

进入新世纪,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大大加强,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物流发展对于本国经济发展、国民生活素质和军事实力增强的影响,都十分重视物流业的现代化,从而使现代物流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根据国内外物流发展的新情况,21世纪物流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电子化、共享化、协同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标准化、社会化和全球化十二大趋势。   一、信息化   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物流的信息化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信息化表现在: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代码化和数据库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贮的数字化和物流业务数据的共享化等。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没有物流的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装备都无法用于物流领域,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世界物流的面貌,一些新的物流信息技术在未来的物流中将会得到普遍采用。   信息化的来临为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这些新方式又导致了物流功能的改变。信息化使得那些在工业社会里的产品生产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发挥的主导功能随着传统生产功能的转移而消失,物流不再仅仅传输产品,同时也在传输信息,各种信息被聚集在物流中心,经过加工、处理、再传播出去。传统的工业社会物流以物为对象,聚集扩散的是物;信息社会是以信息为对象,物流中心的聚散功能除实物之外,还要完成对各种信息的聚集和扩散。总之,信息社会使物流的功能更强大,并形成一个社会经济的综合服务中心。   二、网络化   网络化是指物流配送系统的组织网络和信息网络体系。从组织上来讲,它是供应链成员间的物理联系和业务体系,如台湾的电脑业在20世纪90年代创的“全球运筹式产销模式”,它是按客户订单、采取分散形式组织生产,将全球的制造资源都利用起来,将电脑的所有零部件、元器件、芯片外包给世界各地的制造商采取外包的形式去生产,然后通过全球的物流网络将这些零部件、元器件、芯片发往同一个物流配送中心进行组装,由该物流配送中心将组装的电脑迅速发送给订户。这种过程需要有高效的物流网络支持。而信息网络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业务运作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并运用电子方式完成操作。例如配送中心向供应商发放订单就可以利用网上的电子订货系统通过Internet和EDI来实现,对下游分销商的送货通知也可通过网上的分销系统来实现,等等。   三、自动化   物流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核心是机电一体化,其外在表现是无人化,效果是省力化。此外,物流自动化的效果还有: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物流自动化的技术很多,如条码技术、射频自动识别技术,自动化立体仓库回来技术,自动存取技术,自动分拣技术,自动导向和自动定位技术,货物自动跟踪技术等。这些技术在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普遍使用于物流作业中,在我国,虽然某些自动化技术已被采用,但达到普遍应用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四、电子化   所谓电子化是指商业过程实现电子化,即电子商务。它同样也是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电子化具体表现为:实现业务流程及其每一步骤的电子化、无纸化;所有商务涉及的货币实现数字化和电子化;交易商品实现符号化、数字化;业务处理过程实现全程自动化和透明化;交易场所和市场空间实现虚拟化;消费行为实现个性化;企业之间或供应链之间实现无边界化;市场结构实现网络化和全球化,等等。作为电子商务发展关键性因素之一的物流,是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基础与载体。全球电子商务的推广和普及将使得跨国和跨区域物流更加频繁,对物流的需求会更加强烈。物流中心不仅要成为信息聚散中心,而且还会成为管理决策中心、观念与技术创新中心、市场和消费中心。   五、共享化   供应链管理强调链上成员的协作和社会整体资源的高效利用,以最合理的、最少的资源来最大化地满足整体市场的需求。而供应链上的企业只有在建立互惠互利的共赢伙伴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业务过程间的高度协作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只有通过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技术共享、知识共享、业务流程等的共享,才能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供应链上物流业务的优势互补以及更快地对终端市场和整个供应链上的需求作出响应。近年来,一些新型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如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第四方物流4PL、JITII、协同计划、预测和供给CPFR、零售商-供应商伙伴关系RSP以及分销商一体化DI等都能很好地使供应链上的企业有效地实现信息、技术、知识、客户和市场等资源的共享化。   六、协同化   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都要求企业和整个供应链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和协同运作的能力,以及对供应链上的前向洞察力。通过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实时沟通与协同,企业一方面能使供应商对自己的需求具有可预见能力,使其能提供更好的价格和服务,同时对其供应能力也有较好地预见性,为自己长期的、充足的供给业务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自己也能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信息,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更快的响应能力,跟踪和监控需求满足的过程,准确、及时、优质地将产品和服务递交到客户手中。为了实现物流作业的协同预测、规划和供应,快速响应和供应链上总库存的最佳配置等目标,需要做到与客户和合作伙伴间业务流程的紧密集成,达到零阻力、无时差的协作,共同分享业务数据、联合进行预测和计划、管理执行以及完成绩效评估等。而只有企业间真正达到了彼此协同,才能使物流作业的响应速度更快、更具有前向的预见性、更好地共同抵御各种风险、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出,满足客户的需求。   七、集成化   供应链物流业业务是由多个成员、多个环节组成的,全球化和协同化的物流运作方式要求物流业务中的所有成员和环节在整个流程上的业务运作衔接的更加紧密,因此,必须对这些成员和环节的业务、以及业务处理过程中的信息进行高度集成,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化和集成化运作,缩短供应链的相对长度,使供应链上的物流作业务更流畅、产出率更高,响应速度更快,使各环节的业务更加接近客户和客户的需求。这种集成化的基础是业务过程的优化和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而二者都需要有完善的信息系统解决方案通过决策、优化、计划、执行等方法和功能来予以支持,并使所有成员各自的信息系统进行无缝连接,实现系统集成、信息集成、业务集成、流程集成、资源集成。同时,集成化也是共享化和协同化的基础,如果不首先实现集成,就无法实现共享化和协同化。   八、智能化   智能化是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涉及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物流网络的设计与优化、运输(搬运)路径的选择、每次运输的装载量选择,多种货物的拼装优化、运输工具的排程和调度、库存水平的确定、补货策略的选择、有限资源的调配、配送策略的选择等问题都需要进行优化处理,这些都需要管理者借助优化的、智能工具和大量的现代物流知识来解决。同时,近年来,专家系统、人工智能、仿真学、运筹学、智能商务、数据挖掘和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并在实际物流作业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因此,物流的智能化已经成为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九、标准化   标准化技术也是现代物流技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同时也是现代物流技术实现的根本保证。货物的运输配送、存储保管、装卸搬运、分类包装、流通加工等各个环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都要求必须有一套科学的作业标准。例如,物流设施、设备及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等,只有实现了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标准化,才能真正实现物流技术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的新世纪中,如果在国际间没有形成物流作业的标准化,就无法实现高效的全球化物流运作,这将阻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十、柔性化   柔性化本来是生产领域提出来的,20世纪90年代,生产领域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多品种、小批量以及灵活易变的生产方式,国际制造业推出柔性制造系统FMS(FlexibleManufacturingSystem),实行柔性化生产。随后,柔性化作业又扩展到了流通领域,根据供应链末端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安排物流活动。物流作业的柔性化是生产领域柔性化的进一步延长,它可以帮助物流企业更好地适应消费需求的“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趋势,灵活地组织和实完成流作业,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物流服务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十一、社会化   物流的社会化也是今后物流发展的方向,其最明显的的趋势就是物流业中出现“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等方式。物流合理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物流活动的社会化,物流的社会化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企业物流活动社会化要求而形成的,另一方面又为企业的物流活动提供了社会保障。而第三方、第四方乃至未来发展形成的第N方物流是随着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物流过程产业化和专业化的一种形式。因此,学术界预测下阶段的物流将向虚拟物流和第N方物流发展,除了物流活动外,物流管理也将逐渐被外包出去。这将使企业告别“小而全、大而全”的纵向一体化运作模式,转向新型的横向一体化的运作模式,集中精力去做自己最擅长的业务,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十二、全球化   为了实现资源和商品在国际间的高效流动与交换,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物流运作必须要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在全球化趋势下,物流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提供服务,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准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使各国物流系统相互“接轨”,它代表物流发展的更高阶段。   进入新世纪的中国,正肩负着实现工业化、加快现代化的艰巨性的历史性重任。面对着信息全球化化的浪潮,信息化已成为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实质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达到互动并进,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已经加入WTO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大大加强,企业面临的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正加快对中国的投资速度,纷纷到中国设立或扩大加工基地与研发基地,一大批中国企业也将真正融入全球产业链,有些还将直接成为国际跨国公司的配套企业,这些都将大大加快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步伐,加剧中国企业在本土和国际范围内与外商的竞争,这都将对我国的物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新环境下,我国的物流企业必须把握好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运用行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整体优势,提高物流作业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努力。 http://www.dgwc56.com

7. 现代物流公司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及其应对策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经济逐步发展成一种崭新的运作方式和商务模式,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也引发了经济领域里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一场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实现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快速转型的同时,物流业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越来越显示出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 物流过程是企业采购、生产制造、流通等环节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企业经营发展的“第三利润源泉”,同时也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企业降低成本的最后手段。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发达国家的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产业升级和企业重组的关键推动力、以及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支撑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现代物流将极大地改变目前的商务、生产模式,最终作为一个系统化的整体成为社会经济的基础层面部分。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物流业的发达程度和水平高低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最具普遍影响力的经济基础和“朝阳产业”。  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趋势  在发达国家,现代物流的发展非常迅速。美国和日本已经走在物流发展领域的前列,欧洲的现代物流起步稍晚,但最近在政府部门与企业的重视下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美国的经济模式具有将信息通讯领域里的新技术有机融入到社会之中的灵活性,因而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高度的物流信息化与集成化。美国的生产流通率非常高,这使企业的利润和投资收益能持续增加,从而诱发新的研究开发投资,这种投资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形成良性循环。美国专家Litan曾于2001年计算了物流领域里的信息革命对美国经济带来的降低交易、运输费用、减少存货等方面的管理性节约,如在制造业里,成本降低为1%~2%。信息化程度与中国相当的法国通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应用软件技术,追求高起点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法国KN 公司在全球98个国家、600个城市开展物流业务。在没有自己的轮船、汽车和飞机的情况下,该公司通过自行设计开发的全程物流信息系统,对世界各地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使其空运业务做到了世界第五,每周运输量1.9万次,其海运业务更是位居世界第一。 经济史学家Angus Maddison通过对过去1000年世界经济的分析指出:500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成果绝大部分是由通信和运输成本降低带来的,经济自由化以及运输和通信成本的日益下降将继续推动经济一体化。从这一点来说,融合了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的现代物流将继续对世界经济的运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双重推动下,物流业正在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迅速转型并成为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强化资源整合和物流全过程优化是现代物流的最本质特征。在国际上,信息技术与标准化两大关键技术的系统化集成应用对物流的整合与优化起到了革命性的影响,网络规划和优化理论与方法、自动化、智能化的关键技术的应用以及新型包装材料与技术的应用等科技进步也对现代物流发挥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并且在新的技术平台的支持下不断创新。 在各大物流服务商致力于寻求技术领先优势的竞争中,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大体上呈现四个主要方向,即物流技术装备的自动化、物流运作管理的信息化、物流运作流程的智能化及多种技术和软硬件平台的集成化。相对而言,目前现代物流的信息化、集成化发展迅速,这一点在横向领域里更为普及。在纵向领域里,现代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一体化和智能化。  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问题 我国物流业最近几年增长十分迅速,以2003年为例,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分析,2003年中国物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均高速增长。 1.全国社会物流总值29.5437万亿元,同比增长26.9%(按现价计算)。物流总值的高速增长,表明经济增长对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2.社会物流总成本为24974亿元,同比增长13.6%,较同期全国社会物流总值26.9%的增长速度低13.3个百分点,说明由于物流运行条件的改善,社会物流总效益在提高。 3.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为7880亿,同比增长10.5%。物流业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为6.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7%。从物流业细分类增长情况看,配送、流通加工、包装等发展最快,说明物流增值服务在加速发展。 4.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企业信息化正在成为企业增强活力与竞争力的推动力量。信息化决策主要集中在企业的最高管理层,特别是70%以上的企业集中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层。说明中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从简单应用发展到复杂应用,从战术层面发展到战略层面,从管理驱动发展到市场驱动,从技术推动发展到变革推动。 但是,我国物流总体水平并不高,信息化程度不足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物流进一步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总体规模还比较小。根据国际研究机构的估计,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约相当于全社会物流成本支出的25%,欧洲为30%,亚洲的总体水平低于5%,而中国仅在2%左右。我国现有物流服务模式基本上仍然以自营为主,缺乏相应的关键技术与信息支持。我国第三方物流模式的比重较小,水平、规模均不能令人满意,能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完整解决方案的企业几乎没有,而第四方物流服务模式尚处于理论研究和探讨阶段。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对200多家物流服务企业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物流服务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这是制约我国物流社会化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物流业成本占GDP比重仍然居高不下,据测算,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在1991年为24%,到2002年下降到21.5%,2003年在21%左右,下降的幅度很小,说明中国经济运行仍处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轨期,由于体制因素特别是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商业运作模式根深蒂固,也使得中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比较落后。 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较低,物流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发展也十分不平衡,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物流服务的需要。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4月公布的中国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物流企业中有61%完全没有信息系统支持,而在有信息系统支持的39%的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只有38%的企业有仓储作业管理,31%的企业有库存管理,27%的企业有运输管理。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落后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同时,我国物流信息化亟需相关环境的支持。由于受物流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存在着标准间互相冲突、标准化程度不高、标准化适用范围有限和实施力度不足等问题。同时,我国对物流领域的立法力度不够,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各地区、各行业的管理制度与管理办法可操作性差,互相冲突。物流服务体系建设落后,物流技术领域缺乏具有宏观指导能力和促进技术交流的权威机构。我国物流赖以发展的环境大大落后于物流发展形势的要求。 据估算,如果有可参照的标准与法律法规,目前我国企业的信息系统开发费用可以降低80%,将各系统连通起来的成本也可以减少至少一半以上,从而避免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开发与建设成本,减少企业信息化的风险。  应用推广信息技术是关键  从国外发展的情况来看,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的发展基本经历了从基础性的业务执行、数据采集/内部可视化、数据连接性、供应链可视化以及复杂的供应链管理决策支持等诸多阶段。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的系统复杂程度越高,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就越大。从多家权威机构进行的调查分析结果来看,当前我国企业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发展尚处于业务执行和数据采集/内部可视化之间,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管理的效率尚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我国现代物流信息化工作的展开,具体讲就是要通过推进物流活动横向与纵向的集成,提高针对具体行业与区域的解决方案的水平,达到现代物流运行质量的整体提升。  加快标准体系建设  物流信息系统需要像纽带一样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伙伴、各个环节联结成一个整体,这就要在编码、文件格式、数据接口、EDI、GPS等相关代码方面实现标准化,物流软件也需要融入格式、流程等方面的行业标准,以消除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为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  物流集成化发展的横向集成最终落实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上。通过对各个区域内物流相关信息的采集,为生产、销售及物流企业等信息系统提供基础物流信息,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物流公用信息的需求,支撑企业信息系统各种功能的实现;同时,通过共享物流信息来支撑政府部门间行业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协同工作机制的建立。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整合区域内各种物流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完成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信息共享,可以加强物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并优化供应链。这有利于提高社会大量闲置物流资源的利用率,起到调配社会物流资源、优化社会供应链、理顺经济链的重要作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有利于实现与电子商务B2B或B2C系统的对接。良好的物流信息平台是与电子商务系统高度集成的统一平台。同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作为政府、行业和企业间相互衔接的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大幅度地提高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协作水平,提高企业的数据连接性和供应链可视化,普遍降低现代物流社会总成本,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加强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建设  现代物流的纵向集成需要加强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体系的建设。强调物流的微观集成、自身集成与宏观集成系统发展。 加强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是针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虽然近年来政府、行业和企业加大了对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投入,但从实施的总体效果来看,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物流信息系统的总体成本过高,究其原因,是因为缺乏先进适用并且经济合理的基础性关键技术。因此,要集中力量对现代物流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降低关键技术普遍使用的整体成本,以及对现代物流核心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形成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加强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建设。关键技术的研发主要包括针对信息采集、快速反应、管理监控以及双向通讯等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

现代物流公司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8. 物流配送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前瞻网摘要:2013年3月5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首个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LPI)表明,从2011年以来,物流业景气指数均保持在50%以上,平均值为54.4%。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物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认为由于我国物流行业各细分市场发展前景良好,促进我国物流业快速稳步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兴起,电子商务下的物流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本文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的需要为切入点,剖析物流发展的新趋势。
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给全球物流带来了新的发展,促使物流业有了新的发展趋势。

  1.多功能化。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发展进入集约化阶段,一体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就不仅单单是提供仓储和运输服务,还必须开展包括配货、配送以及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在内的物流项目,此外还可以按客户的需要提供其他服务。

  2.物流的系统化。物流过去一般指产品出厂后的包装、运输、装卸、仓储,而现在提出了物流系统化、供应链管理SCM的概念,并付诸实施,使物流向两头延伸并注入了新的内涵;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有机结合地在一起,从采购物流开始,经过生产物流,再进入销售物流,经过包装、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到达消费者手中,现代物流包含产品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送达消费者手中的整个物理交付的流通全过程,即通过统筹协调、合理规划,控制整个商品的流动,以达到利益最大成本最小,同时满足用户需求不断变化的客观要求。

  3.一流的服务。在电子商务下,物流业是介于供货方和购货方之间的第三方,是以服务作为第一宗旨。从当前物流的现状来看,由于顾客需要的服务点不只是一处,而是多处,所以物流企业既要为本地区服务,也要有长距离的服务。因此,如何服务好,便成了物流企业管理的中心问题。配送中心离客户最近,联系最密切,商品都是通过它送到客户手中。发达国家物流企业之所以成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他们都十分重视客户服务的研究。

  4.物流的社会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一个生产企业生产某种产品除了一些主要部件自己生产以外,大都是外购,生产企业与零售商所需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大部分由不同的物流中心、批发中心或配送中心提供,以实现少库存或达到零库存。

  5.信息化。电子商务时代,物流的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要想提供最佳的服务,物流系统必须有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

  6.网络化。物流领域网络化的基础也是信息化。
  
       7.物流与商流、信息流一体化。按照流通规律,商流、物流、信息流是三流分离的。

  8.物流的全球化。电子商务加速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也致使物流企业发展到了多国化的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