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广安溪茶文化

2024-05-02 06:39

1. 如何推广安溪茶文化

      茶文化的推广可以促进茶叶市场的拓展。那么我们是如何推广安溪茶文化的?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推广安溪茶文化的方法,一起来看看。
       
         推广安溪茶文化的方法         1,加强旅游茶园观光建设。旅游茶园是一种供旅游者参观浏览、休闲度假的茶园。茶园应该做到有景可观,有茶可饮,有茶可购,以生态学、经济学为指导,实现茶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从而进一步对茶叶资源进行深层次、多方面的开发,摆脱传统单一的茶叶生产模式。
         2 ,全力打造茶文化纪念品,吸引游客。相比一般的纪念品,要更能突显出其使用价值、收藏价值及其欣赏价值。要让游客深深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氛围。
         3,兴办茶文化休闲村。茶文化村可以选择在清净、优雅的环境,最好是依山傍水的地方,内设茶史馆、茶楼、品茗室、茶具室、诗书画欣赏室及各类茶叶、茶具专卖店等,有条件的还可开设茶叶批发集散地。
         4,加大青少年茶叶知识教育。创建茶叶科教基地让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学习茶叶技术,认识我国的茶文化等。
         5,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传播与其他传播在目的与技巧方面不同是“传播沟通,宜传造势,塑造形象,创造无形资产”。巧妙的将其特有的职能运用在茶叶策划上。
         安溪茶文化的历史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比《茶经》早300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廷,斗茶比艺创时兴。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宋子安撰(1064前后)《东溪试茶录》;宋?徽宗赵佶撰(1107)《大观茶论》;宋?赵汝砺撰(1186)《北苑别录》等详尽记载和研究了当时福建的栽茶、制茶、品茶技术及饮茶风习。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
         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当斗茶之兴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辉煌。
         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释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陆廷灿(1734)《续茶经》引的《王草堂茶说》;清?董天工编(1751)《武夷山志》等记载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乌龙茶问世后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出现了适于乌龙茶的独特品饮方式,俗称工夫茶。清?彭光斗(1766) 《闽琐记》、梁章钜撰(1845)《归田琐记》、施鸿保撰(1857)《闽杂记》、连横(1878-1936)《雅堂文集》等都有记载。此间,乌龙茶也传入了台湾。
         福建生产工夫红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此后大批茶商接踵而来,入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建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日本饮料市场,可谓是樱花时节念水仙(指:水仙茶等),乌龙东渡创奇迹。
         安溪产茶有字可考于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开先县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许多茶诗。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并有规模出口量。如今是乌龙茶出口基地,中国名茶(乌龙茶)之乡。
         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苏淑勉在《大坪,我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过:只见红砖粉墙的楼房里,随处可见一袋袋焙熟包装的“秋香”。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锈铜的巨形茶盘,配上古铜紫砂壶茶壶茶盏,别具一格茶乡特色。他们沿袭“没有三杯不成礼数”的风习,劝茶款款,言笑晏晏。苏宇霖的“茶王百克成天价,极品一瓯满座香。”郑梦集的“似诗似画安溪县,如露如泉铁观音。”安溪大观园门联的“清风陶醉归来客,溪茶温暖故人心。”(安溪古称清溪)。无不体现茶乡人钟爱自己的凤山、兰溪、茶林、茶师、茶都。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

如何推广安溪茶文化

2. 安溪茶文化

 安溪茶文化
                         导语: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比《茶经》早300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廷,斗茶比艺创时兴。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宋子安撰(1064前后)《东溪试茶录》;宋?徽宗赵佶撰(1107)《大观茶论》;宋?赵汝砺撰(1186)《北苑别录》等详尽记载和研究了当时福建的栽茶、制茶、品茶技术及饮茶风习。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
         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当斗茶之兴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辉煌。
         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释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陆廷灿(1734)《续茶经》引的《王草堂茶说》;清?董天工编(1751)《武夷山志》等记载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乌龙茶问世后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出现了适于乌龙茶的独特品饮方式,俗称工夫茶。清?彭光斗(1766) 《闽琐记》、梁章钜撰(1845)《归田琐记》、施鸿保撰(1857)《闽杂记》、连横(1878-1936)《雅堂文集》等都有记载。此间,乌龙茶也传入了台湾。
         福建生产工夫红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此后大批茶商接踵而来,入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建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日本饮料市场,可谓是樱花时节念水仙(指:水仙茶等),乌龙东渡创奇迹。
         安溪产茶有字可考于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开先县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许多茶诗。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并有规模出口量。如今是乌龙茶出口基地,中国名茶(乌龙茶)之乡。
         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苏淑勉在《大坪,我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过:只见红砖粉墙的楼房里,随处可见一袋袋焙熟包装的“秋香”。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锈铜的巨形茶盘,配上古铜紫砂壶茶壶茶盏,别具一格茶乡特色。他们沿袭“没有三杯不成礼数”的风习,劝茶款款,言笑晏晏。苏宇霖的“茶王百克成天价,极品一瓯满座香。”郑梦集的“似诗似画安溪县,如露如泉铁观音。”安溪大观园门联的“清风陶醉归来客,溪茶温暖故人心。”(安溪古称清溪)。无不体现茶乡人钟爱自己的凤山、兰溪、茶林、茶师、茶都。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
        ;

3. 匠心传承安溪茶文化

   铁观音——福建省 泉州市  安溪县 最闪亮的名片。在上千年的产茶史中,勤劳勇敢的安溪人民不仅创造了乌龙茶加工技术,还培育出品质优异的世界名茶——铁观音,创造了独具魅力的 安溪茶 文化。
     “未讲天下事,先品观音茶。”亲朋见面要斗茶,迎宾待客要品茶,婚丧嫁娶要喝茶,迎来送往要送茶……茶渗透进茶乡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铁观音也成为安溪人的精神图腾。
     不久前,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近年来,安溪以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契机,不断加强种质资源与生态景观保护,建立健全制茶技艺和茶文化传承机制,在保护、活化、利用好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同时,弘扬振兴中华茶文化。
      代代相传 
     安溪茶历史悠久,至少可追溯至唐朝末年。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的兴起,安溪茶叶作为一种重要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英语中的“tea”即由 闽南语 的“茶”音译而来。
     安溪县茶管委办主任陈志明自豪地说:“创制乌龙茶半发酵制作技艺、发现培育安溪铁观音这一珍稀茶树品种和发明茶树短穗扦插繁殖技术是安溪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的经验结晶,被公认为安溪茶人对世界茶叶文明史作出的三大历史性贡献。”
     位于安溪县西坪镇松岩村松林头打石坑的石崖峭壁上,一棵茶树亭亭玉立,在山间地头之上,显得独树一帜。远看,茶树与石崖相映成趣,仿佛一只大乌龟驮着一棵茶树缓步而来。近看,茶树叶形椭圆、叶肉肥厚、嫩芽嫣红、青翠欲滴、枝繁叶茂。
     “这株魏家铁观音母树,从发现至今已有300多年。”安溪铁观音魏荫第九代传人魏月德说,其祖魏荫发现这一母树后,通过压条繁殖,将繁育出的茶苗送给周边茶农栽种,推动了铁观音在安溪各地安家落户。
     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魏月德始终坚持魏家世代传承、孕育出铁观音名品“魏十八”的18道制茶工艺。
     “安溪半发酵乌龙茶制作技艺由苏龙首创,闽南语‘苏龙’与‘乌龙’谐音,为纪念其贡献,乡民把依其法所制的茶称为乌龙茶。这种技艺需要历经3大阶段、10道工序、36个小时精心焙制,赋予安溪铁观音独特的‘兰花香’和‘观音韵’。”陈志明说。
     高超、精湛、独特的制茶技艺,印证了一代代安溪茶人根脉传承的匠心精神。“为实现健康、安全的茶叶种植技术,我们去杭州请教了专做有机茶的专家,从荒山开垦开始,十多年如一日坚持有机茶的生产标准。”安溪县有机茶协会会长、品雅有机茶董事长汪建仁说。
     在安溪,像魏月德、汪建仁这样不遗余力传承茶文化的人还有很多。近年来,安溪大力培养高素质茶文化人才,目前已获评铁观音大师8名,铁观音名匠26名,国家级制茶工艺大师8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名、省级9名;连续举办4届安溪铁观音大师赛,支持鼓励建设大师名匠工作室、非遗文化传习所、制作技术研究会等,建立全链条“传帮带”机制。不仅如此,安溪还与福建农林大学共同合作创办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以推动茶产业的永续发展。
     “学院实施‘产业人才培训’工程,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大专班等各类专题培训班,培养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千余人,茶产业领军人才、行业大师2000余人,重大农技推广服务人才7万余人。”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教授高水练说。
      乡村振兴 
     “山是聚宝盆,茶树是金银。山中种茶树,不愁吃穿住。”这首流传于安溪的民间茶谚,生动道出了茶对安溪人民生计的重要性,也是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茶叶对安溪而言,是支柱,是民生,是特色,是引擎,让安溪从一个贫困县跻身国家百强县。2021年,安溪全县茶园面积达60万亩,茶叶总产量6.2万吨,涉茶总产值280亿元。在安溪,80%的人从事与茶相关的产业,农民纯收入的56%来自茶产业,茶承载了百万茶乡人的富裕之梦。
     “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在保护和传承铁观音茶文化的同时,积极拓展农业文化的功能,探索出一条传承、保护与发展互促互进、良性循环的道路,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安溪县农业农村局农科所所长胡水利说,安溪积极探索茶农共享机制,建立“龙头茶企+合作社+基地+家庭农场(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58%的农户加入合作社或进入企业务工,带动13.8万农户增收致富。
     从种茶到售茶、从茶艺到教学……有数十万女性群体,她们的力量贯穿茶叶采摘、制茶、茶艺、茶文化等方方面面,让安溪铁观音更加柔美、更加馥郁芬芳、更加韵味悠远。2019年3月,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安溪县妇女联合会等单位在安溪率先成立全国茶叶领域第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传习所,让她们参与种茶、制茶各个环节,以茶为依托帮助女性就业和创业。
     “传习所成立之初有95人,至今已达387人,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传习所的培训中,加入传习所提升文化素养,提高技艺创新创业,实现自我价值。”安溪铁观音女茶师非遗传习所所长何环珠说。
     安溪人不但会制茶,更会卖茶,全国各地随处可见安溪茶商的身影。如今的安溪茶商不仅卖铁观音,还经销武夷岩茶、普洱茶、白茶、绿茶、红茶等各种茶叶,形成了“安溪人卖百茶”的格局,在全国乃至全球茶叶市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10年来,安溪茶产业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区域聚集、集群化发展的特点,形成了以八马茶业、华祥苑等为骨干的现代茶叶专业生产集群,一些龙头企业正在筹划上市。
     八马茶业是知名的全茶类全国连锁品牌企业。公司总工程师林荣溪说:“公司连续10年获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去年营业收入达17.4亿元;过去两年八马茶业连续成为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原产地茶企纳税双第一。”
     “依托这些企业,安溪初步形成了集名茶加工基地、专业精制、贸易物流于一体的茶叶现代化全产业链。”陈志明介绍,安溪企业在茶叶深加工、茶叶机械智能化、茶叶质量安全等关键性、共性技术研究上均走在全国前列。在茶产业配套方面,安溪有茶叶包装、茶杯、茶盘、茶桌、茶家具等茶器具生产企业近500家,批发零售店铺上千家,经由安溪及安溪茶商生产或流通的茶配套产品,占据全国茶产业配套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
      保护发扬 
     悠远的茶业发展史、精湛的半发酵技艺、丰富的茶树基因库、多样的茶园生态圈等,融合形成了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
     陈志明说:“安溪号称中国茶树种子资源库,是因为这里的茶叶品种很丰富,拥有100多个茶树栽培品种。在1984年全国第一批审定通过的30个茶树良种中,安溪县占6个。安溪还拥有陆生野生动物24目69科283种,维管植物种152科497属940种。”
     长期以来,安溪按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遴选标准,对茶叶产区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推行“林长制”“河(湖)长制”;推广绿色高质高效茶园生态管理技术,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声光电智能虫害防治技术、“猪—沼—茶”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我们现在种茶,主要采用自然农耕、生态管理的方式,保持生物多样性,基本不用农药。使用粘虫板、诱虫灯和光声干扰设备,对传统虫害防治知识创新性利用,提高了防虫效率,减少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避免了对生态系统食物链的破坏,茶园生态更健康稳定。”既是茶农、也是安溪县茶园生态管理研究会会长的刘金龙说。
     2021年5月,安溪县农业农村局与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联合创建全国首家茶生态医院,对茶园进行生态诊疗。“茶生态医院是以茶园生态为特色的茶全产业生态治理,提高了整个茶生态水平,预防茶树生病。”高水练说。
     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再加上景色优美的茶园、清香扑鼻的茶香……安溪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安溪还在全国率先发展集生产加工、休闲旅游等于一体的茶庄园业态,大力培育文旅新经济。目前,安溪已初步建成云岭、华祥苑、高建发等特色茶庄园22座,每年吸引消费人数超200万,旅游收入约12亿元。
     “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茶产业基础,通过建设以茶为主题的集休闲、度假、体验、观光于一体的茶庄园,吸引了不少周边游人群,茶庄园将成为保护传承茶文化的一个综合体。”中国茶都集团、云岭茶庄园董事长陈加勇说。

匠心传承安溪茶文化

4. 茶文化推广方案

      茶文化的传播可以促进茶叶市场的拓展。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推广方案,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推广方案         加强旅游茶园观光建设
         旅游茶园是一种供旅游者参观浏览、休闲度假的茶园。茶园应该做到有景可观,有茶可饮,有茶可购,以生态学、经济学为指导,实现茶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从而进一步对茶叶资源进行深层次、多方面的开发,摆脱传统单一的茶叶生产模式。
         全力打造茶文化纪念品,吸引游客
         相比一般的纪念品,要更能突显出其使用价值、收藏价值及其欣赏价值。要让游客深深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氛围。
         兴办茶文化休闲村
         茶文化村可以选择在清净、优雅的环境,最好是依山傍水的地方,内设茶史馆、茶楼、品茗室、茶具室、诗书画欣赏室及各类茶叶、茶具专卖店等,有条件的还可开设茶叶批发集散地。定期开办茶文化讲座和茶文化学术交流,举办评茶会、斗茶会,欣赏我国各个民族以至世界各地的饮茶风俗,使之成为茶的“世界大观”。
         加大青少年茶叶知识教育
         创建茶叶科教基地让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学习茶叶技术,认识我国的茶文化等。
         公共关系活动
         公共关系传播与其他传播在目的与技巧方面不同是“传播沟通,宜传造势,塑造形象,创造无形资产”。巧妙的将其特有的职能运用在茶叶策划上。
         茶叶种类         基本茶类
         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
         (一)绿茶
         包括: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蒸青绿茶。
         1、炒青绿茶分为:
         (1)眉茶(炒青、特珍、珍眉、凤眉、秀眉、贡熙等)
         (2)珠茶(珠茶、雨茶、秀眉等)
         (3)细嫩炒青(蒙顶甘露、龙井、大方、碧螺春、雨花茶、甘露、松针等)
         2、烘青绿茶分为:(1)普通烘青(川烘青、苏烘青、浙烘青、徽烘青、闽烘青等)
         (2)细嫩烘青(毛峰、太平猴魁、华顶云雾等)
         3、晒青绿茶分为:川青、滇青、陕青等
         4、蒸青绿茶分为:煎茶、玉露等。(我国不多,倒是日本很喜欢这种制茶方法做出的茶叶)
         (二)红茶
         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
         1、小种红茶包括:正山小种、烟小种。(多说一句,这些茶最初是用于出口的,因为欧洲人喜欢在松林中漫步的感觉,所以这些茶带有淡淡的松香)
         2、工夫红茶包括:川红(金甘露、红甘露等)、祁红、滇红、闽红(金骏眉等)等。
         3、红碎茶包括:叶茶、碎茶、片茶、末茶。
         (三)乌龙茶(又称青茶,这里强调一下,青茶是指乌龙茶,而不是指绿茶)
         分为:
         1、闽北乌龙(武夷岩茶——大红袍、水仙、肉桂、半天腰、奇兰、八仙等,还有些建瓯建阳等地产的茶,如矮脚乌龙等)
         2、闽南乌龙(铁观音、奇兰、水仙、黄金桂等,这里的水仙和奇兰主要是指主地的不同,同一种茶地在不同的产地产的茶)
         3、广东乌龙(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岭头单枞等)
         4、台湾乌龙(冻顶乌龙,包种等,前两年流行的那个叫东方美人的也是这种)
         5、阿里山高山茶(阿里山青心乌龙茶,阿里山极品金萱茶等)
         (四)白茶
         分为:白芽茶、白叶茶
         1、白芽茶,主要是指银针等。
         2、白叶茶,主要是指白牡丹、贡眉等。
         (五)黄茶
         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
         1、黄芽茶:包括蒙顶黄芽、君山银针等。
         2、黄小茶:包括北港毛尖、沩山毛尖、温州黄汤等。
         3、黄大茶:包括霍山黄大茶、广东大叶青等。
         (六)黑茶
         分为:
         1、湖南黑茶(安化黑茶等)
         2、湖北老青茶(蒲圻老青茶等)
         3、四川边茶(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等)
         4、滇桂黑茶(六堡茶、普洱熟茶等)
         再加工茶
         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含茶饮料
         (一)花茶(茉莉花茶、珠兰花茶、玫瑰花茶、桂花茶等)
         (二)紧压茶(黑砖、茯砖、方茶、饼茶等)
         (三)萃取茶(速溶茶、浓缩茶等,这两年流行的茶膏就是这种)
         (四)果味茶(荔枝红茶、柠檬红茶、猕猴桃茶等)
         (五)药用保健茶(减肥茶、杜仲茶、老鹰茶等,此类多是类茶植物,不是真正的茶)

5. 安溪:让茶乡民间艺术绽放新的光彩

   “ 安溪茶 歌”“南音”“木偶戏”“安溪竹藤编”……千百年间, 安溪县 民间艺术犹如串珠,百花齐放,传承悠久文化,讲述时代新声。
     一直以来,安溪县高度重视民间艺术工作,挖掘散落在民间的艺术瑰宝,积极探索保护与创造性传承的有效途径,守正创新,搭建平台,发展相关产业,让民间艺术“活”下来、文化传播“火”起来,让传统民间艺术绽放出新的光彩。
      让民间艺术“传”下去 
     在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记者被声韵婉转、曲调高亢的戏腔所吸引。循声望去,一场名为《玉珠串》的高甲戏正在上演,演员们唱念做打、碎步走跳,引得观众掌声阵阵,赞声连连。
     走进县南音研究会,会员们身着古典服饰,手持管弦,一唱一奏间描述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故事,雅韵清音在上空弥漫开来;步入县茶文化艺术中心,叮咚作响的古乐声中,茶艺师款款有序出场,行云流水般展示沏泡乌龙茶的全过程……
     “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领域各层面,其种类多样、形式丰富,叙说着多彩的茶乡故事。”安溪县文化馆馆长王铭芬介绍,高甲戏形成于明末清初,安溪茶歌传唱近千年,而安溪竹藤编更是历史久远。
     据了解,目前安溪县现存传统民间艺术涵盖类别广,可分为传统美术类、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传统戏剧类等,有些特定的民间艺术活跃在春节、元宵、迎神赛会等民间传统节日及相关喜庆需求,比如剑斗镇的迎亲队、凤城镇的“大鼓吹”等。
     “然而,许多民间艺术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承,传承方式非常脆弱,随着民间艺人的不断老去、逝世,有些技艺、绝活逐渐面临‘人亡艺绝’的困境。”王铭芬介绍,为了守护这些民间瑰宝,安溪县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挖掘、保护本土民间艺术资源。
     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安溪茶歌、木偶戏、南音等项目,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并建立完整档案;非遗代表性项目传习所的建设,创立竹(藤)编工艺创新工作室、高甲戏协会、南音专业班等34个传统技艺协会组织,为人才交流合作提供平台。
     “针对传统优秀民间艺术,我们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非遗项目传承人、保护单位,给予一定的扶持。”王铭芬讲到,安溪县成功申报涵盖南音、木偶戏、安溪竹藤编等多个领域的50项非遗项目。2021年,陈清河竹藤编技艺工作室获批国家级专项资金补助经费17万元,用于竹藤编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新艺种开发、竹编汉字软件研发。
     从完善民间艺术相关资料,到发掘培育非遗项目,再到吸引更多人去了解民间传统文化,近年来,安溪县有关传统民俗节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活动精彩纷呈。
     组织开展“福在安溪香满城”端午系列文化活动,南音、木偶戏、布袋戏等民俗表演一一亮相,为市民呈现了一场民间艺术盛宴;拍摄非遗摄影作品,生动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传习活动、制作过程等,并到社区乡镇进行巡展;成立农民讲师团,走村串巷到田间地头普及非遗知识……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保护民间艺术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让民间艺术“活”起来 
     “民间艺术绚丽多彩,但如果没有‘保鲜’,就只能停留在人们的回忆里。只有让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积极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中,才能焕发持久的生命力。”王铭芬如是说。
     随着县民间艺术团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爱好者齐聚一堂,县青少年宫不断推出 闽南语 、木偶戏等兴趣班,县老年大学、县艺术学校等纷纷开设南音兴趣班、专业班,民间艺术进社区展演、展示成为市民文化生活常态。
     在龙门中心小学的木偶戏兴趣班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认真操纵木偶弯腰低头或翻转跳跃,表演活灵活现;安溪茶歌入驻虎邱镇双格小学,嘹亮动人的歌声伴随即兴创作的歌词,深深吸引学生的眼球。
     “竹编、高甲戏、木偶戏等民间艺术走进全县143所中小学校园,以校本课程、演艺班、兴趣小组等形式,共培训中小学生 8000余人次,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文化艺术的魅力。”王铭芬谈到,依托校园浸润,民间艺术的生命力和创新性都得到了增强,培养的学生曾多次参赛并获奖。
     此外,每逢国庆或五一期间,凤山风景旅游区、大坪迎仙埔生态观光茶园等风景旅游区会整合推出全新的茶歌茶舞、茶艺表演、自助品茗等活动,并邀请高添丁等代表性传承人上台献唱;设计“非遗研学之旅”“非遗体验之旅”等10条非遗旅游线路,涉及美术、技艺、民俗等多个门类,年均接待游客186余万人,直接带动景区增收2800余万元。
     “民间艺术进景区,实现文化与旅游双向赋能,不仅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也是活态传承的创新之举。”王铭芬说,还将通过常态化开展驻演,实现优势互补,让民间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我们还长期举办原生态茶歌邀请赛、南音表演唱等活动,以此为契机,让爱好者互相切磋,推动民间艺术发展。”县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说,民间艺术的传承不仅要体现民间文化的原汁原味,更要与现代元素进行融合创新。
     高甲戏围绕宣讲时代精神,创编《李光地》《莫耶·延安颂》,成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安溪“闽南四句”第三代传承人李辞晗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作,将“闽南四句”融入婚礼主持当中;安溪竹藤编非遗传承人陈红萍大胆创新,以平面编织的手法将汉字融入竹编艺术,让古老的技艺焕发出蓬勃活力。
     “借助互联网平台,我开通了竹编教学直播,希望通过网络直播和短视频教学拓展我们安溪竹藤编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体验创作的快乐,让安溪竹藤编技艺活态传承下去。”陈红萍说。
      让民间艺术“火”起来 
     2019年,高甲剧《玉珠串》在浙江、江西、广西三省份九地市相继演出,将喜剧化的表演形式和跌宕起伏的剧情巧妙结合,在场观众也将每个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记入了脑海。
     “借助送戏下乡、送戏进万村等渠道,我们每年开展公益性演出210余场,形成‘飘香安溪·周周有戏’‘文艺轻骑兵’等文化惠民品牌。”县高甲戏剧团团长谢志斌说,利用好安溪高甲戏这张名片,让茶乡民间文化走出安溪、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据了解,安溪高甲戏曾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戏曲晚会等大型文艺晚会演出18场次,并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交流演出 75场次,创编的高甲戏剧目两次获全省戏剧会演剧目一等奖。
     “激发民间艺术的内生动力,让其在更广阔的舞台和市场上‘火’起来。”王铭芬介绍,对一些具有市场潜能和开发价值,与消费者日常生活相关的民间艺术,通过创新型发展模式,可以推动区域振兴、产业振兴和品牌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传承竹藤编技艺的基础上,以全国劳动模范陈清河为代表的手工艺人,不断探索创新,把坚硬的钢铁和细软的藤条巧妙结合,在全国首创“藤铁工艺”艺种,如今,安溪竹藤编已由民间草根工艺发展为造福群众的民生支柱产业,产业由小到大,产品由中国走向世界。
     “安溪藤铁工艺品占全球市场的35%,占中国市场的50%以上。”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藤铁艺术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县家居工艺商会会长黄连福介绍,安溪县120万人口中有15万人直接从事藤铁工艺业,40多万人受益于涉藤铁工艺行业,年收入近70%来自手工编织工艺制作。
     “将传统技艺转化为致富增收产业的同时,也使民间艺术在生产中得到传承和保护,焕发出勃勃生机。”王铭芬说,下一步,县文化馆将更重视对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积极推动民间艺术进景区、进专柜、进课堂,为传承相对困难的民间艺术创造条件,把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陈颖 谢志锋)

安溪:让茶乡民间艺术绽放新的光彩

6. 安溪茶艺的基本理念

“安溪茶艺”表达的是“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理念。纯,是茶艺之本。展茶性之纯正,茶人之纯心,茶艺之纯青,化茶友之净纯。雅,即茶艺之韵。呈沏茶之细致,动作之优美,茶局之典雅,展茶艺之神韵。礼,为茶艺之德。意感恩于自然,敬重于茶农,诚待与茶客,联茶友之情谊。和,乃茶艺之道。创人际之和睦,人与茶、人与自然之和谐,系心灵之挚爱。

7. 安溪:加快茶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8月3日,安徽省政府参事室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兰带队到泉州 安溪县 ,围绕“加快茶旅融合 助力乡村振兴”课题进行考察。安溪县副县长洪天阳陪同。
  
   考察团先后前往魏荫名茶茶文化馆、安溪铁观音集团观光工厂、中国茶都等地,通过实地考察、听取介绍等方式,详细了解安溪县推动茶旅融合发展的经验做法。
  
   考察团充分肯定安溪县茶旅融合的发展优势和潜力,认为安溪县准确地把握好茶叶资源、旅游资源、人文历史的优势,很好推动茶旅商品、茶旅品牌、茶旅文化的一体化发展。考察团表示,将把此次考察所学的好经验、好做法带回去,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当地茶旅产业的新发展路径。
  
   茶旅融合是安溪县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对茶产业成功转型和带动地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安溪县丰富的茶叶资源推动了安溪县茶旅产业的融合,助推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安溪县还采用科学技术,打造数字化特色茶旅融合,涌现出溪禾山茶文化基地、八马茶庄园等一批茶旅融合的典范。(实习记者 廖燕晴)

安溪:加快茶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