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货币需求理论

2024-04-30 16:33

1. 关于货币需求理论

鲍莫尔—托宾模型的基本思想  鲍莫尔—托宾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一个人维持货币存量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那就是如果个人要维持更多的货币存量,那么他就要面对如果把这部分货币转化为生息资产而带来的利息收入的损失;如果他保持较少的货币,那么他就要忍受为了满足日常货币需求而频繁地把生息资产转化为货币而带来的交易成本。因而维持多少货币存量的问题就转化为如何使利息收入损失和交易费用两种成本之和最小的问题。
鲍莫尔—托宾模型的数学表达式  始终MD表示愿意持有的现金额,T0每期开始时个体收入,b表示为债券的交易费用,i表示债券利率。这个模型又称平方根法则。对于货币需求而言,它的意义如下:  1)、收入T0的增加,货币需求增加;  2)、交易费用b的增加,将是债券需求减少,货币需求增加;  3)、债券利率i的增加,将是债券需求增加;  4)、价格的变动使b,T0同时变动,结果使MD作同比例的变动。
鲍莫尔存货模型的政策意义
1).该模型论证了最基本的货币需求--交易性货币需求也受利率的影响。2).根据平方根公式,假定利率和物价不变,收入增加的比例必须大于货币供给增加的比例,才能使公众吸纳新增的货币。3).该模型也可用于国际金融领域,比如国际储备的管理。

关于货币需求理论

2. 货币需求的三大理论

货币需求的三大理论如下:
1、传统货币数量论。
(1)现金交易数量说。
20 世纪初,欧文费雪提出了交易方程式: MV=PY。费雪认为, 货币流通速度可以视为一个常数。 实际国民收入也保持不变。 所以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将完全体现在价格的变化上。变形得 Ms=1/v*PY 上式就是由传统货币数量论推导得出的货币需求函数。从中可以看出, 货币需求取决于名义国民收入。
(2)现金余额数量论。
在研究货币需求问题时, 剑桥学派重视微观主体的行为。 剑桥学派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对每个人来说, 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水平之间总保持着一个较为稳定的比例关系, 对整个经济体系来说也是如此。剑桥方程式为:Ms=kPY。k 是比例系数,代表了人们愿意以货币这种形式持有的名义国民收入的比例。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1)货币需求动机。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研究从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入手。他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分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函数,投机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函数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日常交易的方便的交易需求,这类支出显然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以个人为例,收入越高,则个人每月愿意付出的固定开支就越高,从而可以得出:交易动机下的货币需求是收入水平的增函数预防动机,又称谨慎动机,是指人们需要保留一部分货币以备未曾预料的支付。 
(2)凯恩斯货币需求的发展。
鲍莫尔-托宾模型( 平方根定律) 是对凯恩斯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鲍莫尔-托宾模型核心思想:持有货币成本最小化( 损失的利率收入、去银行的成本)。它描述了个人对货币资产的需求, 正向地取决于支出而反向地取决于利率。“ 平方根公式” 表明货币的交易性需求随收入成正向变化, 随利率成反向变化。

3、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人们在众多资产中选择货币,就像在众多的商品中进行选择一样,因此,对人们货币需求问题的分析可借助于消费者选择理论来进行。人们持有货币数量受以下因素影响:
(1)财富总量。
(2)财富在人力与非人力形式上的划分。
(3)持有货币的预期报酬率。
(4)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 即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5)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

3. 关于货币需求理论

鲍莫尔—托宾模型的基本思想  鲍莫尔—托宾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一个人维持货币存量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那就是如果个人要维持更多的货币存量,那么他就要面对如果把这部分货币转化为生息资产而带来的利息收入的损失;如果他保持较少的货币,那么他就要忍受为了满足日常货币需求而频繁地把生息资产转化为货币而带来的交易成本。因而维持多少货币存量的问题就转化为如何使利息收入损失和交易费用两种成本之和最小的问题。
鲍莫尔—托宾模型的数学表达式  始终MD表示愿意持有的现金额,T0每期开始时个体收入,b表示为债券的交易费用,i表示债券利率。这个模型又称平方根法则。对于货币需求而言,它的意义如下:  1)、收入T0的增加,货币需求增加;  2)、交易费用b的增加,将是债券需求减少,货币需求增加;  3)、债券利率i的增加,将是债券需求增加;  4)、价格的变动使b,T0同时变动,结果使MD作同比例的变动。
鲍莫尔存货模型的政策意义
1).该模型论证了最基本的货币需求--交易性货币需求也受利率的影响。
2).根据平方根公式,假定利率和物价不变,收入增加的比例必须大于货币供给增加的比例,才能使公众吸纳新增的货币。
3).该模型也可用于国际金融领域,比如国际储备的管理。

关于货币需求理论

4. 什么是货币需求理论

  经济学中的需求,是指行为人愿意并且又有支付能力的一种意愿,是能力和愿望的统一体。在西方货币需求中,货币需求是指经济主体持有货币的意愿,是一种特殊的需求形式,是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愿意以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但仅仅将货币需求简单地看作经济主体持有货币的意愿或欲望是不准确的,
  货币需求必须同时包含两个基本要素:
  一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愿望;
  二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能力。
  如果只考虑人们持有货币的愿望,而不考虑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持有货币,那么货币需求就转变为人们的欲望,人们当然希望持有尽可能多的货币,货币需求就会趋于无穷大,货币需求的理论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在现实中,人们产生对货币需求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所具有的职能,货币具有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与货币作为藏手段的功能。和其他资产相比,货币不能直接产生收益,但货币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持有的资产多种多样,一般而言,资产的流动性越差安全性也越差,但盈利性越高,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偏和现实的经济情况做出选择,使得自己的效用能够最大化,这就要求资产中保留一定比例的货币。因此,货币需求的涵义也可作如下表述:
  货币需求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如资源约束、经济制度制约等),整个社会为了执行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等功能愿意且能够持有的货币数量。

5. 什么是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基于其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由于凯恩斯师从马歇尔,他的货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剑桥货币需求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在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持有货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导向了剑桥对人们持币的交易需求的分析,但是,剑桥理论的缺陷是没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与剑桥的前辈不同,凯恩斯详细分析了人们持币的各种动机,对人们持币的所得分析更为精确。按照《通论》的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持币的交易动机、持币的谨慎动机和持币的投机动机,相应地人们持币的需求包括:货币的交易需求、谨慎需求和投机需求。在这三种需求中,一般假定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是加性可分的,谨慎需求由于不宜单独分离出来,分别归结到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之中。

什么是货币需求理论?

6. 货币供求理论的货币供求理论

 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简单货币均衡,即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对等;二是总需求均衡下的货币均衡,即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大致相当条件下的货币供求均衡。前者是浅层次的货币均衡,后者是深层次的货币均衡。

7. 关于货币基础理论

  l.货币政策的工具和类型

  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并通过变动货币供给来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投资需求和总需求,并进一步影响经济增长、就业和价格水平的政策。

  货币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两种基本类型。扩张性货币政策也称松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进而刺激私人投资和总需求增加的方法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而实行的扩张经济的政策。因此,与扩张性财政政策一样,扩张性货币政策也是通常在GDP出现负缺口,失业增加的时候被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也称紧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进而减少私人投资,抑制总需求的方法来达到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和通货膨胀,稳定价格水平的目的而实行的紧缩经济的政策。因此,同紧缩性财政政策一样,紧缩性货币政策通常也是在GDP出现正缺口,通货膨胀严重的时候被采用。

  货币政策有三个重要政策工具:一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二是再贴现率,三是公开市场业务。上述三个货币政策工具属于一般性政策工具,通常被称为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称法定存款准备率,是由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存款的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就是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货币货币政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会减少,从而商业银行用于发放贷款的货币数量相应增多;二是货币乘数会变大。因此,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通常会增加货币供给量,在货币需求不变时还会导致利率的降低。显然,这会刺激总需求的增加,进而导致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增加。反之,如果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会减少货币供给量,还会导致利率的上升,这会导致总需求的减少,并使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相应减少。因此,如果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就应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反之,若要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则应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放款的利率。再贴现率政策就是货币当局或者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率来控制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和发放贷款的能力,进而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货币政策。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借款或贴现的成本就会上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就会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贴现,这必然会导致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规模的减少,从而导致货币供给的减少。在此情况下,如果货币需求不变,市场利率就会上升,市场利率的上升会抑制投资需求进而抑制总需求的增加,总需求的减少又会引起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减少。反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由于向中央银行借款或贴现的成本下降,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就会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贴现,从而导致贷款规模增加和货币供给增加。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市场利率会下降,市场利率的下降又会导致总需求的增加以及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增加。显然,如果政府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就应提高再贴现率;反之,若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则应降低再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时,就等于向货币市场注人基础货币,如果这些货币流人到社会中,例如流人到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中,会直接增加货币供给量;如果流人到商业银行,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则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多倍增加。在货币供给增加而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还会导致利率下降,从而引起总需求的增加,并进而引起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增加。反之,如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无论这些证券被家庭部门还是企业部门或者被商业银行购买,总会有相应数量的货币回笼,从而减少货币供给并引起利率上升,并进一步导致总需求和国民收入以及就业的减少。因此,当政府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干预经济时,通常要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反之,如果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就会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政府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除包括上述三个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外,还包括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这些政策工具是:(1)不动产信用控制,即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放款方面进行限制;(2)消费者信用控制,即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对不动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信贷条件的控制;(3)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即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对证券市场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的控制。

  除一般性政策工具和选择性政策工具外,还有其他一些货币政策工具,如道义劝告。所谓道义劝告,就是中央银行利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权威,通过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以影响其发放贷款的数量和投资方向,从而达到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数量和结构的目的。例如,在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可以鼓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扩大贷款规模,以刺激经济增长;在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可以告诫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收缩贷款规模,以抑制经济过热。

  2.货币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

  货币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是指在货币政策中存在的能够自动减轻需求对经济运行的冲击和经济波动的机制。货币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主要有二。

  一是利息率效应。利息率效应又称凯恩斯效应。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当出现总需求膨胀,经济中出现正缺口,从而引发通货膨胀时,由于物价水平上升,公众对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和预防性需求即 会增加,但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即 会减少。 是收入的函数,与利率水平无关。但 的减少会导致利率的上升,而利率的上升又会抑制投资需求的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也会受到抑制,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减轻需求膨胀对经济的冲击。相反,当总需求不足而出现经济萧条时,由于物价水平下降或出现通货紧缩,投机性货币需求 的增加会导致利率水平的下降,而利率的下降会导致投资需求和总需求的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增长,减轻有效需求不足对经济形成的冲击。

  二是货币余额效应。货币余额效应又称庇古效应。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当总需求膨胀引发通货膨胀时,由于价格水平上升,人们所拥有的货币余额所能购买到的消费品数量会减少,即实际购买力降低,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需求。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总需求的膨胀和通货膨胀就会受到一定的抑制。相反,在经济萧条和通货紧缩时期,由于价格水平下跌,人们所拥有的货币余额所能购买到的消费品数量会增加,即实际购买力会上升,这又有利于增加消费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并对通货紧缩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同财政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一样,货币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虽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波动,稳定经济运行,但其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不可能单纯依靠这种内在稳定器的作用使经济实现持续均衡增长,熨平经济波动。在此情况下,政府运用积极的货币政策干预经济就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货币基础理论

8. 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

弗里德曼列出个人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为:M/P=f(Y,W,rm,rb,re,dp/pdt,u)式中,M为个人财富持有者手中保存的货币量(名义货币量);P为一般物价水平; M/P为个人财富持有者手中的货币所能支配的实物量(实际货币需求量),其他符号均如上述表示。弗里德曼认为,如果略去Y和W在个人间分配的影响,把M和Y分别看作按人口平均的货币持有量和实际收入,W是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一部分,这个函数就能适用于整个社会。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