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金矿

2024-05-18 02:22

1. 澳大利亚金矿

澳大利亚金矿勘查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取得了突出成果。20年里发现8000吨金,90年代新发现了一些重要金矿床。最近几年金矿勘查仍在积极进行,项目多,也有不少发现。工作最多的是在西澳太古宙耶尔冈地块,卡尔古利、沃拉顿、里奥诺腊、杨达尔、散德斯通、南克罗斯、维卢纳附近仍不断有绿岩带金矿发现。卡尔古利金矿田自1897年发现以来已采出5000万盎司以上的黄金,早期生产在1903年达到高峰。50年代在高品位井采矿资源枯竭后生产几乎停息。随着金价上涨,80年代矿区复活,这时主要是合理化的大规模露采和先进的选矿技术的生产应用。在卡尔古利沿着“金英里”以前井采的一些矿床建成了“超大金坑”露采矿山。1989年开始开采,采坑最终长要达3.8公里,宽1.35公里,深逾500米。2004年该矿山产金27.6吨,还有剩余储量约1040万盎司(金品位2.2克/吨),至少可采13年。此外还有大量金资源。卡尔古利区金已采至深达1220米处,采的是“金英里”粗玄岩中的高品位矿体和旁侧的浸染状矿化。卡尔古利东南卡姆巴尔达附近St Ives矿山通过最近两三年勘查,导致发现200万盎司金。2004年还进行了可行性研究,拟开发大的低品位资源。卡尔古利附近Kunanalling矿地的Picante探区钻探发现了新的金矿带,4孔结果见矿2~24米,含金4.1~13.6克/吨。在散德斯通绿岩带东南角默奇逊矿田新发现了Lord Henry和Lord Nelson矿床,已有金资源约32万盎司。在一些老采坑底下、深部、旁侧也在钻探。如在里奥诺腊附近的Gwalia Deep项目,目前已有推测资源720万吨,含金7.4克/吨。其北约35公里的Tarmoola现露采坑西侧,要进行4万米钻探更好圈定花岗岩中金矿化(目前资源为5590万吨,含金1.2克/吨)。维卢纳金矿项目2004年初还幸运地偶然发现了Calais富矿体。维卢纳矿山已开采100多年,采出440万盎司金。矿山有些大而分散的矿体,包括2个3.5公里长的大矿体,各有100万盎司金。多年来有一种假设,认为东部断层带不可能有金矿体,所以一直未真正钻探。2003年才收购此矿山的公司,在钻探时偶然发现该带一富矿体(18米,含26.9克/吨金),现已打到一2公里长矿体,资源可达50万盎司。公司计划该项目金资源要从现有100万盎司增至400万盎司。南克罗斯绿岩带的Nevoria金矿属矽卡岩型,实际包含20多个金矿山(金资源分别有2~41吨),1887~2001年累计产金超过260吨。矿床特征是有高温脉石(富辉石、角闪石和磁黄铁矿),与该克拉通其他地方的含黄铁矿碳酸盐-黑云母、绢云母矿体明显不同,为变质后与花岗岩-伟晶岩侵入体有空间关系的矽卡岩金矿。西澳大利亚黑德兰港东南400多公里的特尔弗(Telfer)大金矿床项目建设在进行。金(铜)矿化产在元古宙变质粉砂岩、砂岩及白云质大理岩中,呈层状、网状和脉状(含石英硫化物脉),铜矿物主要为辉铜矿和黄铜矿。主穹窿构造中的矿化已查明至1.3公里深,西穹窿深至600米。至2003年6月底露采区有确定资源1.7亿吨,含金1.3克/吨、铜0.17%;包括井采资源和卫星矿床在内的推定资源有2.5亿吨,含金1.9克/吨、铜0.2%;还有推测资源1.1亿吨,含金1.2克/吨、铜0.15%。总共有2660万盎司(827吨)金、96万吨铜,矿山寿命20年。该矿床原已知存在,主要矿量是在1998年发现的(近1800万盎司金)。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墨尔本西北历史悠久的本迪戈矿区,奥陶-泥盆纪浊积岩型金矿开采几十年后于20世纪50年代关闭。80年代起重新评价。据2004年报道,新本迪戈项目已有资源3360万吨,可年采160万吨矿石,准备2005年底投产,入选品位12克/吨,可采收金1270万盎司以上。墨尔本西面的东巴拉腊特项目现也有310万吨推测资源,含金11克/吨。该州中部Perseverance租地的Fosterville金矿山现有储量700万吨,含金4.5克/吨;资源2070万吨,含金3.7克/吨。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奥兰治附近的卡迪亚Cadia地区,在1851年前已有铜、铁、金矿开采,包括大、小卡迪亚矽卡岩铁铜金矿床,以及在斑岩体周边的高品位脉中采少量金,断续进入到20世纪。该区的斑岩金铜矿远景是90年代初以来才充分认识的。二战以后一些公司就在此区勘查,但收效不大。90年代初Newcrest公司的勘查最初也集中在大卡迪亚矿床,在发现于一微弱钾长石化二长岩侵入体中的石英脉伴生的金铜矿化后,很快转至卡迪亚山。于1991~1992年发现了大型的卡迪亚山斑岩型金铜矿化。矿化产在石英二长斑岩中,主要为席状脉,有矿石3.52亿吨,金平均0.63克/吨,含铜0.16%。1992~1993年发现了卡迪亚坑斑岩型矿床。1994年在卡迪亚山矿山旁断层东侧较深处发现了卡迪亚东大型矿床。沿北西向矿化带继续勘查导致在1996年又发现了大型的卡迪亚远东矿床和里奇韦矿床(我们在过去曾对里奇韦矿床的发现做过专门介绍),围岩均为古生代(晚奥陶—早志留世)石英二长斑岩及相邻的火山岩。矿化为脉系、网脉和浸染状矿化。在高品位带,自然金、黄铜矿和斑铜矿是主要矿石矿物。卡迪亚东和卡迪亚远东矿床经最近几年继续勘查,资源翻番,合计有推定的井采资源2亿吨,含金1.1克/吨、铜0.37%;推测资源9000万吨,含金0.85克/吨、铜0.33%;另有可露采的推测资源3亿吨,含金0.46克/吨、铜0.37%。此两矿床总资源有金435吨、铜210万吨。此外,巴里克公司在新南威尔士州的Cowal湖项目(主要是E42矿床),2002年有储量5640万吨,含金1.52克/吨(86吨)。在该州北部的Tooloom矿地的Phoenix项目,进一步钻探证实发现一新区中的露头矿。金矿化产在角砾岩筒内,激发极化测量表明岩筒为一大系统的一部分。所列4孔结果钻到42~63米矿化段,含金1.28~1.58克/吨,并且认为“在澳大利亚所有露头矿床都已发现”的观点是不可接受的。

澳大利亚金矿

2. 加拿大赫姆洛金矿床

1.地质背景
加拿大赫姆洛(Hemlo)金矿床位于安大略省苏必利尔湖东北岸,马拉松镇以东35km处的赫姆洛村附近。矿床发现于1981年,到目前为止至少已探明矿石储量8000万t,金的平均品位7.7×10-6,约含黄金600t以上,是20世纪80年代震惊全球的重大发现,矿床不仅储量巨大,而且类型特殊,是过去未被人们认识和注意的太古宙绿岩带中的层控浸染型新型矿床。
赫姆洛矿床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加拿大地盾苏必利尔构造区沃瓦亚区,地处新太古代EW向赫姆洛-赫伦湾绿岩带的东部。该绿岩带长40km,宽30km,构成一个宽阔的EW向向斜,并由强烈变形、变质的火山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组成。苏必利尔剪切带两侧发育一系列次级构造,成为热液活动的通道,赫姆洛金矿的主矿带即沿该主断裂面分布。
该区区域地层呈EW向展布,基底为古老片麻岩,上覆太古宙变火山岩和变沉积岩。赫姆洛金矿赋存于太古宙地层赫伦湾群上部的火山碎屑岩与沉积岩的接触带中(图13-11)。
赫姆洛主矿体由东矿带、西矿带、A矿带和B矿带组成。另外,向西还有零星不连续的C矿带、北矿带、南矿带和“公路矿带”等,分属不同矿业公司。
总矿带沿走向长2900m,向下延伸1300m,厚3~45m。主要矿石类型为黄铁矿绢云母石英片岩。矿石中硫化物主要有黄铁矿、辉钼矿、闪锌矿、黄铜矿和磁黄铁矿等。金主要呈自然金出现,有少量方锑金矿。金矿物在岩石中分布均匀,粒度很细小(1~20μm),主要分布在石英-长石颗粒之间和黄铁矿-脉石矿物的边界上,也有在黄铁矿的裂隙之中。矿床中矿物种类极多,总共已发现的矿物在100种以上,其中辉钼矿和呈绿色的含V、Cr、Ba的白云母与金矿化关系密切,成为金矿化的重要指示性矿物。
矿床所在的区域至少经历了两次区域变质和三次热液蚀变。金的富集与第三阶段热液交代作用有关。赫姆洛矿床与传统的产于太古宙绿岩带下部基性岩石中的石英脉型金矿和产在绿岩带上部条带状含铁建造中的金矿不同,它是产在绿岩带中部的酸性火山沉积岩中,矿体沿层产出,形态规则,矿石品位均匀,具有同生层状矿床的特征。但它的元素组合和围岩蚀变又显示出浅成热液矿床的某些特点,矿化带又主要赋存于脆性-韧性剪切带中,等等。因此,对它的成因就众说纷纭。

图13-11 赫姆洛金矿床东部地层柱状图

(引自戴自希,1999;原地矿部赴加拿大金矿地质考察报告,1985)
2.勘查与发现
赫姆洛地区金矿勘查史可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据记载,印地安人摩西皮坎格(Moses PeKong-Gay)1869年在赫伦湾附近发现了两条含金石英脉,当时挖了矿坑并以水路运出一些金矿石。
20世纪20年代,当时任赫姆洛火车站站长的莱柯尔(J.Lecour)在赫姆洛站正北的矿化剪切带上挖了一些探槽,同时一些人在铁路沿线进行了一些探矿活动。
1931年安大略省矿业局的汤普森(J.E.Thomson)首次在该区进行比例尺为1:31680的填图,并建议勘查两个地区:马尼图瓦奇(Manitouwadge)和赫姆洛的东北地区。
1944年,赫伦湾的探矿人员莫赛斯(P.Moses)在穆斯湖北侧发现了金矿化,他和莱柯尔一起完成大量探矿工作后,将产业转让给奥尔曼(H.Ollmann),奥尔曼与威廉斯(L.G.Williams)圈占了11块租地(即今拉克公司的地盘)。1945年,他们进行地表剥土、槽探,并打了15个钻孔,其中一条探槽仅差数英尺而遗漏了主矿带。钻孔探及的假厚30m的剪切带黄铁矿化强烈部分化验结果金含量低,最高仅为3.7×10-6。
苏必利尔湖(Lake Superior)黄金矿业公司在邻近威廉斯采场圈占了一些地段。1947年,根据有关专家的建议开始了采矿工作,在NW—SE向穿过采场的剪切带中施钻16孔,曾探及含金11.5g/4.2m和5.3g/11.3m部分,但大多数钻孔金矿化宽度较窄、价值较小,由于资金用尽,钻探工作被迫停止。该公司索恩斯和盖格(W.M.Thorns & Geiger)的放射性探测也证实了采场南部的金矿带,但仍于年底放弃了钻探工作。那年总估算获矿石储量31543t,品位7.775×10-6(至约100m深度),即含黄金0.245t。据此,泰克-休斯(Teck-Hughes)公司(即今泰克公司)曾于1951年初打算选定采场继续钻探,后因品位太低而放弃了这一选择。
直至1973年,少数探矿者先后在该区西段工作,共求得矿石15万t,金的平均品位为6.53×10-6,即有黄金储量0.98t。由于所发现的矿体规模均较小,加上当时黄金价格较低,在1978年1月又被放弃了,而西段则始终被威廉斯所占有。
在这期间,安大略省地调所于1967~1968年和1977~1978年进行了再次填图,后者的填图比例尺为1:15840,面积725km2。填图报告于1980年1月公开发表,除详细描述赫姆洛地区和赫伦湾地区地质情况外,还标出了已有的矿点,特别是标明了在后来发现的矿床以西约4km处有金9.95×10-6的分析结果。这引起了很多找矿者们的极大兴趣。1980年初,两个找矿者麦金农(D.Mckinnon)和拉奇(J.Larche)联合组建一家公司,并圈占了赫姆洛地区东段的租地,但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在该区进行找矿勘探,后将部分租地卖给了一家小公司——科罗纳(Corona)资源有限公司。该公司雇用地质师贝尔(D.Bell)于1980年在科罗纳公司租地内进行找矿工作。
贝尔在仔细研究了安大略省地调所几年前完成的该区填图报告和大比例尺航磁图的基础上,对该区进行了电磁法和磁法测量以及地球化学测量。根据磁异常及找矿经验,认为该矿床属层控型,于是一开始就按层布置钻孔,1981年1月15日打了第1个钻孔,接着又打了无数个钻孔,在西矿带获矿石量75万t,金品位仅3.1×10-6,即含黄金2.3t。后将勘探线东移,追索向东延伸的矿体。于是以130m线距自西向东布钻,于1981年5月6日终于在第76个钻孔的102.59m处见到了3m厚的含金6.9×10-6的矿体,再继续往东追索,在第78孔再次见矿,厚约5m。金品位11×10-6,这就是东矿带的发现。而后又在东矿带的西延部分施工,从此赫姆洛金矿得以沿正确的途径逐步扩大。1981年底,该区获得金品位7.15×10-6的矿石储量25万t,即含1.79t黄金。这一消息一经公布,招来许多“淘金者”,30年前曾在此工作过的泰克公司重返该区,1981年底科罗纳和泰克联合组成泰克-科罗纳采矿公司,于1982年底求得矿石储量130万t,金平均品位9.33×10-6,即含黄金12.13t;1983年勘探工作向矿带深部扩展,储量大幅度增加,至年底共探明967万t矿石,金品位11.1×10-6,即含黄金108.2t。
此间,拉克(Lac)矿产公司在紧挨泰克-科罗纳公司租地的西边买下威廉斯采场(现今赫姆洛矿区西段),于1982年初进入该区工作。通过观察他们发现,其矿产租地的地质条件与该公司在魁北克省卡迪拉克(Cadillac)地区的两个小金矿——博斯魁特(Bousquet)和多扬(Doyon)很相似(图13-12),都是太古宙地层中的层控黄铁矿型金矿床,矿体赋存在中性火山碎屑岩(凝灰岩)中,含金岩石为层状的、浸染有黄铁矿的绢云母片岩。拉克公司根据这两个金矿的经验模式制定了勘探方案。首先在租地内进行踏勘性地质填图,确定区内的岩石类型和地质环境,然后进行航空电磁测量和磁法测量,并作地面检查,包括甚低频电磁测量、激发极化测量和磁力仪测量。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勘查靶区,以金刚石钻进验证激发极化异常,结果一钻见矿。不久,拉克公司在泰克-科罗纳公司租地的西边圈定出A矿带,以后又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填图、补充激发极化法测量、腐殖质和B土壤层地球化学取样以及某些底碛物采样等工作,相继发现了沿A矿带倾伏方向向下延伸的B矿带和西边的C矿带。这样在一年多时间内,拉克公司就探得矿石储量4200万t,金平均品位6.2×10-6,即有黄金储量260.4t,成为几乎拥有赫姆洛矿区一半黄金储量的公司。

图13-12 魁北克省博斯魁特和多扬金矿区地质图

(引自R.I.瓦利亚特,1985)
其实,当时紧跟科罗纳公司进入该区的并非拉克公司,而是戈利亚思(Goliath)和戈尔登赛普特(Golden Sceptre)两个公司,他们在科罗纳公司租地外围圈占了两大块地盘,并于1982年转交给诺兰达公司,他们也请贝尔指导勘查。经过采样、槽探、地球物理(电磁法、磁法以及激发极化法)、地球化学测量和钻探,于1982年7月发现矿带,探得矿石储量2500万t,金平均品位8.71×10-6,即有黄金储量217.75t。
至此,1984年在赫姆洛地区泰克-科罗纳、拉克和诺兰达三个公司已在2km长的地段内分别建立起3个矿山(泰克-科罗纳公司的戴维尔贝尔矿山;拉克公司的威廉斯矿山;诺兰达公司的戈尔登贾恩特矿山)和选厂,赫姆洛地区将成为加拿大最大的黄金产地。
赫姆洛矿床的发现使该区掀起了新的找金热潮。公司和找矿人员纷至沓来,沿赫姆洛金矿走向100多km的范围已全部被圈占,除三大公司外,还有40~50家公司在周围勘查金矿,找矿工作还在广泛进行。
3.小结
赫姆洛金矿经过100多年断续勘查,终获重大突破,其间带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是很多的。加拿大政府多次、反复的地质填图,矿业公司地质学家不拘泥于已有认识和模式,探索新的成矿类型,坚持不懈的努力勘查,因地制宜选择正确的勘查方法,公司经理信任地质学家,大力筹资进行风险钻探,等等,都是赫姆洛矿床得以成功勘查的基础。
1)太古宙绿岩带地区寻找下部层位剪切带内的石英脉型金矿,或寻找上部层位的含铁建造中的金矿是世界各地得出的成矿模式,但在赫姆洛地区却不然,其独特的成矿环境形成了火山岩与沉积岩之间的层控矿床。拉克公司在对成矿背景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判断后,不受已有模式的局限,大胆提出沿层找矿的战略,正确地指导了该区的找矿,使之获重大突破。当然,这种含黄铁矿层控浸染型金矿也并非只局限于太古宙绿岩带中。据介绍,在纽芬兰地区的奥陶系硅质岩石中,也发现规模达200t这种类型的世界级金矿床。赫姆洛金矿床中明金极少,金呈十分微细的颗粒浸染于绢云母石英片岩中。金的这种赋存形式给采样和化验分析工作带来了困难。100多年来,众多公司和找矿人员均嫌该区金品位低而放弃。贝尔参与该区找矿后,最初钻进采样分析品位也仅3.1×10-6,但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根据该区金矿化特点进行全孔岩心采样分析,在第76号见矿孔求得金品位6.9×10-6,在78号见矿孔求得金品位11×10-6,从而确信矿带的经济价值。
2)赫姆洛金矿床的发现与科罗纳资源有限公司的财力支持是分不开的。科罗纳公司是个小公司,财力有限,但公司在打了75个钻孔约1220m钻探工作量后未见良好矿体的情况下仍不放弃,终于在第76个钻孔见到了矿,这是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和坚定的信心,并确信“矿就在脚下”,才能不断筹资去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冒险。
3)在找矿方法上,贝尔是根据地面磁测资料布孔的(矿层底盘基性火山岩的磁性特征明显)。拉克公司认为矿层含有2%~20%黄铁矿,地表的冰川覆盖层厚度较小(0~30m),可采用较小电极距(50m)的相位激发极化测量圈定异常,在岩性有利地段则加密电极距为25m来评价异常。这种方法是基于该区激电异常是由各类含黄铁矿岩石引起的,虽然激发极化法不能直接探测到金,但它用于探测和圈定矿化带的效果是较好的。拉克公司的高效评价与他们对已有矿床博斯魁特和多扬层控黄铁矿型金矿模式的熟悉和运用以及因地制宜运用物探等方法有关。
4)在赫姆洛金矿床发现中,政府的地质填图工作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安大略省矿业局和地质调查局多次、反复、详细的地质填图为该区找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地质资料。从1931年安大略省矿业局首次在该区进行的1:31680比例尺的填图,并建议勘查马尼图瓦奇和赫姆洛东北地区,到省地质调查局1967~1968年和1977~1978年1:15840 比例尺的再次填图和公开发表工作报告,并标明了含有9.95×10-6金分析结果的矿点,都推动了该区找矿的进程。

3. 加拿大阿夫顿铜金矿床

1.地质背景
阿夫顿(Afton)铜金矿床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南部内陆,在坎卢普斯城以西16km,温哥华市东北257km。矿床产在与第三纪岩石断裂接触带相邻的三叠纪铁罩(IronMask)岩体内。矿石品位为Cu 1.0%,Au 0.46×10-6,Ag 4.1×10-6。可露采矿石储量3000万t,即含Cu 30万t,Au 13.8t,Ag 123t。
坎卢普斯城附近有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岩石露头,但经济意义最大的岩层是晚三叠世尼古拉火山岩群及其次生火山岩岩体,即铁罩岩体。阿夫顿矿床产在紧邻深地堑构造以南的铁罩岩体西北端。这个深地堑构造是在三叠纪以后(海岸山脉造山运动期)形成的,其间发生过广泛的沉积作用和火山活动。
铁罩岩体为一透镜状复合侵入体,北西向长约14.5km。它的岩石组成为苦橄岩、蛇纹岩和安粗斑岩。各个岩石单元的露头与岩体轴向平行,一般沿北西向延伸。铁罩岩体代表火山的缓慢冷凝核心。该火山形成一个小岛(小岛的西侧为包括礁丘在内的浅水沉积物),并在晚期进入火山堆积物中。
阿夫顿矿床位于有大量磁铁矿脉发育的地带的西北顶部。磁铁矿脉沿铁罩岩体纵轴发育。表生自然铜和辉铜矿占矿体的80%,其余20%为细浸染的斑铜矿、辉铜矿和黄铜矿及少量铜盐、硫砷铜矿和砷黝铜矿。它们都产在淡灰色闪长斑岩中。
图8-4、8-5和8-6示出了阿夫顿矿地物化探综合结果。

图8-4 土壤中的铜含量分布图

(引自A.J.Reed,1984)

图8-5 激发极化测量结果

(引自A.J.Reed,1984)

图8-6 磁法测量结果

(引自A.J.Reed,1984)
2.勘查与发现
1858年的弗拉塞河淘金热和1860年的卡里布淘金热,掀起了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内陆广泛而强劲的找矿活动。1871年,在坎卢普斯附近发现了铜矿点,19世纪90年代在现在成为阿夫顿矿地的地方发现了铜矿点。1898年在今天的阿夫顿矿带东南约1km处的斑铜矿 黄铜矿矿点上打了波特胡克(Pothook)竖井。1899年在维多利亚的克罗夫特先生指导下,又打了一个竖井,口径1.4×1.5m2,深100m。在竖井23m深处,往南打了一个12m长的平巷。在46m深处又往南打了一个74m,往北打了65m平巷,打到了低品位矿化。在73m深处,又往南挖了97.5m长的平巷,据说打到了矿石,再往南挖的26m长的平巷遇到的是低品位矿石。据说这项工程共雇用工人20人,耗资3.2万加元,但未获得任何值得进行商业生产的铜矿石。
当时还对附近的另一个铜矿点进行了勘探,其中最成功的是后来的铁罩矿山,它位于阿夫顿以东5km处,从1903年到1927年断断续续地开采过,总共生产了18万t矿石,铜平均品位为1.6%。
1904年根据细浸染自然铜地表露头,圈定了阿夫顿矿床所在的自治领(Dominion)矿权地。
1949年,阿克苏(Axel Berglund)公司圈定了阿夫顿矿权地中一块包括波特胡克竖井和归自治领所有的矿权地的地盘。后来肯尼科特铜矿公司购买了这些矿权地,检查了波特胡克矿点,并于1952年在紧邻波特胡克竖井的周围打了12个金刚石钻孔。
1956~1957年,格拉汉姆(Graham Bousquet)金矿公司对大约5km2的地区进行了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测量(电磁法、磁法和电阻率测量),确定了90个异常。对矿地东部的一些异常进行了取样试验,并进行了坑探和钻探检验。
1958年,诺兰达公司打了5个浅金刚石钻孔,其中2个是沿阿夫顿矿带走向打的:1个深305m,打在阿夫顿矿床西缘之西,另一个深213m,打在阿夫顿矿床东端之东。
1960年,新泽西锌矿公司进行了激发极化测量;1964年,在切斯特·米拉和科罗尼尔·梅恩斯指导下,在波特胡克竖井所在的地区打了11个冲击钻孔。1965年,切斯特·米拉成立了辛迪加公司,打了30个冲击钻孔,并进行了激发极化测量,以探测从波特胡克竖井向北西西方向延伸的黄铁矿化带。
1967年,恰普曼(Chapman)咨询公司、伍德·格里斯沃尔德公司应聘审查了阿夫顿矿地的情况,并起草了一份如何集资对阿夫顿矿地进行进一步勘查的报告。同年,盐湖城S.H.Ward检查了物探资料,并提出一个假说,认为从波特胡克竖井向北西西延伸的激发极化异常代表黄铁矿化带,要找铜矿应把目标放在有激发极化显示的黄铁矿带的两侧。为了验证这个假说,恰普曼公司和伍德公司建议,沿南北方向(即大体垂直于激发极化异常长轴的方向)打9个金刚石钻孔的排钻。1969年集资成功,1970年打了计划中的9个钻孔中的5个。这排钻孔中的第四个钻孔,即DDH-70-4号钻孔,打到自然铜矿化,岩心长52m,平均品位为Cu 0.4%。这就是阿夫顿矿带的“发现孔”,但当时并未立即承认它是发现孔,原因如下:
1)自然铜被当成表生富集,含Cu 0.4%的富集带表明胚胎矿带只含Cu 0.04%,这肯定不能成为有经济价值的铜矿。
2)当时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找铜的目标是找“Lornex型”矿床(Cu品位为0.4%的储量极大的矿床),但在DDH-70-4号钻孔附近,在各种地表露头和1958年诺兰达公司沿走向打的无矿钻孔之间没有足够“Lornex型”矿床产出的空间。
都瓦尔(Duval)公司建议对矿地进一步钻探,1970年奎因塔拉(Quintana)公司打了17个宽间距的冲击钻孔,结果在阿夫顿矿地并没找到Lornex型矿床。
1971年9月,在切斯特·米拉指导下,阿夫顿公司开始执行一项打垂直冲击钻孔的计划,钻孔深91m,以发现孔(即DDH-70-4号钻孔)打到铜矿处为中心,方格网间距30.5m。由于这些钻孔是从DDH-70-4号钻孔向东打的,所以矿化连续性和品位不断下降,而在从DDH-70-4号钻孔向西打的钻孔中,矿化连续性和品位急剧提高,最终打到了Cu品位1%的矿层。打完17个冲击钻孔后,由于资金不到位,钻探计划搁浅。1971年11月继续执行钻探计划,即以方格网线向西钻探,冲击钻孔的间距为30.5m,金刚石钻孔的间距为122m。矿带的中部隐伏于污浊的碱性盐池之下,而铜品位最高的(可达Cu 7%)矿带西部隐伏于厚27m的冰碛物鼓丘之下。覆盖层厚度的增加给口径50.8mm的冲击钻探造成很大困难,因此在矿床西部代之以回转钻。1971年11月到1972年6月共8个月期间,阿夫顿公司共打了总进尺为8775m的冲击钻,总进尺为5326m的回转钻和总进尺为8054m的金刚石钻,几家大公司力争得到开发矿床的机会。
切斯特·米拉利用他作为阿夫顿矿业公司董事长的权利决定与凯尼克斯砂矿(Canex Placer)公司签订开发协议,但泰克公司的N.B.基维尔和艾索(Iso)矿业公司成功地接管了阿夫顿矿业公司,他们在疯狂抛售很快就要升值的阿夫顿公司股票的同时在公开市场上买下了足够的股份,达到阿夫顿公司股本的50%以上。矿床的进一步开发工作,由于所有权和开发权问题未解决,大约耽搁了一年时间。
1973年6月在泰克公司和艾索矿业公司监督下重新恢复了钻探工作,1975年11月宣布阿夫顿矿床投产,采选冶一条龙,日处理矿石能力为6350t。
阿夫顿矿业公司经营的铜-金矿山日露采矿石7111t。目前露采场深146m,最终将深达244m。
露采场东、南、西三壁为三叠纪安山岩(尼科拉火山岩组)和由微正长岩、微闪长岩、闪长岩和苦橄玄武岩组成的含砾次火山岩体(铁罩岩体)。露采场的北壁为第三纪砂岩、页岩和泥岩(特朗基耶组)以及岩墙、岩床、岩流和凝灰岩(坎卢普斯火山岩组)。
3.小结
矿床以南和以西均有很明显的黄铁矿晕。虽然矿床紧邻横跨加拿大的公路,并且在公路旁的地表出露152m,但以下因素阴差阳错地导致它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发现和开发:
1)地表露头是矿体低品位(0.3%~0.5%Cu)部分的东部,自然铜矿化被解释为表生富集,从而误认为深部仅有低品位(比如说0.03%Cu)的矿胎。
2)矿带西部的品位相当于东部的2~10倍,但隐伏于碱性盐池和冰碛物鼓丘之下。
3)物探只在矿带以南和以西的黄铁矿矿化带或矿带东南的磁铁矿矿化带圈定了最强的异常。

加拿大阿夫顿铜金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