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的概念

2024-04-30 20:46

1. 洋务运动的概念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的封建统治。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 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他们攻击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是“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力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在中央,不久前成立的总理衙门办事大臣,恭亲王奕欣成为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势力。

洋务运动的概念

2. 求近代史名词解释洋务派

洋务派的法律思想
中国近代史上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一种反动思潮.洋务派产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是清王朝统治集团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相互勾结的产物.它的基本主张是要求在固有的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增添一些资本主义的皮毛,即所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此相应,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主要主张是礼、法并用,宽猛相济;以纲常名教为本,在中国原有的法律制度基础上,采用若干西法,以适应镇压农民起义与办洋务的需要.在洋务派的人物中,其法律思想较具代表性的有曾国藩(1811~1872)、李鸿章 (1823~1901)、张之洞(1837~1909)、刘坤一(1830~1901)等.
 维护纲常名教 当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见洪秀全)猛烈冲击清王朝统治秩序时,曾国藩呼吁地主阶级共同来维持纲常名教.他说:“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变法维新运动,张之洞也以封建秩序卫道士自居,写了《劝学篇》,宣扬“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礼政之原本”,顽固地以纲常名教对抗维新派兴民权的思想.在纲常的名义下,维护清王朝现存的统治秩序,是洋务派法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礼、法并用,宽猛相济 曾国藩、张之洞等人一般都具有礼治、隆礼的观念.曾国藩鼓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应一秉于礼.他认为“礼”可以将人人纳于轨范之中,从而起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作用.所以,他在用刀兵峻刑血腥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同时,又大讲复礼、隆礼.在礼治的观念下,他们有时也主张对于良民的一般狱讼,应稍示宽仁.1901年,张之洞和刘坤一在其会奏中,向清廷提出“恤刑狱”的建议,指出这是关系结民心御强敌之事,显然是想借此以缓和阶级矛盾,笼络人心.
 但是他们并非单纯主张宽仁,而是主张礼、法并用,宽猛相济.尤其是在发生农民起义时,则都强调要济之以猛,兼用申、韩之术.曾国藩就提出:子产、诸葛亮、王猛,“皆用严刑,以致安”.因而主张用严刑峻法和血腥屠杀去扑灭农民起义.李鸿章对于农民起义和一切可能危及清王朝统治的行为,也力主从严惩办.他曾建议郭嵩焘:“粤中乱民极多,宜用重典”.张之洞同样主张惩乱民要以刚断疾速为功.
 中体西用 洋务派虽以封建卫道士自居,但又认为在“万国交通”的形势之下,不能一切拘泥成法,在某些方面应稍事变通.为适应办洋务的需要,他们主张在以纲常名教为本的前提下,可适当地采用西法.如曾国藩提出“道”、“礼教”是不能改变的,但在器械、财用、选卒等方面,则不必拘泥于故迹陈规.李鸿章也讲要自强则必先变法,并且吹嘘办洋务是“圣之时”.根据这种观点,奕、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除了进行造船制炮、办同文馆、译西书等活动外,在法律领域也开始采用西法.由于办理外交事务的需要,他们首予重视的是“公法学”.为此,他们聘请美国传教士丁韪良(1827~1916)任同文馆国际法教习,并出版了丁韪良、傅兰雅(英国人,1839~1928)等人翻译的有关国际法的书籍.李鸿章还建议派员赴西欧学习“公法学”.
 张之洞对曾国藩、李鸿章的主张,又有所发展.张之洞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观点出发,提出:“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在不违反纪纲伦常的条件下,他也认为可适当采西法,而他首先考虑的也是“公法学”.他感到在办理中外交涉时,中国缺乏谙熟公法的人,于是建议清朝廷应讲求“公法之学”,“以资自强而裨交涉”.1901年,清廷作出“变法”的姿态.张之洞、刘坤一在其筹议变法的会奏中,又进而提出参酌西律,改进中国法律制度的建议.以“恤刑狱”为名,拟定了“禁讼累”、“省文法”、“省刑责”、“修监羁”、“重众证”、“改罚锾”等 9条“变法”措施.其中的省刑责、修监羁、改罚锾等项,系参照西法而提出的.关于采用西律,他们则建议清政府聘请西方各国的“名西师”,博采各国法律,为中国编纂矿律、路律、商律及交涉刑律.这也是从办洋务的需要考虑的.

3. 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的性质:是封建营垒里先进的贵族地主为了维护满清封建统治而发起的一场救
亡图存的改良,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
首先,指出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这其中的原因固有许多,但最根本的是不触动封建制度,布新而不除旧,这是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
其次,充分肯定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第一,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第三,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的性质

4. 洋务运动概况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该运动自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在洋务运动前期,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工业运动。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增加民用工业部门。在两次鸦片战争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顽固派”两大阵营,以奕欣、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5. 洋务运动的特点

  洋务运动具有依赖性、封建性、腐朽性的特点。 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不是为了中国的近代化。洋务运动在创办的军用和民用企业的过程中,依然采用封建官吏的管理方式,导致了军事工业存在耗费高而效率低等企业病,管理上落后,最终导致运动失败。  
     
   (1)对近代军事的影响: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军事工业相继问世。1885年设立的海军衙门,统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清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对外国的侵略势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开始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2)对近代经济的影响: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原料、交通等方面的问题,于是在“自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之后,洋务派又在“求富”口号之后开始兴办民用企业,着重点在于采矿、冶炼、航运、铁路等一系列配合军事工业的项目。在洋务派的倡导下,许多达官显贵以兴办洋务为荣,深深的动摇了从商鞅变法开始的,中国几千年文明中“重农轻商”的概念,促使中国近代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对中国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对近代政治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创办者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而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其他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缺陷,刺激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洋务运动的特点

6.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洋务运动也宣告破产.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抄自百科,其实无论是什么运动,无论成功失败,其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强求富

7. 名词解释洋务运动

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朝中央以恭亲王奕欣为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维护清朝统治,御侮自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史称“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包括开办军事工业以自强,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创办近代陆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洋务运动虽没有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扩展资料:洋务运动内容:
1、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建成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近代军工企业是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2、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新式民用工业。如在上海创办的最大的民用企业是“轮船招商局”。同时推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就是中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洋务运动作用: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洋务运动

名词解释洋务运动

8. 洋务运动名词解释

【词语】:洋务运动 
【注音】:yáng wù yùn dòng 
【释义】:旧称“同光新政”。同治、光绪年间清政府所进行的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政治、经济、文教、外交等方面的活动。管理洋务的中央机关为总理衙门。曾国藩、李鸿章等以“自强求富”为名,先后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工矿、运输业,又购置军舰建立了南洋、北洋海军,并派遣留学生学习外国科学技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一些客观条件。经过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洋务运动宣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