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怎么做

2024-05-17 19:15

1. 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怎么做

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不能只看利润表,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资产的盈利能力。即企业使用资产赚钱的能力。
 
 资产盈利能力是衡量企业使用现有的资产所能获取利润的能力,主要衡量指标有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
 
 2、资本的盈利能力。企业使用股东资本赚钱的能力。
 
 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与净资产的百分比,也等于总资产净利率与权益乘数的乘积,是杜邦分析的起点。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指标值越高,反映公司对股东投入资本的利用效率越高。
 
 3、商品经营的盈利能力。即企业出售产品赚钱的能力。
 
 商品经营盈利能力主要是衡量企业通过出售商品获取利润的能力,主要衡量指标有净利率和毛利率。
 
 毛利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
 
 毛利率其实是影响净利率的主要因素,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

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怎么做

2. 盈利能力如何分析


3. 企业盈利能力如何分析


企业盈利能力如何分析

4. 对资产经营获利能力分析

  企业的盈利水平,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也是投资人正确决定其投资去向,判断企业能否保全其资本的依据;债权人也要通过盈利状况的分析以准确评价企业债务的偿还能力,控制信贷风险。所以不论是投资人、债权人还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都日益重视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在盈利能力分析中,全面领悟分析的,正确掌握分析的方法至关重要。

  一、盈利能力分析的内容

  盈利能力,也称为获利能力,它是指企业获得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的分析应包括盈利水平及盈利的稳定、持久性两方面内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中,人们往往重视企业获得利润的多少,而忽视企业盈利的稳定性、持久性的分析。实际上,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不能仅以企业利润总额的高低水平来衡量。虽然利润总额可以揭示企业当期的盈利总规模或总水平,但是它不能表明这一利润总额是怎样形成的,也不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否按照现在的水平维持或按照一定的速度增长下去,即无法揭示这一盈利的内在品质。所以,对盈利能力的分析不仅要进行总量的分析,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盈利结构的分析,把握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后者在报表分析中更为重要。

  二、盈利能力分析的方法

  (一)盈利稳定性的分析盈利的稳定性主要应从各种业务利润结构角度分析,即通过分析各种业务利润在利润总额中的比重判别盈利的稳定性。我国损益表中的利润按着业务的性质划分为,商品(产品)销售利润、其它业务利润、营业利润、营业外收支等。各利润项目又是按获利的稳定性顺序排列的,凡是靠前的项目在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越高,说明获利的稳定性越强。由于主营业务是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一个待续经营的企业总是力求保证主营业务的稳定,从而使得盈利水平保持稳定,所以在盈利稳定性的分析中应侧重主营业务利润比重的分析,重点分析主营业务利润对企业总盈利水平的方向和影响程度。

  (二)盈利持久性的分析盈利的持久性,即企业盈利长期变动的趋势。分析盈利的持久性通常采用将两期或数期的损益进行比较的方式。各期的对比既可以是绝对额的比较,也可以是相对数的比较。绝对额的比较方式就是将企业经常发生的收支、经营业务或商品的利润的绝对额进行对比,看其盈利是否能维持或增长。相对数的比较方式,是选定某一年度为基年,用各年损益表中各收支项目余额去除以基年相同项目的余额,然后乘以100%,求得各有关项口变动的百分率,从中判断企业盈利水平是否具有持续保持和增长的可能性如企业经常性的商品销售或经营业务利润稳步增长,则说明企业盈利的持久性就越强。

  (三)盈利水平分析的几个指标分析企业的盈利水平,通过相对财务指标评价企业盈利水平。这些指标一般根据资源投入及经营特点分为四大类:资本经营盈利能力分析、资产经营盈利能力分析、商品经营盈利能力分析和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包涵的基本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收入利润率、成本利润率、每股收益、普通股权益报酬率和股利发放率等等。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主要指对利润率的分析。

  三、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一)现行利润表反映企业财务业绩的缺陷我国企业的利润表是建立在传统会计收益概念和收入费用配比基础之上的则务业绩报告形式,在这张报表中列报的主要是己实现的收益。它在物价基木稳定、市场活动单一、外部风险低的经济环境下是适当的,能基本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收益。但是,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物价的波动已成为各国经济过程中无法摆脱的现象,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所兴起的创新,出现了价格波动性强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改变了传统资产的价值是由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因而价值相对稳定的观念。于是,采用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已成为必然,但同时又带来了一个:即由于公允价值变化而产生的损益是否在收益表中确认。如果不在收益表中确认,就使得收益表无法如实反映企业当期的全部收益,将未实现增值摒弃在收益计算之外,会使得收益计算缺乏逻辑上的一致性,不能达到公允而充分披露的要求,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财务指标体系自身的缺陷1.当前的财务指标带有浓厚的政府考核色彩。由于财务指标体系的设置主要偏重于满足政府宏观调控对财务信息的需要,因而对这些评价信息能否切有效地服务于内部经营决策未作充分考虑。

  2.指标数值具有浅层次和一定的不可靠性。出于保护自身商业机密和市场利益的目的,企业公开于的各项指标数值通常仅限于浅层次、一般性的财务信息。同时,考虑到对市场形象的,并由于得到政府及其机构良好评价,企业往往还会对这些应公开的信息加不同程度的修饰。因此,投资者依据这些指标数很难对企业真实的经营理财状况作出正确的评价。对于企业经营决策者来讲,仅靠这些浅显的指标值同样也无法对企业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的实绩以把握,对企业经营者真正有用的一些深层次、涉及商业机密的、详尽的财务信息,则无法从财务标体系中找到,这势必影响企业借助财务手段,改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大大降低了财务分的作用。

  3.在指标的名称、公式、计算口径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规范性;在分析时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以及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等。 鉴于以上原因,必须对现行的财务分析指标进行必要的改进与完善。

  四、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改进与完善

  (一)常见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改进

  1.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常见的计算公式有两种形式,一种分母是年末净资产,另一种分母是年初净资产和年末净资产的平均值。这两种形式的分子都是当年的净利润。由于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子是当年的净利润,所以,分母用年初和年末净资产的平均值,同分子的当年利润进行比较更为合理,即用后一种形式的计算公式更为合理。 在利润分配中,现金股利影响年末净资产,从而影响净资产收益率;而股票股利由于不影响年末净资产,因此也就不影响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评价企业当年收益的指标,不应由于分配方案不同,计算值也不同。因此,把分母的年末净资产进一步改进为利润分配前的年末净资产更趋合理。

  2.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的一般意义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企业包括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内的全部资产总体的获利能力。企业总资产中的负债由债权人提供,债权人从企业获得利息收入,这笔利息收入相对应的是企业的利息支出。企业总资产中的净资产是股东的投资,股东从企业获得分红,该分红相对应的是企业的净利润,即税后利润,并不是利润总额。所以,把总资产报酬计算公式中的分子改为净利润与利息支出之和就更趋于合理。

  3.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同企业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该指标在通过企业收益与支出的比较,评价企业为取得收益所付出的代价,从耗费角度评价企业收益状况,以利于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节约支出,提高经营效益。我们知道,利润总额包括了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等与成本费用不匹配的成本费用支出。因此,将成本费用利润率计算公式的分子改为营业利润更为合理。

  (二)常见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完善在市场条件下,企业现金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生存和的能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盈利能力。这是因为若企业的现金流量不足,现金周转不畅,现金调配不灵,将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常见的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基本上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数据进行计算并给出评价的,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它们不能反映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盈利状况,存在着只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数”量,不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的缺陷和不足。 在我国企业的实践中,现金流入滞后于盈利确认的现象较为普遍和严重。因此,在进行企业盈利能力评价和分析时,补充和增加评价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盈利能力指标进行评价,即引入现金流量制定盈利能力指标来对企业的相关能力水平进行评价,显得十分必要。

  盈利能力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点,财务结构分析、偿债能力分析等,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分析及时发现,改善企业财务结构,提高企业偿债能力、经营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5. 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分析

6. 公司盈利能力如何分析

  盈利能力分析\x0d\x0a  1、核心指标\x0d\x0a  1)资本金利润率=利润总额/资本总额\x0d\x0a  又称资本收益率,反映资本金的盈利能力\x0d\x0a  2)销售净利润(营业净利润)=净利润/销售收入\x0d\x0a  反映每1元收入实现多少净利润\x0d\x0a  3)营业利税率=(利润总额+销售税金)/营业收入\x0d\x0a  反映每1元营业收入实现多少利税\x0d\x0a  4)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x0d\x0a  考察企业成本费用与利润的关系,说明1元成本实现多少利润\x0d\x0a  5)资产报酬(收益)率(生产率比率)=(净收益+利息费用+所得税)/ 资产平均总额\x0d\x0a  考察企业运用全部资本的收益率,衡量资产运用效率的高低\x0d\x0a  6)边际利润率(临界收益率)=1-变动成本率\x0d\x0a  =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单位边际贡献/销售单价\x0d\x0a  边际贡献总额=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x0d\x0a  单位边际贡献=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x0d\x0a  考察边际利润变动对销售利润的影响程度\x0d\x0a  7)流动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额/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x0d\x0a  考察流动资产占用与利润的关系\x0d\x0a  8)固定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额/固定资产平均余额\x0d\x0a  考察固定资产占用与利润的关系\x0d\x0a  9)净收益与销售额比率=(净收益+利息费用)/销售收入\x0d\x0a  反映每一单元获得的收益额,说明企业获利能力\x0d\x0a  10)所有者权益与销售额比率=所有者收益/销售收入\x0d\x0a  观察每一单元销售的资本实力\x0d\x0a  11)费用水平变动速度=(报告期费用水平-基期费用水平)/基期费用水平\x0d\x0a  考察企业费用水平变动趋势\x0d\x0a  12)销售成本、费用率=成本费用总额/销售收入\x0d\x0a  考察每1元销售收入耗费成本、费用多少\x0d\x0a  13)权益系数=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x0d\x0a  考察资产总额是所有者权益的几倍\x0d\x0a  14)权益报酬(收益)率=净资产/所有者权益\x0d\x0a  是美国杜邦系统财务指标体系中最有代表性、综合性的收益性指标。考察投资取得的报酬\x0d\x0a\x0d\x0a  2、股份公司指标\x0d\x0a  1)普通股权益报酬率=(净收益-优先股股利)/平均普通股权益\x0d\x0a  衡量普通股的获利能力\x0d\x0a  2)普通股每股收益额=(净收益-优先股股利)/普通股股数\x0d\x0a  反映普通股每股所获盈利额\x0d\x0a  3)股票价格与收益比率=普通股每股市价/普通股每股收益额\x0d\x0a  反映每股市价相当于每股收益的倍数,衡量市价的合理性\x0d\x0a  4)每股股利=已分配普通股利总额/普通股股数\x0d\x0a  反映普通股每股获利数\x0d\x0a  5)股利分派率=每股现金股利/每股收益额\x0d\x0a  考察企业分派的股利占每股净收益的比例\x0d\x0a  6)证券收益率=利息(股息)+证券面值期末价格与期初价格之差 / 证券期初价格(证券持有期收益率)\x0d\x0a  反映投资者从证券投资中获利的收益\x0d\x0a  7)股利与股票价格利率=每股股利/每股市价\x0d\x0a  反映每股现在价的获利能力\x0d\x0a  8)股东权益比率=股东(所有者)权益总额/资产总额\x0d\x0a  反映所有者权益在总资产中的比重,衡量所有者权益的保障程度\x0d\x0a  9)收益与利息保障倍数(利息收益倍数)=营业利润/利息费用\x0d\x0a  反映利润对应付利息的保障程度\x0d\x0a  10)收益对优先股=净收益+利息费用+所得税\x0d\x0a  用作优先股\x0d\x0a  11)每股现金流量=(净收益+折旧)/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x0d\x0a  反映每一普通股股本提供现金流量的情况\x0d\x0a  12)股利支付率=普通股每股股利/普通股每股利润额\x0d\x0a  衡量普通股股利支付的程度\x0d\x0a  13)普通股本每股账面价值=普通股权益/普通股本发行在外股数\x0d\x0a  在兼并破产情况下衡量企业股东权益情况

7. 对资产经营获利能力分析

  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是指国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将企业集团中紧密层企业的国有资产统一授权给核心企业(集团公司)经营和管理,以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方式建立起核心企业与紧密层企业之间的产权纽带,使紧密层企业成为核心企业的全资子公司或控股子公司。核心企业是国家国有资产的代表,拥有核心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和紧密层企业的国有资产所有权。       核心企业依据国家授权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推动和实现国有资产的重组,达到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从而改变过去与密层企业一样的法人身份,成为既是法人又是所有者的二合身份。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实质是调整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客观上表现出企业不属国家所有,国有资产属于国有,国家只对国有资产及其权益行使所有权,改变了过去国有企业的内涵,使企业属于国有变成国有企业的资产及其权益属于国有。 
       企业资产经营的获利能力,来自于规范的企业投资行为,来自于能够发现市场未来发展的机会。  从法律角度看,产权是财产的法权形态,是指受法律确认和保护的主体对物质财富排它性的归属关系,即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是资产原始产权,即资产所有权。资产所有者凭借资产所有权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力;二是法人财产权,资产经营者根据资产所有者的授予和委托由其对经营治理的资产行使所有、使用及依法处分的权力。 
  从经济角度看,财产所有权经济权力的集中与分配很重要,其中关键是收益的控制权。资产使用着眼点是取得收益,而不是规模。 
  从治理角度看,财产所有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其权力的正确使用,使用的力度体现在控制权上。控制权力度的大小应能使法人财产权的拥有者做一些其自身假如没有这种控制而不能正确做的事。控制,避免不了权力集中,但如集中过度,机制不活,治理方式又回到原来老路上去了;集中不够,失去控制,国有资产会发生流失。所以,集中的“ 度”是财产所有权治理的核心。资产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二者关系为: 
  主从关系。法人财产权是由原始产权派生的。出资方为原始产权主体,受资方为法人产权主体。法人产权以法人的形成为前提,财产所有权在性质上处于先导地位。由于原始产权的增减、转移对法人产权具有决定意义,而法人产权的扩大或缩减归根到底会影响原始产权,所以客观上原始产权与法人财产权利益共享。 
  转换关系。产权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商品经济自身发展规律使商品交换的双方成为不同所有者的对立,财产所有权的内容——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就会自然交由双方企业法人来行使。财产所有权人由于不直接参与交换活动,所以它的权力也必须要由经营者行使,权力的转移是必然的。 
  当前企业国有资产治理体制和企业运行的外部环境强调法人财产权,强调企业法人依法对企业的国有资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相应权力。根据企业经营内容不同,“四项权力”可进行不同的组合。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构成企业经营权;占有、使用和收益构成承包经营权;占有和使用构成使用权。但是当法人企业依据企业法人财产权对其经营的资产享有相应的权力时,国有资产固化现象出现了。例如,某企业即使效益不好,发生亏损,企业人员过剩,设备闲置,但如企业不愿向外界流出资产,任何人不能在企业破产前干涉其法人财产;同样,盈利企业,当企业需要投资扩大再生产时,由于企业具有法人产权,企业有权可以不利用集团内其他企业的闲置资产,而重新购置设备。 
  由于在市场竞争中企业效益不可能是常量,时好时坏的事是常有发生的。所以对企业已有的国有资产来说,即使国家把它分配到各个企业法人手中,也不应“一次分配定终身”,企业的国有资产存量也不应是常量,应随着企业的经营情况发生流动。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继而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企业由原政府部门的附属物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企业财产的法权形态也从原经营权与所有权合一的方式发展为企业法人财产权与财产所有权分离的方式,出现了“两权”分离。从前后联系上看,今天的两权分离是在过去两权合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法人财产权不是孤立、自发地产生的,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互适应的矛盾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今天,对于处于企业集团核心地位并代表国家经营集团内国有资产的核心企业来说,它不是一个仓库保管员,机械地、被动地看管集团内的国有资产。由于集团内的国有资产在企业中经营效益不一致,作为国家所有者代表的核心企业有责任促使国有资产从低效益企业向高效益企业流动。若国有资产不能流动或由于原企业法人财产权的限制而不能流动,这样就又造成了新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适应。因此,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客体或服务主体应是变化的。然而这种操作应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企业集团内部由核心企业根据企业法人财产权客体所对应的经济效益在一定期间后实行。 
四、企业集团资产优化配置机制 
  企业集团国有资产优化配置,主要是在明确资产关系后对物质、资财的安排,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安排。企业集团资产经营可分成存量资本和增量资本经营。 
  存量资本是以物质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是生产得以进行的基本要素之一,存量资本对生产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存量资本的规模决定着生产的规模。假定资本-劳动比例不变,劳动投入量以及生产所需原材料的数量能够随着生产的扩展而扩大,则资本存量的规模越大,生产的规模也越大。但是,假如存量资本的规模脱离了资本-劳动之间的客观技术关系要求和其他生产要素应提供的客观可能性,如存量资本规模扩张过度,反而会导致存量资本的规模收益递减,出现存量资本内部不经济问题。 
  第二,存量资本结构决定着生产从而进一步决定企业集团的生产增长。假如存量资本分布不合理导致资本闲置或不足,或被低效益的生产所占用,或高效益的产品资产占有不足,都会损害资本效率从而影响生产发展。 
  第三,存量资本边际效益递减。存量资本的投入,对生产增长的贡献是逐渐递减的,假如没有其他因素的注入,不能保持生产总处于较高的增长水平。 
  因此存量资本在企业集团内部流动时,应充分考虑上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上述三方面决定着资产存量优化的基本操作。存量资本在企业集团内部的调整和转移应主要是指资本存量在集团内部的调整和转移,是以企业集团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资本结构、生产布局的重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存量资本在集团的企业法人财产权客体变更,地点位移或服务主体的改变。 
  从法人财产权的角度看,资源配置是由与交易相关的因素所决定的,其内容可由如下两个基本原则构成: 
  每一交易参加者的决策原则。这些原则引导着资源配置。 
  参加者全体及内部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成员原则。 
  在市场机制下,资源配置机制可用向量表示,其中M1代表自主利益最大化导向,决策是以价格或其他等价变量为主要信息媒界自主做出的。M2代表自主进入或退出主体参加还是不参加市场交易,是由各主体自主作出的,各主体之间完全独立自主。 
  在组织机制下,资源配置机制可用向量表示,其中01代表以权威为基础引导公共利益增至最大限度的导向,且决策是由等级组织权威以使整体利益增至最大限度为目标而作出的。02代表稳定而连续的内部关系,组织行为由占支配地位的组织所控制。参加组织即意味着成为组织成员全体的组成部分。 
  除了M1、M2、01、02以外,M1+01和M2+02也有特定的意义。 
  对于M1+01,它可指两种情况。一是交易的决策最终是权威认可的,但形成决策的程序却包含着M1类型的因素。这种情况对于国有独资多层法人型的企业集团来说,有利的一方面是引入了自主利益因素。二是交易的最终决策是在M1的环境中自由交换所决定的,但决策的程序要受01型的影响。这种情况类似于企业集团内部企业间的自主联系,即类似于政府指导下的自由交易。 
  对于M2+02,它亦指两种情况。一是原则上讲是02类型的,具有稳定的内部成员关系,但M2的因素是存在的。这种情况相当于企业集团内部企业之间订立合同合作,其中存在着中断的可能。二是以M2为基本形式,参加者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组织约束少。 
  企业集团是一种包含有“组织机制”、“类市场组织机制”和“类组织市场机制”的企业组织群体。就目前国有、独资企业集团来说,已存在“组织机制”、“类组织市场机制”。但是由于以往企业法人财产权的限制及企业在兼并过程中无力承受的交易费用,使国有资产在集团内整体上没有发挥出最大效益,出现了一些效益好的企业资产不足;效益差或经营不善的企业没活干、资产闲置。因此有必要发展“类市场组织机制”方式。 
  从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上看,企业集团有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松散层。从降低交易费用角度出发核心企业具有相关企业兼并一体化取向;但从降低组织费用出发,又有以协议、合同等形式联合相关企业进行生产的取向。两种取向的合成决定了核心企业在资产优化机制目的上既不是将所有企业一体化,也不是同所有企业都以协议、合同形式联合进行生产,而是区分出不同层次,以不同产权纽带进行结合。 
国有资产存量优化是企业集团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主 要的问题,它不但涉及到资产经营效益而且还关系到企业现有生产的安排、设备的治理、维护及法人财产所有权等一系列问题。国有资产存量优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存量优化主要指: 
  存量资本的结构优化。优化目的是解决存量国有资产分布不合理或被低效益企业、产品占用的问题。 
  存量资本的规模优化。即在国有资产存量优化过程中,将没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资产调减,将由于资产占有不足还未达到规模经济效益的资产补足。 
  在优化过程中,存量资本的规模效益递减到一定程度时是优化的界限。对存量资本结构优化时,首先要对集团内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逐一评价,然后根据平均值所处的位置及其余平均数值的大小确定存量资产优化配置的对象组,最后在对拟调增资产配置企业的存量资本与收入增长情况等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资产调整、资产调整的配对对象。 
  国有资产增量优化配置是高一层次的国有资产配置问题,除涉及到集团内、外部情况外,还具有风险性。它是一个资金是否投入、向哪里投入、投入多少、以什么形式投入的问题,多属于事前运筹,因此又具有更大的自由性及操作性。 
  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增量优化,除需要考虑上述问题外,还更多地具有战略性质,它能够凭借集团的融资能力,进行整体产品结构调整。因此,企业集团增量国有资产优化配置在具有一般企业增量投资决策特性的同时,还有自身的特点: 
  增量国有资产的提高注重整体效益,注重以大资金、解决大问题,服从大战略。 
决策的基本依据是政府信息,国家产业政策导向。 
  运用投资组合方式集资,讲究资金成本,更注重投资决策前的基础计算和决策秩序。 
  投资分析是决策是否投资、投资多少、何时投资的根据。由于企业集团的投资数量大、持续时间长、多具有战略调整性质,所以企业集团在投资决策时着重投资分析。 
  企业集团资产优化的内部治理,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经营主要动机是追求企业增长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企业中,提出了所有权对经营权的控制问题。理想的控制情况是企业即能有一个合适的经营规模,资产所有者又能得到合理的收益。 
  所有权对经营权的控制。有效的所有权控制关键在于产权结构的构成和企业集团内部的治理方式。过于分散的所有权和治理方式会导致控制力削弱。而过于集中的所有权和治理方式会引起经营效率的下降。总结日本和英国的治理经验,所有权对经营权的治理应采取如下作法: 
设立集团治理组织、集中治理事业部。 
  通过人事控制、业务控制、资本控制,建立适当的业务考核体系。 
  对于经济效益突出的企业,以经理治理控制为主,治理控制的重点在于把握企业有一个合适的发展速度。对于经济效益偏差其经营治理水平低于平均水平的企业,以所有权控制为主,控制的重点在于获得最大利润。 
对覆盖面大的产品以所有权控制为主。 
五、资产控制和治理 
  资产控制和治理目前着力点是放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上,长远着眼点应集中于改善资本结构及筹资决策上。受计划经济习惯势力的影响,多数企业在筹资问题上习惯于眼睛向外:向银行、向上级、向国家要钱,缺乏并忽视了企业自身通过内部挖潜、改变投资组合来改变企业资本结构,通过资本结构的动态改变,促使企业的资金成本不断降低,从而缓解或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企业内部挖潜,首先应作好企业经济效益评价工作,根据经济效益评价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 
  调整企业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形态,也是企业资产负债表中长期负债,优先股、普通股等权益结构,它指的是一个企业长期的资本构成。 
  在现实中,决定资本结构的因素很多,除了资本成本,财力风险两个主要因素外,还有如下一些重要因素: 
企业经营的长期稳定性。 
  治理人员所持的态度。如治理人员不愿使公司的控制权旁落,则可能不愿增发新股,而尽量采用债务融资。相反,假如治理人员不愿冒风险,可能较少利用财务扛杆,尽量降低债务资本的比例。 
  贷款人和信用评级机构的态度。通常,企业都会与贷款人和信用评级机构商讨其资本结构,并且对他们提出的意见予以充分重视。假如企业过高地运用财务杠杆,贷款人未必接受超额贷款要求,或者只在相当高的利率条件下才同意增加贷款,这样增加了企业额外负担。 
  保持借债能力。对于一个经营好的企业,适当增加负债权益比率,可以增加权益酬。从短期上看,企业的资产负债比较低,企业给人以较好的财务形象,但从经营上看,资本的平均成本较高,这并非是一种好的决策。由此看来,如何把握负债权益比率还有一个“度”的问题。 
  企业增长率。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发展速度低可能只通过留用利润补充资本,而发展速度较快的企业必须依靠于外部筹资。所以增长率高的企业与低的企业相比,会趋向于使用更多的债务。 
  企业的获利能力。一般具有很高投资利润率的企业很少使用债务,因其可以利用较多的留用利润来解决筹资问题。我认为假如仅用资金使用数量是否够用来作为是否筹资的标准的话,这样做可以。但是,假如从资金使用成本的角度来看,这样还不够,应该通过发行债券,购买股票等形式,这样既完成了筹资任务,同时也达到了改善资本结构的目的。 
  税收因素。利息费用可以减税,而股利则不能减税。因此,企业所得税率越高,借款、举债的好处就越大,所以税收在客观上产生了一种刺激作用。 
  总之,企业集团资产经营是一个新生事物,随着我国市场竞争的深化,资产运做问题会越加突出。合理的组合,优质、大数量的资产,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对资产经营获利能力分析

8. 企业盈利能力如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