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拿大经济发展给中国带来哪些提示

2024-05-08 13:52

1. 美国加拿大经济发展给中国带来哪些提示

我觉得第一就是经济高度一体化,美加自由贸易区,已经松散的边检,相互认可的各种执照,从金融会计到驾驶执照,医护人员执照等等
第二,就是大国对小国的影响要远远强于小国对大国的影响,虽然说加拿大也是西方7国之一,国土面积比美国还大的,但是由于加拿大人口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经济总量也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所以历史上除了一次列外。其他都美国经济危机引发加拿大经济危机。
第三,也是就双方由共同的意识相态和国家利益组成的军事同盟说影响到美国基本对加拿大技术出口没什么限制,举例美国的航天飞机涂料就是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实验室做出来的。当然一旦航天飞机出问题,比如空中解体美国也可以直接查封该实验室。又比如北美防空司令部。作战也是一体化的,对加拿大的好处就是他不需要发展过于强大的军队,而获得安全保障,对美国来说他的防御纵深一下子多了几千公里,且保证了他的2洋战略和优势。

美国加拿大经济发展给中国带来哪些提示

2. 通过07年美国经济危机对08年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09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我们国家会受到点影响。不过如果我们能很好地解决内需和经济结构调整问题,我们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发挥得很好,也许受到的冲击会小的多,而且可能成为拯救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 

保守估计影响到2011年.
想买房子或者装修2010年最合适.
这次的内地房屋交易情况萎缩,及所引起的房屋价格适当调整.其实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
在我看来.造成这种原因的主要有这几点:

1\国家对大幅增长的房地产交易价格及盲目性投资等问题非常重视,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加以抑止\惩罚.
2\由于这两年国家多灾多难.在惩罚房地产的同时,提高储备金率及信贷利率,在某些程度上大力抑止了购房者的购买刚性.并对部份中小型开发商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全部由自有资金开发明显压力过大.银行不放贷,某些中小型开发商.连饭都吃不饱了.
3\欧州国家,特别是以美\英为首的国家,次贷所造成的经济危机前兆,部份私有银行的倒闭,整体经济的回落下滑,所带来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影响.
4\国民由于今年物价暴涨而带来的信心缺失.

其实所谓房价问题.在我看来.主要是经济问题.而非房价的单一性问题.
像楼上所言.实际上,房价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在下跌.一些涨幅不大.利润率约为20%左右的企业.特别是三四级城市的小开发商们.他们还是照样活得很滋润.毕竟.金融危机离他们太远.住房的刚性需求仍在.

说了这么多.却也好像什么也没说.有太多的感叹.总结一句.是社会经济问题.而非房价本身问题.
没有了经济,失缺了需求.自然任何一样生意都会有起落.这是万宗不离其变之道理.. 

1月17日,美联储发布进入今年以来的首个全国经济形势调查报告(即褐皮书)。同日,美国12月份工业产出和批发价格指数亦新鲜出炉。三份报告为人们展示了一个经济温和增长、通胀压力有所缓解的和谐局面,2006年到2007年的过渡亦就此平稳完成。在这样的时刻,如何把握未来一年美国经济和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势?在新华财经当天举办的“美国经济与联储2007年政策趋势展望”环亚研讨会上,该机构旗下的Stone&McCarthy Research Associates创始人之一、前美林证券研究部高管史东(Raymond Stone)先生与我们分享了他的观点。

  总结2006年,职业生涯始于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史东认为,促使美联储政策变化的主要动力源于适中的经济增速和偏高的通胀水平。总体形势可以概括为实际GDP与潜在GDP数值趋近、失业率低于美联储制定的无加速通胀失业率区间(4.75%-5%)、制造业产能使用率处于历史平均水平、通胀率高于美联储舒适区间(1%-2%)、货币政策从中性向略偏紧缩方向调整但仍处于中性范围内(3.5%-5.5)。

  进入新的一年,史东认为上述因素将出现明显调整,而主导2007年美国经济发展方向的主要因素将集中在房地产市场。目前美国现有房屋销量继续下滑态势,库存严重过剩;新屋销量明显萎缩,待售新屋总量徘徊于历史高位;新屋开工量急转直下。史东指出,到目前为止,受房屋建设周期影响,新屋开工量缩水并未立即影响到美国GDP增长,但这种拖累在2007年将逐渐体现。与此同时,房市走冷的间接影响亦将通过以下渠道打压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消费者开支。首先,房价高涨背景下个人财富增长和储蓄意愿降低的格局不再;其次,房屋增值抵押贷款萎缩;第三,抵押贷款利息支出上扬;第四,建筑行业相关就业预计大幅减少。综合上述因素,史东预期2007年上半年美国GDP增幅将在2.5%左右,将落后于3%的潜在GDP增长。

  史东认为新一年美国的通胀担忧将大为缓解,但仍存在一定不确定因素。其中支持通胀平抑的利好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受房市走软影响,劳动力市场紧缩状况将有所转变,失业率有望渐趋靠近美联储理想中的无加速通胀失业率水平;其次,能源价格的总体走低趋势对消费价格的贡献百分比将呈负值。与此同时,不确定性因素主要存在于人们有关房屋拥有成本衡量方式的争论以及家庭乃至金融市场的通胀预期。目前美联储采用业主等价租金(OER)来衡量房屋拥有成本。但是,随着房价走低,潜在买房人转而租房的概率加大,从而抬升租金,并对通胀指数形成向上的压力。但这样一种压力显然与房价实际走势背道而驰,因此美联储将会如何看待由业主等价租金走势而带来的通胀波动将是未来美国货币政策走势的一个不确定因素。此外,与既有通胀数据相比,美联储更关注的是家庭对未来通胀的预期。如果通胀预期无法平抑,则消费者抢在物价进一步上涨前完成采购计划的心理将最终导致实际通胀的上扬。与此同时,美元走软也意味着进口商品价格的走高。

 

3. 美国经济危机,我现在办理工作签证是时机吗?

美国现在失业率狂高。放弃吧。

美国经济危机,我现在办理工作签证是时机吗?

4. 加拿大 经济特点

加拿大是西方七大工业化国家之一。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较发达,资源工业、初级制造业和农业亦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加拿大以贸易立国,对外资、外贸依赖很大,经济上受美国经济影响较深。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9494亿加元。(汇率:1美元=1.484加元199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1051加元。 加拿大经济的一大特点即为生产布局高度集中。其南部与美国交界处宽300千米的狭长地带,是工农业最重要的分布区。安大略和魁北克两省南部的大湖—圣劳伦斯低地,是全国经济的核心地带。该区域森林、矿藏和水力资源非常丰富,集中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3/5以上,其中制造业的比重近4/5。 机械制造、钢铁、炼油、造纸等工业部门最为发达,有色金属冶炼、木材加工、化学、食品、纺织、炼铝、飞机制造等十分著名。农业生产现代化,种植牧草、燕麦、玉米等饲料作物,经营乳肉畜牧业,亦是重要的烟草、蔬菜、果产区,此区人口稠密、城市云集、交通便捷。中西部和远西部经济发展较快,以农业和矿业为主,是加拿大的原料仓库。目前仍处于原料供应地的从属地位。开发最早的大西洋沿岸地区在全国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广大的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尚未开发。发达的农业是加拿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农业生产和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虽然农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起着基础作用,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水平极高。加拿大有规模庞大、分布广泛的农业科技研究网,并在农业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麦、亚麻、燕麦、油菜籽、玉米等作物和牛、猪、羊等牲畜。加拿大渔业发达,75%的渔业产品出口,是世界上著名的渔业产品出口国。加拿大的工业以采矿业、公用事业和制造业为主要部门。加拿大的采矿业生产仅次于美、俄,居世界第3位。加拿大以资源多样、产量高、出口比重大为特点。锌、镍、石油、钾盐、铀、钼、硫磺、黄金、白银、铜、铅、铁等产量居世界前列。天然气开采和人均发电量均居世界前列。加拿大在原子能和水力发电、通讯和空间技术、石油化工、地球物理勘探、纸浆造纸、客运车辆制造等方面拥有先进技术设备。制造业是全国最大的产业部门,以炼油、汽车、造纸、屠宰及肉类加工、钢铁、锯材和板材、机械设备制造、乳品、金属冶炼等为主。加拿大奉行对外开放政策,“贸易立国”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特点。加拿大是世界贸易大国之一。70年代以来,其进出口贸易总额一直位于世界前列,是世界上按人口平均计算贸易额最高的国家之一。出口商品中,主要是汽车及零配件、原油、天然气、新闻纸、木材、通讯和电子设备、农渔业产品等。进口产品主要是机械设备等工业制成品。加拿大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日本和西欧诸国。加拿大拥有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铁路、航空、公路、水运都十分发达。目前,加拿大铁路总长为9.5万千米,按人口平均计算,相当于美国的2倍。全国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总长87.9万千米,横贯加拿大的高速公路长7 725千米,于1971年全线通车,从太平洋东岸的维多利亚直到大西洋西岸纽芬兰的圣约翰斯,是全世界最长的国家级高速公路。加拿大水运也比较发达,主要依靠五大湖和圣劳伦斯河。加拿大进口商品的1/3,出口商品的2/5是通过水运。最大的港口是温哥华港,年吞吐量达7 000万吨。加拿大航空运输发展迅速。约有商业飞机4500架,经过核准的机场共886个,多伦多、蒙特利尔、温哥华、卡尔加里等为重要国际机场。

5. 加拿大经济体制

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对美国依存度较大。加拿大为高度工业化国家,是八大工业国(G8)的一员。但因其人口稀少,国内市场狭小,其经济对外依存度高,对外贸易占国民经济的 60%左右。美国是加拿大最大的贸易伙伴,占加拿大出口的72%。这一特点导致美国经济的萎靡不振将直接影响到加拿大经济。



 经济整体基础扎实,率先走出金融危机阴影。加拿大凭借自身扎实的经济基础,金融机构的严格监管,在本轮危机受到的冲击较其他OECD国家轻,在西方七国集团中正率先走出经济危机的影响(图2)。加拿大的银行业没有出现何倒闭,还连续两年(2008、2009)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世界上最稳健的银行体系。 2012年,加拿大GDP增长1.9%,总规模达2.17万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七。事实上,近10年来,加拿大的经济一直保持平稳增长,年均增长率为1.8%。

加拿大经济体制

6. 加拿大和美国的关系怎么样?

美国和加拿大的关系,说起来的话,实际上要跟随两国的历史和另一个国家--英国。
美国就不再多说了,这里主要说加拿大。
加拿大这个国家,早在16世纪就沦为英法殖民地。1756—1763年期间,英法两国在加拿大爆发了七年战争,法国战败,退出加拿大,自此加拿大成为英属殖民地。1867年英将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省和诺瓦斯科舍省合并为一个联邦,成为英国最早的自治领。1926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令》,承认加的“平等地位”,加始获外交独立权。1931年,成为英联邦成员国,其议会也获得了同英议会平等的立法权,但仍无修宪权。1982年,英国女王签署《加拿大宪法法案》,加议会获得立宪、修宪的全部权力。
也就是说,加拿大即使到现在,依然属于英联邦成员之一,而其同美国的关系和政策,最初是取决于英国的态度。
早在美国独立战争时,1782年11月30日,英美签署《巴黎和约》草案,1783年9月3日,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但是此时英国殖民者并不甘心失败,通过各种方法遏制新生的美国,包括海上禁运,贸易制裁,另外通过加强北部加拿大的防卫以防止美国独立浪潮席卷加拿大。此时的加拿大并非一个国家,只是一个地理名词。当然,就关系而言,此时的加拿大和美国是处于对抗状态,美国人不能同北部加拿大做贸易,也不能赚取利润,获得原料和劳动力。
之后是美国最为艰难的一段时期。一直到鸦片战争(1840年)之前,英美的敌对态度导致加拿大和美国几乎是断绝联系的。虽然美国在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帮助下逐步打破英国的封锁(西班牙和法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对抗英国的海上霸权),但是和加拿大之间依然处于一种敌对状态。
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眼见遏制美国只是一种幻想,同时还伤害国力,遂修改政策,对美国态度缓和,但是仍不愿美国强大,这一时期,英美两国相互勾结利用又相互斗争。此时的加拿大也就扮演了类似角色。
这种状态一直到一战之后,由于一次世界大战,英法和德奥等国在欧洲大陆连连鏖战,入不敷出,虽然英法是战胜国,但是却欠下了美国一大笔债务,因此英国不得不修改政策,自此,加拿大作为英国属地,也开始逐渐和美国形成一定交流。
到了1926年,由于各国经济均出现各类问题(后来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英国采取“转嫁危机”的措施,利用其庞大的殖民地,面对殖民地人民渴望自由独立的要求,英国采取“有条件的承认独立”,加拿大获得外交权。之后1931年,英国经济继续恶化,于是以立法权为代价,获取加拿大的贸易独享权利,自此,加拿大作为一个国家逐渐形成。但是此时的加拿大不过是英联邦属下的一个“联邦成员国”,并不具有国家作为独立政体的实力。这一时期,由于经济刚刚从殖民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化,加拿大并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
二战之后,美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由于美苏争霸的格局,于是,早在1949年,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美国发起了一个针对苏联及东欧共产主义集团的组织,就是北约。加拿大成为北约早期成员国之一。自此,加拿大和美国建立军事同盟关系。
1982年,英国正式赋予加拿大立宪,修宪的权利,直到此时,加拿大才作为一个真正的国家形成。但是加拿大接临美国,地广人稀,而且因为殖民时期的相似经历,和美国之间保持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加拿大和美国签署了防卫协议,加拿大的安全由美国来保护,加拿大则主要以发展经济为主,并不具备强大的军事实力。可以说现在美加两国即是盟友,但实质上加拿大是依附于美国的

7. 美国和加拿大有什么不同

  1. 历史不同美国的建国史大家都知道,靠打下来的,独立战争使得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控制;加拿大的建国原因恐怕很多人不知道:怕美国再次侵略,于是几个英国的前殖民地联合在一起形成加拿大联邦,可以说没有1812年的美国入侵就没有现在的加拿大联邦。美国像野孩子,跟父母打了一架后自立门户,而加拿大则是乖孩子,安安静静地成长。美国有这么强的宗教意识的原因是清教徒乘着五月花带着强烈的宗教使命来建立的美国,加拿大则不是,加拿大是法裔天主教徒,英裔圣公会教徒,其他新教徒,印第安各部落互相妥协联合抗击美国侵略者的胜利果实。
  2. 政治制度不同美国是总统制,加拿大是议会制。美国的最高领导人是总统,总统既代表政府,又代表国家;而加拿大的国家元首是加拿大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她代表国家,总督是女王在加拿大的代理人;而加拿大总理则是拥有实权的人,但是他/她只代表加拿大政府,不能代表加拿大国家。两国行政区都是联邦制,但是加拿大每个省除了省长之外还有省督,美国各州只有州长。美国有更大的言论自由,加拿大有言论自由with reasonable boundaries(例如不能有宣扬仇恨的言论)。
  3. 社会文化
  美国是人尽皆知的大熔炉,强调美国式的同化吸收,而加拿大则鼓励各民族保持自己的特色,所以加拿大是马赛克而不是大熔炉。所以你问美国白人你是哪里人,他们会说我是哪个哪个州/城市,而加拿大白人会说我来自哪个省/城市,再加一句我的父辈是哪个国家来的移民。一个美国苏格兰籍白人会说I am American,在加拿大的苏格兰籍白人则很有可能会说I am Scottish.加拿大人普遍比美国人有礼貌和谦逊,sorry经常挂在嘴边。加拿大人进别人家门要脱鞋,美国人一般不脱鞋(亚裔除外)。
  4. 语言和口音
  加拿大官方语言为英语和法语,任何产品的包装都要英法双语,联邦政府机关也要英法双语,并且有自己的纯法语省-魁北克,和双语省-新不伦瑞克。美国没有联邦层面的官方语言但是默认为英语,同时很多地方也会有西班牙语通行。加拿大和美国同为北美口音的英语,但是在用词和发音上面加拿大受到英国英语和法语的影响较深,跟美国有较大不同。比如Center(美)|Centre(加),Aluminum(美)|Aluminium(加),Graduation Ceremony(美)|Convocation(加,来自法语),Labor(美)|Labour(加),Z: Zi(美)|Z: Zed(加,来自法语的发音),Soda(美)|Pop(加)。同时美国不同地区的口音差异比较明显,不同人种的口音差异也明显,但是加拿大除了纽芬兰和拉布拉多省保留了很多苏格兰口音之外,从西到东的口音差异非常小,每一句话的结尾喜欢音调上扬,有点像加州的valley girls的口音。
  5. 社会风气
  加拿大人普遍开明,宗教影响力不大而更是一种私人的事情。美国比较撕裂,南部圣经带宗教有很大的影响且保守,东西海岸则跟加拿大类似。美国总统就职需要手放在圣经上宣誓,而加拿大总理就职则不需要。一个宗教影响的例子就是表达:我很幸运这个意思,我发现很多美国人喜欢说I feel very blessed, 而我在加拿大的时候人们则通常说:I feel lucky / fortunate. 美国人把持枪看作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而加拿大人则没有这样的观念(毕竟美国是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加拿大没有黑奴历史,所以种族矛盾没有美国那么激烈,华人地位较美国高。加拿大全国承认同性婚姻比美国早了10年,且这个话题已经不再是话题了,但是在美国自由派和宗教保守派还在就这个话题不停的较量。
  6. 社会福利
  加拿大的消费税比较高,所以物价上比较贵。但是社会福利则是全民免费医保,大学基本上都是公立大学且价格便宜;美国消费税没有加拿大那么高,但是医保跟中国差不多是co-pay,好大学基本上是私立非常贵。
  7. 经济
  美国经济发达,创新能力很强,经济结构很多元化,但是也容易遭受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加拿大经济较发达,但是偏保守稳健,经济结构没有那么多元化,市场也比较小,经常被美国企业所占据,同时垄断也比较多,没有美国竞争感那么强。
  8.体育
  美国的国球Football众所周知,加拿大的国球是Ice Hockey.超级碗在加拿大没有stanley cup那么受欢迎。还有一点就是baseball这个运动,美国虽然也很流行,但是加拿大更加疯狂的关注,原因是加拿大MLB只有bluejays一只球队……所以吸引了全国的注意力。篮球在美国和加拿大很多人都会玩,但是加拿大因为没有什么明星队(多伦多raptors 算吗?),存在感貌似没有冰球那么高,甚至没有棒球高。

美国和加拿大有什么不同

8. 1929-1933法国经济危机具体情况

  第十七次世界经济危机(即大萧条,1929年-1933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出现极不平衡的繁荣。美国靠对德国贷款和国内信贷消费繁荣,法国靠巨额赔款和贸易保护取得经济增长,英国经济则在国际竞争中衰落,经济停滞,脆弱而缺乏竞争力的日本在接二连三的危机中震荡,相反,德国虽然要对外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并失去阿尔萨斯和洛林,国内社会动荡,却依靠巨额外债更新了工业设备,重新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这种极不平衡的繁荣终于以一场大萧条告终。

  从技术上看,一战以后的繁荣似乎有着很坚实的基础。汽车、化学、电气是这一轮技术革命的主导力量。美国的汽车产量从1919年的150多万辆增加三倍,达到平均每六人一辆汽车的水平,其产值占到全国总产值的8%。发电量增长一倍以上,各种电机及电器日益普及,电冰箱、洗衣机已成为日常用品。家电产值从1921年的1060万美元,增到1929年的4.16亿美元。化学工业变得非常庞大。炼油业发展迅速,汽车产量从1919年的0.86亿桶增加到1929年的4.39亿桶。汽车轮胎的需要推动了橡胶工业的发展。人造丝、化肥等新兴产业也迅速崛起。但是,造船业仍然缺乏国际竞争力,船舶市场主要为英国和德国所占领。制鞋及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失去国际竞争优势,产量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减少。农业也长期萧条。一方面欧洲各国保护本国农业,建立保护关税,另一方面靠廉价劳动力的阿根廷、加拿大的粮食大量投入国际市场,使美国农产品出口不断下降,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1929年美国出口小麦价值仅为1919年的1/3,肉类仅为1/9(1919年小麦出口值为10亿美元,肉类出口值为7亿美元)。然而,农业萧条却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农场的现代化,依靠手工劳动的中小农场大量被兼并,农场主人数减少了50万,农场规模迅速扩大。1930年,全国600万个农场中300万小农场仅生产了11%的农作物。此外,煤炭工业受到石油工业的替代,铁路运输受到汽车运输的替代,都走上了下坡路。铁路运输业的就业人数从1920年的200万减少到170万。

  但是,美国的繁荣不仅建立在新兴工业的蓬勃发展上,也建立竞争对手的牺牲和信贷增长上。从1924年到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为35亿美元。1926年,70%的汽车是通过赊销实现的。更重要的是,美国工业品价廉物美,国际竞争力强劲,工业品出口越来越多,进出口相抵年年顺差,数值由三、四亿美元至十亿美元不等,积累起强大的资本赢余。与此相应,则是英国经济的停滞和日本经济危机频仍,德国巨额外债。从1924年到1929年间,英国工业生产仅增长12%,与美国相差甚远。煤炭、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均深陷困境。虽然汽车、电气和化学工业发展也很迅速,但是仍不及美国。英国贸易额仍一直占世界第一位,在1921年到1929年期间每年的贸易额都在90亿美元以上,但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则从1913年的13.9%下降到1929年的10.8%,工业品出口占世界份额从26%下降到22%,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最高年份逆差竟达4亿英镑。贸易逆差越来越高,也使英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力量越来越强。1915年,英国已经以筹措战争经费为由,对进口汽车、钟表、乐器和电影等征收33.3%的从价税。这种关税直到1924年(战争结束后第7年)才被工党政府终止,但1925年保守党政府又重新开征,而且范围有所扩大。英国工业缺乏竞争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在恢复金本位制时英镑的定价过高。虽然如此,由于有国际投资利润回流,英国的国际收支还勉强保持平衡。

  法国的情况特别好。法国得到了德国81。51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又收复了煤钢产区阿尔萨斯和洛林,取得了对萨尔产煤区15年的代管权,并夺取了德国在多哥、喀麦隆、叙利亚、黎巴嫩等殖民地的统治权,加上实行比较严格的贸易保护,使法国工业和农业在20年代迅速发展。与美、英两国相比,法国重工业的进展尤其令人瞩目。生铁产量从1919年的133万吨增长到1929年的1036万吨,钢产量从1919年的129万吨增长到1929年的972万吨。汽车、电力、化学等新兴工业发展更快,汽车产量从1920年的4万辆增长到1929年的25万辆。更有意义的是,由于法国一方面保护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却用低定价的法朗打开国外市场,法国出口猛增,至1923年时,已超过进口5倍之多,进出口总额则从1918年的270亿法郎增至1929年的1083亿法郎。巨额贸易顺差加上投资利润回流,黄金大量流入法国。1928年以后,法国拥有的黄金仅次于美国。法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从1920年的5%提高到1930年时的8%。

  意大利也不错。1925年的工业生产是1922年的157%。棉纺织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都进展迅速。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法国,甚至落后于日本。1929年时,意大利的汽车年产量才达到5.4万辆。

  德国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直到1924年,由于付出巨额赔款,失去大量工业和运输设施,德国物价失去控制,财政经济一片混乱。1924年,英国出于维持欧洲大陆均势需要,美国出于利用德国工业能力获利需要,两国又都不希望德国步俄国后尘发生革命,故出台了一个“道威斯计划”,给予德国8亿金马克的贷款。在此计划的鼓励下,国际资本源源不断流入德国,从1924年到1929年,外国投资总数高达320亿金马克,美国资本为主,英国资本其次。这一时期,由于得到的资本多,而付出的赔款少,德国工业设备得以普遍更新,生产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不仅如此,得到外国资本的多为实力雄厚的德国各大垄断工业集团,这进一步增强了德国工业的垄断程度。蒂森、克虏伯、西门子、曼奈斯曼、弗利克等的实力较前更为强大。但是,作为一个国家,德国债台高筑,且需支付大量赔款。虽然工业生产能力得以迅速恢复,而人民生活仍然十分艰难。只要德国出于稳定政局需要,推迟偿还债务,推迟支付赔款,或者在德国的投资利润不能实现,则国际经济循环将立刻中断。

  日本的情形与德国颇为相似。虽然日本是战胜国,但是日本工业能力很弱,完全经不住美欧各国工业的打击。一战刚结束时,英、法、德等国的经济尚未恢复,日本得到了美国工业的大量订单,丝织品和船舶大量出口美国,经济一度繁荣。但随后,欧美各国商品大量涌向日本及亚洲市场,日本货节节败退,导致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1920年至1921年,日本工业总产量下降了19.9%,其中造船业88.2%,采矿业55.9%,机器制造业55.9%,生铁16.7%。主要工业产品价格下降达55%-82%。出口下降40.3%,国际收支逆差达3.5亿日元,外汇储备从13亿日元减少到6亿日元。事实上,由于日本缺乏国际竞争力,从1920年到1929年,日本的贸易逆差达33亿日元。农业也未能幸免。3500个缫丝厂停工,200万蚕农陷入绝境。同时,国际廉价粮食大量输入日本,加上国内市场萧条,粮食价格一跌再跌。此后,米麦产量长期停滞。1923年9月1日,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东京和横滨的建筑绝大部分被毁,财产损失达100亿日元之巨,使已经处于深度萧条中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震后,从1923年到1927年,日本政府向美英等国举借巨额外债,数量高达9.1亿美元。靠借钱和战争中捞取的储备,日本政府向国内各大财团发放高达13亿日元的救济贷款,这样,日本经济才逐渐摆脱萧条,进入一个缓慢发展的时期。但1927年日本又爆发金融危机。一些银行由于拥有大量未经整理的震灾票据而周转不灵,形成挤兑风潮。经济危机和萧条继之而来。政府共拨款12亿日元救助三井、三菱等大银行。还未等日本喘过气来,从美国爆发的更大危机又来到了。这一过程产生了两个意义深远的后果,其一是欠下巨额国际债务,成为引发大萧条的国际债务链的重要环节。其二是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倒闭,日本工业高度垄断化。垄断财团控制的日本经济一方面强加技术更新,另一方面则是实行贸易保护。更加意味深长的是,它促成了勾消债务、实行军国主义的政治力量的进一步壮大。从这个角度看,关东大地震对于日本的意义正如一战失败对于德国的意义,而德国和日本的巨额债务则又是美国繁荣所系。

  极不平衡的繁荣孕育着极不平常的危机。在短短三年投资热潮后,从1927年起,德国工业危机已经开始形成。由于沉重的债务和赔款偿付,德国国内市场狭小,巨大的新增生产能力必须在高速出口增长中实现。然而,美、英、法等国既要德国的赔款,又拒绝进口德国的工业品,使德国的巨额投资利润无法实现。1929年3月,英国裴熹爵士在全国贸易会议发发出警告说:“我们正遭到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的威胁。由于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的政府采取贸易限制政策,以致债务国无法还债,我们正面临着这种危机。我们现已无法阻止一次金融崩溃。那些贷款国家的钱收不回来。”

  这场危机果然爆发了。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暴跌。从那时起至1932年,纽约股票价格跌掉六分之一以上,全美证券贬值总计840亿美元。纽约股市跌暴后,美国经济陷入危机。美国大量抽回对德国的投资,德国经济跟着全面崩溃。英国在德国也有大量投资,英国证券市场应声倒地,英国经济陷入危机。法国经济的独立性相对高一些,但也摆脱不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而且此前法国经济本身的也早已出现投资过热,到1930年,法国终于陷入危机。这样,一场席卷全球的大萧条拉开了序幕。

  美国是债务繁荣的受益者,也是债务链断裂的最大受害者。从1929年到193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从2036亿美元降为1415亿美元(按1958年价格计算),降幅高达30%。工商企业倒闭86500多家,工业生产下降55.6%,进出口贸易锐减77.6%,企业利润从100亿美元下降至10亿美元。危机最严重时,美国主要工业企业基本停止运行。汽车工业开工率仅为5%,钢铁工业15%。农业也惨遭劫难,谷物价格下降三分之二,农业货币总收入由1929年的113亿美元减少为47.4亿美元。银行系统首当其冲,破产数高达10500家,占全部银行的49%。黄金外流,存款被挤兑,到1933年3月时整个银行系统陷入瘫痪。失业率(不含半失业者)高达25%。1933年以后,美国经济进入长时间的所谓“特种萧条”时期。尽管有“新政”等缓和危机的措施,美国经济仍然复苏乏力,一直到第二次大战爆发以后的1941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才超过危机前的1929年。

  德国是危机的主要发源地,也是危机的主要受害者。从1929年到1932年,德国工业设备利用率下降到36%,全部工业生产下降了40%,对外贸易额下降60%,物价下跌30%。其中,主要工业产量下降幅度更大,铁产量减少70%,造船业产值下跌80%。工业危机反过来又导致了金融危机。1931年7月,德国达姆斯达特银行倒闭,引发银行挤兑风潮,国家黄金储备由23.9亿马克减少到13.6亿马克,柏林九大银行减为四个。失业率急剧上升,1932年高达43.8%,加上半失业者22.6%,则1932年德国全失业和半失业人数高达工人总数的三分之二。奇高的失业率为希特勒上台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土壤。应该承认,希特勒政权对外取消债务,对内实施国民经济军事化,的确使德国的工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经济迅速发展,失业率迅速下降,1938年时失业率低至1.3%。从1932年到1938年,德国生铁产量由390万吨上升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上升到2320万吨,而铝、镁和车床的产量竟高于美国。从1933年到1939年,德国重工业和军火工业增长2.1倍,消费资料生产也增长了43%。与德国相比,美国罗斯福的新政则只是暂时缓解了萧条。直到一九四一年美国参战后,美国国民经济也转入战时计划经济轨道,美国才彻底摆脱了大萧条。虽然德、美两国的政权性质和所信奉的意识形态大不相同,但就摆脱市场激烈竞争产生的萧条而言,却有着内在的共同性:停止经济战争,统一调配资源,社会各阶层所得比例相对稳定。

  危机对日本的打击也十分沉重。从1929年到1931年,日本出口下降76.5%,进口下降71.7%。大批银行和工商企业破产倒闭,主要工业部门开工率只有50%,工业总产值下降32.9%,其中煤下降36.7%,生铁30.5%,钢47.2%,船舶88.2%,棉纺织品下降30.7%。农业总产值也下降了40%,生丝价格猛跌,占农户总数40%的养蚕农户遭到致命打击。日本的对策也是自上而下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从1931年开始,政府通过以“重要产业统制法》为首的一系列经济统制法令,把工、农、金、贸各领域控制起来;又在各个部门中强行组织卡特尔和托拉斯,把中小企业置于财阀的控制之下。然后对各垄断企业发出大批军事订货,从1931年到1936年,军事订货共达50亿日元之巨。在此期间,政府还投资10多亿元兴建、扩建和改组国营军事工业。国民经济军事化的最大受益者是新老财阀。到1937年,八大老财阀(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大仓、浅野、川崎、古河)以及五大新财阀(日产、日氮、日曹、森、理研)拥有的资本达41.7亿日元,占全国公司总资本的27.2%。在接受军事订货的110家企业中,拥有实力的工厂几乎全是属于三井、三菱、住友、大仓、久原等少数财阀的。在经济垄断化的前提下,日本企业在国内市场保持垄断性高价,对外则实施低价倾销,以获得必要的外汇,购买战略资源和工业设备。从1931年到1934年,日本出口额由11.5亿日元增至21.8亿日元。其中棉纺织品的输出,在1933年超过英国而居世界第一,震动了欧美各国。

  英国的危机相对缓和一些。原因有二,一是此前英国经济长期处于停滞或缓慢发展状态,剩余资本主要投放到国外;二是英国在危机后加强了贸易保护,使英国工业的相对市场份额有所扩大。从1929年的最高点到1932年的最低点,英国工业生产仅下降了32%,远低于美国。但主要工业部门也受严重冲击,钢产量下降46%,生铁产量下降53%,纺织品生产下降三分之二,煤产量下降五分之一。在1932年英国对农业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以前,英国农业受危机影响严重。对外贸易也大幅下降,出口值从1929年到1931年第3季度降低了30%,对外贸易的逆差从1930年的3.9亿英镑增加到1931年的4.1亿英镑,与此同时,投资利润回流却从4.1亿英镑减至3亿英镑,英国第一次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危机促使英国最终放弃自由贸易政策,建立帝国关税特惠制,也促使英国放弃金本位制,英镑大幅度贬值。前者保护了英国的国内市场,后者增强了英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两者的合力使英国成为大萧条的相对受益者。

  法国经济相对独立。它既没有对德国的大量债权,也没有与此相应的工业设备输出。二十年代的法国繁荣主要依靠德国赔款提供资本扩大生产,依靠低价法郎扩大出口。因此,当美国经济危机爆发时,法国还处在繁荣的顶峰。1930年中,在本国投资过热和国外市场萎缩的双重冲击下,法国“贝壳银行”破产,经济危机才波及法国。即使如此,法国的危机深度也低于美国。以1929年危机前的最高点与1932年危机时的最低点相比,工业生产下降了36.2%。其中,冶金工业下降47.4%,机器制造业下降42.6%,建筑工业下降55.6%。轻工业的危机似乎更严重。1932年法国轻工业比1928年下降64%。但是,由于法国应对危机的措施不力,法国的危机持续时间最长。在英镑、美元相继贬值,贸易壁垒高筑,日本、德国工业军事化,并对外实施倾销的前提下,法国却继续维持金本位制,法国工业继续相对分散,法国工业的出口竞争力大大下降。1937年法国出口几乎比1929年减少了四分之三,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法国所占的比重由1929年的6.4%下降到1937年的5.1%。与此同时,法国对外投资的收入却由于外国债务人的破产而减少,降幅达50%以上。由此,法国的国际收支逆差日益扩大,1932年时即达50亿法郎。在财政上,法国不但没有采取扩张政策,反而强调财政平衡,坚持通货紧缩。直到1936年9月29日,法国才被迫将法郎贬值29%。此后到1937年4月,法国出口增加了12%,工业生产增加了13%。但是,这一措施来得太晚,1937年—1938年美国再次陷入经济危机,相当程度上抵消了法郎的贬值。

  总的来看,危机进一步加强贸易保护,调整了各国经济的相对地位。英、德、日等国应对危机的措施及时正确,其国际市场份额提高;美、法两国的应对措施则显得迟缓、乏力,国际市场份额大幅下降。美国的损失特别值得注意。美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从1929年的48.5%下降到1938年的32.2%,低于1913年时的36%。美国所拥有的巨额战债化为乌有,外国投资大量抽回,1938年,美国国外投资存量减少为115亿美元,比1929年减少三分之一。美国的国际贸易地位也急剧下降。1929年至1938年,美国的进口份额由12.2%降至8.1%,出口由15.6%降至13.4%。英国则依靠其广大的殖民地夺回了世界贸易总额的首席位置。英联邦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南非等)建立帝国关税特惠制。德国也在其统治区及殖民地(欧洲大陆及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实施贸易封锁。在亚洲市场上,美国的贸易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日本和德国。美国是靠第二次世界大战才重新夺回失去的国际市场份额,并再度称雄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