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8法则怎么解释?

2024-05-17 00:56

1. 22∶78法则怎么解释?

自然界中氮与氧的比例是78:22。人体中水与其他物质的重量之比大约是78:22。一个正方形里,内切圆与其剩下四个角的面积之比大约是78:22。
犹太人也发现,整个社会富人与普通人的数量比例大约是22:78,而富人总共拥有的财富与普通人总共拥有的财富之比正好颠倒过来,大约是78:22,这就是犹太人的78:22法则。犹太人实践了这个法则:钱在有钱人手里,所以做生意就赚那些有钱人的钱,只有这样才可以迅速赚钱,赚大钱。
犹太人很快便从商业实践中找到证明:生产和经营汽车的企业要比生产和经营自行车的企业赚钱多,这是因为买汽车的人是富人,即属于22%范围内的人;而买自行车的人是普通人,即属于78%范围内的人。

扩展资料:
因为任何一个正统犹太人都已把犹太法典的思考融合进自己生活的每一处,换个说法,每个塔木德式犹太人都有能力把任何一个世俗的生活细节,演变成神圣的秩序,这个秩序直接归上帝负责。
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也适用于这个道理,78%的生意来自22%的最主要客户上,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和分析客户的构成,应该把78%的精力投放在22%的最主要客户上,而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几千年来,犹太商人遍布世界各地,最擅长于投资管理,最精于股市行情,最精于商业谈判,最善于进行公关和广告宣传活动,他们总结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意经和赚钱理论。其中,最为通行的就是78:22法则,它构成了犹太人生意经的根本。
同样,珠宝首饰店的利润要比卖普通服饰的商店丰厚。环顾世界,大多数犹太商人从事他们所谓的第一商品——金、银、珠、宝、裘皮等的交易。这些商品尽管昂贵,但富人需要,必能获取高额利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塔木德

22∶78法则怎么解释?

2. 7±2法则

一、什么是7±2法则?
  
 7±2法则正式提出于美国心理学家George A. Miller1956年发布的论文《神奇的数字7加减2:我们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制》。
  
 Miller最早对 短时记忆 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他发现人的短时记忆能力的广度为7±2个信息块。
  
 举个直观的例子,以下随机给出10个词语,看一遍能记住几个?
  
 苹果  猴子  飞机  珠宝   鲜花   地图  面包   勺子   美女   仓库
  
 二、知道7±2法则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呢?我随便想到几个,实际中应该还有很多。
  
 1、交互设计
  
 7±2法则是交互设计中一个常用的法则,例如网页导航,为了给用户提供明晰的网站向导,导航栏目最多不超过9个,栏目过多用户就会觉得混乱而难以选择,那时就得考虑分组分级显示了。而移动应用中一般导航不超过5个。
  
 2、文档整理
  
 电脑里的文件在整理时,也符合这个原则,一个层级下的文件夹数量在7±2个为好,而文件夹层级的深度也不要太深,这样在查找时更容易找到目标。
  
 3、记忆
  
 拿最开始举例的几个词语来看,是10个信息块,我们一次是无法记住这个数量的信息块的,那么就要想办法把他们变成更少的信息块,也就是把他们分组,每一组中的词语互相建立联系,然后再进行记忆,比如把美女、珠宝、鲜花放到一组,我们记为一个戴着珠宝捧着鲜花的美女 ,其他的也类似建立联系,然后再记一遍,是不是发现轻松地就搞定了呢?
  
 记忆各种号码也是一样,比如手机号137********,我们可以分为137  ****   **** ,然后再来记忆,这样就容易多了。
  
 关于记忆方法只说和法则相关的点,其他就先不多说了,对记忆方法有兴趣的可以查阅相关书籍。
  
 4、沟通
  
 与别人沟通交流信息时,传递的信息块不要超过7±2个,否则对方容易混乱,难以达到好的沟通效果。
  
 5、团队管理
  
 一个团队里人数控制7±2个,这样大家更容易团结一致,团队发展更高效。人太多就容易散,所以一个团队人数过多一般都会再次拆分,以便更好地进行管理。
  
 认识了7±2法则的神奇特性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灵活应用,一定能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欢迎大家一起交流。

3. 22∶78法则怎么解释

78:22简称8020原则,是说20%的富人掌握80%的人的财富. 
“8020”法则的几点启示 
据李汉昭撰文(见《知识文库》)介绍,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柏累托在从事经济学研究时,偶然注意到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在调查取样中,他发现大部分所得和财富,流向了少数人手里。同时发现了两件他自认为非常重要的事实:某一族群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和该族民所享有的总收入或财富之间,有一项一致的数学关系。还有就是这种不平衡的模式会重复出现——在对不同时期或不同国度的考察中都曾发现过这种现象。 

柏累托的研究归纳出这样一个结果:即如果20%的人享有80%的财富,那么就可以预测,其中10%的人享有65%的财富,而50%的财富,是由5%的人所拥有。重点还不是百分比,而在于一项可预测事实:财富在人口的分配中是不平衡的。 

由此,“8020”便逐步成为了这种不平衡关系的简称(不管结果是否恰好是80/20)。后来,这个发现开始有了不同的命名,诸如法则、原则、定律等等。 

“8020”法则主张:以一个小诱因或小投入或小努力,通常可能产生大结果或大产出或大收益。通俗地说,个人所完成的80%的工作成果,来自其20%的付出(亦即4/5的努力或是说大部分付出,是与成果无关的)。于是,后来有了“通常一个企业80%的利润来自它20%的项目”的管理定律。这个定律或者说是法则,显然与一般人的期望相距甚远。正如李汉昭文所指出:“在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以及努力和回报之间,本来就不平衡。”而典型模式显示:80%的产出,来自于20%的投入;80%的结果,归结于20%的起因;80%的成就,产生于20%的努力。 

日常生活中,这种“8020”法则效应随处可见: 

——20%的商品和20%的客户,往往涵盖了80%的营业额; 

——20%的企业产品或销售渠道,常常占了企业80%的盈利; 

——20%的罪犯,实施了80%的犯罪活动; 

——20%的驾车人,造成了80%的交通事故; 

——20%的孩子,实现了80%的教育目标; 

——个人在80%的时间里,穿着了自己20%的服装; 

——能源的80%耗费在了过程中,只有20%真正用在了工具上; 

——世界80%的资源,是被约20%的人口耗尽的; 

——社会上80%的疾病源自心理,只有20%是真正身体疾患;——20%的人所患疾病的20%,会消耗80%的医疗资源; 

——拼命跻身20%行列的人,有80%却不得不站进80%的行列;反之,要想占据80%的优势,结果费尽心机也只占了不到20%…… 

总之,在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以及努力和回报存在的不平衡之间,大致分为两种不同类型:多数,只会造成少许的影响;少数,能够造成主要且重大的影响。 

笔者认为,“8020”这个如今仍然为众多人所不清楚或不重视的法则,如今至少可以给我们提供这样几个主要方面的思考和启示: 

1、“公正和公平”并不意味着“平均”。细细想来,任何事物都存在差异,绝对的“公正和公平”是不存在也是不可能的。之所以说“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和平均富裕,道理就在这儿。因此,我们所做的“协调与平衡”,其结果也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由此可知,不论出发点如何,凡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味追求绝对、忽视甚至否认相对的想法、做法和企盼,都不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2、“节制与平和的心态”是顺利安康的重要基础。如今已经摆脱解决温饱问题的困扰、逐步开始富裕起来的人们,喜欢说“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兴”——把身心的健康放在了首要位置。显然,要想高兴,要求顺利,要谋健康,良好心态及其由此产生的节制与平和态度,是个重要的基础。现实生活不难看出,所有影响社会稳定的动机行为,都源自不良心理者的缺乏节制与心态不平。它不仅是人生顺利与否的一个关键所在,而且是人生能否安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3、注意能够造成主要且重大的影响的“少数人”或“少数事”。虽然没有绝对的“公正和公平”,尽管“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和平均富裕,但并不以为着可以放弃“公正和公平”、不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对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维护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长治久安。因此,必须重视并关注容易造成主要且重大的非正常影响的“少数人”或“少数事”,规范并制约其生出的不良事端,把消极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22∶78法则怎么解释

4. 3σ原则是什么?

3σ原则是拉依达准则,拉依达准则是指先假设一组检测数据只含有随机误差,对其进行计算处理得到标准偏差,按一定概率确定一个区间,认为凡超过这个区间的误差,就不属于随机误差而是粗大误差,含有该误差的数据应予以剔除。
这种判别处理原理及方法仅局限于对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的样本数据处理,它是以测量次数充分大为前提的,当测量次数少的情形用准则剔除粗大误差是不够可靠的。因此,在测量次数较少的情况下,最好不要选用该准则。


可疑数据的处理
对于可疑数据的取舍要慎重。在试验进行中时,若发现异常数据,应立即停止试验,分析原因并及时纠正错误;当为试验结束后时,应先找原因,在对数据进行取舍。如发现生产(施工)、试验过程中,有可疑的变异时,该测量值则应予舍弃。
这类数据的不能清楚地判定原因时,可以借助一些统计方法进行验证处理,方法很多,如常用的拉依达准则和格拉布斯准则,还有如狄克逊准则,肖维勒准则、t检验法,F检验法等。
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例如,拉依达准则不能检验样本量较小(显著性水平为0.1时,n必须大于10)的情况,格拉布斯准则则可以检验较少的数据。在国际上,常推荐格拉布斯准则和狄克逊准则。
但对于异常数据一定要慎重,不能任意的抛弃和修改。往往通过对异常数据的观察,可以发现引起系统误差的原因,进而改进过程和试验。

5. 法则区别说是什么

   
     问:试论述法则区别说。 
     校解析答案: (1)意大利的法则区别说早在11世纪,意大利各城市问的法律冲突现象便已出现,被视为普通法的罗马法虽仍在各地普遍适用,但各城邦也已根据流行于各自领域内的习惯制定了作为特别法的“法则”,因而法律冲突时常发生。这显然对各城邦之间的商业贸易是十分不利的,因而迫切需要解决这种法则之间的冲突问题。这就是意大利法则区别说产生的时代背景。
    意大利法则区别说的代表人物是巴托鲁斯。人们公认,真正集法则区别说早期理论之大成并创立法则区别说的当推巴托鲁斯。很重要的一点是他首先抓住了法律的城内域外效力这个法律冲突的根本点,并且把解决法律冲突的问题分为两个主要的相互联系的方面来进行探讨:①城邦的法则能否适用于在域内的一切人(包括非居民);②城邦的法则能否适用于到了城邦以外的自己的居民。
    他认为,凡是物法必须且只能在制定者管辖领域内适用;凡是人法。则是可以随人之所至而适用于域外的。
   
    (2)法国的法则区别说。到了16世纪,资本主义工商业已有相当的发展,而法国北部各省仍处于封建割据状态,法律极不统一,各地均盛行自己的习惯,适用起来很不方便,对于新兴的商人阶级建立一个比较自由的市场的愿望的实现是极为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杜摩兰顺应这种需要,提出在契约关系中应适用当事人自主选择的那一习惯的主张。后来,人们把这种思想理论化并称之为“意思自治”原则。杜摩兰不但主张契约应适用当事人自己选择的习惯,而且认为,即令在当事人的契约中未作这种明示的选择。法院也应推定当事人意欲适用什么习惯于契约的实质要件。他虽然也是赞成把法律作“物法”、“人法”区分的,不过他极力主张扩大“人法”的适用范围,而缩小“物法”的适用范围。杜摩兰的“意思自治”原则,现在已成为选择契约准据法的一项普遍接受的原则。
    (3)与杜摩兰同时代的另一法国法学家达让特莱,则站在杜摩兰的对立面,主张把领域内一切人、物、行为都置于当地习惯的控制之下。以达让特莱为代表的这一派有一句格言,就是“一切习惯都是物的”,并且认为 *** 管辖的界限与法律适用的界限应是一致的,一切法律附着于制定者的领土,因而法律也只能且必须在境内行使。几乎又在法律适用上回到了过去的绝对属地主义的立场上了。
      
    谢谢《高级财务会计》的周涛老师,10月考试我通过了。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今天查到成绩了,原本准备下次继续考的护理教育导论,竟然考了69分,虽然不是高分,但能及格,已经非常高兴了。真的要感谢历史新知,是网校给了我坚持的信心,相信历史新知,我的自考之路不再遥远。

法则区别说是什么

6. 314×231的规则是什么?

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
314X231
=314X200+314X30+314X1
=62800+9420+314
=62800+9734
=72534

7. 什么法则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出身士族,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什么法则

8. 对应法则是什么?

对应法则(corresponding rule)是函数三大要素之一。一般地说,在函数记号y = f(x)中,“f”即表示对应法则,等式y = f(x)表明,对于定义域中的任意的x值,在对应法则“f”的作用下,即可得到值域中唯一y值。

应用:
在确定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时,定义域和值域都相同不一定就是同一函数,对应法则f为关键要素。
可以运用化学的知识理解y相当于生成物,f相当于反应条件或者是催化剂把反应物x变为y。
由函数奇偶性的定义我们知道,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应看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其次,需判断f(x)与f(-x)的关系,而f(x)与f(-x)的关系离不开对应法则的应用。奇偶性的判别方法,可归纳为3种:①利用奇偶性的定义;②用和差判别法,即考察f(-x)±f(x)与0的关系;③用求商判别法,即考察f(-x)/f(x)与±1的关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