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矿产资源战略问题分析

2024-05-04 07:47

1.  河南省矿产资源战略问题分析

1.能源矿产后备资源接替准备不足
(1)石油、天然气资源潜力不容乐观,资源形势严峻
石油、天然气是我省重要的矿产资源之一,全省已发现油气田28个,面积约1×104km2。经多年工作,东濮凹陷、泌阳、南阳凹陷地质勘查工作程度已较高,发现新的整装大油气田的可能性已不大,新增可采储量难以弥补采出量;在周口坳陷的舞阳凹陷、襄城凹陷、谭庄-沈丘凹陷以及洛阳-伊川盆地等地有多口井见油气显示,部分井试也获少量原油和天然气,虽已预测石油远景资源量约3亿 t,但多年来久攻不克。全省石油产量从1988年的979.07万t,逐年递减至2000年的562.18万t,年均递减5.34%,其中“九五”期间年均递减1.55%。
(2)煤炭资源开发强度大,储采比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4,资源有效供给明显不足
煤炭是河南的优势矿产,全省垂深2000 m以浅含煤面积约18900 km2,约占全省面积的11%,已勘查面积约3800 km2,约占含煤面积的20%。截止2000年底,全省范围内已发现18个煤田和5个含煤区,其中井田或勘查区283个,获得能利用煤炭资源量260亿t,约占全国资源量的2.8%;保有煤炭资源量居全国第九位。全省共有国有生产矿井113处,煤炭生产能力6,233万t/a;乡镇、集体及个体煤矿2000余处,年生产能力在3000万 t以上。从业人员45万,其中国有煤矿37.2万人。已形成了以平煤集团等六大国有重点煤矿区为主体,地方煤矿为骨干,乡村集体和个体煤矿星罗棋布的煤炭生产格局。
按照“效益规则”,对已勘查过的煤炭资源预期获利能力的综合技术经济评价表明,全省尚未利用的133.33亿t煤炭资源中,可以利用的经济类煤炭资源46.86亿t;可能利用的次经济类煤炭资源60.91亿t,暂难利用的欠经济类煤炭资源25.56亿t。目前地质勘查达到精查,能够规划建井的经济类井田仅3个,资源量8.53亿t;可能利用的次经济类井田8个,资源量11.47亿t。在我省现128处国有生产矿井和在建矿井占有的92亿t保有资源量中,经济可采储量仅为50亿t。六大国有煤炭矿业集团公司,除郑煤集团、永城煤电集团可供建井的储量较充裕外,义马、焦作、鹤壁3个集团(公司)能够建井的储量有限;平煤集团远景储量虽较乐观,但受深井建设和矿井热害的制约。故大部分国有重点矿业集团的后备资源有效供给已严重不足。
(3)煤炭资源储量结构不尽合理,河南省将成为煤炭的净调入省
河南省是产煤和耗煤大省,在煤炭持续关井压产的形势下,2000年原煤产量仍达到7578万t,连续20年居全国第二位,其中省内消费占70%以上。按照国家有关煤炭产业政策,结合我省各类性质的煤矿所占有的资源、井型、安全生产技术条件等综合分析,至2005年我省80%以上的乡镇、集体、个体煤矿将被取缔或自然关闭,国有煤矿将有15对矿井关闭,这两部分生产能力约为3000万t;到2010年,全省国有煤矿将有35对矿井相继报废,减少生产能力1139万t,还有15对矿井生产能力以每年714万t减少而进入衰老期。根据河南省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预测,2005年我省消费量将达到9000万t以上,2010年将达到9600万t以上。为使河南在2010年煤炭保持目前生产规模,煤炭部门规划2010年以前需要新建矿井能力1392万t/a,但在这些规划矿井中,除3个精查井田外,其余均需进行地质勘查。一个煤田从勘探到建成投产约需10a以上的周期。因此,若不及早统筹考虑部分国有大矿的后备矿山接替问题,“十一五”期间随着大批的老井减产、报废,届时河南省将可能由煤炭净调出省变为净调入省。
2.有色金属矿山资源破坏严重
铝土矿、钼矿是河南省的优势矿产,氧化铝产量、钼矿资源储量均居全国第一,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达到70.92万t,是我国重要的铝、钼等有色金属工业原料及加工基地。由于乱采滥挖,采富弃贫,资源破坏严重,问题十分突出。
(1)铝土矿资源浪费与破坏严重,铝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近年来,河南省铝工业发展迅速,2000年仅氧化铝产量已达144.42万t,电解铝产量41.531万t,加上数量众多的各类铝材加工企业,铝工业已成为我省工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全省铝土矿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地有39处,铝硅比(A/S)平均为5.5,储量表上保有资源储量为3.86亿t。应清楚认识到,由于过去十几年民采消耗的储量未能统计核减,目前实际保有资源储量约为2.8亿t。其中,富铝土矿(A/S>7)的基础储量为9 831万t,经济、次经济储量为6 000万t;特富铝土矿(A/S>10)的储量约3 000万t。2000年全省生产富铝土矿矿石约400万t,即消耗富铝土矿储量900万t左右。按照河南省铝工业发展计划,2005年氧化铝产量要达到280万t,考虑山东、山西两省铝厂的采购量及耐火材料和磨料业的发展,“十五”期间约需7000万t富铝土矿资源量。即全省已探明的富铝土矿在“十五”期间消耗殆尽还有一定的缺口,富铝土矿资源短缺问题迫在眉睫。
(2)企业收富拒贫、矿山采富弃贫与乱采滥挖造成铝土矿资源破坏严重
造成铝土矿资源紧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采富弃贫与乱采滥挖致使资源破坏严重。全省矿石的回收率只在40%左右,个别地区仅有30%。按照规定,拜尔法设计A/S入炉品位为7,联合烧结法设计A/S入炉品位为5.5,而现在氧化铝厂一味要求用富矿。如此收富拒贫的短期行为,直接诱导了民采铝土矿的采富弃贫与掠夺式开采,致使富矿储量迅速耗减,剩余的贫矿资源更难以利用,河南铝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3)世界级钼矿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第三大钼资源国,河南省的钼资源量接近全国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钼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6%。由于全球对钼年需求量仅13万t左右,市场需求有限,无计划的超限开采,加之众多个体小矿点的狂采乱挖,加剧了供大于求的矛盾,使栾川南泥湖这个世界级的钼矿田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3.贵金属矿产资源已出现危机
(1)黄金资源即将消耗殆尽
河南2000年生产黄金62.4万两(19.5 t),黄金产量连续16年居全国第二位。目前全省金矿的保有基础储量仅为125 t,探明储量几乎全部开发利用,大部分国有矿山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资源危机。依目前年消耗资源储量约40 t的开发速度,若不投入资金勘查寻找新的接替资源,则“十五”末期保有资源储量将消耗殆尽。
(2)银矿地质工作程度明显不足
河南全省预测白银资源量为39976.61 t,现矿探明资源储量仅为5 146 t,保有资源储量3 773 t。从长远看,白银矿可作为贵金属矿山的接替资源。
4.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水平低
(1)非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河南高铝三石(蓝晶石、红柱石、矽线石)、天然碱、珍珠岩、各类黏土(伊利石黏土、耐火黏土、铁矾土、膨润土等)、冶金辅助用矿产、玻璃用矿产、水泥用矿产、石墨、玉石、含钾岩石、岩盐以及煤系高岭土、沸石、硅灰石、饰面用花岗岩等在全国有重要地位。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很低,非金属矿采选业及加工制品业的产值与金属矿产之比为0.85:1,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
(2)非金属矿产开发的问题
目前,省内开发的主要是效益差的传统非金属矿产类,而新兴矿物岩石原料及非传统矿产开采量很小;非金属矿产深加工技术水平低,产品无特色、效益差。同时,短期行为使部分有较高附加值的矿种如萤石、石墨、玉石等后备资源不足。
珍珠岩、膨润土、沸石矿。信阳上天梯非金属矿区的珍珠岩、膨润土、沸石储量巨大,矿石品质好、埋藏浅、配套全、易开采,是世界级的特大型综合非金属优质矿田,具备建设成为国家级非金属矿产品基地的条件。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管理,致使开采、加工企业数量多达370余家,而均规模甚小、效益差。
高铝三石与耐火黏土。耐火制品工业是河南出口创汇大户,现有各类企业600余家,年产耐火材料制品270万t,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3%。全省年产耐火材料中普通低档产品占60%~70%,产品竞争力差。目前实际保有储量不足2000万t,后备资源不足;而储量位居全国第一的“三石”高级耐火材料资源,又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5.部分金属矿产和大宗农用矿产将长期短缺
(1)铁矿本省的自给率只能维持在20%~25%
河南10.43亿t铁矿保有储量中,矿石普遍品位低、开采技术条件复杂、选矿难度大,大多数铁矿床近期难以开发利用。因此,全省铁矿石将长期依赖从国内外市场,本省自给率只能维持在20%~25%。
(2)铜、铅、锌矿矿石产量难以满足加工业的需求
河南铜、铅、锌矿产有一定的储量和有较大的潜力,但由于矿床规模普遍较小,矿体变化较大,矿石产量难以满足本省选、冶、加工业的需求。本省铜、铅的自给能力在10%左右,锌的自给能力在70%左右,这种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
(3)磷矿、硫铁矿、钾矿等重要农用矿产严重不足
河南磷矿由于矿石质量低劣而基本不能开发利用,所需磷矿将长期依赖从湖北、贵州等省调进。省内硫矿床规模小、品位低,全省硫酸生产量所需硫铁矿石有60%以上依赖从外省调入。河南尚未发现有钾盐矿床,所需钾盐及硫酸钾肥全部从外省或国外购进。含钾岩石资源十分丰富,利用钾长石生产绿色无公害缓效钾镁肥的工业化生产已获成功,但应用推广尚需较长过程。
6.矿产勘查投入不足,找矿成果下降趋势明显
河南现有地矿、有色、煤田、化工、建材、核工业、武警黄金部队和石油勘探局等多个从事地质矿产勘查的部门,有地勘职工2万余人,技术实力强,以往找矿业绩突出。但是,进入“九五”以来,由于国家投资的地勘经费相对下降幅度较大,有效投入地质勘查的经费较少,矿山企业普遍不景气,商业性地质勘查投入不足等,地质找矿成果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八五”及以前探明矿产地898处,其中“七五”至“八五”探明矿产地110处;“九五”新增探明矿产地39处,主要是1998年前探明。
目前,国家安排开展的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主要是从国家角度考虑的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调查项目,尚无法解决地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勘查的需求。省内矿产资源勘查计划由于经费问题而不能安排,各地勘部门为自身发展而安排的很少量地质勘查工作,不能解决本省的资源问题。地质勘查有效投入的不足必将严重制约河南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矿产资源战略问题分析

2. 河南省地质找矿新机制及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运行情况调研报告

摘要 本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河南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找矿新机制的落实情况,总结了特点与规律;归纳了河南省国有地勘单位对于改革发展的设想;最后重点对政府投入、科技进步、矿产勘查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矿业权退出机制、地勘单位改革等现实问题,提出了思考与建议。
2012年9月5—12日,“地质找矿新机制实施情况调查研究”课题组组织有关专家,赴河南省调研地质找矿新机制和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运行情况,调研组还就河南省处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讨,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一、基本情况
(一)找矿新机制实施情况
河南省从2009年初“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开始,确立了符合本省实际的“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合作搭桥、整装勘查突破”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实践探索。
制定政策,构建多个主体“找矿联盟”。省国土资源厅通过不断深化“嵩县模式”合作互利共赢的内涵,出台《关于印发省地质勘查基金合作勘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豫国土资发〔2011〕17号)、《关于规范与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合作勘查的通知》(豫国土资发〔2011〕56号)等相关文件,搭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制度平台,引导社会资金积极投入矿产勘查领域,构建多种形式多个主体的找矿联盟。
政府“投入”与社会资金合作勘查新形式。按照这种新机制,河南省矿产勘查资金投入稳步增长,政府出资成倍拉动社会资金。2011年,该省在5 片国家级整装勘查区内总共安排重点勘查项目39 项,累计投入勘查资金约10.1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300万元,占1.28%,省财政投入3亿元,占29.62%,社会资金投入约7亿元,占69.10%,资金渠道来源呈多元化态势,总的情况是“政府主导、公益和基金衔接、企业跟进”。政府主导解决了矿业权协调、不同主体利益分配、勘查成果及时转化等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发挥了国有地勘单位主力军作用,调动了矿山企业的找矿积极性,实现了中央、地方、地勘单位和社会各方力量的相互联动。
(二)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开展情况
河南省高度重视地质找矿工作,成立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领导小组,由主管副省长任组长,省发改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省国土资源厅设立办公室,厅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承担起地质找矿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制定规划,统一部署地质勘查工作、统一安排矿产资源勘查项目、统一管理勘查队伍,加大勘查资金和技术力量的投入,组织实施了财政资金、社会资金、“走出去”三个层面的地质找矿工作,成效显著,其中在伊川盆地非常规资源、通许含煤层、小秦岭深部金矿、栾川铅锌多金属矿及驻马店新蔡铁矿等勘查项目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三)整装勘查区设置情况
河南省在2009年就实施了“嵩县矿集区整合勘查”,它是根据矿床形成规律,对位于同一成矿带、同一成矿系统或处于一个矿集区一定范围物化探异常区内的若干个探矿权的勘探项目,进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工作部署、统一组织实施的一种勘查形式,做到各种要素有效整合(矿业权整合、勘查资金整合、工作项目整合、勘查技术力量整合、勘查成果整合、成果按股份分配),以期实现大项目、大投入、新机制、大突破。
河南省在2010年初确定了全省88个非煤炭矿产重点勘查区,总面积达22263km2,占全省成矿区总面积26%。此后,按国土资源部部署,设立了5个国家级整装勘查区,将原设重点勘查区中的44个涵盖其中,总面积31718km2,占该省成矿区总面积70%~90%,包括了该省铁、钼、铅锌、金、银、铝土矿等重要成矿带。
(四)生态环境保护情况
河南省在处理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方面认识统一,政策到位,投入增加,取得明显效果。
河南省永城市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双赢”树立了样板。目前河南省在推广宣传永城经验,对全国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二、地质找矿新机制运行特点
在地质找矿大讨论中,河南省将认识和实践相结合,创造了整合勘查的“嵩县模式”。近年来,在贯彻落实地质找矿新机制中,又有新的发展。
(一)政府投入与社会资金合作勘查
河南省近年在“嵩县模式”基础上,创造了省地勘基金和社会资金合作勘查的新形式。近几年政府出资从事地质找矿的力度很大,投入财政资金16亿元,采用合作勘查的方式,拉动社会资金30亿元。主要做法是:在同一个地质项目中,政府与企业、地勘单位联合出资,按出资比例,形成股权结构。
1.合作勘查
(1)合作勘查项目的起步,主要限制在矿业权空白区,必须从预查开始。
(2)对已有矿业权区的矿业权人提出申请,要求与省地勘基金合作勘查,可以不受勘查阶段的限制,但是原有矿业权在合作之前,必须进行价值评估确认。
(3)合作勘查的终止阶段,可以进行到普查、详查,必要的可以做到勘探。
2.合作勘查单位的资格
对于不同矿业权的空白区(地面上的矿业权空白区、采矿权证平面范围下同矿种的矿业权空白区、采矿证平面范围下不同矿种的矿业权空白区),有区别地选择不同类型的企业、单位进行投资合作、联合勘查。
3.合作勘查项目的股权比例及办证主体
(1)合作勘查各方经协商确定各自出资比例,依照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原则,签订合作勘查合同(协议)。其中,省地勘基金投入原则上不低于30%。
(2)合作勘查区设置的探矿权,按投资比例将股权固化到合作各方,地面的矿业权空白区初期探矿权,由省国土资源厅委托省属国有地勘单位申请办理。省属国有地勘单位及其全资公司对所有新立预查项目均可参股,其比例暂定为不低于10%,不高于40%。
4.合作勘查项目的管理
(1)合作勘查项目承担单位,由省国土资源厅通过招标形式确定。同一整装勘查区原则上只能由一个国有地勘单位承担,勘查工程施工除外。
(2)合作勘查项目要进行总体设计,经合作各方共同审定,确定投资额度后分年度实施。优化设计方案须经专家论证后,征得合作各方同意。
(3)合作勘查的出资方式原则上应为现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4)项目承担单位和勘查施工单位,要加强对项目资金和技术的管理,严格遵守财务会计制度和技术规范,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和出资方的检查监督。
5.合作勘查项目的成果处置
(1)合作勘查的各方必须签订勘查合同。勘查合同要按照国家和省政府有关矿业权出让管理规定,约定未来矿业权处置方式。
(2)合作勘查成果可以部分或全部出让。出让时,同等条件下,合作方有优先购买权,各优势企业有优先受让权。
(3)对于已设采矿权深部的勘查成果,原则上应有偿配置给符合整合主体资格、参与合作勘查的在上部开采的矿业企业。
(4)对没有查明矿产资源储量、没有进一步勘查意义的合作勘查项目,经专家及合作各方共同审定后可予以终止。所余资金,按投资比例退回。放弃勘查的区域为社会公有。
这种合作勘查,较好地解决了政府基金独立运作所出现的诸多矛盾和难题。比如:①它解决了政府基金独立找矿对商业跟进所产生的“挤出效应”,如今是多种资金并进,不存在谁挤出谁的问题;②它解决了政府基金独立找矿对承担技术劳务的地勘单位,所产生的“打工仔”效应,如今是地勘单位也有了自己的股份,为自己找矿;③它解决了政府基金独立找矿,在获取找矿区块上,在矿业权的核算上的不公平竞争。如今是一个精英主体,享受相同待遇,执行相同制度;④它解决了政府基金独立找矿在一些领域(比如已设矿业权深部)难以进入的障碍,如今通过合作勘查都可以顺利进入。
(二)“订单找矿”与“风险定投”
“订单找矿”就是地勘单位以自己所拥有的矿业权为目标,吸引对矿业权有需求的矿山企业投资,实现优势互补。被吸引的企业,一旦看中这个矿业权,并愿意先支付一定的投资,让地勘单位自主地去继续开展勘查,便通过订单的形式,认购了这个矿业权,勘查完成之后,如果找到了预定者所需要的矿产资源,预付的投资者即可按评估价优先获得这个矿业权。
“风险定投”是在“订单找矿”的基础上,把供给和需求双方都做大,构建坚固的信用基础。供给方是以地矿局为单元,不仅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而且有经济实力,特别是有很多矿业权(他们叫“综合矿权包”);需求方则是有实力的矿山企业组建的投资公司,他们对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业权有广泛的需求,一旦达到详查,即可收购,他们所需要的是地勘单位成果迅速转化。
这种“风险定投”,实际上是一种融资形式。出资方给地勘单位的投资,相当于“预付款”或无息贷款。地勘单位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双方是债权和债务的关系。但是这种预付款,进入地勘单位之后,就是该单位的法人财产权,完全可以自主使用,不受提供资金一方的干预。所以地勘单位可以自己决定找矿目标矿种、找矿计划,有完整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形成了“用自己的钱,给自己找矿”的机制,彻底摆脱了“打工仔”的处境。
“风险定投”这种融资形式有其独特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它的使用周期比较长(5年),使用的范围和探求的目标没有严格的限制。这完全适应于矿产资源勘查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的特点。地勘单位在利用这些资金找矿过程中,可以有一个总体的、长期的、全面的谋划,有广泛的活动余地,有利于提高找矿效果。
(2)它是以借贷的形式出现的,是债权主体,不是股权主体。而且这个债主,所要偿还的不是现金,而是可供他们开发利用的矿业权。这就使传统的地勘单位在经营思想上必须转型,由只注重提供地质成果的数量,转到提供有现实利用价值的矿产资源,以便偿还债务。如果取得的地质成果债权人不要,那将陷入破产的边缘。这是巨大压力,也是最有效的机制。
(3)它主要是以拥有较多的矿业权、地质信息和找矿技能为信用基础。这就必然要求地勘单位要重视矿业权的获得,重视找矿技能的提高。
三、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与整装勘查的几个特点
(一)地质调查成果为地质找矿突破科学部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该省在“九五”末已完成了1:20万、1:25万的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物探、区域化探、区域水文与地质环境调查,实现全覆盖;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物化遥调查已覆盖了重要成矿带和重要经济区;对东秦岭—大别山构造带的基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十五”后期又启动了农业地质、城市地质调查;“十一五”期间,新领域地质服务工作得到迅速发展,同时,矿产勘查工作向新矿种、新领域延伸;持续的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科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信息,为该省找矿突破方案制定和科学部署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和支撑。
(二)遵循地质工作规律部署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该省找矿突破工作部署比较全面、协调,主要表现:一是部署既考虑突出矿产勘查,又考虑加强基础地质调查,把地质调查真正视为前期性、基础性工作,以保障矿产勘查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既考虑重要矿产,也考虑一般矿产勘查;既考虑金属矿产勘查,也考虑非金属矿产勘查,从保障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平衡,来考虑矿种勘查的平衡部署。三是既考虑加强矿产勘查,提高增量补给,也重视矿产的综合利用,集约节约利用,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供给。四是既充分发挥现实地质找矿科技手段,积极开展工作,又针对当前部署重大基础地质理论与科学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及应用等;地质工作部署总体上反映了既满足当前地质工作及找矿突破,又考虑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既考虑局部突破,也考虑整体协调发展的思路。
(三)整装勘查是矿产勘查找矿突破的主要形式,但不是唯一平台
该省重要矿产勘查是按固体矿产勘查和老矿山找矿两大部分部署展开,而固体矿产勘查又分为“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一般勘查区三个层次进行的。
整装勘查组织合作形式多样。根据针对老矿山深部外围的整装勘查、煤下铝土矿勘查、重要成矿有利区域矿权空白区整装勘查、同一矿区(带)矿业权密集区整装勘查、优势矿业企业资源需求情况和特点,合理组织并采取多种形式合作勘查和利益配置,以调动各方面参与整装勘查的积极性。
(四)地质找矿突破实践推动了地质工作的发展与转变
根据该省地质工作研究程度较高而又大面积第四系掩盖区及深部地质研究不足的情况,该省有些地勘单位提出了地质工作逐步实施以地面工作为主向三维调查发展,以基岩区为主工作向覆盖区发展,以生产型为主向生产服务型发展,以随生产项目研究向前瞻性研究发展等推动了地质工作发展。
四、国有地勘单位现状及改革发展设想
(一)基本情况
河南省国有地勘单位主要分属河南省地勘局、河南省有色地矿局、河南煤田地质局及河南省核工业地质局等。截至2011年底,省属国有地勘单位有35个,人员28993名,其中在职职工14331名,离退休14662名。省属地勘单位在找矿突破行动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他们不仅承担了该省绝大多数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的矿产勘查项目,而且积极拓展省外市场,在新疆、西藏、内蒙古等10多个资源丰富省(区)建立了资源勘查基地,部分地区已取得找矿突破。此外他们还积极走向非洲、美洲、澳洲、中亚及东南亚等地区进行矿产勘查,其中多个国家找矿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为我国资源战略做出积极贡献。与此同时,该省地勘单位还利用自己专业优势,积极服务,投身社会公益事业。
(二)改革发展设想
河南省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思路是:贯彻中发5号文件精神,遵循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步骤和要求,按照“精干过渡、以建促改”的基本思路和坚持“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1)建设好精干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即公益一类)。理清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关系,健全省级公益性地质工作队伍,为地方政府决策、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综合服务。
(2)建设好精干的商业性地质勘查队伍(做好地勘企业)。按照“一局一集团、一队一公司”的架构,引导地勘单位建设壮大各种类型的国有地勘企业、合资合作企业等,适时组建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和开发的匡有地勘集团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
(3)过渡好国有地勘单位(公益二类)。通过“精干”队伍,使地勘单位逐渐分离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过渡期国有地勘单位职能定位:继续作为财政投资地质找矿的主力军,保证财政拨款渠道不变,对取得突出找矿成果的地勘单位予以奖励;负责离退休职工管理、基地管理、授权监管国有企业资产。在过渡期内严格控制地勘单位队伍规模,基本上不再新增事业编制人员。同时,剥离其社会职能,将所属学校、医院等,按在编人员、占有资产状况整建移交地方。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规范政府投入完善地质找矿新机制的问题
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新机制,使地质找矿投入保持持续增加,需要研究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的关系,重点是研究政府投入的问题。
要健全完善地质找矿新机制,规范政府投入,明确功能定位:①“公益先行”做的是矿产资源调查和资源潜力评价等公益性地质工作,政府财政投入,费用核销;②“基金”的设立是为行使风险勘查资本市场(当前我国尚未形成)的功能。对于找矿风险大的社会资金不愿投入的地区(区块),通过“基金”投入工作,降低找矿风险,使社会资金有意投入,而对于社会投资意愿进行商业性勘查的工作地区(区块),“基金”不该去投入工作。“基金”作为周转金要有保值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界定“基金”的功能定位;③政府投入找矿的资金是政府作为出资人投入的资本(国有资本),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政府不能直接投资找矿,政府投资作为国有资本可投入到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国有资本股份)以及企业化的地勘单位。承担商业性矿产勘查的主体是企业,承担矿产资源勘查的企业要拥有矿业权;④目前收取的“价款”已不是原来文件的内涵,发生了异化,实际是炒卖资源,不少省(区)甚至出现空白地也收探矿权“价款”的现象,更是没有道理,因此要进一步明确价款的内涵及其功能定位。
(二)关于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地质找矿突破的问题
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找矿突破,才是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真正意义上发展方式的转变。调研中相关单位反映了依靠科技进步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制度和政策层面的建议,他们认为国土资源部颁布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方案》中,对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找矿突破的政策不明确、措施不具体,基层反映强烈,建议部在总结推广河南等省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找矿的有关政策措施,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资金无处投放、项目低水平重复的问题,解决目前一些传统地质理论指导效果不明显,一些传统的、过时的技术方法造成地质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三)关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问题
河南省近年来持续探索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取得了新突破,获得了新启示。建议国土资源部总结推广河南省经验,处理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关系。对于形成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基地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的补偿主体是政府;矿区勘查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补偿主体是企业。
建议国土资源部尽快研究综合勘查开发矿产资源的办证问题,制定相关政策和技术规程,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勘查、综合开发。
(四)关于建立完善探矿权退出机制的问题
河南省反映,部分县、市矿业权面积占其国土面积70%以上。但多数探矿权是由经济实力差、以运作矿业权为目的的小型企业登记,相当部分探矿权人没有开展地质勘查工作。而剩余的空白区,找矿潜力小,且难以整装勘查。在进行探矿权整合或开展深部找矿时,这些探矿权人不是漫天要价,就是不愿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很难协调。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矿业权管理促进整装勘查的通知》规定,“不参加整合又达不到整装勘查要求的探矿权人,由整合主体给予合理的补偿后退出。”但在实际操作中,因无法律政策依据而无法推进。因此,必须建立退出机制,有法律法规依据,有合理的补偿标准。这样既能解决“圈而不探”的问题,又能解决整装勘查中的相关问题。
(五)关于解决地勘队伍属地化改革的遗留问题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河南地质勘查院反映,由于该院未属地化,在省财政厅没有单位账号,不能承担河南省“两权”价款项目,由于缺少地方配套资金,申请“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勘基金项目”和国土资源部“国外风险勘查项目”也受限制,当前地质找矿任务繁重,项目很多,该院由于体制的原因,接不到任务,技术力量和装备处于半闲置状态。
河南省核工业地质局属地化后,隶属于省国防科技工业局,而现在该局不仅从事铀矿地质找矿,已经形成了地质矿产勘查、工程建设、地质产品生产为主的三大产业,而且在金、银、铅锌等找矿上取得重要成果。但他们感到目前管理体制不顺,不利于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希望归口管理。
以上问题的存在,影响地质找矿事业,也影响地勘队伍的发展和地质职工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建议在这次贯彻落实中央5号文件中,理顺管理体制,解决1999年改革中遗留的问题。
(原载《地质工作战略研究参考》2012年12月25日,作者与余养力、王希凯、陈元旭、张兴合作撰文)

3. 中共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关于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服务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意见

(豫国土资党文〔2010〕41号)
近年来,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严格保护资源,努力保障科学发展,积极推进资源高效利用,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总体来看,国土资源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仍十分严峻,资源利用的结构与布局还不尽合理,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还比较粗放,破坏浪费资源的现象还较为普遍,资源领域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资源供应还隐含着一定程度的风险和不可持续性。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服务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快推进资源利用方式转变
(一)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省委和国土资源部精神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专题研讨班上提出,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省委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提升认识求加快转变、坚持发展求加快转变、重在持续求加快转变、突出创新求加快转变、统筹协调求加快转变、有效运作求加快转变。国土资源部徐绍史部长在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要求,要以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为主线,把稳增长与调结构、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积极主动服务与严格规范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更加主动地参与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全系统各单位、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国土资源部的决策与部署上来。
(二)深刻理解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国土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支撑,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省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少、矿产资源人均保有量少和禀赋不够好的基本省情不会改变,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持续上升,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全系统应当深刻认识到,当前土地和矿产资源保障的压力越来越大,表面上是资源供应总量不足的压力,实质上是对现有的资源利用结构和利用方式的冲击,是对传统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是国土资源开发利用领域长期以来积累矛盾的集中体现和激化。因此,缓解压力、破解难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改革创新,以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研究落实促进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的政策措施
全系统各单位、各部门要把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作为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认真研究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要结合“保发展、保红线”工程2010年行动,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突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变、保红线”主题,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努力在深化土地调控政策、完善节约集约用地机制、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等方面下功夫,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结合巩固扩大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成果,以提高矿产资源保障水平为目标,进一步探索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新机制,努力在实施深部找矿和整装勘查、深化矿产资源整合、加强矿产综合开发利用、完善矿业循环经济体系、保护地质环境等方面下功夫,推进业务管理创新和工作模式创新,不断提升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水平。
二、加强规划引导,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力空间布局
(四)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全面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保障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中原城市群等重点区域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发展,促进全省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按照土地规划、城市规划和产业集聚区规划“三规合一”的要求,进一步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合理引导生产力空间布局,引导区域经济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引导、调控和保障各类项目建设,优化不同区域的用地布局,推进生产要素向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带、产业集聚区和中心城镇集中。城市、村镇、交通、水利、能源、旅游、生态建设等有关规划,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
(五)统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
积极争取国家早日审批并实施《河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一2015年)》,加快推进省辖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开发与保护并重,进一步加强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超前部署重要矿产资源勘查;积极推进省部合作,加快实施《河南省地质找矿总体部署方案》,落实“6139”地质找矿计划;坚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相结合,立足省情推动矿业经济健康发展;统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立足省内并广泛开展对外合作进行矿产勘查开发;坚持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统一,正确处理矿产开发与其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以及相关产业的关系;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使矿产勘查开发有序进行。
(六)科学规划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
充分利用省部合作平台,加快中原城市群国土规划编制进度,统筹协调全省土地利用、城乡建设、能源、交通、水利等空间类规划,协调城乡区域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调控资源供应总量和结构。争取到2020年,使规划区内的国土资源和国土空间得到合理配置,形成国土开发利用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结构趋于合理,城市群内核心层、紧密层和辐射层实现良性互动,城市群的要素集聚、辐射带动、自主创新、整体竞争等能力显著增强,区域生态环境和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的国土格局。
三、深化资源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七)实行差别化的土地供应政策
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合理调控各具体项目土地供应的总量、布局、结构和时序。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坚持分类指导、有保有压,优先保障省政府确定的重大产业升级项目和低碳经济产业用地,积极保障重点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用地需求。严把项目用地预审和审批关口,坚决抑制“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搭车用地,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限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节能减排。探索将工业用地价格、出让年期与竣工投产后产出效益有机结合的方法,对符合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向的用地,在价格、租金和供应时序上实行与一般性项目用地有差别的供应政策,进一步增强土地调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八)规范房地产用地供应和监管
科学编制并严格落实住房特别是保障性住房用地年度供应计划,合理确定住房用地供应总量和结构,确保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自住性中小套型商品房建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严格限制低密度、大套型住房建设用地供应,严禁向别墅类项目供地。规范商品房用地出让行为,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统一、规范的市场建设要求,坚持和完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加强房地产用地监管,实施住房用地竣工验收申报制度,加强对住宅用地开发利用情况的动态监测,强化房地产用地特别是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后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九)加强土地收购储备和市场调节
在坚持政府主导、集中统一的前提下,将城市存量建设用地和其他依法列入收购储备的用地纳入土地收购储备范围,增强市、县政府土地调控能力。各地要根据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按照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的规定,科学制订土地收购储备和供应计划,适时适量调节土地供需总量,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控土地供应价格,引导投资和建设。探索产业集聚区工业用地储备制度,对产业集聚区新增用地通过各级土地储备机构进行适度的基础设施开发整理,尽快形成工业用地条件,优先保障高新技术工业项目或符合产业导向的招商引资项目,努力缓解部分工业项目用地急与征地时间长的矛盾,逐步改变“土地跟着项目走”的被动状况,形成“用地引导项目”的良性循环。
(十)深化重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
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意见》(豫政办〔2010〕25号),以煤、铝、铁、金、钼、钨、铜、铅、锌、锑等矿种为重点,深化资源整合,进一步提高矿产勘查开发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加快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在保护矿业权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采取兼并、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对已设矿业权进行深度整合,使矿业权的设置能够适应整装勘查和大规模开发的需要。合理设置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适当提高企业注册资金、生产能力和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的准入“门槛”,探索建立淘汰和退出机制,努力提高矿产开发的规模效益。
(十一)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制度
按照摸清家底、适度超前的原则,对钼矿、铝土矿、煤炭、天然碱及深覆盖和低品位铁矿等重要矿产以及稀土、铀等稀缺矿产,由政府出资进行地质勘查,形成一批重要矿产地并纳入储备。对国家出资形成的重要矿产地、处于禁止勘查与禁止开采区内的矿产地、技术条件不成熟以及开发利用不经济的矿产地和需要进行总量调控的矿种涉及的矿产地等,有序进行储备。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供需形势,有计划地有偿出让储备矿产地,有效调控市场,保障资源供应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四、创新利用方式,积极构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
(十二)加强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引导
按照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从严控制城市用地规模,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建设紧凑型城市。按照价格反映稀缺的原则,努力将土地利益调整机制具体化,一方面加大新增建设用地的取得、使用和保有成本,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的渠道,加快形成以对内挖潜为主要特征的节约集约用地“倒逼”机制。对批而未征的土地,依法依规调整建设用地区位,予以充分利用;对征而未供、供而未用的土地,加大清理处置力度,重新安排使用。研究建立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土地管理绩效等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单位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办法。着重加强对产业集聚区节约集约用地情况的考核与评价,并将结果作为产业集聚区用地指标配备、扩区和升级的依据,把产业集聚区建成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用地的示范区。
(十三)大力推广应用先进节地技术
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条件及标准,坚决制止城市建设“摊大饼”式的无序扩张,严禁建设脱离实际需要的宽马路、大广场和绿化带,限制低层建筑,合理提高城市建筑容积率。积极研究政策,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加大建设和使用多层标准厂房的力度。对用于建设多层标准厂房的项目用地,优先解决用地指标;对规定应当使用标准厂房的建设项目必须进入标准厂房。
(十四)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完善采矿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等技术经济指标体系,推广应用矿产综合开采利用技术,鼓励贫富兼采、综合回收。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把拉长产业链条、发展高附加值后续产业作为后备资源配置的重要条件,支持省骨干煤炭企业、重点氧化铝企业、钼矿优势企业等发展或联合发展精深加工业,鼓励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积极推广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五、搞好统筹协调,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五)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认真落实政府负总责、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加强考核、监督与奖惩。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努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基础建设,对基本农田保护图实行省、市、县、乡四级入库备案管理,将基本农田保护指标逐级进行分解,落实到图上、地块、村组和农户,保证全省基本农田维持在1.017亿亩以上。
(十六)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整合使用各类土地专项资金,努力聚合其他涉农资金,统筹协调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废弃地复垦以及未利用地开发等各类活动,积极推进“千村整治”试点工程,探索实践新形势下保护耕地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途径。加快实施土地开发整理提速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快推进南水北调渠首及沿线土地整理重大项目工程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探索创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机制,鼓励有实力的国有地勘单位参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进一步提高项目质量。加大农村闲置地、荒坡地、废弃地以及低效利用土地的清理盘活力度,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平台,为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用地空间。
(十七)加大地质环境保护力度
全面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明确矿山企业的治理恢复责任和义务,监督检查矿山企业开展工程治理。对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争取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用于历史遗留的、无责任主体的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重点开展城乡居民区周边、交通干线沿途可视范围内的山体破损、地面塌陷等环境影响大、社会各界关注程度高、治理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突出的成区连片示范区治理,争取经过5至10年的时间,使全省矿山地质环境状况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六、推进改革创新,努力提升保障科学发展的能力
(十八)进一步完善土地预算制度
依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供地政策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配合发展改革等部门做好重点项目遴选工作,科学编制土地预算,努力使重点项目用地总规模与国家下达我省的年度用地计划指标相适应。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的原则,对纳入重点项目范围的建设项目预留用地计划指标,待用地审批时统一配置。对符合进入开发区、产业集聚区条件的项目,原则上不单独选址供地。按照“一般项目靠挖潜”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市、县依靠集约挖潜解决县域经济发展和其他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加强对用地计划指标执行情况的跟踪管理和检查,将未及时使用的调剂给其他急需用地的建设项目使用。
(十九)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建设研究,完善土地确权登记制度,进一步做好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改革征地制度,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全面实施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支付征地补偿费用,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抓好试点,总结经验,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围绕城镇化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研究农民进城后集体土地再利用问题,积极探索农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等新途径,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二十)探索构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新机制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的要求,探索构建各级政府及企业相互联动,公益性地质工作、地质勘查基金与商业性矿产勘查有机衔接,地质找矿与矿产开发紧密结合,地质找矿与矿业权管理及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协调配合的地质找矿新机制。紧密结合我省资源省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构建以规划为龙头,以矿业权管理为核心,以矿业权准入制度为引导,以矿业权计划投放为调节手段的矿业权管理制度体系,形成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按照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省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尽快出台改善地质勘查工作外部环境、矿业权优先配置、成果收益分配、找矿成果奖励等政策,支持和鼓励地勘单位探索内部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
(二十一)研究落实“两保一高”激励约束机制
深入贯彻《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严格保护耕地保障科学发展实现土地高效利用的若干意见》(豫政〔2008〕44号)精神,积极会同有关部门,运用政策、资金、项目、指标等手段,建立完善“两保一高”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出台“四个挂钩”政策的具体措施,即: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省集中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使用与各地“两保一高”绩效挂钩,将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分配与各地重点项目建设情况挂钩,将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分配与盘活挖潜存量建设用地情况挂钩,将“两保一高”工作绩效与各市、县(市、区)政府年度责任目标考核挂钩。通过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促进国土资源的保护与高效利用。
(二十二)持续推进国土资源系统政风行风转变
完善土地、矿产等许可、审批、审核事项的网上报送、内部会审等程序,严格落实申报资料补正一次性告知制度,优化审批程序,简化报批材料,压缩办结时限,加强上下沟通和部门协调,强化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做到依法、按时、高效。加强全系统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推进“两转两提”,突出职能转变和作风转变,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努力在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效。(此件发至各省辖市国土资源局,省煤田地质局、省测绘局,厅属各单位,厅机关各处室)
2010年5月26日

中共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关于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服务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意见

4.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我省矿业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多年来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并没有完全改变粗放型增长模式,出现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资源不足、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走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作为矿产资源的大省,要摆脱传统发展模式,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是必然的选择。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以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努力建设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生态省。”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应进一步强化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并以此作为中国重大的历史任务和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中央为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创建作了有力的推动,也为我国矿业发展指明了道路。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它关系到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关系到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问题。
诞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他们虽然没有系统撰写关于物质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门著作,但对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和能量转换、废物再循环等方面的论述都相当丰富。早在19世纪,当时资源循环问题并不像现在这样突出,人们对环境问题普遍缺乏认识的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依然发现了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
马克思在解释人与自然关系时提到:“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可见,人们在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人们与自然之间必须和谐相处。“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质上就是人类从自然界获得资源,然后加工成所需要的产品。这生产过程,也是将生产中产生的废物及产品使用后的废弃物排放到大自然的过程。马克思的这种变换理论,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问题,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没有得到合理的控制和调整,从而造成的后果。
马克思恩格斯还尖锐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问题、住宅问题以及工人劳动环境恶化给健康造成的危害等问题。马克思指出,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们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来进行物质变换。这就是说,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在于人类对自然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马克思还告诫人们,经济活动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违背和超出自然规律就会受到惩罚。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这方面的经典论述,高瞻远瞩,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发展矿业循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农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一、循环经济与矿业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及其特征
循环经济,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长期演变的一个产物。从历史上看,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是传统经济模式,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是以“资源———生产———流通———消费———丢弃”和“资源———产品———废物”为社会运行模式,不加处理地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经济增长以大量消耗自然界的资源和能源以及大规模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种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具体做法是在生产链终点或者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的处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对自然界的危害。“末端治理”模式的理论依据前期主要是庇古的“外部效应内部化”,认为可通过征收“庇古税”来达到减少污染排放的目的;接着“科斯定理”也成为末端治理的又一理论依据,提出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并且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后来,又兴起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认为环境污染与人均GDP之间存在倒“U”关系,随着人均GDP达到某个程度,环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等;第三种是循环经济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循环经济认识的逐渐深入,人们提出了一系列诸如“零排放”、“物资减量化”、“生命周期评价”、“延伸生产者责任”、“生态效益”、“生态工业园”等循环经济思想是一种由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在传统经济中资源的利用则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和能量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所有的物质和能量在这个不断进行交换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循环经济考虑的是如何在既定资源存量的前提下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不是经济增长的数量。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这是国际上公认的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是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再利用”原则是指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资源化”原则是指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可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二)矿业循环经济及其内涵
矿业循环是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矿业系统,是它在矿业系统中的推广和应用。具体来讲,矿业循环经济是指地球上的矿产及矿产品,遵循矿产物质的自身特征和自然生态规律,按其勘查、采选冶生产、深加工、消费等过程构成闭环物质流动,与之依存的能量流、信息流内在叠加,达到与全球环境、社会进步等和谐发展的一个经济系统。其核心是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它是人类经济系统的基础,对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有重大的影响力,而其本身发展又受到科学技术水平、人类认识水平的制约。
矿业循环经济与传统的矿业经济有着本质区别。传统的矿业经济基本上是一种由“矿产勘查——矿产品——消费——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一高一低)为特征,系统内物质流交流叠加很少,造成出入系统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内部相互交流的物质流;产品生产链较短,表现为粗加工多、精产品少,矿产资源利用率低,粗加工产品长距离运输等;局部地区矿产品的过量开采造成不少环境问题,有些难以治理,现在矿山通常只注意到矿坑水、选矿废液的中和,少量矿山的复垦等末端治理。矿业循环经济是一种“矿产勘查——矿产资源——产品——再生矿产资源——最终排放”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矿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减少对矿产资源的消耗,把矿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形成“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实现系统内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矿物质交换,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内的矿物质和能量,从而产品产业链得以延长,产品质量提高,使用寿命增加,矿物质的综合回收率大大提高,从根本上消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当前我省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综合我省矿业发展现状特征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省矿业发展必须选择走循环经济的道路。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资源大省、矿业大省。长期以来,由于粗放型增长方式使矿产资源破坏和浪费,资源形势严峻。一是,各种矿产的开发力度不均衡,有的矿产已属强力开发,如:煤、石油和天然气、铝土矿、金、铁等。但有的矿产开发力度不够,如:钼、珍珠岩、红柱石、岩盐等,都是我省最丰富的矿产资源,但尚未达到适度开发的程度。二是,矿产综合利用程度不高,造成资源浪费。一些共生伴生矿产在开发中未综合回收利用,随着矿产的采出,伴生矿未悉尽回收,造成极大浪费。三是,矿产品加工程度低,矿山企业效益不高。矿产品深加工程度低,高、精、细高附加值产品少,廉价矿产品为主,矿山企业效益不高。四是,乱采滥挖、采易弃难、采富弃贫现象较为普遍。五是,科技水平低,工艺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量大。废弃物乱堆乱排,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道堵塞、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从以上情况来看,要促进我省跨越式发展,就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是提高我省资源利用率、缓解资源短缺、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一,发展矿业循环经济是实施我省资源战略的重要因素。加快发展矿业循环经济,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二,发展矿业循环经济是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发展矿业循环经济要求矿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实行永续利用方针。尽量减少浪费和废弃物的产生,从而减少污染,达到环保要求。同时对最终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使资源利用后,废弃物零排放,实施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第三,发展矿业循环经济也是提高科技水平、提升工艺技术、改善技术和生产管理、加大自主创新、提升矿山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矿山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发展矿业循环经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矿山企业竞争力得到尽快提升。总之,从我省矿业发展现状来看,发展矿业循环经济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稀缺和环境污染两大问题。积极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构筑矿业发展新模式,实行资源环境利用和清洁生产,废弃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这也是我省矿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发展我省矿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矿产资源是我国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是一种耗竭性资源,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我省大部分的能源、工业原料和农业生产资料是以矿产品为原料的。矿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工业体系的基础和先导。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对矿产品的旺盛需求和较强的依赖性,是无法彻底改变的。因此,有必要要抓紧认真研究、探讨发展我省矿业循环经济,促进我省矿业健康、顺利地可持续发展。
(1)认真实施3个原则,做到生产过程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生产过程属于循环经济中从资源投入到产品形成的过程。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符合科学规范,从源头把关,预防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具体有以下3个原则:①减量化: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在生产中,矿业企业可以通过减少原料使用量、重新设计生产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②标准化;在生产中,尽量采用标准设备和零件。例如采掘、运输机械等设备局部零件便于更换,而不必更换整个设备。即使在设备使用生命周期结束之后,也易于拆卸和综合利用,而不必整机报废。③清洁化:在生产过程中,要尽量减小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不利影响。如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减少矿石的采掘量,生产过程中无用的矿石或矸石尽可能用于回填。上述3个原则的实现,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积极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
(2)综合利用废弃物,实现资源的循环发展。循环经济的第二个环节将废弃物转化为新的资源,使物质得到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和标志。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主要包括使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减量化依靠重复利用,无害化则依靠填埋焚烧。废弃物的资源化可以将矿石或矸石作为原料来生产水泥,煤层中的瓦斯可以集中抽放用于民用。
(3)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发展矿业循环经济,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保证在发展过程中有先进技术的支撑。主要是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利用技术、污染防治技术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等四大技术体系的发展。与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三原则相匹配,生产、消费、分解三功能相协调。清洁生产技术保证进入生产过程的资源量最少,产生的废弃物最少,能源消耗最少;废弃物利用技术保证在生产流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处理成为下一个生产过程、下一个生产部门或行业的原材料;污染防治技术则保证对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和暂无法再利用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保证对环境危害的最小化;地质灾害预防技术则保证对采矿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精确预测和预先防治,力争采矿活动不会对矿区及周边地区环境质量造成大的影响。
(4)加快建立和完善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研究制定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循环型矿业经济的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包括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技术等促进循环型矿业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和制度。矿业企业要用好用足国家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
(5)加强宣传教育,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矿业循环经济的科学理念。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转变观念,树立新型的矿业循环经济科学理念,发展循环型矿业经济不是少数人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矿业部门一家的事情,它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进行长期发展。各职能机构、矿业企业、地勘企业都要参与进来。同时要加大对循环型矿业经济及其在环境保护和减少资源消耗方面重大作用的宣传,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矿业循环经济建设。使全社会都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认识到发展循环型矿业经济是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出路之一,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6)积极促进绿色消费。绿色矿产品不仅指被消费的矿产品是对人类和环境无毒无害的,而且也指这种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消费过程中和消费后产生的废弃物对人类和环境也没有危害,并且其废弃物易于分解而再资源化。鼓励人们消费及使用绿色矿产品和以再生资源为原料生产的产品,减少一次性产品的消费和使用,达到矿产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7)充分发挥经济手段作用。通过市场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调节社会供求关系,促进生产者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方式,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由于环境的恢复和资源的供给在一定时间内是有限的,这种“资源环境的稀缺性”,一方面,引发资源价格和环境价值的提高,加大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迫使人们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为基础,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在降低资源使用总量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的情况下,利用科技不断拓展循环链,增加物质产品的种类,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经济需求和生态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此外,征收环境税。对有害于环境的活动、产品、服务征收一定的费用,来影响特定的生产方式和消费形式,以遏制经济活动中的污染排放超标,这也是十分必要的。而产品税和污染税则是促使人们按照“3R”原则进行经济活动的有效激励机制。
(8)建立矿业循环经济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发展矿业循环经济非常有必要建立完整、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通过一系列的指标评价,才能衡量循环经济的发展程度,考核资源利用的效率。才能进一步指导矿业循环经济的实施与改革。循环经济的理论大多是借用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基础,评价方法也离不开这些领域科学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如:系统分析、物质流分析与管理、绿色核算、生命周期分析、全成本核算、环境管理等等。只有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发展矿业循环经济所需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客观地反映实际状况,得出正确的综合评价,从而使矿业循环经济健康顺利地发展。
总之,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原则,指导矿业实施循环经济,有利于节约资源,缓解当前资源约束压力,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矿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也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实施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5. 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探索

鹤壁市是河南省重要的资源型产业基地。长期以来,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给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沉重压力。近年来,我们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明确把发展矿业循环经济作为促进全市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初步探索出一条由“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到“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由资源依赖型向资源效益型、资源生态型转变的矿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有力支持了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
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一)矿产资源概况
目前,我市共发现矿种33 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23 种,其中煤、白云岩、玄武岩、水泥灰岩为我市的优势矿种。煤炭原探明储量为11.42亿吨,目前保有约9亿吨,煤层中约含有100亿立方米的瓦斯气;白云岩为冶炼金属镁用原料,共有矿产地17处,资源储量约2.5亿吨,已探明3700万吨,保有储量3200多万吨;水泥用灰岩预计储量8.5 亿吨,已探明两处约1.6亿吨,保有储量为1.3 亿吨;玄武岩在我市主要用于高速公路路面材料,矿产地有三处,储量约4200万吨,已探明2000万吨,已基本采完,其他地方暂定为禁采区保有1700 万吨。除此之外,我市还有丰富的建筑用石料灰岩约10亿吨,花岗岩、石英砂岩等也有一定的储量规模。
截至目前,全市开发利用的矿产19种,占发现矿种的60%。其中煤炭开发规模最大,2006年核定生产能力为966万吨,包括国有煤矿(鹤煤)9家734万吨和地方煤矿21 家264 万吨。其他开发规模较大的非煤矿山有水泥灰岩、建筑石料灰岩、白云岩、玄武岩等,共214家矿山,总生产能力为996万吨。目前全市共有持证矿山244家。
(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鹤壁虽然是一个资源型城市,但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粗放现象还一定程度上存在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矿山企业多,但规模总体偏小。特别是非煤矿山企业,大型矿山仅占矿山总数的0.9%,整体实力不强,并且存在着严重的短期经营思想,不能严格按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开采。二是工艺装备落后,技术水平低,市场适应性差;矿产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矿产品产业链短,多数企业以销售原矿和初级加工品为主,经济效益差。三是资源利用率较低,还存在浪费现象。
2.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由于观念、体制等原因,我们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监督管理还有很多漏洞。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罚代法等现象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国家财产的流失。
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环境破坏严重
一是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由于大多数矿山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环境保护意识差,废水、废气、废渣随意排放、堆放,造成水体、大气污染等严重环境污染和大量土地被占用。二是实践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矿区生态恢复和复垦制度,部分废旧矿山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和恢复,占用和破坏了大量土地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地面塌陷和沉降等地质灾害。
二、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鹤壁市委、市政府针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充分利用鹤壁作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市的优势,大力开展了矿业循环经济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资源整合方面
积极开展了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对原有的48对小煤矿进行整合:对25个小煤矿联合重组为10个,设立独立块段9个,关闭12个,2个小煤矿经改造形成年产30万吨能力煤矿。
对188个建筑石料灰岩矿和3个玄武岩矿开采企业实施整合,资源整合后,规划保留各类建筑石料灰岩矿山141个,玄武岩矿山1个,其中规划年生产能力10万吨以上联合重组建筑石料灰岩开采企业20 个,年生产能力30万吨联合重组玄武岩开采企业1个,单独保留建筑石料灰岩矿山121 个。目前,规划整合的20家,其中15家已换发新证;单独保留的121家,其中70家已换发了新证;自行退出11 家,其他40 家采矿登记手续换发工作正常进行;拟关闭的16家,其中15家已关闭,1家采矿许可证年底到期实施关闭。
(二)煤电产业方面
煤矸石、矿井水、瓦斯(煤层气)都是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针对这些废弃物,规划和开工建设了一批项目,形成了以“矿井水———电厂发电循环水”、“煤层气———发电”、煤矸石、粉煤灰———新型建材、煤变电、电厂脱硫改造等为重要内容的煤电产业链,实现了综合利用。鹤煤集团2×13.5万千瓦综合利用热电联产项目,年可消耗煤矸石、煤泥、劣质煤70万吨,替代分散运行的46 台小锅炉向新区集中供热。与使用小锅炉相比,年减排二氧化硫400多吨;所产生的粉煤灰全部做成陶粒沙及砌块,既可替代河沙,同时可减少灰场占地300 余亩。鹤煤集团2004 年在河南省率先安装投运了2台500千瓦瓦斯发电机组,每台机组年抽采瓦斯气160万立方米,目前已有12台500千瓦发电机组投入运行,年发电4080 万千瓦时,可有效利用煤层气1940.12万立方米。2007 年再安装10 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后,年发电量可达6358 万千瓦时,折合标煤2.57 万吨,利用煤层气2338万立方米。在建的年处理3249万吨矿井水综合利用项目,2007年9月底项目建成后,用于2×13.5 万千瓦热电厂和2×60 万千瓦电厂生产用水。目前煤矸石烧结砖和粉煤灰制品项目,总规模达到7.2 亿块,2007 年底全部建成后,不仅可消耗掉全市当年产生的全部煤矸石和部分粉煤灰,还能逐步消耗多年堆存的煤矸石,满足全市建筑用砖需要。电厂一、二、三期等正在建设脱硫设施,年底脱硫项目全部建成后,全市电厂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3万吨,脱硫后伴生的硫酸钙和亚硫酸钙7万吨可用于生产水泥和高品质石膏。
(三)水泥产业方面
与煤电产业相衔接,利用粉煤灰、废渣和脱硫伴生物作为年产4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企业的掺和料;利用水泥煅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建设发电项目。以同力水泥公司为龙头,形成了“粉煤灰———水泥”和“水泥余热———发电”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利用产业链。同力水泥公司利用煅烧工序排放的余热进行发电,装机容量2×0.9万千瓦,2007年9月份建成后年可发电1.2亿度,为自身年用电量2.8 亿度的40%;发电运营成本是外购电价的1/4,节约标准煤5.6 万吨,每年可增加效益3738 万元。利用电厂排放的粉煤灰和工业废渣作为配料生产水泥,目前全市3条水泥生产线每年消耗粉煤灰(废渣)50万吨。
(四)金属镁产业方面
发展工业废水———水煤浆———金属镁冶炼、废渣———建材及镁深加工产业链。以维恩克公司为龙头,利用新型水煤浆冶炼法和蓄热式还原炉技术改革传统工艺,使能源综合利用率提高2 倍,吨镁成本降低2500 元,能耗和环保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综合利用工业废水生产水煤浆,已投入运行,利用金属镁废渣生产新型建材项目已建成,达产后年消耗废渣10 万吨。与此同时,积极推进镁合金压铸件、镁合金板材等镁精深加工项目,以及高温烟气余热回收等镁冶炼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
(五)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面
投资420万元,开展了鹤壁一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该项目治理工程共填埋废弃矿井19对、整理土地1100 亩、新增耕地300 亩。通过治理,周边村庄及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成功申报了浚县大伾山风景区、鹤煤集团四矿、鹤煤集团七矿三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共争取上级资金580万元。浚县大伾山风景区项目将集中对原有废气采石场进行治理,项目完成后,将复垦耕地100余亩,景区生态环境也将得到较大改善;鹤煤集团四矿治理项目完成后,将对当地铁路沿线及周边耕地部分存在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起到较好的缓解作用;鹤煤集团七矿项目主要是对原来的沼泽地进行治理,项目完成后,将修建涵洞工程47米、管道工程672米、护坡工程622.54平方米,并新增耕地20余亩。
三、下一步需要做好的几项工作
综合考虑鹤壁这几年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工作情况,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发展矿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现阶段社会对其认识不足,现有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还不能适应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个别领导干部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还存在偏差,政府部门和矿山企业片面强调经济增长而忽视人与自然生态的相互协调;有些领导也讲循环经济,但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建设机制与保障政策等还有待进一步把握。因此,发展矿业循环经济首先必须要提高对循环经济的深刻认识,转变传统观念。
(二)进一步加大整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力度
进一步加强机构建设,强化县、区、乡监管职能,加强监管力量,责任到人,建立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查处违法开采行为的快速反应机制,加大矿产资源执法监察力度,形成市、县(区)、乡、村四级监督管理网络,维护矿产资源开发正常秩序,促进矿业经济稳定发展。
(三)强力推进资源整合,努力提高矿产资源开发总体水平
在完成全市煤炭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要全力推进其他矿种的资源整合工作。积极推进矿山企业联合重组,彻底解决矿权分散、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治理乱采滥挖、无序开采,最大限度地减少矿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资源合理、有序、高效利用,增加矿业经济发展后劲。
(四)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开采准入的管理
根据我市采矿权审批权限,进一步加强开采矿产资源的管理,严格市场准入标准。严格按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设置采矿权。凡参与资源开发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相应的管理水平,防止盲目参与资源开发,造成资源浪费。
(五)制订发展循环经济相关政策法规,加强矿产资源行政管理
矿业循环经济必须要有一整套健全的政策法规来规范人们的矿产开发利用行为,并支撑其发展,还要有相关的优惠政策来鼓励、促进和引导矿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要建立健全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提高监管执法人员的素质,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理顺市县各级政府之间和政府部门之间在矿产资源管理中的权属关系,做到权责明确,保证矿产管理部门能够真正按照国家所赋予的职责对其所辖区域的矿产资源做到依法管理和保护,并科学合理地加以开发和利用。

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探索

6. 关于我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深部找矿问题的几点思考

郭保健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六地质大队)
我省是有色金属工业大省,主要有色金属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同时,我省也是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大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加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对保障我省有色金属工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勘查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豫西铝土矿的发现使我省成为我国铝工业的最重要的基地,小秦岭、熊耳山、桐柏等地内生金银矿产及多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使我省成为全国第二大黄金产地,同时使灵宝、栾川、桐柏、嵩县、洛宁等县(市)的经济实力上了新台阶。近年来,豫西南铅锌矿、汝阳东沟钼矿、豫西铝土矿、小秦岭及熊耳山西段深部找矿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但总体上来说,这些进展与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从地区分布上来看,我省主要有色金属成矿区带已有较高的勘查程度。从矿权分布上来看,重要成矿区带内已很少有找矿空白登记区,浅表矿产资源的找矿潜力越来越小。由于我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总体勘查深度大多在300m以浅,深部找矿还有较大潜力。近几年,在小秦岭、熊耳山及豫西铝土矿区等地现有矿山深部进行的勘查活动,均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加强深部勘查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我省重要有色金属成矿区带的深部找矿潜力
科学研究和近年来的找矿实践表明,我省重要有色成矿区带还有很大的找矿潜力,特别是深部找矿潜力巨大。①就铝土矿来说,我省浅表矿产资源潜力已经不大了,但300~1000m深度铝土矿仍有很大潜力,这些地区主要位于现有煤矿开采区之下或其他覆盖区。②对金银及铅锌矿来说,我省位于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域,内生金属成矿强度大,剥蚀深度适中,深部找矿潜力大,在小秦岭、熊耳山、崤山、卢氏—栾川一线及北秦岭一带均有较大潜力。③钼矿资源是我省的优势资源,在华北地块南缘具有非常优越的成矿条件,近几年的找矿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发现了新的类型,找矿工作仍大有可为。
近来的研究也表明,我省华北地块南缘及北秦岭地区的不同矿种、不同类型的中生代内生金属矿产具有成因联系,在区域上构成一个成矿系列,这对找矿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三、影响深部找矿工作的主要因素
对我省多数有色金属矿产来说,加强深部找矿是今后的主攻方向。但深部找矿面临着诸多挑战,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据统计,发现并探明一个矿床平均需要约19年,约1/3的矿床是经过20年以上的时断时续的勘查才获得成功的。由于深部的不可预测性,深部找矿不确定因素多、技术难度大,找矿风险大,找矿成本明显增高,因此,往往需要长时间、大投入的反复探索,才能取得找矿效果。
笔者认为,影响我省深部找矿工作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因素。深部勘查需要大量的深部工程,不论是钻探还是坑探,深部工程的费用均较大,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
(2)技术因素及找矿风险。由于深部勘查成本高,因此,在施工工程的布设方面,不管是矿山企业,还是地勘单位,往往都很慎重。由于成矿作用本身的不均性和找矿工作的风险性,即使我们使用了地质、物探、化探及遥感等综合方法,对矿区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仍不能保证矿产勘查的成功。
(3)矿床类型因素。除铝土矿外,我省内生金属矿产脉形矿体众多,特别是薄脉形矿体。在不少矿化集中区,由于矿化的不连续性和含矿系数不高,钻探找矿的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4)人因素。目前我省高水平的找矿专家非常紧缺,同时,由于受体制、机制的影响,找矿专家的积极性也未充分调动起来,这也是影响找矿效果的重要因素。俗话说,找矿三件宝:“有人、有钱、运气好”。充分调动找矿人员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
除此之外,我们在成矿理论和成矿模式的创新方面、深部勘查技术的突破等方面都还有待加强。总之,只有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四、加强有色金属矿产深部找矿工作的建议
(1)建立多渠道深部找矿投入机制。以省级财政支持为主体,矿山企业、地质勘查单位及其他社会出资人共同出资开展深部找矿的资金投入机制。重点利用省矿业权价款地质找矿专项资金,在重点成矿区带安排重点铝土矿、金、银、钼、铅、锌等有色金属矿矿种勘查项目;同时积极争取中央各类勘查资金支持,特别是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周转金)、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等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要明确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地质勘查的主要目的不是投入资金的回收和利润回报,而是形成资源储备,提高全社会的资源保障能力。
(2)提高深部找矿科技水平。我省将加大深部找矿的科技投入,集中力量组织科技攻关,研究解决重点矿种、重点成矿区带的深部找矿问题,大力推进成矿理论、找矿方法和勘探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与推广应用。
(3)加强深部找矿项目管理。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建立项目管理的约束机制和项目监理制度,实施对深部找矿项目的全过程监管。
(4)发挥公益性矿产地质调查成果的作用,使公益性地质成果让全社会共享。国家和省级财政在大中比例尺(特别是五万分之一)矿产调查方面投入了大量经费,但这些成果目前还主要由项目承担单位享用,基本上没有发挥公益性成果的“公益”作用,这对加强地质找矿是十分不利的。
(5)发挥我省各勘查局的作用。目前地勘队伍仍是深部找矿的主体,因为各勘查局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了找矿地区和矿种等方面的专业分工,有各自的资料和人才优势,要发挥各自特长,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格局。

7. 关于参加中南地区地勘(矿)局长研讨会有关情况及河南省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情况调研的报告

4月12日~14日中南地区地勘(矿)局长研讨会在河南郑州召开,根据部地勘司安排,由地勘司、经研院、中矿联地勘分会有关同志组成调研组参加了研讨会,并就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会议的基本情况
这次中南地区地勘局长研讨会,由国土资源部地勘司与河南省地矿局共同举办,参加会议的代表有中南地区六省(区)地勘局长及有关人员,应邀参加会议的有中矿联地勘协会、报社、甘肃等7个省地勘局、河南省内有关地勘单位的负责人,与会代表共约70人。会议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加强地质工作、实现新的找矿重大突破、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研讨会上代表认为,《决定》出台后全国地勘工作整体形势发展良好,地质工作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地质工作,有关各省(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包括出台实施意见、召开地质工作会议、起草配套文件,各省(区)在加大地勘工作投入、加强地勘行业管理、落实有关政策等方面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二是地勘单位普遍加快了改革发展步伐,围绕实现找矿突破、提高服务能力、完善体制机制、调整队伍结构、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积极进展和新的成效。
研讨会认真分析了当前地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总体认为,一方面,受当前国内外“矿业热”的市场利好因素的影响,地质工作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整个地勘行业能否实现持续发展,值得重视和研究。代表认为,当前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地勘单位要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要进一步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进一步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在发展中增强能力,在服务中谋求地位。
与会代表认为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中南地区地勘局长会议首次由国土资源部地勘司参与合办,体现了国土资源部对地质勘查行业管理工作的重视和加强。通过交流研讨,有利于反映行业的共性问题,交流经验,更好地促进行业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二、专题调研的基本情况
根据地勘司安排,调研组会同国土资源厅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重点围绕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模式,邀请了河南省地矿局、有色地矿局、煤田地质局、核工业地质局等地勘单位召开了专题座谈,并对河南地调院等基层地勘单位进行了重点调研。
(一)地勘行业管理的有关情况
河南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加强了地质勘查行业管理工作,开展了大量行业调研工作,积极协调省有关部门落实地勘改革发展有关政策,认真反映地勘单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使有关落实政策具有可操作性,省地勘行业主管部门在有关政策落实过程中,重视发挥地勘单位的作用,多次邀请地勘单位参加,反复协调征求意见,共同研究制定有关的配套落实政策。
围绕地勘单位关心的矿业权管理问题,行业管理部门的同志介绍了大致的情况。河南省在探矿权设置和管理上,按地域划分为三类:一是禁止勘查区,主要是自然保护区等禁止勘查开发的区域;二是限制勘查区,针对重点成矿区带,主要由国家和省投入加强地质调查,设立了大量矿调项目(如两权价款项目),这些项目鼓励国有地勘单位申请承担,项目完成提交后公开向社会“招、拍、挂”,收益或股份的15%归地勘单位。据介绍这样可以避免一个大的成矿区带被肢解为若干小范围的矿权,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勘查开发。三是自由申报区。一般按照“行申请者先得”原则,如果有重叠申请的,则通过“招、拍、挂”授予。据了解,河南省对一些认为相对好一点的空白区,也实行“招、拍、挂”。
(二)一队(院)一公司的改革发展模式
河南省地勘局、煤田地质局等地勘单位,基本上都是按照“以队为单元”的改革模式。河南省地勘局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以队为基础,一队一公司”的改革发展模式,实现事企分体运行。以队为基础,目的是保留事业身份;建立公司(资源型公司和技术服务公司),目的是探索推进内部企业化。整体思路是实现“两精干一过渡”(事业精干、企业精干,社会统筹逐步过渡)。同时本着“资本增值、单位增效、职工增收”的目的,按照“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地质找矿、是否有利于地勘事业发展、是否有利于队伍稳定)的标准,积极推进了二级地勘单位的产权制度改革,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地勘单位改革发展过程中,进一步突出了主业的发展,如煤田地质局突出了主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发展,对关联较弱产业采取了限制收缩政策。地勘单位认为,对于河南省的地勘单位,人均资本金普遍仅有2万~3万元(一般工业企业人均资本金在7万元以上),以局为单元的改革条件还不成熟。目前来看,以队为单元的改革模式比较切合实际。
三、河南省公益性地质队伍的组建模式
河南省在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组建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基本完成了“建实”目标,具有一定的典型示范意义。
(一)总体情况
成立于1998年的河南省地质调查院,2000年经河南省编委正式批复为独立法人事业单位,河南省政府通过豫编〔2000〕28号文、豫编办〔2004〕107号文、豫财预〔2004〕185号文,以及《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的意见》(豫政〔2006〕51号)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地调院的职能和预算,确定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和省政府确定的基本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地质调查任务,承担并组织实施全省地质灾害、地质遗迹、环境地质调查及评价工作,为国家和省政府对国土资源规划、保护和综合利用等提供有关基础地质资料。明确地调院为全供事业单位,将公益性地质调查单位经常性支出等有关经费列为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项目经费按实际工作量核定。河南省政府还从项目、经费、办公及住宅用地等方面对地调院的建实做强给予了大力支持,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
(二)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
(1)在管理体制上,河南省地调院实行的是“厅局共管、以局为主”的管理模式。为省编委批复的全供事业单位,编制500人。
(2)在地调院的内部运行机制上,地调院在全供事业单位全额预算管理体制下,实行“统分结合、分级分类”管理。即地调院在编人员人事关系由院统一管理;基本支出和公共费用全部列入省财政事业费预算。在此基础上,实行“三级二类”管理(“三级”指院总部、专业调查中心、分院;“二类”指对专业调查中心、分院实行两类不同的管理模式。)专业调查中心包括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基础地质调查中心、城市与农业地质调查中心、水文与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旅游地质调查中心、遥感所、国外项目部等,对专业调查中心的管理实行行政和业务上的直接管理,以确保预算内公益性地质调查任务的顺利完成。另外根据专业性质和分布地域设置了14个地调分院,对分院则实行“院队共管,以队为主”的管理模式,分院既承担院下达的公益性地质调查任务,也可自主开展一些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
(三)河南地调院模式的成效和经验总结
(1)促进了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发展。河南省地调院通过队伍建实做强,有力促进了本省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发展。从2004年开始,项目经费连续以每年3000万元以上的速度递增,共承担国家与地方各类公益性地质项目83项,2006年项目经费达到9000万元,今年有望突破1.2亿元。近几年河南地调院在省内外的地质找矿工作方面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果,新发现和评价大中型矿产地12处,并在基础地质调查、农业地质与城市地质、水文与环境地质调查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在省内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2)理顺了公益性地质队伍的管理体制。一是较好地协调了厅局关系,确立了“厅局共管、以局为主”的体制模式;二是正确处理了院队关系,从实际出发,保留了依托在各地勘单位的分院,形成了辐射地矿局各地勘单位和全省各地区的工作网络。这样既促进了地调院本身的建实建强,又兼顾了地质队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地调院与地质队之间在骨干人才竞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
(3)明确公益性地质队伍的职能定位。河南地调院明确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公益性地质工作的“1+6”专业服务体系(即:以地质找矿为中心,基础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全面发展)。明确地调院主要承担国家与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资源补偿费项目、两权价款项目等),主要任务是成为“衔接国家与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桥梁和纽带”,原则上不参与社会项目的竞争,不与其他地勘单位争利。

图1 河南省地调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示意图

四、问题和建议
这次研讨会和调研中,地勘单位反映的主要问题和建议集中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大《决定》落实及检查力度
地勘单位的同志认为,《决定》出台后各地贯彻落实工作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地方落实《决定》文件发了,会也开了,但仅仅落实在文件和程序上。还需要进一步督促检查,真正落实到工作中去。另外,希望能够尽快出台《决定》的相关配套落实政策。建议国家加强对《决定》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工作。
(二)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矿业权管理
在矿业权管理方面,一是地勘单位对探矿权“招、拍、挂”(尤其是空白地“招、拍、挂”)反映强烈,建议国家对矿业权“招、拍、挂”进行明确规定;二是不少地勘单位反映申请和取得探矿权难,反映有的省一年多连一个探矿权都不批,有的省将重点成矿区带纳入规划勘查区,只允许勘查基金等专项进入,不允许登记矿业权。地勘单位抱怨,“连找矿的权利都没有了”,怎么加强地质工作、实现找矿突破?
(三)呼吁协调落实地勘单位改革有关政策
主要还是集中在基地建设、住房欠账、装备、盘活国有土地等政策落实方面。河南反映,按照河南省总体部署,要求在豫地勘单位全部迁郑,提出能否给予经济适用房、征地政策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有代表反映,面对地勘单位人均资本金不足的现实,建议能否继续通过落实矿业权转增资本金等方式,给予地勘单位扶持政策。地勘单位建议,国家能否进一步出台支持国有地勘单位依法合理取得矿权的政策,由国有地勘单位代理“国家出资人”身份,承担各级财政安排的地质勘查专项,以及经营国家出资形成的矿业权。针对地质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引进人才难等问题,提出建议国土资源部人教司协调有关部门,下达一些定向性的培训计划,以解决目前地勘单位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目前都是各地勘单位自身与地质院校协调定向计划,但省教育厅往往又不认账。
(四)切实改善地质工作环境
一要抑制地方政府掌控资源、经营矿业权的冲动。如某省(区)规定,非国家规划矿区,由地矿局统一登记,规划勘查,招商引资,通过补贴、贴息贷款等进行勘查,勘查后资源交由政府统一配置。一些省(区)省级地勘基金垄断重要的成矿区带,对其他社会资金产生挤出效应。二要切实保护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地勘单位反映,要么是拿不到矿权,要么已有的矿权也无法正常工作。由于地方政府及社会投资者对地质工作及有关政策不了解,地方政府利用招商引资活动随意侵犯矿业权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还反过来埋怨矿业权人“圈而不探”。三是改善地质工作环境,关键是要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目前地质工作已经不是投入不足的问题,各类“热钱”进入勘查市场,包括社会投资、地勘基金等,积极性都很高。这种情况下,政府如何引导各方面的资金有序进入,关系到地勘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地勘单位也认识到,选择什么样的勘查资金,关系到自身的切实利益。甘肃地勘局介绍,地勘单位为了改善地质工作环境,主动协调市县政府合作开展矿产勘查的招商引资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
(五)加强对行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管理
调研中反映,当前地勘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在市场拉动和各种政策利好因素驱动下,近几年地勘行业实现了较快发展,地勘单位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地勘单位改革缺乏实质性进展,预期目标还远未实现。地勘行业当前的形势到底能持续多久?这个行业如何才能实现持续发展?整个行业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国家对地勘行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及目标是什么?一些代表也提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调查研究。经过多年了,一些问题应该得到逐步理清,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层调研工作,使出台的政策更加有效。行业管理工作也要进一步加强对行业发展的规划和指导,以及加强对改革政策的协调和指导。如许多地勘单位在产权制度改革中遇到障碍,目前地勘单位的产权多元化,由于受身份、国资管理等政策影响,基本上只能采用内部模拟股份制的形式。另外,地勘单位反映现行的勘查费用定额普遍采用大调查定额标准,成本项目不全,对地勘单位在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定价谈判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加强研究,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加以解决。

关于参加中南地区地勘(矿)局长研讨会有关情况及河南省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情况调研的报告

8. 在河南省矿业循环经济高层论坛上的致辞

(2007年9月28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仲秋九月,金城灵宝,紫气临空,祥光溢彩。值此祥和美好时节,河南省矿业循环经济高层论坛在灵宝隆重召开。这是全省矿业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市的一件盛事。借此机会,我代表灵宝市委、市政府向河南省矿业循环经济高层论坛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光临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表示诚挚欢迎!向关心支持我市矿业经济发展的各级领导、有关专家及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灵宝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豫秦晋三省交界处,总面积3011平方千米,辖10镇5乡,总人口73万。灵宝古称桃林,汉元鼎3年(公元前114年)建弘农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隋文帝16年(公元569年)建桃林县,唐开元29年(公元741年),唐玄宗因在函谷关掘得“灵符”,遂易年号为“天宝”,赐桃林县为灵宝县,后为历代所沿用。199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灵宝资源丰富,物华天宝。主要有矿产、果品、林业、牧业旅游等资源优势。区内年产黄金50余万两,是全国两大黄金生产基地之一;地上果品面积达80万亩,其中苹果60万亩,被确定为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和外销基地、全国无公害苹果生产示范基地。境内有中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函谷关,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在此写下了“万经之王”《道德经》;有以雄奇险秀古著称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亚武山、燕子山,河南省地质公园娘娘山;有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西坡遗址,是全国旅游热线“黄河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灵宝被誉为“黄金之城”、“苹果之乡”、“道家之源”。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牢牢把握加快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两大主题,紧紧围绕“再造一个灵宝”目标,强力实施“工业强市、农业富民、文化旅游名城”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新型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基地、新型果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全力推进城市建设和旅游产业开发,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2006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7.3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86元。今年上半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1.2亿元;前8个月,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65亿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河南省前列。先后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扩权县市和对外开放重点县市,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市、文化先进市、科技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被命名为“中国金城”。
灵宝矿产资源丰富,是矿业生产大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充分依托资源优势,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果断实施“区内整合、区外开发”战略;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强力推进多金属综合回收开发,积极开展尾矿尾渣二次利用,着力培育黄金、硫铁化工、铅业、铜材加工产业链,加快建设新型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基地,大力发展矿业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效益最大化,形成了矿业经济循环发展、快速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河南省矿业循环经济高层论坛,是一次荟萃优秀理论成果、收获丰富发展经验的盛会。这次论坛在我市召开,既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交流机会,也对我市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矿业循环经济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认识高、经验多、见识广,衷心希望大家在灵宝多走走、多看看,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多提发展良策;我们也真诚希望与先进地区及企业界的朋友加强交流,加强协作,共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共赢”。
最后,祝河南省矿业循环经济高层论坛圆满成功!
祝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在灵宝期间生活愉快、工作顺利!
国庆节就要到了,预祝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节日快乐,家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