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大佛的建筑群落

2024-05-16 15:53

1. 东林大佛的建筑群落

 项目在既有的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其大佛坐落位置,大佛景区中轴线走向,沿中轴线展开的主要建筑的建筑标高,在基本保持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设计意向,加以具体化与深入化,使详细规划的主要规划意图得以实现。景区沿中轴线布置,采用中国古代圣山建筑群的经典建筑空间组织方式,将大佛景区按照七个景区依序展开,建筑空间开合有致,起伏跌宕,其间联以钟鼓楼、登山阶梯、服务设施等,使整个大佛景区联为一个完整的空间整体,其由缓而陡,逐渐升起,佛坐落在半空之中,登山拜佛阶梯层叠错落,踏阶两侧绿树浓阴,郁郁葱葱,登山阶梯时平时起,间有虹桥飞跨,平台远眺,形成一个视野开合,高度起伏、张弛有序的礼佛拜佛空间序列。使阿弥陀佛的神秘、仁慈与宏伟、庄严,渐次展现在香客和游人面前。 庐山东林寺创于晋,盛于唐。东林寺是净土宗的祖庭,而唐代是佛教净土宗最为繁盛的时期,唐代不仅建造了大量规模恢宏、造型华美的净土寺院,而且,敦煌唐代壁画中所保留的大量净土变壁画,使人们对唐代净土寺院有一个十分形象的理解,它既是对盛唐辉煌的佛教建筑文化的回忆,也是对盛世佛教文化的向往。所以,东林寺大佛景区建筑以唐代建筑风格为依据,力求准确、全面地再现盛唐佛教寺院的建筑空间、造型与装饰形式,不仅在空间与建筑形式上,而且在装饰细部上,力求充分体现大唐风韵,以体现光大佛教文化,再现盛世辉煌的主题。  观佛阁后左右对称布置经幢。虽然,在唐代时这里应该是放置钟楼和藏经楼,但为了适应现代佛教仪规的要求,按地形的空间格局,布置经幢。但经幢的建筑形式应该表现唐代经幢的式样与风格。使经幢成为主要殿阁——三圣殿前左右侍立的重要建筑,也成为天王殿景区与三圣殿景区的一个过渡性景区。经幢布置在向上攀登的阶梯两侧,正可成为高踞于上的三圣殿与大佛的前导空间。 大佛景区中利用山体中的谷涧,设置了一座飞虹桥,桥体建议设计为拱形,如空中飞虹,桥栏以唐式栏干及相应寻杖、华版,再现唐代大型虹桥的形式。并形成一个还愿堂与礼佛台之间的平缓区,可以在等山之路上,稍加休憩,也可以作为最后登临大佛佛座礼拜大佛的情绪酝酿区段。桥下茂密的林木,使人如在半天空中,有如等临佛境的感觉。跨过飞虹桥,在继续登山之前,设置了一个前导的过渡空间通过设置乌头门的作法,加强最后登山拜佛的情绪酝酿,也作为登临佛台的前导空间。平台两侧设置钟鼓楼。其后的登山阶梯,为了减缓急剧升高的山体标高,通过圆形阶梯,延长登山的线路长度,从而使登山的坡度减缓,并穿插以雕塑、花木与泉水,创造一个充满活力与动感的登山阶梯路线,减少登山的枯燥感与劳累感。 佛座是东林大佛的所在,是宏伟佛尊屹立之处,位于景区中轴线的最高点,佛座呈正方形,内为三重汉白玉阶基,略近天坛的形制,但栏杆、阶基须按唐代的装饰纹样与制度。大佛立于圆形须弥座上,高高屹立。三重佛台可以供礼佛信众登临与绕佛礼拜。佛座周围的佛台按照曼陀罗格局,在佛台四周布置八尊菩萨。并布置草地、绿化。四周设置敞廊,既可在廊中设坐凳,供礼佛信众静坐屏息的观想、念佛,也为大佛佛座形成了一个空间的边界,使佛台区在宏伟中显出亲切宜人的尺度。廊外佛台边缘设墟墙,起到一个围合与安全防护的作用。佛座下四周可以利用高差,适当布置一些服务、管理性空间,作为大佛佛座区的功能性用房。另外,在景区中轴线右侧设上山车道,蜿蜒而上,在还愿堂后的飞虹桥引桥下与人行登山路线立体交叉,继续向上,至大佛佛座左侧。这一车路,既可以为佛座区提供服务,也可以为贵宾及年老体弱者提供便利,还起到消防通道的作用。  以上仅对景区中轴线的建筑点作了简要说明,除中轴线建筑外还有:东林新院、闭关中心、大德精舍、隐逸文化区、比丘尼院、安养院(即临终关怀、助念送往生的场所)。

东林大佛的建筑群落

2. 东林大佛的建佛缘起

 末法时代,净土当机。佛经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在佛陀圆寂二千五百多年了,正值末法时期。而所谓的末法,是指虽有佛陀的言教在,从佛陀圆寂后初一千年,在这个时代的人,由于善根深厚,智慧福德具足,都能修行证果,称为正法;而后的一千年,由于人根转钝,烦恼转重,修行证果较小,但能得禅定,由相似故,名为像法;此后由于众生的福德浅薄,烦恼厚重,智慧羸劣,而于如来教法不能证果和得禅定,称为末法。因此末法时的修行者,罕有人能得道。由自断烦恼,破无明而获解脱,证菩提者,更是难有其人,是故在末法时期,烦恼浊重,障缘众多,修行不易。因此许多祖师大德提倡切契合末法时期众生根性的净土法门。仰凭阿弥陀佛的愿力救度,得生极乐净土,而解脱生死,因此净土法门堪为末法时期救度众生最后的一艘渡轮。 但是要在末法时期弘扬净土法门,需要僧团为倡导,同时也需要一尊庄严的圣像为大众见相发心的修行对象。而东林寺为慧远大师创立的净宗祖庭,最初弘扬净土法门,一千六百余年来,东林寺在弘扬净土法门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海内四众弟子莫不归心庐岳,稽首东林。因此东林僧团在末法时期的当代社会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弘法重任。文革以后,果一大和尚奉请驻锡东林寺,不辞辛劳困苦,历经十载而重立梵宇,复兴东林,更复白莲旧社,倡导念佛法门。上人悬知,法难之后,佛教将兴,末法之时,净土当机,中国佛教将进入净土法门时代,而东林祖庭将承大任于斯时。而净土之法指方立相,端赖弥陀庄严相好、清净国土而令众生生起欣求之心,发起忆佛念佛之行而得生净土。由此上人在完善东林寺的工程建筑和寺院管理之后,更发宏愿,建造四十八米的阿弥陀佛接引圣像,俾令末法众生,见相发心,启信发愿,念佛求生净土,末世凡圣,仰仗佛愿力同得解脱。由此东林大佛的建造是净土当兴于末法的一个肇始缘起,将令末法时期的众生,因睹弥陀圣像的相好庄严而发起净土信仰,归依弥陀宏愿,一心念佛往生净土,永绝轮回之路,径登解脱之门。因此东林大佛的建造具有时代意义,是末法时代的一大事因缘。  庐山东林祖庭,是净宗初祖慧远大师所开创的中国净土第一道场。往昔远公大师率莲社一百二十三同仁,于般若云台阿弥陀佛像前,庄重立誓,念佛求生安养。现今东林寺四众弟子在此政通人和之盛世,为报佛恩,于此开工建造阿弥陀佛接引大铜像,幷建造与之相配套的集修行、弘法、教育、研究、慈善、安养与临终关怀为一体的东林净土苑。实施净化人心,提升道德,信愿念佛,同登极乐之宗旨。用以续佛慧命,光大祖庭。诚为百千万劫稀有难逢之盛事。 在这阿弥陀佛圣诞之神圣时刻,东林寺两序大众感恩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及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慈悲护佑,感恩滋养我们的阳光和大地,感恩诸山长老与四众弟子的关怀,感恩政府、领导与社会贤达的支持,感恩已帮助、今帮助、将帮助东林寺的人们。 谨在阿弥陀佛像前,为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过东林寺的人们及其家属祈祷和祝福,为我们的祖国与人民祈祷和祝福。祝愿国家昌盛,人民安乐,祝愿世界和平,同体共存。 谨在阿弥陀佛像前,为那些忍饥挨饿的人、备受疾病折磨的人、被损害被凌辱的人祈祷,为一切身心遭受恼害的人祈祷,愿阿弥陀佛庇佑他们、抚慰他们。愿灾难不起、疾病远离、战争消弭、正义永驻。谨在阿弥陀佛像前,为一年来在战争中死难的人,在恐怖事件中死难的人,在疾病中死难的人,在车祸中死难的人,在空难中死难的人,在水火地震等灾祸中死难的人祈祷,为所有一切自然与非自然死亡的人祈祷,愿阿弥陀佛慈悲接引其亡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谨在阿弥陀佛像前,为天上的飞鸟、地面的走兽、水中的游鱼祈祷和祝福,为饿鬼道中的众生,为地狱道中的众生,为一切六道苦难众生祈祷和祝福,愿大慈悲父阿弥陀佛护佑它们,令其早日脱离轮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匡庐秀甲天下,高人蔚生,地灵人杰,誉动震旦。东晋远公大师,肇建东林祖庭,缁白二众谨律之侣,绝尘之士,四方不期而至,启立白莲社于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修持念佛三昧,求生安养佛国。莲社一百二十三位高贤,悉皆蒙佛接引,成办净业。为净土宗在中国的弘传谱写出壮美的篇章。东林祖庭,遂尔便以中国净宗第一道场,铭刻在历史的年轮中。 物换星移,苍海桑田。东林寺的兴衰,悉与国家政运的穷通,唇齿相关。本寺前任方丈果一上人自新中国成立,尤其是从改革开放以来,驻锡本寺,披荆斩棘,以仿宋式大殿为中心的东林道场,蔚具规模。果一上人于1994年,七十三岁时,化缘周讫,舍报西归。启建四十八米接引佛像是他圆寂前的最后愿望。继任方丈传印大和尚赓续未竟事业,惕励朝夕,先后完成佛像报批、奠基、设计等一应前期工作。各项准备工作已然圆成,阿弥陀佛接引铜像步入正式建造阶段。 净土法门,圆收圆超一切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时代与根器愈劣,念佛法门愈为当机。此中时教相应的情状,充分表诠着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大愿大力。吾辈孤露穷子,舍弥陀慈父,将何以堪?!在政通人和的今天,启建四十八米阿弥陀佛接引铜像,意义至为深远。观经云: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吾人睹见阿弥陀佛相好庄严,便可领略到阿弥陀佛平等救度我等众生的愿心。引发吾人信愿持名,求生极乐的善根。 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阿弥陀佛大铜像,普结法缘,俾令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得涅槃乐的无上功德,海墨难书。由是恳祈诸山长老、十方檀信,发菩提心,行方便事,舍本有之家珍,培不朽之功德。量力随缘,布金捐助。俾令阿弥陀佛接引铜像,指日可成,经劫常住。使一切有缘众生,观像发心,求生安养。展劫外之玄风,辅寰中之德治。其功德利益,赞莫能穷。南无阿弥陀佛!

3. 东林大佛的介绍


东林大佛的介绍

4. 东林大佛的详细资料

东林大佛: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温泉镇的庐山山麓,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东林寺)的标志,是中国及全球第一高阿弥陀佛像。
以四十八米阿弥陀佛接引铜像为核心,组成部分包括净土文化区、新东林寺、比丘尼院、隐逸文化区、安养区、海会堂、大德精舍区等。唐代建筑风格的建筑群沿着中轴线布置,呈现出中国古代圣山建筑群的经典建筑空间组织形式,将中轴线的主要建筑依序展开,建筑空间开合有致,起伏跌宕。

扩展资料:
阿弥陀佛有两大肋侍菩萨,分别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他们合称为“西方三圣”。中国佛教净土宗由东晋时的慧远法师在庐山东林寺建立,提倡专修往生西方净土的念佛法门,又称莲宗。所以庐山东林寺被称为净土宗的祖庭。
东林寺的几代方丈都有建大佛的宏愿。自释大安法师任东林寺代主持(东林寺主持是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以来,东奔西走筹建东林大佛。最终在十方信众的支持下,建起了东林大佛。东林大佛以及其他配套设施耗资十亿。这十亿皆是来自于十方信众的捐赠。
东林大佛建成后,将摒弃商业化运作,免费开放。释大安法师顶住了压力,拒绝了某些人想商业化运作东林寺的企图。
东林大佛高48米,并用48公斤黄金去贴金。因为阿弥陀佛在未成佛时的名字叫法藏比丘,法藏比丘发了四十八大愿,经过无量劫的修行,终于成就了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林大佛

5. 东林大佛的介绍

东林大佛位于中国江西省庐山市温泉镇,属庐山景区。大佛的整体造型,吸收了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敦煌大佛、日本镰仓大佛、古印度及盛唐时期佛像的优点,力图达到宗教精神与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结合。大佛的形像为接引式,以雄伟的身躯表现阿弥陀佛如慈父般博大、宽厚的胸怀,以悲悯的表情表现阿弥陀佛对众生如慈母般的无尽怜爱。通高四十八米,底座为48瓣莲台,表现阿弥陀佛为救度众生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即将出世的东林大佛,会成为代表当代最高水平的宗教艺术精品。【摘要】
东林大佛的介绍【提问】
您好,我正在帮您查询相关案例,马上回复您。【回答】
东林大佛位于中国江西省庐山市温泉镇,属庐山景区。大佛的整体造型,吸收了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敦煌大佛、日本镰仓大佛、古印度及盛唐时期佛像的优点,力图达到宗教精神与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结合。大佛的形像为接引式,以雄伟的身躯表现阿弥陀佛如慈父般博大、宽厚的胸怀,以悲悯的表情表现阿弥陀佛对众生如慈母般的无尽怜爱。通高四十八米,底座为48瓣莲台,表现阿弥陀佛为救度众生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即将出世的东林大佛,会成为代表当代最高水平的宗教艺术精品。【回答】

东林大佛的介绍

6. 东林大佛的介绍

东林大佛位于中国江西省星子县温泉镇,属庐山景区。
大佛的整体造型,吸收了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敦煌大佛、日本镰仓大佛、古印度及盛唐时期佛像的优点,力图达到宗教精神与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结合。
佛像坐落在半空之中,登山阶梯时平时起,间有虹桥飞跨,平台远眺,形成一个视野开合,高度起伏,张弛有序的礼佛拜佛空间序列,使阿弥陀佛的神秘、慈悲、庄严渐次展现在信众面前。
大佛通高四十八米,底座为48瓣莲台,表现阿弥陀佛为救度众生所发的四十八大愿。
以四十八米阿弥陀佛接引铜像为核心,组成部分包括净土文化区、新东林寺、比丘尼院、隐逸文化区、安养区、海会堂、大德精舍区等。

扩展资料东林大佛的建造历程:
2007年5月,经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复同意后,东林大佛项目在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正式启动。东林寺方丈释大安表示,东林大佛建设资金全部来自世界各地信徒和善心人士捐赠。
2013年3月初,东林大佛完成贴金工程,标志着东林大佛项目基本建成。
2013年5月19日,世界最高阿弥陀佛像——江西九江东林大佛贴金完毕正式落成,在2013年内举行开光大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林大佛

7. 大佛的东林大佛


大佛的东林大佛

8. 无处不在的恭敬--东林大佛的设计与建造历程

 大佛的建设意义与建设理念
  东林寺净土苑的定位是纯宗教场所,是纯粹为弘扬佛法、为修行而建的一个道场。大佛建造的目的亦纯粹为度众生。因此,摒弃商业运作,是大佛建设始终不渝的原则。
  从建设理念上来说,并非简简单单地建一个外在的道场、佛像,建大佛过程的本身也是一个度化众生的过程,是要把外在的大佛和众生内心的大佛同时建起来。东林寺净土苑将来的运作理念及各方面的规划,都要以佛教思想的本位为前提。
  佛像设计
  多次论证调整,力求尽善尽美
   
  末学在前期主要是负责大佛小样的设计。针对大佛造型的设计,当时专门成立了由大安法师牵头,还有明贤法师和末学三个人组成的大佛小样验收小组。前期主要是由孙纪元教授做佛像,其间反复地修改了很多次,孙教授曾做过三四次大的修改,最终认定了一个结果,中稿就告一段落了 。之后把大佛的中稿运到南昌桐青金属工艺公司,就是大佛制作的厂家、铜像的铸造厂。当时中稿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且在造型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桐青公司对此很负责任,提出了中稿修改建议。桐青公司的郭东清老师也是做佛像的专家,他发心帮助东林寺把大佛样稿修改好。经过一年多时间,又把这稿大佛前前后后修改了几回。
  在定型、放大之前,小的修改就不止二三十次,比较重大的修改有四次。定稿之后就是放大的过程,先翻石膏模,做成1:1的大小。佛身共分为五段,最下面一段是脚。模型在放大的过程中,原本中稿上并没有的问题,在做出来之后,脚的问题看起来比较明显,最后还是把放大模型稿拆了重新做。虽然多花了钱,但为了尽善尽美,就必须这么做。头部是最后放的,在放的过程中,五官、造型在小的4.8米中稿上看不出来的问题,一放大之后,问题就很明显,对此我们也进行了很多处修改。修改是在石膏上,而不是在泥巴上,难度很大。当时,大热天的,费了很大劲,才把这个模型改到大家都基本满意的程度。
  大佛造像艺术和取材以历史为依据,「取法乎上」
  从造像的角度来讲,当初东林大佛基本造型的定位,经过了很多次论证和深入的思考。当时有很多艺术家的投稿,风格上也都是各种各样的,但大部分都属于现代人常见的造型,很多都不如法。我们面对佛像能否生起恭敬、皈依之心,固然和自身修行有关,但也和造像本身是否如法有相当关系。
  就目前状况而言,佛教造像不论是从艺术水平还是从宗教情感以及如法程度上来讲,现代的造像和古代的造像相比,差距还是非常大。中国佛教艺术是有自己的一个发展脉络的,佛像最初从印度传过来,西汉晚期开始出现,之后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到了隋唐,汉地的佛教造像水平达到了高峰,形成明显具有汉文化特征的佛教造像艺术,也就是把印度本土造像的一些特点和我们汉文化的造型特点结合起来。这个高峰时期的造像,在造型上更加具有审美特征,更重要的是,很多造像是以尊重佛教的原则及体现法的内涵为标准而建。并且很多造像是经过当时的大成就者、大德认可的。
  比如,最有名的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就是善导大师监造的。善导大师对于造像有很高的造诣,他不仅懂造像,而且会造像,他自己本身既能画像又能塑造。传记里面记载他一生造净土变相图三百幅。善导大师已证念佛三昧,彻悟法理、圆证实相,因此他造的佛像具有很强的摄受力。虽然龙门石窟留存到今天已经残破得很厉害,但佛像所具有的摄受力不减当年。据说曾经有位美国游客,一见到这尊佛像,立刻就跪下了。他并不是因为自己怎么信佛,而是在他看到这尊佛像的瞬间,就强烈地被震慑住了。说明这尊佛像——龙门石窟大佛绝对是从深层传达出了佛法的精神以及佛的威德。
  我们也要造这种佛像——符合佛教法度,既有外在的庄严,又具备佛教内涵。建造佛像是和修行有关的,佛像如法与否,和其是否具有艺术价值不同。我们造像是为修行服务,不是当做艺术品来欣赏。净土宗里就有「观像念佛」这一修行法门,即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好。有的人不能念佛,比如聋哑人,但他能观看、想念佛的样子,一样能被摄受,一样能够修行有成就。所以说,造像对于佛教的修行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造一个好的像,必定要「取法乎上」。
  现在的很多佛像是由商人在制造,他们只是想以此牟利,因此赋予佛像的也只是一种世俗的想法,难免使造像世俗化甚至庸俗化。此外,也有一些艺术家将之作为创作题材。艺术家造佛像,尤其是没有信仰的艺术家,只是把它当做艺术品,目的是在于创作,往往走的是标新立异的路线。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流通的、常见的、很受欢迎的佛像都是没有创作依据的,是创作者自己想像出来的东西。你要是懂点佛经和造像度量常识的话,就知道很多东西都是不对的。以一个凡夫的心——一种妄心、一种烦恼心去想像佛的形象,这样建造出来的佛像是不具有摄受力的,也无法体现法的内涵。
  佛法最讲究的是传承。我们建造佛像还是要根据佛经的记载,或者根据古代流传下来的样板来把佛的相好造出来。能临摹百分之七八十,能够把古代的传承下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在造型上面,我们最初以唐风为主,造型比较饱满,基本上以龙门石窟为原型,但并非完全按龙门石窟来临摹,也参照了敦煌大佛。
  当时有位很懂造像的法师,说我们这尊佛像是比较学术化的造像,也就是说不是民间大众所普遍接受的那种。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完全对,因为学术化并不意味着就脱离人的关系,而是更具严谨性。民间老百姓都喜欢的东西不见得就是最好的东西。因为佛教造像自宋代以后就越来越走下坡路了,到明清,好的东西就更加少了,而且这个时候的佛像更加民间化了。也就是说,更多的佛像是依据老百姓的喜好、诉求来做的,而不是依佛的经典、依古代的传承来做。所以我们造像要尽量地避免这些,包括大佛,除了主尊的阿弥陀佛像,旁边还有四个塔亭,塔亭里面供有四尊菩萨,这四尊菩萨,我们也是要体现「大丈夫相」这种特征。再者,古代留下来的经典佛像,可以说都是艺术精品,比如我们敦煌的佛像,在艺术史上都占据重要的地位。因为古代的造像者,不仅是虔诚的佛弟子,而且是技艺高超的艺术家,他们做出来的佛像是宗教精神与艺术效果的高度结合。而现在常见的一些佛像,几乎没有什么艺术价值,这也是佛教艺术衰落的表现。所以,我们建造东林大佛,效法古人,就是希望把大佛做成能流传后世的精品。
   
  选择阿弥陀佛站像的依据与考量
  从经典里来讲,阿弥陀佛在娑婆世界的接引像是站像;从古代流传的净土宗的绘画来看,阿弥陀佛接引像基本上都是站立的;再从唐代、五代以及宋代的资料上来看,阿弥陀佛的接引像也基本上都是站像,而且我们大众比较认可的也基本上都是站像。最开始的设计,大佛手里没有托莲华,因为托莲华的形象,从佛教造像的历史上来看,是比较晚才出现的。宋代以前的阿弥陀佛像,我们没有看到一尊是托莲华的,至少汉族地区是这样的,到了明清以后,就把这个莲华放到佛像手上了。
  现在东林大佛手里托莲华,也是为了适应现代人审美上的、或者说需求上的一些因素综合考量才决定的。
  宝盖建造因缘
  蒙本焕长老悲悯提醒,全体人员倾心努力
  宝盖是后来加上的,一开始也考虑过要做个建筑遮上,因为大家觉得佛像被风吹雨打显得不恭敬,效果也不好。考虑到了,但是很难落实,因为佛像那么高,又在山顶上,什么建筑都不好建,也就没有再过多考虑此事。
  后来下决心要建宝盖,是因为在一次采访本焕老和尚时,老和尚说,建大佛是好事情,但是他最反对建露天大佛,佛像被风吹雨打的非常不好。大安法师觉得很有道理,像乐山大佛原本也是建有楼阁来遮盖的,不是完全露天,只不过后来外面的楼阁被毁坏了。再如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凿石窟也只是凿了一部分,外面则修了一个殿以遮盖大佛。早期建的大佛,包括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也都是在石窟里头的,原来应该也有建筑,只不过后来被毁掉而已。古代建大佛基本上是没有露天的。
   
  加做宝盖也是商讨了很多方案,最先确定的一个方案是做一瓣莲华将佛像罩住。但有个问题:从空气动力学来说,风阻太大,很难做起来,即使做起来,如果刮大风给吹坏了怎么办?后来我们又做了一个方案,就是把这一叶莲华的后面削掉,镂空,像个门,基本上风就可以通过去,风阻就小了。这样一来,从建筑、力学角度就能够实施了,最终敲定了这个方案。虽然不能够百分之百地解决遮风挡雨的问题,但还是表达了我们对佛的恭敬之心,不愿意让佛像直接暴露在风雨之中。
  佛像贴金始末
  素食以作方便,贴金工艺考究
  佛像开始铸造或者开始放样的时候,每一个重要的环节都会举行洒净之类的仪式。刚开始铸造时,还专门在桐青公司建了一个素食食堂,所有参与大佛建设的人一定要在这个食堂里吃饭、食素,以表达诚敬之意。
  关于佛像贴金,最初大佛没有涉及贴金的内容,但有人提出佛像应该贴金,一是金色好看,二是经典上记载的阿弥陀佛紫磨真金色身的形像已经在念佛人心中深深植根。但是给这么大的佛像贴金,面积大,用金量也多,国内外都极其罕见,可以说是尚属首次。后来,大安法师觉得造佛像就应该造到位,表达恭敬之情,除了在造型上反复地推敲,外在的形态,尤其是最终的一个形态还是非常重要的,就决定贴金。贴金要用很多的黄金,于是号召大家来捐献黄金,很多信众踊跃捐金。给这么大的佛像贴金,在工艺上有难点。佛像体量高大,又在户外,必须要考虑日照、风雨等因素,以保证贴金的持久性,这样就必须对贴金的工艺进行比较严密的设计。
  经过近一年严格考察招标筛选,最终选定了在传统漆上贴金工艺具有优势的福建华和公司来完成大佛像贴金工程。当时有几种贴金方案,最常规的方案是用腻子打底,然后用立邦漆来作底漆,再贴上去。但这种常规的方案很难保证它的长久性,因为用腻子打底,腻子本身有个粉化的问题,这个底子很难保证时间长久,如果底子坏了,上面的金也就掉了。当然这个是比较便宜的一个方案。另外一个方案,即是按传统的方法,用生漆做底,但成本比较高,比前一种方案高出一倍还不止,而且施工难度也比前者大。但漆上贴金工艺具有色泽光润、契合造型、耐高温等优势,而且大漆一旦固化,千载不改其质,不易其色,抗氧化能力非常好。(因为漆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抗氧化材料,像马王堆或者是春秋时期墓地里埋的漆器,后人挖出来跟新的一样,可见它的抗氧化力是非常强的。)
  最后大安法师决定,宁可多花一倍的钱,也要用这种方法来做(图7)。另外,还要在金箔外罩一层保护漆,这个漆使用的是调色漆,目的是配合紫磨金身佛像整体艺术表达,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贴在佛身的金箔,使佛身的颜色呈现紫磨真金色。这是贴金工作中最大的难点,如果处理不好,会令金箔脱落,而且还会有颜色上的色差。经过多次失败和反复试验后,终于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在,赤金色的大佛在蓝天的映衬下十分庄严,而且由于有一点红色,在阳光照射下看上去也不会刺眼,这也是东林大佛的一大特色。
  倾尽心力的创作小组
  在佛像的建造方面,大安法师是不惜代价的。一方面在造型上精益求精。在大佛中稿敲定的整个过程中,他都是全程参与的。我们那时候去兰州、去南昌很多趟,大安法师始终参与其中,有时候一次就得修改好几天,他就直接在那儿盯着,很多艺术家们理解不了的东西,我们就在那儿指挥,这地方加厚两公分,那地方如何如何,他们就根据我们的指挥来做。基本上这个大佛的创作,并不只是艺术家的一个作品,而应该说是以大安法师为主的一个创作小组共同的创作成果。大安法师对大佛的造像投入了全部的精力,从他对做宝盖的这种坚持,再到他对贴金的坚持,都是在表达他对佛像的恭敬和尊重,想要尽量做出一个至少是他认为比较满意的佛像。
  东林佛像最殊胜之处:脸部铸造完整
  铸造是个很艰难的问题,在做的过程中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包括监工、研讨各种制 造方案。因为它是一块一块的板拼接出来的,每一块板子都经过了非常严格的监控。最难的部分是大佛的脸部,脸部面积比较大,大约20多平米。一般来讲,想一次性完成脸部铸造,是很难成功的。但是如果不是做成一块,而是分成几块的话,就会有接痕,效果就打折扣了。后来法师要求把它做成完整的一块,这样就要进行周密的设计。为了计算精确,我们请了铸造方面的专家来论证,开了很多次会,最终把铸造方案做出来了。铸造之前还特意举办了一个洒净仪式,并且还在脸部放入了几公斤黄金。这个过程还比较顺利,一次性就铸造成功了。目前国内外其他几个地方大佛的脸部,没有一尊是一次性完整铸造的。能做到这样,确实是非常不容易。东林寺的大佛虽说不是国内最高的一尊佛像,但就阿弥陀佛像来说,它应该是最大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