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对农村土地有什么规划2016

2024-05-18 06:29

1. 十三五对农村土地有什么规划2016

  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的核心问题、焦点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土地制度改革既关系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十三五”规划建议以及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十三五”时期我国深入推进这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总体稳定,但也存在承包期内随意调地、土地纠纷多发等问题。对此,“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笔者认为,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需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按照此前定下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时间表,这项工作在2017年要全部做完,2016年将成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的“攻坚年”。
  我国各地积极探索,取得明显成效。2015年,湖南省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入户调查等前期准备工作,并在48个县市区全面开展整县推进试点工作。山东枣庄市探索了“两书、一表、一图、一合同、一证”确权登记管理办法,目前已完成90%以上的确权任务。
  今后各地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应结合当地实际,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不求齐步走,不搞“一刀切”。同时,应准确把握政策原则,既要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又要防止引发矛盾,给农民“确实权、颁铁证”。
  实现“三权分置”
  顺应农民保留承包权、流转经营权的意愿,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是我国农地制度的一大创新。“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近日发布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也提出,在农村耕地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以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以及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托管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置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十三五”时期,四川省将探索集体林“三权分置”,通过经营权流转证对流转的集体林经营权进行确权,实现集体林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海南省海口市将深入推进农村改革,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实行“三权分置”。
  “三权分置”后,农民可以放心地将承包土地转让经营,而不必担心失去对土地的承包关系,为土地在更大范围内优化流动配置和发挥作用拓展了巨大空间,也为形成多元化的农地经营模式创造了必要条件。
  依法推进土地流转
  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实现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但一些地区土地在私下流转,很容易产生流转不规范、农民利益受损等问题。“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
  安徽庐江县通过组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原本分散在各乡镇的产权交易业务被统一纳入、集中交易,让产权出租方和承包方两头的农民都获益匪浅,其土地经营权流转项目的交易量占整个安徽省土地产权交易系统的60%。  山西太谷县设立土地流转专项资金,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加大扶持促进流转。目前,全县已流转土地26.6万亩,土地规模经营达59.8%。在政策带动下,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积极性很高,集约化、规模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农业经营新体系基本形成。
  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分配效率,提高种植户的生产经营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十三五”时期,保证土地经营权流转健康有序,政策落地既要坚持底线思维,又需要完善配套性机制,同时还要禁止土地流转过程中的“非粮化”、“非农化”趋势。

十三五对农村土地有什么规划2016

2. 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内容

法律分析:1、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是让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权利实现互联互通。要保障农民在乡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以及城乡融合过程中的人身财产安全、就业创业、体面居住、医疗卫生、养老社保、公平教育、政治参与方面的权利。
2、未来要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落实土地政策改革成效,千方百计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放大产权制度改革经济效应,健全完善审批、财税、金融等政策,促进农村集体资源资产保值增值并创造实实在在的红利,释放农村集体经济活力。
3、十四五期间,减税降费政策效应会大概率地进一步释放,民生领域仍然需要财政资金补短板,其他多元化财政投入需求巨大。在这种背景下,未来政府分配资源所依赖的项目制补贴方式会进一步改革。
4、新时代的农业产业支持政策,一方面需要坚持保供给、调结构、转方式并行;应当支持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耕地有序休耕、轮作,坡度较高的耕地有序退出耕种或进入后备耕地。另外则要继续保障农产品供给,让城乡居民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品。
5、“十四五”时期则需要统筹国内资源、市场、制度,根据土地和淡水资源来合理布局农产品进口来源,以市场需求的力量驱动国内外资源为我所用。在国际农业合作的过程中,更多地参与推动国际贸易规则和多边体制改革。
6、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改进了政策执行和落实的方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虽然仍要激活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但是在手段上可以更加依靠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十四条 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五条 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3. 2018年乡镇十三五规划纲要

 2018年乡镇十三五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镇开拓创新、转型发展,全力打造“旅游重镇、经济强镇”的关键时期。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总体要求: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着力实施“以工强镇、旅游兴镇、产业富民”战略,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突出工业主导,突出旅游业、服务业升级,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美好镇村建设,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发展目标:到2020年,力争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9亿元,与“十二五”末比年递增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4亿元,年递增6%;第二产业增加值9.21亿元,年递增13.49%;第三产业增加值10.54亿元,年递增15%;财政总收入2.16亿元,与“十二五”末比年递增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5亿元,与“十二五”末比年递增16%;农民人均纯收入30950元,与“十二五”末比年递增10%;固定资产投资12.8亿元,与“十二五”末比年递增18%。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二、“十三五”规划的措施
  (一)建设工业强镇,着力培育镇域主体经济
  1、突出招商引资,全力突破重大项目。围绕功能布局和产业定位,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大力推动旅游开发、新型材料和机械制造等产业招商。不断整合招商力量,强势推进招商引资,采取驻点招商、网上招商、亲情招商、以商引商等多种有效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和有效率,每年新上千万元以上项目10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2个。
  2、突出培大育强,大力培植规上企业。以服务企业为抓手,加大服务企业的工作力度,为企业协调解决各类生产要素,保证企业满负荷生产,同时对发展潜力好,市场前景广阔的企业,引导其加大技改投入,提高生产水平,提高产品档次,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确保全镇规上企业每年增加3—4家。
  3、突出园区建设,提升项目落户载体。坚持把园区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积极搭建项目落户平台,实施筑巢引凤工程。围绕纺织、玩具、机械等园区产业特色,加大园区招引项目的针对性,做大做强做特镇中小企业园,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进入园区的大、中、小企业达到100家,园区全口径开票销售达5个亿,园区建设标准厂房达到40万平方米。把我镇园区打造成项目的集聚区、财税的增长区,使之成为一流园区。
  4、突出挂大靠强,推进企业战略重组。积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争取智力支持,促使企业脱胎换骨,产品更新换代。同时对外不断挂大靠强,主动与全国乃至世界知名企业攀亲结缘,增强发展后劲;对内加强企业重组,提升传统产业,力争培育出科技型企业2—3家。
   (二)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1、加快新镇区建设。拉开新镇区建设框架,加大镇区住宅改造建设,注重保护古盐风貌特色。选址新建小学约50亩,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医院约30亩,建筑面积约6500平方米;房地产开发25000平方米;新增旅游建筑盐课司署、海盐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特色旅馆约用地面积16亩,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茶食铺子用地约1亩,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镇区永宁路延伸至双草线,宽24米,长约1公里,与204国道循环相连。
  2、推进老集镇改造。强化集镇配套功能和环境整治,新增公厕3座,老街道路及排水硬化2公里,沿街布置雨污分流系统,排水设施不断完善。加大集镇环境整治力度,消除脏、乱、差现象,塑造古镇新形象。
  3、加快统筹城乡建设。以三元、丁溪等试点村为引领,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坚持“规划先行、正确引导、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方针,构建村容整洁、资源节约、环境美好的新农村。认真做好全镇村庄体系规划,并逐个进行定性、定规模、定发展方向,再逐步进行改造建设。到2020年基本实现镇村城镇化、集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三)建设旅游重镇,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 
  1、深化完善旅游规划。按照“一廊六组团”的规划,加快实施旅游开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战略,坚持优先发展旅游产业的'方针,先修复,后新建;先点后线;先易后难;投入内引外联并举, 人才 引进自培同步的发展思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以资源为依托,挖掘草堰镇历史文化内涵,高起点、大手笔进行建设,打造以古盐运文化为中心,以古镇文化、范公堤文化、吴王文化、宗教文化等为特色,打造旅游品牌。
  2、加快旅游项目建设。重点打造建设3个景区,即古盐运河盐文化主题旅游区、“五闸一堤”范公文化及吴王文化旅游区、三元农庄和七彩花田休闲区。打造2条精品旅游线路,历史文化旅游干线:结合“五闸一堤”串联丁溪古街、草堰龙溪古街两个重要节点,将草堰纳入区域范公堤文化旅游区线路中。三元农庄、七彩花田旅游线:利用农庄、农场等核心资源、包括采摘、垂钓、餐饮、拓展,采植园、自行种植区、动物园、玫瑰园、婚庆、农场、客栈、植物园,自主蔬菜采植区、儿童游乐中心、农耕农具展示区。
  3、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加强对旅游管理人员的培训,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对管理人员举办专业讲座,使人员培训专业化、正规化、系统化。突出旅游政策保障,将发展旅游业作为我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投资引导等措施,构建起以旅游产业为龙头的现代产业体系。
  4、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深挖文化内涵,深度挖掘古盐文化、吴王文化、范公堤文化和宗教文化,将文化旅游的元素融入“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和“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之中。规划建设特色商铺、特色旅馆等旅游三产服务业,加快推进建设特色商业区、餐饮区、娱乐区,统一管理,丰富业态。大力发展三元农庄、七彩花田、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突出乡村度假特色,促进旅游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四)建设特色农业大镇,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1、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全镇上下要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主题,坚持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植新型经营主体。十三五期间,新增土地流转4万亩,新建家庭农场100家,新增高效设施农业1万亩,建成万亩优质粮基地2个,万亩设施栽培基地1个,省、市级农业园区各一个。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同时,提高现有产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不断加大农业技术培训的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引导农民建立多种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抗风险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2、加快科技兴农步伐。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突出抓好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农药、新机械运用。加强科技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农村实用技术服务网络。以镇农技服务中心为龙头,建立镇、村、组、户四级农村实用技术服务网络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平台。加大科技培训和品种改良力度,对粮棉、蔬菜等重点产业进行技术培训。
  3、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对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特别是佳丰油脂公司培育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同时以此为契机,争创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农业知名品牌,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要求,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推行清洁化生产。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同时,按照全市重点林地规划,大力推进“二二一一”工程,积极实施植树造林等生态工程建设。使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25%,建设一批生态型村庄。
  (五)加强公共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1、文教事业。巩固“普九”成果,全镇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和99.8%;确保镇中心幼儿园、三渣幼儿园通过江苏省优质园验收,积极改造村幼儿园,达到盐城市优质园验收标准并通过验收;完成大丰市草堰小学整体搬迁,并积极打造“草堰教育现象”。大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丰富农民文化体育活动,到2020年,以文化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群众文体活动更加丰富。五年内招引各类人才500名,其中全日制本科以上不少于一半,吸引各类人才向草堰汇集,发挥人才智力引领发展的核心作用。
  2、卫生事业。加强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卫生人员专业知识和医疗水平,倡导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彻底根治农村脏、乱、差等不良卫生习惯,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以镇为单位,初级卫生保健合格率达到100%;农村医疗制度筹资率继续保持在98%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80%以上,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巩固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完善农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
  3、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以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为重点,引导广大育龄妇女自觉参与计划生育管理上来,不断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促进计划生育整体水平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4、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体系,重视敬老院、学校、残联、医院的建设,落实各项安全保障措施,妥善解决各类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全力构建和谐社会。
   

2018年乡镇十三五规划纲要

4. 2019年十三五规划纲要农业发展思路

 重新理念。“十三五”规划纲要的设计,是建立在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基础之上的,因此,涉及到农业的许多项目,每一个项目设计都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这五个新发展理念。其中,将新发展理念落实到实际能逐步实现的项目之中,如“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就分别体现了“创新”、“绿色”的农业发展新理念,这有助于让新发展理念在农业领域生根结出硕果。
 
   重地位。在《纲要》专门论述农业发展的章节中,第一句话就强调了农业地位,指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这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一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政上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五中全会提出的目标,农业被确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地位,使得农业地位更稳固,更具有战略性和现实性;二是从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上看,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实现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短板”,补齐这块“短板”,才能完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进一步明确了农业在现代化中的地位。
 
   
 
   重可持续。实现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既为当代服务,也为子孙留下一个青山绿水,有助于创造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新格局。《纲要》提出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如采取“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地区“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等等,都是在可持续上下功夫。“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重视“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水平”,都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筑牢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农业长治久安的大问题,“杀鸡取卵”的农业生产方式“利在暂时,祸及子孙”,农业发展需要转方式,转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重质量。质量是农业的生命线,是关系到“舌尖上安全”的头等大事。《纲要》提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这一点抓住了农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牛鼻子”。农产品质量安全攸关国人的身体健康,我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民众更加注重吃的是否健康,确保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让民众吃的放心、安心是农产品供给必须过的关。今后,农产品的生产要在保障一定数量的基础上,更要注重产品的质量,没有质量安全保障的农产品将寸步难行,农业发展将逐步实现数量和质量的双重安全,确保国人身心健康。
 
   重体系。《纲要》提出“农业生产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这是以往《纲要》未曾系统提及。“三大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三驾马车”,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是农业命运的“共同体”,只有三个体系都实现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才能实现。《纲要》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是农业产业体系需要创新的新空间,是一种新业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仅仅是提供农产品,而且提供其他产品,与二产、三产高度融合,在高度融合的过程中,农业才能得以增殖,农业发展才能获得新动能。
 
   重市场。去产能,要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纲要》提出“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和市场体系”,这比“十二五”《纲要》中提及的市场宽泛得多。能由市场完成的交给市场,不能政府包办,让市场在农业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农业市场上,注重农业供给侧的改革,如在粮食问题上,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时,农业的发展,不仅要立足于国内市场,而且要着眼于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农业生存能力。当然,国家对农业市场不能放任自由,而是在政府调控下,对弱势部分进行帮扶和保护。
 
   笔者认为,《纲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绘出了宏伟蓝图,这个蓝图建立在国内外形势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的农业实际,其目标明确,技术路线清晰,具有可操作性,经过全体人民的不懈努力,农业未来充满希望。
 
   “十三五”规划:推进农业现代化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开展农业国际合作。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以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提高农业支持保护效能。持续增加农业投入,完善农产品价格和收储制度,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5. 2019年农村小学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理清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学校办学方向,加快学校发展步伐,结合国家教育发展目标、《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市教育发展要求,在学校教育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规划编制起草小组结合学校实际,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了各方面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依据学校现状,特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学校基本情况
 
   1、领导班子
 
   我校班子成员现有校长、副校长、副书记、教务处副主任共4人。年龄结构:平均年龄41岁。学历结构:本科3人,专科1人。领导班子的优势是:领导班子能发扬民主作风,互补性强;有较强的凝聚力,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工作作风,既能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又能相互支持配合,统一意见;班子成员内部分工明确,责任心强,各自主管的工作都能较好地完成;能够凝聚人心,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把学校发展的思想贯彻到广大教师当中去,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推动学校的发展;领导班子不争名夺利,勤俭持家,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在评先树优中,班子成员将优秀名额主动让给一线老师。存在的劣势是:因为学校创办初期,班子成员配备不足,班子成员身兼数职,学校创办初期,大部分时间都忙于处理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在思考学校的整体办学目标还不够明确,办学定位不高,未建立起具有本校特点的办学理念体系,班子成员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指导能力还有待提高,视野还不够开阔,在工作中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制约着学校发展向更高层次突破。
 
   2、师资队伍
 
   我校现有教职工50人(其中正式职工1人,代课教师9人,聘用职工1人),48名专任教师。从学历结构上看,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有35人,大专学历15人。从职称结构上看,小学高级教师17人,小学一级教师11人,小学二级教师2人,未评职教师20人(其中新毕业教师10人,正式职工1人,代课9人)。从年龄结构上看,我校现有50名教职工。40-50岁教师有10人,30-40岁教师12人,20-30岁教师28人,师资队伍的优势是: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敬业爱岗,责任心强,工作积极主动;青年教师居多,好学,易于接受新观念,为学校发展提供后劲和活力;师资队伍的劣势是:缺乏非常冒尖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因此还没有形成浓厚、有效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氛围;年轻教师所站比例较大,实践经验缺乏,需要锻炼培养;技能科专职教师配备不足。
 
   3、学生和家长
 
   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企业较多,外地借读的生源日渐增多,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家长的职业、文化层次、经济水平呈多元结构。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家教水平不高,对学生缺乏有效的家教指导。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家长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对子女教育问题开始重视起来,已不仅仅关注孩子将来能不能考上大学,对子女的英语、计算机、艺术特长教育也开始关注。优势:1、生源自然增长,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基础保证和发展的机遇;2、家长观念在悄然发生变化,对教育会越来越重视;3、由于家长来自四面八方,蕴涵着许多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劣势:1.学生来源成分复杂,层次差异较大,对学校管理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要求高;2.由于家长文化水平不高,陪伴子女时间不多,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和效果不佳;3.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差异较大。
 
   4、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面积23889.02平方米,建筑面积2282平方米。但由于刚刚创办,学生数少,学校经费短缺,办学条件较差,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缺电子备课室、专用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体育室、图书阅览室等专业教室,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有标准化运动场一个,目前已经完成施工建设,但体育器材严重不足。现代信息技术还不能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其它办公设备只能满足基本需要。图书资料室建设刚起步,在图书管理、图书配置、图书使用上需要规范,提高使用效率。随着生源的不断增加,学校教学用房存在不足。一年来,教育局领导也给以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校陆续添置设备,改善环境,学校面貌得到了基本的改变,办学条件也有适当提升,但离学校发展的需求还有相当的距离,特别是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还很不够。
 
   二、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促进教师发展为途径,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为中心,以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为手段,以“办人民满意学校”为宗旨,以创建教育现代化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立德尚美,和谐发展”为办学理念,进一步完善学生教育、教师发展、质量管理体系,全力营造“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办学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
 
   三、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
 
   新创办学校期间,学校将以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意识和勇气,把准教师特点,分析学生特长,打造“敬业+专长”的师资、培养“合格+特长”的人才、创办“规范+特色”的学校,创建和谐校园、书香校园,形成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和第六实验小学办学特色,到2020年把第六实验小学建设成为“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教师素质优秀,教学质量优良,学生习惯良好,学生品质高尚”的先进学校。
 
   四、学校发展的重点任务
 
   1、抓实“班生建设工程”
 
   现有18个班,在校学生人数986人。五年预测如下:
     
  年份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人数 
   
  642 
   
  980 
   
  1322 
   
  1658 
   
  1994 
     
   2、抓住“校园文化工程”
 
   在未来的五年,第六实验小学将致力于现代化学校文化的塑造。利用红领巾广播站,构建校园生活文化;利用校园室内外墙壁,构建校园立体文化;利用校园网络构建校园现代文化;利用社区资源,构建适应当地生活的社区文化。并把校园文化的思想精髓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体现于学生的言行。
 
   (1)校园静态文化建设。一是抓好黑板报及橱窗宣传阵地,每月至少更新一次。二是适度做好“墙壁文化”建设,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墙一角,成为教育学生的活的教科书。三是抓好办学特色的宣传,让办学特色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喜爱学校的办学特色,创新我们的办学特色。四是抓好校园绿化和室内美化,营造文化氛围,优化教育环境。五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创造自己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
 
   (2)校园动态文化建设。一是不断净化、美化校园环境。二是充分发挥学校网站和校园广播的功能,使育人环境更上档次。三是利用心理咨询信箱和心理咨询室,关心和帮助学生身心健康,重视对特殊学生的深入细致诱导教育。四是加强图书室、阅览室等设施建设,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条件。五是认真扎实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培养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竞争意识。
 
   (3)抓好师德素养建设。大力弘扬“敬业爱生,乐教善导”的教风,开展师德主题活动,倡导教师刻苦钻研业务,苦练内功,为教育改革练就本领,争创成效。遵纪守法,团结协作,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社会公德,维护教师形象。彼此尊重,团结互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树立光辉形象,做好学生楷模。

2019年农村小学十三五发展规划

6. 十二五规划农村部分详细内容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一节 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广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第二节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的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促进水产健康养殖,发展远洋捕捞。积极发展林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第三节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加强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实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

  第四节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第六章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第一节 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
    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稳步提高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完善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使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第二节 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劳务输出对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增加县域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结合新农村建设,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增加农民劳务收入。

  第三节 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
    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增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报销水平,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加大扶贫投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

  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第一节 提高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
    适应农村人口转移的新形势,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突出地域和农村特色,保护特色文化风貌,科学编制乡镇村庄规划。合理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合理安排县域乡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

  第二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快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配套改造,在水土资源丰富地区适时新建一批灌区,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通达通畅率和管理养护水平,加大道路危桥改造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加强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质能和风能、太阳能,加强省柴节煤炉灶炕改造。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垦区危房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加强农村邮政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强化农村公共服务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节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治理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和水污染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推动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严格禁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

  第八章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第一节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善农村土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加快农垦体制改革。

  第二节 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
    加快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调整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征地制度,缩小征地范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加大国家财政支出和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向农业农村倾斜力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

  第三节 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制度,增加对县级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方向,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推动形成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

7. 十三五规划,会怎样规划三农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约25000字;现将《建议》中与三农密切相关的重要内容摘录出来,供大家参考。
  1.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2.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3.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4. 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
  5. 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
  6.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合理制定水价,编制节水规划,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国家地下水监测系统,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
  7. 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发挥国有林区林场在绿化国土中的带动作用。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加强草原保护。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
  8. 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互补作用,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
  9.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等的责任。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10. 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发挥医保控费作用。改进个人账户,开展门诊费用统筹。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
    11. 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注重家庭发展。
  12. 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相关实名登记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

十三五规划,会怎样规划三农

8. 十三五规划,会怎样规划三农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约25000字;现将《建议》中与三农密切相关的重要内容摘录出来,供大家参考。
  1.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2.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3.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4. 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
  5. 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
  6.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合理制定水价,编制节水规划,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国家地下水监测系统,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
  7. 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发挥国有林区林场在绿化国土中的带动作用。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加强草原保护。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
  8. 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互补作用,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
  9.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等的责任。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10. 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发挥医保控费作用。改进个人账户,开展门诊费用统筹。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
    11. 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注重家庭发展。
  12. 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相关实名登记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