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2024-05-05 12:52

1. 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灰度认知,黑白决策——这是罗胖在60秒语音里提到的一个概念,乍一听,不明觉厉。什么是灰度认知,黑白决策呢?
  
          认知能力越高的人,对世界的理解就越是灰度,即不黑不白的。比如一个高水平的经济学家,是不会动不动就做明确预测的,反而是低水平的人什么都敢说。但是一个人想要生活的好,事业好,每天面对的其实是大量具体的决策。决策是不能灰度的,必须在两难中坚持拍板,非黑即白。所以叫黑白决策。
  
  
 
  
         举个栗子吧,看天气预报,预报员会说明天降雨概率80%或者30%,这就是一个灰度认知。但是作为我们普通的老百姓,我们想知道的是明天会不会下雨,我出门要不要带伞,你看,这就是黑白决策。
  
         的确如此,知道是一回事,能否决策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罗胖还举了另外一个例子,他有次去参加一个美术展,认识了吴洪亮,他是北京画院美术馆的馆长,也是齐白石研究会的会长,是国内研究齐白石的大家,罗胖就问他现在齐白石的画作价值上亿,平时会不会帮别人鉴定真伪?吴洪亮说他从来不干这个,不是因为他清高,而是他觉得自己真的干不了,因为去看画的时候,他只能告诉人家这个画有七分像是真画,但是买画的人是要付出上亿人民币的,这“七分像”让人家如何做决策呢?买对了,皆大欢喜;万一是假的,这个损失谁都无法承担。你看这就是典型的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很多财经记者采访了无数个创业家,在创业方面的认知肯定也积累了不少,但是你让他自己创业试试,还真未必能成功。
  
 
                                          
        今天早上刚听了李翔商业内参中讲的如何让用户对产品的使用形成习惯的音频,形成习惯的前提有两点,第一对产品的使用是高频刚需的,第二,对产品有可感知的用途。即明确知道这个产品和其它产品有哪些不同,这个产品有哪些好处。另外还提到一本书《上瘾》,书中提到了一个上瘾模型,包括四点: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谢和投入。
  
  
        简单解释下,触发就是通过外部触发和内部触发来引发用户的关注,用户产生动机的关键是内部触发。 要想产生内部触发,需要去满足或迎合用户的某种情绪。比如,负面情绪就是一种强大的内部触发。中国互联网界很多产品经理经常讲,做产品就是在研究贪嗔痴,就是这个道理。孤独可以触发用户去使用社交网络;无聊能触发用户去玩电子游戏;压力过大可以触发用户去电子商务网站买买买。 所以,从电子邮件到Facebook、微信,都是成功的习惯养成型产品。用户不断地刷邮件、Facebook或微信,可以逃离眼前的现实,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行动的核心动机是把握住人们内心中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追求希望,逃避恐惧;追求认同,逃避排斥的心理。推特联合创始人伊万·威廉姆斯曾经说过:“选取人性中的某种欲望,最好是让人魂牵梦萦的一种欲望,然后利用现代科技满足这种欲望。”有了欲望,就有了动机。产品能满足这种欲望,就有了成功的前提条件;
  
       多变的酬谢包括社交酬谢,猎物酬谢和自我酬谢。比如在网络游戏中,你打怪升级,驰骋疆场,不仅获得了心理上的成就感,系统还会赠送给你武器和金币,让全服的人知道你很牛,还可以去更高级的地图继续打怪,从而获得更多的酬谢;
  
  
        投入是指用户投入时间,精力,情感甚至是金钱,让用户形成习惯和依赖性。心理学上有个“宜家效应”,宜家会让顾客自己选择喜欢的家居产品,自己下单,自己去仓库根据清单拿货,如果你想自己组装,完全ok。因为用户参与并投入到全过程中,这时候就会产生一种非理性的喜爱。所以宜家家居风靡全球。
  
        你看,说了这么多,相信你对上瘾模型已经有所了解了,但是你现在敢说我要自己亲手做一款产品吗?相信大多数人是不敢的,做与不做中间横跨的不仅仅是认知,还包括很多,比如资金,时间,精力,人脉,市场容量,用户需求等等很多方面。所以说,有了认知,能否决策还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你可能会说,既然如此,有了认知还是不敢决策,那认知升级就没用了吧?其实不然,学习并升级自己的认知是让我们在面对决策的时候不必害怕未知,不必殚精竭虑,不必杞人忧天。所以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学什么都有用,但是无论你学到什么都不能保证你一定可以成功。
  
                                                                        2017.10.22

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2. 灰度认知与黑白决策

        近日,看了万维钢老师《佛畏系统》一书中有关逻辑学的内容,其中一小节说的是“灰度认知,黑白决策”,颇有启发。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其中有很多灰色地带,所以我们必须有灰度认知。但如果要做事情的,却不能是灰色的,比如说公司对个项目的可性研究的结果是有60%的机会成功,最后,投不投这个项目,就必须有一个决定,要么投,要么不投,不能只投60%,这就是黑白决策。
  
 “思圆行方”,思维是圆的,行动是方的,既有原则性,又有高度的灵活性,达到这样境界的人,才可以托付大事。但怎样把握原则性与灵活性,这里面是有逻辑的。
  
  
 1,要讲原则
  
 讲原则,你才能讲逻辑,你才是讲理的,你的话才值得听,你的行为才是可预期的,别人才会跟你合作。如果一个人没的原则,什么事都做得出来,那是绝对不可信任、不合作的。讲原则,最符合逻辑的做法,是效法数学。数学讲“公理”,就是无须证明的事实,是逻辑推导的起点。比如欧几里德,就是从五条最基本的公里出发,推出整个平面几何学。人生原则也应该构成一个合理的逻辑体系,最好能从几条基本原则出发推导出自己的整个行动指南。怎样找到自己的原则呢?最好的方法是不断地追问自己,我为什么这么认为?一直追问到没有为什么、我就相信这个为止——这个就是你的原则。这个就是我们的底层逻辑,或第一性原理。
  
 从最底层的几个原则出发,去随时审视和判断自己的决策,你的行事就会非常笃定。
  
  
 2,灰度认知
  
 但话说回来,我们能不能用原则指导我们的一切行为,让每个决策都那么有逻辑呢?答案是不可能,我们要有灰度认知。所谓灰度认知,就是说真实世界上的有些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逻辑。比如说你决心戒酒,碰上对你有知遇之恩的老朋友见面,对方邀你喝一杯,那你喝不喝呢?喝了有违自己的意愿,不喝情理上说不过去,酒喝多了有害,但是不喝与喝多之间有个灰度。哪怕从纯逻辑来讲,这里也没有明确的分界线。
  
  
 3,黑白决策
  
 所谓黑白决策,就是那怕不符合逻辑,也要划线。高考录取要划分数线,比如,清华的录取分数线是680分,679分就不行。这一分之差完全可以用偶然来解释,可能考679分的同学平时学习的成绩比考680分的同学更好。这不完全符合选择高水平学生的逻辑,但是没有办法,大学只能录取这么多的人,就只能有这么一条线。
  
 天气预告今天有40%的概率下雨,你要么就带伞、要么就不带伞。而像喝酒、吃零食这些事情,并没有什么严格的外界要求,都是对自己的约束,怎样办呢,关键的思想叫作“缓冲区”,你划线要白与黑之间留一个缓冲区,由白转灰而再转黑。在缓冲区,你还是安全的。你的坚持、你的原则、你的纪律,应该在缓冲区之外。比如你很喜欢吃饼干,但又怕吃饼干影响你减肥,你该怎样办?如果每天吃三块太多,吃两块在行与不行两可之间,那你就规定自己每天吃一块。一块饼干绝对是安全的,偶尔越线其实也问题不大,但这条线存在会让你越线时感到内疚。
  
  
 4,原则性与灵活性
  
 黑白决策保证了原则性,但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灵活性,划了线就寸土不让,那也不能叫灰度认知黑白决策,因为这跟黑白认知黑白决策没区别。
  
 很多书有介绍过华为的灰度认知黑白决策,讲究的是中庸。中庸就是有灰度认知,就是在原则的基础上,可以讨价还价。比如说,一方认为应该增加社会福利,另一方则认为应避免滥发福利。表面上双方针锋相对,但坐下来一谈,其中一方虽然反对滥发福利,但其它也是赞同提供一部分福利——最起码来说,对战场上受伤致残的士兵,国家还是要发福利的,事实上,双方的分歧就不是本质的问题,而是怎样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双方就是找灰色地带中的一条线,认识到这点,我们就有了讨价还价的可能性,不至于势成水火。有原则,但可以为了更高的原则可以谈,这就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但这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自己斟酌,相当难。

3. 灰度思考,黑白决策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一些让人醍醐灌顶的话,尤其一些成功企业家的话,
  
 如任正非说过: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指挥战争。这句话好有道理,对呀,一线人员最掌握现场的信息,他们不指挥战斗,谁指挥战斗。
  
 可任正非也说过,“砍掉高层的手脚、中层的屁股、基层的脑袋”,这个好像也很对,局部取胜重要,全局取胜更重要,为了全局牺牲局部也是有的,所以高层负责指挥,基层应该负责执行。
  
 两者似乎都对,可他们却是矛盾的。
  
 于是很多人就陷入了这样的一种纠结,“听过了很多道理,却亦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很多道理都是矛盾的,人们不知道听那一个好,如很多俗话本身就是矛盾的:
  
 可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呢,其实这个世上,那有绝对正确的道理,或者说,很多事情从来不是对错之争,而是程度的不同、多少的不同,甚至成本的不同。如果你能认识到这一点,不再二元对立,非此即彼,这就叫“灰度思考”。
  
 华为的任正非非常推荐灰度思考,他说:管理的灰度,是我们的生命之树。
  
 “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灰度、妥协与宽容”。
  
 ”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的,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合理的掌握合适的灰度,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和谐,这个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
  
 灰度思考很宝贵,很重要,它让人开始考虑数量的不同、概率的不同,这是思维更加成熟的表现,但仅仅这些就够了吗?
  
 当然不够,因为你可能陷入另一个低效的状态——犹豫,议而不决,解决这处问题我们还需要:黑白决策。
  
 黑白决策,意味着我们总要选择,而且果断一些,因为这个世上从来没有完美的选择,有选择或不选择才能开启下一步。
  
 选择了才能行动,行动了才有结果。改变命运的不是决策,结果才是。如果我们陷入了选择恐惧症,就谈不上改变。
  
 为了让自己不纠结,可以给自己的选择设置一个时间底线,再等多长时间我一定选择,或者再做多少次我就放弃了等等。
  
 决策,是面对未来的冒险,未来一定是有风险的,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就是了。决策,是开启行动的钥匙,不行动,人永远是那个怂样。
  
 没有完美的决策,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完成意味着形成了闭环,犹豫表明你一直在原在踏步。
  
 灰度思考,黑白决策,每个人都应该习得的一种思维习惯。

灰度思考,黑白决策

4. 灰度认知与黑白决策

 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有四个重要的点,感知-认知-决策-行动。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区别,往往就是跳过了中间两个步骤,直接从感知跑到了行动。所以,想要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认知和决策两个环节至关重要。可以用概率的底层思维,来重新理解应该怎么去认知,如何作决策。有了概率思维,就能从“理解这件事很重要”,进化成“我知道该怎么做”。
   认知要保持灰度,那什么叫灰度呢?灰色是处于白色和黑色之间的中间地带,有深灰、有浅灰。所以当我们想要准确描述它时,需要给它加上一个百分比。灰度认知,是指你在分析选项的阶段,先不急于作非黑即白的判断,保持一定灰度,这个灰度最好有一个数值。黑白决策,是说我们在形成最终决定时,必须有一个黑白分明的选择,不能模棱两可。
   但现实中,我们恰恰容易把两者弄混,在认知环节非黑即白,在决策环节犹豫不决。
   当我们对某个事项进行讨论时,常常是每个人都急于证明自己的选项是最好的,然后试图说服对方。而讨论是一个认知过程。认知应该保持灰度,就是要全面评估各种选项的可能性。如果每个人都固守自己的观点,就变成“黑白认知”了,大家死守自己的认知,反对别人的认知,而没有人真正去思考,每个方案的可行性、成本和收益。这个讨论当然就没法进展下去了。
   我们应该提倡对每一种可能性进行分析,我们把不确定的部分尽可能确定下来,罗列出来。这样就能理性地评估,每个选项的优劣之处。一旦开始这样想问题,思考方式就会转变,就会把我们从立场之争、非黑即白的对错之争,拉到了对事实的判定。认知阶段不要非黑即白,别把讨论方案变成了坚守立场。   灰度认知的秘密是什么?在认知阶段,别把时间和资源浪费在非黑即白的争吵上,而是对每个选项进行灰度数值的确认。当我们拥有一个观点时,不管多么自信,不管自己多么喜欢这个观点,都要意识到,这个观点不可能是百分之百正确的。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冷静地思考一下,这个观点的可能性到底是多大呢?这个数值,是介于0和100%之间的,这就是灰度认知。
   灰度认知的底层是概率思维。不管你的某个信念多么坚定,都要在前面加上一个概率数值。对此有一个延伸就是 可信度加权 。“加权”的意思就是“乘以权重”,举个例子,有一群专家都有表达意见的权利,但根据每个人过往的表现不一样,给每个人的意见权重也不一样,对于那些能力更强的决策者的观点,赋予更大的权重。最后经过简单的计算,得出一个群体意见,运用可信度加权的分析系统来打破僵局。这不是无差别的民主,也不是独裁,而是把每个人的可信度纳入考量。
   就这样,经过一系列的计算,再算出来这些想法的得分,最后得到一个群体决策的结果。这就是一次可信度加权决策程序。独立思考是很重要,一个聪明人的思考是很有价值的。但更好的办法是有一群独立思考者,对他们的判断进行加权,就会长期得出比任何一个人,质量更高、更稳定的判断。
   黑白决策就是要敢拍板,作出非黑即白的决定,不要模棱两可、犹豫不决。特别对于决策者来说,是要为其他人负责,就像在战场上打仗,指令必须清晰,黑白分明,不能含糊。这就是领导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对于决策者来说,所承担的责任就是,告诉伙伴们,这件事做还是不做。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具有不确定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具有不确定性,包括这句话本身。面对不确定性,我们只有容忍不确定性的存在,用灰度的方法去认知,去尽量测量它的灰度数值,才可能向真理逼近一步。灰度认知,就是开放地考虑各个维度的选项,并赋予权重。黑白决策,就是根据计算结果,给出清晰果断的选择。
   其实,做好了灰度认知,黑白决策也不是什么难题了。在现实中,我们要敢于决策,不要犹豫不决。只有作出决策,人生才会在你的面前展开。

5. 灰度认知和黑白决策

在处理事情的不同阶段,要执行不同的策略。
  
 灰度认知,就是在评估选项的时候,保持开放性,不要先入为主,不要急着做非黑即白的判断,保持一定的灰度,这个灰度最好有一个数值。
  
 黑白决策就是敢于在迷雾中做决定,按下按钮并承担后果。
  
 现实中,我们容易颠倒,在认知环节非黑即白,在决策环节犹豫不决。
  
 所以我们常常被束缚,所谓的自由,不是在黑白之间做出选择,而是可以放弃这样被规定好的选择。

灰度认知和黑白决策

6. 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文/存美
  
 
  
                                    
 很多人认为,那些大佬们,那些厉害的公司,他们做一些重大决策就会比常人容易,且一步到位,认为厉害的人做什么都能轻易达成目标。
  
  
 其实,并非如此。
  
 我之前有就关于做决策,零散的输出过自己的观点,大致意思就是:看起来很牛逼的决策,都是经历了一番激烈讨论,意见对立,折腾,或许在最后一刻才出来的。
  
 今天接触到的8个字,很好的解释了这个内容,那就是: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有四个重要的点: 感知-认知-决策-行动。 
  
 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区别,往往就是跳过了中间两个步骤,直接从感知跑到了行动。
  
  
 灰度认知的要点,就是在认知阶段,别把时间和资源浪费在非黑即白的争吵上,而是对每个选项进行灰度数值的确认。
  
  
 说到这里,想到了一本书,叫做《第三选择》,通常,我们在谈判时,都会就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对方去认同自己的观点,然而,还有一种选择就是第三选择,那就是我们一起去合作,达成一个我们共赢的结果。
  
 这个讨论的过程,也是灰度数值确认的过程,理性确认灰度数值,才有最后的“黑白决策”。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具有不确定性,包括这句话本身。
  
 面对不确定性,我们只有容忍不确定性的存在,用灰度的方法去认知,去尽量测量它的灰度数值,才可能向真理逼近一步。

7. 核心概念|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今天,在“罗辑思维”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看到一个观点:“灰度认知,黑白决策”,深受启发。 什么是灰度?
  
 灰度是一个既不黑也不白的中间地带,灰度认知的意思是我们要用包容、多元化的心态看待、了解这个世界,不偏激,不片面。
  
 黑白决策的意思是,我们做任何一个决定,都要立场鲜明,态度明确,内容具体。
  
 对与错,好与坏,美与丑,历史背景不同,周遭环境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不同,评判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会不同。在理解了这个道理后,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才会不受干扰的做出正确的判断。
  
 灰度认知说的就是我们要学会全面的分析事物,让自己对于事物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看法,换句话说就是罗胖经常所说我们不寻求一个确定的结论,只是寻找对于这个事情多角度的解释。 也就是一句网络流行语说的小孩才论是非,大人只看利弊。因为是非对错,有时候确实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结论。我们所做的一切决策  其实都是权衡利益之后的结果,无所谓对与错。
  
 黑白决策,说的是我们要敢于做决策,做决策的时候干脆利索。而不是思前想后犹豫不决。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复杂世界,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个决策,其实都是有失败的风险。最后所做的这个决策对与错,其实是一个概率问题。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考虑完之后再去做决策,你让我们做决策的速度就会非常慢。
  
 要做到黑白决策,我们必须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原则。就是我们提前已经想清楚了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要保留最重要的一件东西,我们会保留什么?如果迫不得已要失去一些东西,我们要抛弃什么?当这些问题都考虑清楚之后,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就会非常快,还不会犹豫不决。
  
 我们经常所说的认知升级,认知差异 其实是让我们过的这种灰度认知。但其实真正的决定我们的命运,其实是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做到黑白决策。
  
 要提高我们做黑白决策的这种能力?
  
 需要我们不断的打磨自己的价值观。有一句话说的,从出生开始,你就要考虑你的价值观。由此可见,价值观对于一个人的作用。因为我们的价值观决定我们的选择,我们的选择决定我们的行动,我们的行动构成了我们的命运。因此经常思考什么对自己最重要,什么更重要这对自己来说非常的重要。

核心概念|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8. 灰度思维,黑白决策(下)

4.   如何培养灰度思维 
  
  滴滴创始人程维,特别喜欢看战争类的书籍。他用看待战争的方式来看待商业竞争,认为面对竞争对手,也应该像战争一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但是后来,他越来越发现这样做不太对劲。因为滴滴与快的和优步的两场惨烈大战,虽然都取得了胜利,但是自己也损耗了不少。自此,程维开始反思:自己这种“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思想,在现实中是否真的行得通?
  
 思考之后,他彻底推翻了自己,并在接受《财经》记者的采访中,说出了这样一段话:“过去我看了很多战争的书,研究战争的方法论,一切都是为了赢,为了生存。但慢慢地,我意识到最高明的策略不是在一个黑暗的森林里和所有人博弈,敌人是打不完的。”
  
 不和所有人博弈,允许别人同时存在,不和别人争个你死我活,其实就是保持开放心态、接纳不确定性的表现。
  
 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多事情都是不确定的。这对于强迫症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幸的消息,但客观事实就是如此,我们谁也无法改变,只能够去接受和拥抱它。
  
 1)  保持开放心态,接纳各种不确定因素 
  
 ²  保持乐观的心态: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一般来说,我们通过自己的拼搏努力最多可以应对七分的不确定性,而剩下的三分,是我们再怎么努力也无力掌控的,比如岁月的流逝,身体、精力开始走下坡路,一些人的渐行渐远等。接纳不确定性,在自己能够掌控的七分确定性上积极努力,在无能为力的三分不确性上保持淡定和从容,才能拥有十足的自信和底气。
  
 ²  多一些概率思考: 扑克牌高手之所以能够赢得比别人多,就是因为他们会利用概率进行思考。他们不会纠结于某一次特定的结果,而是去关注可能出现的情况。重点是预测某些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并根据实时的、不断更新的信息来调整应对办法——在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下重注,在对自己不利的时候不下注。我们在决策的时候也是如此。很多时候虽然我们没办法直接判断哪个选择更合适,但是通过去评估每个选项的优势和劣势、具备的条件和缺失的条件,就可以推断出各个选项的成功率,并进而做出更为科学的选择。
  
 2)  把握尺度和分寸,不要走极端 
  
 华为的任正非可谓是灰度思维的典范,而他的这个灰度,很大程度上就表现在把握尺度,不走极端。当年,华为进军欧洲市场时,采取较高的定价策略。有记者采访任正非,说按照华为的能力,完全可以把价格压得很低,迅速抢占欧洲市场份额,为什么不这样做呢?任正非当时是这样回答的:“不希望占太多份额,因为也要让竞争对手生存。毕竟,把别人整死不是目的,这样自己也活不久。而且新的科技随时可能翻盘和取代,共同发展才会让更新和取代停留的久一点,更久一点。”
  
  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 很多事情,只有学会把握好分寸,方能运筹帷幄,事半功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把握好度呢? 就是要学会给别人留余地。 
  
 ²  话不可说绝: 对于那些我们没有把握的事情,我们要学会不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当要开口时,说出口的话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对于那些正处于不幸境地的人,我们要学会保持沉默。哪怕你己经知晓或看透,也不要轻易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毕竟每个人的人生境遇不同,所思所想也不同。
  
 ²  事不可做尽: 首先,凡事不要太斤斤计较。想要置竞争对手于死地的人,也势必会遭到对手的报复和攻击,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其次,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给别人留面子,下台阶,其实也是在给自己铺后路,攒人心。
  
  3)   走出对立选项,找到第三种解决方案 
  
 除了拥抱不确定性和把握好度,学会从两个对立选项中走出来,找到第三种解决方案,也是培养灰度思维的重要方法。想要培养灰度思维,有时候需要我们跳出非黑即白的对立选项,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案。
  
 那么怎样找到第三种解决方案呢? 就是运用“第三选择”思维。 第三选择不是第三个选择,而是第三个维度的选择,他不是对之前两个对立选项的折中或者和稀泥,而是在一个平面的二维世界里找到第三维,在一个不可行、不可能的平面上增加一维。那么具体如何做到呢?
  
 ²  跳出问题,发现本质: 不是批判,也不是赞美,而是在不失原则的情况下维持当下的和平。当遇到两难问题的时候,先不要急于去选择其一,而是要问一下自己:我想要达成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除了当下的选择,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
  
 ²  用第三方视角看待问题: 除了要发现问题的本质,有时候学会从第三方视角去看待问题,也能帮助我们发现更多的解决方案。具体怎么做呢?你可以假装是自己的朋友,然后给自己出谋划策,也可以想想你的偶像或者你敬佩的人,如果遇到这种事情会如何处理。当走出“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后,你一定能感受到世界正变得更加宽广。
  
 我们每天都要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大量的决策,保持灰度的思考,可以让我们更加冷静和理智。但是,思考可以是灰度的,决策却不能灰度。因为我们只有快速拍板,做出选择,才能让事情朝前走下去。所以,想要做出更科学的判断和决策,我们可以记住这样一句话: 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灰度认知,就是开放地考虑各个维度的选项,寻求更优解;黑白决策,就是考虑结果,给出清晰果断的选择。两 者搭配使用,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5.   总结 
  
 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可以随时做到下面两点:
  
 ² 第一点“上下兼容”:指的是对高低层次的人的包容性,他可以随时可以和各种层次的人同频。
  
 ² 第二点“左右调和”:指的是在对和错之间找到最合适的点,往往是灰度的,这是对度的最精准的把握。
  
 也就是说,真正有才华的人是随时可以和周围环境融入到一起的,而不是被大家所排斥。
  
 但是,一个人要想真正的抵达这种智慧的境界,必须能随时先放弃或压低自己的很多东西,包括与生俱来的很多偏见,以及天生的悟性和能力。
  
 我们今天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
  
 ² 灰度思维,才是人生的常态;
  
 ² 灰色地带,才是社会的常态。
  
      人生的本质,是要在灰度中寻找光明。这个世界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透世界的真相,依然热爱世界。那些能够带领大家从绝境中看到希望的人,就是这个世界真正的英雄所以,真正有大智慧多人,从来不单纯用“对”和“错”去判断事情,而是在不断的去平衡那个“度”,“度”把握好了,大局就不会乱。灰度思维,才是最高境界的思维模式。把握尺度,才是我们发力的最关键点。
  
 《金刚经》里说: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意思是:一切表象,都是我们内心的身处的虚设,如果你能看到各种表象背后的本质,你就彻悟了!也就是说, 平常生活中,凡是被我们看到的是非黑白,都只是表相。 千万不要执着于这些表象,就是所谓的“不着相”,要能从表象里看到真相。
  
 因此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检验一个人能力的标准,就是看他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其实人生最难得的,不是你经历风雨后看透了真相。人生最难得的,是当你看透真相后,还能守住那颗初心。
  
  拥抱不确定,给自己更多自由,给人生更好的机会! 
  
  文章参考 用友研究院 、 用友开发者大赛 和 YonBuider开发中心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