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氏兄弟的荣氏兄弟

2024-05-05 06:19

1. 荣氏兄弟的荣氏兄弟

 上海解放前夕,对国民党彻底失望的荣德生不愿与国民党仓皇出逃,他全力阻止迁厂逃资,终于使企业的绝大部分机器设备得到了完好的保存,为新中国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社会财富。建国后,荣德生被推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和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副主任。他辞世后不久,全国的荣氏企业先后申请公私合营,迈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荣氏兄弟的荣氏兄弟

2. 荣氏家族历史

一、姓氏来源  一是远古黄帝时代,有个音乐家叫荣援,为黄帝铸造了12铜钟,荣援就是荣姓的始祖;  二是上古周成王有个卿士受封于荣邑(在今河南巩县一带),称为荣伯,子孙以邑为姓,相传姓荣。  二、郡望堂号  秦置上谷郡,现在河北省保定市。风俗通》记载:周成王卿士荣伯之后,以邑为氏。望出乐安、上谷。  三、历代名人 荣启期——春秋时期的学者。孔子游泰山,见启期鹿裘带索,鼓琴而歌,便上前问他:“为何而乐?”,他回答说:“我乐最多。天生万物,人为贵,我得为人,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我得为男,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我行年九十矣,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居常以待终,何不乐也!孔子听后表示佩服。  荣瑄——明朝琼州人。荣琇弟,早孤,与兄荣琇事母以孝闻。  荣德生——名宗铨。江苏无锡人。早年与其兄宗敬经营钱庄,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起,先后在无锡、上海、汉口等地开设保兴、福新、茂新面粉厂和振新、申新纺织厂。至民国11年(1922年),有面粉厂12个,纱厂4个,后申新增至9个厂,成为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之一。民国7年至民国10年先后当过江苏省议员和北洋政府国会议员。国民党政府时期,历任工商部参议,中央银行理事,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等职。解放后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和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 荣氏企业是旧中国资力最雄厚、规模最宏大的民族企业集团,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一个极令人注目的家族。因其当时在面粉业和棉纺业雄届首位,而有“面粉大王”、“棉纱大王”之称。  荣氏企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兴旺发达起来,关键在于他们善于“育己育人”。  在荣氏家族中,每个人的个人修养与素质几乎各有千秋,但又有相同之处。他们都是爱国,有气魄,有能力的民族实业家,都走在“实业救国”的道路上。  荣宗敬,荣氏企业缔造者之一,他与弟弟荣德生共同把荣氏企业发展成规模巨大、资金雄厚的民族企业。荣宗敬(1873—1938),7岁进私塾。14岁到上海当学徒,后因病回乡,15岁到钱庄习业,19岁师满到上海森泰蓉钱庄做跑街,承担包揽生意,联系客户业务。他求知心切,专心研究业务,勤奋诚恳,且办事认真细心,并掌握了不少资金的调拨运用和棉麦产销方面的知识,为日后自办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他是家中长子,胆略大,善于冒险,有魄力,为以后控制荣氏企业总系统做了坚实的铺垫。荣宗敬领导时期的荣氏企业中,他的地位是任何荣氏家族之中的人不能相比的。他办事认真,精通业务,从经营第一个面粉厂到荣居荣氏企业总经理的近20年中,他的企业经营能力、经营策略、经营思想,使企业获得巨大发展。  他有胆有识,1917年他竟以40万元冒险买下旧机较多的恒昌源纱厂,后来盈利颇丰。他的领导能力极强,使全系统的管理极为统一,在人才的管理、利用、培养方面他也做了明智的决定。  荣德生(1875一1952),荣氏企业缔造者之一。因4岁才学话,邻人称他“二木头”。他9岁入私塾,15岁由兄荐到上海钱庄学艺。而父笃信书中“四十五岁有子入拌池”之说,一心望他苦读学优做官。可荣德生认为“回去读不成,被人窃笑,不如学商,当留心,亦可上进”。于是,他刻苦学徒,钻研业务,深得老板器重。18岁时到父所在厘金局任帮账房,他得此美差更孜孜工作,发奋自学,为后来经营企业做了充分积存。荣德生经营才能出众,有远见。他专心致志地把毕生精力投入自己的事业。荣德生精心经营企业的同时,又进行灵活的改革,尤其在利用企业人才、培养人才方面作出重要贡献。虽然身为资本家,但他却能“对于工人已有相当之谅解”。荣德生的“大量生产”的经营战略,起了极重要的作用。他一生中,总是将企业的资本积累用于扩建新厂、购买新机器之用,用“滚雪球”的方式挣取大量金银。他和哥哥成功地运用“粉纱互补互济”的经营策略,把荣氏企业的发展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荣德生憎恨帝国主义的侵略,又愤恨国民党的统治,与民众一起参加反帝、反封、反官僚运动。解放前夕,荣德生坚决反对企业迁厂外逃,决心留在祖国继续经营企业,和工人们一起护厂迎解放。他为祖国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中国工业史上最优秀的工业企业家之一。  李国伟,是荣氏企业中杰出的实业家。他毕业于唐山路矿学院,起初是普通绘图员,但其工作认真勤奋,诚实好学,被荣氏兄弟看中,荣德生把自己女儿荣慕蕴配与他为妻,使其超人的才智、丰富的经营管理策略得以充分发挥。1938年,他不顾丈人荣德生反对,把“申四福五”迁入内地,开始形成自己的“申四福五”系统。内迁企业创造了巨额利润,证明了内迁是成功的。同时,李国伟在内地设分厂解决空袭和电力不足问题。他自制机器,开办建成面粉厂,创办煤矿,用于工业供应;利用纺织废料,开办宏文造纸厂;充分利用设备技术形成了一整套的管理策略,形成荣氏企业实力重大的派系——申四福五系统。他积极配合荣德生参与企业改革,取得一系列明显成效。此外,李国伟很爱国,又积极支持新中国建设,1951年后他多次向政府提出申请,把一大批外地荣氏企业迁回变成公私合营,实现了他一生中认为最快乐的大愿望。李国伟是中国近代工业企业年轻有为、爱国开明、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  荣鸿元,“大房系统”的领导人,他继承父亲百折不挠、顽强创业的经营品质,克服重重困难,领导着举世瞩目的企业,成为荣氏企业后期发展的主持者。  荣尔仁,是荣德生二子,经过专业学习后到公司任领导职务,管理“申二、五”时,改进了企业的技术管理和经营方针。抗战后他经营的“申二”和“申九”高额盈余,还清了战前申新总公司所有债务,在荣氏企业地位日益显要。1946年,他积极在内地筹备企业的恢复工作,拟订了一个一揽子大规模的“大申新”计划,使企业曾出现了一时的战后景气。荣尔仁继承了父辈的经营传统,成了一名优秀的实业家。  荣氏企业以其庞大的规模、雄厚的资金而雄居中国近现代的工业史上。它颇具民族代表性,有着与其他民族企业所共有的特点,更有着与其他民族企业所不同的特色,他们正是利用这些经营特点和特色,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生存发展的。50多年风风雨雨,荣氏企业始终百折不挠、竭尽全力去发展民族企业。荣氏企业发展史是中国民族资本工业史的典型,荣氏企业的每一位领导人都是民族企业家的典范。  解放后的荣氏企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迈开大步走向新生,得到了企业发展的合理保障,抛掉了企业的旧枷锁,从此面目焕然一新。荣氏企业在祖国建设方面给予了更大的支持,企业经过调整改组,相继成为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企业。其中荣毅仁起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荣氏家族不仅注重自身的修养,同时也十分注重培养人才。  人才,是每个企业成功及发展的要素。没有一个企业的发展不以人才为重,没有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以人才为本。滚滚金银缔造者最终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荣氏企业系统的实业家,正是以重视企业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为经营宗旨而使企业成功发展的。在企业人才利用和发展方面的经营思想,从荣氏兄弟到他们的于婿都是积极的、先进的。荣德生曾把人才看作企业成功的根本、基石,足见其程度非同一般。企业初建,荣氏兄弟深受人才桎梏和刺激,萌发了合理使用人才、开发人才、培养人才的信心与坚定决心。对人才的管理、重视方面,荣宗敬、荣德生、荣鸿元、李国伟等都有远见卓识。

3. 荣氏家族的家族历史

荣家的老家在无锡荣巷,位于无锡市西郊。其祖先种稻植桑,以忠厚传家,于明代正统初年从金陵迁来,形成上荣、中荣、下荣三个自然村,直到民国初年才正式建镇。现在的荣巷已经并入市区,但仍保留了一条约400米长的老街,沿街还有150多组青砖黛瓦的老房子。荣氏鼻祖,荣启期(前571——474年)字昌伯,春秋时期郕国(今汶上县北)人,生于周灵王元年(前571年),卒于周元王二年(前474年),终年98岁。荣氏祖先本与西周姬姓同宗,“周成王卿士荣伯食采于荣(今河南巩县西),因以为姓氏”。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93年),荣叔公“奉王命见鲁桓公,有功社稷,封为上谷大夫,始迁于鲁,宅居郕邑(今山东汶上,古称中都),是为鲁宗之始”。荣启期为叔公后人,精通音律,博学多才,思想上很有见解。曾为孔子师。后孔子初仕之地就是中都汶上,担任中都宰。荣宗敬的祖父荣锡畴(1823-1863)当家时,他开始做长途贩运的小本生意,经常驾着小船经太湖、吴淞江等河道往来上海。传到荣宗敬的父亲荣熙泰手里的财产,只有几间旧屋,但这些原始的商业活动,却为荣家子孙注入了最初的商业细胞。一百四十多年前,在太平军打到苏南的战乱中,荣熙泰的祖父、祖母、父亲、两位伯父、伯母、堂兄,以及他自己的兄弟,不幸全部遇难。荣氏家族的男人只剩下了一个,这就是荣宗敬、荣德生的父亲荣熙泰先生。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俩是荣氏商业家族的第一代掌门人。自1919年到新中国成立,荣家先后开办了无锡公益工商中学、上海中国纺织染工程补学校、江南大学、上海中国纺织染专科学校等,同时增设分设校内面粉、机电、化工、数理、商业、农业等许多专业系统,约培养高级人才1200多人。荣尔仁、荣德生的女婿李伟国、荣鸿仁等荣氏第二代传人都曾在荣氏企业里头身居要职,是荣宗敬去世后荣氏企业后期发展的几个主要推动者。

荣氏家族的家族历史

4. 荣氏家族的相关评价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荣氏家族,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荣家是爱国资本家的典型代表,解放后,获得执政地位的共产党对于这样家族重视有加也是理所当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戎在接受《时代人物周报》采访时说。“荣家之所以能一直这么富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很善于处理跟政府之间的关系。”一位对荣家颇有研究但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者表示。

5. 荣氏家族的介绍


荣氏家族的介绍

6. 荣氏家族历史

 在荣姓历史的重要节点上,出现了三位关键人物。
  正是这三位先哲,支撑起
  荣氏源流的历史框架。
  第一位荣公。
  武王姬发建立周王朝,封姬霞公爵,食采于河南荣錡涧,称荣
   
  公。
  荣公及其后裔虽为荣氏但仍为姬姓。
  秦汉以前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
  第二位荣叔。
  荣叔是荣公后裔,当然是荣氏姬姓,其被周王赐上谷大夫。
  周
  庄王四年,荣叔奉周王命使鲁,获赐汶阳之地,遂迁居山东汶上。
  荣叔后裔皆为
  荣姓,如荣黄、荣驾鹅、荣启期、荣旂等。
  荣公是荣氏第一人,荣叔是荣姓第一人。
  然而秦汉以来,姓与氏的区别逐渐
  模糊,到司马迁作史记的时候,姓和氏已经完全等同了。
  所以我们才可以说,荣
  公是我们的得姓始祖。
  《春秋》记载经庄元年,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
  周庄王四年,鲁国君主姬允
  去世,姬同继位。
  周庄王命荣叔赴鲁国追赐姬允谥号“桓公”。
  这一年为鲁庄公
  元年,荣叔获赐汶阳之地,遂定居山东汶上。
  嗣后世代繁衍,名人辈出。
  春秋时
  期著名学者荣启期和孔子弟子荣旂皆为荣叔后人。
  荣启期,字昌伯。
  生于周定王 12 年(公元前 595 年),卒于周敬王 20 年(前
  500 年),是春秋时期著名学者。
  荣启期“值衰世季末,王道颓凌,遂隐居穷处,
  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而友。
  ”据《孔子家语》、《列子天瑞篇》等记载:孔子
  游于泰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
  孔子问曰:“先生所以
  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而至者三。
  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得为人,
  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人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是二乐也;人生
  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以行年九十五矣,是三乐也。
  贫者士之常,死者
  人之终,处常待终,当何忧哉。
  ”孔子曰:“善哉!能自宽者也。
  ”缘时代局限,
  所说虽不尽合理,然三乐名言备受历代思想家和文学家推崇
  另外,南京博物院现存有南朝模印砖画《荣启期与竹林七贤》,陕西省博物
  馆存有唐代铜镜《启期答孔子问》,都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物。
  此也是荣氏堂号“三乐社”之由来。
  荣启期之后,荣旂是荣氏另一个有影响的人物。
  荣旂字子祺,生于周景王
  三年(前 542 年),卒于周元王六年(前 470 年),终年 73 岁,葬于昙山厌次岭
  (今汶上县白石乡昙山西北麓)。
  子祺先生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直接得到孔子的
  教诲和传授,对《诗经》、《易经》、《尚书》、《礼记》的编辑修订做了大量工作,
  共同维护儒家学说不至遗失,名列圣人孔子的七十二贤之中。
  老年秉持公正之心,
  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持守正道,存心养性,以成就自己完美的人生。
  汉章帝元
  和二年(公元 85 年)下诏命绘像于太学;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 年)追封
  雩娄伯,并配享孔庙,牌位列东庑第二十位;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 年)加
  封厌次侯;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 年)追称先贤荣子;清康熙皇帝下圣旨“钦
  赐奉祀生四员,蠲免一切差徭”;同治年间兖州地方官员将荣氏三乐社与孔子、
  孟子后裔圣泽、亚圣社号并列。
  荣子获赠最高爵位为侯爵,大中祥符二年五月被封厌次侯,这是华夏荣氏的
  莫大荣耀。
  以济州任城荣宗范为首的荣氏先贤,以荣子封侯为契机,以荣旂为第
  一世祖,启动了荣姓世系的征考,这也就是肇修荣氏宗谱的发端。
  由于历史跨度太大,肇修宗谱的艰难可想而知,没有一个学识渊博,威望极
  高的人担纲,是不可能完成的。
  直到荣諲公举进士担任集贤殿修撰秘书监,荣氏
  宗亲的愿望才得以最终实现。
  这是荣氏最早的一部宗谱,使得荣氏世系得以一辈
  辈衔接下来。
  所以荣諲公算得上荣氏家族历史上第三个关键人物,那就是荣氏家史得以流
  传下来的关键人物。
  他首次修撰荣氏宗谱,确认荣氏出自荣公:“荣氏出自荣公,
  周封公于荣,因以为氏”。
  确立启期公为荣氏鼻祖,子祺公为第一始祖,“荣氏今
  修家乘则叙自启期老为鼻祖,以嗣出孔子弟子、国朝加封厌次侯、先贤子祺为第
  一始祖”。
  《宋史·列传》有荣諲传:荣諲,字仲思,济州任城人。
  父宗范,知信州铅
  山县。
  诏罢县募民采铜,民散为盗,宗范请复如故。
  真宗嘉异,擢提点江、浙诸
  路银铜坑冶,历官九年。
  諲举进士,至盐铁判官。
  晋州产矾,京城大豪岁输铁五万缗,颛其利,諲请
  榷于官,自是数入四倍。
  为广东转运使。
  广有板步古河路绝险,林箐瘴毒。
  諲开
  真阳峡,至洸口古径,作栈道七十间抵清远,趋广州,遂为夷涂。
  复入为开封府判官。
  太康民事浮屠法,相聚祈禳,号“白衣会”,县捕数十
  人送府。
  尹贾黯疑为妖,请杀其为首者而流其余,諲持不从,各具议上之。
  中书
  是諲议,但流其首而杖余人。
  加直史馆、知澶州。
  改京东转运使。
  莱阳产银砂,
  民有私采者,事露,安抚使欲论以劫盗。
  諲曰:“山泽之利,人得有之,所盗者
  岂民财耶?”贷免甚众。
  又使成都府路,召为户部副使,以集贤殿修撰知洪州。
  以疾故,徙舒州,未至而卒。
  累官秘书监,年六十五。
  本(徙居左家营)
  尚义——衍淮——清逸(徙居汶上白石镇)
  —衍汶——意诚(徙居汶上东皋村)
  荣子后裔迁徙考 
  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使得人们对外交流很少,包括迁徙。
  由于战乱、灾荒、落后的医疗,人口增长缓慢,居住地扩张的压力不大。
  即使是
  逃荒、避难,人们也到不了很远的地方。
  这也就是汶上及周围相邻省、县荣氏村
  落密度较大的原因。
  如 38 世祖荣助公因设教授徒,由汶上迁居任城八里店;47
  世祖荣公及其后人因战乱辗转迁河南睢州;47 世荣碌公迁曹县砖庙;55 世荣
  好贤避水患迁峄州荣庄。
  但是有两种情况例外,一是异地做官,二是从军征战,使汶上荣氏遍布全国
  各地。
  南北朝时期,31 世荣诗言公于永元年被授北平护军,定居北平无终。
  这一
  支系屡出战将,远途征战,徙居各地。
  迁居北平无终的荣氏宗亲,历世久远,由
  此外迁各地的必定很多,可惜大都没有记载下来。
  可以设想,凡是较早从河北迁
  出的宗亲,都有可能是这一支系的后裔。
  唐高祖时荣泰公,因军务过江西萍北,爱其地皆纯良之士,择其里有仁厚之
  风,遂迁其家人而居之。
  其后世再迁外地形成桐木、栗市、安山、洲田及醴陵、
  攸县、岳阳等支。
  55 世荣好施公从军到达陕西,于是定居蓝田。
  南宋末年荣道奇公任户部侍郎,其子三捷公抵抗金兵入侵,后居南京马州船
  埠。
  汶上 43 世祖荣烔公生于唐宣宗大中八年。
  唐天佑二年粤西昭州(今桂林市
  平乐县)发生动乱,朝廷封荣烔为征南将军平定南蛮。
  时值朱温篡唐,荣烔留守
  昭州,落籍于今桂林市平乐县阳安乡荣家村。
  46 世荣諲公因官南迁湖广鄂诸(现今湖北武昌),其后裔迁江苏南京、安徽
  安庆、江苏无锡、河北霸州等地,形成较大支系。
  元时,礼学公被朝廷派遣芝城任永州别驾。
  礼学公偕其祖父孝凯公、父友泽
  公莅任。
  若干年后礼学公之子智浩公迁居东安大坪,是为湖南东安支系。
  其后裔
  迁四川、重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59 世荣堂公,洪武年间从军有功,以军功授庐州督粮指挥使,后又督军取
  淮右至淠北,爱其土地肥美风俗敦厚,遂安家安徽六安。
  以上宗亲皆因为官或从军迁往各地。
  若论平民大迁徙,规模最大的应属明代。
  元朝末年,持续 17 年的元末农民
  战争主战场在黄河下游、黄淮平原一带,朱元璋承认:“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
  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快速恢复劳动力的办法就是移民。
  明初移民席
  卷全国,据史料记载,明朝建立时,山东、河南的人口都只有不到 200 万,而
  山西的人口竟达 400 多万。
  这得益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受战争的影响比较小。
  朱元璋决定将“狭乡之民迁于宽乡”,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迁徙大潮,由此展开,
  并持续了 100 多年。
  仅在洪武年间,就从洪洞一带迁出几十万人。
  他们有的直接
  分布到冀、鲁、豫、皖等省,有的间接分到川、滇、黔以及东北、内蒙等地。
  历
  代迁往山西的荣氏宗亲参与了这次大迁徙,在大迁徙 *** 时,60 世荣成、荣春、
  荣思贤、荣宏亮、荣敬、荣宏道、荣宏渠、荣宏亮、荣宏溪、荣清、荣温、荣作
  等分别迁入山东的桓台、聊城、菏泽、郓城和河北枣强、江苏丰县、河南夏邑、
  安徽、浙江等地;以后也陆陆续续有人迁出,如 61 世荣利公由洪洞县迁居安徽
  淮北,64 世荣尚宏公徙居山东齐河,65 世荣光考公徙居河南省濮阳县荣家村。
  近现代以来,交通条件好了些,人民的交流方便了,直接迁徙到远地已不是
  很大困难。
  汶上及其各支系后人或因异地为官,或因生活逼迫,或因从军戍边,
  或因越洋求学,或因投身革命,或因经商创业,别井离乡,辗转迁徙,现在荣氏
  后裔已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全球。
  据旧谱,陆陆续续迁徙国内各地的有:
  13 世於濂公外徙不详;
  13 世於澄公外徙不详;
  15 世进爵公外徙不详;
  21 世赓陶公外徙不详;
  31 世师言公由厌次村迁居北平无终;
  32 世廷相由厌次村徙居汶上城北大庄堤口;
  32 世廷升、廷卿公外徙不详;
  35 世得邦公外徙不详;
  38 世助公由大庄堤口迁往济州任城;
  40 世可教公外徙不详;
  43 世烔公徙居广西桂林平乐;
  45 世誾公外徙不详;
  45 世谏公外徙不详;
  46 世諲公因官徙居湖广鄂诸;
  47 世碌公徙居曹南砖庙南菜园荣庄;
  47 世公徙居河南省睢县荣凸村;
  48 世士英公自湖广徙居江苏金坛;
  53 世迎嘉公由大庄堤口徙居山西交城坡底村;
  52 世允公由湖广徙居江苏常熟;
  54 世希仲公由大庄堤口徙居宁阳县城西荣家庄;
  55 世好谋公由大庄堤口徙居汶上城东周村;
  55 世好施公由北平无终徙居陕西蓝田;
  55 世好贤公由大庄堤口徙居峄州荣庄;
  56 世仰公由周村外徙不详;
  56 世什公由蓝田荣家沟迁蓝田王河村;
  56 世春湄公由常熟徙居黄沙港;
  56 世春渭公由常熟徙居黄沙港;
  56 世春江公由常熟徙居陕西蓝田;
  57 世启宗公徙居安徽安庆;
  57 世方文公由蓝田荣家沟徙居安徽省界首;
  58 世铭公由汶上城东周村徙居山西省未详;
  58 世铜公由汶上城东周村徙居山西省平阳府柳枝村;
  58 世钢公由汶上城东周村徙居山西省平阳府柳枝村;
  59 世暰公由山西交城徙居盂县;
  59 世世公由周村外徙不详;
  59 世档公由周村外徙不详;
  59 世明公徙居福建省未详;
  59 世明公(山西交城支铸子)徙居江西省未详;
  59 世暇公由周村徙居汶上荣氏村今称刁集村;
  59 世昀公外徙不详;
  59 世柱公外徙不详;
  59 世道公由山西洪洞徙居河北邢台;
  59 世水濂公由南京金坛徙居江南无锡;
  59 世磬公由南京水西门外徙居河北霸州;
  60 世敬公由平阳府徙居直隶枣强县郭吕卷村;
  60 世思贤公由平阳府徙居东昌府堂邑县荣庄;
  60 世春公由山西省平阳府柳枝村徙居桓台县荆家庄;
  60 世成公由山西省平阳府柳枝村徙居桓台县崔楼庄;
  60 世宏亮公由周村徙居单县荣庄;
  60 世宏道公由周村徙居山东诸城;
  60 世宏江公由周村徙居阳谷县八里庙;
  60 世宏渠公由周村徙居江苏丰县;
  60 世宏溪公由周村徙居郓城柳条圈;
  60 世清公由周村徙居河南省夏邑县城东北荣庙;
  60 世温公由周村徙居安徽省未详;
  60 世作公由周村徙居浙江省未详;
  60 世国公外徙不详;
  61 世士彦公由曹县荣菜园徙居城南沿荣庄;
  61 世士廉公由荣菜园迁往曹县城东猪毛刘庄,后来易名荣楼村; 
  61 世富公由任城徙居肥城小店;
  61 世頄公由八里庙徙居荣家道沟;
  61 世祯公由任城徙居安徽省未详;
  61 世利公由山西洪洞徙居安徽淮北;
  61 世样公外徙不详;
  61 世梁公由山西交城徙居山东德州荣家寨;
  61 世唯高公自金坛徙居寺泾港;
  62 世徵公由陕西省徙居山西省太原府;
  62 世义公由陕西省徙居山西省榆次县六堡镇;
  62 世南湖公由刁集村徙居汶上城西荣家店;
  62 世贞节公由周村外徙不详;
  62 世贞忠公由周村徙居曹县荣华店;
  62 世正公迁居湖北汉口;
  62 世仲华、季英由曹县城东荣楼徙居城南荣楼;
  63 世镜公由周村徙居河南省范县北关;
  63 世成公由周村徙居河南省原武县中磁村;
  63 世上公由周村徙居河南省范县城西三里营;
  63 世祥公由山西洪洞徙居山东齐河荣庄;
  63 世尚信公由周村外徙不详;
  63 世士伦公由荣庄徙居小店;
  63 世立公由周村外徙不详;
  63 世宗公由周村外徙不详;
  63 世䄘公迁居河南焦作;
  63 世万年公由崔楼迁居广饶城南荣家庄;
  63 世思让公由崔楼迁居河南柘城安平荣楼;
  64 世士贤公由崔楼经临淄曹村辗转迁至登州府文登荣家庄;
  64 世泰公由崔楼徙居桓台荣家庄;
  64 世花富公迁居江苏沭阳县城北华冲集;
  64 世英公迁居山东昌乐荣家杨阜;
  64 世尚宏公由山西洪洞县徙居山东齐河荣庄;
  64 世可公由曹县徙居河南省商丘县大桥庄;
  64 世原公由曹县徙居河南省商丘县赵庄;
  64 世成公由曹县徙居河南省商丘县赵庄;
  64 世斯威公由浙江于城徙居山西阳曲县马庄;
  64 世时甯公由山西省太原府徙居介休;
  64 世继斗公由山西省太原府徙居浑源县新裴村;
  64 世继升公由山西省太原府徙居浑源县新裴村;
  64 世继瑞公由陕西省徙居山西省浑源县旧裴村;
  64 世自强公由山西省交城徙居聊城北东吕村;
  64 世学曾公由八里庙徙居田家庄;
  64 世学孟公由八里庙徙居穆家庄;
  65 世登公由八里庙徙居马铁炉;
  65 世山公由八里庙徙居岔河;
  65 世崇公由八里庙徙居张秋镇;
  65 世光考公徙居直隶濮阳县荣家村;
  65 世贵公由广饶迁居临淄荣家庄;
  65 世志仁公由刁集村徙居濮县荣家庄;
  65 世心诚公由刁集村徙居汶上县城西开河镇;
  65 世振诚公由刁集村徙居范县荣家堂;
  65 世一本公由刁村徙居范县左家营;
  65 世清逸公由周村迁居汶上县城东北白石镇;
  65 世意诚公由周村迁居汶上县城东南东皋村;
  66 世光先公由周村迁居汶上县城东东演马村;
  66 世光里公由周村迁居汶上县城东西演马村;
  66 世彦英公由周村迁居汶上县城北林家庙;
  66 世彦俊公由周村迁居汶上县城西刁家集;
  66 世龙公由周村徙居郓城东荣家庄;
  66 世虎公由周村徙居范县西荣家庄;
  66 世麒公徙居陕西省未详;
  66 世麟公徙居四川省未详;
  66 世阁公徙居湖南省未详;
  66 世寿、福公由曹县沿荣庄徙居黄庙荣庄;
  66 世鸿公由龚楼北荣楼徙居曹县城南荣楼;
  66 世坤绣公由宁阳荣庄徙居东疏街;
  66 世鸿由城东荣楼徙居城南荣楼;
  67 世正起公徙居巨野县荣庄;
  67 世正裔公外徙不详;
  67 世正修公外徙不详;
  67 世正取公外徙不详;
  67 世璠公由八里庙徙居陈柳头;
  67 世章公、芹公由八里庙徙居玉皇庙;
  67 世胤贤公由开河镇徙居东阿县刘集西柿子园村;
  67 世胤恩公由开河镇徙居河南省濮阳市白衣阁;
  67 世胤长公由开河镇徙居河南省范县双狮子李;
  67 世胤儒公由开河镇徙居郓城县水堡集;
  67 世仰起、仰成公由开河镇外徙未详;
  67 世安公由桓台荣家庄迁居长山县大牛王庄;
  67 世圣公由黄庙荣庄徙居老林东林楼。
  68 世考安公由东阿县刘集西柿子园村迁居后张村;
  68 世考邦公由东阿县刘集西柿子园村迁居韩家堂;
  68 世考德公东阿县刘集西柿子园村迁居徐州;
  68 世东江、东泗公由桓台荣家庄迁居马家庄;
  68 世兴琳公由东皋徙居辛店;
  68 世兴绍公由东皋徙居本县城北侯家村;
  68 世大典由商丘赵庄徙居王寨;
  68 世文智公之孙凤栖、凤峨由黄庙荣庄迁入老林东荣楼;
  69 世君公由后荣庄迁居河南虞城王集邻关庄;
  69 世臣公随兄由后荣庄迁居虞城后又迁居单县高韦庄西南荣庄,以姓为村;
  69 世朝钦公由宁阳荣家庄徙居柴家庄;
  69 世广安公之孙天作、天仕、天位,由曹县沿荣庄徙居河底井;
  69 世世禄公之孙思信、思贵、思田由黄庙荣庄徙居河南省楚庙袁庄;
  69 世钦祥公长子明广、次子明纲由城南荣楼徙居河南园子村;
  70 世教公由荣家庄迁居北岭村;
  70 世实颖公由荣家庄迁居长山严家庄;
  70 世昌明公由东演马徙居汶上城西袁口镇;
  70 世昌贵公由西演马徙居冠县;
  70 世思孝公由柳条圈徙居汶上东演马;
  70 世传宗公偕二子由白石东营徙居江苏萧县;
  70 世业公由后荣庄迁居单县曹庄乡前荣庄;
  71 世自运(后改贯伦)公由柳条圈徙居鄄城县荣堂村;
  71 世际章公由西演马徙居白塔;
  71 世光宗公由林家坝徙居汶上城东北白石镇东营;
  71 世钦公长子广含、次子广砺由梁山刁家集徙居东平古台寺;
  71 世尚素由濮县荣家庄徙居左家营;
  71 世廷祥公偕二子怀邦、怀重由大渚潭东荣家庄徙居河南淮阳县;
  71 世文祥公由大渚潭东荣家庄徙居庐庄;
  71 世廷祥公偕五子由大渚潭东荣家庄徙居江苏丰县金柳寨;
  71 世乐公由后荣庄迁居谢家集北四里荣庄;
  71 世乐圣公由后荣庄迁居谢家集西南各庄;
  71 世思田公由黄庙荣庄徙居老林东荣楼;
  71 世本真由城东北荣楼徙居刘井;
  71 世思连居毛庄;
  71 世思用居陕西咸阳;
  71 世本兴居白庄;
  71 世本原居五庄集;
  71 世思九居安许楼;
  71 世本清公徙居小潘庄;
  71 世本田公由城东北荣楼徙居陕西关口;
  71 世均平由城东北荣楼徙居柏树园;
  71 世均亭由城东北荣楼徙居袁韩楼;
  71 世思温、思存由城南荣楼徙居河南园子村;
  71 世玉河居仵瓦房;
  72 世广臣公由大渚潭西荣家庄徙居江苏丰县南三十里梁寨;
  72 世广全公由大渚潭西荣家庄徙居江苏沛县五子楼;
  72 世圣言公由白石东营徙居本县小秦村;
  72 世林之公由东疏街徙居宁阳北关;
  72 世安稳公由城东北荣楼徙居四川成都;
  72 世安恕公徙居河南郑州;
  72 世安礼公徙居山东单县;
  73 世旺公由白石镇徙居滋阳韩家楼;
  73 世庆才公由东演马徙居汶上城西张保庄;
  73 世庆益公由东演马徙居汶上城东北陈家堂;
  73 世安新公由袁口镇徙居馆驿乡侯庄;
  73 世东月公居住河南虞城贾寨郭庄;
  73 世心义公由前荣庄迁居河南商丘东北双八镇石庄村;
  73 世心奉公由后荣庄迁居李半庄邻五道楼;
  73 世心会公居住河南虞城李老家宋庄;
  73 世润由岔河徙居河南台前县林家坝;
  74 世继安公由巨野城西荣家庄徙居江苏沛县尹庄;
  74 世目冻公由后荣庄徙居李半庄乡大许河村;
  74 世兰起公徙居河南省虞城县李老家乡王庄村;
  74 世目贤公居住河南虞城李老家乡白蜡院村;
  74 世目训由后荣庄徙居黑龙江省桦南县阎家乡振兴村;
  74 世目楼由后荣庄外徙未详;
  74 世目信由前荣徙居黑龙江不详;
  74 世宪镰由八里庙徙居三教堂;
  74 世树言由岔河徙居江苏宿迁;
  75 世金起公由高韦庄镇荣庄村迁居曹县南李集邻老杨庄;
  75 世心喜公由前荣庄迁居黑龙江不详。
  这只是旧谱有记载的,还有很多不见于谱,以及后期外迁的,更是不计其数。
  期待将来编纂全国通谱时能好好梳理一下。
   

7. 荣氏家族的发展情况

 荣家祖上就有人做过大官,曾经家世显赫,但到了荣毅仁的曾祖这一辈,家道开始中落。荣毅仁的祖父荣熙泰很小的时候就进入铁匠铺当学徒,成年后在外给人当账房先生、当师爷,勉强养家糊口。由于家境贫寒,荣熙泰的长子荣宗敬在14岁时就不得不离开学堂,到上海南市区一家铁锚厂当起了学徒。当时是1886年。比荣宗敬小两岁的荣德生在私塾学校读书,因为父亲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认为他将来一定可以考科举当大官。荣德生却并不这么想,他一直以哥哥为学习的榜样,想早日为家庭分忧,三年后,15岁的荣德生乘着小木船从闭塞的无锡郊区摇进了喧闹的大上海。在兄长的引荐下,荣德生进入上海通顺钱庄做学徒,此时的荣宗敬则在另一家钱庄做学徒。这为几年后他们和父亲一起在上海鸿升码头开一个名叫广生的钱庄打下了业务基础。经营上的稳妥再加上从不投机倒把,两年不到,荣氏兄弟便掘得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桶金。就在生意蒸蒸日上之时,荣德生南下广东,留下荣宗敬一人打理钱庄。在那里他呆了整整一年,广东人思想活跃,敢于开拓,善于经营,这些都使荣德生大受启发。他发现,从外国进口物资中,面粉的量是最大的,尤其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销路非常好,而国内面粉厂却只有天津贻来牟、芜湖益新、上海阜丰以及英商在上海经营的增裕四家。荣德生看出了面粉行业的商机,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荣宗敬时,兄弟俩一拍即合。20世纪的第一个年头,荣氏家族事业迈出了其决定性的一步。农历二月初八,荣德生挑了这一良辰吉日破土动工,地点是在无锡西门外的太保墩,取名保兴,有保证兴旺的意思,这是无锡历史上第二家近代企业。17亩地皮,四部法国石磨,三道麦筛,两道粉筛,这是面粉厂的所有家当。 1949年,国民党政权倒台前夕,荣氏家族内部出现了大震荡,这一年也是个分水岭,荣家由此走向低潮。国民政府在前一年推行币值改革和限价政策,不久就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引起抢购狂潮,上海经济渐趋瘫痪。上海产业界人士纷纷迁资海外,寻求新的出路。1948年11月,荣宗敬的长子荣鸿元因套购外汇被国民党政府判处缓刑,后交了一百万美元才算了结,情绪一度陷入低潮,不久就将鸿丰二厂纱机及设备售与大安纱厂,他则去香港另设大元纱厂,最后远走巴西,1990年客死他乡。其弟荣鸿三、荣鸿庆和荣德生之子荣尔仁、荣研仁等也先后离开上海。资金的外流,致使留在内地的荣氏企业元气大伤。这让荣德生气愤不已,“生平未尝为非作恶,焉用逃往国外?”在最后关头,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经再三斟酌决定留在大陆。 上海解放后,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不仅资金紧张,原料也供应不足,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对荣氏企业予以大力扶持,实现了新的复苏。荣德生父子加深了对共产党的信任感。荣毅仁在1954年向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出将他的产业实行公私合营,这一举动为上海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头作用,“红色资本家”的称呼由此得来。

荣氏家族的发展情况

8. 荣家是一个什么家族?

这个家族代表人叫荣毅仁,可以说是中国唯一民族资本家族。从近代开始,荣家三代人在经济市场上做出了非常的贡献,尤其是中国。这个家族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靠面粉,之后办了一个面粉厂,随后靠护国、实业兴国等,长期日积月累奠定了荣氏家族企业的牢固基础。

相关介绍:
荣毅仁同志1916年5月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著名的工商业家族。他早年接受中西方文化的启蒙教育,1937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正值日本全面侵华。荣宗敬自上海避居香港,次年2月不幸病逝。
年仅弱冠的荣毅仁开始辅佐父亲经营庞大的家族企业。先后在无锡茂新面粉公司任助理、经理,上海合丰企业公司董事,上海三新银行董事、经理,逐渐成为荣氏二十多个家族企业的代表。建国前夕,荣氏家族其他成员和上海的其他资本家一样,纷纷离开大陆,而荣毅仁决定留下来。
1956年,他经过深思熟虑后,把自己的商业帝国无偿交给国家,为新中国的工业振兴做出了卓越贡献,赢得普遍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