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期《罗辑思维》的完整书单是什么?

2024-05-05 15:17

1. 每一期《罗辑思维》的完整书单是什么?

如下:
1、2星|《知识大迁移》:公众对自己的无知状况不知情。
2、2.5星|王煜全《学会洞察行业》:思路不清,缺乏洞察。
3、3星|刘润《5分钟商学院·商业篇》:商业常识汇编,水平低于预期。
4、3星|《解放军为什么能赢》:我军简明战史。
5、4星|《中国财政史十六讲:基于财政政治学的历史重撰》:王安石变法时面临的危局只有晚清可以比拟。

作者简介
罗振宇,自媒体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主讲人,互联网知识型社群试水者,资深媒体人和传播专家。1973年1月生,安徽芜湖人,摩羯座。
2012年底,罗振宇与独立新媒创始人申音合作打造知识型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半年内,由一款互联网自媒体视频产品,逐渐延伸成长为全新的互联网社群品牌。

每一期《罗辑思维》的完整书单是什么?

2. 罗辑思维推荐书

罗辑思维推荐书如下:
1、《人类简史》
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向古远的过去追溯,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讲述人类历史的完整故事。
2、《未来简史》
人类迎来第二次认知革命,算法将战胜自由意志,大部分人将沦为无用阶层!
3、《今日简史》
全球危机迫在眉睫,决定全球未来10年的关键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现实启示录!

4、《爆裂:未来社会的9大生存原则》
书中,伊藤穰一和杰夫·豪提炼9大原则,帮助人们驾驭这一动荡时刻,应对当下的挑战。
5、《超级版图》
全球版一带一路战略路线图,未来国家竞争力全景预测;传统的地理疆界正在消失,一场布局基础设施供应链的国家角力战已经打响!
6、《原则》
书中500多条原则将帮助我们保持开放心态,看清现实,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从容面对做决策、打造强大团队等问题,更进一步深入认识自我,实现不断成长。
7、《论大战略》
该书中,加迪斯对跨越2500年的战略思想进行了一次精彩巡礼,从古罗马帝王们到改变当今世界版图的领袖们,加迪斯通过对他们战略思想的深挖和盘点,始终在探讨什么样的战略才能称得上是“大战略”。

3. 《罗辑思维》读后感

      【篇一】《罗辑思维》读后感        读了几页《罗辑思维》,却再也读不下去了,作者的观点真的很难让我认同。我在想为什么老师会觉得这本书好看呢?但凡读过一些书的人,稍微有些学识和见地的人都不会认同书中的观点的吧。可为什么那么多人推荐呢?徐小平——大学时期我心目中博学多识的人,也是推荐人之一,这真的是他的本心吗?
        近年来各大网站涌现出了各种以作者命名的脱口秀,以此来表达作者自以为”独特”的观点,来博人眼球吸引观众。其实每个人的观点都能称之为独特,而这种独特最终会赢得众人的认可令人刮目点赞还是换来一片哗然被人骂做sb,就要看作者是否真的有没有两把刷子了。饱读诗书博古通今。我看这个罗老师只是徒有其名罢了。
        当初的《百家讲坛》为什么受欢迎?因为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无法让年轻人静下心来好好地拿起一本书来读了。获得知识的途径又回到了最开始的面传身教的讲学,就像古时候孔子的开坛讲学。当然现在科技的进步,我们通过电子产品就能看到现场直播,面对面都省掉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台上讲的都是些什么人?易中天、于丹、马未都这些都是大学教授啊。他们每天都在研究他们讲的东西,花了半辈子的心血,读了大量的书,翻阅了大量的史料最后才得出了他们讲给我们听的这样一个研究成果。而讲脱口秀的是什么人呢?他们只是读过一些书的人然后看到一个新闻或一个事件随即发表自己评论和观点的人。在言论高度自由高度开放的当今中国,随随便便一个人都可以发表一个观点的,但这个观点真的是否具有指导意义就可待商榷了。
        名人在给一本书点赞的时候更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因为你的名望和大众对你们的信赖摆在那里,你的一个不经意就可能做了错误的指引。
        【篇二】《罗辑思维》读后感        各有所爱,《罗辑思维》,这是一本书名,也是一档视频脱口秀的节目。喜欢在空余闲暇的时光听罗胖说书。我觉得这是挺享受的一件事。尽管他的观点不一定全都正确,但是他的思维方式和视角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个随手即得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时代,如何突破思维瓶颈?
        不妨读读《罗辑思维》,作者罗振宇。《罗辑思维》一书是根据罗振宇的互联网视频知识脱口秀《罗辑思维》创作。知识信息量极大,喜笑怒骂;罗胖读书,讲给你听,这里聚合的不仅是精彩内容,更是一群有想法的人。他们的口号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幽默犀利的语言引导大家摆脱旧方法束缚,增长见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作者罗振宇对正在到来的互联网时代有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互联网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它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罗辑思维》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凝聚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罗胖讲教育的话题,他说这个话题太大了,平时真的借一百个胆子都不敢说,因为学养不够,驾驭不了。但是《罗辑思维》这个节目有个好处,罗胖可以什么都不懂,但是只要知识的生产者、那些书籍的写作者还活着,还在勤奋地工作,他们一旦写出书来,我看得懂,我就能讲地出来,所以我在合适的时候,当合适的知识搬运工。之所以今天我胆儿这么肥,敢碰这个话题,是因为我看了这本书,《吾国教育病理》,这本书的作者是我国着名的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其实就两个:第一个是不公平,第二个,就是它毁灭了一代人的兴趣、创造性和求学的热情,每个受过中国式教育的人都深知其中三味。
        关于教育这一讲,内容庞多,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网站搜索,挺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了解一下的,对其中有关创造力的言论,我觉得听来耳目一新,听着似乎觉得哪里不太舒服,但想想确实也有些道理。
        创新是一种非常稀缺的人格特征,美国研究创新的学者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统计,比方说把人类历史上很多创新人物给他搁一块,然后一统计,发现一个特征,他们在十岁的时候,有四分之一的人双亲都死去了一个,到了20岁的时候,有一半以上的人双亲死去了一个。说白了,什么意思?就是有奇才异能的、有创造力的人,是家庭不幸福。家庭不幸福,问题家庭的孩子通常是两条路,一条是上街当流氓,杀人、撒谎、吸毒;还有一种,成为我们刚才讲的奇才异能之士。你说哪个概率大?当然是前者概率大了,所以我们在很多研究创造力的时候发现,比方说还有一个实验,人类目前七个领域的最杰出的人,发现一看,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特征,这些人跟家庭成员相处有情感障碍,比如说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年轻的时候,就愿意独处,这种独处的方式,导致他后来的无数次婚姻一次都不成功,他跟自己的孩子相处得也不好。甘地、弗洛伊德这些人,跟自己的家人都没法相处,这些特征,为什么?因为他怪人嘛!他跟别人不一样,所以很多东西,其实回到一个原点,什么叫创新力,创造力就是这个人是个怪人,甚至在别人看来极端的精神病人,所以很多人说左撇子的人有创造力,你能找到一堆左撇子,毕加索、弗洛伊德、爱因斯坦,这些人都是左撇子,创造力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异类。这话可能不好听,但是你从进化史一看,它就是如此,这就是底牌!
        那请问,怎么培养创新力啊?很多学校高举大旗,创造力培养学院,请问怎么培养创造力?要知道“创造力”这个词,它创生出来之后,你就会发现,他既不可测量,也不可识别,更不可培养,如果你能测量、能识别、能培养,那还叫创造力吗?创造力在它发生的那一瞬间,你根本就不知道这叫创造力,比尔盖茨退学的那一刹那,所有同学都嘲笑他是傻子,这才对,他才叫创造力;乔布斯一定是一个性格特异的人,这才叫创造力。
        所以如果这样去理解创造力,我们还要培养创造力的话,那教育该怎么转型?很简单,不干涉,不要去试图培养创造力,给选择,造环境,让他想要什么可以更轻易地、低成本得到即可,这就是好的教育。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呢?用一句土话说,伺候地太勤,老想干涉,我看着你,我怎么给你搞点创造力,你怎么知道你能给他创造力呢?我们人类只能搞清楚怎么毁灭创造力,我们现在没有能力搞明白,怎么培养创造力。所以根据郑也夫先生的判断和学术上的研究,等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从智力教育,变成了情商教育,等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从过度干涉地、伺候地太勤的教育,变成一种袖手旁观似的,更温煦的,看故事的,旁观者似的教育,我们的教
        【篇三】《罗辑思维》读后感        《罗辑思维》聚合的不仅是精彩内容,更是一群有想法的人。他们的口号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在知识中寻找见识!”!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对正在到来的互联网时代有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互联网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它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
        《罗辑思维》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凝聚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
        看完《罗辑思维》,深深地被罗胖开阔的视野、敏锐洞察力以及极具机智幽默与智慧的语言所折服。更重要的是能新增很多有意思的历史知识,而且罗胖子总能把这些历史讲得妙趣横生,发现历史里的一个关键的小知识,小发明,可以由点及面地影响着无穷尽的未来!如果当时罗胖做我的历史老师的话,估计我当时历史成绩可以提升一大步呀。而且看完《罗辑思维》后我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太无知了,太愚昧了,不说了,一说都是泪,赶紧恶补知识去。
        我们平时从各个方面获取信息和知识,但获取后怎样吸取营养呢?得到什么收益呢?《罗辑思维》常给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让你受到启发。你未必全部赞同它的观点,但它眼界之开阔,思路之新颖肯定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罗辑思维》读后感

4. 读《罗辑思维》有感

      【篇一】《罗辑思维》读后感        《罗辑思维》聚合的不仅是精彩内容,更是一群有想法的人。他们的口号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在知识中寻找见识!”!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对正在到来的互联网时代有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互联网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它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
        《罗辑思维》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凝聚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
        看完《罗辑思维》,深深地被罗胖开阔的视野、敏锐洞察力以及极具机智幽默与智慧的语言所折服。更重要的是能新增很多有意思的历史知识,而且罗胖子总能把这些历史讲得妙趣横生,发现历史里的一个关键的小知识,小发明,可以由点及面地影响着无穷尽的未来!如果当时罗胖做我的历史老师的话,估计我当时历史成绩可以提升一大步呀。而且看完《罗辑思维》后我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太无知了,太愚昧了,不说了,一说都是泪,赶紧恶补知识去。
        我们平时从各个方面获取信息和知识,但获取后怎样吸取营养呢?得到什么收益呢?《罗辑思维》常给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让你受到启发。你未必全部赞同它的观点,但它眼界之开阔,思路之新颖肯定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篇二】《罗辑思维》读后感        各有所爱,《罗辑思维》,这是一本书名,也是一档视频脱口秀的节目。喜欢在空余闲暇的时光听罗胖说书。我觉得这是挺享受的一件事。尽管他的观点不一定全都正确,但是他的思维方式和视角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个随手即得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时代,如何突破思维瓶颈?
        不妨读读《罗辑思维》,作者罗振宇。《罗辑思维》一书是根据罗振宇的互联网视频知识脱口秀《罗辑思维》创作。知识信息量极大,喜笑怒骂;罗胖读书,讲给你听,这里聚合的不仅是精彩内容,更是一群有想法的人。他们的口号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幽默犀利的语言引导大家摆脱旧方法束缚,增长见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作者罗振宇对正在到来的互联网时代有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互联网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它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罗辑思维》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凝聚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罗胖讲教育的话题,他说这个话题太大了,平时真的借一百个胆子都不敢说,因为学养不够,驾驭不了。但是《罗辑思维》这个节目有个好处,罗胖可以什么都不懂,但是只要知识的生产者、那些书籍的写作者还活着,还在勤奋地工作,他们一旦写出书来,我看得懂,我就能讲地出来,所以我在合适的时候,当合适的知识搬运工。之所以今天我胆儿这么肥,敢碰这个话题,是因为我看了这本书,《吾国教育病理》,这本书的作者是我国着名的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其实就两个:第一个是不公平,第二个,就是它毁灭了一代人的兴趣、创造性和求学的热情,每个受过中国式教育的人都深知其中三味。
        关于教育这一讲,内容庞多,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网站搜索,挺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了解一下的,对其中有关创造力的言论,我觉得听来耳目一新,听着似乎觉得哪里不太舒服,但想想确实也有些道理。
        创新是一种非常稀缺的人格特征,美国研究创新的学者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统计,比方说把人类历史上很多创新人物给他搁一块,然后一统计,发现一个特征,他们在十岁的时候,有四分之一的人双亲都死去了一个,到了20岁的时候,有一半以上的'人双亲死去了一个。说白了,什么意思?就是有奇才异能的、有创造力的人,是家庭不幸福。家庭不幸福,问题家庭的孩子通常是两条路,一条是上街当流氓,杀人、撒谎、吸毒;还有一种,成为我们刚才讲的奇才异能之士。你说哪个概率大?当然是前者概率大了,所以我们在很多研究创造力的时候发现,比方说还有一个实验,人类目前七个领域的最杰出的人,发现一看,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特征,这些人跟家庭成员相处有情感障碍,比如说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年轻的时候,就愿意独处,这种独处的方式,导致他后来的无数次婚姻一次都不成功,他跟自己的孩子相处得也不好。甘地、弗洛伊德这些人,跟自己的家人都没法相处,这些特征,为什么?因为他怪人嘛!他跟别人不一样,所以很多东西,其实回到一个原点,什么叫创新力,创造力就是这个人是个怪人,甚至在别人看来极端的精神病人,所以很多人说左撇子的人有创造力,你能找到一堆左撇子,毕加索、弗洛伊德、爱因斯坦,这些人都是左撇子,创造力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异类。这话可能不好听,但是你从进化史一看,它就是如此,这就是底牌!
        那请问,怎么培养创新力啊?很多学校高举大旗,创造力培养学院,请问怎么培养创造力?要知道“创造力”这个词,它创生出来之后,你就会发现,他既不可测量,也不可识别,更不可培养,如果你能测量、能识别、能培养,那还叫创造力吗?创造力在它发生的那一瞬间,你根本就不知道这叫创造力,比尔盖茨退学的那一刹那,所有同学都嘲笑他是傻子,这才对,他才叫创造力;乔布斯一定是一个性格特异的人,这才叫创造力。
        所以如果这样去理解创造力,我们还要培养创造力的话,那教育该怎么转型?很简单,不干涉,不要去试图培养创造力,给选择,造环境,让他想要什么可以更轻易地、低成本得到即可,这就是好的教育。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呢?用一句土话说,伺候地太勤,老想干涉,我看着你,我怎么给你搞点创造力,你怎么知道你能给他创造力呢?我们人类只能搞清楚怎么毁灭创造力,我们现在没有能力搞明白,怎么培养创造力。所以根据郑也夫先生的判断和学术上的研究,等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从智力教育,变成了情商教育,等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从过度干涉地、伺候地太勤的教育,变成一种袖手旁观似的,更温煦的,看故事的,旁观者似的教育,我们的教
        【篇三】《罗辑思维》读后感        读了几页《罗辑思维》,却再也读不下去了,作者的观点真的很难让我认同。我在想为什么老师会觉得这本书好看呢?但凡读过一些书的人,稍微有些学识和见地的人都不会认同书中的观点的吧。可为什么那么多人推荐呢?徐小平——大学时期我心目中博学多识的人,也是推荐人之一,这真的是他的本心吗?
        近年来各大网站涌现出了各种以作者命名的脱口秀,以此来表达作者自以为”独特”的观点,来博人眼球吸引观众。其实每个人的观点都能称之为独特,而这种独特最终会赢得众人的认可令人刮目点赞还是换来一片哗然被人骂做sb,就要看作者是否真的有没有两把刷子了。饱读诗书博古通今。我看这个罗老师只是徒有其名罢了。
        当初的《百家讲坛》为什么受欢迎?因为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无法让年轻人静下心来好好地拿起一本书来读了。获得知识的途径又回到了最开始的面传身教的讲学,就像古时候孔子的开坛讲学。当然现在科技的进步,我们通过电子产品就能看到现场直播,面对面都省掉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台上讲的都是些什么人?易中天、于丹、马未都这些都是大学教授啊。他们每天都在研究他们讲的东西,花了半辈子的心血,读了大量的书,翻阅了大量的史料最后才得出了他们讲给我们听的这样一个研究成果。而讲脱口秀的是什么人呢?他们只是读过一些书的人然后看到一个新闻或一个事件随即发表自己评论和观点的人。在言论高度自由高度开放的当今中国,随随便便一个人都可以发表一个观点的,但这个观点真的是否具有指导意义就可待商榷了。
        名人在给一本书点赞的时候更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因为你的名望和大众对你们的信赖摆在那里,你的一个不经意就可能做了错误的指引。

5. 励志书籍:《罗辑思维》

 励志书籍推荐:《罗辑思维》
                         说到读书,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罗辑思维》,这是一本书名,也是一档视频脱口秀的节目。喜欢在空余闲暇的时光听罗胖说书。我觉得这是挺享受的一件事。尽管他的观点不一定全都正确,但是他的思维方式和视角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个随手即得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时代,如何突破思维瓶颈?
         不妨读读《罗辑思维》,作者罗振宇。《罗辑思维》一书是根据罗振宇的互联网视频知识脱口秀《罗辑思维》创作。知识信息量极大,喜笑怒骂;罗胖读书,讲给你听,这里聚合的不仅是精彩内容,更是一群有想法的人。他们的口号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幽默犀利的语言引导大家摆脱旧方法束缚,增长见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作者罗振宇对正在到来的互联网时代有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互联网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它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罗辑思维》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凝聚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罗胖讲教育的话题,他说这个话题太大了,平时真的借一百个胆子都不敢说,因为学养不够,驾驭不了。但是《罗辑思维》这个节目有个好处,罗胖可以什么都不懂,但是只要知识的生产者、那些书籍的写作者还活着,还在勤奋地工作,他们一旦写出书来,我看得懂,我就能讲地出来,所以我在合适的时候,当合适的知识搬运工。之所以今天我胆儿这么肥,敢碰这个话题,是因为我看了这本书,《吾国教育病理》,这本书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其实就两个:第一个是不公平,第二个,就是它毁灭了一代人的兴趣、创造性和求学的热情,每个受过中国式教育的人都深知其中三味。
         关于教育这一讲,内容庞多,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网站搜索,挺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了解一下的,对其中有关创造力的言论,我觉得听来耳目一新,听着似乎觉得哪里不太舒服,但想想确实也有些道理。
         创新是一种非常稀缺的人格特征,美国研究创新的学者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统计,比方说把人类历史上很多创新人物给他搁一块,然后一统计,发现一个特征,他们在十岁的时候,有四分之一的人双亲都死去了一个,到了20岁的时候,有一半以上的人双亲死去了一个。说白了,什么意思?就是有奇才异能的、有创造力的人,是家庭不幸福。家庭不幸福,问题家庭的孩子通常是两条路,一条是上街当流氓,杀人、撒谎、吸毒;还有一种,成为我们刚才讲的奇才异能之士。你说哪个概率大?当然是前者概率大了,所以我们在很多研究创造力的时候发现,比方说还有一个实验,人类目前七个领域的最杰出的人,发现一看,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特征,这些人跟家庭成员相处有情感障碍,比如说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年轻的时候,就愿意独处,这种独处的方式,导致他后来的无数次婚姻一次都不成功,他跟自己的.孩子相处得也不好。甘地、弗洛伊德这些人,跟自己的家人都没法相处,这些特征,为什么?因为他怪人嘛!他跟别人不一样,所以很多东西,其实回到一个原点,什么叫创新力,创造力就是这个人是个怪人,甚至在别人看来极端的精神病人,所以很多人说左撇子的人有创造力,你能找到一堆左撇子,毕加索、弗洛伊德、爱因斯坦,这些人都是左撇子,创造力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异类。这话可能不好听,但是你从进化史一看,它就是如此,这就是底牌!
         那请问,怎么培养创新力啊?很多学校高举大旗,创造力培养学院,请问怎么培养创造力?要知道“创造力”这个词,它创生出来之后,你就会发现,他既不可测量,也不可识别,更不可培养,如果你能测量、能识别、能培养,那还叫创造力吗?创造力在它发生的那一瞬间,你根本就不知道这叫创造力,比尔盖茨退学的那一刹那,所有同学都嘲笑他是傻子,这才对,他才叫创造力;乔布斯一定是一个性格特异的人,这才叫创造力。
         所以如果这样去理解创造力,我们还要培养创造力的话,那教育该怎么转型?很简单,不干涉,不要去试图培养创造力,给选择,造环境,让他想要什么可以更轻易地、低成本得到即可,这就是好的教育。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呢?用一句土话说,伺候地太勤,老想干涉,我看着你,我怎么给你搞点创造力,你怎么知道你能给他创造力呢?我们人类只能搞清楚怎么毁灭创造力,我们现在没有能力搞明白,怎么培养创造力。所以根据郑也夫先生的判断和学术上的研究,等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从智力教育,变成了情商教育,等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从过度干涉地、伺候地太勤的教育,变成一种袖手旁观似的,更温煦的,看故事的,旁观者似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
    ;

励志书籍:《罗辑思维》

6. 罗辑思维

偶尔听到这么一句话:数学好的人,罗辑思维能力都很强。
  
 我就开始思考,什么是罗辑思维,我的数学不好,是不是我的罗辑思维能力真的不强?
  
 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我做事天马行空,全凭一股热情,没有常性!
  
 逻辑思维是什么?
  
 百度里搜索了一下,所谓逻辑关系,就是指表示两个活动(前导活动和后续活动)中一个活动的变更将会影响到另一个活动的关系。
  
  
 简单点理解就是:如果一件事情要分成12345五个步骤有顺序地去做,但是你想跳过1234,直接先做5,那就是罗辑思维紊乱。
  
 看来,这方面的能力,我要努力改善。

7. 《罗辑思维简易入门》读后感

虽然书名上写着“罗辑思维简易入门”,可是内容还是不简单。前年买的书,自己看到第二章就看不下去了,现在因为经常进行深度思考,所以习惯了,没有那么痛苦了。
  
  
 看来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才把书看完。算是看书以来,认真读的最长的一本书。
  
 看了书才知道,罗辑思维是从哲学上分离出来的,之前读高中的时候,一直想不通这些问题,像非P 则Q 这样的,原来是从西方的哲学里来的。
  
 大学里哲学院属于文科,现在想想应该属于理科才对。
  
  
 因为越到后面,学的越深,就会是哲学,甚至是宗教。怪不得,后来的很多科学家,像爱因斯坦、阿基米德等都去学哲学去了。
  
  
 原来哲学是一门科学,或者更确切地说,科学只是哲学的一小部分而已。
  
  
 书中主要讲了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演绎论证要求前天必须为真,结论才能为真;前提必须包含结论,才能从前提中把结论推出来。
  
  
 而归纳论证则不一定,有可能前提为真,但是结论不一定为真;也有可能是前提为假,结论为真。归纳论证,可以运用于很多科学实验,比如要进行一项实验,要做很多次,也许大多数都符合结论,但是有一两次可能不符合结论。
  
  
 有一些语句虽然符合逻辑语言,但是不符合日常生活的客观规律,那论证也不能成立。也有可能人们还没有发现某些规律,而一直遵循之前的经验。
  
  
 16世纪的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可是那时候人们都没有认识到,认为是异端邪说。
  
  
 这些逻辑知识,其实都蕴含在高中的数学课程当中,所以,数学比较好的同学,做这样的题目成绩不会太差。
  
  
 当然在论述文本当中,有的在前提中缩小、扩大,有的在结论中缩小、扩大,这些都是不行的。
  
  
 有的前天都为真,可是结论不一定为真。如“一粒沙子不是一堆沙子,两粒沙子不是一堆沙子,三粒沙子不是一堆沙子,四粒沙子不是……一直到一亿沙子不是一堆沙子。”
  
  
 这就犯了一个临界的问题,也就是定义这堆沙子应该在一个什么样的临界。
  
  
 终于把这本书看完,真的很伤脑筋,很痛苦,看了十多天。要是别的书,早就一两天就看完。
  
  
 让人痛苦的东西,总是让人记忆深刻;让人愉快的,只是过眼云烟。如果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把书中的知识吸收、学好,讲会有很大进步。
  
  
 后面的几个章节主要讲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推理。有些我只是图看完,没有弄懂,这真的有点难。
  
 大部头的书,内容深刻的书籍,读时很费劲,可读之后对自己的收益是巨大的。有的人一直想着容易的事情,总是绕着困难走,久而久之,最主要的问题没有解决,还是在原地踏步,这是最可悲的,可是很多人认识不到这样的问题。

《罗辑思维简易入门》读后感

8. 读《罗辑思维》有感

 【提要】本篇《《罗辑思维》读后感_》由我为需要读后感作文素材的朋友精心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内容如下:
    (一) 
   读了几页《罗辑思维》,却再也读不下去了,作者的观点真的很难让我认同。我在想为什么老师会觉得这本书好看呢?但凡读过一些书的人,稍微有些学识和见地的人都不会认同书中的观点的吧。可为什么那么多人推荐呢?徐小平——大学时期我心目中博学多识的人,也是推荐人之一,这真的是他的本心吗?
   近年来各大网站涌现出了各种以作者命名的脱口秀,以此来表达作者自以为”独特”的观点,来博人眼球吸引观众。其实每个人的观点都能称之为独特,而这种独特最终会赢得众人的认可令人刮目点赞还是换来一片哗然被人骂做SB,就要看作者是否真的有没有两把刷子了。饱读诗书博古通今。我看这个罗老师只是徒有其名罢了。
   当初的《百家讲坛》为什么受欢迎?因为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无法让年轻人静下心来好好地拿起一本书来读了。获得知识的途径又回到了最开始的面传身教的讲学,就像古时候孔子的开坛讲学。当然现在科技的进步,我们通过电子产品就能看到现场直播,面对面都省掉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台上讲的都是些什么人?易中天、于丹、马未都这些都是大学教授啊。他们每天都在研究他们讲的东西,花了半辈子的心血,读了大量的书,翻阅了大量的史料最后才得出了他们讲给我们听的.这样一个研究成果。而讲脱口秀的是什么人呢?他们只是读过一些书的人然后看到一个新闻或一个事件随即发表自己评论和观点的人。在言论高度自由高度开放的当今中国,随随便便一个人都可以发表一个观点的,但这个观点真的是否具有指导意义就可待商榷了。
   名人在给一本书点赞的时候更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因为你的名望和大众对你们的信赖摆在那里,你的一个不经意就可能做了错误的指引。
    (二) 
   《罗辑思维》聚合的不仅是精彩内容,更是一群有想法的人。他们的口号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在知识中寻找见识!”!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对正在到来的互联网时代有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互联网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它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
   《罗辑思维》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凝聚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
   看完《罗辑思维》,(.)深深地被罗胖开阔的视野、敏锐洞察力以及极具机智幽默与智慧的语言所折服。更重要的是能新增很多有意思的历史知识,而且罗胖子总能把这些历史讲得妙趣横生,发现历史里的一个关键的小知识,小发明,可以由点及面地影响着无穷尽的未来!如果当时罗胖做我的历史老师的话,估计我当时历史成绩可以提升一大步呀。而且看完《罗辑思维》后我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太无知了,太愚昧了,不说了,一说都是泪,赶紧恶补知识去。
   我们平时从各个方面获取信息和知识,但获取后怎样吸取营养呢?得到什么收益呢?《罗辑思维》常给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让你受到启发。你未必全部赞同它的观点,但它眼界之开阔,思路之新颖肯定对我们是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