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论中国》这本书

2024-05-06 03:05

1. 如何评价《论中国》这本书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所以,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后来被编译成《成语故事》系列图书。

如何评价《论中国》这本书

2. 如何评价基辛格的《论中国》?

先想吐槽一下这书名起的,要不是细看了作者是基辛格博士,我肯定不会买(粗看还以为是和《中国不高兴》一个档次的书)。一个国家的组成何其复杂——历史、文化、地理等等——写几本书也论不完,更何况我们这样一个拥有灿若星河的历史的老国家。所以,虽然书名起的很宏大,但是基辛格还是紧紧围绕他的老本行来论述中国——外交(我一直觉得书名改成「论新中国外交」之类可能更贴切)。
全书的结构非常清晰。第一章总论中国的独特性,从地理、文化、历史等几个方面来概括中国的特点,这些特点会从各个方面影响中国的外交决策,具体的影响之处和方式,都会在接下各章中体现。从第二章开始,按时间顺序论述中国的外交发展进程,从鸦片战争开始,到千禧年结束,介绍了每个历史大事件下,中国外交政策的博弈与变革。(包括:鸦片战争,社会主义革命,朝鲜战争,冷战,中美建交,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印战争,改革开放。基辛格博士更是亲历了毛邓江胡四代领导人,也总结了对他们各自的印象和评价。)
本书最突出的两个优点是:

1.历史场景感和事件参与感。
2.全局视角,解构中国外交政策。

3. 如何评价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特点

  (1)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建设支出的比重下降,社会管理支出增长。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下降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①流动资金支出下降。
  ②基本建设支出下降。
  (2)在社会管理支出的增长中,有合理的成分,也有不合理的因素。
  ①社会文教费的增长是合理的。
  ②行政管理费的增长不尽合理。
  ③行政费支出内部结构发生不合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个人经费增长快于公用经费增长;在个人经费内部,补助工资的增长明显过快;离退休人员费用的增长大大高于行政费总额的增长;公务费、业务费比重上升,而修缮费、购置费比重下降。
  (3)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
  ①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增长无疑是政府追求的主要经济政策目标,而从财政支出角度来看,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的主要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投资。可是,十余年来,财政投资的规模虽然增加了,但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这种趋势必将抑制经济的快速增长。
  ②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过大,而且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生产性支出的增长速度。
  (4)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按照社会公共需要的先后次序,合理一财政支出范围;另一方面,根据当前的经济政策目标,在增量支出中逐步调整和理顺生产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关系。
  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过程中,在适当提高财政投资支出比重的同时,重点应放在控制消费性支出的快速增长上。而控制消费性支出过快增长的主要措施是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精简机构,控制行政机关人员,削减消费性支出。

如何评价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特点

4. 如何评价许小年的《经济学的几个常识》一文

如何评价许小年的《经济学的几个常识》一文?
许小年:经济学的几个常识
在多年的研究和教学中我感觉到,目前经济学界不缺理论也不缺数据,缺的是常识;政策制定部门也不缺建议和谋士,缺的同样是常识。学界和政策制定部门缺少哪些常识呢?我想列出这样几项。
  常识一:中央银行印钞票不能创造价值

  印钞票仅仅转移价值,仅仅是价值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转移,仅仅是价值在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的转移。如果印钞票能解决经济问题,这个世界上根本不会有经济问题,因为印钞票是最简单的、成本几乎等于零的一项政策措施。

  常识二:财政部门不创造价值

  财政的收入来自于企业和个人,财税政策仅仅是财富的重新分配,是财富在父辈和子孙之间的重新分配,是财富在国有和民营部门之间的重新分配。如果财政靠借债增加支出,这就是典型的财富的代际转移支付,而债务积累的后果,我们都知道,很可能是希腊那样的财务和金融危机。如果财政支出的增加是靠税收,那么就是当代人之间的转移支付,对宏观总需求的数量没有影响。

  常识三:中央计划配置资源的效率不可能比市场高,这里讲的中央计划包括各式各样的规划

  尽管市场不完美,尽管市场配置资源不是帕累托最优的,中央计划配置资源的效率也不可能比市场高。如果中央计划配置资源的效率比市场高,我们就没有必要在1978年启动经济改革。中央计划之所以配置资源的效率没有市场高,因为政府官员既没有足够的激励,也没有足够的信息,使他们能够制定比市场自发配置更加高明的方案。这个常识在30多年前,我们在开始市场化改革的时候就一再强调,但今天似乎已被人们忘记了。

  常识四:由于货币政策不创造价值,由于财政政策不创造价值,由于中央计划配置资源的效率比市场低,所以经济的增长是不可能依靠宏观政策来实现的

  经济增长的定义就是价值的创造,既然政府不能创造价值,那么政府也不可能促进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的源泉只有两个,增加资源投入或者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在增加资源投入方面,麻省理工学院的索洛教授早就证明,单纯依靠资源投入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可持续增长的唯一道路就是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而提高效率的最重要手段是创新。宏观政策的作用,充其量只能使短期GDP接近潜在GDP,而且是以价格信号的扭曲和资源行政配置的低效为代价所实现的短期目标。宏观政策对于潜在GDP,要么没有影响,要么更糟,可能会伤害经济长期的增长潜力。在这里我想澄清一个概念,我们通常所讲的经济增长,不是统计局那个GDP数字,我们讲的经济增长是潜在GDP的增长。这个概念在学校和社会上被搞乱了,在政策制定部门更是含混不清。

  我们如果能建立起上述几项常识,再回过头来看主流的宏观经济学,发现主流的宏观经济学有意无意在忽视和否定常识,用经不起推敲的假设和逻辑代替常识,在政府热心倡导下,主流的宏观经济学将人们的注意力从最重要的宏观问题,也就是长期增长,转移到经济的短期稳定,将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从企业和个人的创新转移到了政府官员的规划。为了扭转这个倾向,有必要在常识的基础上重构宏观经济学。重构的第一步是提出正确的问题,一个正确的问题比十个正确的答案都重要。宏观经济学研究什么?研究经济增长的源泉,要将宏观经济研究的重点,从短期波动和反周期政策坚决地转移到经济的长期增长上来。




马睿

Truth is the daughter of time.
为什么在目前都提倡绿色GDP,幸福指数的时候还认为GDP的增长是唯一目标呢?提高一下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也是好的啊,只不过理想的政府和实际的政府有差距罢了
发布于 2016-08-25





佟登青

雅思托福SAT,造反派小将,地中海分子,美臀主义者
5 人赞同了该回答
这是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几个常识吧!
发布于 2016-08-24





Reinhardt Jin

经济学 话题的优秀回答者
120 人赞同了该回答

谢邀 @知乎用户
首先,许小年老师是很会教书的,人家毕竟是在美国顶级LAC(不是大U,不是大U,不是大U,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教过书的人,谁说他不会教书……我倒是也不会跟谁急就是了。
但是啊(考GRE的同学们请千万留心这个词),会教书不代表话说得都对。恰好这篇里的四个观点我都不太赞同,下面我尽可能用经济类专业本科就会学的知识来说说为啥我不赞同。
常识一:印钞票不能创造价值
真相一:由于价格具有粘性,印钞票能增加经济体系的流动性。这是货币政策在短期为何有效的一个简化的解释。
常识二:财政部门不创造价值

5. 如何评价李俊慧的《经济学讲义》?

李俊慧的《经济学讲义》一书,大多结论引自张的观点,文风却是小学老师灌输的方式,把别人的结论拿出来当自己观点来批驳前经济学大师以及巨著的方式,本人不敢苟同。虽然古典经济学存在历史局限性,但并不能抹杀前人的贡献。缺乏辩证,通篇立论定义在自私的这一前提下,是一叶障目了。读者不如直接去看《经济学解释》对自利行为的定义,以免被李俊慧误导。

若读者对张五常感兴趣,亦可以从多角度了解一下杨小凯对张五常的评价。
关于杨小凯对经济学的贡献,从他曾获得两次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可知。

现在的主流是讲新古典经济学。基本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马歇尔开始,经济学上有一个说法叫边际革命。杰文斯和欧洲其他经济学家把微积分引入到经济分析里面,实际上新古典成为边际学派的源头在这儿。1776年的国富论是现代经济学鼻祖,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焦点不一样。古典经济学中斯密强调分工的作用,而新古典就转向了,关注资源稀缺性和分配的问题,资源是给定的,比如这块土地,到底是生产粮食、工业品还是建房子呢?这块土地多生产粮食,那生产工业品或者建楼房资源就会减少,都是这种在边际上面的调节。杨小凯做的新兴古典的工作,把新古典有关资源分配核心的东西纳入到分析框架里面,把这两块统一在一起。杨小凯的贡献使经济学的定义发生了差别。主流经济学的定义是研究资源稀缺性的一门学问,杨小凯是这样定义的,经济学应该是研究不同经济活动之间的冲突的一门学问,把资源稀缺性统一在里面,传统新古典,收入是给定的,口袋里面有一千块钱,到底买衣服还是买粮食,有一个选择,涉及到边际成本的问题。生产方面,产量给定,到底是多用机器设备还是多用劳动力,也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资本和劳动都要考虑,都是边际问题,都是变量大于零的,产量对资本K和劳动L进行边际调节在数学上是可为的,可求导的。在资源给定的情况下,比如说现在这块土地是生产粮食还是工业品,也是边际上的调节。在交易方面新古典讲的是价格,侧重资源稀缺性给定时,讨论边际的分析范式。


模型核心——分工带来的正效益须超过交易费用带来的损失
新兴古典经济学要把资源稀缺性这一黑箱打开,这就回到亚当斯密的思想,因为亚当斯密的思想核心就在于分工可以降低资源稀缺性。杨小凯抓住了一处两难的冲突——分工和交易费用之间是存在冲突的,所有的模型里面肯定包含着这一冲突,这也是符合经济直觉和现实的观察。生产分工跟专业化相关了,肯定产量会提高;分工市场有交易,有交易就有交易费用,会抵消分工带来的生产力提高。到底分工结构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获得的正效益必须要超过交易费用带来的损失,这是模型里边最核心的一点,这样就可以探讨分工为什么会演变。杨小凯提出问题:分工是如何产生的?而斯密仅仅强调了分工的作用,尽管在国富论里斯密提到有些产业设在港口和海滨是为了节省运输费用和交易费用,实际上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一直到后面经济学从边际革命到新古典都把这个问题忽略了,因为很多问题没办法解释。专业化选择和不同专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分工网络规模,反过来,专业化规模和分工网络模式决定需求和供给,需求和供给不是孤立的,而是统一体,是硬币的两面,阿里巴巴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案例。既然供给和需求是一体的,如何在经济学模型里边刻画呢?杨小凯给我们提供了基本的工具。

如何评价李俊慧的《经济学讲义》?

6. 如何评价《经济观察报》这份报纸

我对经济观察报了解最多。  经济观察报,是周报,报纸写的是周一出版,其实周六上午可以买到了。作为一个经济财经类报纸,不仅仅是把当前事件报道出来,而且是把一周内的大事,经济发展趋势做一个深度的分析来给读者。是一份挖掘深层次内容的报纸。对报道的写作方面,要求有采访有内容,每个作者都会做大量的采访工作,充实文章,不会出现乏力的报道。  经济观察报头版版面设置:  新闻:传递最新最快信息,内容导读  社论:深邃思想、穿透力见解  财经:调查上市公司运作状态,洞悉基金业发展轨迹  公司:倡导企业公民理念,展示现代化企业风采  观察家:厚重思想见解  商业评论:开阔视角、背景分析、事态展望  生活方式:提倡精致生活理念  产业:全球视野下在华领导型企业、产业的竞争、成长和命运  研究院:宏大话题研究透视大容量数据分析  阅读:综合性、学术性阅读、专栏作家域外观点  IT:立足时代前沿追踪信息化产业  金融:与银行家的对话,与保险代理谈判,与投资经理交流  管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最优化企业发展专栏:随笔性休闲性思想领悟  21世纪经济报道是周一至周五每天一期,注重及时消息,由于是日报,自然无法做到经济观察报那样的深度性报道。的是提供最新的财经新闻。  中国经营报,没有看过。不好评论。  21世纪经济报道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在海淀区大学附近的报刊亭,经济观察报可以卖出1200多份,名列经济类报刊杂志第一名,这个调查可以看出在校师生对经济观察报还是很认可的。

7. 他认为这种三元结构在中国不存在,这似乎成了不可动摇的结论

但是如果我们略为关注一下傩神世界,很快就发现那里有宫廷傩、军傩,乡人傩,分别与主神、战神、民事神隐隐对应着。傩,潜伏着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几个文明侧面。

他认为这种三元结构在中国不存在,这似乎成了不可动摇的结论

8. 如何评价郭兰英的《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的格局大到什么程度,一条大河你对应密西西比整首歌词都没问题。它就是朴实的对土地、生活、人民、和平的珍惜与热爱,是非常自然的一种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