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在我国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2024-05-01 22:24

1. 石油在我国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1.石油资源紧张,石油需求量大,我国石油资源得不到有效的补充需要大量的从国外进口。
2.在海外勘探石油资源遇到发达国家的阻碍。

石油在我国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2. 中国石油面临的问题

一是科技创新和严控成本。上一轮低油价倒逼石油公司研发并推广新技术,从根本上降低了全行业的生产运营成本。以页岩油产业为例,根据《纽约时报》报道,由于自动化技术的推行,二叠纪盆地的开采成本大幅降低。在2014年时,美国页岩油桶油成本为65美元,现在桶油成本仅为35美元左右。上一轮低油价过后,国际大石油公司将低成本发展作为企业应对上游经营风险的重要策略,桶油成本明显下降。2019年,维持BP公司上游业务正现金流的桶油成本仅为26美元/桶,壳牌为36美元/桶,维持道达尔正现金流的桶油成本由2015年87美元/桶大幅下降至37美元/桶。

二是剥离非核心业务优化资产配置。国际石油公司还通过剥离非核心业务优化资产配置,来维持现金流中性和重塑资产负债表。在上一轮低油价时期,壳牌完成了包括下游炼制、上游非常规、油砂等价值为60亿~80亿美元的各类非核心资产剥离,目的是在完成并购BG后聚焦天然气等核心业务。道达尔于2015年将在南非的煤炭子公司出售给当地公司,彻底剥离煤炭业务,并将其战略核心业务定为LNG业务,涉足整个天然气产业链。

三是发挥一体化产业链优势。一体化石油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明显优于勘探开发公司。得益于一体化的产业杠杆优势,在2014~2016年的市场寒冬期,国际石油公司虽然上游勘探开发业务出现全面亏损,利润大幅下降,但下游炼油产业利润增加,收窄了整体业绩下降幅度。中国石油规划总院院长韩景宽表示,产业链完整的公司在油价下降通道中,各项业务都会受到冲击。但油价企稳后,炼化和销售业务的效益情况会率先好转,对稳定效益发挥重要作用。这类公司比纯粹的上游公司抗风险能力要强。产供储销贸一体化发展意味着应对风险的腾挪空间更大,调节余地更大。通过一体化优化形成合力,可降低内部交易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增强盈利能力,抵御低油价风险。

3. 中国石油面临的问题

来投资,那么中国石油发展如何呢?我国石油行业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今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石油及化工行业.jpg

  一、中国石油发展如何

  国内整个的油气市场景气反转年应该是在2017年下半年,装备需求的真正爆发应该是在2018年2018-2019年年,整个的行业很多的大型设备都是处在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当中,油气装备类的企业在手订单都比较充裕。

  对于行业的发展趋势:第一,从国际市场看,所有企业都要适应低油价时代,如果油价上涨幅度较高,产量可以从投资端非常快的释放出来,和原来传统碳酸盐油气资源开发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页岩油的生产成本与资本回报率就是中长期的油价均值水平。

  另外,回顾以前的油价历史,在2014-2016年年年的调整是急速而剧烈的。油服市场2014年到2016年缩水了大概50%。国际油服市场的供给大量收缩,大量龙头公司也各种裁员情况,很多都由原来高额的盈利变成亏损的状况。

  因此,我们要尽快适应这样低油价的环境。与此同时,北美也在准备推动深化页岩油气的革命。不过现在北美的油商盈利非常有限,他们也是在寻求新的技术手段从而降本增效,以继续生存。

  国内油气市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转机,在保障能源安全的背景下,国家制定政策落实,为我国油服及油气装备行业指明了方向。此前很多的油服及装备公司,尤其重资产的企业,在14-16年其实是非常黑暗的一段时间。但是过去的两年,市场的景气度应该是急转直上,行业需求出现井喷,前景非常值得期待。但我想强调,市场繁荣归繁荣,机会一定是留给能够给客户创造价值的降本增效的装备和油服公司。

  关于中国石油发展如何就先说这些,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我国石油行业存在的问题。

石油形成.jpg

  二、我国石油行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石油进口逐年增加,未来中国将不得不依赖石油进口。一旦海外石油被切断,将对中国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目前中国石油安全面临三大威胁。

  第一,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油价的涨跌必然导致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不确定性。此外,为了减轻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一些国家对石油、煤炭和其他资源产品征收高额关税,这进一步增加了中国海外石油进口价格的不确定性。

  第二,一些国家在很多方面限制了中国石油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石油需求强劲,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世界能源战略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导致一些国家在全球布局,加大了对油气资源的争夺,甚至在中国威胁理论和能源威胁理论等国际舞台上走了一遭。

  第三,世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中国石油安全和外部问题严重。经济发展离不开石油,自然和政治也是分不开的。这就是石油政治。一些国家,如美国,已经通过政治外交甚至军事手段渗透到一些重要的产油区,如中东,中国的大部分石油进口都集中在这个地区。此外,叙利亚和伊朗目前的政治形势严峻,为中国确保未来几年海外石油进口安全埋下了巨大隐患。

中国石油面临的问题

4. 中国石油安全形势加剧的成因

一、全球油气资源的政治性博弈和控制权争夺愈演愈烈,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有利空间可能被挤压
对于石油在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中的战略地位,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专家汉斯·摩根索曾经有一段较为深刻的描述:“谁能把它们(指石油)加入自己的其他原料来源,谁就大大增加了自己的资源,并且以同样比例剥夺了对手的资源。在这个意义上,对它们的控制一向是强权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英国、美国,在一段时间里还有法国,在近东从事那种被适当地称为‘石油外交’的活动,即建立势力范围,从而在某些地区得以独占石油储藏。”近30年来的世界石油资源较量和斗争史,以及未来世界石油资源格局的演变趋势表明,世界能源生产或消费大国,特别是美、欧、俄等国家和地区及其跨国公司,将会继续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式,甚至不惜通过战争,来争夺和控制世界上具有稀缺性、战略性的油气资源。2003年3月的伊拉克战争尽管有着种种理由,但是与1990年的海湾战争一样,它无论如何都是一场与“石油”有关的战争。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并试图建立亲美的伊拉克新政权,是为了达到多重石油战略目标,其实质是为实现美国全球石油战略和全球霸权战略奠定基础。
可以预见的是,多年来一直作为世界石油主要生产和出口地的中东、非洲、拉美、里海-中亚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必将成为未来世界油气资源争夺最为激烈的主战场。目前,世界排名前20家大石油公司垄断了全球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8成以上,这表明全球可供勘探开采的油气资源有利空间越来越小。而且,中国在海外的石油资源产地大多分布在政治、经济不稳定的地区。所有这些都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中国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所作的贡献不相称。中国必须依托大国外交、经济合作和一定优势的海权,在全球范围参与石油竞争,确保在海外石油市场份额及石油运输的安全。除了在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我国南海等石油资源富饶地区参与竞争外,还要参与西非、拉美、东南亚和大洋洲等地的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合作,寻求广泛的海外油气资源来源,以拓宽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空间。
二、世界石油需求增长中心向亚太转移,中国将在获取海外份额油方面遇到更激烈的竞争
由于石油所具有的宽沸点、高能量和低污染的品质,石油日益成为支配世界能源消费的主要部分,在未来20年内石油仍将在世界能源消费中处于领先地位。近10年来,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迅速上升且大体平衡。1999年北美洲和欧洲与10年前大体相同,其消费总量之和在世界消费总量中仍占50%以上。而亚太石油消费则成为世界石油消费增长最迅速的地区。世界消费增长中心向亚洲地区转移。1989~1999年,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变化不大,但地区不平衡性十分突出。北美洲一直是世界石油消费第一大户。10年间,其消费总量在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只下降0.2%,同期石油生产比重却下降了2.9%。亚太地区成为了世界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10年间该地区能源产量在世界生产总量中只增长了0.5%,但其消费总量却从19.9%猛升到26.9%,增长了7个百分点,其增速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成为世界石油消费第一增长大户。中国和印度是亚太地区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印石油生产在亚太地区总产量中的比重10年中分别下降了0.4%和1.3%,而消费总量却上升了3.3%和1.2%。
亚太地区这种石油产量比重增长滞后,消费比重却大幅上升的反差现象,预示着该地区石油供给短缺及由此引起的对外依存度将持续扩大。这将是中国能源安全不可回避的矛盾。能源自给能力及其需求对外依存度,是一国能源安全环境好坏的两个关键标志。从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石油进口国。此后中国的石油消费、生产、进口和进口依存度(年进口量占年消费量的比例)逐年增大。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有不同的预测,但其计算结果大体一致,认为中国未来2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2%。
三、中国处在亚太新的能源消费增长中心,面临着与周边油气资源消费大国之间的激烈竞争
近10年来,亚太地区已成为仅次于北美洲的新的能源消费中心。北美洲作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区,其石油消费量在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在1989~1999年下降了0.2%。而此间亚太地区的石油消费量,却由19.9%增加到26.9%,猛增了7个百分点,成为世界石油消费第一增长大户。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作为世界经济中的强国、大国或增长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都是石油消费大国和净进口国,其国内生产的石油和天然气远远赶不上需求的巨大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的自给能力很低,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高。目前,北美消费的石油约为每天2400万桶,亚太为2000万桶。美国、日本进口石油占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0%和80%。其中中东原油占进口比重为:美国22%,日本98%,中国44%,其他亚太国家73%。这些国家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国日益成为亚太地区新的能源消费中心。其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以及独特的地缘政治经济联系,将不可避免地使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美、日等传统消费大国之间,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
四、“中国石油威胁论”有所抬头,中国公平合理参与全球油气资源的竞争受到少数大国的误解
近年来,中国能源进口数量不断增加,这种增加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是相一致的,也是大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然而,某些国家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石油进口量和海外油气资源的拓展行为表示“高度关注”和“忧虑”,甚至明里暗里挤压中国的海外油气拓展空间,应该说这不是什么正常的现象。美国美中防务委员会在2002年呈交给美国国会的一份报告指出:美国在世界能源市场上正面临来自中国日益有力的竞争。同年6月,美国安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弗兰克·加夫尼(FrankJ.Gaffney)在众议院国际委员会的证词中指出,中国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已构成对美国能源安全的威胁和挑战,美国与中国争夺能源供应方面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日本也有人认为,中国未来大量进口石油将引起世界石油市场的混乱,为了维护石油安全,中国可能采取军事手段,从而威胁地区稳定与安全。近年来,美、俄、日等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有意无意地干扰、排挤中国石油企业的对海外石油开发权公平竞争的几个实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五、全球石油供应链中断的潜在风险依然存在,国际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难以避免
世界石油供应链是否连续而完整、油价的波动能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仍然具有不确定性。这是未来各国石油安全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国际环境,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石油消费大国所严重关切和担忧的问题。国内外有关专家研究认为,从目前情况看,国际石油供求态势大体平衡。除非受到国际政治、地缘战略等非商业性的剧烈争夺而偏离正常运行轨道,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全球石油供应链应该不会出现大的问题。然而,全球石油供求总量能够平衡是一回事,能否以在合理的价格波幅内实现连续充分的供给,则又是一回事。虽然发生石油危机的几率很小,但是因政治因素,特别是战争因素,会使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出现波动,增大人们预测油价走势的难度,动摇石油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进而扭曲世界石油市场格局,阻碍世界石油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世界石油价格的波动和上涨,不仅将对诸如航空和汽车运输等对石油依赖程度较大的行业产生严重冲击,而且将使整个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受到重大影响。如果出现上述风险,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一些能源需求增长较快的国家(包括中国),经济增长将受到极大的打击。
六、美国石油生产滞后,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将持续增高
美国石油消费占全球石油消费的1/4,而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则超过50%以上。因此美国石油供给形势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能源安全环境。美国石油产量和消费总量近10年来出现较大缺口,并且储量也大幅下降:1989~1999年美国石油产量从4.29亿吨下降到3.54亿吨,下降了17.4%,而同期石油消费则从7.95亿吨上升到8.83亿吨,上升了11%,占1999年全球消费总量的25.9%;同期美国已探明石油储量从336亿桶降为286亿桶。在已过去的10年里,美国石油产量下降而石油消费量上升,在美国对进口石油依存度过高以及美国因近年能源生产设施老化而导致生产能力长期滞后的条件下,预计未来10年,大幅增加和保障海外石油供给,尤其是海湾地区的石油供给,将是美国石油政策近期的中心目标,也是美国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考虑。

5. 我国的石油能源安全形势如何

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过去油多很好打,成本也低,采的时候还比较粗狂,大油打上来了小油就不要了。现在不一样了,恨不得从石头缝里吸油出来,不惜一切代价抽,注水、加添加剂、加压,甚至采用微生物的办法。现在的油井越来越深,中东国家可能凿个坑就出油,我们少则1-2km,多则要打7-8km深才能采到油。
深海石油资源丰富,但是我国技术太过落后,南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如果我国能尽快发展深海石油钻采技术并且在政治上独霸南海局面,那里的油就太可观了。

我国的石油能源安全形势如何

6. 分析我国石油安全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

1.国际石油“需求动荡”将会威胁到我国石油安全
国际能源署日前表示,2005年的石油需求增幅将会较去年创纪录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依然脆弱的全球石油供应链仍有可能再次重演2004年需求动荡的一幕。国际能源署在月度报告中表示,去年的需求暴涨完全出乎市场人士预料,因此难以排除今年再度出现意外的可能。预计2005年的日原油需求量将增加140万桶,低于去年的265万桶。2004年的原油需求增幅是1976年以来最大的,几乎是最初预期的两倍。同时,美国东北部的寒冷天气及对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可能再次削减配额的担忧推动纽约期交所石油期货再度逼近每桶50美元大关。二月份交割的轻质低硫原油报每桶49.26美元。目前外界猜测,由于夏季驾车季节前需求通常疲弱,欧佩克可能进一步削减产量,以推高油价。但国际能源署将第二季度对欧佩克石油的需求量调整到每天2680万桶,仅略低于该组织目前日产2700万桶石油的产量上限。国际能源署的报告称,挪威、加拿大和俄罗斯冬季的恶劣天气将增加全球对欧佩克石油的依赖程度。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石油需求增量占全球41%——这一比例在今年还会增加,国际石油“需求动荡”也将威胁到我国石油安全。
燃油税不开征威胁我国石油安全
2.燃油税不开征威胁我国石油安全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曾晓安表示,国家将结合当前形势,根据节约能源和道路交通税费改革的总体要求,不断完善燃油税的改革方案,择机开征燃油税。燃油税开征受阻于“择机”长达10年之久。1999年通过的《公路法》修正案,将开征燃油税正式列入法案,上升到法律层面。随后出台的《交通和车辆税费改革实施方案》,对我国燃油税的纳税人、纳税环节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当燃油税的推出看起来顺理成章的时候,却一再搁浅。 

  此前,许多人把燃油税不能开征,归结为油价太高,这种托辞显然难以令人信服:第一,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在开征燃油税的时候,将低油价作为必要前提。第二,油价的变化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油价的高低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实际上,国内外油价本身就是一个互动关系:国内油价高的时候,国际油价更高,国内油价相对而言仍是低的(如目前的情况);国内油价低的时候,国际油价更低,国内油价相对仍然是高的(如2006年和去年年初,国际油价下跌而国内油价不调整)。
3.汽车产业发展威胁我国石油安全
在第五届长春汽博会期间举办的中国汽车·长春论坛2007峰会上,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的专家王忠宏公布了一项研究数据,数据显示,到2020年,即使严格控制下中国石油需求量仍将翻番,同时,机动车耗油量占石油比重将不断增加,将由2000年的三分之一增加到60%,届时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17%。快速增长的汽车工业对中国石油供应安全构成挑战。

7. 解决中国石油安全形势加剧的基本思路

任何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都有自己的能源战略和能源外交政策,中国当然也是如此。从中国能源多元化战略的高度出发,中国能源战略和能源外交政策的基点是六个体系的建设,如图2-6所示:

图2-6 能源多元化战略结构示意图

(1)建立国内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多元战略,即以煤炭为主,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太阳能和其他新能源多元发展的供应体系。
(2)建立国外能源供应体系,即以市场采购与直接开发相结合的多渠道供应体系,并推动建立清洁、安全、经济、可靠的世界未来能源供应体系,谋求油气进口来源多元化和运输通道多元化。鼓励中国石油企业与他国石油企业在第三国联合开采和开发油气资源。
图2-7是中美2006年石油进口构成情况。
(3)建立能源贸易体系,实行油气有序的进出口方针,以及建立与新全球能源安全观相互适应、与可利用能源资源相配合的和谐的全球能源外交体系,大力发展以跨国输油、输气管道和其他能源运输通道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合作。
(4)建立原油战略储备体系,实行原油消费和适当储备并举的方针。发达国家的原油储备方式不同,中国可以借鉴美欧日原油储备做法,实行实物储备,即原油战略储备、原油商业储备、原油生产储备及汽油和原油提炼品储备等;产地储备,即在查明油气资源的储量后,就地封存,需要时再开发;与产油国沟通与合作,在中国境内建立原油储备基地。国际能源机构26个成员大约储备了40多亿桶原油,中国的原油储备则刚刚开始,其储备量有限,不会引发国际石油市场油价的剧烈波动。

图2-7 中美2006年石油进口构成(资料来源:中俄哈石油论坛论文集,2007)

(5)建立与节约能源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实行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为此,中国正在加快《能源法》的制定颁布,能源管理将全部纳入法制化管理,并长期贯彻执行。此外,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已不能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为核心,与法规标准相协调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正在加快建立和完善。
图2-8是节能体系示意图。

图2-8 节能体系示意图

(6)建立全球能源安全体系,积极参与双边和多边能源对话,促进全球能源结构多元化。按照“讲究效益、注重保障、培育规模、协调统一”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国能源的整体优势和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多边和双边国际合作与竞争。为建立全球能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2003年开始,中日韩三国及中日韩与东盟之间就加强了能源对话与合作,把能源合作视为区域和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1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就提出了加强能源合作,开展能源政策对活,并就提高能效、开发新能源和保障贫困人口能源供给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中国积极响应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达成的共识,频频开展同俄罗斯、日本、印度、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的能源外交活动,以逐步构建东亚能源战略合作机制,谋求建立东亚共同石油市场和东亚石油战略储备体制。中美是两个能源消费大国,尽管在能源方面两国存在明显分歧,但在能源领域面临着共同挑战,其合作潜力很大,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加强中美相互交流,对增进彼此理解、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利益、维护两国能源安全、促进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以及保持世界经济稳定增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决中国石油安全形势加剧的基本思路

8. 为保证国家石油安全,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保证国家石油安全,应该:拓展石油供应渠道;保障石油运输安全〔运输方式多样化〕加强石油勘探开发;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使用多种能源,有效开发替代能源;尽快建立石油安全储备战略体系,增加安全系数;充分利用国际石油市场,建立多元化海外石油供应体系。

扩展资料:
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步扩大了对能源的使用范围。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也是人类认识和征服自然、实现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在历史上,人类社会经历了三个能源时期;以草木燃料、水力、畜力为主的能源时期;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时期;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时期。目前世界正处于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能源时期。石油与国家安全的关系问题,涉及的面很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