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慈善如何走进心灵?

2024-05-10 06:22

1. 佛教慈善如何走进心灵?

一、佛教慈悲与慈善公益
慈悲是佛教一个最基本的观念,是一种利他的行为,通俗地说,就是慈善与公益事业。关于慈善与公益,佛陀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可以说,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慈善公益家。佛典中慈悲助人、护生救苦的事例,比比皆是。佛陀舍身饲虎、割肉喂鹰,为彻底解决众生的生老病死苦,出家证道,弘化十方。十方诸佛与菩萨亦如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药师佛为众生除病消灾;观音菩萨救苦救难;地藏菩萨在地狱教化等。诸佛菩萨的慈悲愿力,深深影响佛教的慈善公益事业。
千百年来,大多数的中国佛教团体、寺院、僧尼和信众认真遵行佛陀教诲,在救世济苦,奉献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广为世人称道。在历代高僧所致力的社会福祉事业中,有很多例子,不胜枚举。有制度化的是北魏僧祇户、僧祇粟、佛图户等。唐有无尽藏制度,救济普及民间,如道积、智严即是著名的例子,为医疗办有悲田养病坊,寺院设有病院收容贫病者。
宋代的佛教团体,非常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举凡修桥铺路、水利工程、济贫赈饥、抚育弃婴、贫童等,兴办义学、孤儿院、养老院、医院,乃至公共坟场。寺院之僧众,不辞辛劳,带领信众出钱、出力。亦有寺院开办的药局,僧人懂得医疗的也当医僧。如洪昉禅师在陕州城中的龙光寺,兴建病坊,收容病者,此举亦惠及痢疾、瘟疫、癞患、麻风病者。他们所发出之恶臭污秽,常人掩鼻而过,僧人不仅收容他们,并且亲自为之洗涤、吸脓,不怕辛苦,不避污秽,心无畏惧,这种慈悲的精神,令人赞叹。由此影响所及,各州各县也开设了安济坊,为病者服务,僧人以治病为己任,还为亡者诵经超度回向、办理安葬、火化等事,用现代话来说即是一条龙的服务。宋朝以后,各大寺院、佛教团体之缁素们,对慈善公益事业非常热忱,都积极参与和推动。
当今海内外有很多佛教团体,在弘法之余,对普利众生的慈善公益事业,不遗余力。香港佛教联合会,成立六十多年来,在觉光会长的领导下,除了弘法之外,建立了多元化之社会慈善福利事业。兴建多间佛教中小学、幼儿园和弱智人士学校,又办青年康乐营及青少年中心,为病者建佛教医院、安老院、护理安老院及老人中心,乃至佛教坟场。为了推广佛教文化,办僧伽学院及佛教杂志刊物等种种善业,都是为了利益大众,使幼者得教、老者得养、病者得愈、亡者得安。
台湾的证严法师,创办了慈济佛教慈善机构,经过三十年的努力耕耘,逐渐发展为全球性的一个佛教慈善机构,同时也成为佛教慈善的典范。本着慈悲的精神,定时到老人院、盲人院、医院探访,慰问病人,济贫等活动。
大陆的佛教慈善机构,从九十年代末期,随着经济发展,在福建、湖南、河北等省,先后成立佛教慈善基金会,其它寺院亦仿效,陆续成立如是机构。海内外众多的佛教团体,在法师的带领下,集众人的力量,都在社会慈善方面努力,作出贡献,恕不一一介绍。
二、佛教教义与慈善公益
佛教是以大乘思想为中心,大乘菩萨行以修“六度”为主,成佛先度众生是最高目标。“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六个方面。第一度就是布施,是由凡夫入圣位,到达涅槃彼岸的必行之路。布施有三层意义:一是法施,即是佛法的传播;二是财施,即以财物济贫供需等福利事业;三是无畏施,即给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安慰和鼓励。无论是法施、财施,或是无畏施,对布施者自己的要求,要做到“三轮体空”,即作为布施者,不求功德,不期回报,将布施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成就佛道之基础。佛教还有一种思想,就是福田观念,种福田是为了圆成福德,大致分为敬田与悲田。敬田即护持佛教,尊重人伦师道,对三宝父母师长的供养等;悲田是对病者、贫穷以及孤寡老残,伸出援手,乃至对动物的爱护或收养,种种利益他人的公共福利事业。另外,佛教还有报恩的理念,即我的生存,有赖一切与我有关的有情、无情所给予的恩德。具体来说要报四恩:三宝恩、父母恩、国土恩、众生恩,是带有宗教性、家庭性、环境性及社会性的一种观念。
三、智慧布施,贫富均沾
六度最后一环是“智慧”,在实行前五度时,每一度都不可缺少智慧。何以故?如布施时没有智慧,容易“好心做坏事!”再说现今社会,人心难测。“智慧”是什么?严格来说,要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简单来讲,就是要明白因果。世界之大,人口之多,各地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很大。以中国为例,是一个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据悉其中农村贫困人口有三千万,城市低保人口三千万,还有残疾人口五千多万,加上每年的天灾人祸,国家的保障体系,远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是很需要社会慈善团体之帮助。佛教的慈善公益事业,不仅救助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财物,而且还需给予心灵上的支持,用佛法来净化人心。
贫穷者可以简单归纳为两大类:一者、物质贫穷,二者、精神贫穷。对物质贫穷的人,可以透过金钱和物质,去减轻或解决他们身体上的痛苦;但精神贫穷的人,用金钱和物质是不能解决的。智慧的布施要对口,把财物落实到真正有需要的人。对物质贫穷者,在施予金钱和物质的同时,精神上亦要使他们获得利益,启发他们要自强,用自力来改善自己的贫困问题,要明白因果,依“因果法则”,做人做事,有报恩心。至于精神贫穷者,要关怀他们心灵上的需要,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如何找到人生的真实意义,金钱物质的占有,不是快乐之定义,真正的快乐是心灵得到净化,发挥他们慈悲喜舍的作用。对上述两种贫穷人,无论给予哪种帮助,都是要用“智慧”,这样才能把社会上的贫富差距,渐渐拉近。
布施需要智慧,举两个例子:一者:有人资助下岗工人子女读书,小孩读书成绩总算及格,但其父亲好打麻将,每天拿着一份报纸、一杯茶,在麻将桌上过日子,真令人失去信心。二者:有些地方,学校是有的,但学生少。据分析,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有不少老板,发达之后,每年发心要为家乡捐赠一所学校。第二是在那些遍远的地方,老师水平低,有多少位老师肯发心,愿意留在简陋的地方,教育下一代?若然老师水平低,所教出来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小孩是社会未来的主人翁,除了学习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品德和礼仪,对人谦卑,互相尊重,爱护公共财物等教育,将来社会就更有希望。所以要捐献学校,或先培养有德智的师资,则较为要。
回想一下,2008年刚开始,大自然的变化,一波接一浪,计有雪灾、风灾、雨灾,又有油价高升,通货膨胀的压力,乃至五月十二日,在全无预兆之下,四川汶川发生八级大地震,给灾区的同胞,造成巨大的创伤和痛苦。不但人民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还有失去亲人的悲痛,家破人亡,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协助,重建灾区,舒解民困,而对他们精神上的支持,亦极为重要。例如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有些团体,为了让当地的孩子能够过上一个温暖的节日,捐赠了多批物资、学习用品、善款等给灾区的学校。除金钱与物质,适当的安慰,要引导他们自身的修养,衣食住行中,人与人之间谦虚有礼,不要忘却感恩,有机会就要回报社会,成为社会上有用之人。如是财法二施,使受者身心得益。
四、佛教慈善与未来展望
国内宗教政策已得落实,佛教事业兴旺,因缘殊胜,除了弘扬佛法,发展佛教的慈善事业,正是个好时机。建议如下几点,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佛教慈善公益事业,是需要有认识佛教、有训练、有智德素质的人才来管理、统筹以及推广。所以培养人才,培养师资,正是当务之急。
三、布施不只是由富裕的人,或等待自己富裕起来时,才去实行。虽则只是布施一分一毫,看似是微小,产生的功德可以很大。佛经上记载有许多例子,如贫女布施,她只是用一盏油灯,供养佛陀,得到很大的福报。而且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只要把慈悲心化为动力,善用智慧,无论是贫是富,大家都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布施者。
四、要落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理念,把助人为乐的精神,深入人心,值此提升公民慈心的意识,随时随地大家都可以实行布施。例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水龙头滴水,灯光不需要时,随手关掉,见到路上香蕉皮,把它拿开,令人不至滑倒。用慈悲的眼光、慈悲的语言、慈悲的面容给人家方便,给人家欢喜,这就是布施,也就是做慈善。
现时中国的寺院,遍布全国每一个角落,有广泛的信仰群体,只要把这些力量聚集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专长的,得以发挥,中国佛教慈善事业便能迅速发展。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的慈善行动做起,以身、口、意三业实际的行动,悲智双运,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弘法利生而努力,令众缘和合,世界和谐,作出佛教徒应有的奉献!

佛教慈善如何走进心灵?

2. 慈善的困惑 | 佛理

文/扬蹄
  
 2017年11月29日  星期三  晴
  
 有时候,是善良抑制了我们的想象,有些坏人是真的坏得可怕!
                                          
 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或听说过这样的事,来自一位书友分享:
  
 在几年前,她在街头看见一对年轻夫妇抱着襁褓中的孩子跪在菜市场的街头求助,面前是一张纸,上面写着求助内容。当时她觉得他们十分可怜,动了恻隐之心,把身上所有的现金全部给了那对夫妇,希望自己的绵薄之力能够对他们或多或少带去点帮助。当时她还甚感自豪和骄傲,觉得自己的力量也能给他人带去温暖。
  
 可是,过了几天。那位书友在不同的地点的看见相似的情景,另外一对夫妇抱着孩子跪在路边,面前是一模一样的求助内容。书友顿时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她觉得自己的善良被人利用,不但没有真真切切帮助那些需要的人,还助长了骗子团伙的气焰。
  
 所以,不禁疑惑,我们所谓的慈善,是真的是在做慈善么?
  
 从佛理的角度来看,慈善是一种传递慈悲大爱的行为。而佛教强调的慈悲, 慈是给予快乐,悲是拔除痛苦,由此获得无苦之乐 。有利他愿望,还要有智慧的指导,懂得如何去帮助别人,否则就会好心办坏事。
  
 慈善人人都可以做,没有大小。真正的慈善是自己发心去做,既不能要求回报,也能不要求别人要做到和你一样的程度。慈善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它是一种内心的选择。佛理给出以下五点慈善的意义。
  
 也许现象会蒙蔽了我们的眼睛,但我们的心不会撒谎。当我们真心想帮助他人那刻,并切实实践了,那种满足感和自豪感会油然而生。看似那位书友是被人骗了,但如果没有不得已的苦衷,谁会愿意抱着孩子跪在那里祈求别人的怜悯?异地处之,相信大多数的我们都不愿意以脚踏自己尊严的条件去谋取他人的同情心而获得利益。
  
 也许在帮助他人的时候我们并没有那个能力为他人拔除痛苦,但我们获得是自己内心的快乐与喜悦。即使别人欺骗了你,而你发心想要帮助他,这是在增长自己的慈悲心。
  
 刚过去的2017建发厦门(海沧)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作为一名参赛者的我而言,真想给主办方、志愿者、拉拉队等工作人员点个大大的赞!
  
 考虑到周六有雨,所以物资包里准备好一次性雨衣。主办方还在比赛当天提醒参赛选手雨衣不要随意扔在跑道上,否则跑者踩到会滑倒摔伤;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冒着雨做好直播、拍照、指引、医疗、送水和收拾残局、清理垃圾等工作;拉拉队及路人都在给我们参赛选手加油助威。下雨虽冷,心里却是满满的温暖,真诚地感谢!
  
 现在这个社会,往往是因为我们不懂得关注别人,才显得冷漠、没有温度。如果能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温暖的回应,世界真的很美好呀!
  
 前两天有个朋友分享了一段视频,视频里是一个对生活失去希望的女孩儿在问网友“右手的动脉在哪?”没想到,收到的回复1是“小可爱,你的动脉被我藏起来了,你笑一笑,我就给你看。”回复2是“找什么动脉呀,买瓶脉动来喝喝,倒过来念就对了。”回复3是“这个问题你不需要知道哦!这是医生才需要知道的事情。”……最后,那女孩笑了,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在无形中挽救了一条生命。
  
 我国的西高东低的复杂地形地势注定经济无法均衡发展,由此国家宣布扶贫扶弱政策,鼓励沿海经济带动内地的发展。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支持大学生去当选村官、去山区支教,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带去暖暖的感动和善意。
  
 此外,“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自然灾害发生不再像以前一样藏着掖着。救灾抢险人员冲在前线,志愿者和普通大众响应号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争取把灾害带来的影响降到最小。还有很多公益事业,养老保障等等,因为对善的追求,社会才变得和谐美好。
  
 有幸碰见那些面目安详,亲和力极强的人。他们的脸上常挂着笑容,把别人装进心里,会让人不由自主想去亲近他们。他们的内心谦卑、柔软且宽容。神色倒映出心境,心境折射出神色。当一个人内心能装下别人,那别人心里也会惦记他。
  
 你说你成不了那样温柔的人,穷得也只剩下蚂蚁花呗的欠款了。没关系~慈善这件事与钱没多大关系,主要是你的心!
  
 佛法里有“无财七施”
  
  一是和颜施 ,给他人一个微笑,也给自己些许自信,瞬间人与人的距离也就拉近了,善意在彼此间传递;
  
  二是语言施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可见一张嘴有多厉害!不随意诋毁羞辱他人也是温暖且善良的呐,努力做到吐字如金,金口玉言;
  
  三是心施 ,负能量可以通过日记、运动等方式自我消化掉,或者跟亲近的人分享,寻求解决方法。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拥有朝气蓬勃的心灵同时也为他人带去力量;
  
  四是眼施 ,“世上不是缺少美,而且缺少美的发现”,记得曾经有次转多次公交、穿越拥挤的人潮只为去看传说中绚烂的三角梅。结果回家之时,才发觉小区里的三角梅并不比景区里差,照样美得红艳。
  
  五是身施 ,看到别人需要帮助,身体力行去做就对了。我们的犹豫不决就是因为想得太多太谨慎,却不知道帮人就像抓住运气一样,稍纵即逝。等一切利弊想清楚了,也就不再是那么一回事了。
  
  六是座施 ,在公交上给老弱病残孕幼让座,也是慈善之举。把方便让给需要的人,多为他人考虑一分,我们以后也会有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善良就是这么传递下去的。
  
  七是房施 ,在进入三级修学前有一个见面会,地点就是一个书友的茶舍,布置精美、别致。无偿提供一个场所供大家喝茶、聊天、学习、交流,分外舒服自在。
  
 儒家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家讲人与自然的关系;释家(佛理)讲人与心的关系。
  
 愿你我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
  
 《佛理》篇,纯属个人心得体会
  
 本着学习一点,分享一点的心态,呈现出的是个人对佛理的理解
  
 佛理博大精深,加以个人的想法和书友们在读书会上的经历分享,更加贴近生活
  
 一路学习,一路成长
  
 本人认识尚浅,敬请谅解包容
  
 如有理解不当,欢迎探讨指正
  
 感恩
  
 参考文献:《慈善的困惑》济群法师演讲稿(节选)
  
 参考资料:2017.11.26杏林读书会上书友们的分享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