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花旗银行的介绍

2024-05-04 04:05

1. 解读花旗银行的介绍

本书共分十二章,既有其发展里程的脉络分析,也有业务运作模式的介绍,有其组织架构、治理结构的详尽分解,还有决定其发展至今日规模的秘诀:战略地位、金融创新、经营理念,而它的用人之道和激励机制则是本书有关花旗银行介绍的重要内容之一。

解读花旗银行的介绍

2. 花旗银行的发展

在花旗的历史上,有三个重要的名字:花旗银行(Citibank)、花旗公司(Citicorp)和花旗集团(Citigroup),它代表着花旗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花旗银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12年,是一家服务于纽约商人的金融机构。花旗银行的总部设在华尔街,到了19世纪末,已在美国的其他州和海外开设分行。同时花旗银行也是第一个成立国际部的美国银行,在1904年第一个推出旅行者支票。1902年起,花旗银行开始了向海外拓展,先后分别在新加坡、英国、中国、香港、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开设分行(这时花旗在美国不可跨州开展业务,却跨国开设分行)。花旗银行是1955年由纽约花旗银行与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合并而成的,合并后改名为纽约第一花旗银行,1962年改为第一花旗银行,1976年3月1日改为现名。纽约花旗银行的前身是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1812年由斯提耳曼家族创立,经营与拉丁美洲贸易有关的金融业务。1865年该行取得美国政府第29号特许状,国民银行执照,改为花旗银行。该名称当时没有叫起来,同时有混用现象。但美国花旗银行,纽约城市银行,纽约第一城市银行,美国花旗公司,国际银行,万国宝通银行都属于花旗银行。19世纪末20世纪初,斯提耳曼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牢牢地控制了该行,将它作为美孚石油系统的金融调度中心。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以后,纽约花旗银行脱离了洛克菲勒财团,自成系统。当时,由于业务每况愈下,曾一度依附于摩根公司。到了40年代,纽约花旗银行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机,大力恢复和扩充业务。战后,纽约花旗银行业务不断扩展。50年代,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的企业兼并浪潮,纽约花旗银行在竞争中壮大起来,于1955年兼并了摩根财团的第二大银行--纽约第一国民银行,随后更名为第一花旗银行,此时该行资产急剧扩大,实力增强,地位迅速上升,成为当时美国第三大银行,资产规模仅次于美洲银行和大通曼哈顿银行。花旗公司由于美国银行法对银行与证券业务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规定商业银行不许购买股票,不允许经营非银行业务,对分支行的开设也有严格的限制。为了规避法律的限制,1968年花旗银行走出了公司战略决策的重要一步-成立银行控股公司,以其作为花旗银行的母公司。花旗银行把自己的股票换成其控股公司即花旗公司的股票,而花旗公司资产的99%是花旗银行的资产。数十年来,花旗银行一直是花旗公司的“旗舰银行”,20世纪70年代花旗银行的资产一直占花旗公司资产的95%以上,80年代以后有所下降,但也在85%左右。花旗公司共辖13个子公司,提供银行、证券、投资信托、保险、融资租赁等多种金融服务(按照当时法律要求,非银行金融业务所占比例很小)。通过这一发展战略,花旗公司走上了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道路,并在198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单一银行控股公司。花旗集团1998年4月6日,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合并组成的新公司称为“花旗集团”,其商标为旅行者集团的红雨伞和花旗集团的蓝色字标。旅行者集团前身旅行者人身及事故保险公司(The Travelers Life and Accident Insurance Company)成立于1864年,一直以经营保险业为主,在收购了美邦经纪公司(Smith Barney)后,其经营范围扩大到证券经纪、投资金融服务领域。1997年底又以90亿美元的价格兼并了美国著名的投资银行所罗门兄弟公司,成立了所罗门·美邦投资公司,该公司已居美国投资银行的第二位。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合并组成的花旗集团,成为美国第一家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共同基金、证券交易等诸多金融服务业务于一身的金融集团。合并后的花旗集团总资产达7000亿美元,净收入为500亿美元,在100个国家有1亿客户,拥有6000万张信用卡的消费客户。从而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团之一。花旗银行总部位于美国纽约派克大道399号的花旗银行,是华尔街街最古老的商业银行之一。1812年7月16日,华盛顿政府的第一任财政总监(Commissioner of the U.S. Treasury )塞缪尔.奥斯古德(Samuel Osgood)上校与纽约的一些商人合伙创办了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今日花旗集团的前身。当时,该银行还是一家在纽约州注册的银行。在创建之初,纽约城市银行主要从事一些与拉丁美洲贸易有关的金融业务。1865年7月17日,按照美国国民银行法,纽约城市银行取得了国民银行的营业执照,更名为纽约国民城市银行(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此后,纽约国民城市银行迅速发展成为全美最大的银行之一。20世纪初,纽约国民银行开始积极发展海外业务,1902年,该行在伦敦开设了它的第一家国外分行,到1915年持有万国宝通银行之前,纽约国民城市银行已在拉美、远东及欧洲建立了37家分支机构(Muro,1984,p.47)。万国宝通银行成立于1901年,当时主要是为了发展对中国及菲律宾的贸易,次年它在上海成立了美国在华的第一家银行分行,不久又相继在远东其他地区设立海外分行32家。通过兼并万国宝通银行,纽约城市银行的海外分支网络扩大了近一倍。到1939年,花旗银行(1927年以后,纽约城市国民银行的中文行名改为花旗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已达到100家。20世纪20年代花旗银行开始开拓零售银行业务。1921年成立了第一家专对个人服务的分行,1928年成为首家提供个人贷款的商业银行,70年代花旗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又获得了新的发展,它成为美国VISA卡与万事达卡的最主要发行者之一。1977年,花旗银行率先大规模将ATM机引入银行系统,2013年,花旗银行已是美国最大的信用卡发行者。1929年和1930年,花旗银行先后收购了农民信贷与信托公司和纽约美国国民协会银行,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花旗农民信托公司,1959年花旗农民信托公司改名为第一花旗信托公司(First National City Trust Co.),两年后合并于第一花旗银行,成为其信托部的一个组成部分。1955年3月,花旗银行兼并了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同时更名为第一花旗银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合并后的第一花旗银行成为仅次于美洲银行和大通曼哈顿银行的美国第三大银行,1962年第一花旗银行更名为第一国民城市银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1961年第一花旗银行率先推出了大额可转换定期存单(CD)业务,该业务使花旗银行能够与政府债券竞争资金,花旗银行取得了新进展。同时,花旗银行进一步国际化,到1982年底,花旗银行已在94个国家拥有1490余个分支机构,海外机构的资产和收益占花旗银行全部资产和收益的60%。1967年花旗银行组建了控股公司——第一花旗公司(First National Corporation),1971年第一花旗公司改组为多银行持股公司,1974年3月28日更名为花旗公司(Citicorp),花旗银行也同时更名为Citibank,N.A.。花旗银行是花旗公司的核心附属机构,资产在70年代中期占整个控股公司资产的95%以上,以后有所下降,在80年代改比例在85%左右,至2013年约占60%左右。花旗银行的董事长、总裁也同时是花旗公司的董事长和总裁。20世纪80年花旗公司先后兼并了Diner’s Club、加州忠诚储蓄银行(Fidelity Savings)、芝加哥第一联邦银行(First federal of Chicago)、迈阿密比斯肯联邦银行(Biscayne Federal)、华盛顿特区的国民永久储蓄银行(National Permanent Savings)。同时,其跨国业务业有了进一步进展,海外分支机构扩展到了芬兰、新西兰等国。20世纪80年代末,花旗银行由于在海外及商业房地产方面的不良贷款而陷入了困境。1990年至1992年3年内,信贷损失准备达到100多亿美元,1991年税后利润亏损9.14亿美元。不过,经过里德领导的三年复兴计划(1992-1994),花旗银行迅速调整了资本结构、恢复了资本实力。1995年,花旗银行净收入达到创纪录的35亿美元,资本总额也上升到了277亿美元。花旗银行的一级资本上升到了192.4亿美元,占总资产的11.9%。1998年4月6日,花旗公司宣布和旅行者集团合并。旅行者集团原是一家生命与财产保险公司,后来它通过收购一家美国投资银行—史密斯·邦尼(Smith Barney)公司,把业务范围扩大到了投资银行、商业信贷、融资服务等领域。1997年,该公司又以90亿美元兼并了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所罗门兄弟公司,新组建的所罗门?史密斯?邦尼(Salomon Smith Barney)公司一跃成为美国第二大投资银行。至2013年,旅行者集团的业务范围主要有:生命与财产保险、投资银行、商业信贷、私人理财、资产管理等。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一起企业兼并案,合并后组成的新公司成为“花旗集团”,其商标为旅行者集团的红雨伞,合并后花旗集团的总资产达到7000亿美元,净收入为500亿美元,营业收入为750亿美元。通过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花旗集团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团公司之一,由1997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第58位一跃升至1998年的第16位。1999年,花旗集团与日本第三大证券行日兴证券于日本共组合营企业-日兴所罗门美邦。该合营企业自成立以来各项排名均突飞猛进,2000年更于股票及相关交易界别中荣登榜首。在2001年上半年,日兴所罗门美邦于日本市场安排股份配售交易所占的市场份额为55%,超过所有竞争对手的总和。2000年4月,集团的投资银行旗舰所罗门美邦成功收购宝源投资,建立了一家一流的泛欧洲投资银行,令花旗集团于欧洲市场的地位更上一层楼。为把零售金融业务推向全球化同时扩展分销渠道,花旗集团于2000年11月收购Associates First Capital设于15个国家共2,600家分行,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零售金融企业。2001年,为壮大其在墨西哥以至其它拉丁美洲国家的地位及业务表现,花旗集团以逾120亿美元收购墨西哥第二大金融机构Banamex。历经近两个世纪的潜心开拓,花旗集团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资产达1兆美元,于全球雇有二十七万名雇员,为逾一百多个国家约二亿消费者、企业、政府及机构提供品种繁多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包括消费者银行和信贷、企业和投资银行、保险、证券经纪及资产管理服务。以红色雨伞为标志的花旗集团旗下的主要品牌包括:花旗银行、旅行家集团、所罗门美邦、CitiFinancial及Primerica金融服务公司。集团2000年的核心收入达140亿美元,2001年收入达146亿美元,为全球盈利最高及财政最稳健的公司之一,其股本总值达880亿美元(2001年),一般股本回报率为20%。雄厚的资本促使集团能运筹帷幄,顺利过渡逆境并于不同的经济环境中大展宏图。在2001年、2002年《商业周刊》评选的全球1000家公司排名中,花旗集团皆名列第5位,在全球金融界中排名第一。最新进展花旗银行欧洲分部从2013年2月份开始联手万事达,推出NFC支付贴纸,作为新的Citi Life、Citi Life Metropole、Citi Broker Consulting、Citi BILLA和Citi CSA信用卡使用。该服务免收费用。花旗还将联手VISA推出作为O2花旗信用卡使用的无接触式贴纸。这款支付贴纸可粘贴在任何地方,如手机背面或钥匙坠上,工作原理与无接触式信用卡一样:用户只需将贴纸靠近支付终端上的读取器即可完成交易。

3. 花旗银行的发展史

  花旗银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12年,是一家服务于纽约商人的金融机构。
  花旗银行的总部设在华尔街,到了19世纪末,已在美国的其他州和海外开设分行。同时花旗银行也是第一个成立国际部的美国银行,在1904年第一个推出旅行者支票。
  1902年起,花旗银行开始了向海外拓展,先后分别在新加坡、英国、中国、香港、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开设分行(这时花旗在美国不可跨州开展业务,却跨国开设分行)。
  花旗银行是1955年由纽约花旗银行与纽约
  第一国民银行合并而成的,合并后改名为纽约第一花旗银行,1962年改为第一花旗银行,1976年3月1日改为现名。

花旗银行的发展史

4. 花旗银行的大事记

1812年6月16日,后来发展成花旗银行的“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由纽约州政府特许设立,许可资本(authorized capital)200万美元,给付资本(paidin capital)80万美元。同年9月14日,城市银行在纽约市正式开业,为纽约商人服务。1865年,加入新成立的美国国家银行体系(U.S. national banking system),并更名为“纽约国家城市银行”(Th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1897年,在美国的主要银行中,首家设立外国业务部,并开始外币交易业务。1902年,业务拓展到亚洲、欧洲、印度。并在上海、马尼拉等地设立办事处。1904年,开创旅行支票(traveler's checks)业务。银行总部移至华尔街55号,并一直使用到1961年。1913年,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首要参股人。1914年11月10日,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设立分行,成为首家在外国设立分行的美国国家银行。1915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设立办事处。成为美国有最大海外机构网的国际银行。1918年,收购一家美国的海外银行“国际银行”(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oration)。1919年,成为美国第一家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银行。1921年,在美国的主要银行中,首家采用复利法给储蓄帐户(savings account)计息。1928年,在美洲的主要银行中,首家给存款人提供无质押个人贷款(unsecured personal loans)。192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并购“农民贷款信托公司”(Farmers' Loan and Trust Company),并将之更名为“城市银行农民信托公司”(City Bank Farmers Trust Company)。1936年,在纽约市的银行中,首家开办不需要最低余额的支票帐户(checking account)业务1939年,在美国以外共有分布于23个国家的100间办事机构,成为最大的国际性银行。1945年,在一系列战争贷款及胜利贷款活动中,售出了56亿美元的美国国库券(U.S. Treasury securities)。1955年,更名为“纽约第一国家城市银行”(The 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1961年,发明negotiable定期存款(negotiable certificate of deposit)。成立“第一国家城市海外投资公司”(First National City Overseas Investment Corporation)作为海外分支及从属机构的控股公司(holding company)。位于公园大道399号的新总部大楼建成。1962年,在银行150周年庆之际,更名为较短的“第一国家城市银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1964年,进军租赁业务。1965年,进军信用卡业务。1966年,在伦敦市场开办Dollar Certificates of Deposit,是自1888年来,伦敦市场的首家negotiable instrument。1967年,开办花旗银行的第一张信用卡“第一国家城市签账服务”(First National City Charge Service),俗称“囊阔所有卡”(the "Everything" card)。1968年,一家银行控股公司“第一国家城市股份公司”(First National City Corporation,后更名为Citicorp)成为第一国家城市银行的母公司。1969年,“囊阔所有卡”改制成为“主人签账”(Master Charge,后更名为万事达卡,MasterCard)。1974年,第一国家城市股份公司更名为花旗公司(Citicorp),以方便其国际业务。1976年,第一国家城市银行变成“花旗银行国家协会”(Citibank,N.A.)(N.A.表示National Association)。1977年,花旗银行开建花旗卡银行中心(Citicard Banking Center),利用花旗卡与自动柜员机(ATM)进行服务。24小时的自动柜员机不再仅是供紧急提现之用,而成为正常业务的一部分。1979年,成为全球的首要外币交易代理。1981年,收购“大来信用证”(Diners Club)。1982年至1984年间,在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依利诺伊、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收购储蓄(Savings)与贷款业务,使花旗集团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控股公司。1984年,花旗银行伦敦分行成为钱伯斯清算公司(CHAPS Clearing Company)的创始成员机构之一。钱伯斯清算公司是仅次于美国Fedwire的全球第二大实时大体结算系统(real-time gross settlement system)。1985年,在纽约开办“直接连入”(Direct Access®)服务,通过个人电脑跟花旗银行连结。1986年,在纽约与香港首次使用触屏式自动柜员机(touch-screen automated teller machine)。1989年,成为抵押信用卡(securitized credit card receivable)的首要发行人。在纽约长岛市科特广场(Court Square)的一座新摩天大楼建成。1992年,花旗银行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花旗集团的分支机构遍布90多个国家。1993年,成为全球最大的信用卡及签帐卡的发行人与服务提供人。将1980年代收购的各家存款银行合并,并以“花旗银行联邦储蓄银行”(Citibank,FSB)之名统一运作。1994年,开设俄国第一家外国独资商业银行。1995年,在阔别45年后,在中国大陆开设第一家具备全面业务的(full­servic)分行,并在越南与南非开设分行。1996年,拥有亚洲最多的信用卡。台湾是美国以外第一个信用卡数量超过100万张的地区。1998年10月8日,花旗公司(Citicorp)与旅行家集团(Travelers Group)双方的所有属下合并成为花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itigroup Inc.)。花旗银行继续保持为花旗集团旗下的强势品牌。2001年5月17日花旗银行以125亿美元收购墨西哥第二大金融机构——墨西哥国民银行(Banamex、Grupo)。2004年2月24日,花旗银行以27.3亿美元收购韩国中等规模的银行KorAm Bank。2004年7月1日,花旗悉数抛售持有的台湾富邦金融控股集团10.2%股权。2005年7月1日,花旗银行香港分行零售银行业务转移至在当地注册成立的花旗银行(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10月27日花旗银行收购中美洲最大信用卡发行机构Banco Uno第一金融集团(GFU)。2006年12月14日花旗银行收购GrupoCuscatlán(属于国际Cuscatlán联合银行机构UBCI)。此并购案包括所有Cuscatlán银行(Grupo Cuscatlán包括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及巴拿马等国,萨国为Banco Cuscatlán)、股市交易所、SISA保险业及AFP Confia退休奉给提存业及信用卡部门等。2007年4月1日,花旗银行中国内地分行转移至在当地注册成立的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2007年4月9日,花旗银行宣布合并台湾的华侨商业银行,其细节为在台湾注册成立花旗(台湾)商业银行,并以新注册的花旗(台湾)商业银行为存续银行,华侨商业银行为消灭银行,于2007年12月1日完成合并。2007年4月27日花旗集团以77亿美元的全现金方式成功收购日本第三大证券公司日兴柯迪证券公司(Nikko Cordial Securities),花旗的持股比例由原先的4.9%提高到了61.1%。2007年11月27日,阿布扎比投资局以75亿美元入股花旗集团4.9%股权成为单一最大股东。2007年12月21日花旗银行收购智利第二大银行Banco De Chile。Banco De Chile股东将持有合并后的金融机构89.56%的股权,而花旗将持有其余10.44%的股权,因此合并后的银行仍保持Banco De Chile的名称。2008年9月29日收购美国第四大银行美联银行(Wachovia)的业务,花旗将会吸纳美联银行的3120亿美元贷款,但只会承担不超过420亿美元的亏损,成为美国最大的零售银行,但在10月3日富国银行0.1991普通股换取1股美联银行普通股,折算以每股7美元收购美联,涉资117亿美元,直接宣布花旗的收购方案告吹。2008年11月24日美国财政部、联储局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向花旗集团注资450亿美元,财政部与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也同意,将对花旗集团房屋抵押贷款、商业房地产贷款在内的总计3060亿美元债务提供担保、美国政府取得7.8%股权,跃居单一最大股东。2008年12月7日花旗集团以52亿欧元(约合66亿美元)将其德国零售银行业务出售给法国国民互助信贷银行(Credit Mutuel Confederation Nationale) 。2008年12月1日花旗集团出售日兴花旗信托银行(NikkoCiti),花旗早于2001年入股日兴证券旗下日兴信托银行,占有五成股权,于2001年被纳入美国花旗集团才改为花旗银行。2013年,花旗集团在日本主要的事业有花旗银行、日兴花旗信托银行、日兴Cordial证券、日兴花旗集团证券和日兴资产管理公司。2009年1月12日摩根士丹利、花旗宣布成立新合资公司“摩根士丹利美邦公司”将成为全球最大证券经纪公司,拥有20,390位营业员、管理1.7兆美元客户资产。花旗将以100%的美邦证券、澳洲美邦以及在英国提供私人投资管理服务的Quilter的股权及27亿美元现金但不含花旗私人银行以及日本的Nikko Cordial证券。取得“摩根士丹利美邦公司”49%的股份。花旗出售美邦后,帐面获利58亿美元。据美邦网页简介,美邦在全球有764个办事处,拥有900万美国客户,共有14,133个理财顾问,为客户提供各项理财服务,包括个人理财和资产管理等服务,2013年,管理客户资产高达1.323万亿美元(约10.3万亿港元)。摩根士丹利将以旗下全球财富管理事业100%的股权取得“摩根士丹利美邦公司”51%的股权。在第3年后,摩根士丹利和花旗都有权购买或出售在新公司中的股份,但花旗至少在5年内都会持有相当大的股权。2009年1月16日花旗集团宣布把业务一分为二,花旗集团将拆分为“花旗银行”和“花旗控股”两部分,花旗银行将保留集团在100多个国家的传统银行业务,花旗控股则将纳入一些“非核心”的资产管理、消费金融业务主要包括CitiFinancial、Primerica金融公司和“摩根士丹利美邦公司”49%的股份等,以及花旗在日本的子公司日兴花旗控股和Nikko资产管理公司。2009年2月27日美国财政部2008年两次注资花旗后,持有花旗总值约四百五十亿美元优先股。根据财政部与花旗达成的协议,财政部同意按照花旗给予私人投资者的换股条件,将其中最多二百五十亿美元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换股价每股三点二五美元,完成后;美国政府持有花旗的权益将提升至三成六,成为最大单一股东。2009年2月27日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同意以每股3.25美元的价格,把持有的花旗集团68亿8000万美元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这让GIC持股增至11.1%。成为花旗第二大股东。2009年5月1日花旗集团决定以5450亿日元(约55亿美元)出售旗下的日本第三大的证券公司也日兴柯迪证券(Nikko Cordial Securities)给三井住友金融集团。2009年7月30日住友信托银行以756亿日圆(7.95亿美元)收购花旗集团持有的日兴资产管理公司64%股权。2009年10月9日花旗集团以2.5亿美元出售旗下能源交易部门Phibro给美国第4大石油公司西方石油(Occidental Petroleum)。2009年11月25日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Bank of Montreal)已同意收购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旗下的Diners Club North American特许资产,从而拥有了在美国和加拿大独家发行Diners信用卡的权利。2009年12月15日花旗集团与政府达成协议,偿还200亿美元贷款,脱离政府的监管,财政部获利130亿美元。2010年03月15日花旗集团(Citigroup)将斥资2697亿智利比索(约合5.197亿美元)增持智利银行(Banco de Chile)控股公司LQ Inversiones Financieras SA的股权额外8.52%至50%。2012年2月24日花旗集团退出在印度最大抵押贷款机构近7年的投资,以955亿卢比(19亿美元)出售于Housing Development Finance Corp(HDFC)的全部股权。2012年3月19日花旗集团通过大宗交易转让了5.0616亿股浦发银行股份给中国太保及旗下太平洋资产管理,占该公司已发行总股份的2.714%。至此,花旗银行在该公司的股份为零。

5. 花旗银行的介绍

花旗银行(Citibank, N.A.,中文名“花旗”源于上海市民对该行的习惯性称呼)是花旗集团旗下的一家零售银行,其主要前身是1812年6月16日成立的“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并购,已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之一,也是一间在全球近一百五十个国家及地区设有分支机构的国际大银行,总部位于纽约市公园大道399号。2012年9月19日,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在上海宣布在中国的信用卡业务正式运作。

花旗银行的介绍

6. 花旗银行的历史?

在花旗的历史上,有三个重要的名字:花旗银行(Citibank)、花旗公司(Citicorp)和花旗集团(Citigroup),它代表着花旗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花旗银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12年,是一家服务于纽约商人的金融机构。
  花旗银行的总部设在华尔街,到了19世纪末,她已经在美国的其他州和海外开设分行。同时花旗银行也是第一个成立国际部的美国银行,在1904年第一个推出旅行者支票。
  自1902年起,花旗银行开始了向海外拓展,先后分别在新加坡、英国、中国、中国香港、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开设分行。(注这时候花旗银行在美国不可以跨州开展业务,却跨国开设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