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的外形特点

2024-05-12 04:04

1. 蝗虫的外形特点

蝗虫后腿发达,用后腿可以跳比身体长数十倍的距离。为不完全变态昆虫,稚虫和成虫相似,只有翅膀有无的分别。后翅为半透明。一些种类的蝗虫翅膀退化变小,一些种类如菱蝗已丧失飞行能力。
体色有绿色和褐色,与种类无关;是生活环境的保护色。蝗虫口大、下巴发达,以植物叶片为食,蝗虫喜食芦苇、稗、白茅、垂盆草及蒿类植物,虾须草和海蓬子。一些蝗虫种类是杂食性,也吃昆虫尸体,甚至连同类的尸体都吃。
一些种类的雄虫会发出声音吸引雌虫,但是是以磨擦翅膀和后腿发出声音,与蟋蟀用前翅的发音器官发音结构不同。

扩展资料:
蝗虫,是蝗科,直翅目昆虫。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其俗称基本上有蚱蜢、短角蚱蜢、草蜢、蚂蚱等数种,但因为蝗虫和螽斯的外型相近,所以不同地区的人士对此两种昆虫常有各种相异的俗称,例如“把蝗虫称为蚱蜢,把螽斯称为草蜢”,或是“把蝗虫称为短角蚱蜢,把螽斯称为长角蚱蜢”,以及“把散居的蝗虫称为蚱蜢或草蜢,把群居的蝗虫才称为蝗虫或飞蝗”等等。
在生物学分类上,“蚱蜢”一词可分指“菱蝗科”和“短角蝗科”的蝗虫;“菱蝗科”又称之为“蚱科”,而“短角蝗科”则又称之为“蜢科”。蝗虫的起源,以及其某些种(有些可以长达十五公分)的灭绝,至今仍不明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蝗虫

蝗虫的外形特点

2. 蝗虫的外形有什么特征?

蝗虫又名蚱蜢、草螟,蚱蚂,蚂蚱。
特征:通常为绿色、褐色或黑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像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後胸愈合不能活动。脚达,尤其後腿的肌肉犟劲有力,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跃专家,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产卵器没有明显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别。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藷、空心菜等变态:不完全变态。
蝗虫
蝗虫的外形观察
雌性大(40-50mm)、雄性较小(30-40mm),身体分为头、胸、腹3部分。
(1)头部
卵圆形,外骨骼愈合成头壳,头壳的上方为钝圆形的头顶,前方为略成方形的额,额的下方是一横置长方形的唇基,额的两侧为颊。
复眼1对,卵圆形,棕褐色,位于头部两侧。用放大镜观察复眼的表面,可见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镶嵌呈蜂巢状构造。
单眼3只,浅黄色,一个位于额的中部,其余两个分别在两复眼内侧的上方。
触角1对,由第2对附肢演变成(第1、3对附肢退化)。位于复眼的内侧前方;细长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构成,鞭节又分为许多亚节。
口器咀嚼式,由头部的三对附肢和上唇、舌所构成(普通动物学269页)。
①上唇:一片,连接唇基之下,覆盖口器的前方;
②上颚:(大颚)1对,第4对附肢演变成,位于颊的下方,以解剖针沿颊下缝插入,使缝间联系分离,即可取出上颚。上颚具切齿部和臼齿部,强大而坚硬,呈棕褐色,左右并不对称;
③下颚:(小颚)1对,第5对附肢演变成,位于上颚之后,用镊子紧镊基部扯下,可见其基部有一轴节,中部有一茎节,外侧有瓣状外颚叶和内侧具锐齿的内颚叶,旁边的细小负颚须节上有一根5节的下(小)颚须;
④下唇:1对,第6对附肢演变成,左右愈合为一片,位于下颚之后,其基部为一弯月形的后颏,前接一片状的前颏(颏),两侧有一对3节的下唇须,前颏前沿有1对侧唇舌;
⑤舌:1个,位于口腔中央,卵圆形,基部具一小柄;舌的表面有若干几丁质齿突。
(2)胸部
以略收缩的膜质颈与头部相连,由前胸、中胸和后胸3节组成。
外骨骼每一胸节由4块骨板组成,即位于背面的背板、两侧的侧板和腹面的腹板。
①背板前胸背板发达,马鞍形,向两侧和后方延伸;中、后胸背板常被前胸背板后缘遮盖,方形,分为若干小骨片;
②侧板前胸侧板位于背板下方前端,退化为小三角形骨片;中、后胸侧板发达,又由侧沟划分成前侧片和后侧片;
③腹板前胸腹板长方形,中央一横弧线和一钩状腹板突;中、后胸腹板合成一块,分为若干骨片。
足:各胸节均着生一对分节的足,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构成。跗节又分为3节,其中第一节较长,形成3个假分节;前跗节包括1对爪和爪间一中垫。后足腿节粗壮,适于跳跃,称为跳跃足;前、中足皆为步行足。
翅中胸背方着生1对革质、狭长的复翅(前翅);后胸有1对扇状的膜翅(后翅),翅脉明显,休息时褶迭藏于复翅下。中、后胸侧板前缘各有气门1对。
(3)腹部
由11个体节组成。
外骨骼每一腹节只有背板和腹板,侧板退化为连接背、腹板的侧膜。第一腹节与后胸紧密相连,不能活动;第九、十腹节背板缩短愈合,其间具一浅沟;第十一节背板呈三角形,盖在肛门上方,称为肛上板,两侧各有一肛侧板,为第十一节的腹板;第十节后缘两侧各有一尾须,为第十一节的附肢。棉蝗的腹板数目雌、雄有别,雌虫第九、十节无腹板,第八节腹板后端延伸成一尖突的产卵器;雄虫第九、十节腹板愈合,顶端尖翘成生殖下板。
外生殖器雌虫为一产卵器,雄虫为一交配器。
①产卵器由一对背瓣和一对腹瓣组成,位于腹部末端;
②交配器为一对钩状阴茎,把生殖下板往下压,即可见到。
听器为1对卵圆形的鼓膜,位于第一腹节的两侧。
气门共10对,胸部2对,位于中、后胸侧板的前缘;腹部8对,位于第1-8腹节背板下缘的前方。可用放大镜观察棉蝗呼吸时气门启闭的情况。
蝗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其成虫都有一对发达的大颚,主要吃草,特别爱吃禾本科植物,如稻、麦、高粱、玉米和竹类的茎叶,禾本科杂草茂密之处和辽阔的荒地,是蝗虫理想的栖息地。蝗虫扫荡之处,禾本科植物被吃光,凡是它咬得动的东西几乎无一幸免。成群的蝗虫可使绿地变成荒原。蝗虫善飞善跳,头部的一对触角是嗅觉和触觉合一的器官。它的咀嚼式口器有一对带齿的发达大颚,能咬断植物的茎叶。它后足强大,跳跃时主要依靠后足。蝗虫飞翔时,后翅起主要作用,静止时前翅覆盖在后翅上保护作用。雌虫的腹部未端有坚强的“产卵器”,能插入土中产卵,蝗虫产卵场所大都是湿润的河岸、湖滨及山麓和田埂。每30~60个卵成一块。从卵中孵出而未成熟的蝗虫叫“蝻”,需蜕5次皮才能发育为成虫。雨过天晴,可促使虫卵大量孵化。蝗虫还具有惊人的飞翔能力,可连续飞行1~3天。蝗虫飞过时,群蝗振翅的声音响得惊人,就像海洋中的暴风呼啸。
蝗虫的一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刚由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又叫若虫。若虫逐渐长大,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脱掉原来的外骨胳,这叫蜕皮。若虫一生要蜕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1龄。3龄以后,翅芽显著。5龄以后,变成能飞的成虫。可见,蝗虫的个体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昆虫由受精卵发育到成虫,并且能够产生后代的整个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蝗虫在我国有的地区一年能够发生夏蝗和秋蝗两代,因此有两个世代。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非洲几次大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
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阴湿的环境还会使蝗虫流行疾病,而且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另外,蛙类等天敌增加,也会增加蝗虫的死亡率。
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10cm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
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
这是已发育19天的卵;在24℃左右,蝗虫的卵约21天即可孵化。孵化的若虫自土中匐匍而出,此时其外形和成虫很像,只是没有翅,体色较淡。幼虫在最初的一、二龄长得更像成虫但头部和身体不成比例。到了三龄长出翅芽,这是四龄翅芽已很明显了。五龄时若虫已将老熟再取食数日就会爬到植物上,身体悬垂而下,静待一段时间,成虫即羽化而出。(形态及生活习性):蝗虫的成虫及幼虫均能以其发达的咀嚼式口器嚼食植物的茎、叶。
成虫的后脚腿节具有一列相当于弹器的乳头状突起,前翅径脉基部有相当于弦器的粗脉,二者摩擦时,振动翅的震区便可发出声音,这就是它们的发音器。蝗虫的听器也很特别,位于腹部第一节的侧方。
防治方法
⒈农业防治
⑴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⑵做到大面积荒滩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发生基地的面积。
⑶植树造林,改变蝗区小气候,减少飞蝗产卵繁殖的适生场所。
⑷提高耕作和栽培技术,达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变作物的布局,减少蝗害。
⒉生物防治
⑴在蝗灾区,使用高效低毒的农业和生物农药,保护蝗区的捕食性天敌。
⑵大面积施用微孢子虫。
养蝗虫的注意事项
一、养殖蝗虫种源的选择和鉴定
确定蝗虫种类的方法有:⑴咨询蝗虫分类专家。⑵查阅蝗虫检索表或图谱。⑶咨询有经验的蝗虫养殖户。⑷把蝗种寄送给客户鉴定审查等。
常见的养殖蝗虫种类有:东亚飞蝗、棉蝗、中华稻蝗、中华蚱蜢等。这些品种各有优缺点,要综合考虑其生长周期、代数、味道、食料、个头大小以及客户所需品种等因素,并结合当地的气候、食料来源等情况选择养殖品种。
二、蝗虫养殖棚的建造
棚的面积视蝗虫的数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养300只左右的成虫。利用自然条件养殖飞蝗,棚的建造必须在4月底前完工,因为北方蝗卵一般在5月就可以孵化。
三、若虫期管理
⑴蝗蝻取食量很小,且喜欢取食鲜嫩植物,此期蝗虫非常纤弱,应注意防雨,以防淹死蝗蝻。⑵温度最好控制在25-30℃,光照在12小时以上,湿度保持15%左右,这种条件下蝗虫最活跃,喜食,有利于生长。⑶三龄以上的蝗蝻食量逐步增大,此时要保证棚内有充足的食物,否则影响其正常生长,还会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⑷保持棚内干净,1-2天清棚一次,以防疾病发生。

3. 蝗虫的外形有哪些特点?


蝗虫的外形有哪些特点?

4. 蝗虫的外形特点

蝗虫后腿发达,用后腿可以跳比身体长数十倍的距离。为不完全变态昆虫,稚虫和成虫相似,只有翅膀有无的分别。后翅为半透明。一些种类的蝗虫翅膀退化变小,一些种类如菱蝗已丧失飞行能力。
体色有绿色和褐色,与种类无关;是生活环境的保护色。蝗虫口大、下巴发达,以植物叶片为食,蝗虫喜食芦苇、稗、白茅、垂盆草及蒿类植物,虾须草和海蓬子。一些蝗虫种类是杂食性,也吃昆虫尸体,甚至连同类的尸体都吃。
一些种类的雄虫会发出声音吸引雌虫,但是是以磨擦翅膀和后腿发出声音,与蟋蟀用前翅的发音器官发音结构不同。
扩展资料:
蝗虫,是蝗科,直翅目昆虫。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其俗称基本上有蚱蜢、短角蚱蜢、草蜢、蚂蚱等数种,但因为蝗虫和螽斯的外型相近,所以不同地区的人士对此两种昆虫常有各种相异的俗称,例如“把蝗虫称为蚱蜢,把螽斯称为草蜢”,或是“把蝗虫称为短角蚱蜢,把螽斯称为长角蚱蜢”,以及“把散居的蝗虫称为蚱蜢或草蜢,把群居的蝗虫才称为蝗虫或飞蝗”等等。
在生物学分类上,“蚱蜢”一词可分指“菱蝗科”和“短角蝗科”的蝗虫;“菱蝗科”又称之为“蚱科”,而“短角蝗科”则又称之为“蜢科”。蝗虫的起源,以及其某些种(有些可以长达十五公分)的灭绝,至今仍不明了。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
蝗虫

5. 蝗虫的外形特点

蝗虫又名蚱蜢、草螟,蚱蚂,蚂蚱。
特征:通常为绿色、褐色或黑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像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後胸愈合不能活动。脚达,尤其後腿的肌肉犟劲有力,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跃专家,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产卵器没有明显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别。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藷、空心菜等变态:不完全变态。
蝗虫
蝗虫的外形观察
雌性大(40-50mm)、雄性较小(30-40mm),身体分为头、胸、腹3部分。
(1)头部
卵圆形,外骨骼愈合成头壳,头壳的上方为钝圆形的头顶,前方为略成方形的额,额的下方是一横置长方形的唇基,额的两侧为颊。
复眼1对,卵圆形,棕褐色,位于头部两侧。用放大镜观察复眼的表面,可见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镶嵌呈蜂巢状构造。
单眼3只,浅黄色,一个位于额的中部,其余两个分别在两复眼内侧的上方。
触角1对,由第2对附肢演变成(第1、3对附肢退化)。位于复眼的内侧前方;细长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构成,鞭节又分为许多亚节。
口器咀嚼式,由头部的三对附肢和上唇、舌所构成(普通动物学269页)。
①上唇:一片,连接唇基之下,覆盖口器的前方;
②上颚:(大颚)1对,第4对附肢演变成,位于颊的下方,以解剖针沿颊下缝插入,使缝间联系分离,即可取出上颚。上颚具切齿部和臼齿部,强大而坚硬,呈棕褐色,左右并不对称;
③下颚:(小颚)1对,第5对附肢演变成,位于上颚之后,用镊子紧镊基部扯下,可见其基部有一轴节,中部有一茎节,外侧有瓣状外颚叶和内侧具锐齿的内颚叶,旁边的细小负颚须节上有一根5节的下(小)颚须;
④下唇:1对,第6对附肢演变成,左右愈合为一片,位于下颚之后,其基部为一弯月形的后颏,前接一片状的前颏(颏),两侧有一对3节的下唇须,前颏前沿有1对侧唇舌;
⑤舌:1个,位于口腔中央,卵圆形,基部具一小柄;舌的表面有若干几丁质齿突。
(2)胸部
以略收缩的膜质颈与头部相连,由前胸、中胸和后胸3节组成。
外骨骼每一胸节由4块骨板组成,即位于背面的背板、两侧的侧板和腹面的腹板。
①背板前胸背板发达,马鞍形,向两侧和后方延伸;中、后胸背板常被前胸背板后缘遮盖,方形,分为若干小骨片;
②侧板前胸侧板位于背板下方前端,退化为小三角形骨片;中、后胸侧板发达,又由侧沟划分成前侧片和后侧片;
③腹板前胸腹板长方形,中央一横弧线和一钩状腹板突;中、后胸腹板合成一块,分为若干骨片。
足:各胸节均着生一对分节的足,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构成。跗节又分为3节,其中第一节较长,形成3个假分节;前跗节包括1对爪和爪间一中垫。后足腿节粗壮,适于跳跃,称为跳跃足;前、中足皆为步行足。
翅中胸背方着生1对革质、狭长的复翅(前翅);后胸有1对扇状的膜翅(后翅),翅脉明显,休息时褶迭藏于复翅下。中、后胸侧板前缘各有气门1对。
(3)腹部
由11个体节组成。
外骨骼每一腹节只有背板和腹板,侧板退化为连接背、腹板的侧膜。第一腹节与后胸紧密相连,不能活动;第九、十腹节背板缩短愈合,其间具一浅沟;第十一节背板呈三角形,盖在肛门上方,称为肛上板,两侧各有一肛侧板,为第十一节的腹板;第十节后缘两侧各有一尾须,为第十一节的附肢。棉蝗的腹板数目雌、雄有别,雌虫第九、十节无腹板,第八节腹板后端延伸成一尖突的产卵器;雄虫第九、十节腹板愈合,顶端尖翘成生殖下板。
外生殖器雌虫为一产卵器,雄虫为一交配器。
①产卵器由一对背瓣和一对腹瓣组成,位于腹部末端;
②交配器为一对钩状阴茎,把生殖下板往下压,即可见到。
听器为1对卵圆形的鼓膜,位于第一腹节的两侧。
气门共10对,胸部2对,位于中、后胸侧板的前缘;腹部8对,位于第1-8腹节背板下缘的前方。可用放大镜观察棉蝗呼吸时气门启闭的情况。
蝗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其成虫都有一对发达的大颚,主要吃草,特别爱吃禾本科植物,如稻、麦、高粱、玉米和竹类的茎叶,禾本科杂草茂密之处和辽阔的荒地,是蝗虫理想的栖息地。蝗虫扫荡之处,禾本科植物被吃光,凡是它咬得动的东西几乎无一幸免。成群的蝗虫可使绿地变成荒原。蝗虫善飞善跳,头部的一对触角是嗅觉和触觉合一的器官。它的咀嚼式口器有一对带齿的发达大颚,能咬断植物的茎叶。它后足强大,跳跃时主要依靠后足。蝗虫飞翔时,后翅起主要作用,静止时前翅覆盖在后翅上保护作用。雌虫的腹部未端有坚强的“产卵器”,能插入土中产卵,蝗虫产卵场所大都是湿润的河岸、湖滨及山麓和田埂。每30~60个卵成一块。从卵中孵出而未成熟的蝗虫叫“蝻”,需蜕5次皮才能发育为成虫。雨过天晴,可促使虫卵大量孵化。蝗虫还具有惊人的飞翔能力,可连续飞行1~3天。蝗虫飞过时,群蝗振翅的声音响得惊人,就像海洋中的暴风呼啸。
蝗虫的一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刚由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又叫若虫。若虫逐渐长大,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脱掉原来的外骨胳,这叫蜕皮。若虫一生要蜕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1龄。3龄以后,翅芽显著。5龄以后,变成能飞的成虫。可见,蝗虫的个体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昆虫由受精卵发育到成虫,并且能够产生后代的整个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蝗虫在我国有的地区一年能够发生夏蝗和秋蝗两代,因此有两个世代。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非洲几次大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
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阴湿的环境还会使蝗虫流行疾病,而且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另外,蛙类等天敌增加,也会增加蝗虫的死亡率。
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10cm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
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
这是已发育19天的卵;在24℃左右,蝗虫的卵约21天即可孵化。孵化的若虫自土中匐匍而出,此时其外形和成虫很像,只是没有翅,体色较淡。幼虫在最初的一、二龄长得更像成虫但头部和身体不成比例。到了三龄长出翅芽,这是四龄翅芽已很明显了。五龄时若虫已将老熟再取食数日就会爬到植物上,身体悬垂而下,静待一段时间,成虫即羽化而出。(形态及生活习性):蝗虫的成虫及幼虫均能以其发达的咀嚼式口器嚼食植物的茎、叶。
成虫的后脚腿节具有一列相当于弹器的乳头状突起,前翅径脉基部有相当于弦器的粗脉,二者摩擦时,振动翅的震区便可发出声音,这就是它们的发音器。蝗虫的听器也很特别,位于腹部第一节的侧方。
防治方法
⒈农业防治
⑴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⑵做到大面积荒滩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发生基地的面积。
⑶植树造林,改变蝗区小气候,减少飞蝗产卵繁殖的适生场所。
⑷提高耕作和栽培技术,达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变作物的布局,减少蝗害。
⒉生物防治
⑴在蝗灾区,使用高效低毒的农业和生物农药,保护蝗区的捕食性天敌。
⑵大面积施用微孢子虫。
养蝗虫的注意事项
一、养殖蝗虫种源的选择和鉴定
确定蝗虫种类的方法有:⑴咨询蝗虫分类专家。⑵查阅蝗虫检索表或图谱。⑶咨询有经验的蝗虫养殖户。⑷把蝗种寄送给客户鉴定审查等。
常见的养殖蝗虫种类有:东亚飞蝗、棉蝗、中华稻蝗、中华蚱蜢等。这些品种各有优缺点,要综合考虑其生长周期、代数、味道、食料、个头大小以及客户所需品种等因素,并结合当地的气候、食料来源等情况选择养殖品种。
二、蝗虫养殖棚的建造
棚的面积视蝗虫的数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养300只左右的成虫。利用自然条件养殖飞蝗,棚的建造必须在4月底前完工,因为北方蝗卵一般在5月就可以孵化。
三、若虫期管理
⑴蝗蝻取食量很小,且喜欢取食鲜嫩植物,此期蝗虫非常纤弱,应注意防雨,以防淹死蝗蝻。⑵温度最好控制在25-30℃,光照在12小时以上,湿度保持15%左右,这种条件下蝗虫最活跃,喜食,有利于生长。⑶三龄以上的蝗蝻食量逐步增大,此时要保证棚内有充足的食物,否则影响其正常生长,还会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⑷保持棚内干净,1-2天清棚一次,以防疾病发生。

蝗虫的外形特点

6. 形容蝗虫外形的词语?

张牙舞爪 [ zhāng yá wǔ zhǎo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zhāng yá wǔ zhǎo ]
形容猖狂凶恶的样子。
出 处
《敦煌变文集·孔子项托相问书》附录二《新编小儿难孔子》:“鱼生三日游于江湖;龙生三日张牙舞爪。”

7. 描写蝗虫的词语

 1.形容“蚂蚱”的词语有哪些  形容“蚂蚱”的词语有:1.一蹦一跳。2.漫天飞舞。3.绿油油。4.害虫。
  [读音] [ mà zha ]
  [释义] 蝗虫的俗称。亦指蚱蜢。
  [百科] 蚂蚱,植食性昆虫,具咀嚼式口器。触角呈短鞭状,拥有强而有力的后腿,可利用弹跳来避开天敌。体色有绿色和褐色,是生活环境的保护色。蚂蚱口大、下巴发达,以植物叶片为食,全世界有超过12000种蚂蚱,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2.描写蚱蜢的句子  蚂蚱全身翠绿,头是三角形的,上面长着一双像蒙上了一层透亮薄纸的眼睛。
   
  头顶上还有两个像天线一样摆动的小触角呢!蚂蚱有一张凸起的嘴巴,里面有一些锋利的牙齿,能把植物的叶片咬的千疮百孔,它的腹部有几条细长的短腿,短腿上长着一些刺毛,你可别小看了它,蚂蚱就是凭借这些刺毛,才能挂在草叶背后不易被人发现。蚂蚱除了一些短腿,身后还有两条长腿,这两条长腿能让蚂蚱跳得又高又远。
  蚂蚱身上还有两对翅膀,上面一层是深绿色的,如同一件外衣裹在身上,里面一层是透明的淡绿色的,上面有一点紫色,像一件内衣。
  3.关于昆虫的成语或词语  关昆虫的成语由于汉语成语多来自古语,其中有些昆虫名称与现在常用的名称不同,甚至很少为现代大众所知。
  现将有这一类成语中有代表性的列出来,并综合多种资料对其中的昆虫名称进行解释。 蜩螗沸羹 蜩为蝉类的别名;螗是蝉的一种,体小,背青绿色,鸣声清圆。
  “蜩螗沸羹” 指如蝉鸣和沸汤翻滚,表示纷扰不宁的意思。 猬锋螗斧 此成语中的“螗”与前一成语中不同,应为“螗螂”即“螳螂”的简称。
  “螗斧”即“螳斧”。“螳斧”即螳螂的前足,因常高举如人执斧之形,故名。
  “猬锋”指刺猬的刺。“猬锋螗斧”比喻渺小的力量。
   螓首蛾眉 螓为蝉的一种,体小、方头广额、有花纹。“螓首蛾眉”形容女子面容之美。
   蚍蜉撼树 蚍蜉为大蚂蚁。 楚腰蛴领 这里的“蛴”指“蝤蛴”即天牛幼虫。
  在现代“蛴”一般指蛴螬,即金龟甲之幼虫。“楚腰蛴领”形容女子体态苗条,脖子美白。
   蝶怨蛩凄 “蛩”指蟋蟀或蝗虫。“蝶怨蛩凄”喻哀怨凄清的思家之情。
  在现代昆虫学名称中,“蛩”见于“蛩蠊目”,是一类在我国很少见的昆虫。 井蛙醯鸡 醯鸡为在酒醋或变酸的酒上活动的蠓或蚋类昆虫。
  “井蛙醯鸡”比喻眼界不广,见识浅薄。 蛾附蜂屯 此处“蛾”通“蚁”。
  “蛾附蜂屯” 指像蚂蚁和蜜蜂一样聚集,形容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形态学特点 部分汉语成语明确地应用了某些昆虫的体型、体形、体色、头型、复眼、喙、触角、翅、足等部分的形态学特征。少数涉虫成语中所用何种昆虫或何部位则不够明确。
  兹考证、归纳如下。 体型 汉语成语中的昆虫多数体型较小,借此表示微不足道的人和事,有的还自不量力。
  如“蚍蜉撼树”、“蝇头小利”、“蝇名蜗利”、“蚊虻负山”、“鹪巢蚊睫”、“蚊虻过耳”等。 体形 膜翅目细腰亚目中的多数蜂类胸部和腹部连接处很狭窄, 称“细腰”, 成语中借喻人的体态修长或细弱。
  如“蜂腰削背”、“蜂腰猿背”、“蜂腰鹤膝”等。 体色 天牛幼虫体色洁白,成语中用来比喻女子的脖颈美白。
   如“楚腰蛴领” 。 头型 蝉方头广额,成语中用来形容女子的面容。
  如“螓首蛾眉”等。 复眼 胡蜂的复眼较突出,且腹末有毒刺,成语中借以形容人的相貌凶恶、丑陋,性情凶狠。
  如“蜂目豺声”等。 喙 蝉的口器为刺吸式口器,下唇特化为喙管,内藏上、下颚特化而成的口针,平常喙紧贴在胸部腹面,象古代冠带在颔下打结后的下垂部分。
  成语“蝉緌蟹匡”中的“蝉緌”即为此意。“蝉緌蟹匡”比喻相互矛盾或名不副实。
   触角 成语“螓首蛾眉” 中的“蛾眉”本指蛾类细长弧形的触角,比喻女子漂亮的眉毛。 翅 蝉的翅轻、薄而透明。
  成语“蝉衫麟带”中的“蝉衫”指薄绢制成的衣衫。“蝉衫麟带”比喻飘逸华美的服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形容是非混淆。
   足 螳螂的前足为捕捉足,看上去很厉害,但与强大的力量相比,自然是相形见绌。成语“猬锋螗斧”、“蛮睫螳轮”、“螳臂挡车”中都提到螳螂的前足,且都比喻自不量力。
   其他 成语“鹪巢蚊睫”、“虫巢蚊睫”、“蛮睫螳轮”中都有“(蚊)睫”。“蚊睫”或“睫”又称“蚊眉”。
  其实蚊子并没有真正的睫毛或眉毛。“鹪巢蚊睫”只是一个传说而已,“蚊睫”或 “蚊眉”只是古人杜撰出来的,用于比喻一种极其狭小的处所。
  如果一定要说有“蚊睫”或 “蚊眉”的话,那只能是指蚊复眼上方的刚毛丛了。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汉语成语中所用到的昆虫生物学特性有变态、食性、取食方式、群集性、趋性、筑巢、做茧、发声、发光、自卫、寿命、产卵场所和方式等。
   变态 昆虫一生中要经过若干次蜕皮、变态。成语“金蝉脱壳”借蝉若虫蜕皮变为成虫比喻用计摆脱对手的追查;“蛛游蜩化” 借蜘蛛的游网和蝉的蜕变比喻技艺熟练。
   食性 螳螂为著名的捕食性昆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成语从侧面反映这一点;有些昆虫是腐食性的, 因此有“物腐虫生”的成语,现比喻祸患的产生必有其内部原因。 取食方式 蚕幼虫口器为咀嚼式,能一点一点地咬食桑叶,所以成语“蚕食鲸吞”中的“蚕食”形容象蚕一样逐步侵吞别人的利益;有些昆虫如蠹类能钻蛀木头等, 成语“鼠啮蠹蚀”等反映了这一点,“神奸巨蠹”则形容大奸人,“蠹国害民”中的“蠹”则转意为祸害国家的行为;蝉的口器属吸收式,只能吸进液态食物,而不能大嚼树的枝叶,古人认为蝉只饮露水,必定象长时间不吃东西的龟那样空腹细肠,因此用“蝉腹龟肠”比喻忍饥挨饿的穷困处境。
   群集性 有些昆虫尤其是社会性昆虫往往大量个体聚集在一起,成语借以比喻人的聚集,如“猬集蚁聚”、“蜂合蚁聚”、“蚁萃螽集”等。 趋性 昆虫有各种趋性,这在汉语成语中也有所反映,如“如蚁附膻”、“蚁附蝇集”、“以鱼驱蝇”、“飞蛾扑火”、“逐臭之夫”、“招蜂引蝶”等。
  其中有些亦与昆虫食性有关。 筑巢 有些昆虫尤其社会性昆虫能筑巢。
  土栖性白蚁营巢于土中,能使堤 坝中产生空洞,危害其安全。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用来比喻不注意小问题就会酿成大患。
   做茧 有些昆虫能做茧,如蚕会吐丝作茧,人类自古就懂得加以利用。成语“作茧自缚”比喻人自扰自困;“剥茧抽丝”比喻喻根据顺。
   

描写蝗虫的词语

8. 描写蝗虫的句子

描写蝗虫的句子

蝗虫_词语解释
【拼音】:huáng chóng

【解释】:1.昆虫。种类很多。一般指飞蝗,常成群飞翔。有的地区叫蚂蚱。吃麦、稻、玉蜀黍等禾苗,是农业上的主要害虫之一。2.比喻变卖产业过活的不肖子弟。3.比喻贪婪掠取者。

【例句】:约翰穿着骆驼毛的衣服,腰间系着皮带;吃的是蝗虫和野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