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江苏籍五大名臣,分别是谁,都是来自哪里?

2024-05-09 11:36

1. 东吴江苏籍五大名臣,分别是谁,都是来自哪里?

在汉末三国时期分属三个州,长江以北归徐州,长江以南归扬州,还有西北角一部分地区归豫州。江苏省自古人杰地灵、将相辈出,三国时期出现的文臣武将相对较多。本文结合史料记载,仅对三国时效力东吴的江苏籍五大名臣做一个概述。


第一位:张昭,彭城人,即现今江苏省徐州市。张昭,字子布,少有才名,多次被州郡举荐,但皆不出仕,差一点为此丢了性命。当时的徐州刺史陶谦因表举张昭为茂才被拒而怀恨在心,将其治罪下狱,幸得琅琊名士赵昱四处奔走、多方营救才得以幸免。汉末时分,天下大乱,张昭随同乡民一起南渡避难,后被孙策聘为上宾,成了孙策早期谋士之一。


张昭老成持重,在东吴群臣中有崇高威望。孙策弥留之际,将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不辱使命,尽心辅佐孙权,保证了孙权继位时江东政局的稳定。孙权执政期间,虽与张昭屡次发生激烈冲突,但对张昭也极为尊重。张昭仕吴期间,历任长史、抚军中郎将、军师、绥远将军等职。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张昭以年老体衰为由,辞官养老。孙权感念其功绩,改封其为辅吴将军,赐爵娄侯,食邑万户。张昭回到家中后,仍心念国事,常教诲族中子弟为官侍君之道,其子张承、张休、侄子张奋及孙子张震等人,都是东吴中后期名臣。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张昭在家中病逝,享年八十一岁。


第二位:张纮,广陵人,即现今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张纮,字子纲,是早期效力孙策的谋士之一。张纮的经历与张昭颇为相似,少时游学京都,回乡后被州郡推举出仕,皆不就。孙策早年在江都时就曾数次拜访张纮,最终得到张纮的指点,定下了雄踞江东的发展战略。


孙策时期,张纮与张昭被并称为“二张”,孙策出兵时,总是一人从征、一人留守。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张纮受命朝见东汉天子时被强行留在许都,并担任了一年多的侍御史。孙策病逝后,张纮返回江东辅佐孙权,历任会稽东部都尉、长史等职。张纮仕吴期间,孙权对其非常敬重,对他的劝谏也都悉数采纳,是孙权当时最为依仗的重臣之一。不过,张纮在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病逝,终年六十岁。


第三位:严畯,彭城人,即现今江苏省徐州市。严畯,字曼才,少年时便以才华出众而闻名,避乱江东时被张昭举荐出仕东吴,历任骑都尉、从事中郎、卫尉、尚书令等职。严畯效力东吴期间,备受孙权器重。鲁肃病逝时,孙权曾想让他接替鲁肃统兵,但严畯坚决辞让不受。严畯性情耿直,为东吴的事业鞠躬尽瘁,直到七十八岁在任上病逝。


第四位:卫旌,广陵人,即现今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卫旌,字子旗,少有才干,性情刚烈,早年避乱江东时与步骘交好,二人白天以种瓜为业,晚上刻苦攻读、博览群书,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投靠孙权帐下效力。卫旌早年常随同孙权出征,在作战中屡建功业,黄龙元年(公元229年)被晋升为武陵太守。步骘向太子孙登举荐的十一人中,卫旌排在第八位。卫旌最后官至尚书,在任上病逝。


第五位:范慎,广陵人,即现今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范慎,字孝敬,才华卓著,严谨刚直,是东吴中后期名臣。范慎早年仕从东吴,后被孙权聘为太子宾客,孙亮继位时入朝担任侍中,后任武昌左部督。范慎不仅在文学上造诣颇深,写有多篇著作,且在军事上也很有作为,尤其善于治军。他统领的兵马军纪严整、士气高昂,广受赞誉。吴末帝孙皓迁都武昌后,晋升范慎为太尉,但范慎托病辞职还乡,最后于家中病逝,终年六十九岁。

东吴江苏籍五大名臣,分别是谁,都是来自哪里?

2. 除了大将陆逊,东吴还有哪些是来自江苏籍的名将?

由于东吴的地域特点,效力东吴的江苏籍人士也相对较多。据不完全统计,整个三国期间,效力东吴的江苏籍文武共有四十七人,其中著名的武将有八人。而在这八人之中,有两位上大将军,三位东吴丞相,还有一人保持着三国时期的一项纪录。


江苏籍名将第一位:陆逊,他是现江苏省苏州市人,同时,也是三国期间江苏籍文武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陆逊二十一岁仕从东吴,早年在地方上默默无闻、辛勤耕耘,虽然政绩显著,但却鲜为人知。陆逊自转职军界后,开始依靠军功在东吴显名。黄武元年(公元222年)的夷陵之战,使陆逊成了名扬天下、永载史册的三国风云人物。


陆逊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了传奇色彩,最初从曹令史开始起步,历任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偏将军、抚边将军、镇西将军、辅国将军等职,直至接跃升为东吴军界的最高职位上大将军,成了东吴首位获得该殊荣的将领。后来陆逊还继顾雍之后做了一年多的东吴丞相,成了军政两界职位最高的魁首,虽然最终结局不算圆满,但是生前也可以说是位极人臣、荣光无限。


江苏籍名将第二位:吕岱,他是现江苏省泰州市人。吕岱的名气不如陆逊响亮,但是在我国的东南边陲,吕岱却是一个近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历史名人。吕岱在东南边陲十余年,励精图治、辛勤耕耘,为东吴边陲稳定以及对东南诸国的外交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孙权为了表彰其功绩,晋升吕岱为上大将军,他是继陆逊之后,东吴第二位获得军界最高职务的将领。同时,吕岱还是三国时期长寿纪录的保持者,一直活到九十六岁。


江苏籍名将第三位:步骘,他是现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步骘是东吴早期的主要将领,由于他的主要战绩多是地方平叛和吴蜀边陲的维稳,所以,他与东吴早期的名将相比不太显名。不过,步骘却是由孙权亲自任命的东吴首位骠骑将军。从这一点上来说,步骘也算是江苏籍名将当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另外,步骘还是继陆逊后的第四位东吴丞相。


江苏籍名将第四位:朱桓,他是现江苏省苏州市人。在东吴的武将当中,朱桓也算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不仅能文能武,而且极具谋略,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文职,一步步跃升为声震敌国的奋武将军。不过,朱桓身上也有致命的缺点,性格焦躁、器量狭隘,竟然因孙权呵护女婿的行为给气出了重病,最后郁郁而终。


江苏籍名将第五位:朱据,他是现江苏省苏州市人,在江苏籍八大名将当中身份极为特殊,而命运也最为悲惨。朱据虽然贵为当朝驸马,却始终得不到孙权的信任,仕途中多次受到奸人的陷害,经历了颇多坎坷与磨难。朱据生前担任过一年多东吴丞相,最终也被奸人迫害致死,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


江苏籍名将第六位:周鲂,他是现今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人。周鲂的主要成就是地方平叛和治理,因在地方上政绩显著,剿贼平叛有功,先后历任县长、丹杨西部都尉、鄱阳太守、昭义校尉等职,后来诈降曹休,使得东吴获得石亭大捷,被晋升为裨将军,赐爵关内侯。


江苏籍名将第七位:陆抗,他是陆逊之子,东吴后期的主将。陆续病逝后,陆抗承父业效力东吴,从建武校尉开始建功立业,曾先后历任立节中郎将、奋威将军、征北将军、镇军将军、镇军大将军、大司马等职。陆抗在世时,镇守东吴长江防线屡建功勋,数次向东吴朝廷进谏时政要务,是当时西晋最忌惮的东吴大将。


江苏籍名将第八位:朱异,他是名将朱桓之子,东吴后期的主要将领。朱异最初以骑都尉代父统兵,后在作战中屡战建功,先后被晋升为偏将军、杨武将军、镇南将军等职。不过,朱异最后的结局跟他父亲一样,也是一出悲剧,被权臣孙綝杀害。

3. 东吴浙江籍的八大名臣,都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三国时效力东吴的浙江籍文武较多,其中较为知名的重臣有八位。本文根据史料对这八人的基本情况进行一个简略的介绍。


八大名臣第一位:虞翻,他是会稽郡余姚县人,即今浙江省余姚市姚江北岸一代。虞翻是东吴开国之臣,他本是王朗帐下的功曹,孙策进入会稽后将其招至帐下,从此成了东吴的一位重臣。孙策对虞翻非常器重,孙策在外统兵作战时,都由虞翻负责占领区的军政事务,虞翻的数次劝谏,也都被孙策采纳。


孙权执政期间,虞翻屡有功勋,但却没有得到孙权的重用,还因数次直谏遭到囚禁和流放。不过,虞翻被流放后,仍然讲学育人,为东吴输送了大批人才。


八大名臣第二位:吴范,他是会稽郡上虞县人,即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百官镇。吴范的技能非常特殊,他能掐会算,自称是孙权的军师,算得上是三国时期的顶级术士。吴范效力东吴期间,孙权每遇重大决策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吴范不仅精确算出了几次重大战役的时间和战果,就连黄祖、关羽、甚至包括他自己的死亡时间都掐算得精准无误。


八大名臣第三位:吾粲,他是吴郡乌程县人,即今浙江省湖州市。吾粲虽然出身孤微,但在少年时便因才华卓著闻名当地,与同郡的陆逊等人齐名,后被孙河举荐出仕东吴。吾粲效力东吴期间,备受孙权器重,历任主簿、山阴县县长、参军校尉、会稽太守、昭义中郎将、屯骑校尉、少府、太子太傅等职。不过,吾粲的下场非常凄惨,在两宫争斗的过程中,被鲁王孙霸等人陷害致死。


八大名臣第四位:阚泽,他是会稽郡山阴县人,即今浙江省绍兴市。阚泽出身于农民家庭,少年时家中穷困潦倒,通过帮人抄书,学习了大量知识。东汉末年,阚泽被举荐为孝廉,担任钱塘县县长,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被孙权礼聘为西曹掾。效力东吴期间,阚泽深受孙权的赏识,历任尚书、中书令、侍中、太子太傅等职。赤乌六年(公元243年)阚泽病世时,孙权痛惜其才,“食不进者数日”。


八大名臣第五位:贺邵,他是会稽郡山阴县人,即今浙江省绍兴市。贺邵是东吴名将贺齐之孙,灭贼校尉贺景之子,是东吴末期的重臣。贺邵早年出仕时为中郎,孙休登基后被晋升为散骑中常侍并出任吴郡太守。孙皓登基后,贺邵被晋升左典军,后迁中书令、太子太傅。贺邵在任期间,因数次向孙皓劝谏时政要务而遭到忌恨,最终被孙皓诛杀。


八大名臣第六位:虞汜,他是东吴名臣虞翻的第四子。虞汜在虞翻的十一个儿子之中最为知名,十六岁时便才华出众且善于应变。孙休继位时,虞汜被任命为散骑中常侍,后在平讨交州扶严叛乱时建功,被晋升为交州刺史、冠军将军,赐爵余姚侯,最终在任上病逝。


八大名臣第七位:丁固,他是会稽郡山阴县人,即今浙江省绍兴市。丁固是东吴前期名臣丁览之子,丁览在世时深受孙权的器重,丁览去世后丁固代父仕吴。丁固少有才名,出仕后累迁尚书、廷尉、御史大夫、大司徒等职。丁固在位时为官清廉、处事干练,是东吴末期的重臣之一,凤凰二年(公元273年)病逝,终年七十六岁。


八大名臣第八位:张俶,他是会稽郡山阴县人,即今浙江省绍兴市。张俶是八人之中的一个另类,他之所以出名,并不是因为优秀,而是因为作恶多端。张俶出身寒微,但非常机智且善于揣摩人心。因此,吴末帝孙皓对其非常宠信。张俶在东吴末期主管司法,官至司直中郎将,在职期间弹劾忠良、数度不法。不过,张俶作恶多端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天纪元年(公元277年),张俶遭多人举报被孙皓诛杀。

东吴浙江籍的八大名臣,都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4. 东吴河南籍六大名臣分别都有谁,具体来自什么地方?

在东吴帝国的文武大臣当中,来自如今河南省的文武大臣数量较少。据不完全统计,整个三国期间,效力东吴的河南籍名臣总共有六人,其中一人跃居丞相高位,一人是威震边陲的武将,其余四人则在东吴的外交和地方治理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对这六人的任职履历及主要事迹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第一位河南籍名臣:赵咨,他是南阳人,即现今河南省南阳市。赵咨早年仕从东吴,他的特点是“博闻多识、应对辩捷”,一生之中最大的功绩,便是作为东吴使节“频载使北”。赵咨在出使曹魏期间不辱使命,以卓绝的口才和不卑不亢的姿态,征服了魏国皇帝及众多大臣。

赵咨最具代表性的功绩,便是在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1年)首次出使魏期间的精彩表现。在此期间,赵咨成功完成了出使任务,维护了孙权的形象。他在曹丕面前对孙权的评价更是极其中肯,精准到位。返回东吴后,赵咨受到了孙权的表彰与肯定,晋升其为骑都尉。此后,赵咨数次向孙权劝谏时政要务,均被采纳。

第二位河南籍名臣:李肃,河南省南阳市人。李肃少有才名,善于议论,“甄奇录异,荐迹后进,题目品藻,曲有条贯,众人以此服之”。李肃起初被孙权任命为选曹尚书出仕,后被晋升为桂阳太守,因在职期间工作出色、政绩突出、“吏民悦服”,再被“征为卿”。

第三位河南籍名臣:谢景,河南省南阳市人。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登被孙权册立为太子后,谢景与诸葛恪等人进入太子府,成了太子府上的宾客,他的特点是“凝辨宏达,言能释结”,后被举荐为豫章太守。谢景在豫章任职期间,因政绩突出而闻名。据《三国志吴主五子传》载,谢景在豫章时政绩突出,深受地方官吏和百姓的爱戴。在评价其政绩时,都认为谢景仅次于东吴丞相顾雍之子顾邵。

第四位河南籍名臣:羊衜(衜:dào),他与谢景不仅是同乡,而且是同一时间成为了太子府的宾客。但是,羊衜在众人中性格较为偏执,且经常在言语上与人激辩,所以,诸葛恪等人都对他疏而远之。羊衜最大的特点是才博善辩,能鉴识人物。赤乌二年(公元239年),羊衜受命出使辽东建功,返回后被晋升为桂阳太守。

第五位河南籍名臣:滕修,他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即现今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滕修也是六人之中唯一的武将,一直以武将之职统兵作战,曾跟随吕岱作战有功,被晋升为广州刺史。据《晋书》载,天纪三年(公元279年),广州地区的郭马等人叛乱,吴末帝孙皓晋升滕修为镇南将军、授假节,领广州牧,率部平定贼乱。滕修在平定广州叛乱时,东吴覆灭,滕修在无奈之下率部投降,晋武帝任命其为安南将军继续镇守边陲,最终在任上病逝。

第六位河南籍名臣:濮阳兴,他是陈留人,即现今河南省开封市。濮阳兴是河南籍名臣之中官职最高的一位,曾担任过东吴末期的丞相,同时,他也是六人之中下场最惨的一位,被孙皓诛杀并灭族。濮阳兴早年与孙休交好,凭着这一层关系,孙休继位后对他非常器重。不过,濮阳兴在任期间的政绩却遭到诸多非议。

永安三年(公元260年),濮阳兴力排众议,说服吴景帝孙休兴建丹杨湖田,结果整个工程劳民伤财、耗费巨大,朝中大臣非议不断,百姓怨声载道。永安七年(公元264年),孙休去世后,濮阳兴又率领众臣共同拥立孙皓继位,结果,孙皓登基不久就把濮阳兴诛杀灭族。

5. 东吴河南籍的六大名臣,各自来自什么地方呢?

在东吴帝国的文武大臣当中,来自如今河南省的文武大臣数量较少。据不完全统计,整个三国期间,效力东吴的河南籍名臣总共有六人,其中一人跃居丞相高位,一人是威震边陲的武将,其余四人则在东吴的外交和地方治理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仅针对这六人的任职履历及主要事迹,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第一位河南籍名臣:赵咨,他是南阳人,即现今河南省南阳市。赵咨早年仕从东吴,他的特点是“博闻多识、应对辩捷”,一生之中最大的功绩,便是作为东吴使节“频载使北”。赵咨在出使曹魏期间不辱使命,以卓绝的口才和不卑不亢的姿态,征服了魏国皇帝及众多大臣。


赵咨最具代表性的功绩,便是在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1年)首次出使魏期间的精彩表现。在此期间,赵咨成功完成了出使任务,维护了孙权的形象。他在曹丕面前对孙权的评价更是极其中肯,精准到位。返回东吴后,赵咨受到了孙权的表彰与肯定,晋升其为骑都尉。此后,赵咨数次向孙权劝谏时政要务,均被采纳。


第二位河南籍名臣:李肃,河南省南阳市人。李肃少有才名,善于议论,“甄奇录异,荐迹后进,题目品藻,曲有条贯,众人以此服之”。李肃起初被孙权任命为选曹尚书出仕,后被晋升为桂阳太守,因在职期间工作出色、政绩突出、“吏民悦服”,再被“征为卿”。


第三位河南籍名臣:谢景,河南省南阳市人。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登被孙权册立为太子后,谢景与诸葛恪等人进入太子府,成了太子府上的宾客,他的特点是“凝辨宏达,言能释结”,后被举荐为豫章太守。谢景在豫章任职期间,因政绩突出而闻名。据《三国志•吴主五子传》载,谢景在豫章时政绩突出,深受地方官吏和百姓的爱戴。在评价其政绩时,都认为谢景仅次于东吴丞相顾雍之子顾邵。


第四位河南籍名臣:羊衜(衜:dào),他与谢景不仅是同乡,而且是同一时间成为了太子府的宾客。但是,羊衜在众人中性格较为偏执,且经常在言语上与人激辩,所以,诸葛恪等人都对他疏而远之。羊衜最大的特点是才博善辩,能鉴识人物。赤乌二年(公元239年),羊衜受命出使辽东建功,返回后被晋升为桂阳太守。
第五位河南籍名臣:滕修,他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即现今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滕修也是六人之中唯一的武将,一直以武将之职统兵作战,曾跟随吕岱作战有功,被晋升为广州刺史。据《晋书》载,天纪三年(公元279年),广州地区的郭马等人叛乱,吴末帝孙皓晋升滕修为镇南将军、授假节,领广州牧,率部平定贼乱。滕修在平定广州叛乱时,东吴覆灭,滕修在无奈之下率部投降,晋武帝任命其为安南将军继续镇守边陲,最终在任上病逝。


第六位河南籍名臣:濮阳兴,他是陈留人,即现今河南省开封市。濮阳兴是河南籍名臣之中官职最高的一位,曾担任过东吴末期的丞相,同时,他也是六人之中下场最惨的一位,被孙皓诛杀并灭族。濮阳兴早年与孙休交好,凭着这一层关系,孙休继位后对他非常器重。不过,濮阳兴在任期间的政绩却遭到诸多非议。


永安三年(公元260年),濮阳兴力排众议,说服吴景帝孙休兴建丹杨湖田,结果整个工程劳民伤财、耗费巨大,朝中大臣非议不断,百姓怨声载道。永安七年(公元264年),孙休去世后,濮阳兴又率领众臣共同拥立孙皓继位,结果,孙皓登基不久就把濮阳兴诛杀灭族。

东吴河南籍的六大名臣,各自来自什么地方呢?

6. 在东吴江苏籍的五大名臣中,来自扬州和徐州的分别是谁?

如今的江苏省,在汉末三国时期分属三个州,长江以北归徐州,长江以南归扬州,还有西北角一部分地区归豫州。江苏省自古人杰地灵、将相辈出,三国时期出现的文臣武将相对较多。本文结合史料记载,仅对三国时效力东吴的江苏籍五大名臣做一个概述。

第一位:张昭,彭城人,即现今江苏省徐州市。张昭,字子布,少有才名,多次被州郡举荐,但皆不出仕,差一点为此丢了性命。当时的徐州刺史陶谦因表举张昭为茂才被拒而怀恨在心,将其治罪下狱,幸得琅琊名士赵昱四处奔走、多方营救才得以幸免。汉末时分,天下大乱,张昭随同乡民一起南渡避难,后被孙策聘为上宾,成了孙策早期谋士之一。

张昭老成持重,在东吴群臣中有崇高威望。孙策弥留之际,将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不辱使命,尽心辅佐孙权,保证了孙权继位时江东政局的稳定。孙权执政期间,虽与张昭屡次发生激烈冲突,但对张昭也极为尊重。张昭仕吴期间,历任长史、抚军中郎将、军师、绥远将军等职。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张昭以年老体衰为由,辞官养老。孙权感念其功绩,改封其为辅吴将军,赐爵娄侯,食邑万户。张昭回到家中后,仍心念国事,常教诲族中子弟为官侍君之道,其子张承、张休、侄子张奋及孙子张震等人,都是东吴中后期名臣。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张昭在家中病逝,享年八十一岁。

第二位:张纮,广陵人,即现今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张纮,字子纲,是早期效力孙策的谋士之一。张纮的经历与张昭颇为相似,少时游学京都,回乡后被州郡推举出仕,皆不就。孙策早年在江都时就曾数次拜访张纮,最终得到张纮的指点,定下了雄踞江东的发展战略。

孙策时期,张纮与张昭被并称为“二张”,孙策出兵时,总是一人从征、一人留守。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张纮受命朝见东汉天子时被强行留在许都,并担任了一年多的侍御史。孙策病逝后,张纮返回江东辅佐孙权,历任会稽东部都尉、长史等职。张纮仕吴期间,孙权对其非常敬重,对他的劝谏也都悉数采纳,是孙权当时最为依仗的重臣之一。不过,张纮在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病逝,终年六十岁。

第三位:严畯,彭城人,即现今江苏省徐州市。严畯,字曼才,少年时便以才华出众而闻名,避乱江东时被张昭举荐出仕东吴,历任骑都尉、从事中郎、卫尉、尚书令等职。严畯效力东吴期间,备受孙权器重。鲁肃病逝时,孙权曾想让他接替鲁肃统兵,但严畯坚决辞让不受。严畯性情耿直,为东吴的事业鞠躬尽瘁,直到七十八岁在任上病逝。

第四位:卫旌,广陵人,即现今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卫旌,字子旗,少有才干,性情刚烈,早年避乱江东时与步骘交好,二人白天以种瓜为业,晚上刻苦攻读、博览群书,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投靠孙权帐下效力。卫旌早年常随同孙权出征,在作战中屡建功业,黄龙元年(公元229年)被晋升为武陵太守。步骘向太子孙登举荐的十一人中,卫旌排在第八位。卫旌最后官至尚书,在任上病逝。

第五位:范慎,广陵人,即现今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范慎,字孝敬,才华卓著,严谨刚直,是东吴中后期名臣。范慎早年仕从东吴,后被孙权聘为太子宾客,孙亮继位时入朝担任侍中,后任武昌左部督。范慎不仅在文学上造诣颇深,写有多篇著作,且在军事上也很有作为,尤其善于治军。他统领的兵马军纪严整、士气高昂,广受赞誉。吴末帝孙皓迁都武昌后,晋升范慎为太尉,但范慎托病辞职还乡,最后于家中病逝,终年六十九岁。

7. 东吴荆州籍的五大名臣,分别来自什么地方呢?

三国时期的荆州,是东汉的“十三刺史部”之一,地域涵盖了现今湖南、湖北两省大部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部分地区。三国时期,荆州效力魏、蜀、吴的文武较多,本文结合史料,对效力东吴的荆州籍五大名臣做一个简单介绍。


第一位:黄盖。黄盖,字公覆,零陵郡泉陵县人,即现今的湖南省永州市北。黄盖是东吴老将,也是荆州籍文武中最具代表性的名臣,黄盖早年跟随孙坚,又随孙策参与统一江东之战。孙策病逝后,黄盖继续为孙权效力,历任别部司马、县令、丹杨都尉、武锋中郎将、武陵太守、偏将军等职。


黄盖姿貌威严、亲贤爱士,在军中威望很高,每遇战事士卒皆勇当先锋,战功显赫。他在征讨黄巾、抗击董卓、讨伐山越、对抗曹魏等战斗屡有战功,是东吴集团的重要将领,跻身江东十二虎臣之列。


黄盖对于地方治理同样政绩显著。黄盖担任石城县县令时,当地形势复杂。黄盖将石城县吏设为两掾分管诸事,自己进行监督。一开始县吏们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后来逐渐放纵不法。黄盖外松内紧,收集齐两掾不法的证据后,将他们当众斩杀,自此县中震栗,再没有发生过县吏违法乱纪的事情。此后,黄盖又先后担任过九个县的县令,均以政绩突出而得到孙权的高度赞赏。


第二位:潘浚。潘浚,字承明,武陵郡汉寿县人,即现今的湖南省常德市东北四十里崆巄城。潘浚少年时以博学闻名,成年后担任过武陵郡功曹,三十岁时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江夏从事,后晋升为湘乡令。赤壁之战后,潘浚归附刘备,被任命为治中从事,成为关羽的主要助手之一。吕蒙占领荆州后,潘浚被孙权劝降,从此成为东吴集团的一员。


潘浚效力东吴期间,忠心直谏、屡有战功,深受孙权器重,历任奋威将军、少府、太常等职。潘浚与陆逊共同驻守武昌期间,校事吕壹陷害忠良,潘浚数次劝谏孙权。赤乌二年(公元239年),潘浚病逝于任上,他的两个儿子潘翥、潘秘都是东吴后期的名臣,女儿成了孙权的儿媳,嫁给了孙权次子建昌侯孙虑。


第三位:张悌。张悌,字巨先,襄阳郡人,即现今的湖北省襄阳市。张悌是东吴后期名臣,少有才名,早年仕从东吴,吴景帝孙休时被任命为屯骑校尉,吴末帝孙皓后担任丞相一职。张悌廉洁奉公、勤于政事,是东吴末期重臣。天纪四年(公元280年),西晋举兵伐吴,张娣亲率吴军赶至牛渚拒敌,最终战死沙场。


第四位:孟宗。孟宗,又名孟仁,字恭武,江夏郡人,即现今的湖北省鄂州市。孟宗是东吴中后期名臣,少年时以才华出众、忠义仁孝而闻名。起初以骠骑军吏仕吴,迁任监池司马、吴县县令,因在地方工作积极、政绩突出,受陆逊举荐被晋升为光禄勋、御史大夫等职,至吴末帝孙皓时期再度被晋升为司空。孟宗效力东吴期间勤于政务,于建衡三年(公元271年)病逝于任上。


第五位:李衡。李衡,字叔平,襄阳郡人,即现今的湖北省襄阳市。李衡经太子宾客羊衜举荐出仕为郎官,后来又成为诸葛恪帐下司马。诸葛恪被孙峻诛杀后,李衡被外放做了丹杨太守。在丹杨任职期间,李衡秉公执法,数次按照法令约束琅琊王孙休,二人发生过数次冲突。不过,孙休继位后对李衡非常器重,晋升其为威远将军,李衡也因此成了东吴后期的主要将领,最终在任上病逝。

东吴荆州籍的五大名臣,分别来自什么地方呢?

8. 山东籍的五大东吴名将,后来发展的怎样?

据不完全统计,三国时效力东吴的山东籍文武重臣共有二十一人,他们个个能力出众,为东吴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有五位名将,在孙氏建立东吴的过程中表现更为出色、可谓耀眼夺目。

第一位山东籍名将:潘璋。据《三国志•潘璋传》载,潘璋是东郡发干县人。发干县,西汉时设置的古县名,即今山东省聊城市冠县东南一带。潘璋效力孙氏的时间相对较早。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孙权在阳羡任职期间,将潘璋收入帐下。

潘璋早年放荡不羁且嗜酒如命,跟随孙权后开始建功立业。前期战绩主要以平定贼寇为主,起初为别部司马,因平贼有功被先后晋升为大市刺奸、豫章郡西安县县长、建昌县县长、武猛校尉等职。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八月,潘璋在合肥与众将合力救援孙权,勇战曹魏名将张辽建功,战后被晋升为偏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征讨荆州时,潘璋率部将马忠生擒关羽父子而一战成名,自此成了闻名天下、声震敌国的东吴名将。他也因此战跻身于东吴十二虎臣之列。战后被晋升为振威将军,任固陵太守、封溧阳侯。

此后,潘璋又率部参与了黄武元年(公元222年)的夷陵之战及黄武二(公元223年)的南郡之战,屡战建功。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后,晋升潘璋为右将军。嘉禾三年(公元234年),潘璋因病去世。

第二位山东籍武将:太史慈。据《三国志•太史慈传》载,太史慈是东莱郡黄县人。黄县,秦朝时设置的古县,即今山东省烟台市下辖龙口市城关镇东南二十五里处的黄城集。太史慈以弓马娴熟、武艺高强而闻名,是孙策击败刘繇后收服的降将。他在孙策时间屡建功业,到孙权时期没有得到重用,除了镇守海昬、抵御刘表集团之外,再也没有其他过人战绩。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郁郁而终。

第三位山东籍名将:徐盛。据《三国志•徐盛传》载,徐盛是琅琊郡莒县人。莒县,秦朝时设置的古县名,即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

徐盛是孙权继位后提拔起来的武将,起初为别部司马,屯守柴桑,因抵御黄祖侵扰、平定贼寇叛乱有功,被晋升为中郎将。成名之战是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的濡须口之战,从此跻身东吴十二虎臣之列。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徐盛被晋升为建武将军,任庐江太守,封都亭侯。此后,徐盛先后参与了夷陵之战、洞口之战,因累战有功被晋升为安东将军、芜湖侯。黄武年间逝世,具体日期不详。

第四位山东籍名将:诸葛瑾。据《三国志•诸葛瑾传》载,诸葛瑾是琅琊郡阳都县人。阳都县,西汉时设置的古县名,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南四十里砖埠镇东二里处的孙家黄疃。诸葛瑾是孙权掌权后第一批礼聘的名士之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