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远镜的发展历史

2024-05-04 21:18

1. 望远镜的发展历史

 
  17世纪初的一天,荷兰小镇的一家眼镜店的主人利伯希(Hans Lippershey),为检查磨制出来的透镜质量,把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镜排成一条线,通过透镜看过去,发现远处的教堂塔尖好象变大拉近了,于是在无意中发现了望远镜的秘密。
  1608年他为自己制作的望远镜申请专利,并遵从当局的要求,造了一个双筒望远镜。
  据说小镇好几十个眼镜匠都声称发明了望远镜,不过一般都认为利伯希是望远镜的发明者。
  
   望远镜发明的消息很快在欧洲各国流传开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就自制了一个。
  第一架望远镜只能把物体放大3倍。
  一个月之后,他制作的第二架望远镜可以放大8倍,第三架望远镜可以放大到20倍。
  1609年10月他作出了能放大30倍的望远镜。
  伽里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夜空,第一次发现了月球表面高低不平,覆盖着山脉并有火山口的裂痕。
  此后又发现了木星的4个卫星、太阳的黑子运动,并作出了太阳在转动的结论。
  几乎同时,德国的天文学家开普勒也开始研究望远镜,他在《屈光学》里提出了另一种天文望远镜,这种望远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与伽利略的望远镜不同,比伽利略望远镜视野宽阔。
  但开普勒没有制造他所介绍的望远镜。
  沙伊纳于1613年—1617年间首次制作出了这种望远镜,他还遵照开普勒的建议制造了有第三个凸透镜的望远镜,把二个凸透镜做的望远镜的倒像变成了正像。
  沙伊纳做了8台望远镜,一台一台地云观察太阳,无论哪一台都能看到相同形状的太阳黑子。
  因此,他打消了不少人认为黑子可能是透镜上的尘埃引起的错觉,证明了黑子确实是观察到的真实存在。
  在观察太阳时沙伊纳装上特殊遮光玻璃,伽利略则没有加此保护装置,结果伤了眼睛,最后几乎失明。
  荷兰的惠更斯为了减少折射望远镜的色差在1665年做了一台筒长近6米的望远镜,来探查土星的光环,后来又做了一台将近41米长的望远镜。
  
   使用透镜作物镜的望远镜称为折射望远镜,即使加长镜筒,精密加工透镜,也不能消除色象差,牛顿曾认为折射望远镜的色差是不可救药,后来证明过分悲观的。
  1668年他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斛决了色差的问题。
  第一台反望远镜非常小,望远镜内的反射镜口径只有2.5厘米,但是已经能清楚地看到木星的卫星、金星的盈亏等(见附图1)。
  1672年牛顿做了一台更大的反射望远镜,送给了英国皇家学会,至今还俣存在皇家学会的图书馆里。
  1733年英国人哈尔制成第一台消色差折射望远镜。
  1758年伦敦的宝兰德也制成同样的望远镜,他采用了折射率不同的玻璃分别制造凸透镜和凹透镜,把各自形成的有色边缘相互抵消。
  但是要制造很大透镜不容易,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台折射式望远镜直径为102厘米,安装在雅弟斯天文台。
  1793年英国赫瑟尔(William Herschel),制做了反射式望远镜,反射镜直径为130厘米,用铜锡合金制成,重达1吨。
  1845年英国的帕森(William Parsons)制造的反射望远镜,反射镜直径为1.82米。
  1917年,胡克望远镜(Hooker Telescope)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威尔逊山天文台建成。
  它的主反射镜口径为100英寸。
  正是使用这座望远镜,哈勃(Edwin Hubble)发现了宇宙正在膨胀的惊人事实。
  1930年,德国人施密特(Bernhard Schmidt)将折射望远镜和反射望远镜的优点(折射望远镜像差小但有色差而且尺寸越大越昂贵,反射望远镜没有色差、造价低廉且反射镜可以造得很大,但存在像差)结合起来,制成了第一台折反射望远镜。
   战后反射式望远镜在天文观测中发展很快,1950年在帕洛玛山上安装了一台直径5.08米的海尔(Hale)反射式望远镜。
  1969年在前苏联高加索北部的帕斯土霍夫山上安装了直径6米的反射镜。
  1990年,NASA将哈勃太空望远镜送入轨道,然而,由于镜面故障,直到1993年宇航员完成太空修复并更换了透镜后,哈勃望远镜才开始全面发挥作用。
  由于可以不受地球大气的干扰,哈勃望远镜的图像清晰度是地球上同类望远镜拍下图像的10倍。
  1993年,美国在夏威夷莫纳克亚山上建成了口径10米的“凯克望远镜”,其镜面由36块1.8米的反射镜拼合而成。
  2001设在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研制完成了“超大望远镜”(VLT),它由4架口径8米的望远镜组成,其聚光能力与一架16米的反射望远镜相当。
  现在,一批正在筹建中的望远镜又开始对莫纳克亚山上的白色巨人兄弟发起了冲击。
  这些新的竞争参与者包括30米口径的“加利福尼亚极大望远镜”(California Extremely Large Telescope,简称CELT),20米口径的大麦哲伦望远镜(Giant Magellan Telescope,简称GMT)和100米口径的绝大望远镜(Overwhelming Large Telescope,简称OWL)。
  它们的倡议者指出,这些新的望远镜不仅可以提供像质远胜于哈勃望远镜照片的太空图片,而且能收集到更多的光,对100亿年前星系形成时初态恒星和宇宙气体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并看清楚遥远恒星周围的行星。
  天文望远镜是观测天体的重要手段,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没有望远镜的诞生和发展,就没有现代天文学。
  随着望远镜在各方面性能的改进和提高,天文学也正经历着巨大的飞跃,迅速推进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从第一架光学望远镜到射电望远镜诞生的三百多年中,光学望远镜一直是天文观测最重要的工具,下面就对光学望远镜的发展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折射式望远镜
   1608年,荷兰眼镜商人李波尔赛偶然发现用两块镜片可以看清远处的景物,受此启发,他制造了人类历史第一架望远镜。
   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一架口径4.2厘米,长约1.2米的望远镜。
  他是用平凸透镜作为物镜,凹透镜作为目镜,这种光学系统称为伽利略式望远镜。
  伽利略用这架望远镜指向天空,得到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天文学从此进入了望远镜时代。
   1611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用两片双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使放大倍数有了明显的提高,以后人们将这种光学系统称为开普勒式望远镜。
  现在人们用的折射式望远镜还是这两种形式,天文望远镜是采用开普勒式。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当时的望远镜采用单个透镜作为物镜,存在严重的色差,为了获得好的观测效果,需要用曲率非常小的透镜,这势必会造成镜身的加长。
  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天文学家一直在梦想制作更长的望远镜,许多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1757年,杜隆通过研究玻璃和水的折射和色散,建立了消色差透镜的理论基础,并用冕牌玻璃和火石玻璃制造了消色差透镜。
  从此,消色差折射望远镜完全取代了长镜身望远镜。
  但是,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很难铸造较大的火石玻璃,在消色差望远镜的初期,最多只能磨制出10厘米的透镜。
   十九世纪末,随着制造技术的提高,制造较大口径的折射望远镜成为可能,随之就出现了一个制造大口径折射望远镜的 *** 。
  世界上现有的8架70厘米以上的折射望远镜有7架是在1885年到1897年期间建成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897年建成的口径102厘米的叶凯士望远镜和1886年建成的口径91厘米的里克望远镜。
   折射望远镜的优点是焦距长,底片比例尺大,对镜筒弯曲不敏感,最适合于做天体测量方面的工作。
  但是它总是有残余的色差,同时对紫外、红外波段的辐射吸收很厉害。
  而巨大的光学玻璃浇制也十分困难,到1897年叶凯士望远镜建成,折射望远镜的发展达到了顶点,此后的这一百年中再也没有更大的折射望远镜出现。
  这主要是因为从技术上无法铸造出大块完美无缺的玻璃做透镜,并且,由于重力使大尺寸透镜的变形会非常明显,因而丧失明锐的焦点。
   反射式望远镜:
   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诞生于1668年。
  牛顿经过多次磨制非球面的透镜均告失败后,决定采用球面反射镜作为主镜。
  他用2.5厘米直径的金属,磨制成一块凹面反射镜,并在主镜的焦点前面放置了一个与主镜成45o角的反射镜,使经主镜反射后的会聚光经反射镜以90o角反射出镜筒后到达目镜。
  这种系统称为牛顿式反射望远镜。
  它的球面镜虽然会产生一定的象差,但用反射镜代替折射镜却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詹姆斯·格雷戈里在1663年提出一种方案:利用一面主镜,一面副镜,它们均为凹面镜,副镜置于主镜的焦点之外,并在主镜的中央留有小孔,使光线经主镜和副镜两次反射后从小孔中射出,到达目镜。
  这种设计的目的是要同时消除球差和色差,这就需要一个抛物面的主镜和一个椭球面的副镜,这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当时的制造水平却无法达到这种要求,所以格雷戈里无法得到对他有用的镜子。
   1672年,法国人卡塞格林提出了反射式望远镜的第三种设计方案,结构与格雷戈里望远镜相似,不同的是副镜提前到主镜焦点之前,并为凸面镜,这就是现在最常用的卡赛格林式反射望远镜。
  这样使经副镜镜反射的光稍有些发散,降低了放大率,但是它消除了球差,这样制作望远镜还可以使焦距很短。
   卡塞格林式望远镜的主镜和副镜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光学性能也有所差异。
  由于卡塞格林式望远镜焦距长而镜身短,放大倍率也大,所得图象清晰;既有卡塞格林焦点,可用来研究小视场内的天体,又可配置牛顿焦点,用以拍摄大面积的天体。
  因此,卡塞格林式望远镜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赫歇尔是制作反射式望远镜的大师,他早年为音乐师,因为爱好天文,从1773年开始磨制望远镜,一生中制作的望远镜达数百架。
  赫歇尔制作的望远镜是把物镜斜放在镜筒中,它使平行光经反射后汇聚于镜筒的一侧。
   在反射式望远镜发明后的近200年中,反射材料一直是其发展的障碍:铸镜用的青铜易于腐蚀,不得不定期抛光,需要耗费大量财力和时间,而耐腐蚀性好的金属,比青铜密度高且十分昂贵。
  1856年德国化学家尤斯图斯·冯·利比希研究出一种方法,能在玻璃上涂一薄层银,经轻轻的抛光后,可以高效率地反射光。
  这样,就使得制造更好、更大的反射式望远镜成为可能。
   1918年末,口径为254厘米的胡克望远镜投入使用,这是由海尔主持建造的。
  天文学家用这架望远镜第一次揭示了银河系的真实大小和我们在其中所处的位置,更为重要的是,哈勃的宇宙膨胀理论就是用胡克望远镜观测的结果。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胡克望远镜的成功激发了天文学家建造更大反射式望远镜的热情。
  1948年,美国建造了口径为508厘米望远镜,为了纪念卓越的望远镜制造大师海尔,将它命名为海尔望远镜。
  从设计到制造完成海尔望远镜经历了二十多年,尽管它比胡克望远镜看得更远,分辨能力更强,但它并没有使人类对宇宙的有更新的认识。
  正如阿西摩夫所说:"海尔望远镜(1948年)就象半个世纪以前的叶凯士望远镜(1897年)一样,似乎预兆着一种特定类型的望远镜已经快发展到它的尽头了"。
  在1976 年前苏联建造了一架600厘米的望远镜,但它发挥的作用还不如海尔望远镜,这也印证了阿西摩夫所说的话。
   反射式望远镜有许多优点,比如:没有色差,能在广泛的可见光范围内记录天体发出的信息,且相对于折射望远镜比较容易制作。
  但由于它也存在固有的不足:如口径越大,视场越小,物镜需要定期镀膜等。
   折反射式望远镜:
   折反射式望远镜最早出现于1814年。
  1931年,德国光学家施密特用一块别具一格的接近于平行板的非球面薄透镜作为改正镜,与球面反射镜配合,制成了可以消除球差和轴外象差的施密特式折反射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光力强、视场大、象差小,适合于拍摄大面积的天区照片,尤其是对暗弱星云的拍照效果非常突出。
  施密特望远镜已经成了天文观测的重要工具。
   1940年马克苏托夫用一个弯月形状透镜作为改正透镜,制造出另一种类型的折反射望远镜,它的两个表面是两个曲率不同的球面,相差不大,但曲率和厚度都很大。
  它的所有表面均为球面,比施密特式望远镜的改正板容易磨制,镜筒也比较短,但视场比施密特式望远镜小,对玻璃的要求也高一些。
   由于折反射式望远镜能兼顾折射和反射两种望远镜的优点,非常适合业余的天文观测和天文摄影,并且得到了广大天文爱好者的喜爱。
   

望远镜的发展历史

2. 大型光学望远镜的发展历程

自七十年代以来,在望远镜的制造方面发展了许多新技术,涉及光学、力学、计算机、自动控制和精密机械等领域。这些技术使望远镜的制造突破了镜面口径的局限,并且降低造价和简化望远镜结构。特别是主动光学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望远镜的设计思想有了一个飞跃。从八十年代开始,国际上掀起了制造新一代大型望远镜的热潮。其中,欧洲南方天文台的VLT,美、英、加合作的GEMINI,日本的SUBARU的主镜采用了薄镜面;美国的Keck I、Keck II和HET望远镜的主镜采用了拼接技术。优秀的传统望远镜卡塞格林焦点在最好的工作状态下,可以将80%的几何光能集中在0″.6范围内,而采用新技术制造的新一代大型望远镜可保持80%的光能集中在0″.2~0″.4,甚至更好。

3. 科学技术是怎样影响望远镜发展的

  望远镜是一种用于观察远距离物体的目视光学仪器,能把远物很小的张角按一定倍率放大,使之在

  像
  空间具有较大的张角,使本来无法用肉眼看清或分辨的物体变清晰可辨。所以,望远镜是天文和地面观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是一种通过物镜和目镜使入射的平行光束仍保持平行射出的光学系统。根据望远镜原理一般分为三种。一种通过收集电磁波来观察遥远物体的电磁辐射的仪器,称之为射电望远镜,在日常生活中,望远镜主要指光学望远镜,但是在现代天文学中,天文望远镜包括了射电望远镜,红外望远镜,X射线和伽马射线望远镜。天文望远镜的概念又进一步地延伸到了引力波,宇宙射线和暗物质的领域。
  日常生活中的光学望远镜又称“千里镜”。它主要包括业余天文望远镜,观剧望远镜和军用双筒望远镜。
  常用的双筒望远镜还为减小体积和翻转倒像的目的,需要增加棱镜系统,棱镜系统按形的方式如果式不同可分为别汉棱镜系统(RoofPrism)(也就是斯密特。别汉屋脊棱镜系统)和保罗棱镜系统(PorroPrism)(也称普罗棱镜系统),两种系统的原理及应用是相似的。
  个人使用的小型手持式望远镜不宜使用过大倍率,一般以3~12倍为宜,倍数过大时,成像清晰度就会变差,同时抖动严重,超过12倍的望远镜一般使用三角架等方式加以固定。
  

科学技术是怎样影响望远镜发展的

4. 望远镜的应用及发展史是什么?

应用:观赏远处的风景、看星星月亮、军事战争、天空观测等等。
发展史: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先将望远镜应用于天空。后面经过了四百多年时间的发展和改良。到最后的发明了哈勃望远镜,为探测太空提高了很大的便利。
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先将望远镜应用于天空。60年后,英国科学家牛顿以反射面镜(牛顿式望远镜)取代易产生色差的透镜式望远镜。
望远镜的发展让人们开始认识自己的世界,经过三百多年来的光学望远镜改良,我们不但对于太阳系的行星有了大略的了解,对于银河系等螺旋状星系、星云有了更多的认识。
1609年,伽利略利用“光线穿透玻璃时会折射弯曲”的透镜聚光原理,创制“折射式透镜望远镜”,并首次用它对天空进行观测。伽利略看到了太阳黑子、月球上的群山阴影、木星较大的4个卫星以及金星的面相。
199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让人类观测到几万光年外的其他星系,对人类了解更广阔的宇宙有很大的帮助。

5. 望远镜的应用及发展史是什么?

应用:观赏远处的风景、看星星月亮、军事战争、天空观测等等。
发展史: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先将望远镜应用于天空。后面经过了四百多年时间的发展和改良。到最后的发明了哈勃望远镜,为探测太空提高了很大的便利。
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先将望远镜应用于天空。60年后,英国科学家牛顿以反射面镜(牛顿式望远镜)取代易产生色差的透镜式望远镜。
望远镜的发展让人们开始认识自己的世界,经过三百多年来的光学望远镜改良,我们不但对于太阳系的行星有了大略的了解,对于银河系等螺旋状星系、星云有了更多的认识。
1609年,伽利略利用“光线穿透玻璃时会折射弯曲”的透镜聚光原理,创制“折射式透镜望远镜”,并首次用它对天空进行观测。伽利略看到了太阳黑子、月球上的群山阴影、木星较大的4个卫星以及金星的面相。
199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让人类观测到几万光年外的其他星系,对人类了解更广阔的宇宙有很大的帮助。

望远镜的应用及发展史是什么?

6. 为什么人们把巨型射电望远镜誉为中国天眼从外观功能等方面回答

您好,对于您的问题【为什么人们把巨型射电望远镜誉为中国天眼从外观功能等方面回答】这个问题为您做出如下解答。人们把巨型射电望远镜誉为中国天眼的原因是中国的巨型射电望远镜是世界上目前口径最大、最具威力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主要作用是搜寻和发现射电脉冲星。【摘要】
为什么人们把巨型射电望远镜誉为中国天眼从外观功能等方面回答【提问】
您好,对于您的问题【为什么人们把巨型射电望远镜誉为中国天眼从外观功能等方面回答】这个问题为您做出如下解答。人们把巨型射电望远镜誉为中国天眼的原因是中国的巨型射电望远镜是世界上目前口径最大、最具威力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主要作用是搜寻和发现射电脉冲星。【回答】
中国的巨型射电望远镜是世界上目前口径最大、最具威力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主要作用是搜寻和发现射电脉冲星。它能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将深空通讯数据下行速率提高100倍。脉冲星到达时间测量精度由120纳秒提高至30纳秒,成为国际上最精确的脉冲星计时阵,为自主导航这一前瞻性研究制作脉冲星钟。基于它的强大功能,人们称之为中国天眼。如果银河系(直径约为15万光年)内存在外星人,他们的信息就很可能被发现。【回答】

7. 我国天文望远镜领域的发展还在哪些方面取得了什么成果?


我国天文望远镜领域的发展还在哪些方面取得了什么成果?

8. 望远镜的应用及发展史是什么?

应用:观赏远处的风景、看星星月亮、军事战争、天空观测等等。
发展史: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先将望远镜应用于天空。后面经过了四百多年时间的发展和改良。到最后的发明了哈勃望远镜,为探测太空提高了很大的便利。
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先将望远镜应用于天空。60年后,英国科学家牛顿以反射面镜(牛顿式望远镜)取代易产生色差的透镜式望远镜。
望远镜的发展让人们开始认识自己的世界,经过三百多年来的光学望远镜改良,我们不但对于太阳系的行星有了大略的了解,对于银河系等螺旋状星系、星云有了更多的认识。
1609年,伽利略利用“光线穿透玻璃时会折射弯曲”的透镜聚光原理,创制“折射式透镜望远镜”,并首次用它对天空进行观测。伽利略看到了太阳黑子、月球上的群山阴影、木星较大的4个卫星以及金星的面相。
199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让人类观测到几万光年外的其他星系,对人类了解更广阔的宇宙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