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领军人物

2024-04-30 19:44

1.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领军人物

工程总指挥:张又侠工程副总指挥:王洪尧,牛红光,陈求发,阴和俊,马兴瑞,许达哲,熊群力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工程副总设计师:赵宇棋,王忠贵,郑敏工程高级顾问:王永志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领军人物

2.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工程回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回报可达10倍,实践证明,航天工程既增添了国家的竞争力,又给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至关重要:花多少钱也买不到高技术载人航天的发展,带动了诸多尖端科技的发展。载人航天涉及的高新技术领域众多:现代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空间科学……正是在攻克一系列技术难关的过程中,带动了一大批高新技术领域的水平提高,促进了我国诸多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尖端科技的取得,只有依靠自身的力量获得。发展适度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以来,载人航天工程已花费约350亿元人民币。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数字表明,从载人航天工程启动到2005年完成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即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时,工程总花费约200亿元人民币;从2005年载人航天第二步开始实施到目前为止,工程花费约150亿元人民币。中国载人航天20年的花费“不及美国一年的投入。近年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每年的预算大概在170亿到180亿美元,俄罗斯不断加大投入,欧洲和日本也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经济收益:回报达十倍 百姓得实惠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这是美国、欧洲多家研究机构采用不同模型和方法的评估结果。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共获得了3000多项专利,并使美国的高新技术产发展受益匪浅。有3万多种民用产品得益于研制航天飞机发展出的技术,其中人工智能、遥感作业等技术的转移又带动了整个工农业的繁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同样创造了不可忽视的经济效益。1984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今天,通信卫星已被广泛用于电视、广播、长途电话、电视教育、金融、电力等部门,几乎每位中国人都在不同程度地享受着卫星带来的文明和便捷。1987年以来,有800多个品种的植物种子乘坐我国发射的返回式卫星进行了太空育种试验,一大批高产、优质的农作物已经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从新药品到新材料,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已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运用于通信、纺织、石油、交通运输、医疗等行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还有气象预报、防灾减灾、卫星定位导航……科学家认为,如果没有当年“两弹一星”等诸多重大科学工程的带动和牵引,就不会有今天的运载火箭商业发射服务,不会有核电站、航天遥感等产业的兴起,也不会有我国的计算机及其应用、微电子以及玻璃钢、特种冶金行业的发展。可以预计,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必将推动诸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带动和促进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或许交会对接任务的成功,并不能立刻显示出带动宏观经济增长了几个百分点,但专家认为,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不管是古代人类从非洲向高纬度地区的扩散,还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不管是人类的足迹由陆地走向海洋,还是飞向天空,每次人类突破自己的生存疆域,都必然会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的飞跃。

3.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主要成就

中国的航天事业都经历了些什么?都有哪些成就?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主要成就

4. 中国航天成就

中国航天事业成就有:
1、经过50多年的创业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航天事业经过发展导弹、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等几个阶段,目前已经形成了体系,形成了规模。
2、我们国家在卫星方面已经拥有通讯、遥感、资源、导航定位、气象、科学实验、海洋七大卫星系列,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3、在运载火箭方面,截止2017年我国共有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运载火箭,具备了9.5吨的近地轨道、5.2吨的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
4、在测控通信领域,建立了覆盖国家本土、太平洋和非洲地区的航天测控网,基本满足了航天活动的测控需要。 
5、在地面和应用系统方面,建成了包括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卫星地面和应用系统。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航天事业成就举世瞩目

5. 我国取得的载人航天成就都有哪些?


我国取得的载人航天成就都有哪些?

6. 中国航天技术的成就

中国天眼,世界最大的望远镜
北斗卫星,世界排名第二位。
神舟飞船,载人航天;我国是世界第三个把飞行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长征系列火箭,发生成功率、有效载荷都是杠杠的!
长征五号,大火箭,世界仅有中美俄能造。
嫦娥工程,把飞船发射到月球。
天舟货运飞船,为太空站提供补给。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太空进行试验
两弹一星,国之重器
神威·太湖之光计算机,计算能力世界第一
天河二号计算机,曾经的第一,现在的第二
量子卫星墨子号,世界独一无二
探索一号深海科考探测器船,探寻水下五千米的秘密
大型客机(C919),世界第三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31次赴南极,踏遍世界五大洋。
巨型战略预警雷达,世界仅有中美俄三国可造,探测距离5000公里
铁基超导,新一代常温超导材料
八光子纠缠态,再次刷新了光子纠缠态制备的世界记录。

7. 2014年中国航天成就

中国航天官媒评选出“2014中国航天十大新闻”

2015-01-09 10:30:05   
|   来源:中国日报网站   |   编辑:付希娟

  1月8日,由航天权威媒体《中国航天报》主办的“2014年中国航天十大新闻”评选活动顺利结束,2014中国航天十大新闻为:
  1.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10月24日,中国自行研制的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发射升空。11月1日,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在预定区域顺利着陆,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全面突破和掌握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再入返回关键技术,为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2.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200次发射
  12月7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00次飞行。
  近十几年来,我国航天事业迅猛发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技术突飞猛进,在可靠性、安全性、成功率和入轨精度等方面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通过200次发射,已成功将255颗各型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其中包括4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发射成功率也从前100次的93%,提高到后100次的98%,200次的总发射成功率达到95%以上。
  3.我国分辨率最高的民用光学卫星高分二号成功发射
  8月19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二号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该卫星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首批启动立项的重要项目之一,是目前我国分辨率最高的民用光学对地观测卫星,实现了米级空间分辨率,对于推动我国卫星工程水平提升、提高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据自给率具有重要意义。
  4.航天事业突出成就点亮第十届珠海航展
  11月11日,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广东珠海开幕。中国航天参展阵容强大、亮点纷呈,展现了航天事业发展的突出成就。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近两年来的数百项最新科技成果精彩亮相本届航展,通过宇航系统、防务系统、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等展区展示了我国航天领域取得的新成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携防空作战体系、海防反舰作战体系、对地攻击体系等史上最大规模的展品亮相。
  5.载人航天空间交会对接等两项航天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载人航天空间交会对接工程和另外一个航天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6.快舟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快舟二号卫星
  11月21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小型运载火箭成功将快舟二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创造了我国航天发射的最快纪录,快舟二号卫星主要用于突发灾害监测等领域。
  快舟小型固体运载火箭采用了国际首创的星箭一体化技术,是我国首个具有快速集成、快速入轨能力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使我国航天发射运载工具由液体运载火箭拓展到固体运载火箭,初步形成了我国亟需的空间快速响应能力。
  7.我国探月工程二期落月任务圆满完成
  12月15日,嫦娥三号着陆器圆满完成第13个月昼的全部预定工作,顺利进入月夜休眠。截至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登陆月球已满1周年,嫦娥三号着陆器也实现了月面安全工作1年的预定工程目标。我国探月工程二期落月任务圆满完成。
  目前,嫦娥三号着陆器预定寿命期内的月面工作都已完成,但鉴于其状态良好,相关单位将联合开展拓展试验,为我国深空探测积累更多技术经验。
  8.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被确认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核心供应商
  11月,联合国负责制定国际海运标准的国际海事组织海上安全委员会,将中国的北斗系统纳入全球无线电导航系统。这意味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与全球定位系统、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和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一起,共同被联合国确认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核心供应商。
  9.我国多颗卫星服务国内外应急救灾抢险
  2014年,我国多颗卫星在全球应急救灾、环境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高分一号卫星携手多颗遥感卫星,为国家搜救中心提供了技术支持;马航MH370客机失联后,我国调集了21颗卫星参与了失联搜救工作;在雪龙号救援、韩国客轮沉没事故救援等全球突发事件的气象保障工作中,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发挥了重要作用。
  10.国内首创“灭火导弹”获批“准生证”
  12月初,我国航天企业研制的高层楼宇灭火系统获得了国家消防产品鉴定证书,取得了“投弹式高层建筑干粉消防车”的产品资质,标志着这一最新消防产品从此可以正式投产进入市场。
  “灭火导弹”通过发射灭火弹的方式布洒灭火剂,突破了传统机械式云梯和泵类消防车救援高度极限,典型灭火高度达到100米~300米。用导弹技术来灭火,这在国际上还是第一次,是航天军用技术转为民用的一次成功应用。
  担任此次评担任此次评选工作的评委除余梦伦院士等多位中国航天资深专家外,还有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科技日报社、中新社和中国航天报社等媒体的知名媒体人。《中国航天报》作为航天专业媒体,依托行业优势主办了此次活动,并力争将航天新闻的评选打造成权威品牌活动。

2014年中国航天成就

8. 我国取得的载人航天成就都有哪些?

2017年、“三步走”战略“第二步”完成
2017年4月,中国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开展货物运输补给、推进剂在轨补加、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等多项关键技术试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和天舟一号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胜利完成。本年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发言围绕中国空间站建设、新一批航天员选拔、新一代载人飞船等内容,展示出对中国载人航天取得“第二步”胜利、完成“三步走”战略的坚定信心。
2018年、夯基筑垒凝聚工程建设合力
2018年,载人航天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航天高科技成果得到称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紧密筹备,为建造中国空间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年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发言聚焦于中国空间站构型、航天员选拔、空间科学应用、光学舱等内容,对中国空间站的基本构型、航天员选拔与工作方式等工程建设方向进行明确,成为工程发展的“指南针”。

2019年、工程研制建设稳步推进
2019年,载人航天工程积极备战空间站飞行任务,各项研制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空间站核心舱和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正在抓紧研制生产,执行空间站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也在按计划抓紧选拔训练,6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还与联合国外空司联合完成空间科学应用合作项目遴选工作,启动多个项目的实施工作。本年两会,代表委员的发言围绕中国空间站的研制建设进展、第三批航天员选拔情况、载人航天工程国际合作等内容,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日益临近,空间站运营、航天员选拔进度、空间应用等受到社会关注的议题得到了解答,载人航天工程发展方向进一步明晰。

2020年、空间站在轨建造序幕拉开
2020年5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拉开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的序幕。本年两会,代表委员的发言聚焦于第三批航天员选拔、空间站建造任务、以及“巡天”望远镜等内容,空间站建造任务计划揭晓、空间站效益的发挥得到更深入的解读,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已进入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