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的基本概念

2024-05-16 09:44

1. 社区营造的基本概念

社区营造是个新词,维基百科里的定义是:“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的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社区的生活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渐地,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此一过程即称为‘社区营造’。”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整合“人、文、地、景、产”五大社区发展方向:“人”指的是社区居民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经营和生活福祉之创造;“文”指的是社区共同历史文化之延续,艺文活动之经营以及终身学习等;“地”指的是地理环境的保育与特色发扬,在地性的延续;“产”指的是在地经济与产业活动的集体经营等;“景”指的是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生活环境的永续经营、独特景观的创造等。 社区营造,是社区培力和维权。——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名誉教授夏铸九教授社区营造就是要政府诱导、民间自发、NGO帮扶、是社区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帮助解决社会福利,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提升社区的集体社会资本,达到社区自治理的目的。——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罗家德教授

社区营造的基本概念

2. 什么是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是个新词,指的是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的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社区的生活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渐地,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此一过程即称为社区营造。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整合“人、文、地、景、产”五大社区发展方向:“人”指的是社区居民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经营和生活福祉之创造;“文”指的是社区共同历史文化之延续,艺文活动之经营以及终身学习等。
“地”指的是地理环境的保育与特色发扬,在地性的延续;“产”指的是在地经济与产业活动的集体经营等;“景”指的是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生活环境的永续经营、独特景观的创造等。

社区文化营造的成功典范:
伦敦是一个经典的世界城市,同时也是许多经典规划理论诞生的地方,其中最著名的集大成者莫过于艾伯克隆比。
他规划了环伦敦都市绿带(London Metro Green Belt)奠定了大伦敦生态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基础,而七橡树镇正位于这个大绿环中,小镇本身即为大绿环中的一部分。
其绿化覆盖率高达93%,并坚持保留了60%的自然景色保护区,17处国家历史公园和花园,40处自然保护区,57处本地野生动物地点,所以七橡树镇被称为“英格兰的花园”。
七橡树小镇进行了多层次的文化营造。在空间上,复合型文化综合体形成人工文化环境,自然课堂和运动的教育形成了自然文化环境;在时间上,通过多种节日传承小镇的文化;并最终将这种身份认同凝聚为七橡树的专属徽标。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社区营造

3. 社区营造的主要特征

社区营造就是要政府诱导、民间自发、NGO帮扶、是社区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帮助解决社会福利,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问题。社区营造是个新词,维基百科里的定义是:“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的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社区的生活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渐地,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此一过程即称为‘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的主要特征

4. 社区营造的理论基础

社区营造针对不同种类的社区议题而行动“社区营造”系针对不同种类的社区议题而行动,日本的宫崎清教授主张将这些议题区分以下为五大类。“人”指的是社区居民的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经营和生活福祉之创造;“文”指的是社区共同历史文化之延续,艺文活动之经营以及终身学习等;“地”指的是地理环境的保育与特色发扬,在地性的延续;“产”指的是在地产业与经济活动的集体经营,地产的创发与行销等;“景”指的是“社区公共空间”之营造、生活环境的永续经营、独特景观的创造、居民自力营造等。 从“社区营造”到“永续社区”① 建立一套以“社区价值”为核心的社区政策;Ø 社会正义(Socialjustice):使得人们能够享有其人权、符合其需求、以及对影响其生活的决策过程有较大的掌控权。Ø 参与(Participation):以充分公民权、自主、分享权力、技巧、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藉由人们对影响其生活的议题,促进其民主的参与。Ø 公平(Equity):挑战歧视及反边缘人口的个人态度及制度和社会的实务。Ø 学习(Learning):彰显对实际付诸行动以处理社会、经济、政治和环境问题之有贡献和发展者的技巧、知识和专门技术。Ø 合作(Co-operation):基于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和贡献上,共同协力以确认和采取行动。Ø 环境正义(Environmentaljustice):使得人们能够对其所居住的环境负起责任,并采取行动以保护和改善环境。② 开拓有益于累积“社区能力”的社区伙伴关系;社区培力的目的在于藉由参与、学习和合作等以提升社区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种社区能力建构(communitycapacitybuilding)所不可或缺的要素。社区能力的体现可能表现在四个重要的面向:Ø 社区意识(senseofcommunity):系指反映出成员之间的连结程度,以及对环境相互关系的认知,包括:集体持有的共同价值、规范和愿景之程度。Ø 成员彼此之间的承诺(commitment):系指特定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愿意为社区所发生的事负责。Ø 解决问题的能力(Theabilitytosolveproblems):即将承诺转化为行动,且仅有“社区参与”是不够的,在规划和执行本身改变的策略时,社区必须扮演最主要的角色。Ø 资源的取得(accesstoresources):除评估、确认并取得既有的社区资产外,也要能连结并取得社区外的资源(如经济、人力、有形和政治资源)。Ø 显然,“社区能力”的定义是广泛且不明确的,它可能是有形的物理环境或无形的意识或价值;它可能是个人、组织或社会网络;它也可能是个人间、组织间或网络间之情感、意识或价值的链接。Ø 社区工作强调要“由下而上”,这是一种基本但非绝对的理念,之所以基本是因为它是社区永续发展的命脉,之所以非绝对是不可因此而放任社区自生自灭。社区需要培力,“由下而上”与“由上而下”是需要相互搭配的,理念上我们强调“由下而上”,但作法上并不排斥“由上而下”,亦即当社区能力尚不足之际,其工作重点在于透过外力(含政府及专家)协助以提升其能力,当其具备能力则外力不宜过度介入,因而,必须秉持的是一种“可上可下”的社区工作思维,在居民的参与下藉由这种弹性方式调整介入程度,始能培植社区居民的真正能力,这也正是培力之“为社区做”(doingforcommunity)到“与社区做”(doingwithcommunity)再到“由社区做”(doingbycommunity)。③ 建构“社区联盟”的实务运作模式;Ø 永续社区需要以“社区能力”为基础,社区能力中的人力资本与组织资源往往是有形的,社会资本则是无形的资产,有形资产易于让社区的外观显得耀眼,但若缺乏无形的资产做为后盾,外观的耀眼将可能是短暂且缺乏根基的。Ø 网络是构成社会资本的要素之一,若将网络的概念置于社区脉络,即指网络的功能包括:(1)提供完整且分散的沟通管道;(2)创造反思与学习的机会;(3)促进集体行动;(4)支持跨单位间的伙伴关系;(5)促进社会凝聚,这些功能的发挥某种程度上将有助于前述社区价值的实践。

5. 社区营造的具体目标

a)促进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b)调整或改善社区关系,减少社区冲突;c)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增强邻里互动来往,促成社区自治;d)发挥居民的潜能,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为社区增能;e)培养互相关怀、彼此互济的美德,建立社区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社区营造:社区营造是指居住于本社区内部的居民自发性组织很多小团体,自我治理,自己解决诸多社区问题,又能在大集体中和谐共存,协商解决矛盾,提升居民的各种能力。社区营造的主要目标是帮助社区居民满足社区需要,自己解决社区问题,培养社区成员的参与感和使命感;更深层次的目的是挖掘居民自我价值,增加居民信心和社区自组织的权利,改善社区环境,并促成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形成社区自治,建立永续社区。

社区营造的具体目标

6. 社区营造详细资料大全

 从社区生活出发,集合各种社会力量与资源,通过社区中人的动员和行动,社区完成自组织、自治理和自发展的过程。
  基本介绍    中文名 :社区营造   含义 :社区培力和维权   目的 :整合“人、文、地、景、产   提出者 :夏铸九教授   社区营造师 :宁军   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具体要求,具体目标,主要特征,国内实践,社造进程,社造体系,案例资料,  基本概念  社区营造是个新词,维基百科里的定义是:“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的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社区的生活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渐地,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此一过程即称为‘社区营造’。”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整合“人、文、地、景、产”五大社区发展方向:“人”指的是社区居民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经营和生活福祉之创造;“文”指的是社区共同历史文化之延续,艺文活动之经营以及终身学习等;“地”指的是地理环境的保育与特色发扬,在地性的延续;“产”指的是在地经济与产业活动的集体经营等;“景”指的是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生活环境的永续经营、独特景观的创造等。 社区营造,是社区培力和维权。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名誉教授  夏铸  九教授  社区营造就是要 *** 诱导、民间自发、NGO帮扶、是社区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帮助解决社会福利,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提升社区的集体社会资本,达到社区自治理的目的。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罗家德  教授  理论基础  社区营造针对不同种类的社区议题而行动  “社区营造”系针对不同种类的社区议题而行动,日本的宫崎清教授主张将这些议题区分以下为五大类。 “人”指的是社区居民的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经营和生活福祉之创造; “文”指的是社区共同历史文化之延续,艺文活动之经营以及终身学习等; “地”指的是地理环境的保育与特色发扬,在地性的延续; “产”指的是在地产业与经济活动的集体经营,地产的创发与行销等; “景”指的是“社区公共空间”之营造、生活环境的永续经营、独特景观的创造、居民自力营造等。 从“社区营造”到“永续社区” ① 建立一套以“社区价值”为核心的社区政策; Ø 社会正义(Socialjustice):使得人们能够享有其人权、符合其需求、以及对影响其生活的决策过程有较大的掌控权。 Ø 参与(Participation):以充分公民权、自主、分享权力、技巧、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借由人们对影响其生活的议题,促进其民主的参与。 Ø 公平(Equity):挑战歧视及反边缘人口的个人态度及制度和社会的实务。 Ø 学习(Learning):彰显对实际付诸行动以处理社会、经济、政治和环境问题之有贡献和发展者的技巧、知识和专门技术。 Ø 合作(Co-operation):基于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和贡献上,共同协力以确认和采取行动。 Ø 环境正义(Environmentaljustice):使得人们能够对其所居住的环境负起责任,并采取行动以保护和改善环境。 ② 开拓有益于累积“社区能力”的社区伙伴关系;社区培力的目的在于借由参与、学习和合作等以提升社区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种社区能力建构(communitycapacitybuilding)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社区能力的体现可能表现在四个重要的面向: Ø 社区意识(senseofcommunity):系指反映出成员之间的连结程度,以及对环境相互关系的认知,包括:集体持有的共同价值、规范和愿景之程度。 Ø 成员彼此之间的承诺(commitment):系指特定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愿意为社区所发生的事负责。 Ø 解决问题的能力(Theabilitytosolveproblems):即将承诺转化为行动,且仅有“社区参与”是不够的,在规划和执行本身改变的策略时,社区必须扮演最主要的角色。 Ø 资源的取得(aesstoresources):除评估、确认并取得既有的社区资产外,也要能连结并取得社区外的资源(如经济、人力、有形和政治资源)。 Ø 显然,“社区能力”的定义是广泛且不明确的,它可能是有形的物理环境或无形的意识或价值;它可能是个人、组织或社会网路;它也可能是个人间、组织间或网路间之情感、意识或价值的连结。 Ø 社区工作强调要“由下而上”,这是一种基本但非绝对的理念,之所以基本是因为它是社区永续发展的命脉,之所以非绝对是不可因此而放任社区自生自灭。社区需要培力,“由下而上”与“由上而下”是需要相互搭配的,理念上我们强调“由下而上”,但作法上并不排斥“由上而下”,亦即当社区能力尚不足之际,其工作重点在于透过外力(含 *** 及专家)协助以提升其能力,当其具备能力则外力不宜过度介入,因而,必须秉持的是一种“可上可下”的社区工作思维,在居民的参与下借由这种弹性方式调整介入程度,始能培植社区居民的真正能力,这也正是培力之“为社区做”(doingforcommunity)到“与社区做”(doingwithcommunity)再到“由社区做”(doingbycommunity)。 ③ 建构“社区联盟”的实务运作模式; Ø 永续社区需要以“社区能力”为基础,社区能力中的人力资本与组织资源往往是有形的,社会资本则是无形的资产,有形资产易于让社区的外观显得耀眼,但若缺乏无形的资产做为后盾,外观的耀眼将可能是短暂且缺乏根基的。 Ø 网路是构成社会资本的要素之一,若将网路的概念置于社区脉络,即指网路的功能包括: (1)提供完整且分散的沟通管道; (2)创造反思与学习的机会; (3)促进集体行动; (4)支持跨单位间的伙伴关系; (5)促进社会凝聚,这些功能的发挥某种程度上将有助于前述社区价值的实践。  具体要求  (一)社区意识 社区营造的内容主要依据社区的需求而定,社区营造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自下而上实现社区参与,增强社区成员对社区事业的关心和介入,帮助他们找到最关键的问题,培养自助能力;并通过共同的工作计画或项目,推动社区发展。社区意识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民主的主人翁意识。即个人对于所属社区拥有的一种同体共感和衷共济的一体感。此种一体感植根于个人对社区的直觉和态度,同时表现出认同,关怀,参与的心理作用。这是人与社区通过互动交流所产生的一种情感表达。促进社区成员或团体的自由发展和自动调适,充分发展社区居民的潜力。 (二)社会交往能力 社区工作是一个变化万千的工作。在工作过程中,会涉及很多问题,例如不同利益者之间的冲突、人际关系问题、法律问题、合作与协调问题、与社区内各类组织和单位的关系等等。社区工作的推展也相当复杂,不但要求问题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推动社区居民通过参与,活动和工作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和成长。这些都要求工作者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具体表现在:一是交往对象的多样性对工作者的交往能力提出高要求。由于工作需要,工作者往往要接触各种不同年龄、性别、民族、背景、职业的居民,并与他们建立关系,了解他们的问题和需求,把他们组织起来共同研究、策划和推行工作等;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群体的社区居民,其生活方式也有相当的差异,所以要求工作者具备与各类社区成员交往的能力。而是交往环境的复杂性要求工作者有娴熟的交往技巧。不同工作情景的社区,对工作者交往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即使实在同意社区环境下,随着居民态度,行为的改变,交往方式和技巧也要发生改变。 (三)组织能力 社区营造者需要运用组织和动员社区居民参与总体营造的行列。通过整合各方面的资源进行方案的细化,并专门机构进行协商,整合社区成员、团体及 *** 部门的相应资源,满足社区需求,实现社区目标。积极发掘、组织、协调与利用社区资源,是社区营造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和特征。社区营造者应当熟悉各种资源,善于将各种要素有机组合在一起,平衡各方面的关系。社区营造者的组织能力还表现为组织具体相关活动的能力,如会议主持、行政管理、方案策划以及推动社会行动或运动的知识与技能。优秀的社区营造者能够通过分析、策划、检讨、激励、咨询、教育、谈判等手段、挖掘和利用一切潜能。 (四)社会责任感 社区营造者对自己在社区中所处的地位和套用的职责具有清楚的认知。根据马斯洛需求原理分析,每一个个体都有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求。社区营造者必须以完善和发挥营造对象为己任。其宗旨和目标就是帮助解决社区问题,是社区获得应有的福利(维权)和能力(社区培力),并不向其收取任何费用。社区营造属于非营利性事业,来自 *** 资助和私人捐助(例如企业)的经费主要用于公共福利和家园建设。社区营造者必须要具备一种崇高的理想,爱社区(家园),为社区(家园)付出。  具体目标  a)促进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 b)调整或改善社区关系,减少社区冲突; c)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增强邻里互动来往,促成社区自治; d)发挥居民的潜能,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为社区增能; e)培养互相关怀、彼此互济的美德,建立社区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社区营造:社区营造是指居住于本社区内部的居民自发性组织很多小团体,自我治理,自己解决诸多社区问题,又能在大集体中和谐共存,协商解决矛盾,提升居民的各种能力。社区营造的主要目标是帮助社区居民满足社区需要,自己解决社区问题,培养社区成员的参与感和使命感;更深层次的目的是挖掘居民自我价值,增加居民信心和社区自组织的权利,改善社区环境,并促成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形成社区自治,建立永续社区。  主要特征  在地性、独特性、故事性、体验性、生活性  国内实践  社造进程  社区营造师宁军抓住曾厝埯文创村被列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试点社区这个契机,带动当地商户、文艺青年参与品牌规划、空间营造、有机更新、社会治理、组织建设、政策制定,短短两年多时间实现了曾厝埯由城中村向中国最文艺渔村的美丽蜕变。厦门华新路老别墅、图强小区等区域的社区营造,宁军深度参与,花了一年时间实现了环境提升、人文精神回归、社区文化凝聚,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社造体系  宁军基于“五共”模式创新建立CSMM社区营造体系,搭建了社区营造团队。  案例资料  1. 日本古川町社区营造案例 古川町1589年建成,位于日本关西崎埠县,南边为城,北边为寺院,东边为武士住宅区,西边为商人住宅区。古川町中心分为三町,风景秀丽,原属于防卫型城市,现为林业和小型物资集散地,人口保持在15000—16000之间。在1970年后开始的“发现日本”热潮掀起了日本古川町历史街区休闲空间营造的热潮,通过全体居民持续不断的努力,街区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同时其成功多样的街区营造活动及成果,是历史街区营造成功的典范之一。古川町的居民社区营造的成功主要归功于4个方面:全民动员,木匠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老规矩”的形成和条例化,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延续。 2.台湾台中南投县桃米村社区营造案例 提供灾区自然环境、传统产业、人际关系的重建及再生经验。921地震后,新故乡文教基金会进入埔里桃米社区,协助居民从家园的山水土地间,找到一个重建与转型的新方向,桃米居民上上下下动起来,为打造生态村的理想而努力,以生态工法绿美化,家户及景观设施大变身;至今以永续教育求新知,培育解说员传播生态保育观念,带动地方开设特色民宿、自创DIY、风味餐饮及桃米工班等,创造1/4社区居民的就业机会。近来成立Paper Dome(纸教堂)见学园区,可体验如何将危机化为转机。 3.台湾台南市土沟社区 提供农村与大专校院合作参与社区营造工作经验,原步入没落农村台南县后壁乡土沟村,2001年土沟农村文化营造协会成立,进行社区改造,在协会、居民与高校指导团队的共同创意之下,文化学堂、阿嬷灶脚、猪寮咖啡厅、水牛起厝等,让村子有了不同的面貌。 4.台湾台北县汐止梦想社区 提供民间企业借由艺术活动参与社区营造的经验。梦想基金会主要以提升社区生活素质以及艺文气息为社区营造诉求,及对生活环境和这片土地的关心,靠著社区中所经营的餐厅、茶馆及才艺班为主要的经费收入来源,邀请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免费提供来回机票和三餐及零用金,住的部分则由基金会和社区居民一同提供住宿。由于有丰富又多元的活动,提供社区居民挥洒创意及参与的机会,让来自于不同地方的异乡客都有光荣感,进而形成社区的连结与凝聚力,梦想已经不再是空想,而是具体的理想实践。 5.台湾信义房屋集团“社区一家”赞助计画 2004年台湾信义房屋董事长周俊吉先生推出“社区一家”社区营造的赞助计画,鼓励有心让社区变得更好的个人或团体一起打破人际藩篱,共同为社区努力,并进一步繁荣社区。在推动的过程中,信义房屋不仅提拨经费,还成立专家顾问团,并给予活动执行方面最实际的建议,渐渐地打破冷漠的关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投入的心血。见证了许多社区空间从荒芜到精彩的过程,串起了幸福,筑起了信任和尊重,进一步提升了社区营造的活力与品质。截至2014年,信义房屋推动“社区一家幸福行动计画”10年有成,已赞助2亿新台币成功帮助全台1271 个社区圆梦。 山西永济蒲韩乡村社区案例 蒲韩乡村社区横跨山西永济蒲州、韩阳两个乡镇、43个自然村,耕地4万亩,4300户,将近2万人。蒲韩乡村社区以农民协会为组织载体,兼顾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目标的综合发展,开创了一种"综合性乡村社区"治理模式,在此模式中,农民被有效的组织起来,探索出了一条“共同致富、集体发声”的综合发展之路。在蒲韩乡村社区由农民自己出资,自我经营,已形成了22个经济合作社10余个社会组织的整合体,恢复了乡村社会互助合作的生活方式,重建了社会信任和信用,以综合农协的集体力量促进组织资产增长和农民增收,使分散的小农户恢复自信、自强自立,使农村基层社会充满活力。  成都社区营造项目  从社区生活出发,集合各种社会力量与资源,通过社区中人的动员和行动,社区完成自组织、自治理和自发展的过程。“我们希望社区邻里之间建立更多的信任和联系,让社区更有温度,而不是像现在,大家虽住在同一栋楼,回家关门互不来往。”昨天,成都市城乡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行动项目正式启动,100个项目获成都市民政局总计820万元的资金资助,全面开启营造100个温暖社区行动。 “社区营造”在中国还是一个公众较陌生的辞汇。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一位负责人概括道:“社区营造就是要把社区的一个个人连线成为整体,让大家有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发挥主体作用来让自己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好。举个小例子,比如大家同住一个小区,有的人下班早,下班晚的家长就可以放心地让孩子去街坊邻居家学习玩耍,这在几十年前是常态,但现在每家都得专门有人接孩子,对街坊的信任感也很弱。”据介绍,此次成都市民政局用820万元资助100个社区营造项目,这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先例。 记者浏览了获得资助的100个项目,有的是组织社区读书活动,有的组织社区环保行动,有的关注社区退休老人生活,有的则致力于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因为各社区的情况不一样,社区营造的切入点自然也不同”。上述负责人解释道。 
   

7. 社区营造的具体要求

(一)社区意识社区营造的内容主要依据社区的需求而定,社区营造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自下而上实现社区参与,增强社区成员对社区事业的关心和介入,帮助他们找到最关键的问题,培养自助能力;并通过共同的工作计划或项目,推动社区发展。社区意识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民主的主人翁意识。即个人对于所属社区拥有的一种同体共感和衷共济的一体感。此种一体感植根于个人对社区的直觉和态度,同时表现出认同,关怀,参与的心理作用。这是人与社区通过互动交流所产生的一种情感表达。促进社区成员或团体的自由发展和自动调适,充分发展社区居民的潜力。(二)社会交往能力社区工作是一个变化万千的工作。在工作过程中,会涉及很多问题,例如不同利益者之间的冲突、人际关系问题、法律问题、合作与协调问题、与社区内各类组织和单位的关系等等。社区工作的推展也相当复杂,不但要求问题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推动社区居民通过参与,活动和工作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和成长。这些都要求工作者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具体表现在:一是交往对象的多样性对工作者的交往能力提出高要求。由于工作需要,工作者往往要接触各种不同年龄、性别、民族、背景、职业的居民,并与他们建立关系,了解他们的问题和需求,把他们组织起来共同研究、策划和推行工作等;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群体的社区居民,其生活方式也有相当的差异,所以要求工作者具备与各类社区成员交往的能力。而是交往环境的复杂性要求工作者有娴熟的交往技巧。不同工作情景的社区,对工作者交往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即使实在同意社区环境下,随着居民态度,行为的改变,交往方式和技巧也要发生改变。(三)组织能力社区营造者需要运用组织和动员社区居民参与总体营造的行列。通过整合各方面的资源进行方案的细化,并专门机构进行协商,整合社区成员、团体及政府部门的相应资源,满足社区需求,实现社区目标。积极发掘、组织、协调与利用社区资源,是社区营造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和特征。社区营造者应当熟悉各种资源,善于将各种要素有机组合在一起,平衡各方面的关系。社区营造者的组织能力还表现为组织具体相关活动的能力,如会议主持、行政管理、方案策划以及推动社会行动或运动的知识与技能。优秀的社区营造者能够通过分析、策划、检讨、激励、咨询、教育、谈判等手段、挖掘和利用一切潜能。(四)社会责任感社区营造者对自己在社区中所处的地位和应用的职责具有清楚的认知。根据马斯洛需求原理分析,每一个个体都有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求。社区营造者必须以完善和发挥营造对象为己任。其宗旨和目标就是帮助解决社区问题,是社区获得应有的福利(维权)和能力(社区培力),并不向其收取任何费用。社区营造属于非营利性事业,来自政府资助和私人捐助(例如企业)的经费主要用于公共福利和家园建设。社区营造者必须要具备一种崇高的理想,爱社区(家园),为社区(家园)付出。

社区营造的具体要求

8. 如何打造社区

居民是构建和谐社区不可缺少的力量。社区建设离不开社区居民的支持与参与,因此,社区必须依靠全体居民才能共建美好和谐的社区。以人为本与和谐社区互为前提,互相促进,是辨证统一的。要构建和谐社区,首先要为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二是居民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实践主体,居民的不断参与会有力地促进和推动和谐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区必须相信居民,紧紧依靠居民群众,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集中他们的力量和智慧,尽可能地做到人人参与,共同建设和谐家园。三是居民是和谐社区的主体,既是和谐社会的创造者、又是和谐社会的拥有者、同时还是和谐社会成果的享受者,和谐社会的一切均属于人民。因而,必须让全体居民共治共管共创和谐。四是构建和谐社区,达到居民共享和谐的目的,必须以居民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要做到发展为了居民,发展依靠居民,发展丰硕成果由居民共享。另一方面,又要以解决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更加注重民生,着力解决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使居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得到切实充分的尊重。四、加强社区党支部建设,坚持党的领导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关键。
  要构建和谐社区,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和社区干部,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用党员和党组织的先进性推动和谐社区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社区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要建设一支政治上信得过,居民群众通得过,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善于管理社区、乐于帮助居民的社区干部队伍。构建和谐社区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社区的干部必须是通过居民民主选举产生的,符合民意的社区干部队伍。同时,建立一个团结的社区班子是非常重要的,团结就是力量。要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如三会一课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大事民主决策制度,社区事务公示制度等。坚持社区党务、政务、服务、财务四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居民申请低保、困难救助实行听政制,居民的事由居民自己说了算,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尊重民意。同时,社区党支委一班人要利用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社区营造不同意见平等讨论协商的环境和平台,以党内和谐来促进社区和谐。构建和谐社区必须加强党的廉政建设,社区班干部要加强党章法律知识的学习,切实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经受考验。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