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历史沿革

2024-05-21 21:03

1.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历史沿革

东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前身为教育系,建立于1951年。近六十年来,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的基础教育工作者,也为新中国教育和心理理论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先有陈元晖、杨清、朱铭麓、何寿昌、曹延亭、王国新等先贤开山辟岭,奠定厚基,后有王逢贤、吴杰、郭占基、李桂林等先生承前启后,炳耀学界,在几代人的开拓进取和辛勤耕耘下,学院积极担当中国教育发展大任,构筑了教育、心理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成立初期的教育系是课程、科研、师资等方面奠基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教育系设立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史教研室;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改造了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在教育材料的编写中实现了对于苏联成果的借鉴和运用;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完成了师资队伍的扩充和提高。但是到了1965年,由于学校上级主管部门提出撤销师大教育系的要求,1965年教育系合并到政治教育系中,此后的十年教育系的发展处于低谷之中,并且由于十年动乱的影响,教育专业陷入瘫痪。文革动荡过后,全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重新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中来,教育系也在1978年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并在此后的十五年间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80年,心理学专业从教育学专业中分离出来,开始了教育学专业与心理学专业分离发展的历程。研究生教育也在此期间获得了突破性进展。1981,教育系获得教育学原理和普通心理学硕士专业学位。此后,教育系又先后增设教学论、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发展心理学等硕士学位专业点。到了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批准,教育系获得了教育学原理博士学位授予权,增设了建系以来的第一个博士点。这一时期在国家和学校创设的良好学术氛围中,教育系的科学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绩。1979年教育系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所。到了1986年研究所调整为普通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和比较教育研究所三部分,比较教育研究所又在1990年改称为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1994年,根据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教育系率先进行了学院改制。1994年3月20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正式成立,学院的成立不仅是教育系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成为教育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后,教科院就进入了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学院根据学校发展的目标和定位,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和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教师教育和教育科学研究基地”的目标,也使得学院的未来发展具有了明确的方向。2000年初,学院按照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成立了教授委员会,并建立实行了“教授委员会集体决策基础上的院长负责制”,这一制度的实施也使得教科院的管理进入了一个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新阶段。学科建设在这一阶段更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也标志着学院整体实力呈现阶梯式上升。1998年,教科院成立了全国唯一专门进行基础教育实验研究的实验室。2000年成功获批比较教育学博士学位点。农村教育研究所成为全国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1年教育学原理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点和“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科研站获批。2005年,又成功获批“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教育经济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至此,学院建成了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硕士点。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研究基地,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省级重点学科的学科格局。在重点学科和博、硕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形成了现有的教育学系、教育管理系、心理系、学前教育系、课程与教学系,以及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农村教育研究所、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研究所、儿童发展研究所、教师教育研究所、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中心、教育部东北师范大学基础课程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领域横跨教育学,心理学和公共事业管理3个1级学科。学科实力显著增强,学术地位明显提高,成为教育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基地。学院现有一支由90人组成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32人。近年来,有1名教师获国家教学名师,1名教师获教育部青年教师优秀教学与科研奖,2名教师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奖,3名教师获宝钢教学奖,2001年和2005年两次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建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3门省级精品课,1名教师获吉林省教学名师奖,2项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近3年来,承担国家重大课题招标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和教育部“十五”、“十一五”重点项目等省级以上课题80余项。作为学校“211”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基础教育重大问题研究”,在基础教育的均衡性、农村基础教育和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在重点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和高质量的教材70多部。如今的教育科学学院已经形成了一个从本科到博士,包括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传统和风格的学术氛围;此外在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名师的发展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等,这些有力地促进了教科院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历史沿革

2.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学院名人

在近六十年的历程中,先后有作家萧军,舒群,诗人和翻译家穆木天教授,作家和文学史家李辉英先生,作家吴伯箫教授,诗人及学者张松如(公木)教授,词学家唐圭璋教授,古代文学史家杨公骥教授,现代文学史家、红学家张毕来教授,文章学家吴伯威教授,外国文学史家李江先生,诗人、文学理论家蒋锡金教授,文学理论家李树谦教授,古代文学史家逯钦立教授,文字学家孙常叙教授,训诂学家何善周教授,语言学家郎峻章教授,现代文学史家孙中田教授,古代文学史家苏兴教授,文字学家王凤阳教授,语文教育家朱绍禹教授,儿童文学研究专家蒲漫汀教授,民间文学专家汪玢玲教授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在中文系(文学院)任教,为中文系的建立和发展开创了辉煌的历史,奠定了博大而坚实的基础。

3. 东北师范大学的历史沿革

东北师范大学的历史沿革:
东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东北大学,1946年2月始建于辽宁本溪,而后在战火中辗转于丹东、通化、梅河口、吉林、长春、哈尔滨,1946年6月定址于佳木斯。
1948年7月,南迁吉林与吉林大学合并,定名东北大学,开始探索正规化办学。
1948年至1949年间,原沈阳东北大学、长春大学、长白师范学院等校陆续并入东北大学,使东北大学发展成为当时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
1949年7月,学校迁至长春。
1950年4月,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东北大学易名为东北师范大学,隶属教育部,成为一所以培养新型的中学师资为目标的高等师范院校。
1958年4月,东北师范大学下放隶属于吉林省,同年10月学校更名为吉林师范大学。
197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重新划归教育部领导。
1980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了“东北师范大学”的校名。此后,东北师范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原有学科,增设新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
1996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
2009年,承担国家“985工程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
近年来,在“211工程”、“985工程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以及教育部、吉林省共建协议的支持下,东北师范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社会服务以及整体办学条件等方面均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有特色、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的历史沿革

4.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学院历史

学院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这个时期的业绩突出地表现为:(1)1955年在全国率先举办有苏联专家参加的世界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亚洲史研究班,不仅造就了伊文成、彭树智、王春良、马家骏、刘文鹏、刘家和、毛昭晰、李长林、周怡天,崔连仲等著名史学家,而且在同期培养的本科毕业生中还涌现出邹有恒、戚佑烈、朱绍侯、苑书义和韩成文等一大批著名的史学人才,对全国的历史教学和研究事业形成了强劲的辐射。20世纪80年代京广线沿途的大学历史系主任几乎均出自这个时期的毕业生。(2)我院教师编写出一批历史专业教材,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世界史学科因此而成为国家教育部重点扶植建设的学科。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是由原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的世界上古史、中古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当代史4个教研室、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以及一些研究日本问题的学者组成的。本系长期以来在国内历史专业拥有一定地位,林志纯、朱寰、丁则民国内外知名学者都曾经长期在本系任教,由本系编写的教材《世界上古史纲》、《世界通史·上古部分》、《世界通史·中古部分》及配套发行的参考资料、《世界近代史》、《世界史纲》及配套发行的多媒体光盘等等,在当代中国史学界都有一定的影响。目前,本系教师承担着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领域的本科在校生、本科函授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课、教育硕士研究生、高校教师两课硕士研究生等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承担全校通识课、文科大综合课的教学任务。   本系有现有教师16名,其中博士生导师7名,教授10名(含博导),副教授2名,讲师4名。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者12名,拥有硕士学位者4名。教师中曾经出国留学者14名,美国富布莱特研究学者4名。近年来,由我系教师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4项,其他项目30余项,在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各级出版社公开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光明日报》、《美国研究》、《日本学刊》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0年,我系获得了巨大成就,由我系教师组成的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被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2001年,我系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成为全国6个世界史重点学科之一。现在招收的博士专业有:西方文化史、美国社会史、美国外交政策史、日本史、现代国际关系史、欧洲中世纪史、拜占廷史等多种专业方向,硕士生有学历硕士、教育硕士和专业硕士等多个系列。

5.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院长简介

韩东育 教授 1979年9月-1986年7月,在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学士、硕士学位;1997年10月-2001年8月,在日本国东京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Ph.D.)。研究方向为东亚思想史。出版专著两部,论文数十篇。现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日本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理事、日本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国际中国哲学会会员(美国)、日本思想史学会会员(日本)、国际中国道家学术联合会会员(中国)、吉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院长简介

6. 东北师范大学校史详细描述?

 欢迎您访问东北师范大学主页,非常高兴通过互联网与您见面。

  东北师范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坐落在风景迷人的北国春城——吉林省长春市,这里既是夏日的避暑胜地,又是滑冰滑雪等冬季活动的好去处。如果有机会来到这里,我相信,伟岸质朴的长白秀色、清新旖旎的净月风光会深深地打动您。

  东北师范大学是一所以培养优秀的中学教师为优长的大学, 被誉为“人民教师的摇篮”,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鲜明的办学特色。根据多年的教育实践, 我校提出了新世纪的教育理念, 即“尊重的教育”。我们希望通过倡导这种理念,使我们的教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和个性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当然,我们更希望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他们未来的教育生涯中积极践行这种理念。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东北师范大学的办学条件和校园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学校利用三年左右时间,在长春市净月旅游开发区建设了一座与本部校区规模相当,充满浓郁现代气息、文化品位和人文精神的新校区。这样,新老校区遥相辉映,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校园环境优美典雅,学生公寓、食堂设施完备,体育场馆一应俱全,学校建有两座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56万平方米,藏书量300万余册(不含电子图书)。有千余台计算机供学生检索和浏览网上文献,是国内高校图书馆中藏书丰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图书馆之一。东北师范大学有许多在国内很有影响的学科,有许多学术造诣很深的专家学者,您将在学校介绍和各院系的介绍中可以看到。我们的教授基本实现每人拥有一个工作间,副教授每两人拥有一个工作间,他们经常到学校来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并且与学生有着广泛的接触。我希望我们的学生通过在这里四年时间的学习,努力培养自己向上的精神、学习的兴趣、创造的激情和社会的责任感,成长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

  从1946年建校至今,东北师范大学已经培养了19万余名毕业生,他们活跃在我国基础教育和其它各条战线上,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很大的业绩。如果您是东北师范大学的校友,我代表母校、代表全体教师向您表示衷心地问候!让我们共同祝福我们的母校,在新的世纪,拥有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7.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院史名人

学院自1946年成立,历经几代人的努力,不断地发展壮大。先后有萧军、吕骥、陈汝翼、向隅、翟维、寄明、马可、董清才、王恩显、朱之谦、尚德义、王肯等一大批国内有影响的音乐家在院担任教学工作或领导工作,为学院建设发展做出了贡献。60多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3000多名毕业生,有的成为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如丁鸣、吕远等;有的成为音乐教育事业的骨干教师和艺术干部;有的被评为全国特级音乐教师。他们遍布全国各地,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院史名人

8. 东北师范大学的历史沿革

东北师范大学的历史沿革:
东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东北大学,1946年2月始建于辽宁本溪,而后在战火中辗转于丹东、通化、梅河口、吉林、长春、哈尔滨,1946年6月定址于佳木斯。
1948年7月,南迁吉林与吉林大学合并,定名东北大学,开始探索正规化办学。
1948年至1949年间,原沈阳东北大学、长春大学、长白师范学院等校陆续并入东北大学,使东北大学发展成为当时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
1949年7月,学校迁至长春。
1950年4月,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东北大学易名为东北师范大学,隶属教育部,成为一所以培养新型的中学师资为目标的高等师范院校。
1958年4月,东北师范大学下放隶属于吉林省,同年10月学校更名为吉林师范大学。
197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重新划归教育部领导。
1980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了“东北师范大学”的校名。此后,东北师范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原有学科,增设新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
1996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
2009年,承担国家“985工程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
近年来,在“211工程”、“985工程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以及教育部、吉林省共建协议的支持下,东北师范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社会服务以及整体办学条件等方面均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有特色、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