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预算执行审计

2024-05-16 03:02

1. 如何进行预算执行审计

一、突出分析重点。突出分析重点,即抓住预算执行中的重点问题、主要矛盾进行综合分析。重点越突出,分析越容易出成果。预算执行审计涉及的情况相当多,综合分析中如果面面俱到,什么情况都分析,重要问题往往被一般情况所掩盖,耗事费力,难出成效。突出分析重点,一是注意抓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综合分析。如有预算资金分配权的行政主管部门、有罚没收费权的行政执法部门、接受财政补贴数额较大的公益事业单位等等,都应列为分析重点。二是注意抓重点问题的分析。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分析,从中发现“数额大、范围大、危害大、影响大”的问题。如预算执行中的严重弄虚作假、违纪违规问题,预算内外资金的管理不善问题,宏观财力增长趋缓问题,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挖掘问题等等,都比较重要。从今年的审计情况来看,要重点突出对资金量大、有预算资金分配权和下属单位多的部门审计情况的综合分析,促进规范财政财务管理,强化对政府部门权利运行的约束和监督。围绕这些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党政领导的关注度高,产生的效果往往比较大。
  二、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不仅是预算执行审计的本质要求,也是开展综合分析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离开了实事求是,综合分析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坚持实事求是,是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客观公正,成绩不夸大,问题不缩小,在全面搞清事实的基础上,深入解剖,分清责任。坚持这一原则,要注意防止结论在先,分析在后的主观做法。二是把握事物的本质。预算执行审计中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些现象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甚至将事物的本质掩盖起来。许多初始状态的情况,有时还混杂着一些不真实的东西。比如预算收支平衡,通过对审计情况的综合分析,我们会发现存在一些应收未收、应减支而未减支、应投入而未投入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实事求是的分析原则,通过对大量的表象情况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提炼,就会较准确地揭示出预算收支中这种人为平衡的本质问题。三是要把握好“三个有利于”原则。在新旧体制的交替过程中,由于立法工作跟不上,往往会遇到一些无法可依的问题。即便是有法可依,又会因法规的过时或不完善而难于适用。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三、分析问题要全面。分析问题要全面,是指对审计中获取的情况要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解剖,努力揭示其范围、性质和发展趋势。与其他行业审计相比,预算执行审计情况宏观性强,人大、政府和财税部门关注度高,如果分析问题的范围过窄,就让人无法确定是点上情况还是面上情况:分析过于微观,难于引起党政领导的注意;分析过于简单,就事论事,缺少原因、对策,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必须注意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力求全面地分析问题。全面地分析问题,着重是把握好四个“度”:一是拓展广度,即要求分析的问题覆盖面越广越好,范围越广,定量定性越准确,越利于党政领导决策。一般情况下,都要把所审单位情况纳入分析视野,还应利用好以往审计情况资料和有关情况,材料缺乏时,可运用审计调查进行辅助搜集。二是挖掘深度,即要求深入解剖“麻雀”,准确探知问题存在的程度、原因,揭示事物的本质。比如,我们要分析坐支预算收入问题,就必须对存在这一问题的所有被审计单位的坐支预算收入种类、金额总数、账务处理,以及影响预算收支和宏观经济发展程度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准确揭示这一问题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恶果。三是提炼高度,即分析每一问题都要与改革开放大局,与经济建设中心相联系,尽量选择联系紧密的问题进行分析,增强分析对象的份量。四是选择合适的角度,即选择最适宜的切入点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映,求取最佳分析效果。它包括两层意思:(1)分析问题要坚持两点论,防止面性。既要分析事物的正面,又要分析其反面,分析微观,要联系宏观,分析全局,要结合局部。比如,分析政府行为的各种收费,从解决建设资金不足这个角度出发无疑是必需的,而从搞活国有企业这个大局来看,特别是在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不景气,下岗职工较多的情况下,权衡利弊,减少或取消某些收费又是应该的。(2)反映分析成果要选取最易引起注意且比较容易接收的方式。如目前仍然存在的乱摊派问题,已经由过去的公开性摊派转为长期借钱借物拿产品的隐蔽性摊派,如果我们从“有权部门进行暗摊派的问题应予注意”这个题目入手反映问题,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再如许多反面问题的反映,如果从建设性、防护性的角度、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去反映,会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四、分析要及时。预算执行审计的范围广,单位多,资金量大,审计期间相对跨度也大,除对上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外,对有些情况还要追溯到以前年度。此外,从进审到完成审计的时限一般为半年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各种审计情况不能进行及时的分析与反馈,就会大大影响预算执行审计作用的发挥。因此,要确立较强的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以实现分析的最大价值。及时进行综合分析,一是要建立与审计同步进行的分析制度。这一制度包括审前、审中、审后三个分析。审前分析,主要结合审前调查、拟制审计方案工作,分析审计中可能遇到或需要挖掘的问题,以便审计中能有效地抓住要害,突出重点,提高工作效率。审中分析,要求审计人员根据发现的新情况,确定新的主攻方向,及时把握审计中的新问题,以便进行深层挖掘。审后分析,则是对审计完成后的全部资料进行的分析。它既要求个项目(单位)的审计情况分析,为厚积薄发做准备,还要求对预算执行审计的所有单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除用于写审计报告外,还用于开发审计信息与调研文章。二是及时地反馈审计分析成果。对凡能起到决策效应的情况,都要及时反馈给党政部门、上级审计机关以及有关的被审单位,便于及时改进和补救。此外,在分析期间的掌握上,要尽量延展到分析结果反馈时日的最近日期。如5—6月份的分析,要尽量把一季度的同类情况分析进去,以利于领导把握这一问题的现状与趋势。
  五、提高分析的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分析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这种目的和效果,最起码要对被审单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次要努力进入党政领导的决策圈,起到强化宏观调控的作用。效用较小或无效的分析,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且极易干扰领导决策;错误的分析则会导致党政领导决策失误,严重损害审计机关的声誉。因此,分析人员要始终确立有效性的意识,做到无效情况不分析。提高分析的有效性,一是要在已分析的重点问题中,选择那些带有共性、倾向性、苗头性、可能是大案要案的问题,进行深入解剖,确保所分析的问题事实清楚,定量定性准确,使决策者充分感到审计分析情况所具有的权威性、可信性,进而关注这一问题。二是要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从机制和制度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使决策者容易采纳,乐于采纳;使落实者易于实施,实施后效果良好。
  六、分析要有逻辑性。逻辑性是指综合分析过程中要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做到观点正确,问题清晰,判断恰当,推理有据,论证有说服力。缺乏逻辑性,分析问题时,分析者往往感到面临一团乱麻,无从下手,最终难以写出好的分析文章。因此,讲究和把握分析逻辑十分必要。分析要具备逻辑性,就必须掌握并能运用好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要遵守好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即,遵守同一律,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分析,做到概念清楚,观点正确,前后同一;遵守不矛盾律,写作分析文章时,思维要保持前后一贯,避免自相矛盾:遵守排中律,排除错误的判断,保留正确的结论,防止出现同时否定矛盾双方的思维错误;遵守充足理由律,在分析论证问题时,要有充足的理由。
  七、坚持政治性原则,审计的目的是保障经济建设健康发展,促进改革开放和廉政建设。因此,综合分析就必须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促进经济建设健康发展为目的。综合分析只有坚持政治性原则,才能在大事大非面前站稳立场,在错综复杂的审计情况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坚持政治性原则,要求综合分析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准确体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一个中心,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综合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综合分析的一切内容都要与这个中心紧密相连,联系越紧密,分析效果越好。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以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发现、分析问题,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去解决问题;坚持党领导下的综合分析制度,综合分析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坚持改革开放。要紧紧围绕促进改革、开放来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发现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促进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审计人员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并在综合分析中予以正确、充分的体现。

如何进行预算执行审计

2. 如何深化预算执行审计

(一)预算管理制度审计
  预算管理制度审计,是指对与预算执行相关的地方性、部门性制度和办法的合规性、公平性及有效性进行审计。这些制度从总体而言,包括收入征管的控制制度、支出的控制程序,支出中重点项目的科学决策制度以及资金管理制度等,具体包括与预算执行相关的预算编制、收入征管、预算分配、预算拨付、预算执行、资金使用和管理、预算调整和追加、预算监督等制度和办法。审计的重点主要是:与预算执行和管理相关的制度是否建立和健全,所制定的制度和办法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是否符合公共财政的发展趋势,是否体现了合理、公平的原则等。通过审计,评价预算执行制度的健全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以及制度本身的合规、合法、公平性,对与深化预算管理所不相适应的制度以及制度执行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纠正并完善的建议,以促进完善制度管理。
  需要指出的是,审计中或许会发现有些制度和办法与《预算法》或与深化预算管理的总体要求有些差距,但是,在本地区当前预算管理基础下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或是一定程度上对预算收入的征管、预算支出的控制等有着相对积极的作用。对此,审计部门要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从发展的角度、更能体现公共财政发展趋势的角度提出完善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预算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
  (二)预算执行过程审计
  预算执行过程审计,是指对政府的财政收支从编制预算开始,至立法机关批准预算后的执行和决算批准之前的整个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审计,包括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管理等预算执行全过程的审计。审计的重点是具体组织预算执行的财政部门和参与组织预算执行的税务、国库等部门贯彻执行财税政策、组织预算收入、安排使用资金、管理和监督预算执行的情况;预算单位执行预算收支的情况等。审计的内容包括:预算收入是来否合规、完整,收入的增长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如何;财政分配是否体现了政府“办公共之事、为公共服务”的公共财政职能,预算资金的支出方向和支出结构是否明晰,管理是否透明;各项支出是否真实、合法;预算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是否安全、规范等。通过审计,客观公正的评价预算执行的总体情况,真实地反映预算执行结果,揭示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提出纠正和完善的建议,以促进各部门、各单位预算执行工作的不断完善。
  值得关注的是,在目前情况下,预算执行过程中还存在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和完整,部分预算支出不够细化,预算执行不够严肃,预算调整较多等问题。当前,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必然的,即有上级财政预算管理上的原因,也有地方预算执行中的原因。对此,审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原因,提出符合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发展趋势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为促进预算执行全过程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发挥审计监督的积极作用。
  (三)预算执行效果审计
  预算执行效果审计,是指对财政资金投向政府机构运转、社会公共服务、重点领域、社会保障的正确性以及使用的效益性和管理的规范性进行审计与审计评价,其对于强化预算监督,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审计的重点是既要关注财政资金筹集、分配、使用得“对不对”、“实不实”,更重要的是关注筹集、使用和管理得“好不好”,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目标取向是在审计预算执行真实、合法性的基础上,重点审计预算执行的效益性。审计内容主要包括:税收和非税收入是否应收尽收;部门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其他公共预算和专项预算的编制是否完整、科学;政府采购成本是否降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运行是否有效;专项资(基)金的使用是否符合规定;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是否科学和完善等。通过审计,监督财政预算安排、预算管理和预算单位项目落实情况,纠正部门之间的苦乐不均、分配不公,防止和消除因为预算编制不合理等原因,一方面造成财政资金的闲置、损失浪费和腐败隐患,另一方面则有些单位苦于资金不足不能全面履行职能。
  审计中需要注意的是,预算执行效果审计不是以单独形式存在或进行的,应结合于预算执行审计之中,其是在预算执行制度审计、预算执行过程审计的基础上,通过对预算管理的有效性、预算执行的真实、合法性以及预算目标实现情况的审计和分析得以实现的。因此,审计中要以财政性资金为主要对象,把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为出发点,通过采取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财政资金筹集、分配、使用和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重点揭露严重损失浪费或效益低下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以促进预算执行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的不断提高。

3. 如何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工作

预算执行审计是我们国家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审计需要面对的的形势、任务也日益复杂,面对这些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审计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不断提高审计执法水平和审计项目质量,提升审计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服务的新境界。为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审计重点转变为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并重
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的推出,预算刚性有了一定的增强,管理的透明度、约束力也进一步加大,违纪违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在这种大背景下,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可以向关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方面有所倾斜。同时,政府和社会公众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越来越关注,这就要求我们审计部门在查错纠弊的同时,应更多地注重检查资金使用效益情况,适时开展效益审计。
二、适应财政体制改革,拓展审计内容
财政体制改革后,财政资金包含的内容、财政资金使用的方式、甚至支付方式等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我们审计部门必须根据相应的变化,对财政审计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首先,在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后,应把审计内容重点放在对国库资金集中收付上来,重点检查入库的各项收入是否真实,入(退)库程序是否合规,国库支付的资金是否存在违规拨付现象,各个预算执行单位有无通过一次性提现的方式规避国库集中支付等现象。其次,对各个预算执行单位购买大额办公用品,要结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重点检查采购计划和预算编制是否合规,是否严格执行采购计划和预算,招投标方式和评审程序是否合规,采购资金是否按现行法规拨付与使用。再次,对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还要关注部门专项事业费及财政专款方面,重点检查被审计部门预算编制是否合理,项目预算是否经过科学论证,事业支出及专款支出是否按预算执行。最后,要切实加强对转移支付的审计,对一般性转移支付应把税收返还和结算补助作为审计监督重点,对专项转移支付则重点审查专款投向是否正确,使用是否合规。
三、注重转变审计方式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来看,预算的编制到执行的全过程逐步规范化、制度化,预算执行审计要紧跟这一形式的变化,紧紧围绕“预算执行”这一核心来开展,以人大批准的年度预算为审计依据,对照检查预算执行情况。从预算执行结果与年初预算相比对出发,向上追溯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程序,着重审查预算执行缺乏刚性约束力的原因,查找是否存在预算编制不科学、条块分割、打捆编制预算、预算执行过程中受“外力”影响而不能严格执行年初预算等情况。将预算执行审计逐步从“事后”审计转为“事前”、“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动态审计和静态审计预算执行情况为基础的预算执行审计模式,把财政“本级审”与“上审下”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对财政资金运动的全过程监督。
(四)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提高预算执行审计效率,加强审计监督职能
随着AO系统的推广,计算机审计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作为审计机关应积极推行用计算机技术来实施审计监督,并逐步建立健全审计管理信息数据库,增强审计机关在信息化条件下实施审计监督的能力,提高审计效率,扩大审计监督威慑力。

如何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工作

4. 预算执行审计方法

   从审计的对象来看,预算执行审计的对象涉及到本级财政部门及其内设机构、本级地方税务部门及其直属分支机构、本级政府直接管理的一级预算单位、本级金库及下一级财政等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下面是我整理的预算执行审计方法,欢迎借阅!
     各级预算单位年度变化情况 
    审计事项:部门预算编制和批复审计程序中支出预算审查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分析预算单位数量在机构改革过程中调整的情况,结合部门三定方案和部门预算,掌握预算单位的基本情况。
     预算单位人员基本情况 
    审计事项:部门预算编制和批复审计程序中支出预算审查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分析预算单位人员数量变化的情况,结合部门预算和三定方案,检查是否存在多报人员编制数或实有数,套取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拨款现象。
     预算单位人员年度变化情况 
    审计事项:部门预算编制和批复审计程序中支出预算审查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分析预算单位人员年度间数量变化的情况,结合部门预算和三定方案,检查是否存在多报人员编制数或实有数,套取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拨款现象。
     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总体分析 
    审计事项:部门预算资金拨付业务审计程序中用款计划和支付业务审查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分析预算资金在结转、批复、拨付、结余等业务环节中的执行情况,检查部门预算批复、用款计划、资金拨付是否严格执行预算和财政制度,考察预算资金的拨付是否及时、足额,是否存在“不按项目实施进度申请支付资金”等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的现象。
     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分析 
    审计事项:部门预算资金拨付业务审计程序中用款计划和支付业务审查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分析07年改革后预算资金在结转、批复、拨付、结余等业务环节中的执行情况,检查部门预算批复、用款计划、资金拨付是否严格执行预算和财政制度,考察预算资金的拨付是否及时、足额。
     部门预算支出进度情况分析 
    审计事项:部门预算资金拨付业务审计程序中用款计划和支付业务审查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分析预算资金在拨付、结余等业务环节中的执行情况,检查部门预算批复、用款计划、资金拨付是否严格执行预算和财政制度,考察预算资金的拨付是否及时、足额,是否存在“不按项目实施进度申请支付资金”等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的现象。
     预算执行总体情况分析(多单位对比、表) 
    审计事项:部门预算资金拨付业务审计程序中用款计划和支付业务审查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分析预算资金在结转、批复、拨付、结余等业务环节中的执行情况,检查部门预算批复、用款计划、资金拨付是否严格执行预算和财政制度,考察预算资金的拨付是否及时、足额,是否存在“不按项目实施进度申请支付资金”等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的现象。
     预算执行总体情况分析(多单位总体、图) 
    审计事项:部门预算资金拨付业务审计程序中用款计划和支付业务审查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图形方式分析预算资金在结转、批复、拨付、结余等业务环节中的执行情况,检查部门预算批复、用款计划、资金拨付是否严格执行预算和财政制度,考察预算资金的拨付是否及时、足额,是否存在“不按项目实施进度申请支付资金”等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的现象。
     会计凭证完整性审查审计方法 
    通过凭证断号审查,检查采集数据的完整性。
     预算收入编制情况分析 
    审计事项:部门预算编制和批复审计程序中收入预算审查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对部门收入预算编制情况进行结构性、趋势性的分析,考察收入预算的编制是否存在异常变化的.情况。
    对比相关文件资料,检查是否存在“收入预算不完整,应纳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收入、经营收入等正常收入未纳入或未全部纳入预算”、“动用上年结余安排本年支出未纳入预算进行管理”等现象。
     预算支出编制情况分析 
    审计事项:部门预算编制和批复审计程序中支出预算审查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对支出预算编制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二上二下编制差异的分析,考察是否存在“预算编制不完整”、“基本支出预算不真实”、“项目支出预算不符合规定”等预算编制真实性、合法性的现象。
     财政拨款预算支出编制情况 
    审计事项:部门预算编制和批复审计程序中财政部款支出预算审查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对财政拨款的支出预算编制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二上二下编制差异的分析,考察是否存在“预算编制不完整”、“基本支出预算不真实”、“项目支出预算不符合规定”等预算编制真实性、合法性的现象。
     多单位对比预算收入编制情况 
    审计事项:部门预算编制和批复审计程序中收入预算审查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对某部委基层预算单位的收入预算编制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多年来收入预算的编制是否存在异常变化的情况。
    对比相关文件资料,检查是否存在“收入预算不完整,应纳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收入、经营收入等正常收入未纳入或未全部纳入预算”、“动用上年结余安排本年支出未纳入预算进行管理”等现象。
     多单位对比预算支出编制情况 
    审计事项:部门预算编制和批复审计程序中支出预算审查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对某部委下属单位的支出预算编制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多年来支出预算的编制是否存在异常变化的情况,对比相关文件资料,检查是否存在“预算编制不完整”、“基本支出预算不真实”、“项目支出预算不符合规定”等违反预算编制真实性、合法性的现象。
     项目预算编制不细化审计方法 
    审计目标:检查预算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编制、批复和执行中,是否存在预算编制不细化问题。
    审计功能:通过对预算部门的“二上”和“二下”预算、项目基本信息、本级项目收支情况的数据进行比对,根据项目预算不细化的疑点特征,检索出预算编制不细化的疑点,发现预算编制不细化问题。
    追加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方法检查申请追加预算的必要性、可行性,金额计算的适当性、准确性,收入核算的及时性、完整性,支出的真实性、合规性;通过对追加预算申请、批复、拨入、支出、管理等的检查,实现审计目标,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预算资金拨付情况结构与趋势分析 
    审计事项:部门预算资金拨付业务审计程序中支付业务审查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利用结构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分析预算资金的拨付进度和拨付金额,检查是否存在“不按项目实施进度申请支付资金”等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的现象。
     政府职能分类预算资金拨付情况分析 
    审计事项:部门预算资金拨付业务审计程序中支付业务审查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从功能分类的角度检查预算部门预算资金拨付情况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合法性、部门预算资金在多个业务环节中的变化情况,是否存在“违规拨付和支付财政资金”、“截留、挪用财政资金”、“滞留应当下拨的财政资金”等现象,并对多部门预算资金执行情况进行对比检查。
     项目预算收入支出情况分析 
    审计事项:部门预算资金拨付业务审计程序中支付业务审查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从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数据入手,检查预算项目收入支出的情况,分析是否存在“挪用项目资金,用于职工福利或其他日常开支”、“未经批准,自行调整项目支出预算”、“未经批准,将国家建设项目资金用于其他国家建设项目或非国家建设项目”、“对政府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搞超概算投资,包括未经批准擅自增加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扩大建设面积造成实际投资超出概算”等现象。
     预算资金收入支出情况分析 
    审计事项:部门预算资金拨付业务审计程序中支付业务审查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从会计科目的角度入手,跨年度分析预算资金的使用进度情况。
    检查是否存在“挪用项目资金,用于职工福利或其他日常开支”、“未经批准,自行调整项目支出预算”、“未经批准,将国家建设项目资金用于其他国家建设项目或非国家建设项目”、“对政府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搞超概算投资,包括未经批准擅自增加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扩大建设面积造成实际投资超出概算”等现象。
     零余额账户与基本账户之间转拨款的合规合法性审查审计方法 
    检查零余额财政用款额度是否存在违规向其他账户划拨资金的情况。
     无预算、超预算支出审查审计方法 
    审查无预算、超预算支出。
     财政拨款预算执行审查审计方法 
    检查财政拨款预算执行的适时性、基本支出用款计划是否按均衡原则。
     财政支付记账准确性审查审计方法 
    检查财政直接支付、授权支付的相关科目设置是否适当,支付记录是否准确。
     财政支付合规性审查审计方法 
    检查有无巨额、异常的支付情况。
    财政返还额度去向审查审计方法检查财政返还额度转入非“经费支出”、“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的情况。
    财政拨款基本支出预算编制情况
    审计事项:基本支出业务审计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使用结构分析法,多单位、多年度、多编报环节分析财政拨款基本支出的编制情况。
    检查是否存在“基本支出预算不真实”、“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擅自提高开支标准”、“未经批准随意调整基本支出预算”、“虚列支出,套取财政资金”等现象。
     人员经费预算编制情况分析 
    审计事项:基本支出业务审计程序中人员经费支出审计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使用结构分析法,多单位、多年度、多编报环节分析基本支出中人员经费的编制情况。
    检查是否存在“基本支出预算不真实”、“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擅自提高开支标准”、“未经批准随意调整基本支出预算”、“虚列支出,套取财政资金”等现象。
     日常公用经费预算编制情况分析 
    审计事项:基本支出业务审计程序中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审计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使用结构分析法,多单位、多年度、多编报环节分析基本支出中日常公用经费的编制情况。
    检查是否存在“基本支出预算不真实”、“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擅自提高开支标准”、“未经批准随意调整基本支出预算”、“虚列支出,套取财政资金”等现象。
     工资福利支出预算编制情况分析 
    审计事项:基本支出业务审计程序中人员经费支出审计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使用结构分析法,多单位、多年度、多编报环节分析基本支出中工资福利经费的编制情况。
    检查是否存在“基本支出预算不真实”、“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擅自提高开支标准”、“未经批准随意调整基本支出预算”、“虚列支出,套取财政资金”等现象。
     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预算编制情况分析 
    审计事项:基本支出业务审计程序中人员经费支出审计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使用结构分析法,多单位、多年度、多编报环节分析基本支出中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的编制情况。
    检查是否存在“基本支出预算不真实”、“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擅自提高开支标准”、“未经批准随意调整基本支出预算”、“虚列支出,套取财政资金”等现象。
     人均人员经费编制情况分析(实有人数) 
    审计事项:基本支出业务审计程序中人员经费支出审计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使用结构分析法,多单位、多年度、多编报环节分析基本支出中人均人员经费情况。
    检查是否存在“基本支出预算不真实”、“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擅自提高开支标准”、“未经批准随意调整基本支出预算”、“虚列支出,套取财政资金”等现象。
     人均工资福利支出预算编制情况分析(本级、实有人数) 
    审计事项:基本支出业务审计程序中人员经费支出审计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使用结构分析法,多单位、多年度、多编报环节分析基本支出中人均人员经费情况,检查是否存在“基本支出预算不真实”、“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擅自提高开支标准”、“未经批准随意调整基本支出预算”、“虚列支出,套取财政资金”等现象。
     人均补助经费支出预算编制情况分析(实有人数) 
    审计事项:基本支出业务审计程序中人员经费支出审计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使用结构分析法,多单位、多年度、多编报环节分析基本支出中人均补助经费支出情况,检查是否存在“基本支出预算不真实”、“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擅自提高开支标准”、“未经批准随意调整基本支出预算”、“虚列支出,套取财政资金”等现象。
     人均日常公用经费预算编制情况分析(编制人数) 
    审计事项:基本支出业务审计程序中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审计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使用结构分析法,多单位、多年度、多编报环节分析基本支出中人均日常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检查是否存在“基本支出预算不真实”、“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擅自提高开支标准”、“未经批准随意调整基本支出预算”、“虚列支出,套取财政资金”等现象。
     人均日常公用经费预算编制情况分析(本级、编制人数) 
    审计事项:基本支出业务审计程序中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审计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使用结构分析法,多单位、多年度、多编报环节分析各部委本级人均日常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检查是否存在“基本支出预算不真实”、“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擅自提高开支标准”、“未经批准随意调整基本支出预算”、“虚列支出,套取财政资金”等现象。
     未按规定标准发放施工现场津贴审计方法 
    审查超标准向基建办公室人员发放补贴问题。
     利用虚伪造的发票套取资金发放补助审计方法 
    审查利用虚伪造的发票套取资金发放补助等问题。
     违规发放津贴补贴审计方法 
    审查核实违规发放津贴补贴、领导违反规定在所属单位变相领取津补贴和违反规定兼职取酬等问题。
     项目支出预算编制情况分析 
    审计事项:项目支出审计程序中项目实施审计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使用结构与趋势分析法,多单位、多年度、多编报环节分析项目预算支出的编制情况。
    检查是否存在“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不合规”,“未按规定批复项目支出预算”,“未按规定执行项目支出预算”,“基建项目履行程序不规范”等违规情况。
     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中财政拨款情况分析 
    审计事项:项目支出审计程序中项目实施审计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使用结构与趋势分析法,多单位、多年度、多编报环节分析项目预算支出中财政拨款的编制情况。
    检查是否存在“财政拨款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不合规”,“未按规定批复财政拨款项目支出预算”,“未按规定执行财政拨款项目支出预算”,“基建项目履行程序不规范”等违规情况。
     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中财政资金占比分析 
    审计事项:项目支出审计程序中项目立项、报批、实施审计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使用对比分析法,多单位、多年度、多编报环节分析项目预算支出中财政拨款所占比例情况。
    检查是否存在“财政拨款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不合规”,“未按规定批复财政拨款项目支出预算”,“未按规定执行财政拨款项目支出预算”,“基建项目履行程序不规范”等违规情况。
    使用以前年度结余安排项目支出情况
    审计事项:项目支出审计程序中项目立项、报批、实施审计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使用结构与趋势分析法,多单位、多年度、多编报环节分析预算部门使用以前年度结余安排项目支出情况。
    检查是否存在“预算项目使用以前年度结余预算编制不合规”,“预算项目使用以前年度结余未按规定批复项目支出预算”,“预算项目使用以前年度结余未按规定执行项目支出预算”,“预算项目使用以前年度结余履行程序不规范”等违规情况。
     项目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分析 
    审计事项:项目支出审计程序中项目实施审计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使用结构与趋势分析法,分析预算项目的执行情况。
    检查是否存在“预算项目执行情况不合规”,“预算项目执行情况未按规定批复项目支出预算”,“预算项目执行情况未按规定执行项目支出预算”,“预算项目执行情况履行程序不规范”等违规情况。
     以前年度虚报完成项目挤占本年预算资金问题审计方法 
    检查以前年度虚报完成的项目挤占本年预算资金的情况。
     基本支出挤占项目支出问题审计方法 
    检查基本支出挤占项目支出问题。
     项目结余资金多年未安排使用问题审计方法 
    检查是否存在未按规定及时安排使用项目结余资金。
     虚列支出转移项目资金审查审计方法 
    检查有无通过往来账虚列项目支出,转移项目资金问题。
     免费宣传品制作使用情况绩效评价审计方法 
    审查部门使用财政资金制作并对外免费发送的宣传品是否存在积压、挪用等情况,是否影响宣传品作用的发挥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虚列支出审计方法 
    审计目标:通过部门及其所属单位审计,检查是否存在虚列支出,财政资金脱离预算管理的问题。
    审计功能:通过对部门本级项目批复和预算执行及其所属单位的检查,确定审计重点,实现审计目标,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资金来源、投入及大额资金支出审计方法 
    通过对资金的来源、投入及支出的审核查找出是否存在违反基建程序及投入是否正大,是否存在挪用资金等问题。
     预算内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预算编制情况分析 
    审计事项:非税收入收缴审计程序中项目审批、收入收缴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使用结构与趋势分析法,多单位、多年度、多编报环节分析预算内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的编制情况。
    对照财政部门每年向社会公布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检查收费标准、收费范围、收费性质、收费期限、收费票据的类型等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检查有无“将国家明令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继续收取”等违反部门预算内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合法性的行为。
     预算外资金收入预算编制情况分析 
    审计事项:非税收入收缴审计程序中项目审批、收入收缴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分析部门预算外资金收入预算中预算外资金收入合计、上年结转、本年预算的收入情况,结合有关部门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国家方针政策和财政政策,审查部门预算外资金收入的依据和标准,检查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收入是否按实际收到数填列,分析是否存在“收入预算不完整,应纳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收入等正常收入未纳入或未全部纳入预算”等影响部门预算外资金收入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合法性的现象。
     预算外资金支出预算编制情况分析 
    审计事项:非税收入收缴审计程序中项目审批、收入收缴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分析部门预算外资金支出预算中预算外资金支出合计、基本支出小计、基本支出占比、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项目支出、项目支出占比的情况,结合有关部门预算外资金支出的国家方针政策和财政政策,检查是否存在“使用本部门可以自主安排的政府性基金、预算外资金时,严格项目审批的自觉性不足”等影响部门预算外资金使用效益的现象。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算编制情况分析 
    审计事项:非税收入收缴审计程序中项目审批、收入收缴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分析部门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中基金收入合计、上年结转、本年预算等收入的情况,检查是否存在“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执收行为本身不合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资金管理不合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算编制不完整”等影响政府性基金使用效益的现象。
     证书工本费收费收入审计方法 
    审查证书工本费收费收入情况。
     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情况分析 
    审计事项:政府采购审计程序中预算编报、计划编制审查实质性测试。
    审计功能:分析部门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中的采购品目名称、采购数量、本年预算以及财政拨款占比等情况,结合有关部门政府采购预算的国家方针政策和财政政策,检查是否存在“采购预算、计划编报不合规”、“随意调整采购方式”、“采购资金大量结余,使用效益不高”等影响政府采购效益性的现象。
     行政事业性收费审查审计方法 
    检查暂存款、暂付款直接对冲的情况,查处隐瞒行政事业性收费或者擅自将行政事业性收费变更为本单位自有收费的问题(包括所有的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
    假设A为具有行政事业性收费职能的机关或事业单位,B为具有上交行政事业性收费义务的单位。
    (1)隐瞒行政事业性收费应作支出时,借:暂付款——B企业,贷:银行存款;收到行政事业性收费应作应缴款时,借:银行存款,贷:暂存款——B企业;对冲,借:暂存款——B企业,贷:暂付款——B企业。
    (2)擅自将行政事业性收费变更为本单位自有收费借款或者支出欠款时,借:银行存款(支出),贷:暂存款——B企业;收到行政事业性收费应作应缴款时,借:银行存款,贷:其他业务收入;将行政事业性收费直接归还借款或支出欠款时,借:暂付款——B企业,贷:银行存款;对冲,借:暂存款——B企业,贷:暂付款——B企业。
     经费支出与暂存、暂付款互转审查审计方法 
    检查经费支出与暂存款、暂付款互转的情况,重点查处如下两类问题:一是部门或单位当年预算有结余,为隐瞒结余,虚列支出转到暂存款挂账;二是部门或单位当年实际超预算支出,为不体现超预算支出,冲减支出放在暂付款挂账。
     会议费审计方法1 
    审查被审计单位会议费支出情况。
     会议费审计方法2 
    审计目标:检查部门会议费支出的真实性。
    审计功能:通过对会议费支出的金额、部门、时间和支出项目的检查,实现确定审计重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会议费审计方法3 
    审查被审计单位会议费挤占项目支出情况。
    出国费审查方法审查被审计单位出国费支出情况。

5. 如何加强预算执行审计

政府采购执行情况等事项严把审计质量关,坚持以依法审计、符合程序。对于重点、重大、重要的资金做到了跟踪审计,查深、提高质量、文明审计为主导,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章程,严格执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的拟定,首先搞好审前调查,使审计人员在具体实施审计工作中做到了心中有数。
加强财政整体资金的审计,突出重点。以财政部门预算执行为主线,重点审计转移支付资金、社会保障资金、国库集中支付

如何加强预算执行审计

6. 预算执行审计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体制,夯实预算执行审计的基础工作结合效益审计进一步细化部门预算执行中资金项目的使用情况,促进其强化效益观念,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突出各预算部门全部财政收支和财务状况的重点审计,注重围绕财政资金流向的延伸审计,及时查处和纠正各种违纪行为;建立预算执行审计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预算执行审计范围的深度,使预算执行审计结论建立在高质量的审计基础上,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加大对政府采购审计的力度。根据政府采购的特点和审计机关现实工作情况,有重点地开展对提出采购需求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对政府采购中心的审计。促进转移支付向规范化发展。加大对转移支付的审计力度,加强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审计,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财政资金转移到那,预算执行审计就审到那,注重转移支付审计的合理性和透明度,提高审计系统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能力;在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审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转移支付审计过程中数据和信息的真实准确性以及专项资金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规范转移支付资金达到预期使用效果的重要事项。(二)提高预算执行审计的独立性1.增加“上审下” 的预算执行审计力度。目前预算执行审计基木上是按照审计权限划分,实行的是对同级财政预算执行进行审计。针对审计机关目前现状,适当地在审计机构中增加垂直管理机构,扩大“上审下” 的审计面。“上审下” 的审计机构无论在人员、经费、机构都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审计受干扰少,审计质量较高,能较好地控制预算执行审计风险。2,以立法的形式保障预算执行审计经费。以云南省预算执行审计的情况看,预算执行审计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一体化的”审计模式。预算执行审计方案的统一和审计人员在全省范围内统筹调度,同时也获得了预算执行审计的专项经费,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预算执行审计经费足额到位和预算执行审计经费相对独立。但从发展的眼光看,预算执行审计经费的独立只有以立法的方式保障,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预算执行审计的客观、公正。必须改变现有的经费来源方式,可以考虑实行中央财政预算单列垂直管理的经费保障体制。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机关的审计经费统-N人中央财政预算,并单独列报。取消预算执行审计经费与预算执行审计收缴款挂钩的预算管理模式,由全国人大内设的审计委员会,对全国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机关的经费预算进行审核与管理。3.实行预算执行审计人员岗位定期轮换制,提高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现在预算执行审计人员岗位没有实行定期轮换制,有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在一个工作岗位上一千多年甚至十多年,难免与被审计单位某些人员的关系密切起来,很可能会影响其独立性,而导致审计风险。因此,我国应该借鉴外国的相关经验,实行预算执行审计人员岗位定期轮换制。对预算执行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的签发人和审计组组长要明确轮换期限,最好每3—5年上述人员任职岗位轮换一次,以提高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以降低预算执行审计风险。(三)建立健全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开的制度保障根据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要求,对现行的《预算法》等进行修改和补充,以更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以法律的形式强化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开的制度规定,明确预算执行审计风险实现时相关责任的确认和处理,把预算执行审计风险控制作为核心内容,保证预算执行审计工作质量。1.建立预算执行审计项目公开和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开的制度。首先,通过有关网络、媒体将下一年的预算执行审计项目公示,审计机关在收集整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邀请关于部分单位座谈,进一步征求对预算执行审计计划和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建议。然后,根据项目的重要性和受关注的程度,有选择地将其纳入年度预算执行审计项目计划,并召开全省预算执行审计计划工作会议进行讨论和确定,下年初这些民选预算执行审计项目将与其他预算执行审计项目一起在年度预算执行审计项目计划中正式对外公告;第二,对于其他受关注程度较高的项目,将列入审计机关的预算执行审计项目库或滚动项目计划,逐年安排进行预算执行审计。第三,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开后,审计机关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收集社会公众对公告的反映,了解民意,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及时处理信息反馈结果,努力改进工作方法,树立创新意识,积极推行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开制度,使之日臻完善。2.建立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开的风险防范机制。第一,建立预算执行审计公开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开质量标准及审计结果公开质量检查、考评制度等。第二,建立预算执行审计公开风险预警机制及补救机制,对预算执行审计公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预算执行审计公开的风险。第三,明确各级机关预算执行审计人员在相应环节上的质量责任,实行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开责任追究制度。(四)健全和完善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健全和完善的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防范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保障。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从以下方面着手:1.预算执行审计工作计划控制。预算审计工作计划控制是审计机关根据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组成和规模、专业背景和水平等情况合理确定当年度预算执行审计项目的难度、数量,合理配置预算执行审计人员和时间。预算执行审计计划控制,应当先建立预算执行审计对象和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动态数据库,在充分考虑预算执行审计人员休假、培训和轮岗等多种因素下对当年度的预算执行审计项目做好详细的人员和时间安排。通过科学的预算执行审计计划安排,量力而行,合理确定预算执行审计的覆盖面,有效地防范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产生。2.预算执行审计对象风险控制。建立预算执行审计对象风险数据库,对预算执行审计对象的风险进行控制。预算执行审计对象风险控制的具体办法:第一, 审计机关应当对所有管辖范围内的预算执行审计对象进行分析,根据已掌握材料初步确定其风险状态;其次,在年度预算执行计划确定后,再一次审核初步风险的合理性,根据风险状态确定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组成;第三,在小组审计准备阶段根据调查情况对预算执行审计风险进行调整或确认;最后,在小组审计终结阶段应当重新对预算执行审计风险做出最后一次评估,以确认本次预算执行审计之初风险确定的合理性,将最后评估结论更新预算执行审计对象数据库的风险评价数据,对预算执行审计对象的风险进行动态反映。通过这种做法以有限防止风险评估失误而导致出具不恰当的预算执行审计结论,从而引发预算执行审计风险。3.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检查复核控制。审计机关应成立专门机构负责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检查和复核,检查复核工作应当由独立于预算执行审计组,并且由具有专业胜任能力且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该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对预算执行审计中的重大问题、重大审计调整事项、预算执行审计意见及处理决定等进行最后复核。复核人员应该编制关于检查复核情况及其结果的书面报告。在检查复核过程中,复核人员应当与被复核部门对复核结果进行详细讨论。同时审计机关应当建立相关机制和程序,来解决复核人员与被复核部门之间的争议。4.预算执行审计责任追究控制。审计机关应当成立预算执行审计责任追究机构并建立相应的制度,明确违反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控制的具体行为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和责任处理方式。通过责任追究将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个人目标和审计机关的组织目标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五)改进预算执行审计方法和手段以控制预算执行审计风险先进的预算执行审计技术与方法是保证审计质量的根本措施。根据预算执行审计目标和审计对象,以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作为基础,用风险控制意识贯穿整个预算执行审计过程,在预算执行审计中采用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将这些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达到最终的预算执行审计目的,以降低预算执行审计风险。

7. 如何进行预算执行审计?

一、突出分析重点。突出分析重点,即抓住预算执行中的重点问题、主要矛盾进行综合分析。重点越突出,分析越容易出成果。预算执行审计涉及的情况相当多,综合分析中如果面面俱到,什么情况都分析,重要问题往往被一般情况所掩盖,耗事费力,难出成效。突出分析重点,注意抓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综合分析。如有预算资金分配权的行政主管部门、有罚没收费权的行政执法部门、接受财政补贴数额较大的公益事业单位等等,都应列为分析重点。
二是注意抓重点问题的分析。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分析,从中发现“数额大、范围大、危害大、影响大”的问题。如预算执行中的严重弄虚作假、违纪违规问题,预算内外资金的管理不善问题,宏观财力增长趋缓问题,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挖掘问题等等,都比较重要。从今年的审计情况来看,要重点突出对资金量大、有预算资金分配权和下属单位多的部门审计情况的综合分析,促进规范财政 财务管理 ,强化对政府部门权利运行的约束和监督。围绕这些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党政领导的关注度高,产生的效果往往比较大。
三、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不仅是预算执行审计的本质要求,也是开展综合分析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离开了实事求是,综合分析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坚持实事求是,是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客观公正,成绩不夸大,问题不缩小,在全面搞清事实的基础上,深入解剖,分清责任。坚持这一原则,要注意防止结论在先,分析在后的主观做法。
四是把握事物的本质。预算执行审计中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些现象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甚至将事物的本质掩盖起来。许多初始状态的情况,有时还混杂着一些不真实的东西。比如预算收支平衡,通过对审计情况的综合分析,我们会发现存在一些应收未收、应减支而未减支、应投入而未投入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实事求是的分析原则,通过对大量的表象情况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提炼,就会较准确地揭示出预算收支中这种人为平衡的本质问题。
另外,要注意要把握好“三个有利于”原则。在新旧体制的交替过程中,由于立法工作跟不上,往往会遇到一些无法可依的问题。即便是有法可依,又会因法规的过时或不完善而难于适用。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分析要有逻辑性。逻辑性是指综合分析过程中要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做到观点正确,问题清晰,判断恰当,推理有据,论证有说服力。缺乏逻辑性,分析问题时,分析者往往感到面临一团乱麻,无从下手,最终难以写出好的分析文章。因此,讲究和把握分析逻辑十分必要。分析要具备逻辑性,就必须掌握并能运用好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 基本知识 ,特别是要遵守好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即,遵守同一律,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分析,做到概念清楚,观点正确,前后同一;遵守不矛盾律,写作分析文章时,思维要保持前后一贯,避免自相矛盾:遵守排中律,排除错误的判断,保留正确的结论,防止出现同时否定矛盾双方的思维错误;遵守充足理由律,在分析论证问题时,要有充足的理由。

如何进行预算执行审计?

8. 浅议如何做好预算执行审计

预算执行审计是国家对财政资金有效监督所采取的方法。作为审计机关,在预算执行审计任务愈来愈繁重的同时,只有把预算执行审计做好了,自身的职责才能真正到位,审计的法律地位也就从根本上得到了提高。所以,审计机关必须加强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监督,保证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益,保证国家大政方针的实施和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怎样才能把预算执行审计做好,有以下几种方法入手:
一、要坚持全面审计
,摸清家底的同时突出重点。
全面审计,就是凡是使用国家财政拨款的部门,都必须接受审计监督。摸清家底,就是要全面掌握部门的财政财务状况、资金收支渠道以及与财政财务相关的业务活动的情况。全面审计,摸清家底,是搞好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基础。而突出审计重点,是预算执行审计常用的工作方法。
1.做好审前调查,摸清被审计单位情况。一方面可以发放调查表,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照调查事项如实填报情况,并提供有关文件资料。另一方面,采取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进行调查。这样,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开展审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根据部门的特点,摸清被审计单位的情况。由于各个单位的具体情况不同,特点不同,摸清家底的方法也不同。在审计中,我们针对被审计单位的不同特点,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3.在全面审计的前提下,要突出审计重点 。首先要保证一定的审计监督面。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对一级预算单位和重点二级预算单位应坚持每年审计一至两次。对其他在京二、三级预算单位,可按风险程度排序,每年审计一次或二、三年轮审一次。组织实施审计过程中,要以预算法、会计法、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批准的年度预算及财政部批复的部门预算和专项预算、法定预算分配程序、行政事业单位财会制度及相关财经法规等为依据,选准重点资金和重点内容。
二、预算执行审计采取的审计方法在全面审计、摸清家底、突出重点审计的同时,还必须采用有效的审计方法,才能搞清楚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情况。
1.从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入手,了解被审计单位各项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真正得到了贯彻执行。如会计、出纳是否分开,决策者与执行者是否分离,款项的拨付是否有严格的审批制度,经费的收支是否全部纳入了单位的预算管理等等。通过对内控制度的调查,从而确定被审计单位容易出现问题和舞弊的环节。这样做有利于突出审计重点,减少盲目性。
2.以预算执行为主线,追查资金去向。在预算执行审计中,要始终抓住“预算执行”这条主线。抓住被审计单位本级预算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沿着资金运动轨迹,一查到底,直到搞清楚资金的最终去向为止。特别是要重视对时间较长的往来款项和异常业务往来的资金流向的审查,从中可以发现大案要案线索。
3.从账户入手,查找线索。在摸清被审计单位银行开户情况后,可以对银行存款对账单上大额资金的进出情况进行核对,并逐步扩大到每笔收支业务,从中发现疑点,查实转移、挪用资金等违纪违法问题。
4.抓住重点资金,对主要问题查深查透。在掌握被审计单位资金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单位的不同特点,确定各项资金在预算执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确定审计的重点资金,并将其查深查透,彻底摸清资金的全面情况。对在审计中发现的一级预算单位将资金转移到二级单位滞留、挪用的问题,还要选择重点资金,到二级单位延伸调查,通过上 下结合,查清查透问题。
  三、有效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在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同时,还要积极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在审计中,不但要指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而且要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改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最终提高经济效益。
  首先,加强对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决定和采纳审计意见情况的监督检查。一般讲,可以结合年中预算执行审计,加大对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决定、采纳审计意见情况的督促检查,保证被审计单位积极落实审计决定和意见。
其次,以规范预算管理为目标,加强被审计单位的制度建设和落实。通过审计,不但指出被审计单位内控中的薄弱环节,而且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促进其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从而规范财政财务管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