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杀名士崔琰呢?

2024-04-28 13:17

1. 曹操为何杀名士崔琰呢?

崔琰自幼学习剑术,满腹经纶。崔琰起初追随袁绍,但后来因反对袁绍而被关进监狱。曹操杀了袁绍,然后把崔琰从监狱里救出来。后来,他留在曹操身边,向曹操推荐司马懿、崔林、孙立、陆羽和其他许多有才能的人。这些人才后来成为曹操阵营的骨干力量。曹操得到邺城后,宴请了大批宾客,在宴会上夸下海口。"我刚才查了下冀州的户籍,足有30万之多,这大大加强了我们的财力和人力。" 曹操话音刚落,刚刚出狱的崔琰从宴会上走出来,对曹操说:"曹大人代表朝廷来夺回冀州,不是先安抚百姓,而是看看自己的收获。这就是百姓对明公的希望吗?". 崔琰的话让所有的人脸色发白。

曹操立即收回笑脸,站起来向崔琰行礼,说:"崔先生教我。" 虽然当时曹操对崔琰毕恭毕敬,但他心里还是对崔琰怀恨在心。213年,曹操对李儒很担心。他向一些大臣发出密信,征求他们的意见。其中也包括崔琰。崔琰的侄女嫁给了曹操的儿子曹植。崔琰和曹操实际上是姻亲。虽然知道曹操更喜欢曹植,但崔琰还是公开支持曹丕继位,以显示自己的无私,表明曹丕是长子,是孝子。

这等于是把曹操秘密建议这件事给公开了。也有一种逼宫的意味。虽然曹操表面上很欣赏他的行为,但却恨透了他的胆量。曹操当魏王时,杨勋写了一份表,赞扬曹操的功德。杨勋是崔琰的学生。他给杨勋写了一封信,说:"不要把你的话。时常会有变化。我已经看了你的文章。这很好。一段时间后,人们对你的看法会改变。其实应该是鼓励杨勋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但是,有人说,崔琰是反对曹操独立为王的。这是对曹操的诅咒,他迟早会倒台。曹操很生气。因此,崔琰被降为劳改犯。另一个线人告诉曹操,崔琰在狱中继续频繁地与客人互访,整个房子里都是人。他接待客人时,胡须卷曲,眼睛瞪得大大的,似乎对惩罚不以为然。曹操一怒之下杀死了崔琰。

曹操为何杀名士崔琰呢?

2. 名士崔琰被曹操所杀,是不是因为做错了什么事情?

其二,讨论是为了如何服务于现实,即,只有扎根于历史,才能得知现实处在什么阶段,从而看到未来的方向,所以历史、现实和未来是不可分割的。
其三,所谓的质疑或反驳,是另一种学习方式,起码是提供一种新思路,用于服务读者,不存在任何其他附加,就更不要说这是“不敬或炒作”等了。


开篇名义完毕进入正题!首先要谈的不是崔琰,而是北方的清河崔氏!对“清河崔氏”这四个字,恐怕许多读者都了解,是历史上的一大士族,连李世民面对这个家族时,都不得不耍了一次花招。
公元632年,李世民命高士廉,重新修订一本书叫《氏族志》,李世民认为当时的士族们存在着固化倾向,不利于阶层流通,因为士族间婚配内部就搞定了。但高士廉修订后的结果,却让李世民愤怒异常,因为排在第一的还是清河崔氏,李世民怒道:“世代衰微,全无冠盖……不解人间,何为重之?”


高士廉连忙第二次修订,这一次陇西李氏排在了第一,这本《氏族志》这才过关!从结果看,李世民显然有私心耍了个花招,但谁又能否认,这不是一种进步呢?
须知历史的大进步,从来都伴随着小私心。


那么为何先谈清河崔氏?因为崔琰堪称清河崔氏的开山人。在东汉建立后,崔氏曾南迁,但崔琰的父亲崔密却留在了北方,而崔琰便是他的次子。所以清河崔氏大体上是起于崔琰,盛于南北朝时期(崔浩),在唐初遭打压,至唐末(黄巢)衰落。
所以公允来言,是曹操造就了清河崔氏!那是在曹操攻破袁绍势力的大本营邺城后,曹操兴奋不已,除了儿子曹丕娶了袁绍的儿媳甄氏(魏明帝曹叡的母亲)外,曹操就开始搜罗冀州人才,崔琰便是在这时被曹操看中的。


崔琰最初的身份是名士,师从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不过崔琰却并非只有文人身份,袁绍统领冀州时,就曾召来了崔琰,还任命他为“骑都尉”(曹操出道从军时,也是这个官职)这个武职。
但崔琰的特长显然还是谋略,比如劝袁绍加强军纪,还有不要跟曹操决战,因为这就等于跟汉室决裂了,可袁绍不听!如今曹操为了消化冀州,兼任了冀州牧,自然崔琰这样的名士,曹操是不会放过的。


曹操可比袁绍大方,一出手就给了崔琰一个“别驾从事”,让崔琰就成了曹操身边的人。而崔琰一出手,也让曹操欣喜万分,把冀州的户籍,土地,粮产等资料都替曹操给整理好了,使得曹操看完后,大呼一声:
可得三十万众
!


曹操立刻给崔琰道歉:是我错了,你说的对!由此曹操对崔琰是敬重异常,还让曹植娶了崔琰哥哥的女儿。在曹操出任丞相后,崔琰担任东曹之职,即负责选拔官员等,直至曹操当魏王后,崔琰被任命为尚书。
看看崔琰这一系列的升迁和影响力,可以说若没曹操的重用和信任,崔琰能否带起清河崔氏,实在难说。因为除了崔琰为曹操效力外,他还有一位堂弟叫崔林,后来位列魏国的三公高位。但最初崔林却不被看好,崔琰却说:就我这位兄弟会大器晚成的!所以崔林最终的大器晚成了,但谁又能否认,没有先期崔琰的助力呢?


那么崔琰为何被曹操杀掉?其中《三国志》中有一句叫:
甚有威重,朝士瞻望,太祖亦敬惮焉!
即,崔琰人品好,有威严等,引得曹操又敬重又害怕,所以找了个错,冤杀掉崔琰。那么崔琰有司马懿可怕吗?曹操对司马懿的防范更严,更忌惮,可为啥司马懿活了下来?
恐怕也正是因如此,易中天先生谈三国时,曾说:
崔琰是三国时最为德高望重的名士,正派儒雅,又有远见卓识,仪表堂堂,凛然于朝,曹操也被他的一身正气所慑服。崔琰之死,是当时最大的冤案。崔琰用死证明自己是君子。曹操用崔琰的死,证明自己是奸雄。


其一,崔琰是君子,有才华,这没错。曹操也正看中了这点才给予重用。也就是说,是曹操使得崔琰拥有了展现自己君子之风和施展才华的舞台,这点也没错吧?那么曹操却又因此杀崔琰,这是不是自行矛盾?因为崔琰对曹操构成的威胁,远不如司马懿。

3. 曹操杀崔琰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山东临清)人。“少朴讷”,也就是不善言辞。但是自从在23岁被乡里推举为里正以后,才开始勤奋好学,转研文化典籍。后来还投入汉末大儒郑玄门下学习。不过一年以后因战乱“周旋青、徐、兖、豫之郊,东下寿春,南望江、湖。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这时的他,俨然就是一种流行色:隐士。这种群体在后汉末年特别普遍,具有明显的“名士”风范。应该说这几年的经历对崔琰性格的培养、名声的造就,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后汉书??郑玄传》说:“其门人山阳郗虑至御史大夫.东莱王基、清河崔琰著名于世。”
不久袁绍就因为崔琰在这几年间培养出来的名气,“闻而辟之”,这个时间大概是在公元199—200年间。而加入袁绍阵营后,崔琰就提出了一个建议:
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憯怛之爱,追文王之仁⑴。
这个建议,被袁绍采纳,袁绍还提升崔琰做了骑都尉。后来在袁绍准备发动官渡之战前,崔琰又提出了一个建议:
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
虽然袁绍没有听从崔琰的意见,但是也没有象对待田丰一样把崔琰投入监牢。
如何理解崔琰在袁绍阵营的心态呢?我们从后来崔琰写给曹丕的信中可以看的出来:
袁族富强,公子宽放,盘游滋侈,义声不闻,哲人君子,俄有色斯之志,熊罴壮士,堕于吞噬之用,固所以拥徒百万,跨有河朔,无所容足也。
这段文字既是崔琰对袁绍失败的一个总结,也是后来袁绍死后,崔琰宁愿“称疾固辞”而“获罪”也不愿意去帮助袁绍的两个儿子的根本原因。从此也能理解出象崔琰这样的“名士”为什么会去辅佐曹操这个“赘阉遗丑”的原因了。
相对比较后来崔琰对曹操说的第一句话的激烈言语来看,崔琰说话还是比较有分寸的。但是在被曹操任命为别驾从事后,言语风格却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
曹操在得到冀州后,当着很多宾客的面对崔琰说了这样一番话:
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
这话的意思很简单,也没有多少特殊的含义,但是崔琰的回答不但使得曹操“改容谢之”,而且把在场的宾客吓的“皆伏失色”:
今天下分崩,九州岛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
这话被后来的元人胡三省注意到了。胡三省还特别提到:
此(曹)操之所以重崔琰,而亦不能不害崔琰也⑵。
按照胡三省的说法,从这一刻开始,曹操就开始同崔琰心生芥蒂,为以后的崔琰被杀埋下了伏笔。

曹操杀崔琰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4. 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崔琰?

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崔琰?曹操不是个滥杀无辜的人,却杀了自己手下的重臣崔琰,这是为什么呢?
崔琰在《三国演义》中戏份不重,所以很多人不是很清楚这个人。但是,《世说新语》中有个很著名的故事。故事是说,匈奴人派使者来见曹操,曹操觉得自己的相貌不够英俊,就找了身边一个人来冒充自己,自己捉刀而立,站在旁边。事后,问使者,立觉得曹操咋样?使者说一般般吧,倒是旁边的捉刀人是个英雄气质。

这个故事反映了几个问题:第一,曹操的确相貌不咋样,对自己相貌不满意。第二,英雄气质与相貌无关,那是从骨子你散发出来的。第三,崔琰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第四,曹操很器重崔琰,相信他的能力。



那么,崔琰到底是个什么人呢?
东汉是个很讲究出身的时代,名门望族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袁绍之所以能一统北方,原因就是袁家“四世三公”积累下的巨大影响力。
崔琰,是河北三大望族之一“清河崔氏”的代表人物,是世族的代表。曹操在打败袁绍后,需要北方的安定,自然就收留了重要人物崔琰在身边,并让崔琰当了“组织部长”以安定民心。崔琰是品质高洁的人,对曹操的委任是尽职尽责,他和毛玠一起,为曹操搜罗了不少的天下人才,也是为曹魏集团做出过卓越贡献的。
崔琰的死,表面上看,是因为崔琰训斥自己学生杨训的信惹的祸。其实不然,最根本的原因是:崔琰是曹氏称帝之路上的绊脚石。



崔琰是个正统的儒家,儒家最讲究的就是正统,最在乎的就是皇权的正统。这也是刘备为什么始终要称自己为:皇叔,就是表明自己的血缘正统,获得广大认可和支持。
如果说曹操没有称帝的野心,打死我也不信。没这个野心,他曹操就不是曹操了。
曹操利用汉献帝这个旗帜,让自己的军队变成了国家军队,让自己的征讨四方,变成了正义的统一和平叛。然而,但天下三分,大局已定的已定,英雄暮年,曹操的心态是起变化的。尽管曹操称帝的困难和阻力很大,但他必须为后人铺路。

曹操为了打击朝廷和军队里的反曹势力,甚至是反曹思想,成立了一个特殊机构“校事尉”,可以理解从事纪检监察工作。
崔琰一帮老臣,当然清楚曹操是咋想的。荀彧的死,就证明了这一点。迫于崔琰的影响力,职位,功劳,一代河北名士,多年的曹魏集团组织部长,那是树大根深,曹操不能轻易地去动他,不动他吧,又是登帝路上的巨大障碍。



崔琰、毛玠等人是明智的,他们只想维持现状,不想跟曹操对着干。但是,总有“坑爹一族”,崔琰的学生杨训就是个坑爹族,他坑的不是爹,是恩师。杨训年轻气盛,不知天高地厚,给曹操写信表忠心,很肉麻,被曹操鄙视了。恩师崔琰就写信训斥杨训,但是信落到了校事尉的手里,“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这句话成了罪状,时代啊时代啊,总是会改变的啊。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于是,校事尉强行给崔琰安了罪名,杀!
这个黑锅,校事尉背了,曹操背了。真正受益的是曹丕。
曹操一下扳倒了崔琰、毛玠等一帮子势力,为曹丕登帝,扫清了障碍。

5. 曹操为什么杀死崔琰?

曹操手下最厉害,也是贡献最大的军师荀彧之死,让人觉得曹操确实挺阴险的。不过也有很多人觉得曹操杀荀彧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荀彧毕竟想阻止曹操以及他的子孙篡汉,这个对曹操来说是无法妥协的,他辛辛苦苦奋斗了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所以不管怎么说荀彧都是必须死的。不过对于曹操手下的另一个谋臣崔琰的死,这个曹操真的无法洗白了,就算是挺操派,也只能用冤案来评论了。

所以千万年来崔琰之死,一直都是曹操屠戮名士的一大罪状。在陈寿等史学家的笔下,曹操就是一个爱猜忌、疑心重的人。除去荀彧不说,他在杀崔琰之前,就曾经干掉过汉末大儒孔融,帮助过自己消灭袁绍的许攸,还有辅佐自己平定马超的娄圭。陈寿在评价此三人之死时说“皆以恃旧不虔见诛”,意思是都和曹操有旧交情,但是都对曹操做了一些不够恭敬的事,结果都被杀了。不过崔琰跟他们还不一样,他也没有对曹操不恭敬,所以在几位大才子中,崔琰被杀是最让人感到冤枉,感到痛心的。
崔琰被杀还得从他的岗位说起。建安十三年,曹操恢复了丞相制度。在下面设立了东曹和西曹两个办事机构,他任命崔琰为东曹掾。这个官职虽然不是特别大,但却掌握着朝廷官员的考评和举荐,相当于我们现在组织部的领导,负责官员推荐和升迁,所以是个非常吃香的岗位。

不过崔琰为人正直清廉,他在这个岗位上做得非常出色,为曹操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他还杜绝拉关系、走后门等潜规则,所以深得曹操信任和敬重。
造成崔琰之死的直接原因是跟曹操称王有关的。当时,有一位叫做杨训的官员,为了表忠心,他上了一道表章称赞曹操的功劳,马屁拍得非常肉麻。曹操当然看了很高兴,但是在别人看来却是一身鸡皮疙瘩。于是很多人在私下议论纷纷,说杨训太不要脸了,顺带也把曾经举荐过杨训的崔琰一起批评了。
于是崔琰写了一封公开信,为杨训辩解,崔琰的原意是讽刺批评者只会谴责呵斥,而不按常理解释,不料有人却报告说崔琰这封信是“傲世怨谤”。曹操听后勃然大怒,将崔琰罚为徒隶,并派人看管。这个徒隶的罪是什么呢?就是把人的胡子和头发全部剃了,可能有人觉得这不是很好的事吗?免费理发多好呀,却不知道这对于古人来就却是一个很大的耻辱。

崔琰无罪被罚,他心里非常不满,因此毫不屈服,更不知道低调,竟然呆在家里天天会客,门庭若市,这就好比是形成了一个小团体,而且还是以崔琰为首的小团体。崔琰是这个小团体的中心,犯了错误还不认罪,这还了得,于是曹操下令赐崔琰自尽,一代名士就此殒命。

曹操为什么杀死崔琰?

6. 曹操为什么杀崔琰?

崔琰,字季硅,清河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清河崔氏,相貌俊美,尤其生有一把美须,曾假扮曹操接待过匈奴使者,留下了床头操刀的典故。原袁绍部下,曹操平定河北后,立即将他从大狱里放出来,委以重任,上来就是冀州别驾(州牧副手),屡迁至东曹掾,与毛阶一同掌管人事,是曹操的两大HR之一。曹操称魏王后,升至中尉,掌管邺城军事,同年,因为给杨训写信,信中有“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被曹操认为有不逊之意,坐罪下狱,为所赐死。
杨训是崔琰提拔的,推荐理由是这个人虽然才干一般,但胜在道德清贞,没想到的是,这个清贞之人,在曹操即魏王时,写了一封贺表大拍马屁,有人就嘲笑杨训附炎趋势,伪君子真小人,崔琰举荐失当,有目无珠。崔琰很不服气,要过来杨训的文章一看,写了封信给杨训,同时也解释给其他人看。
整句话是“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意思是“我看过贺表了,你干的不错。时间啊时间,随着时光流逝,万物也会发生变化。”

却不想这几句话惹到了曹操,曹操说道:“耳这个词,历来都不是好词,比如生个女儿就用生女耳。会当有变时更是出言不逊,崔琰你这什么意思?”
于是下令罚崔琰为徒隶,就是剃掉头发,戴上铁圈做苦役。派人去看崔琰,回报说崔琰虽然受刑,却仍旧与宾客来往,门庭若市,接待宾客时胡须卷曲,双目直视,好像有所怨忿。曹操闻言大怒,立即将他投入监狱。
魏略说曹操有心杀他,一时找不到理由,便派人去暗示崔琰,并说三天后回报,崔琰不解其意,三天后曹操只得明示,“你真要逼我用刀子来解决?”崔琰才明白曹操的意思,遂上吊自杀,临死前说道:“我是真没想到魏公竟然恨我到这个地步。”
崔琰死后,为他喊冤的人不计其数,也都觉得崔琰死的莫名其妙,曹操居然用上了“腹诽心谤”的借口,基本跟莫须有一个路数。

千百年来,为了解开曹操杀人之谜,众说纷纭,主要意见有三种,但都根本经不起推敲。
第一,打击报复说。当年曹操取得冀州时,志满意得,说刚看册簿,冀州竟然有三十万户人口,老子发财了。
崔琰立刻回答:“现今天下分崩,冀州连年征战,白骨露野,王师到了不先施仁政,救生灵于涂炭,却先去计较人口甲士,这岂是鄙州百姓所期望的?”
崔琰一言既出,满座皆惊,人人脸上变色,以为他肯定要倒霉了。但曹操却幡然醒悟,急忙道谢,说幸亏先生教导,差点又做错了事。
这桩公案曹操当时没发作,一直隐忍不发,这时拿出来两罪并做一罪,所以杀了崔琰。连陈寿也说曹操性忌,容不下人,并拿杀孔融、杨修、娄圭等人举例,这个也是目前最主流的看法。

但这个理由根本站不住脚,曹操岂是因忿杀人之人?堂堂魏武帝,连这点心胸都没有?老曹杀人从来都只从利益出发的好不好。
杨修、孔融、娄圭这几个人,虽然都或多或少触怒过曹操,但杀他们都出于明显政治目的。杀杨修是警告不要参与世子之争,杀孔融是因为孔融阻挠了他建魏国计划,而杀娄圭则是因他有不臣之心。
比如说骂老曹骂的狠的,没有超过程昱的,当年曹操差点依附袁绍,程昱为了点醒他,骂的老曹狗血淋头,说他没有志气,还不如田横一壮士。崔琰规劝他应当以人民为重,这是再正确不过的意见,自古忠言逆耳,老曹还不至于糊涂到连好坏都分不清,如果说老曹连这种事都不能容忍,他还怎么成就霸业?事实上老曹当场就醒悟并向崔琰道谢。

第二,打击曹植说。魏晋世语记载,曹植老婆崔氏,是崔琰大哥的女儿,曹操治家朴素,有一次看到崔氏衣着华丽,大怒,于是赐死。杀了崔氏,转头就过来收拾崔琰,目的都是为了警告曹植,你给我规矩点,不要动太多心思。
可事实上,崔氏和崔琰,都死于216年,当时老曹还没定下继承人,甚至相当看好曹植,为此一度犹豫不决。曹植令他失望之始,是217年酒后擅闯司马门,老曹这才下定决心立曹丕为世子,这会崔琰尸体都臭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曹操之前问过崔琰意见,问他曹丕曹植谁更优秀,结果崔琰选择曹丕,令曹操大为惊讶,感慨崔琰高风亮节,不以个人利益为取舍。崔琰并不是搪塞曹操,早在南征赤壁时,崔琰留守邺城辅佐曹丕,就多次规劝过曹丕,要他以太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崔琰从来都是坚定的拥曹丕派,所以杀崔琰打击曹植,根本不值一谈。

第三,打击士族说。魏晋以来至唐,是门阀士族的活跃期,世家大族的地位,甚至凌驾于皇室之上,比如太原王氏有不王之王一说,而唐文宗更有被郑氏拒婚的郁闷。
李世民曾定下过世家大族的基调,列“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七家为第一品,所以有五姓七望之说,而崔琰,正是出身于清河崔氏。
三国处于权力交割期,新势力崛起,肯定要打击旧势力,经常闹的势如水火,比如孙策征江东时,一度对当地大族陆家下过狠手,搞的孙权后期没少和稀泥,又是通婚,又是高官厚禄。而陆逊功高于世,孙权对他却始终心有芥蒂,也是因为两家有杀父之仇,难以放心。
曹操为了打击北方士族,所以杀崔琰,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真相是也经不起推敲,因为清河崔氏的崛起,正是由崔琰开始,换句话说,清河崔氏被称为世家,那是崔琰以后,搁崔琰这会,他们家才刚冒头。

另外,清河崔氏崛起的关键人物,不是崔琰,而是他的堂弟崔林。崔林后来位居三公,开创三公兼封侯之先河,功名显赫,远非崔琰能比。崔林也在曹魏做官,官职还不低,当时任御史中丞,而且是个不太安分的主,经常得罪上司,如果想拿崔氏开刀,找崔林的麻烦远比崔琰容易,为何只杀崔琰而放过崔林?这根本说不通。
那老曹到底为什么杀崔琰呢,其实很简单,陈寿已经把所有经过都写出来了,只差一句总结,结果把后世搞的一头雾水,众说纷纭,总结了无数条理由,但少有人理解陈寿的真正含义。
想解释曹操的杀人理由,必须提到一个人,毛玠。毛玠跟崔琰长期共事,对他非常了解,也对他的人品非常佩服,崔琰死后,毛玠心中不满,发了几句牢骚,于是也被抓进了监狱。幸亏有恒阶等人营救,毛玠逃过一劫,但却被一撸到底,罢免了所有职务,郁郁而终。

从这件事能看出来,老曹简直对崔琰咬牙切齿,杀了他还余怒未消,谁敢觉得崔琰冤枉,立马会被牵连,哪怕是心腹重臣。俗话说天底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崔琰是个谦谦君子,陈寿评价他说品格在魏国最优,曹操也承认崔琰有伯夷之风,这么一个老好人,究竟哪里得罪了曹操,以至于被老曹恨之入骨。
我们回过头来看,杀崔琰那年,魏国发生了什么事,最大的事当然是曹操称魏王了,而崔琰之死,归根结底也是因此而起。杨训恭贺曹操称王,写了篇文章拍马屁,立马被人攻击,说他稀世浮伪,顺便牵扯到了崔琰。完全不是你说的那个样子啊,什么贞洁清高,根本就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
从这点看,当时魏国的士大夫,大多不赞成曹操称王,写贺表并不是潮流,写了还会被人耻笑。
崔琰很不服气,于是要来杨训的文章看,看完后也没话可说,于是写信说:“你干的不错,时乎时乎,到将来事情还会有所变化。”这个事情指的是什么事?变化又作何解?

我认为,崔琰写给杨训这封信,根本不是向别人解释,而是嘲讽,杨训拍曹操马屁,证据确凿,这有什么可辩的。杨训八成在贺表里称赞曹操是汉之忠臣,匡扶大厦于即倒,所以崔琰讽刺说,你这马屁功夫不错啊,时乎时乎,将来曹公要是当了天子,我看你还怎么说。
这篇皮里阳秋的回信,一眼给曹操识破了,曹操是什么人,文学大家,他能看不懂什么意思?
“耳都用上了,崔琰你什么意思,你当老子是白丁?”
对于曹操有没有篡汉的打算,我觉得没必要多解释,这几乎是明摆着的。213年曹操先做了尝试,加九锡开国称魏公,结果遭到了群臣的激烈反对,首当其冲的就是荀彧和孔融。
荀彧认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你一路打的都是匡扶汉朝旗号,现在干这个事,不合适。

孔融更是公开宣称,天子千里之内,不得分封建国,有违旧制,更有违体统。这俩人的下场是什么?荀彧被赐毒酒,孔融被斩。
为了扫平称帝的道路,曹操连荀彧都舍得杀,心志有多坚决。213年开国称公后,紧接着216年曹操又做了试探,即位魏王,把意图又亮明了几分。
可没想到大臣们仍然死都不肯跟他尿一个壶里,不仅没人道贺,偶尔几篇贺表,还被群起而攻之,遭受嘲笑。
老曹环视一周,怒从心头起,恶从胆边生,好啊,老子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你让我送给汉天子,没门。你们不让老子好过,老子也不让你们好过。
打击政治异己,老曹从来不手软,从上文的荀彧就能看出来。荀彧是什么人?那是他的头号功臣啊,功勋高筑,而且颍川荀氏,亲朋故旧满天下,曹操说杀就杀了,一点都不犹豫。

从历史记载看,曹魏士大夫的骨头还是很硬的,曹操自称王之后,内部反叛不断,218年和219年,先后有金祎、吉本、耿纪、韦晃以及魏讽内应关羽刘备,连续在许都和邺城造反。而刘备关羽则接连攻打汉中荆州,一时间风雨飘摇,曹操甚至动了迁都的念头。
为什么曹操那么怕关羽,不光因为关羽厉害,还因为曹操不知道邺城究竟还潜伏着多少蜀汉内奸。
崔琰肯定是反对曹操篡汉的,要不然也不会听到杨训拍马屁,就马上找来贺表看,更不会写那么一封语气古怪的回信。而他被行刑后,一点也不做辩解,泰然自若,脑袋被剃成了葫芦瓢也不以为耻,照样会见宾客。
在曹操的眼里,这就是顽抗到底,死不悔改的表现,甚至还有点引以为荣。好吧,既然你想杀身成仁,那老子就成全了你。

7. 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崔琰?

崔琰,字季硅,清河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清河崔氏,相貌俊美,尤其生有一把美须,曾假扮曹操接待过匈奴使者,留下了床头操刀的典故。原袁绍部下,曹操平定河北后,立即将他从大狱里放出来,委以重任,上来就是冀州别驾(州牧副手),屡迁至东曹掾,与毛阶一同掌管人事,是曹操的两大HR之一。曹操称魏王后,升至中尉,掌管邺城军事,同年,因为给杨训写信,信中有“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被曹操认为有不逊之意,坐罪下狱,为所赐死。
杨训是崔琰提拔的,推荐理由是这个人虽然才干一般,但胜在道德清贞,没想到的是,这个清贞之人,在曹操即魏王时,写了一封贺表大拍马屁,有人就嘲笑杨训附炎趋势,伪君子真小人,崔琰举荐失当,有目无珠。崔琰很不服气,要过来杨训的文章一看,写了封信给杨训,同时也解释给其他人看。
整句话是“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意思是“我看过贺表了,你干的不错。时间啊时间,随着时光流逝,万物也会发生变化。”

却不想这几句话惹到了曹操,曹操说道:“耳这个词,历来都不是好词,比如生个女儿就用生女耳。会当有变时更是出言不逊,崔琰你这什么意思?”
于是下令罚崔琰为徒隶,就是剃掉头发,戴上铁圈做苦役。派人去看崔琰,回报说崔琰虽然受刑,却仍旧与宾客来往,门庭若市,接待宾客时胡须卷曲,双目直视,好像有所怨忿。曹操闻言大怒,立即将他投入监狱。
魏略说曹操有心杀他,一时找不到理由,便派人去暗示崔琰,并说三天后回报,崔琰不解其意,三天后曹操只得明示,“你真要逼我用刀子来解决?”崔琰才明白曹操的意思,遂上吊自杀,临死前说道:“我是真没想到魏公竟然恨我到这个地步。”
崔琰死后,为他喊冤的人不计其数,也都觉得崔琰死的莫名其妙,曹操居然用上了“腹诽心谤”的借口,基本跟莫须有一个路数。

千百年来,为了解开曹操杀人之谜,众说纷纭,主要意见有三种,但都根本经不起推敲。
第一,打击报复说。当年曹操取得冀州时,志满意得,说刚看册簿,冀州竟然有三十万户人口,老子发财了。
崔琰立刻回答:“现今天下分崩,冀州连年征战,白骨露野,王师到了不先施仁政,救生灵于涂炭,却先去计较人口甲士,这岂是鄙州百姓所期望的?”
崔琰一言既出,满座皆惊,人人脸上变色,以为他肯定要倒霉了。但曹操却幡然醒悟,急忙道谢,说幸亏先生教导,差点又做错了事。
这桩公案曹操当时没发作,一直隐忍不发,这时拿出来两罪并做一罪,所以杀了崔琰。连陈寿也说曹操性忌,容不下人,并拿杀孔融、杨修、娄圭等人举例,这个也是目前最主流的看法。

但这个理由根本站不住脚,曹操岂是因忿杀人之人?堂堂魏武帝,连这点心胸都没有?老曹杀人从来都只从利益出发的好不好。
杨修、孔融、娄圭这几个人,虽然都或多或少触怒过曹操,但杀他们都出于明显政治目的。杀杨修是警告不要参与世子之争,杀孔融是因为孔融阻挠了他建魏国计划,而杀娄圭则是因他有不臣之心。
比如说骂老曹骂的狠的,没有超过程昱的,当年曹操差点依附袁绍,程昱为了点醒他,骂的老曹狗血淋头,说他没有志气,还不如田横一壮士。崔琰规劝他应当以人民为重,这是再正确不过的意见,自古忠言逆耳,老曹还不至于糊涂到连好坏都分不清,如果说老曹连这种事都不能容忍,他还怎么成就霸业?事实上老曹当场就醒悟并向崔琰道谢。

第二,打击曹植说。魏晋世语记载,曹植老婆崔氏,是崔琰大哥的女儿,曹操治家朴素,有一次看到崔氏衣着华丽,大怒,于是赐死。杀了崔氏,转头就过来收拾崔琰,目的都是为了警告曹植,你给我规矩点,不要动太多心思。
可事实上,崔氏和崔琰,都死于216年,当时老曹还没定下继承人,甚至相当看好曹植,为此一度犹豫不决。曹植令他失望之始,是217年酒后擅闯司马门,老曹这才下定决心立曹丕为世子,这会崔琰尸体都臭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曹操之前问过崔琰意见,问他曹丕曹植谁更优秀,结果崔琰选择曹丕,令曹操大为惊讶,感慨崔琰高风亮节,不以个人利益为取舍。崔琰并不是搪塞曹操,早在南征赤壁时,崔琰留守邺城辅佐曹丕,就多次规劝过曹丕,要他以太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崔琰从来都是坚定的拥曹丕派,所以杀崔琰打击曹植,根本不值一谈。

第三,打击士族说。魏晋以来至唐,是门阀士族的活跃期,世家大族的地位,甚至凌驾于皇室之上,比如太原王氏有不王之王一说,而唐文宗更有被郑氏拒婚的郁闷。
李世民曾定下过世家大族的基调,列“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七家为第一品,所以有五姓七望之说,而崔琰,正是出身于清河崔氏。
三国处于权力交割期,新势力崛起,肯定要打击旧势力,经常闹的势如水火,比如孙策征江东时,一度对当地大族陆家下过狠手,搞的孙权后期没少和稀泥,又是通婚,又是高官厚禄。而陆逊功高于世,孙权对他却始终心有芥蒂,也是因为两家有杀父之仇,难以放心。
曹操为了打击北方士族,所以杀崔琰,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真相是也经不起推敲,因为清河崔氏的崛起,正是由崔琰开始,换句话说,清河崔氏被称为世家,那是崔琰以后,搁崔琰这会,他们家才刚冒头。

另外,清河崔氏崛起的关键人物,不是崔琰,而是他的堂弟崔林。崔林后来位居三公,开创三公兼封侯之先河,功名显赫,远非崔琰能比。崔林也在曹魏做官,官职还不低,当时任御史中丞,而且是个不太安分的主,经常得罪上司,如果想拿崔氏开刀,找崔林的麻烦远比崔琰容易,为何只杀崔琰而放过崔林?这根本说不通。
那老曹到底为什么杀崔琰呢,其实很简单,陈寿已经把所有经过都写出来了,只差一句总结,结果把后世搞的一头雾水,众说纷纭,总结了无数条理由,但少有人理解陈寿的真正含义。
想解释曹操的杀人理由,必须提到一个人,毛玠。毛玠跟崔琰长期共事,对他非常了解,也对他的人品非常佩服,崔琰死后,毛玠心中不满,发了几句牢骚,于是也被抓进了监狱。幸亏有恒阶等人营救,毛玠逃过一劫,但却被一撸到底,罢免了所有职务,郁郁而终。

从这件事能看出来,老曹简直对崔琰咬牙切齿,杀了他还余怒未消,谁敢觉得崔琰冤枉,立马会被牵连,哪怕是心腹重臣。俗话说天底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崔琰是个谦谦君子,陈寿评价他说品格在魏国最优,曹操也承认崔琰有伯夷之风,这么一个老好人,究竟哪里得罪了曹操,以至于被老曹恨之入骨。
我们回过头来看,杀崔琰那年,魏国发生了什么事,最大的事当然是曹操称魏王了,而崔琰之死,归根结底也是因此而起。杨训恭贺曹操称王,写了篇文章拍马屁,立马被人攻击,说他稀世浮伪,顺便牵扯到了崔琰。完全不是你说的那个样子啊,什么贞洁清高,根本就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
从这点看,当时魏国的士大夫,大多不赞成曹操称王,写贺表并不是潮流,写了还会被人耻笑。
崔琰很不服气,于是要来杨训的文章看,看完后也没话可说,于是写信说:“你干的不错,时乎时乎,到将来事情还会有所变化。”这个事情指的是什么事?变化又作何解?

我认为,崔琰写给杨训这封信,根本不是向别人解释,而是嘲讽,杨训拍曹操马屁,证据确凿,这有什么可辩的。杨训八成在贺表里称赞曹操是汉之忠臣,匡扶大厦于即倒,所以崔琰讽刺说,你这马屁功夫不错啊,时乎时乎,将来曹公要是当了天子,我看你还怎么说。
这篇皮里阳秋的回信,一眼给曹操识破了,曹操是什么人,文学大家,他能看不懂什么意思?
“耳都用上了,崔琰你什么意思,你当老子是白丁?”
对于曹操有没有篡汉的打算,我觉得没必要多解释,这几乎是明摆着的。213年曹操先做了尝试,加九锡开国称魏公,结果遭到了群臣的激烈反对,首当其冲的就是荀彧和孔融。
荀彧认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你一路打的都是匡扶汉朝旗号,现在干这个事,不合适。

孔融更是公开宣称,天子千里之内,不得分封建国,有违旧制,更有违体统。这俩人的下场是什么?荀彧被赐毒酒,孔融被斩。
为了扫平称帝的道路,曹操连荀彧都舍得杀,心志有多坚决。213年开国称公后,紧接着216年曹操又做了试探,即位魏王,把意图又亮明了几分。
可没想到大臣们仍然死都不肯跟他尿一个壶里,不仅没人道贺,偶尔几篇贺表,还被群起而攻之,遭受嘲笑。
老曹环视一周,怒从心头起,恶从胆边生,好啊,老子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你让我送给汉天子,没门。你们不让老子好过,老子也不让你们好过。
打击政治异己,老曹从来不手软,从上文的荀彧就能看出来。荀彧是什么人?那是他的头号功臣啊,功勋高筑,而且颍川荀氏,亲朋故旧满天下,曹操说杀就杀了,一点都不犹豫。

从历史记载看,曹魏士大夫的骨头还是很硬的,曹操自称王之后,内部反叛不断,218年和219年,先后有金祎、吉本、耿纪、韦晃以及魏讽内应关羽刘备,连续在许都和邺城造反。而刘备关羽则接连攻打汉中荆州,一时间风雨飘摇,曹操甚至动了迁都的念头。
为什么曹操那么怕关羽,不光因为关羽厉害,还因为曹操不知道邺城究竟还潜伏着多少蜀汉内奸。
崔琰肯定是反对曹操篡汉的,要不然也不会听到杨训拍马屁,就马上找来贺表看,更不会写那么一封语气古怪的回信。而他被行刑后,一点也不做辩解,泰然自若,脑袋被剃成了葫芦瓢也不以为耻,照样会见宾客。
在曹操的眼里,这就是顽抗到底,死不悔改的表现,甚至还有点引以为荣。好吧,既然你想杀身成仁,那老子就成全了你。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是徘徊在历史长河里的一条鱼。

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崔琰?

8. 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崔琰呢?

曹操不是个滥杀无辜的人,却杀了自己手下的重臣崔琰,这是为什么呢?
崔琰在《三国演义》中戏份不重,所以很多人不是很清楚这个人。
但是,《世说新语》中有个很著名的故事。故事是说,匈奴人派使者来见曹操,曹操觉得自己的相貌不够英俊,就找了身边一个人来冒充自己,自己捉刀而立,站在旁边。事后,问使者,立觉得曹操咋样?使者说一般般吧,倒是旁边的捉刀人是个英雄气质。
这个故事反映了几个问题:第一,曹操的确相貌不咋样,对自己相貌不满意。
第二,英雄气质与相貌无关,那是从骨子你散发出来的。第三,崔琰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第四,曹操很器重崔琰,相信他的能力。

东汉是个很讲究出身的时代,名门望族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袁绍之所以能一统北方,原因就是袁家“四世三公”积累下的巨大影响力。
崔琰,是河北三大望族之一“清河崔氏”的代表人物,是世族的代表。曹操在打败袁绍后,需要北方的安定,自然就收留了重要人物崔琰在身边,并让崔琰当了“组织部长”以安定民心。崔琰是品质高洁的人,对曹操的委任是尽职尽责,他和毛玠一起,为曹操搜罗了不少的天下人才,也是为曹魏集团做出过卓越贡献的。
崔琰的死,表面上看,是因为崔琰训斥自己学生杨训的信惹的祸。其实不然,最根本的原因是:崔琰是曹氏称帝之路上的绊脚石。

崔琰是个正统的儒家,儒家最讲究的就是正统,最在乎的就是皇权的正统。这也是刘备为什么始终要称自己为:皇叔,就是表明自己的血缘正统,获得广大认可和支持。
如果说曹操没有称帝的野心,打死我也不信。没这个野心,他曹操就不是曹操了。
曹操利用汉献帝这个旗帜,让自己的军队变成了国家军队,让自己的征讨四方,变成了正义的统一和平叛。

然而,但天下三分,大局已定的已定,英雄暮年,曹操的心态是起变化的。尽管曹操称帝的困难和阻力很大,但他必须为后人铺路。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