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群的生平

2024-05-18 18:53

1. 林群的生平

林群,男,1935年7月生人,原籍福建省福州(连江),无党派人士,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于1993年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于1999年评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5—1999年曾连续两届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学天元基金领导小组成员,我国筹办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筹备委员会领导小组成员。林群院士是我国在泛函分析、计算数学研究领域内著名的数学家、学科带头人。七十年代以来,他在对微分方程求解的加速理论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 列卓越的成果,形成了系统理论,被国内外同行公认为“开创性的工作”,并被列为“当今最有希望的三种加速理论之一”。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并于2001年获得捷克科学院数学成就奖。鉴于林群院士的学术造诣、学术地位与学术影响,以及他与我校多年的合作基础,我校于2000年7月聘林群院士为特聘教授,每年来我校工作3个月。

林群的生平

2. 今年为止去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姓林的。有谁?谢谢,我看了他的记录片,但是忘了他的名字。

1:林家翘
国际公认的力学和应用数学权威、天体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艺术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林家翘,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1月13日凌晨4时50分在京逝世,享年97岁。
2:林同炎,2003年11月15日逝世
3:林兰英,2003年3月4日逝世
4:林巧稚(1901-1983),医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林巧稚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5:林同骥(1918年——1993年),著名流体力学家。在稀薄气体力学、高超声速、跨声速空气动力学和不可压缩流体动力学等广泛的领域中都有重要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再入飞行器防热、再入物体的表面烧蚀和不可压缩振荡流等方面,为中国航天事业和海洋工程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你说的可能是是林巧稚,有反映她的影片《大爱如天》。

3. 林群的别吓退科学爱好者

林群说,有一种吸引科学家与大众之间双向交流的机制,科学家为了使社会了解他们正在研究的课题,主动向公众宣传科学研究。为读者写科普文章,在欧美科学家中也已经形成一种惯例。他们觉得有义务向公众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因而也产生了许多举世公认的世界级科普名著,如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的进化》、法拉第的《蜡烛的故事》、别莱利曼的《趣味物理学》等。这些书在国外几乎是家喻户晓,影响着几代人的成长。英国物理学家霍金曾在书中写道:“有人告诉我,我在书中的每一个方程都会使这本书的销量减半,为此我决定一个方程也不用。然而,最后我确实用了一个方程,即爱因斯坦著名的方程E=mc2。希望这个方程不会吓跑一半我的潜在读者。”林群认为,中国的科普工作应该借鉴国外科学家的做法。前段时间,他把自己的一份演讲稿提前发给了北京四中、北京五中等学校的200多个中学生。有一位中学生给他写信说:“您写的我们看不懂。我来帮您修改。”后来,林群干脆把这个中学生“拉”了进来,“很多时候我不讲,让他替我讲,这样效果更好”。说起自己的这一“创新”,年过70的老院士不禁有几分得意。

林群的别吓退科学爱好者

4.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的中国院士

陈省身、李政道、丁肇中、杨振宁、华罗庚、夏鼐、丁国瑜、卢嘉锡、朱震达、陈中伟、周光召、姜伯驹、梁栋材、谈家桢、黄昆、曾呈奎、冯德培、廖山涛、孙鸿烈、赵忠贤、茅以升、谢希德、白志东、孙枢、于渌、曲钦岳、李振声、陈创天、路甬祥、刘东生、吴文俊、杨福家、顾方舟、吴阶平、张存浩、陈述彭、邹承鲁、李家明、洪国藩、闵恩泽、汪尔康、母国光、王选、严东生、刘光鼎、涂光炽、冯端、干福熹、张恭庆、石元春、苏纪兰、惠永正、许智宏、郝柏林、贾兰坡、荆其诚、师昌绪、曾庆存、田昭武、陈学俊、白春礼、李大潜、马志明、朱作言、李方华、唐晋发、李依依、王志新、郭景坤、陈竺、陈运泰、董绍俊、林群、王佛松、严陆光、苏肇冰、范海福、安芷生、陈颙、张启发、周巢尘、刘新垣、徐冠华、陈佳洱、程津培、戚正武、洪德元、洪涛、李德生、李国杰、闵乃本、牛文元、裴钢、汪品先、张春霆、张伟平、周炳琨、朱清时、郭雷、邓子新、许绍燮、艾国祥、冼鼎昌、林毅夫、汪寿阳、李远哲、郑天佐、周昌弘、陈定信、廖一久、张德慈、胡纪如、吴茂昆、陈长谦、刘兆汉、贺端华、彭旭明、刘太平、赖明诏、李罗权、陈垣崇、杨泮池、李德财、余淑美、李太枫、吴妍华、陈建德、翁启惠、徐洪坤、朱时宜、田禾、陈学俊、贺林、万立骏、赵东元、胡海岩、郑晓静、崔向群、周卫健、范守善、庄文颖、赵进东、方新、唐叔贤、叶嘉安、伍焜玉、贺曾朴、朱玉贤、陈小明、高松、田禾、梅宏、沈保根、姚孟肇、曾志朗、朱敬一、黄季焜、韩斌、高福、赵进才、成会明、谭铁牛、翟明国、吴岳良、张林秀、田中群、焦念志、李亚栋

5. 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全体院士名单

截止2020年3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共有826人,名单如下。
1、数学物理学部(155人)
艾国祥、白以龙、蔡荣根、常进、常凯、陈彪、陈和生、陈佳洱、陈建生、陈木法、陈难先、陈十一、陈式刚、陈恕行、陈仙辉、陈永川、陈志明、崔向群、戴元本、邓小刚、杜江峰、鄂维南、范海福、方成、方复全、方忠、冯端、甘子钊、高鸿钧、高原宁、葛墨林、龚昌德、龚新高
郭柏灵、郭尚平、韩占文、何国威、何祚庥、贺贤土、洪家兴、胡和生、胡仁宇、霍裕平、江松、姜伯驹、解思深、景益鹏、邝宇平、李安民、李邦河、李大潜、李德平、李家春、李家明、李儒新、李惕碚、励建书、林海青、林群、龙以明、陆夕云、罗俊、罗民兴、吕敏、马余刚
马志明、莫毅明、欧阳颀、欧阳钟灿、潘建伟、彭实戈、曲钦岳、沈文庆、沈学础、石钟慈、苏定强、苏肇冰、孙昌璞、孙斌勇、孙鑫、孙义燧、汤涛、汤超、唐孝威、陶瑞宝、田刚、童秉纲、万哲先、汪承灏、汪景琇、王鼎盛、王恩哥、王广厚、王乃彦、王诗宬、王世绩、王绶琯
王小云、王迅、王贻芳、王元、王梓坤、魏宝文、文兰、吴岳良、武向平、席南华、夏道行、向涛、谢心澄、邢定钰、熊大闰、徐叙瑢、徐至展、严加安、杨福家、杨国桢、杨乐、杨应昌、杨振宁、叶朝辉、叶叔华、叶向东、于渌、袁亚湘、詹文龙、张殿琳、张恭庆、张涵信
张焕乔、张杰、张继平、张平文、张仁和、张淑仪、张维岩、张伟平、张裕恒、张肇西、张宗烨、赵光达、赵红卫、赵政国、赵忠贤、郑厚植、郑晓静、周光召、周恒、周向宇、周又元、周毓麟、朱邦芬、朱诗尧、邹广田
2、化学部(132人)
安立佳、白春礼、包信和、曹镛、柴之芳、陈洪渊、陈军、陈俊武、陈凯先、陈庆云、陈小明、陈新滋、陈学思、陈懿、程津培、程镕时、戴立信、丁奎岭、段雪、樊春海、方维海、费维扬、冯守华、冯小明、高松、郭景坤、郭子建、韩布兴、何国钟、何鸣元、洪茂椿、侯建国、胡英
黄本立、黄春辉、黄乃正、计亮年、江桂斌、江雷、江龙、江明、黎乐民、李灿、李洪钟、李静海、李景虹、李亚栋、李永舫、李玉良、林国强、刘若庄、刘元方、刘云圻、刘忠范、陆熙炎、马大为、麻生明、麦松威、倪嘉缵、彭孝军、钱逸泰、任咏华、沙国河、沈家骢、沈之荃
施剑林、宋礼成、孙世刚、谭蔚泓、唐本忠、唐勇、唐有祺、田禾、田昭武、田中群、佟振合、涂永强、万惠霖、万立骏、汪尔康、王方定、王佛松、王夔、吴骊珠、吴奇、吴新涛、吴养洁、吴云东、席振峰、谢毅、谢毓元、谢在库、谢作伟、徐春明、徐如人、严纯华、颜德岳
杨金龙、杨万泰、杨秀荣、杨学明、杨玉良、姚建年、姚守拙、于吉红、余国琮、俞汝勤、俞书宏、袁权、岳建民、张存浩、张东辉、张洪杰、张锦、张礼和、张俐娜、张乾二、张锁江
张涛、张希、张玉奎、赵东元、赵进才、赵宇亮、赵玉芬、郑兰荪、支志明、周其凤、周其林、朱道本、朱起鹤、朱清时

3、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52人)
卞修武、曹文宣、曹晓风、常文瑞、陈国强、陈化兰、陈可冀、陈霖、陈润生、陈文新、陈晓亚、陈孝平、陈晔光、陈宜瑜、陈宜张、陈义汉、陈竺、陈子江、陈子元、程和平、董晨、邓子新、段树民、樊嘉、方精云、方荣祥、高福、葛均波、顾东风、桂建芳、郭爱克、韩斌、韩济生
韩家淮、韩启德、郝小江、贺福初、贺林、赫捷、洪德元、洪国藩、侯凡凡、黄荷凤、黄路生、季维智、蒋华良、蒋有绪、金力、鞠躬、康乐、匡廷云、李季伦、李家洋、李林、李蓬、李振声、梁栋材、梁智仁、林鸿宣、林其谁、刘新垣、刘耀光、刘以训、刘允怡、陆林、骆清铭
马兰、毛江森、孟安明、裴钢、蒲慕明、钱前、戚正武、强伯勤、饶子和、尚永丰、邵峰、沈善炯、沈岩、沈允钢、施一公、施蕴渝、石元春、舒红兵、宋尔卫、宋微波、苏国辉、隋森芳、孙大业、孙汉董、孙曼霁、唐崇惕、唐守正、童坦君、仝小林、汪忠镐、王大成、王恩多
王福生、王松灵、王文采、王正敏、王志新、王志珍、魏辅文、魏江春、魏于全、吴常信、吴孟超、吴祖泽、武维华、谢道昕、谢华安、谢联辉、徐国良、徐涛、许智宏、阎锡蕴、杨福愉、杨焕明、杨雄里、姚开泰、叶玉如、尹文英、印象初、曾益新、曾毅、翟中和、张春霆
张明杰、张启发、张新时、张旭、张学敏、张亚平、张永莲、张友尚、赵国屏、赵继宗、赵进东、赵玉沛、郑光美、郑儒永、郑守仪、种康、周俊、周琪、朱玉贤、朱兆良、朱作言、庄巧生、庄文颖
4、地学部(138人)
安芷生、常印佛、巢纪平、陈大可、陈发虎、陈俊勇、陈骏、陈晓非、陈旭、陈颙、陈运泰、程国栋、成秋明、丑纪范、崔鹏、戴金星、戴民汉、戴永久、丁国瑜、丁林、丁仲礼、窦贤康、冯士筰、符淙斌、傅伯杰、高俊、高锐、龚健雅、郭华东、郭正堂、郝芳、侯增谦
胡敦欣、黄荣辉、贾承造、焦念志、金振民、金之钧、李崇银、李德仁、李德生、李吉均、李曙光、李献华、李廷栋、林学钰、刘宝珺、刘昌明、刘丛强、刘嘉麒、陆大道、吕达仁、马宗晋、莫宣学、穆穆、欧阳自远、彭建兵、潘永信、彭平安、秦大河、邱占祥、任纪舜
戎嘉余、邵明安、沈其韩、沈树忠、石广玉、石耀霖、舒德干、苏纪兰、孙和平、孙鸿烈、陶澍、滕吉文、童庆禧、涂传诒、万卫星、汪集旸、汪品先、王赤、王成善、王德滋、王会军、王水、王铁冠、王焰新、王颖、魏奉思、文圣常、吴福元、吴国雄、吴立新、吴新智、伍荣生
夏军、肖文交、肖序常、徐冠华、徐义刚、许厚泽、许志琴、薛禹群、杨经绥、杨树锋、杨文采、杨元喜、姚檀栋、姚振兴、叶大年、叶嘉安、殷鸿福、於崇文、于贵瑞、袁道先、曾庆存、翟明国、翟裕生、张国伟、张宏福、张经、张弥曼、张培震、张人禾、赵柏林、赵国春
赵鹏大、赵其国、郑度、郑永飞、钟大赉、周成虎、周卫健、周秀骥、周志炎、周忠和、朱日祥、朱永官、邹才能
5、信息技术科学部(99人)
包为民、保铮、陈定昌、陈桂林、陈国良、陈翰馥、陈俊亮、陈星旦、褚君浩、崔铁军、戴汝为、段广仁、董韫美、房建成、冯登国、干福熹、龚旗煌、顾瑛、管晓宏、郭光灿、郭雷、郝跃、何积丰、侯朝焕、侯洵、怀进鹏、黄宏嘉、黄琳、黄民强、黄如、黄维、简水生、江风益
姜杰、金亚秋、匡定波、雷啸霖、李启虎、李树深、李未、李衍达、林惠民、刘国治、刘明、刘盛纲、刘颂豪、刘永坦、陆建华、陆汝钤、陆元九、吕建、毛军发、梅宏、彭堃墀、秦国刚、沈绪榜、宋健、谭铁牛、王怀民、王家骐、王金龙、王建宇、王立军、王启明、王巍
王圩、王阳元、王永良、王育竹、王越、王占国、王之江、吴朝晖、吴德馨、吴宏鑫、吴培亨、吴一戎、夏建白、相里斌、徐宗本、许宁生、薛永祺、杨德仁、杨芙清、杨学军、姚建铨
姚期智、尹浩、张钹、张景中、郑建华、郑耀宗、郑有炓、郑志明、周炳琨、周巢尘、周兴铭、周志鑫、朱中梁
6、技术科学部(150人)
蔡其巩、曹楚南、曹春晓、常青、陈维江、陈云敏、陈祖煜、成会明、程耿东、程时杰、丁汉、都有为、段进、段文晖、范守善、方岱宁、高德利、高镇同、葛昌纯、顾秉林、顾诵芬、顾逸东、郭烈锦、郭万林、过增元、韩杰才、韩祯祥、何满潮、何雅玲、胡海岩、胡文瑞
胡聿贤、黄克智、贾振元、姜中宏、金红光、金展鹏、赖远明、李东旭、李述汤、李依依、李应红、林皋、刘宝镛、刘昌胜、刘广均、刘维民、刘竹生、柳百新、卢柯、卢强、路甬祥、雒建斌、闵桂荣、毛明、蒙大桥、南策文、倪晋仁、欧阳明高、欧阳予、潘际銮、彭练矛
彭一刚、齐康、邱大洪、邱勇、任露泉、芮筱亭、申长雨、沈保根、沈志云、宋家树、宋振骐、孙家栋、孙钧、唐叔贤、陶文铨、滕锦光、田永君、汪耕、汪卫华、王崇愚、王大中、王淀佐、王光谦、王立鼎、王秋良、王希季、王锡凡、王曦、王自强、魏炳波、魏悦广、温诗铸
闻邦椿、吴承康、吴良镛、吴硕贤、伍小平、吴宜灿、邢球痕、熊有伦、徐建中、徐性初、宣益民、薛其坤、闫楚良、严陆光、杨孟飞、杨叔子、杨伟、杨卫、杨槱、姚熹、叶恒强、叶培建、叶志镇、于起峰、余梦伦、俞大鹏、俞鸿儒、翟婉明、张楚汉、张清杰、张统一
张兴钤、张佑启、张跃、张泽、赵淳生、赵天寿、赵阳升、郑平、郑泉水、郑时龄、郑哲敏、钟万勰、周国治、周孝信、周远、朱荻、朱静、朱美芳、朱森元、朱位秋、祝世宁、祝学军、庄逢辰、邹世昌、邹志刚
7、外籍院士(88人)、已故院士(608人)、已故外籍院士(26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全体院士名单

6. 陈景瑞的故事

少年立志夺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一次听到沈元教授在讲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时说:"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话萌发了少年陈景润立志学习数学的动机。 

陈景润高中还没毕业,于1950年以同等学历考进厦门大学,攻读数学专业。1953年秋,因成绩优异提前毕业,被分配到北京一所中学当中学数学教师。陈景润善于从事研究而不善于讲课,对此,他感到很苦恼。但是,他对工作又很负责任,仍坚持着一面教书,一面进行数学理论探讨,日久天长,他终于积劳成疾。在病中,他偶然得到一本华罗庚教授的名著《堆垒素数论》,就如获至宝刻苦地研读起来。 

陈景润的情况,被爱才若渴的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来北京开会时知道了。王亚南找陈景润谈话后认为,从陈景润的发展来看,留在北京教中学数学,还不如调回厦门大学让他从事研究工作更有利。于是,通过组织手续把陈景润调回母校,安排到图书馆当管理员,给他创造了一个安静的环境,深入到数学的王国自由地驰骋着。应该说,陈景润事业有成,少不了王亚南的关怀。 

不是天才是"慢才" 

陈景润在厦大图书馆里,如痴如醉地对《堆垒素数论》和《数论导引》进行深入地研究,很快写出了数论方面的论文《他利问题》,并把它寄给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华罗庚教授。 

华罗庚看了陈景润的论文后,认为他很有培养前途,建议把他调到北京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1996年底,先后写了40多篇论文的陈景润被调到科学院,开始在华罗庚教授的指导下专心研究数论。 

在中科院的办公楼里。有一天,陈景润问数学家林群(院士):"一个10阶行列式,怎么知道它一定等于零呢?"林群告诉他,如果硬算,要算10年。但是一个月后,陈景润告诉林群说:"我已经算出来了,结果恰恰是零。"过了不久,陈景润又提出另一个问题,"一个三元五次多项式,怎样找出所有的解答?"林群说,这像是海底捞针。可是,大约又过了一个月,陈景润告诉他说:"全部解答都找到了,不信你可以一个一个代到方程去。只要肯花时间。"林群认为,陈景润不是天才而是"慢才",一个问题要他马上回答,他会答不出来,但几天以后,他回答问题比谁都深刻,他能把自己的思想变成激光束穿透钢版,这也就是陈景润的超人之处 

"陈氏定理"的诞生 

为了深入研究歌德巴赫猜想,陈景润在已掌握英、俄两门外语的基础上,又自学了德、法、日、意和西班牙语。他认为多掌握一门外语,就是多了一双观察世界数学成果的眼睛。同时,在数论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艰辛的探索。如在"圆内整点问题"、"华林问题"、"三维除数问题"等,他都改进了中外数学家的研究结果。 1966年5月他在《科学通报》第17期发表了他已证明过的(1+2)的成果。著名数学家闵嗣鹤教授审核了他2O0多页的论文原稿,确认了陈景润的证明正确无误。建议他加以简化。陈景润夜以继日,每夜只睡三四个小时的觉,七易寒暑,推算的稿纸有六麻袋。终于诞生了著名的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这篇论文中的定理,被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德国数学家李希特誉为"陈氏定理",是"筛法"的光辉顶点。这一成就为世界所公认,并推动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解决。英国数学家赞扬陈景润"推动了群山"。 

"数学家的时间以分秒计算" 

陈景润惜时如金遐迩闻名。在愚昧加疯狂的十年"文革"期间,造反派把他关在一间小屋子里逼他写检查,夜里灯光昏暗他又近视眼看不清,就把坐的凳子搬在桌子上,靠近那距天花板仅有一米长电线的灯光写字。负责看守陈景润的造反派误以为陈景润要自杀,打开房间一看,他在借着灯光写检查,他就上前喝道:"陈景润写检查为什么要爬那么高?"陈景润告诉他自己因视力不好,不得不然。造反派从陈景润手中夺下他写的"检查"一看。全是一些他看不懂的公式。那造反派火了,撕碎了陈景润的演算公式,大骂陈景润"顽固不化"。 

另一则小故事说的是他大哥陈景桐与陈景润相见的事。陈景润幼时丧母,大哥陈景桐与大姐陈瑞珍曾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所以陈景桐在陈景润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陈景桐每次到北京开会都要去看望弟弟。有一次因为觉得去弟弟住处中关村找不方便,就约他到所住的宾馆来会面。不料陈景桐临时被朋友约去登长城,因交通受阻未能准时回来,致使陈景润在宾馆等候了半点钟。在这期间,陈景润只得拿出带在身边的数学杂志来看。两个女服务员望着这位衣着朴素的客人窃窃私议:"你看他皮鞋裂口,穿着不一样颜色袜子的人,还能读洋文……"正在这时陈景桐回来了。陈景润给哥哥的见面礼是毫不客气的批评:"你浪费了我这么多的时间,你知道我的时间是以分秒计算的吗?"陈景桐很了解弟弟的心情,急忙解释是因交通所致,不是别的缘故,陈景润的脸色才由阴转晴,兄弟二人这才亲热地诉说着思念之情。

7. 林群的体制限制科普事业发展

林群说:“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介绍说,像华罗庚的《统筹方法》、苏步青的《漫谈数学》、吴文俊的《几何问题的力学证明》以及张景中主编的《好玩的数学》等,都是很优秀的科普作品。而被评为中国好书之一的《十万个为什么》 ,也凝聚着中国许多老一代科学家的辛勤汗水以及对科普事业的关爱。然而,目前中国由科学家组成的科普队伍并不算强大,更多的科学家远离公众,处于“边缘化”状态。究其原因,林群认为,科学家一般忙于科研,能抽出来搞科普的时间并不是很多。此外,有些科学家也认为,写篇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比起在核心期刊上发篇论文更难。林群同时指出,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对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很不理解,甚至认为是科研搞不下去了才去搞科普。中国的科研评价机制不完善,仅仅以科研成果衡量其科研成绩,但对于那些花了精力做科普的科学家就没有量化的评价指标,更没有经费支持。科普没有经费支持,这是制约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很大问题。目前,科学家从事科普只是尽义务,很难申请到经费”。“这不能很好地调动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积极性。”林群说。“观念的创新是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最重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在出席中国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期间说,“创新的观念在科学研究中很重要,对我们的民族、中国的国家更加重要。”林群是中国泛函分析、计算数学研究领域内著名的数学家。他举例说,“过去,我们一直在引进国外技术甚至成套成产线,不吸收不消化,设备用坏了之后再去国外买。现在,强调引进之后要吸收和消化,然后进一步创新。这就是观念的创新。”“没有观念的转变和创新,很多事情不会自觉建立起来。”林群还记得,中国科学院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之初召开过一次座谈会,有的科学家提出,科学研究本来就是创新,没有创新每篇文章怎么发表?甚至有的科学家提出,创新就是“创薪”,不过是想方设法向国家要钱而已。林群说,这些错误的理解都没有真正理解创新的内涵。现在,经过艰苦努力之后,大家都见到了创新的成果,很多科研人员也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中国科学院对于科研人员所有的评审、考核都要求具有创新点,创新意识已逐渐在科技人员中深入人心。很多科研人员表示,观念改变之后,创新并不难。“在很多领域,如果我们一味地模仿、跟踪,永远赶不上外国人。只要转变观念,我们就会做出很多优秀的工作。”林群说,中国过去的很多科研成果,不过是在外国人的成果基础上再增加一点内容。他用了非常形象的一句话来形容,“过去,中国最好的研究成果不过是外国花盆里的一朵花”。林群说,最关键的是要实现观念的改变和创新,不能跟着外国人屁股后面走。林群的研究工作的内容之一就是要把困难的数学理论简化再简化,直到大学生能读懂为止。林群谦逊地表示,在数学教育领域,自己并没有做出什么大的成果,但观念转变之后会发现完全不同的视角,他非常有信心。林群说,“我们就是要通过观念的改变和创新,把海水抽干,让真理露出水面,水落之后才能石出。对于数学教育而言,是要把数学的海水抽干,让广大学生都享受数学的财富。而不是让人看不懂、听不懂数学,甚至惧怕数学。”林群认为,现在有一个现象很好,把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平民教育,这是我国教育观念的重大改变和创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仅靠少数精英,而是要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水平。林群一再强调,观念的改变和创新对于中华民族至关重要。

林群的体制限制科普事业发展

8. 陈景润后来摘取了“数学上的明珠”指的是什么

少年立志夺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一次听到沈元教授在讲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时说:"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话萌发了少年陈景润立志学习数学的动机。 
  陈景润高中还没毕业,于1950年以同等学历考进厦门大学,攻读数学专业。1953年秋,因成绩优异提前毕业,被分配到北京一所中学当中学数学教师。陈景润善于从事研究而不善于讲课,对此,他感到很苦恼。但是,他对工作又很负责任,仍坚持着一面教书,一面进行数学理论探讨,日久天长,他终于积劳成疾。在病中,他偶然得到一本华罗庚教授的名著《堆垒素数论》,就如获至宝刻苦地研读起来。 
  陈景润的情况,被爱才若渴的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来北京开会时知道了。王亚南找陈景润谈话后认为,从陈景润的发展来看,留在北京教中学数学,还不如调回厦门大学让他从事研究工作更有利。于是,通过组织手续把陈景润调回母校,安排到图书馆当管理员,给他创造了一个安静的环境,深入到数学的王国自由地驰骋着。应该说,陈景润事业有成,少不了王亚南的关怀。 
  不是天才是"慢才" 
  陈景润在厦大图书馆里,如痴如醉地对《堆垒素数论》和《数论导引》进行深入地研究,很快写出了数论方面的论文《他利问题》,并把它寄给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华罗庚教授。 
  华罗庚看了陈景润的论文后,认为他很有培养前途,建议把他调到北京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1996年底,先后写了40多篇论文的陈景润被调到科学院,开始在华罗庚教授的指导下专心研究数论。 
  在中科院的办公楼里。有一天,陈景润问数学家林群(院士):"一个10阶行列式,怎么知道它一定等于零呢?"林群告诉他,如果硬算,要算10年。但是一个月后,陈景润告诉林群说:"我已经算出来了,结果恰恰是零。"过了不久,陈景润又提出另一个问题,"一个三元五次多项式,怎样找出所有的解答?"林群说,这像是海底捞针。可是,大约又过了一个月,陈景润告诉他说:"全部解答都找到了,不信你可以一个一个代到方程去。只要肯花时间。"林群认为,陈景润不是天才而是"慢才",一个问题要他马上回答,他会答不出来,但几天以后,他回答问题比谁都深刻,他能把自己的思想变成激光束穿透钢版,这也就是陈景润的超人之处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