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山寺苏轼名句

2024-05-05 18:34

1. 游金山寺苏轼名句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见宋·苏轼《游金山寺》。金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唐、宋时屹立长江之中。乡国:家乡;苏轼故乡在四川眉山。这两句大意是:登上金山顶峰遥望家乡,长江南北的众多青山遮住了我的视线。大凡人在仕途失意之时,容易思念家乡,苏轼写这首诗时正是如此。他在这首记游诗中寄寓了浓郁的乡情,并流露出买田归隐的心愿。这两句是全诗写景抒情的框纽。江南江北的诸多青山,本是美好的景物,但作者登上金山绝顶不是为了欣赏江南风光,而是为了遥望家乡,此时,他只觉得这众多青山遮挡了他望乡的视线,因此笔下流露出埋怨嗔怪的意味。其实,从江苏镇江到四川眉山,相隔千里万里,即使是一马平川,想从金山望见眉山也绝不可能。这种跌宕的笔法,正是为了突出作者望乡的痴情。

游金山寺苏轼名句

2. 游金山寺的注释译文

 ⑴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⑵“我家”二句: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山,苏轼的家乡眉山正在岷江边。镇江一带的江面较宽,古称海门,所以说“直送江入海”。⑶“闻道”二句:苏轼登寺在冬天,水位下降,所以他写曾听人说长江涨潮时潮头有一丈多高,而岸边沙滩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见那种情形。⑷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⑸归楫:从金山回去的船。楫原是船桨,这里以部分代整体。⑹“微风”二句:这两句的意思是:微风吹皱水面,泛起的波纹像靴子上的细纹,落霞映在水里,如金鱼重叠的红鳞。⑺初生魄:新月初生。苏轼游金山在农历十一月初三,所以这么说。⑻“江心”一句: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生动物(古人亦曾有记载,如木华《海赋》:“阴火潜然。”曹唐《南游》:“涨海潮生阴火灭。”)或只是月光下诗人看到的幻象。原注:“是夜所见如此。” 另有一说“江中炬火”是一不明飞行物,后一句“飞焰照山”才能够解释。⑼谢:道歉。⑽如江水: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公子重耳对子犯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源头,为官出游却随江水滚滚飘然东入海。听说此地大潮打起浪头足足一丈高,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之存在。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自古以来出没水中追随浪涛和江波。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家园,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羁旅在外乡愁只恐难寻回家之归舟,山上圣僧苦苦挽留欣赏山中之落日。微微风里波涛万顷阵阵荡漾起细鳞,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鱼尾血样红。正当此时江中月亮刚刚还在初升起,二更时辰月儿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静静长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火大明,飞腾火焰照得山中栖息鸟儿纷纷惊。惆怅失然归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识,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处之事物。江山弥幻而今如此为何还不回家园,江神莫非责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顽固。感谢江神我得提醒但是实在不得已,家中如有田地不回宁如奔逝之江水。

3. 〈游金山寺〉苏轼的赏析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谁能帮助我解决一下关于苏轼的〈游金山寺〉的赏析
 
   解析: 
  
 游金山寺①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②。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③。 
 
 中泠南畔石盘陀④,古来出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⑤,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⑥。 
 
 是时江月初生魄⑦,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中似有炬火明⑧,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⑨,有田不归如江水。
 
 注释
 
 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②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山,苏轼的家乡眉山正在岷江边。镇江一带的江面较宽,古称海门,所以说“直送江入海”。 
 
 ③苏轼登寺在冬天,水位下降,所以他写曾听人说长江涨潮时潮头有一丈多高,而岸边沙滩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见那种情形。 
 
 ④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⑤归楫:从金山回去的船。楫原是船桨,这里以部分代整体。 
 
 ⑥这两句的意思是:微风吹皱水面,泛起的波纹像靴子上的细纹,落霞映在水里,如金鱼重叠的红鳞。 
 
 ⑦初生魄:新月初生。苏轼游金山在农历十一月初三,所以这么说。 
 
 ⑧江中炬火: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生动物(古人亦曾有记载,如木华《海赋》:“阴火潜然。”曹唐《南游》:“涨海潮生阴火灭。”)或只是月光下诗人看到的幻象。原注:“是夜所见如此。” 
 
 ⑨谢:告诉。如江水: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公子重耳对子犯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苏轼认为江中的炬火是江神在向他示警,所以他说,自己如果有了田产而不归隐,就“有如江水”。由此可见,现在未能弃官还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
 
 今译:
 
 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源头,
 
 为官出游却随江水滚滚飘然东入海。
 
 听说此地大潮打起浪头足足一丈高,
 
 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之存在。
 
 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
 
 自古以来出没水中追随浪涛和江波。
 
 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家园,
 
 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
 
 羁旅在外乡愁只恐难寻回家之归舟,
 
 山上圣僧苦苦挽留欣赏山中之落日。
 
 微微风里波涛万顷阵阵荡漾起细鳞,
 
 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鱼尾血样红。
 
 正当此时江中月亮刚刚还在初升起,
 
 二更时辰月儿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
 
 静静长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火大明,
 
 飞腾火焰照得山中栖息鸟儿纷纷惊。
 
 惆怅失然归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识,
 
 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处之事物。
 
 江山弥幻而今如此为何还不回家园,
 
 江神莫非责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顽固。
 
 感谢江神我得提醒但是实在不得已,
 
 家中如有田地不回宁如奔逝之江水。
 
 赏析
 
 宋神宗熙宁初年,苏轼由于写了《上神宗皇帝书》、《拟进士对御试策》等批评新法的文章,受到诬陷,不安于在京任职,乃自请外放。于是被任命为杭州通判。这首诗即是他在熙宁四年(1070)赴任时经过镇江金山寺所作。 
 
 程千帆师在《宋诗精选》中对这首诗的艺术有一段精辟的评价:“诗题为游寺,通篇寓景于情。其写蜀人远宦,写冬季来游,写金山特色,写登山望乡,都很分明。以下转入山僧留看落日,但以‘微风’二句略作形容后,便将难见之江中炬火代替了常见之江干落日,从而抒其所见所感。至于炬火是否江神示意,则更不加以说明,留供读者推想。起结遥相呼应,不可移易地写出了蜀士之远游,而中间由泛述金山,而进写傍晚江干断霞,深夜江中炬火。笔次骞腾,兴象超妙,而依然层次分明。”还应该指出的是此诗的表现角度。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评道:“一往作缥缈之音,觉自来赋金山者,极意着题,正无从得此远韵。”我们不妨举两首。张祜《题润州金山寺》:“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翻思在朝市,终日醉醺醺。”许棠《题金山寺》:“四面波涛匝,中楼日月邻。上穷如出世,下瞰忽惊神。刹碍长空鸟,船通外国人。房房皆叠石,风扫永无尘。”虽然也有佳处,但未免“极意着题”,笔势放不开。此诗则略去对寺景的刻画模写,着重写登高眺远之景,将古与今,虚与实,情与景融为一体。尤其是在对景物的刻画中,渗透着浓郁的乡情,特别真挚动人(如“绝顶望乡国”而错怨江南北之多山,就是痴人痴语)。同时,诗人所表达的归隐之志,又与他的足迹来到金山寺这个佛教圣地密切相关。通篇既放得开,又收得住,充分反映出苏轼的七古波澜壮阔,开阖自如的特色。
 
  末尾四句,带有他在政治上不得意的牢骚苦闷。

〈游金山寺〉苏轼的赏析

4. 游金山寺苏轼诗句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见宋·苏轼《游金山寺》。金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唐、宋时屹立长江之中。乡国:家乡;苏轼故乡在四川眉山。这两句大意是:登上金山顶峰遥望家乡,长江南北的众多青山遮住了我的视线。大凡人在仕途失意之时,容易思念家乡,苏轼写这首诗时正是如此。他在这首记游诗中寄寓了浓郁的乡情,并流露出买田归隐的心愿。这两句是全诗写景抒情的框纽。江南江北的诸多青山,本是美好的景物,但作者登上金山绝顶不是为了欣赏江南风光,而是为了遥望家乡,此时,他只觉得这众多青山遮挡了他望乡的视线,因此笔下流露出埋怨嗔怪的意味。其实,从江苏镇江到四川眉山,相隔千里万里,即使是一马平川,想从金山望见眉山也绝不可能。这种跌宕的笔法,正是为了突出作者望乡的痴情。

5. 苏轼 题金山寺


苏轼 题金山寺

6. 金山寺文言文阅读翻译

 金山寺是梅尧臣所写是一首古诗,大家是否阅读过这首古诗呢?知道怎么翻译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好的金山寺文言文阅读翻译,欢迎大家参考学习哦!
   金山寺文言文阅读翻译1    金山寺 
   宋代:梅尧臣
   吴客独来後,楚桡归夕曛。
   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
   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从吴地独自前来,船桨在落日的余晖中归来向楚地。
   山峦与大地浑然一体,佛寺与江波相望。
   海鹘只观望却不取近山之物,鸥鸟像被驯服一样自然成群。
   寺中老僧遗忘了岁月,只是在山石看着江上的浮云。
    注释 
   ⑴吴客:指作者。
   ⑵夕曛:落日的余晖。
   ⑶巢鹘宁窥物:相传金山旁的鹘山上栖居着鹘鸟。鹘鸟从不来金山跟海鸟搏斗,也不从附近的山上拿东西当食物,所以这么写。鹘:一种凶猛的鸟。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文学 
   梅尧臣虽然在仕途上极不得意,而在诗坛上却享有盛名,他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写出了大量的激动人心的诗篇。在当时,他和苏舜钦齐名,在诗坛上声望很高,被称为“苏梅”,又与欧阳修交好,都是北宋诗歌革新运动的推动者,对宋诗起了巨大的影响,与其并称“欧梅”。他积极支持欧阳修的古文运动,他的诗作分为古淡与刻画两种,为当时人所推崇。欧阳修曾自以为诗不及尧臣。陆游在《梅圣俞别集序》中,曾举欧阳修文、蔡襄书、梅尧臣诗“三者鼎立,各自名家”。
   梅尧臣早年的诗歌创作,曾受到西昆诗派的影响,后来由于他关心现实,接近人民,诗风逐渐变化,并提出了同西昆派针锋相对的诗歌理论。他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主张诗歌创作必须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如见赠述诗》),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
   在艺术上,梅尧臣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出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这一著名的艺术标准,并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
   梅尧臣的创作实践与其创作主张是一致的。他的诗歌富于现实内容,题材广泛。他了解农村生活,在早期就写了一批关怀农民命运的作品,如《田家四时》、《伤桑》、《观理稼》、《新茧》等。以后,他又写了《田家语》,描写沉重的赋税、徭役给农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他的名篇《汝坟贫女》,通过一个贫家女子哭诉,深刻地反映出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他的一部分诗作抒写对国事的关心。如《襄城对雪》之二,《故原战》等。另一些篇章如《彼吟》、《巧妇》、《闻欧阳永叔谪夷陵》、《猛虎行》,表现了他对于守旧、腐朽势力的憎恨。他还写了不少山水风景诗,其中《寒草》、《见牧牛人隔江吹笛》、《晚泊观斗鸡》等诗,在平凡的景物或事物中寄寓了深刻的哲理。梅尧臣的诗以风格平淡、意境含蓄为基本艺术特征。他善于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画出清切新颖的景物形象。如《鲁山山行》描写晚秋山间荒凉幽静的景色,细致入微。此外,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梦后寄欧阳永叔》),最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东溪》),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考试毕登铨楼》),都是意新语工的写景佳句。但他的诗也时有雄奇、怪巧的一面,如《黄河》、《梦登河汉》,涵浑壮丽,和他的一般风格迥异。由于他作诗受韩愈、孟郊的影响较大,艺术上有过分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有时语言过于质朴古硬,缺乏文采。这些弊病都可以认为是端正华而不实的诗风所付出的代价。
   他对开辟宋诗的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欧阳修称梅诗“譬如妖韶女,老自有余态。”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后村诗话》)。龚啸说他“去浮靡之习,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先”(《宛陵先生集附录》),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称“圣俞诗工于平淡,自成一家”。钱钟书称他:“主张‘平淡’,在当时有极高的声望,起极大的影响。”
    政治 
   梅尧臣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调任建德(今安徽省东至县)县令,直到景祐五年(1038年)离任,在建德县为官五年。
   梅尧臣为人诚厚,清高自持,颇能体察民间疾苦,尽自己的.力量做了许多惠政于民的事情。他经常深入乡间百姓家微服私访,与农人、与烧瓦匠、与贫妇交谈,了解民间疾苦,还亲自赶赴山林大火现场,洪水泛滥的溪流进行实地察看;他革除弊政,事必躬亲,当时建德为山区小县,县署外有圈破旧的竹篱,需要修护,因此成了向官吏勒索的借口,梅尧臣来后果断以土墙代替,并在院内植了一丛竹子。
   当地民众为了纪念梅尧臣,把县城所在地取名“梅城”,延续至今。凡其为官之地,民多为之建祠。元吴师道在《梅公亭记》中赞颂他“以仁厚、乐易、温恭、谨质称其人”。
   金山寺文言文阅读翻译2   [宋]梅尧臣
   昔尝闻谢紫微①言金山之胜,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环以台殿,高下随势,向使善工摹画,不能尽其美。初恨未游,赴官吴兴,船次瓜洲,值海汐冬落,孤港未通,独行江际,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因借小舟以往,乃陟②回阁,上上方③,历绝顶以问山阿④,危亭曲轩,穷极山水之趣。一草一木,虽未萼⑤发,而或青或凋,皆森植可爱。东小峰谓之鹘⑥山,有海鹘雄雌栖其上,每岁生雏,羽翮⑦既成,与之纵飞,迷而后返,有年矣。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其亦不取近山之物以为食,可义也夫。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偶然而来,不得仿佛,敢与前贤名迹耶。
   吴客独来后,楚桡⑧归夕曛。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
   (选自《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注释]
   ①谢紫微:谢绛,作者妻兄。
   ②陟:登,上。
   ③上方:佛寺。
   ④山阿(ē):山岳。
   ⑤萼(è):花萼。
   ⑥鹘(hú):一种凶猛的鸟。
   ⑦羽翮(hé):羽毛。
   ⑧桡(ráo):船桨。
   7.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昔尝闻/谢紫微言金山之胜
   B.向使/善工摹画
   C.穷极/山水之趣
   D.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
   ▲
   (2)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
   ▲
   9.《金山寺》诗中,“吴客”指的是 ▲ ;诗句“山形无地接”与诗文中“ ▲ ”
   句的内容相呼应。(2分)
   10.你认为诗句“巢鹘宁窥物”写得好吗?请结合诗文作简要分析。(3分)
   ▲
    【答案】 
   7.D
   8.(1)才看见之前所说的金山,与谢公所说的不同。
   (2)傍晚回船,寺僧向我要诗,勉强写了几句来应付他的要求。
   9.作者梅尧臣 峰壑攒水上
   10.此句写得好,写出巢鹘不取近山之物,赞扬它的“义”,以物喻人,肯定了他的不贪外物,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这道试题中,注意准确把握以下词语解释:“故”解释为才;“薄”是“傍晚”的意思。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游金山寺译文 | 注释 | 赏析

游金山寺   [宋代]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抒情,思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源头,为官出游却随江水滚滚飘然东入海。听说此地大潮打起浪头足足一丈高,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之存在。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自古以来出没水中追随浪涛和江波。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家园,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羁旅在外乡愁只恐难寻回家之归舟,山上圣僧苦苦挽留欣赏山中之落日。
  微微风里波涛万顷阵阵荡漾起细鳞,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鱼尾血样红。正当此时江中月亮刚刚还在初升起,二更时辰月儿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静静长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火大明,飞腾火焰照得山中栖息鸟儿纷纷惊。惆怅失然归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识,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处之事物。江山弥幻而今如此为何还不回家园,江神莫非责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顽固。
  赏析  这首诗分为三段:
  头八句“我家江水初发源”至“江南江北青山多”,写登高远眺,触景生情,勾起乡思,中间八句“羁愁畏晚寻归楫”至“飞焰照山栖鸟惊”,描绘傍晚和夜间江上的景色,末六句“怅然归卧心莫识”至“有田不归如江水”,阐发辞官归田的意愿。这三段分别写游金山寺的所思、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思念,对于仕途奔波的厌倦和立意辞官归隐的决心。
   
  该诗以“江水”贯穿首尾作为线索,“乡思”是极力渲染的内容。诗人笔势矫健,全篇舒展自如,写景咏怀,融为一体,波澜浩大,才情横溢。
  创作背景

游金山寺译文 | 注释 | 赏析

8. 金山寺原文_翻译及赏析

吴客独来后,楚桡归夕曛。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宋代·梅尧臣《金山寺》 金山寺  吴客独来后,楚桡归夕曛。   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   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从吴地独自前来,船桨在落日的余晖中归来向楚地。  山峦与大地浑然一体,佛寺与江波相望。  海鹘只观望却不取近山之物,鸥鸟像被驯服一样自然成群。  寺中老僧遗忘了岁月,只是在山石看着江上的浮云。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梅尧臣 
 荼糜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宋代·郑会《题邸间壁》  题邸间壁 
  荼糜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   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脱衣命仆洗尘埃,篱落人家未见梅。出得城门能几步,船头便有白鸥来。——宋代·叶绍翁《出北关二里》  出北关二里 
  宋代叶绍翁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唐代·王维《木兰柴》  木兰柴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