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伟的议参加学术会议

2024-05-13 06:18

1. 于伟的议参加学术会议

2011年11月在北京参加现代远程教育国际研讨会2011年11月在安徽师大参加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高峰论坛2011年9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2010年11月在山东师范大学参加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2010年10月在渤海大学参加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2010年10月在北京参加现代远程教育国际研讨会2010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中国教育哲学三十年: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2009年11月在华南师范大学参加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2009年11月在广州大学参加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2009年11月在北京参加全国网络教育十年高峰论坛2008年6月在陕西师范大学参加教育哲学高峰论坛2007年12月在浙江大学参加全国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单位学科建设高峰论坛2007年11月在广西师大参加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2007年10月在陕西师范大学参加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2007年9月在浙江师范大学参加多元文化视野中的教育哲学学科发展学术研讨会2006年9月在北京参加教育哲学年会暨教育哲学国际研讨会2005年8月在呼和浩特参加教育基本理论年会2004年8月在长春参加教育哲学年会暨教育哲学国际研讨会2003年9月参加长春参加教育基本理论年会2003年在韩国参加中韩东方文化教育新视野国际会议

于伟的议参加学术会议

2. 张建伟的学术出版物

1. Badrul Khan著,张建伟主译:《E-Learning的发展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进行中。2. 张建伟著:《远程学习论》,中央电大出版社,进行中。3. 张建伟、孙燕青编译:《教育技术中的心理/认知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出版中。4. 陈琦主编,刘儒德、张建伟副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 余胜泉、张建伟:《教育技术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张建伟:《当代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的基本架构》,教育研究,发表中。7. 张建伟、孙燕青:《初中学生的科学观及其与科学发现学习的关系》,心理学报,发表中。8. 张建伟、D. J. Reid、陈琦:《解释性支持与实验性支持对基于计算机模拟的科学发现学习的影响》,心理科学,发表中。9. 张建伟、孙燕青:《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内在条件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1期。10. 张建伟:《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兼论现代教育技术的使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9期,第32-36页。11. 张建伟:《基于模拟式教学及其效果研究回顾》,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7期,第68-71页。12. 曾兰芳、张建伟、黄荣怀:《从美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看中国的教师培训》,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8期,第10-13页。13. 张建伟、陈琦:《科学发现学习的新近研究》,心理学动态,2001年第4期,289-294页。14. 张建伟、陈琦:《基于计算机模拟的发现学习-学习支持问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第43-48页。15. 张建伟、陈琦:《认知结构的测查方法》,心理科学,2000年第6期,第750-751页。16. 张建伟:《试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中国远程教育,2000年增刊,第52-54。17. 张建伟:《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教育研究,2000年第10期,第58-62页。18. 张建伟:《基于问题式学习》,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3期,第55-60页。19. 陈琦、张建伟:《论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改进》,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1期,第45-49页。20. 陈琦、张建伟:《基于多媒体的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6期,第47-52页。21. 张建伟:《从教学活动的结构看教学能力的结构》,上海教育科研,1999年第12期,第26-28页。22. 张建伟:《知识的建构》,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7期,第48-53页。23. 张建伟、陈琦:《简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第56-60页。24. 陈琦、张建伟:《基于计算机的有效练习和测评》,中国电化教育,1999年第7期,第14-17页。25.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年第3期,第46-50页。26. 张建伟:《概念转变模型及其发展》,心理学动态,1998年第3期,第33-37页。27. 张建伟、陈琦、常原:《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复合物理量的初步研究》,学科教育,1998年第3期,第32-35页。28.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8年第1期,第61-68页。29. 张建伟、孙燕青:《初中学生的知识观与学习观初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第4期,第11-16页。30. 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第56-62页。31. 陈琦、李敏、张建伟:《整合信息技术于教师培训—关于中师教师准备状况的调查》,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年第4期,第35-40页。32. 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4期,第75-82页。33. 张建伟:《如何实现学校德育的变革》,教育科学研究,1993年第3期。

3. 张伟的学术成果

 1.《微型金融理论研究》(专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7月.2.《微观经济学原理》(第4版,译著,第一译者.罗宾·巴德、万克尔·帕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3.《宏观经济学原理》(第4版,译著,第一译者. 罗宾·巴德、万克尔·帕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1. Group Lending Model under Sequential Moves(通讯作者),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2, Vol.4, No.5.2. China's NGO Microcredit: Is It A Sustainable Industry?(第一作者) 东亚经济研究(日本), 2010, Vol. 69, No.1.3. China's Non-governmental Microcredit Practice: History and Challenges(第一作者), Journal of Family and Economic Issues, 2010, Vol. 31.4. Group Lending with Adverse Selecti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Finance Journal, 2009, Vol. 4, No. 1-2.5. Group Lending with Ex-ante Moral Hazard, Asia-Pacific Risk and Insurance Association 2011 Annual Conference,日本明治大学,2011-8;6. A Comparative Study on Income Disparit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and Japan(演讲作者), 国际中国规划学会第五届年会: 中国统筹城乡发展与规划, 中国人民大学, 2011-6.7. 国外团体贷款激励理论研究述评(第一作者),《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2(4)(CSSCI).8. 我国扶贫贴息贷款20年运行效率述评(第一作者),《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1(1)(CSSCI).9. 现代农村金融理论及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模式的演进探索,《现代财经》,2010(1)(CSSCI).10. 日本民生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支持体系:经验与启示(第一作者), 《科学管理研究》, 2010(4)(CSSCI).11. 基于经济周期理论的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选择分析(第一作者), 《管理学刊》,2009(1),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10年4期全文转载.   1.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社会资本的我国小微企业集群融资机制研究(13CJL023)2.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首都绿色农业金融发展机制研究——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探讨(12YJC790271)3. 2011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金融共生视角下的北京市绿色农业金融发展机制研究(11JGC100).4. 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资助项目: 北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机制创新-基于金融共生理论的研究(2011D005003000016).5.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国际金融市场变革方向与我国银行业发展路径研究(2010-1561).6. 北京市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 构建北京市普惠金融体系研究([2010]175)

张伟的学术成果

4. 张伟的学术成就

在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认真研究新课标,撰写教育论文,发表了《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浅谈寓教于乐》、《从学生习作看英语书面表达》、《英语说课案例分析》等文章,2008年参加石家庄德育论文评比获三等奖,并积极参编校本教材《新课标高中英语实用语法》。

5. 张建伟的科研情况

参加过大型横向科研“公共政务行政审批综合系统”的开发,获株洲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参加过“基于多层C/S结构的机房管理和数字监控系统”的开发,获中国包装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2);获得过“公共政务行政审批综合系统”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证书(编号:软著登字第008839号)

张建伟的科研情况

6. 张建伟的论文

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有:1. Jianwei Zhang,Yi Zhang,Yianshi Zhang,Jame W Herndon,Synthesis of benzofurans through coupling of dienylacetylenes with carbene complexes: Total synthesis of egonol,Tetrahedron,59(2003),5609.2. Jame w Herndon,Jianwei Zhang,Yanshi Zhang,Synthesis of benzo-fused nitrogen heterocycles through annulation onto imidazole-,indole-,and pyrrolecarboxaldehydes” the 226th ACS National Meeting,New York,NY,September 7-11,2003.3. Dmitry Solomon,Micha Fridman,Jianwei Zhang,and Timor BaasovA Synthesis of Pentasaccharide with GTPase Activity,Organic Letters 2001,vol 3,4311-4314.

7. 张健伟的主要学术成果

代表性著作 :《美术教育论与教学法》,河南美术出版社,2003代表性论文 : 论儒学审美价值取向对传统中国绘画的影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超越自我走向自觉的理性--关于现代水墨艺术的思考,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张健伟的主要学术成果

8. 张建伟的科研方面

主要从事神经系统损伤修复和疼痛产生机制的基础研究,发现在足底切割疼痛模型中前扣带回皮质ERK的双相性激活可以调节疼痛相关的负性情绪和机械性痛敏的发生发展。近五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中南大学自由探索计划青年教师助推专项1项。发表科研论文2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篇,第一作者SCI论文2篇。获得2011年湖南省高等教育委员会教学软件竞赛一等奖一项,2011年度中南大学优秀工作岗位称号,2012年第十届中南地区解剖学学术会议研究生论文比赛二等奖一项。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