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正的小故事

2024-05-11 16:17

1. 廉正的小故事

1、自报财产留清名———一代名相诸葛亮的廉洁故事(转载) 

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深为其所动,之后跟随刘备征战南北,奇功屡建。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蜀国国事,事无巨细,每必亲躬。他5次亲率大军,北伐曹魏,与曹魏短兵相接。他严格要求子侄辈,不以自己位高权重而特殊对待。他亲派侄儿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起,率兵转运军粮于深山险谷之中。为此,他专门给其兄诸葛谨写信说,诸葛乔“本当还成都”,但“今诸将子弟皆得转运”,“宜同荣辱”。马谡失街亭后,他引咎自责,上疏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从此更兢兢业业、勤勉有加。“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四升。”长期的废寝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年仅54岁便英年早逝。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诸葛亮生前,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己的财产、收入进行了申报:“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可谓内无余帛,外无赢财。 

  诸葛亮病危时,留下遗嘱,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只着平时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其高风亮节实为可圈可点。

廉正的小故事

2. 谁有关于清正廉洁的故事?

明朝时期,清正廉洁的清官海瑞不畏强权,在担任延平府南平县教谕时,按《会典》规定不向延平府官员下跪行拜礼,获“笔架博士”雅号。他从不收受贿赂,也看不惯别的官员讲排场,主张为人正直,讲孝道,资助贫寒学士
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住在宁冈县茅平村时,每顿饭只有糙红米和南瓜煮稀饭,有时候米太少,马上就会饿掉的。但毛泽东从不搞特殊,始终和战士们在一个锅里盛饭。后来,警卫员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煮了半斤干饭给毛泽东。一开始毛泽东很奇怪,便问战士们今天也吃这样的饭吗?警卫员不敢隐瞒,便说了实话。毛泽东听了,说:“我不会吃的,战士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我不应该有特殊待遇。”警卫员见毛泽东态度坚决,便拿回去了。
 



杜诗(?——38年),字君公,东汉河南郡汲县(今河南汲县)人。光武帝刘秀在位时,先后担任侍御史、成皋令、沛郡都尉、汝南都尉和南阳太守等官职。

(一)

建武元年(25年),时任大司马府中掾属的杜诗连升三级,担任了朝廷的侍御史。当时,由于连续多年的兵荒马乱,洛阳百姓大都离乡背井,逃难在外。杜诗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召回、安抚洛阳城的老百姓。为此,他经常深人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尽量为他们多办一些实事好事,并通过他们,劝告更多的外逃人员重返家园。

这时,有位名叫肖广的将军率兵驻扎在洛阳。肖广自恃功高,一向争强好胜,专横跋扈。在他的影响下,其部属也都自命不凡,无视法纪,常常跑到百姓家吃、喝、拿、要,甚至欺男霸女,为所欲为。百姓深受其害,整日惶恐不安。杜诗得知此情,立即求见肖广,劝他对士兵严加约束,停止横暴行为。然而,肖广并未将杜诗放在眼里,更没有对士兵采取任何约束。杜诗再次面见肖广,要他尽快改变这种局面,肖广仍旧置若罔闻,无动于衷。待杜诗命令他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时,蛮横的肖广竟恼羞成怒,当场同杜诗顶撞起来。杜诗见他如此胆大妄为,不可救药,遂即命手下将他斩首。

随后,杜诗将此情原原本本地向光武帝作了汇报。光武帝不但没有怪罪他先斩后奏,反而召见了他,还赏赐他一套作为大臣前导的桤戟仪仗,并派他到河东郡诛杀或降服叛贼杨异等人。结果,杜诗又出色地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杜诗还做过三年成皋县令,政绩优异,并由此而升为沛郡都尉后调任汝南郡都尉。于建武七年(31年),又升任南阳郡太守。

(二)

南阳,是光武帝刘秀的故乡。东汉统治集团中的许多重要人物,都是这儿的豪强富户。这些人的子弟大都依仗权势,横行乡里,致使许多人都不敢到南阳去做官。而杜诗则不然,他不但毅然上任,而且在那儿大刀阔斧地干了一番。

首先,杜诗严惩了一批罪大恶极的豪强。他根据群众的举报和自己的明察暗访,很快便弄清了滋扰社会治安的一些首恶分子,并将他们一一捕获。这时,不少朝廷重臣都出面干预,但杜诗毫不动摇,仍依法将他们予以惩处。其他地方豪强见此情势,也不得不有所收敛。接着,杜诗又在减少百姓徭役的同时,亲自率领他们兴修水利,治理破池,开荒种田,发展生产。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郡内家家户户逐渐富足起来。在此期间,杜诗还总结了劳动人民的冶铁经验,发明了一种名叫“水排”的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设施。该设施以水为动力,使皮制的鼓风囊一张一合,不断将空气送人炉内,从而大大减轻了冶铁的劳动强度。

随着“水排”的推广应用,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优良的农业工具大批问世,进一步发展了南阳的农业生产。同时,老百姓尝到甜头后,许多传统的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大家常常在一起切磋生产工艺,更新技术,从而更加密切了彼此的关系。

鉴于杜诗的所作所为和给南阳百姓带来的诸多实惠,南阳吏民总是将他和西汉元帝时的南阳太守召信臣相提并论。因为人们早已将召信臣誉为“召父”,所以将他称为了“杜母”。有人还专此编了一首歌谣,其中一句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普天下的老百姓都将心系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亲切地称之为“父母官”。当然,有些毫无政绩甚至鱼肉百姓的地方官,虽然也以“父母官”自居,但百姓不但不承认,甚至还公开申明:即使他们自称“孙子官”,也不要!

(三)

杜诗一生忠君爱民,清正廉洁。无论他在哪儿做官,都一心扑在公务上,从不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

在南阳打开局面后,杜诗很快便赢得了朝廷的赏识和百姓的拥戴,真可谓事事称心如意。但他却一连三次上疏,坚持请皇帝将他从南阳这样一个大郡太守的职位上撤下来,留给即将凯旋而归的将领来充任,而自己,最好去接受小一点的职务。他还劝谏皇帝让前线的将士适当休整,并逐渐提高士兵待遇等等。

杜诗平时很注重推荐人才。清河名士刘统、鲁阳县令董崇等等,都是他荐举给朝廷的。这些人,后来也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按照当时的规定,杜诗的物质待遇已相当优厚。但是,他大都将薪傣捐献给了修水利、治破池等公益事业上,也常常周济那些穷苦人。因此,在他病逝时,几乎没有任何属于他个人的田地和房产,贫穷得连丧事都无法办理。司隶校尉鲍永得知后,马上向光武帝奏明了这一情况。光武帝无限感慨,遂立即命令在郡守官邸为他治丧,并特赐绢帛千匹作为丧葬费用。

3. 关于廉洁的故事

不损公肥私;不贪污:~奉公ㄧ刚正~。
  (1)引言
  历史证明:清正廉洁盛行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猖獗之时,则国势衰微。历来清官受人颂扬;污吏遭人唾骂。
  我们要大力弘扬我们民族固有的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提倡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清白做人的精神。
  (2)事实论据
  羊续悬鱼
  东汉时,南阳太守羊续,他憎恶当时官僚权贵的贪污腐败,奢侈铺张。他为人谦洁、生活朴素,平时穿着破旧衣服,盖的是有补丁的被子,乘坐着一辆破旧马车。餐具是粗陋的瓦器,吃的粗茶淡饭。
  府丞焦俭,是他的下级,为人也很正派,与羊续关系很好,他看自己的上级生活太清苦了,他听说羊续喜欢吃生鱼,就买一条鱼送给羊续。焦俭怕羊续拒收,就笑着说:“大人到南阳时间不长,可能不知这就是此地有名的‘三月望饷鲤鱼’所以我特意买一条送给您,平时您把我当作兄弟,所以这条鱼只是小弟对兄长的一点敬意,您知道的,我绝非阿谀逢迎之辈,因此,务请笑纳!”羊续见焦俭这么说,觉得不收下倒是见外了,于是笑着说:“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等焦俭走后,羊续便把这条鱼,挂在室外,再也不去碰它。第二年三月焦俭又买了一条鲤鱼,心想一年送一条总可以吧,知道买多了,羊续不会要。到羊续府上,焦俭刚说明来意。羊续便指着那条枯干了的“三月望饷鲤鱼”,说:“你去年送的还在这里呢!”焦俭愣住了,摇摇头叹口气,带着活鱼走了。
  包拯的《诫廉家训》
  北宋包拯,他为官清廉公正是妇孺皆知的,老百姓称之为“包青天”。
  包拯一生,身居高位,廉洁无私,痛恨贪官污吏,到了晚年,担心后人会出不肖之徒,于是就在家中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著名的《诫廉家训》以警戒后人。其意大致是:“凡是包氏后代子孙中有贪污受贿者,不能被称为包氏后代,甚至死后,也不能葬入其家族的墓地中。不遵从此训令者,一概不是包公子孙。”
  马寅初拒贿
  我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马寅初解放前曾担任浙江省财政厅长。有一天,德清县有一个想当县长的人托人将一千大洋送给马寅初,请马寅初开开后门,让他就任某县县长。马寅初勃然大怒,骂道:“不要脸的东西,这种人今天能用钱打关节,真的当了县长,一定是个贪官。凭这一条,他就不能当县长。立即吩咐来人把钱退回。
  周恩来总理的衣服
  周总理的一件睡衣穿了二十多年,破了补,补了再补(有许多补丁),已经磨得无绒了仍舍不得丢弃。一件衬衣已经旧得换了袖口领子,一件衣服补得颜色已经不一了,他还在穿,当别人要求他换新的时候,他总是说:“旧的还可以再穿。”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 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 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 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 ,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 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 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 自己的操守。 
  �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 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 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 三百两。 
  �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 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 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体现的是刚烈之气。
  �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 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 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 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 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 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曾子杀猪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廉洁的孔繁森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晏婴一裘 
  春秋齐景公时,齐国的良相晏婴一生崇尚节俭。他平日粗茶淡饭,妻室只着布衣,从不奢望丝绸。晏婴自己有一狐裘,一直穿了三十年,别人讥笑他,他却泰然处之。景公称赞他勤政廉洁,并赐给他千金之裘,但他却坚辞不接受。 
  (3)理论论据
  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
  宋·司马光《文中子补传》
  廉不贪直不倚。
  唐·柳宗元《处士段弘古墓志》
  惟廉者能约己而爱人,贪者必瘦人以肥己。
  《明史·循吏传》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清·曹雪芹《红楼梦》
  临大利而易其义,可谓廉矣。
  《吕氏春秋·忠廉》
  临官莫如平,临则莫如廉。
  《孔子集语·漆雕氏》
  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毛泽东
  威严不足以易其位,重利不足以变其心。
  《战国策·赵策二》
  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宋·林逋《省心录》
  人不贪财鬼也怕。
  中国谚语
  宁可没钱,不可伤廉。
  中国谚语
  鱼为诱饵吞钩,鸟为秕谷落网。
  中国谚语
  若无知足心,贪求何时了?
  唐·白居易《西掖早秋直夜书意》
  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
  宋·林逋《省心录》
  宁作清水之沉泥,不为浊路之飞尘。
  三国·曹植《九咏》
  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
  明·黄遵素《霞舟随笔》
  世上没有比人的可诅咒的贪心更难抑制的东西。
  [古希腊]荷马《奥德修记》
  贪心的人至死也干不好任何事。
  [英]威尔逊·T《有关高利贷的谈话》
  贪心的人想把什么都弄到手,结果什么都失掉了。
  [俄]克雷洛夫《贪心的人和母鸡》
  即使整个世界放在贪心者面前,他也不会满足。
  [波斯]萨迪《蔷薇园》
  贪心是一切邪恶的根源。
  英国谚语
  口里塞得太多,往往噎住喉咙。
  意大利谚语
  要是不花钱,贪婪的人连毒药也会喝下去。
  朝鲜谚语
  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
  中国谚语
  不贪财,祸不来。
  中国谚语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明·于谦《入京》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宋·包拯《乞不用赃吏》
  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其有。
  《韩诗外传》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战国·屈原《渔父》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晋·陆机《猛虎行》
  蠲浊而流清,废贪而廉。
  唐·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钩。

关于廉洁的故事

4. 清正廉洁故事

古人清正廉洁小故事
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 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 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 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 ,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 钱太守”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 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 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 自己的操守。 

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 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 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 三百两。 

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 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 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 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 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 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 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 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 坤羞愧而去。

5. 关于廉洁的故事

  周恩来夫妇的清廉是人所共知的。周恩来去世前是十年“文革”和国家处于十分困难的时期,多年没有调过一次工资。他们夫妇的工资一直保持在747.5元(周月薪404.8元,邓月薪342.7元)一个月的水平上。与众不同的是,他俩都不管理自己的“家财”,也从不沾一分钱钞票。

  据周恩来生前身边工作人员介绍,周恩来家庭的收支是这样的:每月去会计处领取他们夫妇俩工资和保管他们家现金与存款的人是周恩来的座车司机杨金铭。用钱多为周恩来的卫士长成元功、贴身卫士高振普。需要用钱时由用钱人从杨金铭那里拿钱去用,用了后无论有无票据,都要到杨金铭那里报账。报账时,一般都要经手人、证明人和收货人三方签名,至少是两人签名。这并非周恩来夫妇的规定,而是西花厅工作人员为了管好周恩来这个“家”自觉养成的习惯。

  周恩来无暇过问家庭收支情况,只是每到月底由杨金铭向邓颖超同志报一次账。所谓“账”也并非会计使用的那种正规账册,而是当时干部使用的普通笔记本。这本记录周恩来家庭收支的笔记本现在还收藏在杨金铭的长子杨毓祥手中。

  大约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天,从不问自己家庭收支情况的周恩来突然要杨金铭到他那里细报一下他家近两个月的收支情况。杨金铭一时很紧张:难道什么地方出差错了?他随即拿上那本笔记本,还招呼上平常用钱的成元功、高振普等一起赶到周恩来那里。

  周恩来见他们都到了,便起身走出办公室,在他的后客厅兼餐厅的会客室长椅上坐下,并示意杨金铭报他家的家庭开支账。

  杨金铭拿着记账的笔记本念道:

  ……

  3月1日买大葱5分钱,厨房用;

  3月2日买盐一斤,1毛5分钱,厨房用。

  “停。”周恩来一声叫停后,用疑惑的眼光望着杨金铭说,“你们买盐多花了我一分钱。”

  杨金铭一阵紧张,连忙放下笔记本,很快找出了买盐的那张原始收据,上边清楚地写着:“大盐一斤,壹角伍分”。

  周恩来查看了那张买盐的发票后,示意他们退去,然后向北京市有关部门打了电话,询问民用食盐为什么每斤要涨一分钱价。当弄清是因为北京市卫生局为了预防市民患大脖子病而对食用盐加碘,才促使食用盐价格提高之后,周恩来这才放心。

  第二天,周恩来在外出时对杨金铭和高振普说:“我不是在意多开支的那分把钱,而是因为食盐是千家万户都要使用的消费品,不能随意涨价。”直到这时,他们才知道,周恩来是借查问他的家庭开支来掌握了解社会上的情况;而对一分钱盐价的重视也正体现了周恩来一贯关心民众生活的工作作风。(秦九凤)

关于廉洁的故事

6. 关于廉洁的故事

关于廉政的几则小故事
    一、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二、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三、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四、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五、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六、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七、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八、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7. 廉洁故事


廉洁故事

8. 关于清正廉洁的故事有哪些?

故事1: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其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朱元璋虽为一国之君,但他率先垂范,倡导廉洁之风。
  
 故事2: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在困境、逆境中,苏轼以勤俭节约来维持生活、度过难关,不失为良策。
  
 故事3子罕是春秋时期宋国的贤臣。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美玉,把它献给了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拿给玉工看过了,玉工认为它是宝物,所以我才敢进献给您呀!”子罕说:“我把不贪婪当作宝物,你把美玉当作宝物。如果把玉给了我,那么我们两个人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吧。”
  献玉的人叩头,然后对子罕说:“小人怀中藏着宝玉,到哪里都不安全,还是把它送给您吧。这样就可以免于被人谋财害命了。”于是子罕就把美玉放在自己住的地方,让玉工雕琢它,然后又卖了出去,把钱给了献玉的人,让他成了富翁,然后送他回家去了。
  
 故事4公仪休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他拒而不受。送鱼的人说:"听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肯接受我送的鱼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鱼!我现在做宰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来吃,如果我因为接受了你送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我自己从此就买不起鱼了,你难道还会再给我送鱼吗?这样一来,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因此,我是决不能接受你送的鱼的。"
  
故事5
  
父子清廉
  三国时,胡质在魏国任州郡长官近三年,死后家无余财,只有朝廷赏赐的衣服和数箱书籍而已。对他的廉洁操守,人人称道。胡质在荆州任刺史时,其家眷都在京都。一次他的儿子胡威到住所去看望他,等回家时,胡质拿出一匹绢给他,让他路上做盘缠。胡威跪在父亲面前说:“爹爹为官一向清正,不知此绢从何而来?”胡质说:“吾儿不必怀疑,此绢是我的俸禄所余。”胡威谢过父亲的赏赐,遂骑驴上路。一路上,他在打尖住店时都是自己放驴,自己砍柴做饭。
  后来胡威也官任刺史,政绩卓著,清名遐迩。入晋以后,晋武帝接见了他。晋武帝谈起当年胡质的生平事迹赞叹不已,遂向胡威道:“你的清廉和你的父亲比起来怎样?”胡威答道:“不如吾父。”晋武帝问:“为什么呢?”胡威说:“臣父清廉惟恐人家知道,臣清廉惟恐人家不知道,所以臣和家父相差甚远。”
  
故事6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