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 成语故事

2024-04-28 18:45

1. 大器晚成 成语故事

大器晚成 
原意“铸造越大的器皿(如鼎、钟)越晚成型。”喻指“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

《韩非子·喻老》记载:“楚庄王熊旅统治朝政三年,没有发号一项政令,也没有一样政绩上的作为。右司马伍举来到君王座驾旁,对楚庄王讲了一段微妙的话,说:“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 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你放心,我知道了。”经过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被废除的有十项政令,被启用的有九项政令,诛杀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因而国家能被大力整治。带兵讨伐齐国,在徐州大败了齐军,在河雍战胜了晋军,在宋国汇合诸侯,终于使楚国称霸天下。庄王不因为小事加害忠善的人,故此能有好的名声;没有事先显示,故此能有好的功绩。所以说:“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大器晚成 成语故事

2. 大器晚成的成语典故

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韩非子·喻老》 记载:“楚庄王(1)莅政三年,无令发(2),无政为也(3)。右司马御座(4),而与王隐,(5)曰‘有鸟止南方之阜(6),三年不翅(7),不飞不鸣,默然无声(8),此为何名(9)?’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10);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11)。虽无飞,飞必冲天(12);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13),不谷知之矣(14)。’”处半年(15),乃自听政(16),所废者十(17),所起者九(18),诛大臣五(19),举处士六(20),而邦大治(21)。举兵诛齐(22),败之徐州(23),胜晋于河雍(24),合诸侯于宋(25),遂霸天下(26)。 庄王不为小害善(27),故有大名(28);不蚤见示(29),故有大功(30)。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31)注释(1)楚庄王:(?~前591)春秋楚国国君,名叫熊旅,也作熊侣、熊吕。莅: 统治;统领。政:政务。(2)令:政令。发:发布;发号。(3)政:政绩。为,作为。也:“亦”表示同样。(4)右司马:按照古代左主政、右主兵的习惯,右司马一般指负责军事兵员管理的武官(时任楚国右司马伍举)。御座:君王座驾。(5)而:“来”表示目的关系。隐:精深;微妙。(6)止:停留;停驻。阜:阜山(一则说是普通的土山丘)。(7)翅:扇动翅膀。(8)默然:沉默。(9)名:名字。(10)将:是。为:为了。长:生长。(11)观:观察。则:态度;准则。(12)必:必将;必会。(13)子:你。释之:放心。(14)不谷:“我”古代诸侯谦虚的自称。(15)处:经历;经过。(16)乃:于是;就。自:亲自。听:听取。(17)所:被。废:废除。(18)起:兴办。(19)诛:诛杀;诛灭;讨伐。(20)举:推举;引荐;提拔。处士:隐士。(21)而:“因而;所以”表因果关系。邦:国家。(22)举:率领;带领。齐:春秋齐国。(23)败:击败;大败;打败。之:在。(24)于:“在;位于”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河雍:今河南孟州市。(25)合:会合;集合。宋:春秋宋国。(26)遂:“终于,到底”表示最后的结果。(这里不能作“于是”或“顺利地完成;成功”解释)(27)不为:不因为。小:小事。害善:加害忠善的人。(28)故:故此;所以。大名:好的名声。(29)蚤:指时间在先,和“迟”相对。见:通“显”。(30)功:成绩;劳绩;功绩。(31)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原意“铸造越大的器皿(如鼎、钟)越晚成型,越好的音乐越寂静无声(或作“最好的音乐是没有声音”)。”文中指“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译文《韩非子·喻老》记载:“楚庄王熊旅统治朝政三年,没有发号一项政令,也没有一样政绩上的作为。右司马伍举来到君王座驾旁,对楚庄王讲了一段微妙的话,说:“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 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你放心,我知道了。”经过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被废除的有十项政令,被启用的有九项政令,诛杀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因而国家能被大力整治。带兵讨伐齐国,在徐州大败了齐军,在河雍战胜了晋军,在宋国汇合诸侯,终于使楚国称霸天下。庄王不因为小事加害忠善的人,故此能有好的名声;没有事先显示,故此能有好的功绩。所以说:“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大器晚成】谓贵重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常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较晚。《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汉王充《论衡·状留》:“大器晚成,寳货难售。大崇一朝辄成贾者,菜果之物也。”《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琰从弟林 ,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宋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二:“暮年方妙者,乃大器晚成尔。”《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老舍《四世同堂》四一:“最后,那驰名的‘白杏’用绵纸遮护着下了市,好象大器晚成似的结束了杏的季节。”故事(一)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释读大器:古时指贵重的器物,现比喻大才。晚:长期。成:制成。原意是指贵重的器物需要长期的雕琢才能制成{此句改为:原意是铸造越大个头的铸件(如鼎、钟)所需要冷却凝固时间就越长,冷却时间足够长,铸件方能“成器”}。现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出处《老子》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故事(二)东汉末年,有个名叫崔琰的人,剑法很好,他特别喜欢交朋友。可是,有些人却认为他不学无术,除了舞刀弄棒,学问上一窃不通。一次,他去拜访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主人让管家出来告诉他说:“主人正在潜心读书,无暇闲谈。”崔琰知道人家是嫌他没知识,感到无比羞愧,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成为一个能文能武的人。从此,崔琰虚心拜师求学,学问逐渐增多起来;当时独霸北方的袁绍就把他招为谋士。袁绍被曹操所灭后,曹操久闻崔琰才干,劝崔琰归顺自己。在曹操的大本营邺城(今临漳邺镇)中,崔琰出了不少主意,很受曹操器重。有一次,曹操和崔琰商量,想立小儿子曹植为太子。崔琰说:“自古以来,都是立长不立幼,您立曹植,曹丕心里不服,大臣们也不服,这就种下了祸根。纵观古今,因为废长立幼引起的骨肉相残还少吗?请主公三思而行!”其实曹植还是崔琰的侄女婿,但尽管是亲属,崔琰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崔琰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崔林年轻时一事无成,亲友们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他凭自己的经历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大器晚成),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器的。”后来,崔林果然成才当上了大官。释读这个成语原意为大才需经过长期磨炼方有成就。现指成名较晚的人。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崔琰传》。新的解释:虽然清代学者对“大器晚成”的考证很严谨,也颇有道理,但并未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因为过去《老子》的通行版本都写作“大事晚成”,此事到1972年才发生了大逆转。在当年发掘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批重要的帛书,其中就有分别用古隶和今隶抄写的两种版本《老子》,学术界将古隶本称为“《老子》甲本”,今隶本称为“《老子》乙本”。甲本上,“大器晚成”这一章文字全部漫涣莫辨,而乙本中则很完整,一字不缺。专家发现,书中的“大器晚成”写作“大器免成”,这与清代学者考证出的“大器无成”,在意思上不谋而合,虽然“免”与“无”非一个字。但现代国内学术界支持“大器晚成”一说者立即起来反对,认为“免”即通“晚”。后觉得不太对劲,又有学者认为“免”通“勉”,但古今又皆无此通假用法。各执一词之际,1993年在湖北荆门战国楚墓中再次出土了一种比汉马王堆墓更早版本的《老子》。虽然这仅是一种简本,但比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更接近原貌。简本中,既非“大器晚成”,也非“大器免成”,而是写作“大器曼成”。这一发现,直接否定了“晚成”派学者所谓“免”通“晚”之观点。因为“晚”与“曼”字形、结构均毫无关系,时人不可能将二字误写或假借。目前,“大器无成”一说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学者的肯定。中国语言学会理事董莲池教授的观点最有代表性:先秦“曼”确有“无”意,“大器曼成”即“大器无成”在语言学上有根据。他认为,“大器晚成”与下一句“大音希声”连在一起,应该这样翻译:大器之人看上去似无所成就,大的音响听起来反而没有声。那么“大器无成”,到底是怎么成了“大器晚成”的?这与最早释读《老子》的名叫“河上公”的秦汉时人有关,河上公的《章句》在解读这句话时称:“大器之人,若九鼎瑚琏,不可卒成也。”这里的“卒”,即“猝”,时间短暂之意。整句话意思是,有大才干大的人物,就像宗庙重器九鼎瑚琏一样,不能在短时间内培养而成。据此,魏晋人王弼在为《老子》作注时,将河上公的观点进一步深化:“大器成天下,不持全别,故必晚成也。”王弼注《老子》影响很大,“大器晚成”进一步流传开来,到今天已成约定成俗为一句励志语。可见,古人误解“大器晚成”,从河上公、王弼开始,一直讹传了两千多年。实际上,就算是“大器晚成”,也不能将其中的“晚”理解为时间概念。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称,“晚,莫也 。”清人段玉裁注称: “莫者 ,日且冥也 。”意思是白天就要结束了,可引申为太阳“没了”,没了就是 “无”。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佑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陈子昂,唐代诗人,早年没有用心读书,以至“年十八未知书”,都18岁了,在学识上还一无所知,要改弦易辙,要急起直追,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需要果断的抉择。果然,不久在父母教育下,他一旦悔悟,入乡校求学,便“慨然立志”,谢绝门客,专精文典。终于,数年攻读,一举成才。姜子牙,姜尚,名望,吕氏,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东海海滨人。相传姜尚的先世为贵族,在舜时为官,因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故为吕氏,名吕尚。后来家道中落,至姜尚时已沦为贫民。为维持生计,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丘吉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担任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因成绩差而放弃了考大学的念头,转考陆军士官学校而又两次落榜,第三次才好不容易考取。丘吉尔少年时很淘气,而且对学科的好恶非常明显。他小学时的一位女班主任老师说:我那里对丘吉尔的印象是:这个矮个子的红脸孩子是全班最淘气的孩子。我甚至还认为他不仅是在全班,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淘气包。他以最低的成绩考入了哈洛学校(英国一所历史悠久的公立中学)。关于丘吉尔进入哈洛学校,还有一个秘闻——在入学考试中,丘吉尔的拉丁文考卷答案中,只有一个字母和钢笔水的污痕,当然不及格。可时,校长却说他合格,准许他入学。校长的理由是:伦道夫的儿子肯定不是那种劣等生。在哈洛学校,他特别不爱学希腊语和拉丁语等古典语,成绩总是不及格。丘吉尔回忆自己在哈洛学校的经历时说:我的老师们如果想到我年龄这么小却读那么难的书,而我的成绩又很差,似乎苦于难以断定我究竟是早熟呢,还是智力发展迟钝。豪沃尔特·司各特,近代历史小说的鼻祖,英国大文豪。小的时候,曾是学校成绩倒数第一的孩子。有一天,成名之后的司各特访问了他童年的母校。文豪司各特的来访,在学校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大家热烈地欢迎和接待了他。司各特在校园内边走边看。突然,他问老师们:能不能告诉我谁是这所学校成绩最差的孩子?老师们感到很为难,但没有办法,只好叫过来一个学生,向司各特介绍说:这个孩子就是学校里成绩最差的孩子。那个小学生面红耳赤地低下了头。司各特走近那个学生,抚摸着他的头,说:你是学校中成绩最差的学生吗,不过,你是一个好孩子,你现在在忠实地替我守着我从前的位置。说完,他从口袋里取出金币,送给了这个孩子。拿破仑,“世界英雄,征服者拿破仑”,大军事家、法国皇帝拿破仑在学校读书时,成绩也不好,16岁毕业于巴黎的军事学校,学习成绩只排在第四十二位。据传记载,他在校学习期间,除数学以外,其它学科的成绩都很糟糕。据说,在他一生中,不论是法语,还是 别的外语,他都不能准确地说和写。他的身材矮小,头形又长得难看,小时候,他家里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个孩子不会有什么出息。实际上,幼年时代的拿破仑是一个任性、粗野的孩子。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在物理学方面引起一场大革命。小时候说话很晚,4岁时,父母甚至认准“这个孩子智力发育太慢”。直到9岁,爱因斯坦还不能流利地说话。上学以后,他父亲听老师说:脑筋迟钝,不善交际,毫无长处。老师们轻蔑地称他为“笨蛋”。14岁,叔叔征得他父亲的允许,开始教他代数和几何学,努力获得了成功。爱迪生,他是现代最了不起的发明家,也是咱们中国人心中,最著名的外国人之一。他发明的电报机、电话机、白炽灯、留声机、无线电报、电影放映机、电气铁路、X线透视镜等,共1300多种。小时候读书,老师曾骂他:你真是个臭脑袋瓜!因为爱迪生的脑袋是偏头,医生说:里面的脑子也坏了。母亲只好把孩子领回家,自己教他学习。詹姆斯·瓦特,蒸汽机的发明人,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他对人类的贡献同爱因斯坦、爱迪生一样十分巨大。瓦特上小学的时候,多数老师认为他不爱学习,评价他:学习劣等生。小学毕业后,瓦特在父亲经营的小作坊里干活。他心灵手巧,技术长进极快。18岁时,他立志在制造科学器具上有所造就,便来到伦敦,在一家科学器具厂家当了一年学徒。

3.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及解释1     【成语故事】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成语出处: 《三国志·魏书》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成语释义: 形容成名较晚。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及解释2     解释: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典故:《老子》四十二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马援是东汉初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文渊。他在12岁那年,父母都去世了,他的哥哥把他抚养成人。马援从小就有很远大的志向,他的几个哥哥都很看重他这一点。当时,有一个叫朱勃的人,12岁便能口诵《诗》、《书》。马援将自己与朱勃相比,感到差距很大,便有些气馁。再加上马援在学习《诗经》的过程中,对当时人们死抠词句的学习方式很不满意,便不想再继续学习了。那时,家中的生活也不富裕,马援就对哥哥马况提出请求,想到边疆去放牧,去经营畜牧业,可能会对家庭的生活有所改善。
     马况十分了解自己的弟弟,就帮助他分析学习的困难,并安慰他说:“像朱勃这样的学生是‘小器速成’,他的才华也就是这么多了。而你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能做成大事。但是做大事的人千万不能急躁,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会成材的'。好的木匠不会将还没做成的毛坯拿给别人看的。你还是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做吧,要奋发努力,千万不要自卑。”
     马援听了哥哥呵的话,不再自暴自弃,而是努力学习和磨炼自己。后来,他当上了新城大尹,也就是汉中太守。
     在东汉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马援屡建奇功,成为一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55岁的时候,被光武帝封为将军。马援的成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他的确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名将。
     其实,大器晚成这句成语最早出自《老子》一书,原意是大才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长大成器,后人用来比喻经过长期的磨炼,又成才较晚的人。人们也常用这句成语来安慰长期不得志的人。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4. 大器晚成的成语典故

 大器晚成
   【注音】dà qì wǎn chéng
   【出处】《老子》四十二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解释】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年纪大才成才
   【近义词】老有所成,奇葩晚放
   【反义词】年轻有为,青年才俊
   【歇后语】百岁挂帅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5. 大器晚成的故事及意思

  东汉末年,有个名叫崔琰的人,剑法很好,他特别喜欢交朋友。可是,有些人却认为他不学无术,除了舞刀弄棒,学问上一窃不通。
   一次,他去拜访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主人让管家出来告诉他说:“主人正在潜心读书,无暇闲谈。”崔琰知道人家是嫌他没知识,感到无比羞愧,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成为一个能文能武的人。从此,崔琰虚心拜师求学,学问逐渐增多起来;当时独霸北方的袁绍就把他招为谋士。袁绍被曹操所灭后,曹操久闻崔琰才干,劝崔琰归顺自己。在曹操的大本营邺城(今临漳邺镇)中,崔琰出了不少主意,很受曹操器重。
   有一次,曹操和崔琰商量,想立小儿子曹植为太子。崔琰说:“自古以来,都是立长不立幼,您立曹植,曹丕心里不服,大臣们也不服,这就种下了祸根。纵观古今,因为废长立幼引起的骨肉相残还少吗?请主公三思而行!”其实曹植还是崔琰的侄女婿,但尽管是亲属,崔琰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崔琰的公正。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崔林年轻时一事无成,亲友们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他凭自己的经历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大器晚成),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器的。”后来,崔林果然成才当上了大官。这个成语原意为大才需经过长期磨炼方有成就,现指成名较晚的人。释读: 大器:古时指贵重的器物,现比喻大才。晚:长期。成:制成。原意是指贵重的器物需要长期的雕琢才能制成(此句改为:原意是铸造越大个头的铸件(如鼎、钟)所需要冷却凝固时间就越长,冷却时间足够长,铸件方能“成器”)。现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大器晚成的故事及意思

6. 大器晚成幼儿成语故事

  古人其实也很聪明,但是对于他们来说,铸造大鼎啊什么的,也是一件很费工夫的事。因为越大的铸件所需要的冷却时间就越长,所需要等待的时间也就越长。但是古人的心态好,相信“好饭不怕晚”,虽然等得久一点,但“大器”终能“晚成”。
 
   东汉末年,有个年轻人叫崔琰,人长得相貌堂堂,可就是不喜欢读书,成天只知道舞刀弄剑,不务正业。但他性格好,为人又仗义,喜欢到处结交朋友。可那些崇文尚墨的文人们不喜欢他,觉得他这个人没什么文化,跟他也没什么好说的。因此,那些文人们都故意躲着他,一旦崔琰上门来,他们就都躲着不见。
 
   有一次,崔琰上门去拜访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想跟人家交朋友,结果被堵在大门口,下人告诉他说,主人正在潜心读书,读得实在太专注,根本抽不出时间见他一面。平时外向大方的崔琰听了这话,闹了个大红脸,嘴上虽不说,但他心里明白,这是人家瞧不上自己,觉得自己是个粗人,不配结交有学问的人。最后他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这事对崔琰刺激很大,他终于知道原来读书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光会武功只会被人认为是一介武夫。所以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从此,崔琰到处拜师求学,虚心求教,不放过任何一个读书学习的机会。渐渐地,他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他的为人和学识也慢慢被大家认可了,自然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尊敬他。
 
   后来,袁绍听说有崔琰这么个能文能武的人,就招他当自己的谋士。崔琰当了谋士之后发现,袁绍手下士兵的所作所为非常残暴,常常做一些挖坟掘墓的丧良心事。崔琰就直言相劝,让袁绍管束一下自己的手下。袁绍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也相信他的为人,就令自己的士兵不要再这么做。
 
   后来,袁绍被曹操所灭,曹操久闻崔琰的大名,自然很想招他入自己的麾下。崔琰也觉得曹操是一代英雄,也愿意跟着他。归顺曹操之后,崔琰果然给他出了不少好主意。
 
   当时,曹操有好几个儿子,他一直拿不定主意立谁为自己的继承人。其实,曹操心里很想立曹植,因为曹植年纪虽小但是聪慧过人,聪明伶俐的孩子自然很招人喜欢。崔琰觉察到曹操的心思,仍旧直言不讳地规劝曹操不要这么做。他坦言自古以来,都是立长不立幼,立幼的后果就是后患无穷,很难保前人打下的江山长久不衰。
 
   曹操听了他的谏言,吃惊不已,他问崔琰:“曹植可是你的侄女婿,你的侄女婿一旦成了继承人,到时候你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崔琰回答:“即使是亲属我也要这么说,因为这有关江山社稷。”曹操十分钦佩他的刚正不阿,便更加器重他了。
 
   崔琰的成就这么大,可他的堂弟崔林却是个不学无术的毛头小子,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成天拿着崔琰的成就来教训他,让他跟崔琰多学着点。可有了成就之后的崔琰却从没有看不起崔林,反而总是派他做这做那,有意培养他,也常常夸奖他。
 
   大家对崔琰器重崔林的做法很不理解,觉得崔琰这么做完全是盲人点灯白费蜡,崔林将来肯定出息不了。可崔琰却不以为意,他常常搬出自己年轻时候的事跟大家说:“我年轻时候也是个不学无术的小子,但是现在你们也夸奖我是个有成就的人。你们就能断定崔林将来一事无成吗?我倒觉得他将来一定会成大器。”
 
   后来,崔林在崔琰的提携下,很快崭露头角。相比崔琰,崔林是个心胸更加豁达的人。魏国建立之后,他被派到幽州当刺史。
 
   当时,中郎将吴质统领河北军事,崔林却从不和他来往,更不会逢迎谄媚。涿郡太守王雄就去找崔林的别驾,打算从中调解。别驾是州刺史的`佐官,虽说是辅佐的官员,但是级别很高,不与刺史同车,单独自己有辆小车,所以称为“别驾”。王雄对别驾说:“吴质是皇上很看重的人,你看看周围的郡守们,没有一个不给他写信说他好话的。可是你们崔刺史却自命清高,从来不和他往来,也不给他写一封信。一旦他不高兴了,以工作不力为由杀你以儆效尤,到时候崔刺史他能保你吗?你可得好好想一想,也让你们崔刺史好好想一想。”
 
   辞别王雄,别驾赶紧把这事告诉给崔林。崔林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吴质他要是真看我不顺眼,凭他手里的权力,让我这个州刺史滚出这个州,就像脱掉他脚上穿的靴子一样,容易极了。既然整我这么容易,他干吗还费工夫去杀你这个别驾?你听好了,这里是幽州,旁边就是胡人的地界,只要我们想办法跟胡人拉好关系,不让他们犯上作乱,那吴质就没有什么理由来整我们。可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处理公务,惹怒了野蛮的胡人,他们就会奋起反抗,滋扰生乱,到时候,不但让皇上忧心,也自然有把柄落在了别人手上。”别驾听了崔林这番话,心里就安稳了,也不再瞻前顾后,而是一心辅佐崔林。所以在崔林任职期间,幽州百姓安宁、民族团结,虽处边塞,却一片升平景象。但是后来,他还是因为不会谄媚巴结,被人暗中使了很多的绊子,最后被降职为河间太守。虽被贬为一个小官,但崔林仍旧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没过多久,他又因为工作出色而被提升为“大鸿胪”,专门负责接待少数民族派来的使节,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
 
   任大鸿胪这段时间,崔林很用心,他发现每次有外国使节前来,魏国为显示自己财力雄厚,就赏给使者非常丰厚的礼物。其他的小国听说了,觉得只要派出使节就能换来财物城池,纷纷效仿,乐此不疲。渐渐地,这让魏国越来越吃不消了,眼看自己国家那点积蓄都用来打发上门拜访客人了。为了国家长远打算,崔林认为此法不可继续实行。于是,他废寝忘食,没日没夜地翻阅了很多古书,从中查找有关历朝历代对待使节的旧例,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制定出一整套接待使节的制度,使外交礼仪规范化。这样一来,对待每个小国都一视同仁,既融洽了各国的关系,又节约了国家开支。
 
   崔林的聪明才智让他很受重用,后来官职一路高升,他也不负皇恩,从不吝啬自己的智慧和时间,一辈子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最后积劳成疾离世。崔林的确如崔琰预想的那样,“大器晚成”,成为了受人爱戴的好官。
 
   但是,虽然崔林和崔琰一样,两兄弟都是后人“大器晚成”的典范,但两人的结局却完全不同。崔琰一生刚正不阿,虽然做官做到尚书一职,却因为反对曹操建立魏国而锒铛入狱。成为阶下囚的崔琰仍不改本色,大骂曹操是一代奸贼,悔恨自己当初瞎了眼相信他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最后,可怜的崔琰被曹操下令杖杀于狱中,不得善终。
 
   所以后来,“大器晚成”这个成语也被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说的一句安慰话。但崔琰、崔林两兄弟的故事至今仍是很多人学习的榜样。

7. 大器晚成成语典故

   成语名称:大器晚成
     成语拼音:dà qì wǎn chéng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年纪大才成才。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器:器物,指才干;大器:比喻大材;成:成就。指能担当重任的人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成名较晚。也用作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
     成语来源:春秋·楚·李耳《老子》第40章:“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褒无名。”
     成语造句:孙犁《庚午文学杂记》:“大器晚成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大字开头的成语 
     大笔如椽    大显神通    大公无私    大逆不道    大义灭亲    大材小用    大禹治水    大腹便便    大器晚成    大放厥词
      包含有大字的成语 
     冒天下之    少壮不努    小巫见大    小杖则受    蚍蜉撼大    不以一眚    胆如斗大    奋臂大呼    泰山不让    小时了了

大器晚成成语典故

8.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及启示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及启示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的典故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的启示
    凡大器晚成的人无一不是从小就刻苦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才获得机遇而成功。从现在开始认真学习,积累丰富的'知识,将来才能有更大的作为。当然咋面对他人的成功要耐得住寂寞,真正的人才都是经历过千锤百炼的。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的延伸 
    【注音】dà qì wǎn chéng
    【出处】 《老子》四十二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解释】 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年纪大才成才
    【近义词】: 老有所成,奇葩晚放
    【反义词】: 年轻有为,青年才俊
    【歇后语】: 百岁挂帅
     大器晚成的造句 
    1. He reached success late in life. 他是大器晚成。
    2. She was a late bloomer. 她大器晚成。
    3. Col trane was something of a late and hesitant starter. 柯川有点大器晚成,起步晚且犹豫不决。
    大器晚成者们是艰难的,他们需要的除了忍耐还有几近盲目的信念。
    They advertise their genius from the get-go. Late bloomers are hard. They require forbearance and blind faith.
    这是大器晚成者给我们的最后一课:她/他的成功浸透着他人的努力。
    This is the final lesson of the late bloomer: his or her success is highly contingent on the efforts of others.
    比埃尔霍夫虽然大器晚成,但他是一位真正的绅士,真正的斗士,而且无论俱乐部还是国家队,他都是一个成功者。
    Biaierhuofu although great minds mature slowly, but he is a real gentleman, real fighter, and no matter the club still isnational group, he is a person that succeed.
    他说:“我爸爸总是对我说我是个大器晚成的人。我相信我是获得这个奖项里最老的人了。”
    He said: "my father always said to me I would be a late bloomer. I believe I'm the oldest person to win this awa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