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4-05-09 10:40

1.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什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怎么样的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什么

4.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
  富强 国家富强以综合国力强大为基础,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特征,须具备五大要素:基础实力强、经济能力强、科技发展水平领先、军事能力强大、国家的政治制度优越。下一步,中国需要加紧在人均富裕、核心科技创新等领域补齐短板,尽快实现国家富强。
  民主 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的范围内,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其核心内容是保证人民的权利如何实现、国家的权力如何健康运行,像我们说的选举、协商、表达、监督等都是常见的民主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几个特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制度。
  文明 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表现出来的是综合国力和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先进状态,比如政治开明、科技先进、人民生活富足等。党的十二大最早提出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十六大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定义为“五位一体”,按此布局,我国将不断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
  和谐 和谐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状态,是人与自身、他人、社会、自然这四者关系的协调和平衡。主旨是创造普遍发展、共同繁荣与持久和平的世界,比如,反对武力冲突;不同文明、文化、制度之间相互包容、相互理解;促进和保障人权;人人享有平等追求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权利等等。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
  自由 包涵人身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和宗教信仰自由等方面内容。我国宪法规定保障公民自由和权利,同时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种限制和约束是出于保障最大多数人的自由的需要。即将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就是一个充满自由的社会,不仅物质丰富、生活富足,而且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利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平等 是指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人的基本权利不能因为出身、户籍、职业、贫富等差别而受到区别对待。我们既要强调形式平等、程序平等,又要通过缩短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和贫富差距,推动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努力追求结果平等、实质平等。还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够得到平等的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公正 是对正当利益的维护,其实质是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权利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各种义务由社会成员合理承担。评价社会是否公正,社会底层群众的境遇是衡量的标尺之一。现实生活中,人的能力有大有小,贡献有多有少,再加上社会环境以及国家政策等因素,每个人面临的发展机会、获得的社会财富自然也不相同,所以公正并不等于平均。
  法治 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体现了一个国家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各项事业都已经纳入法治轨道。强调法治思维就是尊重法律权威、遵循法治原则、体现法律理性。强调法治方式,就是按照法律规则处理问题、解决纠纷,使执政行为合法合理、公开公正。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
  爱国 既表现为对祖国河山、历史文化等热爱之情,也表现为个人对他人、政治社会等热爱之情,更表现在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融入到建设祖国的实践中去。爱国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和美德,公民应坚持国家利益高于自身利益。但爱国应与狭隘的民族主义区分,我们既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又需尊重别的国家、民族的权利、自由和思想、信念。
  敬业 意味着热爱、看重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将这种自豪转化成对工作的动力,对生活、集体和国家的热爱。敬业是公民的基本职业要求,是从业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条件。国民能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干好本职工作,不仅关系到自身生存发展,也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健康发展。
  诚信 其基本内容是诚实、诚恳、信用,也就是以诚恳待人,靠诚实取信于人。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和必备的道德品格。当今社会,诚信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个体道德修养层面,它更是现代公民的社会公德和公共领域的交往规矩以及政府机构的行事准则。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约定,大到国与国之间的条约,都须讲诚信。诚信也是国家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只有国家、社会都讲诚信,诚信才能成为维系整个社会的纽带,才能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状态。
  友善 包含善待亲友、他人、社会、自然等。善待亲人可以和谐家庭关系。善待朋友,善待他人,可以和谐人际关系。善待自然可以形成和谐的生态关系。能否以友善的态度为人处世,不但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友善是对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是各阶层各行业都应该积极倡导的具有基础性和普适性特点的价值观。

5.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多重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帮助全党和全国人民 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 实意义。
  第一,“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它不仅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而且更是指导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完善人生旅程的理论 指南。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鸿篇巨作中,还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都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道德观理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宝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开拓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认识的新境界。
  第二,“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 的冲击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过去许多人常常把自由、民主、平等这些概念当做资本主义的“专利品”来看待,认为它们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其实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认识。一些西方国家也正是 利用了这一点来攻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攻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深刻 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它脱胎于资本主义但又与资本主义有着 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继承和发展人类一切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本质意义 上来讲,只有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平等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而资本主义制 度下的所谓民主、自由、平等是虚伪的、靠不住的。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第三,“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进一步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凝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将产生十分巨大的作用。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 深刻变化,这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多样性、多变 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彩纷呈。在这种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条件下,只有大力 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 共识和思想共鸣,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7.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

  富强 
国家富强以综合国力强大为基础,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特征,须具备五大要素:基础实力强、经济能力强、科技发展水平领先、军事能力强大、国家的政治制度优越。下一步,中国需要加紧在人均富裕、核心科技创新等领域补齐短板,尽快实现国家富强。

  民主 
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的范围内,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其核心内容是保证人民的权利如何实现、国家的权力如何健康运行,像我们说的选举、协商、表达、监督等都是常见的民主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几个特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制度。

  文明 
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表现出来的是综合国力和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先进状态,比如政治开明、科技先进、人民生活富足等。党的十二大最早提出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十六大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定义为“五位一体”,按此布局,我国将不断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

  和谐 
和谐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状态,是人与自身、他人、社会、自然这四者关系的协调和平衡。主旨是创造普遍发展、共同繁荣与持久和平的世界,比如,反对武力冲突;不同文明、文化、制度之间相互包容、相互理解;促进和保障人权;人人享有平等追求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权利等等。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

  自由 
包涵人身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和宗教信仰自由等方面内容。我国宪法规定保障公民自由和权利,同时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种限制和约束是出于保障最大多数人的自由的需要。即将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就是一个充满自由的社会,不仅物质丰富、生活富足,而且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利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平等 
是指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人的基本权利不能因为出身、户籍、职业、贫富等差别而受到区别对待。我们既要强调形式平等、程序平等,又要通过缩短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和贫富差距,推动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努力追求结果平等、实质平等。还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够得到平等的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公正 
是对正当利益的维护,其实质是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权利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各种义务由社会成员合理承担。评价社会是否公正,社会底层群众的境遇是衡量的标尺之一。现实生活中,人的能力有大有小,贡献有多有少,再加上社会环境以及国家政策等因素,每个人面临的发展机会、获得的社会财富自然也不相同,所以公正并不等于平均。

  法治 
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体现了一个国家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各项事业都已经纳入法治轨道。强调法治思维就是尊重法律权威、遵循法治原则、体现法律理性。强调法治方式,就是按照法律规则处理问题、解决纠纷,使执政行为合法合理、公开公正。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

  爱国 既表现为对祖国河山、历史文化等热爱之情,也表现为个人对他人、政治社会等热爱之情,更表现在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融入到建设祖国的实践中去。爱国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和美德,公民应坚持国家利益高于自身利益。但爱国应与狭隘的民族主义区分,我们既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又需尊重别的国家、民族的权利、自由和思想、信念。

  敬业 意味着热爱、看重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将这种自豪转化成对工作的动力,对生活、集体和国家的热爱。敬业是公民的基本职业要求,是从业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条件。国民能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干好本职工作,不仅关系到自身生存发展,也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健康发展。

  诚信 其基本内容是诚实、诚恳、信用,也就是以诚恳待人,靠诚实取信于人。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和必备的道德品格。当今社会,诚信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个体道德修养层面,它更是现代公民的社会公德和公共领域的交往规矩以及政府机构的行事准则。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约定,大到国与国之间的条约,都须讲诚信。诚信也是国家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只有国家、社会都讲诚信,诚信才能成为维系整个社会的纽带,才能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状态。

  友善 包含善待亲友、他人、社会、自然等。善待亲人可以和谐家庭关系。善待朋友,善待他人,可以和谐人际关系。善待自然可以形成和谐的生态关系。能否以友善的态度为人处世,不但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友善是对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是各阶层各行业都应该积极倡导的具有基础性和普适性特点的价值观。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是现实的人与能够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所具有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马克思说过:“‘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哲学认为:人是社会性与动物性的结合体,但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作为社会性的人,必然有其客观的需要,价值就同人的这种需要有关,但并不由人的需要来决定,而是由其客观基础决定,这种客观基础就是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所固有的属性。所以,价值不单纯是这种属性的反映,而是标志着这种属性对于个人、阶级和社会的一定的积极意义,即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成为人们的兴趣、目的所追求的对象。
价值是客观的,但又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一方面,价值总要打上相应时代的历史印记,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需要、利益、兴趣、愿望往往不同,甚至彼此对立,但一般地说,一定时代的人们的价值标准,总是植根于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必然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价值又要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或早或晚要发生相应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价值问题上认为,是否有利于当时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是衡量社会现象的价值尺度。对于共产主义者来说,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即共产主义,则是他们的全部社会活动所追求的最高价值。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它反映了人们对某种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认识和态度,包括价值标准、价值评价、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价值导向、价值实现等内容。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并由此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因为,价值观里所讲的价值,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包括物质价值、精神价值、人的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道德价值等内容。
由此可见价值观是极其复杂的。它具有如下特点:1.多样性。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由于所处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价值观;2.群体性。某种价值观一旦形成,往往为某一阶级、某一阶层、某一群体所共有;3.社会性和历史性。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人们,由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的变化,其价值观会发生变化;4.相对稳定性。某种价值观形成后,只要它赖以形成的客观条件没有发生变化,该价值观不会轻易改变。 
  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价值观,另一类是核心价值观。在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观体系中,各种价值观的地位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有些价值观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从属地位,它仅仅体现社会某个方面或领域的价值取向和追求,这种价值观我们就称之为一般价值观;另一种是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它引领和统率着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是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公民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体现着这个国家或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精神追求和基本价值理念。这种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就叫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决定性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这种核心价值理念支撑着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从更深层次影响着全体国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
由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多样性,而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总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遵循。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它们又是相互区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比较系统全面,具有理论化、系统化的特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则比较抽象概括,具有高度凝练性、简洁性的特点。也正因如此,我们党在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后,又概括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即为:“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由此延伸出许多东西,包括 爱党、爱国、牺牲、奉献、助人为乐等道德价值观。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我们在价值观的探索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尤其是经历过转型期的道德紊乱,人们普遍感受到核心价值观对于一个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并试图解决这一根本问题。 
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三个倡导”是我们党顺应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期待、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对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凝聚起亿万人民共同实现“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