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脸谱的起源说法正确的是

2024-05-17 13:38

1. 关于脸谱的起源说法正确的是

关于脸谱的起源说法正确的是脸谱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是源于我国南北朝北齐。脸谱兴盛于唐代的歌舞戏,也叫大面或代面,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说的是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貌若妇人,每次出战,均戴凶猛假面,屡屡得胜。脸谱对于不同的行当,情况不一。生、旦面部化妆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而净行与丑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因此称花脸。脸谱的特点有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其图案是程式化的和美与丑的矛盾统一。

关于脸谱的起源说法正确的是

2. 关于脸谱说法错误的是()

脸谱是不能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
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

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红色有脸谱表示忠勇士义烈,如关羽、姜维、常遇春.
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起源】京剧脸谱来源于生活。每个人面部器官的形状、轮廓相似,生理布局也都有一定的规律,面部肌肉的纹理与人物的年龄、生理、经历、生活的自然条件也都有密切关系,所以京剧脸谱的勾绘是以生活为依据,也是生活的概括。
如生活中常说的人的脸色,晒得漆黑、吓得煞白、臊得通红、病得焦黄等,既是剧中人物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的揭示和生理特征的表现,又是确定脸谱色彩、线条、纹样与图案的基础。
脸谱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又是实际生活的放大、夸张。演义小说和说唱艺术对历史人物的夸张、形象的描写,也是京剧脸谱的依据来源。
关于脸谱的起源说法正确的是脸谱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是源于我国南北朝北齐。脸谱兴盛于唐代的歌舞戏,也叫大面或代面,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说的是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貌若妇人,每次出战,均戴凶猛假面,屡屡得胜。脸谱对于不同的行当,情况不一。
生、旦面部化妆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而净行与丑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因此称花脸。脸谱的特点有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其图案是程式化的和美与丑的矛盾统一。

3. 脸谱的发展

  脸谱艺术的发展与中国戏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大约在十二至十三世纪的宋院本和元杂剧的演出中,就出现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块白斑的丑角脸谱。净角脸谱相传在中国戏曲发展之前,南北朝和隋唐(公元420-907)乐舞节目中就有了“假面歌舞”,这假面具就是脸谱的鼻祖。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大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麾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这就是齐人表演兰陵王戴面具击敌乐舞的记载。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贵州省星义地区布依族村民喜爱的古老地方戏,仍有戴艺术面具演出的习惯,这可算是脸谱历史中的活化石。但随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戴艺术面具演戏越来越不利于演员面部的表演,艺人们就用粉墨、油彩、锅烟子直接在脸上勾画,这样就逐渐产生了脸谱。当时,戏班以露天演出为主,离戏台较远的观众往往看不清演员的面部表情,勾上脸谱使观众在远处就能一目了然。

  为适应露天演出,所勾脸谱一般只用黑、红、白三种对比强烈的颜色,强调五官部位、肤色和面部肌肉轮廓,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这种原始的脸谱是简单粗糙的,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逐渐装饰化了。到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京剧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法后,京剧脸谱也在吸收各地剧种脸谱优点的基础上,经几代著名演员和戏剧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研究,加工提高,创新改革,得到充分的发展。图案和色彩愈来愈丰富多彩,各种不同人物性格的区分也越来越鲜明,并创造出许许多多历史和神话人物的脸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妆谱式。

脸谱的发展

4. 关于脸谱发展历程正确的是()

关于脸谱发展历程正确的是(A,B,C)
A.孳乳为汉、唐的代面B.发展为宋元的涂面C.形成明、清的脸谱D.滥觞于春秋的傩祭
脸谱,起源于原始图腾(约550年),后来逐渐演变成艺术化的戏剧脸谱。据《旧唐书·音乐志》和唐段安节撰《乐府杂录》记载,公元550年的北齐兰陵王高长恭英勇善战,但因貌美少威,因而每次作战就戴上狰狞的假面具。
到了唐代就发展成为一种“代面”的歌舞形式,这种戴面具的演出,观众看不到演员的表情,妨碍对戏剧艺术的欣赏,后来就不戴面具了,发展为将面具上的花纹直接画在脸上的化妆艺术。

宋元时期,面部化妆色彩多样化,有黑脸、红脸、花脸、青脸、蓝脸。这些脸谱的颜色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红色表示英勇、正义,如关羽赤胆忠心,就勾画红脸;黄色表示勇猛、残暴,如庞涓,就勾画黄脸;
白色表示奸诈、多谋,如曹操奸诈,就勾画白脸;黑色表示刚直、果断,如包拯铁面无私,就勾画黑脸;蓝色表示坚毅、勇敢,如窦尔墩,就勾画蓝色。
此外,还有神怪仙佛一类人物,专用金色、银色等。戏剧人物脸上先有了这些主色基调,再配以表现其心理、专长、命运等的象征性图案,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就塑成了。

5. 脸谱是根据什么构成的图案化形象?脸谱可分为哪两类?

脸谱是根据人物的肤色和面部器官的肌肉纹理、经过夸张和装饰性的色彩和线条,以改变脸部的本来面目,构成图案化的形象,用以表现人物的性格气质的造型艺术,具有传神的艺术美。和生、旦的略施彩墨的化妆(称素面、洁面)来比,称为花面或花脸。脸谱大体分为净脚脸谱和丑脚脸谱两大类。

脸谱是根据什么构成的图案化形象?脸谱可分为哪两类?

6. 脸谱的发展史是什么?


7. 脸谱起源于什么时期?从什么时候脸谱开始出现在戏曲中呢?

中国戏曲演出舞台上的脸普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强盛于唐朝时期的歌舞表演戏。那时候叫“驷马桥”、“代面”。
那时候北齐佞臣高澄的第四子——兰陵王高长恭就曾戴着“驷马桥”(面罩),在晋阳惨败匈奴。后,将领连声歌唱《兰陵王入阵曲》,赞颂兰陵王的福报。唐朝执掌宫廷音乐的高官崔令钦在《教坊记》一书里记述:“‘驷马桥’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若妇女,自嫌不能威敌,乃刻木为假面,阵前著之。由于此戏,亦入音乐。”

兰陵王高长恭尽管勇猛善战,却生得眉目清秀,像个容貌的女人。他害怕自身的品牌形象不能震慑对手,因此就戴上木版画的面具,每一次身先士卒,都是会屡战屡胜。后代为了更好地缅怀这名容貌威武的白马王子,在歌唱中国戏曲时效仿高长恭的“驷马桥”,诠释北齐白马王子的经典传奇故事。之后众多中国戏曲演出舞台都承袭了画妆脸普的传统式。
乾隆皇帝五十五年(公年1790年),原先在中国南方全国各地表演的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戏班依次赶到京都,她们和湖北省汉调明星一起协作,逐渐接纳了昆剧、秦腔戏曲等曲子的旋律及弹奏方法,通过上百年的结合,产生了京剧流派,在清朝晚期皇宫的助力下前所未有兴盛。戏曲脸谱听说也源于日常生活,例如内心担心,脸便会吓得煞白;病病殃殃就会晤如棕黄色这些。京剧的脸谱色调很有趣,如果你并不是红绿色盲,艺人一上台把脸露出来,好人坏人一看便知。
红色脸谱,一般全是忠义声望、有血性的正脸人物角色,例如三国的关云长。深褐色脸普、淡粉色脸普一般意味着着有责任感的老年人。

黑色脸谱一般为坚毅、直爽、聪慧、英勇、公正廉明的化身为,例如宋代开封府尹包青天;黑色脸谱也是孔武有力、粗暴豪爽的代表,例如三国猛将赵云。
乳白色脸普多见奸诈、阴险毒辣、自以为是等反面人物品牌形象,例如三国奸雄三国曹操,明代的严嵩等;此外年老的老年人、宦官也应用乳白色脸普。

深蓝色脸普意味着着狂放不羁、英勇善战,例如清朝盗御马的抗清民族英雄窦尔敦,汉朝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马武。蓝紫色脸普有端庄、公平正义的含意,如秦代的著名刺客专诸,三国名将张郃等。
金黄脸普表明神密、威风凛凛、庄重,一般全是仙人角色,如释迦摩尼、二郎神。翠绿色脸普含意为强悍、鲁莽,如一些绿林好汉。
银白色脸普一般为妖怪、妖精等文过饰非的品牌形象。黄色脸谱意味着着性格暴躁、勇猛善战,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廉颇,三国大将吕布等;也是有凶悍凶狠、残酷的含意,如元朝的宇文成都,宋代的义军领导者杨么等。

脸谱起源于什么时期?从什么时候脸谱开始出现在戏曲中呢?

8. 在谱式分类中,()脸被称为老脸。

在谱式分类中 ( ) 脸被称为老脸 。A三块瓦 B十字门 C六分 D碎花 答案:C。
一、脸谱介绍:
脸谱是京剧表演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京剧脸谱也是至今戏曲舞台上最完整的脸谱体系。它是通过对颜面进行类型化的化妆来表现人物身份和性格的特征。“脸谱,脸谱”,说明是有特定的谱式的,而不是随意的。“谱式”是梨园界的术语,按美术的术语可理解为“构图”。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翁偶虹独具匠心地把京剧脸谱的勾画分为16种谱式。

二、六分脸介绍:
脑门上的立柱纹与眼部以下部位均画成一种颜色,脑门上立柱纹以外的颜色占全脸4/10,眼部以下的颜色占全脸6/10,上下形成四六分的形式,故称“六分脸”。如《群英会》中的黄盖、《将相和》中的廉颇等。

六分脸,又称“两膛脸”或“截纲脸”,由整脸发展而来。其特点是演员从眉、眼之间勾出一条上扬的曲线,眉心有一条逐渐加宽直至额顶的“通天柱”,脸颊及“通天柱”为同一主色,前额两侧为白色,象征两条白眉。勾此类脸谱的多为德高望重的老将。主色为红色,称“红六分脸”,如《群英会》之黄盖;主色为黑色的是“黑六分脸”,如《御果园》之尉迟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