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部内容

2024-05-09 07:25

1. 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部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完善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政策,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优质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三)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以上,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表1 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2009年 2015年 2020年
学前教育
幼儿在园人数(万人) 2658 3530 4000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50.9 62.0 75.0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 74.0 90.0 95.0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万人) 15772 16100 16500
巩固率(%) 90.8 93.0 95.0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万人) 4624 4500 4700
毛入学率(%) 79.2 87.0 90.0
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2179 2250 2350
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1280 1390 1480
高等教育
在学总规模(万人) 2979 3350 3550
在校生(万人) 2826 3080 3300
其中: 研究生(万人) 140 170 200
毛入学率(%) 24.2 36.0 40.0
继续教育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 16600 29000 35000
表2 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标
2009年 2015年 2020年
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万人) 9830 14500 19500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5 10.5 11.2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9.9 15.0 20.0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4 13.3 13.5
其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67.0 87.0 90.0

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部内容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基本内容和精神

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以上,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3. 什么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主要内容包括: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以及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等10个方面。
精神: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制定本《教育规划纲要》。

什么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开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现了哪些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完善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政策,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优质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主要内容和精神是什么?

主要内容包括: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以及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等10个方面。
精神: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制定本《教育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主要内容和精神是什么?

6. 为什么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纲领和行动指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的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制定实施国家教育战略,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教育重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

  今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未来10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是这次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基本原则,也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根本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重视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规划纲要以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扩大教育开放为重点,对教育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设计,并提出了本届政府启动实施的十大改革试点,作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程表明,每一次大的教育改革,都推进教育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当前,我们迎来了又一次推动教育改革的大好机遇,具备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从复杂性来看,教育改革既涉及体制机制,也涉及思想观念,还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期待高,有些方面认识不尽一致。从艰巨性来看,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任何一项重大教育改革的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教育政策措施的出台,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失误或失败,可能影响一代人或几代人。可以说,我国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改革的难度大、压力大,矛盾也比较多,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因此,为了尽可能地少走弯路,避免折腾,使改革的收益最大化,改革的风险最小化,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改革,做到统筹谋划,系统设计,循序渐进。一是重视顶层设计,对各项改革都有一个前瞻性的通盘考虑和设计,明确目标任务和操作步骤。二是突出重点,抓住那些长期困扰教育科学发展的难点问题和社会充满期待的热点问题,集中力量争取突破,不能全面铺开、平均用力。三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有机统一起来。按照这些要求,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从三个层面系统推进教育改革:一是重大标准、重要制度的改革,以及复杂、敏感、系统性强的改革,由国家层面进行统筹谋划,在做好整体设计的基础上统一组织实施;二是对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由省级人民政府和中央有关部门在国家指导下开展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总结推广;三是各地各校结合自身实际,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自行组织改革试验。

7. 材料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今后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

     (1)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全民族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自觉抵制外来腐朽文化影响。③文化可以影响人和塑造人。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给人以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推动影响人们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维护社会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教育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⑤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功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创新。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推动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⑦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相辅相成,教育的发展有利于通过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促进人们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启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在筹办工作中要注意勤俭节约。(4分)②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启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工作中树立节俭意识,珍惜每一种资源。 (4分)③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应该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办好“大运”服务人民。办好“大运”服务人民。(4分)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启示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办“大运”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4分)         略    

材料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今后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

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 
高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而这一战略,并给予优先发展教育和良好的人感到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丰富。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人民群众,结合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培训和身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握教育事业的发展的阶段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的工作。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1。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 
 2。育人
 3。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4。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5。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