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岩潜山储层分布的控制因素

2024-05-16 11:53

1. 基岩潜山储层分布的控制因素

胜利油区基岩潜山储层的分布主要受控于盆地的形成过程,而盆地的形成又是构造运动的结果,因此构造运动是控制潜山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对沉积储层来讲,储集空间主要是沉积作用产生的原生孔隙、成岩作用产生的成岩次生孔隙和成岩后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当地壳沉降时,沉积物在沉积和成岩作用中产生原生孔隙和成岩次生孔隙,二者互为消长关系。地壳上升,沉积间断,由于风化剥蚀作用和大气水的淋滤作用则会产生风化剥蚀及溶蚀孔、洞、缝等次生孔隙,还可能扩大早期已形成的储集空间。沉积间断时间越长,产生的风化壳的厚度越大。
对岩浆岩和变质岩,特别是对变质岩而言,储集空间主要是地壳上升形成的风化剥蚀孔、洞、缝。岩浆岩中的原生孔隙如气孔构造是岩浆岩中的主要储集空间。地壳运动出现水平运动产生褶皱、断裂运动时,就会产生构造裂缝。伴随褶、断运动,地壳往往上升,又会产生风化剥蚀及溶蚀孔、洞、缝等次生孔隙。
按形成的地球动力学环境,胜利油区所属的渤海湾盆地为伸展盆地。盆地在太古宇基底的基础上沉积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和上古生界碎屑岩,并经历了中生代的挤压、伸展作用及新生代的裂陷作用和裂陷后作用。在挤压、上升、下降、伸展断裂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时代(主要为下古生界基岩潜山)的储集空间特征。挤压作用首先发生在印支期,形成了近东西向的宽缓褶皱和北西向的逆断层,使得古生界隆起的高部位遭受强烈剥蚀,低部位剥蚀较弱。这样,高部位由于风化剥蚀作用形成残余次生储集空间。燕山期表现为挤压和伸展交替,形成的储集空间主要有与断层有关的构造裂缝和与风化剥蚀作用有关的孔、洞、缝。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以断裂作用为主,伴随断裂运动及断块的掀斜运动,产生了大量构造裂缝。地壳短暂的抬升过程也容易形成大量的微裂缝。历次构造运动形成的储集空间往往会被充填。那些有效的储集空间的形成时间与油气的大规模运移和聚集时间基本一致。
太古宇变质岩基岩潜山储层主要是历次构造运动、大气水的淋滤作用及油田水的脱羧引起的溶解作用产生的。

基岩潜山储层分布的控制因素

2. 基岩潜山的储层类型

储层的分类原则有很多,依据基岩潜山储层所在储油气圈闭的成因、形态及储集层特征等,可将基岩潜山储层的类型划分为3个亚类。
(一)残丘型基岩潜山储层
即形成的油气圈闭是残丘圈闭。前古近系和新近系基岩随地壳的抬升长期暴露地表,经历了长期风化剥蚀;由于岩性、气候和地表水活动的不同,会造成出露的潜山差异风化,形成地形上的残存凸起,即残丘型潜山(地貌潜山)。残丘型潜山形成以后,于古近纪被埋藏,进而形成了如今的潜山全貌。根据组成残丘圈闭的储层岩性及时代不同又可分为3种。
1.残丘型太古宇变质岩储层
储层为变质岩系,即由太古宇形成的残丘型潜山,储集空间主要是裂缝,其次是溶蚀孔洞与微孔隙。这类储层主要分布在王庄油田、滨南地区的滨233含油圈闭及单家寺的单古2含油圈闭、郑29含气圈闭、单66含油圈闭等。
2.残丘型下古生界灰岩储层
储层是寒武系、奥陶系石灰岩,储集空间是孔隙、裂缝与溶洞,属风化壳淋滤带。在剥蚀面以下100m储集性能往往变差。如分布在平方王古近系潜山披覆构造带的滨188和滨78寒武、奥陶系含油圈闭内的储层。
3.残丘型中生界砂岩储层
如垦利潜山,其储层是中生界上侏罗统,在古近纪为湖中岛,后沙三段灰色泥岩覆盖其上,形成丘圈闭。储层为上侏罗统风化面附近的一组渗透性含砾砂岩。
(二)断块型基岩潜山储层
前古近系和新近系总体为单斜构造,后期被断层复杂化,也可以说水平岩层或垂直岩层由于断裂作用使断块产生掀斜所致。胜利油区的断块山大部分为多层结构,据储层类型及层位,又可分为4种。
1.断块型中生界碎屑岩储层
储层由中生界砂、砾岩组成;盖层通常由古近系非渗透性砂、砾岩或沙三段泥岩组成。其典型实例是义北油田的大部分中生界油藏、孤南油田孤南2块的孤南2-10、孤南2-11等中生界油藏;桩西油田、埕岛油田的中生界含油圈闭也属于此种类型。
2.断块型上古生界碎屑岩储层
组成上古生界断块山圈闭的储层是太原组与山西组细粒石英砂岩及白云质砂岩,因后期次生成岩作用强烈,石英次生加大和镶嵌结构比较普遍,因此砂岩致密坚硬,储集物性较差。组成圈闭的盖层是上古生界剥蚀面以上的古近系沙河街组—孔店组泥岩;局部盖层则是上古生界泥质岩;侧向封堵层通常由孔店组组成。典型实例是义和庄油田991潜山的石炭-二叠系油藏,大王庄油田的上古生界含油圈闭或区块。
3.断块型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
储层是寒武—奥陶系石灰岩的风化壳淋滤带,储集空间类型繁多,可归纳为裂缝、溶洞、孔隙3大类,非均质性强烈。组成圈闭的盖层多数为上石炭统本溪组底部泥岩,有的则由沙四段—孔店组非渗透性砂砾岩或东营组泥岩作盖层。侧向封堵层通常是由石炭系、中下侏罗统及沙三段泥岩等组成。典型实例分布在义和庄、套尔河、垦利油田的下古生界、平南油田、埕岛油田等。此外,孤岛油田孤古4奥陶系含油圈闭、罗家油田罗古2含油圈闭、沾4潜山义古15下古生界含油圈闭的储层亦属于此种类型。
上述的多层结构潜山圈闭,例如991潜山、垦利潜山等,往往具有多种类型的储层,既有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和上古生界碎屑岩,还有中生界碎屑岩储层。
4.断块型下古生界潜山内幕储层
储层并非是风化壳淋滤带,而是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在断层的侧向溶蚀及断层张裂作用下形成的储集空间。其典型实例是义和庄古近系潜山披覆构造带的沾4潜山、义古79寒武系石灰岩储层。
(三)断褶山型基岩潜山储层
在褶皱基础上形成的古潜山又被断层切割而复杂化形成断褶山。此类储层在胜利油区内分布局限,比较肯定的是沾化凹陷的桩西潜山储层及车镇凹陷的富台潜山储层。前者储集空间主要为构造裂缝与古岩溶带,后者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二者都存在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

3. 基岩潜山的分布特点

通过基岩潜山的控制因素分析,可以得出胜利油区基岩潜山有如下分布特点:
1.沿风化壳(不整合面)分布
无论是残丘山、断褶山还是断块山,凡是风化壳出现的地带,就有次生储集空间(孔、洞、缝)的产生。例如桩西下古生界潜山上部岩溶带距风化壳0~200m。构造的高部位风化剥蚀作用强,从岩溶条件看地表水比较活跃,溶蚀作用比较充分,先期形成的大量构造裂缝为溶蚀作用又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因此容易发育大缝大洞型风化壳。例如桩西桩古10井和桩古2井潜山顶面风化壳,钻井钻遇顶面奥陶系上、下马家沟组时,除泥浆大量漏失、钻具放空外,伴有强烈的井喷和井涌。桩古10井试油获得了3600 t/d的高产,桩古2井的产量也大于100t/d,表明潜山高部位风化带缝洞十分发育。又如埕岛地区,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一个平行古风化壳的岩溶带,距风化壳约0~300m左右。再如埕岛潜山埕北20潜山带胜海古2井沿风化壳发育良好的厚约300m的储集带。
不同构造带、不同部位遭受风化淋滤作用的强度不同,造成储集体的分布有所不同。上覆上古生界和存在较厚的中生界处储集空间发育相对差,如埕北11潜山构造带中西部、埕北20潜山带东北部。反之,埕北11潜山带东部、埕北20潜山带东南部、埕北30潜山带上古生界剥蚀殆尽,中生界残留薄(100~400m)或无中生界,而直接被古近系和新近系覆盖,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期溶蚀作用强,大洞、大缝等储集空间较发育。胜利油区基岩潜山沿不整合面分布的还有车西凹陷的套尔河油田、东营凹陷的乐安油田等。
2.沿断层分布
在胜利基岩潜山中构造裂缝是主要的储集空间。它不但可以单独作为储集空间,还可以起“桥梁”作用,将孔、洞、缝连接起来形成统一的渗流系统,提高孔隙渗透性。现今有效的构造裂缝主要是喜马拉雅期断裂运动产生的。伴随断裂运动产生的断块的掀斜运动和地壳短暂的抬升也会产生构造裂缝。其次还有燕山期形成的构造裂缝,它们在燕山期被方解石充填。古近纪和新近纪由于溶蚀作用也产生部分有效空间。此外还有少量印支期的残余裂缝。
在平面上,构造裂缝主要沿断层两侧分布,分布范围的远近由断层的规模而定。据Dyer(1988)研究,断层附近由断层产生的扰动应力带的宽度与断层高度的比值为0.1~0.3,由此可以推出裂缝的发育带宽度(单侧宽度)与断层的高度的比值大致为0.1~0.3。例如桩西下古生界基岩潜山桩古19井、桩古10~19井附近裂缝发育在距断层100m内区域。钻遇桩西南界大断层的4口裂缝识别测井的资料表明断层附近裂缝发育带宽度略等于该断层的落差。埕北30下古生界基岩潜山埕北30西断层、埕北30南断层与众多的中生代断层相交,形成众多面积在2.0km2左右的断块,各断块裂缝相当发育,整个埕北30潜山带即为裂缝发育带。断层一盘发育的牵引构造和先期有褶曲存在的部位,构造裂缝也较为发育。如桩西下古生界潜山,构造裂缝多发育在逆断层倒转褶曲部位的桩古17井、桩古13井和桩古13-3井附近。构造裂缝的发育方向一般与断层走向平行或垂直,或与断层呈共轭关系。如桩西下古生界断层走向为北西,从裂缝玫瑰图来看,油田东区以北东走向裂缝为主,而中区和北区则北东、北西向两组共存。埕岛地区的构造裂缝也有类似的特征。如埕北30下古生界潜山,断层主要为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构造裂缝主要与断层垂直或平行。在埕岛潜山中构造裂缝的分布亦如此。断层主要为北西向和北北东向,其次为近东西向。裂缝发育方向与之垂直或平行,主要沿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发育。岩心资料表明可定向裂缝共154条,其中北东向84条,占53%,近东西向52条,占34%。
剖面上,构造裂缝发育深度与断层规模有关。断层断距越大,沿断层面产生的剪切力、张应力(或压应力)越大。因此,受断层应力场影响的岩层也就越厚,即裂缝的垂向发育深度也越大。
沿断层分布的基岩潜山还有富台油田、义和庄油田等。
3.古地形低处
古地形直接影响水平溶蚀孔隙发育的好坏。在一定的时期内,构造运动相对不强烈时,桩西古潜山潜水面深度大致相同。古地形低,距潜水面就越近,反之则越远。例如桩西潜山,桩古10井、桩古2井和桩古15井地区所处的位置比桩古7井、桩古13井所处的位置低,更接近于潜水面,因此易发育大型的溶蚀洞穴。试油试采说明了这一点。如桩古10井放空3次,试油时产油3600t/d,累计采油大于20×104t。桩古2井发生漏失,累计采油18×104t;桩古15井累计采油32×104t,试油时产油2700t/d左右;桩古13块由于风化壳距潜水面比较高,水平溶蚀程度较低。
4.构造相对低部位
对于变质岩而言,构造低部位是储集空间较为发育的位置。山顶或高部位的岩石,经过风化后形成风化残积物,这些残积物不会永远停留在高部位,而会在风、流水等介质的作用下搬运至低处。特别是在气候干旱的条件下,残积层缺乏土壤的保护,更容易被搬运至低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储集空间发育的最佳位置,不在山顶或构造高部位,而在构造相对低的部位。如王庄变质岩潜山,山顶郑4-6井等部位形成的裂缝,由于剥蚀作用而被破坏,剥蚀物被搬运至低处,因此储层不甚发育。郑4-6井与郑4-18井,前者位于山顶,后者位置偏低,井距230m,总孔隙度分别为3%和8%,渗透率分别为0.5×10-3μm2和10×10-3μm2。郑4-16井与郑4-8井,前者构造位置高,后者低,井距230m,总孔隙度分别为4%和9.5%,渗透率分别为0.6×10-3μm2和10×10-3μm2。

基岩潜山的分布特点

4. 基岩潜山分布的控制因素

基岩潜山的分布主要受控于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也就是受控于构造运动,因此构造运动为控制潜山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沉积岩的储集空间主要为沉积作用产生的原生孔隙、成岩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和成岩后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在沉积埋藏过程中,沉积物产生原生孔隙和成岩次生孔隙,二者互为消长关系;在沉积间断期间,由于风化剥蚀和大气水淋滤作用则会产生溶蚀孔洞缝等储集空间。对岩浆岩和变质岩,特别是变质岩而言,储集空间主要是在近地表附近形成的风化剥蚀孔洞缝;岩浆岩中的原生孔隙如气孔构造是岩浆岩中的主要储集空间。当地壳水平运动产生褶皱、断裂运动时,就产生构造裂缝。
胜利油区在太古宇基底上沉积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和上古生界碎屑岩,经历了中生代的挤压、伸展作用与新生代的裂陷作用和裂陷后作用。在挤压、上升、下降和伸展断裂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时代的储集空间。挤压作用首先发生在印支期,形成了近东西向的宽缓褶皱和北西向的逆断层,使得古生界隆起的高部位遭受强烈剥蚀,低部位剥蚀较弱,这样高部位由于风化剥蚀作用可形成残余次生储集空间。燕山期表现为挤压和伸展交替,形成的储集空间主要有与断层有关的构造裂缝,与风化剥蚀作用有关的孔、洞、缝。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以断裂作用为主,伴随断裂运动及断块的掀斜运动,产生了大量构造裂缝。地壳短暂的抬升过程也容易形成大量的微裂缝。历次的构造运动形成的储集空间,往往会被后一次构造运动所充填。因此,那些有效的储集空间,其形成时间与油气的大规模运移和聚集时间基本一致。

5. 已发现的基岩潜山油气藏

经过近40年的勘探开发,胜利油区已发现多种类型潜山油气藏,它们在济阳坳陷4个凹陷和滩海地区均有分布。滩海地区有桩西下古生界潜山、埕岛潜山,沾化凹陷有垦利潜山、孤南2块中生界潜山、套尔河潜山车古9圈闭、东风港潜山车古53圈闭、平南油田、罗家潜山罗古2圈闭、孤岛油田孤古4奥陶系含油圈闭、孤北潜山带、义和庄潜山、长堤中生界潜山,车镇凹陷有富台潜山、义北油田中生界潜山、大王庄油田潜山,东营凹陷有王庄潜山、滨南油田滨古11、滨南油田滨233含油圈闭、单家寺油田单古2、单家寺油田单66含油圈闭、郑家油田郑29含气圈闭、乐安油田草古1圈闭、平方王油田滨188和滨78含油圈闭,惠民凹陷有阳5圈闭等。它们的分布基本上有以下特点:
(一)沿风化壳(不整合面)分布
凡是在风化壳附近出现的基岩(可能是残丘山、断褶山或断块山),就有次生储集空间(孔、洞、缝)的产生,就有基岩潜山的形成。
例如,桩西下古生界潜山上部岩溶带距风化壳0~200m,构造高部位风化剥蚀作用强,地下水比较活跃,溶蚀作用比较充分,先期形成的大量构造裂缝经过溶蚀作用形成了“大缝大洞”型潜山储层。其中,桩西地区桩古10井和桩古2井潜山顶面发育潜山油藏,钻井钻遇风化壳顶面奥陶系上、下马家沟组时,泥浆大量漏失,钻具放空,还有强烈的井喷和井涌。桩古10井试油获得了3600 t/d的高产油流,桩古2井原油日产量也大于100t,表明潜山高部位风化溶蚀缝洞十分发育。又如埕岛地区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一个平行古风化壳的岩溶带,距风化壳约0~300m,其中埕北20潜山带胜海古2井沿风化壳发育良好的储层厚约300m。
不同构造带和不同构造部位遭受风化淋滤的作用不同,形成的储集空间也有所不同。如果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厚度较大时,下古生界储集空间就会相对较差,如埕北11潜山构造带中西部、埕北20潜山带东北部;反之,埕北11潜山带东部、埕北20潜山带东南部、埕北30潜山带上古生界剥蚀殆尽,中生界残留薄(100~400m)或被古近系和新近系直接覆盖,则在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期强烈溶蚀作用下形成“大洞大缝”等储集空间。
胜利油区基岩潜山沿不整合面分布的还有车西凹陷的套尔河油田、东营凹陷的乐安油田等。
(二)沿断层分布
构造裂缝是基岩潜山中主要的储集空间。它不但可以单独作为储集空间,还可以起“桥梁”作用,将孔、洞、缝连接起来形成统一的渗流系统,提高孔隙渗透性。现今有效的构造裂缝主要是喜马拉雅期断裂运动产生的。伴随断裂运动产生的断块的掀斜运动和地壳短暂的抬升也会产生构造裂缝。其次还有燕山期的构造裂缝,它们在燕山期被方解石充填,在古近纪和新近纪由于溶蚀作用产生部分有效空间。此外还有少量印支期的残余裂缝。
在平面上,构造裂缝主要沿断层两侧分布,距离断层的远近由断层的规模而定。据Dyer(1988)研究,断层附近由断层产生的扰动应力带的宽度与断层高度的比值为0.1~0.3,由此可以推出裂缝的发育带宽度(单侧宽度)与断层高度的比值大致为0.1~0.3。例如桩西地区下古生界基岩潜山的桩古19井、桩古10-19井靠近桩西南界大断层(100m之内),通过4口井裂缝识别的测井资料统计,表明断层附近裂缝发育带宽度略等于该断层的落差(约300m)。
埕北地区下古生界基岩潜山的埕北30西断层、埕北30南断层,与众多的中生代断层相交成众多面积在2.0km2左右的断块,各断块裂缝相当发育,整个埕北30潜山带即为裂缝发育带。断层一盘发育有牵引构造或先期有褶曲存在的部位,构造裂缝也较为发育。此外,桩西地区潜山在逆断层倒转褶曲部位的裂缝储集空间非常发育(如桩古17井、桩古13井和桩古13-3井附近)。构造裂缝的发育方向与断层走向平行或垂直,或与断层呈共轭关系。桩西油田下古生界断层为北西走向,从裂缝走向玫瑰花图来看,油田东部以北东走向裂缝为主,而中部和北部存在北东、北西两组裂缝。埕岛地区的构造裂缝也有类似的特征。如埕北30下古生界潜山,断层主要为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构造裂缝主要与断层垂直或平行,根据岩心资料做出的154条定向裂缝统计,其中北东向84条,占53%,近东西向52条,占34%。从剖面上看,构造裂缝发育深度与断层规模有关,断距越大,沿断面产生的剪切力、张应力(或压应力)越大,受断层应力场影响的岩层也就越厚,裂缝的垂向发育深度也越大。沿断层分布的基岩潜山还有富台油田、义和庄油田等。
(三)古地形低处
古地形直接影响水平溶蚀储集空间的发育。在一定时期内,构造运动相对不强烈时,古潜山的潜水面深度大致保持不变,古地形低洼处,距潜水面近,反之则远。例如桩西古潜山的桩古10井、桩古2井和桩古15井地区所处的位置比桩古7井、桩古13井所处的位置低,更接近于潜水面,因此易发育大型的溶蚀洞穴。试油试采也说明了这一点,如桩古10井放空3次,试油时日产油3600t/d,累计原油采出量大于20万吨。桩古2井发生漏失,累计采油18万吨,桩古15井累计采油32万吨(其中试油产量为2700t/d左右);桩古13块所处的风化壳距潜水面比较远,水平溶蚀程度较低,储集空间不发育,没有油气成藏。
(四)构造相对低部位
对于变质岩而言,构造低部位是储集空间较为发育的位置。山顶或高部位的岩石,经过风化后形成风化残积物,这些残积物不会永远停留在高部位,而会在风、流水等介质的作用下搬运至低处。特别是在气候干旱的条件下,残积层缺乏土壤的保护,更容易被搬运至低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储集空间发育的最佳位置,不在山顶或构造高部位,而在构造相对低的部位。如王庄变质岩潜山,山顶郑4-6井等部位形成的裂缝,由于剥蚀作用被破坏,剥蚀物被搬运至低处,因此储层不甚发育。郑4-6井与郑4-18井,前者位于山顶,后者位置偏低,井距230m,总孔隙度分别为3%和8%,渗透率分别为0.5×10-3μm2和10×10-3μm2。郑4-16井与郑4-8井,前者构造位置高,后者低,井距230m,总孔隙度分别为4%和9.5%,渗透率分别为0.6×10-3μm2和10×10-3μm2。

已发现的基岩潜山油气藏

6. 已发现的基岩潜山

经过近40年的勘探开发,胜利油区已发现众多基岩潜山油藏,它们分布于胜利油区各凹陷内。
(一)滩海地区
1.桩西基岩潜山
主要基岩储层为下古生界奥陶系八陡组、上马家沟组、下马家沟组和冶里-亮甲山组(图7-1),此外还有部分下古生界寒武系和中生界。储层沿断层和岩溶带分布,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储集类型有大缝大洞型、裂缝孔隙型、孔隙裂缝型、裂缝型和晶间孔隙型共5种。

图7-1 桩西基岩潜山剖面图

2.埕岛地区基岩潜山
基岩储层为太古宇和古生界以及中生界碎屑岩。包括埕岛基岩潜山和埕北基岩潜山。埕岛基岩潜山主要储层为下古生界,其次为太古宇和中生界(图7-2)。埕北基岩潜山主要储层为太古宇变质岩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图7-3)。储集空间主要为构造裂缝,其次为溶蚀孔洞。太古宇和古生界储层沿断层分布。中生界储层多沿不整合面分布。
(二)沾化凹陷
1.垦利潜山
垦利中生界潜山储层为上侏罗统风化面附近的一组渗透性含砾砂岩,砂层分布比较均匀,一般厚10~15m左右。垦利油田的下古生界潜山储层为奥陶系碳酸盐岩(图7-4)。

图7-2 埕岛基岩潜山剖面图


图7-3 埕北基岩潜山剖面图


图7-4 垦利下古生界基岩潜山剖面图

2.孤南油田孤南2块中生界潜山
储集层由中生界砂、砾岩组成。如孤南2-10、孤南2-11等。
3.孤岛油田孤古4奥陶系含油圈闭
储层为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石灰岩的风化壳淋滤带,储集空间为裂缝、溶洞和孔隙。储集层呈非均质性。
4.孤北潜山带
储层主要为下古生界的碳酸盐岩,此外还有成岩作用中产生的硅化泥岩。大多位于古风化淋滤带。储集空间以次生孔、洞、缝为主。大溶洞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
5.义和庄潜山
义991潜山储集层是石炭—二叠系太原组与山西组细粒石英砂岩及白云质砂岩(图7-5),此外还有中生界碎屑岩。义古11储层为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图7-6)。沾4潜山、义古79为寒武系石灰岩储层,该潜山储集层是下古生界内部储盖层在断层侧向岩溶及张裂作用下形成的。

图7-5 义和庄991块上古生界基岩潜山剖面图


图7-6 义和庄古生界基岩潜山剖面图

6.长堤中生界潜山
储层为中生界顶面风化壳,储集空间为风化淋滤次生孔、洞、缝(图7-7)。
此外,还有套尔河潜山车古9圈闭、东风港潜山车古53圈闭、平南油田、罗家潜山罗古2圈闭等基岩潜山。

图7-7 长堤基岩潜山剖面图

(三)车镇凹陷
1.富台潜山
储层为太古宇变质岩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图7-8)。下古生界储层主要有两套,一套为奥陶系八陡组,另一套为冶里-亮甲山组和凤山组。储集空间为晶间孔隙、溶蚀孔隙和裂缝,其中以张裂缝为主。晶间孔隙主要发育在八陡组及冶里-亮甲山组。溶蚀孔隙最不发育,仅八陡组顶部发育。
2.义北油田中生界潜山
储集层由中生界砂、砾岩、风化壳和古生界碳酸盐岩组成(图7-9)。中生界储集空间为风化淋滤及成岩作用中产生的次生孔隙,古生界储集空间为缝、洞、孔3大类。

图7-8 高台堤基岩潜山剖面图


图7-9 义北堤基岩潜山剖面图

3.大王庄油田潜山
储层为古生界和中生界。其中下古生界奥陶系为主要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缝、洞、孔。上古生界含油圈闭储集层是石炭系太原组与二叠系山西组细粒石英砂岩及白云质砂岩,储集空间为成岩作用中产生的次生孔隙。中生界储层主要由砂、砾岩组成。
(四)东营凹陷
1.王庄潜山
储层为太古宇变质岩(图7-10)。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其次为黑云母、长石的溶蚀次生孔隙。

图7-10 王庄基岩潜山剖面图

2.滨南油田滨古11、滨233含油圈闭
滨古11储层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图7-11)。滨233储层为太古宇变质岩。下古生界储集空间仍为缝、洞、孔3大类。太古宇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其次为黑云母、长石的溶蚀次生孔隙。

图7-11 滨古11基岩潜山剖面图

3.单家寺油田单古2、单66含油圈闭
储层为太古宇变质岩。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其次为黑云母、长石的溶蚀次生孔隙。
4.郑家油田郑29含气圈闭
储层为太古宇变质岩。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其次为斜长石、角闪石、铁白云石和黄铁矿等产生的溶蚀次生孔隙。此外还有少量裂缝的充填物铁白云石和粘土矿物之间的微孔隙。
5.平方王油田滨188及滨78含油圈闭
储层为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储集空间是孔隙、裂缝与溶洞,属风化壳淋滤带。
此外,还有乐安油田草古1圈闭潜山。
(五)惠民凹陷
目前发现了阳5圈闭潜山,其储层为下古生界奥陶系下马家沟组、冶里-亮甲山组(图7-12)。储集空间为裂缝和晶间孔隙。

图7-12 阳5圈闭基岩潜山剖面图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