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改革历程

2024-05-17 18:41

1. 课程改革的改革历程

 1949-1952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1950年8月)。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同年10月,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1953-1957这四年时间中,国家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1958-1965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左”倾思想影响萌芽的时期。1958年“大跃进”引发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1966-1976“文革”十年,整个教育领域受到重大影响,学校课程与教学经历了一场灾难。 1977-1985“文革”结束,拨乱反正。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1986-19911986年《 义务教育法》出台。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1992-200019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以往的“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1993年秋,新的计划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后来又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计划中的一部分独立出来。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有专门关于课程管理的规范。这一次课程改革,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的热潮。 1999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制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日前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完成,9月1日起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五年多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改革对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目标和内容。

课程改革的改革历程

2. 新课程改革多少年了 请问课程改革改了多少次了?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1、国际上日趋激烈的竞争.
  2、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基础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
  (1)日本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a、参与社会和国际的意识b、独立思考的能力c、为学生掌握基本内容创造一流的教育环境d、鼓励每处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
  (2)英国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有利于精神发展,道德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培养交往能力,数的处理能力,信息技术的能力,共同操作能力,改进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国内基教课程体系不适应素质教育发展需要.
  原课程存在的不足:(1)课程目标注重的是知识目标;(2)教学内容多杂,知识多、难度大,存在难繁偏旧的问题;(3)学生主体地位没能充分体现,自主学习量偏小;(4)教学过程过于强调学科体量,违背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1、总体目标: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氛围,科目过多倾向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依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倾向 
  (4)改变课程设施过于强调接爱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现状.
  (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区别和造成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三)课程改革的进展和成果 
  1、酝酿准备阶段:99年始 已结束 
  2、实验阶段 :现在到2004年 
  3、推广阶段:2004年始

3. 课程改革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3)拨乱反正,激发了教师改革热情
第二阶段(1994-2000)为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教育“转轨”
第三阶段(2001-2007)实施新课改,落实教学三维目标
第四阶段(2008-2018)课改的深化以及“核心素养”与“新高考”紧密结合

课程改革的几个阶段

4. 中国课程改革改变了什么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5. 课程改革的改革

 (1)建立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均权化管理体制。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从1999年开始,正式提出要建立新的基础课程教育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开发体制。基本模式是:——国家课程。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部分。——地方课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等。——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虽然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各不相同,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实际上是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权力主体共同完成的。(2)实行统一性与多样化相结合的教材管理制度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与改革的目标,并不是走向完全的绝对的多样化,以多样化取代统一性,而是统一性与多样化相结合。应这样来理解教材多样化:其一,不同学科的教材,要从本学科性质、特点出发,实现多样化。其二,多样化不等于地方化。其三,多样化不等于数量化。本质在于特点、在于层次、在于质量、在于选择、在于效益。(3)鼓励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参与课程编制 (1)建立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构成的课程基本结构(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实行学分化管理(3)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丰富完善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 (1)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教育是为每位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选拔教育,其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和有限的,不能任意扩大、拔高。基础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课程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促进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2)加强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实用化、人本化与本土化(3)注意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课程内容的协调整合正规教育指学校教育或者制度化的教育;非正规教育则指“任何在教育体制以外进行的,为人口中特定类型的成人及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的、有系统的活动。

课程改革的改革

6. 新课程改革多少年了

分类:  教育/科学 >> 院校信息 
   问题描述: 
  
 请问课程改革改了多少次了?
 
   解析: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1、国际上日趋激烈的竞争。 
 
 2、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基础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 
 
  
 
 (1)日本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a、参与社会和国际的意识b、独立思考的能力c、为学生掌握基本内容创造一流的教育环境d、鼓励每处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 
 
 (2)英国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有利于精神发展,道德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培养交往能力,数的处理能力,信息技术的能力,共同操作能力,改进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国内基教课程体系不适应素质教育发展需要。 
 
 原课程存在的不足:(1)课程目标注重的是知识目标;(2)教学内容多杂,知识多、难度大,存在难繁偏旧的问题;(3)学生主体地位没能充分体现,自主学习量偏小;(4)教学过程过于强调学科体量,违背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1、总体目标:以“三个面向”和“ *** ”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氛围,科目过多倾向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依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倾向 
 
 (4)改变课程设施过于强调接爱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现状。 
 
 (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区别和造成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三)课程改革的进展和成果 
 
 1、酝酿准备阶段:99年始 已结束 
 
 2、实验阶段 :现在到2004年 
 
 3、推广阶段:2004年始

7. 课程改革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的是活化、动态化,用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来引领、推动教学改革;回应“双减”要求,用典型内容实现育人任务,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关照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特别是核心的、关键的概念、原理,基本方法、价值;核心概念、原理、方法、价值观可以不断扩展、深化,既是联结学科内其他内容也是联结其他课程的纽结:更重要的是,这些核心概念、原理、方法是有序组织学生活动的要素。通过结构化的内容,让学生进入到课程中,成为课程设计的核心关切要素,成为教学主体;结构化要求教材及教学必须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以整体有序、多样综合的方式挖掘和体现不同内容的教育价值。
  
  
      在作业设计中,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切入点,为学生设置符合其“最近发展区"的任务,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参与到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来,实现作业功能的最优化。三是形式要丰富多样。除了书面作业外,还应设置如课外阅读、对话、观察、访谈、操作、实验等阶段性、探究性、实践性的作业。作业形式应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学习水平、年龄特征和兴趣等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教学改革更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长期工程,不能奢求毕其功于一役。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的文件,这些文件为改革提供了方向和理论指导,但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取决于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学校甚至每一名教师的落实情况。只有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不断创新,锐意进取,才能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取得实效,才能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目标,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

课程改革

8. 新课程改革十年,课程标准工作了几次修改

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经研究,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据了解,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涵盖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所有学科,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外语等主科和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副科。其中,外语科目的课标还细化到英语、日语和俄语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