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

2024-05-16 23:28

1. 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

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教育公平。


多元文化教育是这样一种理念:所有学生,不论他们属于哪一类群体,诸如在性别、民族、种族、文化、社会阶层、宗教信仰等方面各不相同或者属于某种特殊群体,他们在学校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教育。
它的实施包括四个方面:内容整合、知识建构、减少偏见、公平的教育和授权性的学校文化与社会结构。

实施方法:
一、内容整合,就是指教师使用各种不同文化的事例、数据和信息来理解所学学科领域中的关键概念、原理、概括以及理论。
二、知识建构过程,是指教师帮助儿童理解知识是如何产生的,知识是如何受到个体和群体的种族、民族和社会地位影响的,因为一门学科中内隐的文化假设会影响该学科中知识的建构。
三、减少偏见,是指识别出学生的种族态度特征并确定如何通过教学来改变它们,以便在不同民族背景的学生之间建立积极的联系,建立更为民主和宽容的对待他人的态度。
四、公平的教育,是指采用与学生学习风格相匹配的教学风格来促进不同民族、文化和社会阶层的学生获得学业成功。
五、授权性的学校文化和社会结构,是指学校的机构设置和实际运转能够促进所有学生的学业提高和情感发展,如检查能力分组、带标签的练习、体育运动参与以及不同种族和民族的教职员工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创造出授权来自所有群体的学生参与的学校文化。

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

2. 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下面就是我整理的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其多元文化的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英国在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政策过程中,政府出台了相应文件,明确提出了教师职业标准,以促进教师职业化发展。如英国颁布的《2002年教育法》,对教师评价、工资和资格做出了新规定。其中明确规定了教师应当具备的相互交叠的专业知识,这一规定促进教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多元文化课程。在我国,教师普遍缺乏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即缺少多元文化技能,包括多元文化课程设计能力、教学策略、评价能力、多元文化班级管理能力和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能力等。因此,加强教师多元文化素养,是今后一段时期民族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多元共生的课程内容开发是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英国多元文化课程必须坚持如下原则:一是与国际接轨,其内容涉及全球视野。二是教学内容应明确显示多元文化社会及其价值标准。三是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少数民族,并逐渐消除歧视与偏见,形成团结与和谐的氛围。四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否认用主流文化的价值标准去判断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另外,学生本身作为开发多元文化课程的资源之一,同时强调学生、社区、家长在多元文化课程拓展中的地位。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和学生在多元共生的课程开发中被赋予了主动参与的角色,而不是被动地学习本民族文化知识。
     (三)多元文化教育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保证 
    多元文化教育强调满足不同族群的特殊教育需求,将学生的文化差异视为一种资产,而非负担或妨害,并试图弥补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造成的学习障碍或学习成绩差距,以实现教育权利和机会平等。教育平等的机会,不仅仅是入学的平等机会,也包括了获得学业成功的`平等机会,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为了给予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平等的机会,英国的教学采用个别化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上,学生拥有一定自由选择学习任务的权利,并按照自己速度和方式进行学习,并没有统一、同步的要求;课堂上,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受到尊重,学生的家庭、社会、民族背景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也同时受到关注。
    综上,英国成功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是值得借鉴的,结合我国多民族构成以及丰富的多民族文化的特点,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元文化教育策略,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应当重视的教育基本方略,它对于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和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3. 什么是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跨越文化边界的教育,反映了人们对社会文化变迁与教育发展轨迹的深刻认识与把握,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所寄予的促进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美好愿望,是国际教育变革的重要走向。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教育不断朝着多元、理解、开放的方向发展。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技术、商业等方面的发展以及交通、交流工具的现代化,人类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人类社会由封闭、半封闭与隔阂的状态转变为半开放、开放与相互交往的状态,社会经济由地方性、自给自足向全球化、多元化转变。历史的进程要求过去的文化孤岛被文化多元所替代,文化的排他性被文化的包容性所替代。不同人类群体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密切,文化间关系由相互疏远到相互接近、由相互孤立到相互依赖。
  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就造就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主义的提出无疑具有积极的、进步的意义。多元文化主义的争论也显示社会本身的进步,体现了各种族融合的成功。
  世界多元文化所产生的"波及"效应,推动着当今世界其他领域的多元化发展.教育多元化就是这种境遇下的一种应对行动,教育不可能置身于思想和行动的新潮流之外,它在更新价值观念方面大有可为,人们期望教育不仅能满足人与社会的基本要求,而且还希望它也能面对世界的重大问题

什么是多元文化教育?

4. 怎样更好地在中国开展多元文化教育

摘要:本文综述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发生的背景、兴起和发展,国外多元文化教育对我国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启示,我国民族地区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具体建议。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 民族地区 少数民族教育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是指在多民族的多种文化共存的国家,允许和保障各民族的文化共同平等发展,以丰富整个国家的教育。它的目标在于“使属于不同文化、人种、宗教、社会阶层的集团,学会保持和平与协调互相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共生”。多元文化教育以文化相对论为基础,主张各种文化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不同的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都有不同的贡献。在教育当中不同的文化,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文化传统、非主流文化应该得到尊重和支持,弱势群体子女应该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发展的机会。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民族国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它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可归纳以下几点:1、多元文化教育是“教育”属概念的一个种概念,是一种教育活动。2、多元文化教育包括观念、思想等意识层面,也包括过程、结果等行动的层面,是一个完整的过程。3、多元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是文化相对论,即各种人类文化都是相对的存在,都有其相应的价值和意义;各种人类文化都应得到尊重、自由和平等;各种人类文化在传承(遗传) 与演变(变异) 中延续和发展;没有一种文化完全是优秀的或低劣的,也没有一种文化是一成不变的。4、多元文化教育的宗旨是文化教育平等、自由,重点是文化的认同、学习、尊重和发展,目标是提升弱势群体的学习成就。5、多元文化教育是对一元文化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后现代文化教育发展的一种象征,代表人类文化教育和谐发展的趋势。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世界著名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专家詹姆斯·A·班克斯(James·A·banks) (美国) 和詹姆斯·林奇 (英国) 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发生的背景主要包括两个因素:一是多元文化教育发生的人口组成上的因素;二是多元文化教育发生的社会运动上的因素。这一结论是对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事实的概括。首先看第一方面,由于多种民族人口的存在,造成在多种文化共存的背景下产生多元文化教育的问题。这种多民族的存在,在西方主要是由于移民而造成的。再从多元文化教育发生的社会背景来看,西方社会把保护人权和促进平等作为共享国家的主要目的,因而在社会组织内力图创建包括所有种族的、民族的和文化的、群体的平等主义思想体系。多元文化教育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美国的“公民权利运动(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这一运动的一个主要目标在于消除公众在公共场所、住房、就业和教育等方面存在的偏见。其结果对种族族群的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是黑人,然后是其它各族群——要求通过学校和其它教育机构的课程重建以反映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经验等。各少数民族要求学校聘用更多的少数民族教师和校长从而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取得真正的成功。少数民族族群通过他们的社区管辖学校及其课程与教科书的影响,逐渐推进了这一运动,并使之不断深化到种族(Race)、社会阶层(Class)、性别(Gender)、特殊者(Disability)和其它边缘体(Other marginalized)。詹姆斯·A·班克斯(James·A·banks) 在其名著《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描述了多元文化教育历史发展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单一民族研究) 主要是黑人公民权利运动的开始和非洲裔美国人要求在教育方面对其文化相应的教师数量的增加、教科书的修正、文化内容的反应、学校的自控等;第二阶段(多种族研究) 主要是从比较的角度审视种族族群的经历,并把几个主要少数民族族群的文化反应到课程中;第三阶段(多种族教育) 越来越多的教育家认识到缺乏课程的改革使得真正的多元文化教育改革失效;第四阶段(多元文化教育) 一些教育家开始对多元文化教育感兴趣并通过改革学校整体环境来拓展多元文化教育;第五阶段(制度化),是一个正在开展的过程,包括增加多元文化教学策略设计和学校多元文化课程两个方面。进入80年代以后,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如中国、印度、日本等,对传统的国家一体教育进行了改革,多民族、多文化的教育从国家的方针、政策到学校的课程、教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这样,多元文化教育从西方的移民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到东方传统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化发展成为21世纪教育必须迎接的挑战。 三、国外多元文化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及我国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多元文化发生的背景在中国与西方不同。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从历史上一直在中国境内生存和发展,不存在因移民而造成的少数民族问题,这是其一。其二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教育没有民族复兴运动背景,因而不存在与各民族平等的政治主张相违背的民族的和阶级的等级现象。我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的总人口超过1亿。民族自治地区的面积占全部国土的64%,我国推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等基本政策,使少数民族人民同汉族人民一样,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全部公民权利,同时依据法律,享有少数民族特有的权利。由于我们党和国家从宪法和法律上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从政策上坚持民族团结,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好的。民族歧视与偏见,民族文化间的矛盾冲突已被改善。在学校教育中,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双语双文教学,推动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各民族学生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共同进步。因此,我国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要解决的不是消除民族歧视问题,其目标主要是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增强其发展本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信心和能力。我国民族地区要搞多元文化教育,如果采取“文化共存”模式,仅强调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立价值与地位,而不考虑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之间的联系是不科学、不符合实际的。在我国,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通常聚居着几种少数民族,还有汉族。在少数民族地区,将某一民族教育与汉文化教育隔离开来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我国民族地区的多元文化教育应给予各少数民族文化精华相应的位置,在统一的汉文化教育中,融入地区优秀民族文化,加强文化间的交流与整合。多元文化教育的对象不仅包括少数民族成员,而且也应包括汉族成员。少数民族不但要学习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也要学习汉文化,了解国家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国外的情况以及本地区的情况,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求得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汉民族成员除了学习本民族文化外,还要适当了解和学习少数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增强民族大家庭意识。多元文化教育和民族教育既有共同之处,也有质的区别,不宜于混同对待,更不能混同使用。首先,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教育同属于教育范畴,都是“教育”属概念的种概念,都具有教育活动的一般性质、过程和方式方法。多元文化教育代表着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人类文化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着眼于弱势群体教育平等和教育成就,维护教育机会均等、提升弱势族群学生学业成就、提倡和支持文化多样性,甚至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设置、教材建设等,都与民族教育具有密切联系,为民族教育及其发展提供了更加合理的平台,有力地推动着民族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民族教育为多元文化教育提供着有效的实施途径。通过民族教育,如民族文字教材、双语教学、民族史地教学、民俗学课程等,都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模式和实施途径。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民族文化教育历史悠久,各个少数民族在中华大地共同繁衍生息,共同缔造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采取科学的民族政策,建立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各个民族的儿童不仅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而且少数民族儿童在学习、生活、升学、就业方面都享受着特殊的照顾。而多元文化教育作为舶来品,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才进入中国,其思想和理论实属引进的初创阶段,真正的实施推广,还任重而道远。民族教育的基本概念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民族教育涵盖了历史与当代的一切民族的教育,无论是原始民族的教育、古代民族的教育,还是现代民族的教育;无论是单一民族教育,还是复合民族教育;无论是主体民族教育还是少数民族教育,都在其中。狭义的民族教育又称少数民族教育,指的是对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成员实施的复合民族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一方面帮助少数民族成员提高适应现代主流社会的能力,以求得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另一方面,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丰富人类文化宝库,为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少数民族教育是多民族国家实施的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对少数民族学生实施的教育仅包含主体文化(汉文化)教育内容,而欠缺其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内容,那么对少数民族的教育就不是多元文化教育。分析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情况,我们发现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继承、发扬其本民族社会文化遗产方面的教育是不足的;在结合学生个性特点,提高其适应现代主流社会的能力方面也不够。虽然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开展,学校教育日益对少数民族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但在民族地区,受不同民族的各自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学校教育存在不够联系实际的弊病,因而学校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社会的认可,学校教育没能在少数民族学生社会化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育对地方经济文化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例如:少数民族各级教育的升学率很低,尤其是少数民族女性呈现出很高的失学率和辍学率。我国学者研究表明,由于语言障碍,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很困难的。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家庭认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与作用,而且课程设置不合理,加上缺乏合格教师,教学方法不完善等原因,使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停滞不前。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繁荣和稳定,移居中国的外来移民会不断增多,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也将面临移民教育问题,“多元文化教育”必将提上中国教育的议事日程。中国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中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不应重复西方国家所走过的弯路, 四、我国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具体建议。1、我国民族教育对内必须确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多元文化教育的开展,需要政府给予行政立法和经济投入的保障和支持。我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地方政府应根据国家法律对地方民族教育给予经济支持。少数民族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要从观念上认清多元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搞多元文化教育不是强调少数民族的独立性,不是搞分裂,而是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加强民族团结,为祖国的富强统一作贡献;是为了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丰富人类文化宝库,为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一种具体体现。该观念的树立是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前提。为保证多元文化教育的质量,应设立有关的研究机构。研究机构一方面要探讨多元文化教育的规划、管理和实施,给地方政府立法和经费投入提供有力参考;一方面要担负起课程改革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等方面的任务,给学校教师有益的指导。我国的民族教育与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在发生的背景、实施的内容与方法、目标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说,我国民族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级各类现代人才。这是因为历史上少数民族遭受到本民族和汉族统治阶级的双重压迫,又多在环境险恶地带生存和发展,才使民族地区的现实要求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然而这一良好的理想愿望,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出一系列问题,例如:体制上,没有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教育理论,虽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民族小学、中学、民族师范及职业技术学校,甚至建有民族高等院校,但是,完整而科学的民族教育体系一直没有形成。长期以来,民族教育作为普通教育的一个部分,忽视了其民族性;教学上,作为民族教育最有特色的民族教学论尚属空白,科学的双语教学理论没有形成,各地的双语教学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课程设置上忽视民族传统文化建设,与内地统一要求同科同目,开展“应试”与“升学”教育。我们的民族教育在强调科学教育的同时,轻视甚至忽视了人文教育,更为严重的是以汉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束缚民族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教育上缺乏多元文化的理念。因此,在民族地区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水平,使学校教育与民族地区实际相联系,有力地推动地区文化经济发展。对少数民族而言,决不能满足在法律上已经取得的平等地位和特殊待遇,要坚决地采取开放的态度,在经济上、文化上克服不平等现象,赶上先进水平。认真实践多元文化理念才能使教育的发展既有国家的一体化又有民族的多元化,通过对汉族与少数民族同样的多元文化教育,统整国家层次的多元文化教育体系。 2、我国民族教育对外应与国际教育接轨。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化及其在民族国家教育中的作用表明,少数民族教育不能独立于国家主体民族之外,而应是国家教育中多元一体的存在形式,同样,国家多元一体教育已不再是某一主权国家内的事,而是世界多元一体教育的不同存在形式。为此,我们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东、西方民族教育对峙的局面,在多元文化教育的交流、对话中,使我国民族教育与国际民族教育接轨。在借鉴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优秀成果中扩大我国民族教育的内涵,民族教育已不再是少数民族教育的简称,而是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共同构成的国家多元一体教育。在此基础上,通过引进介绍、试点实验、创造特色等几个阶段的努力,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种典范。在比较研究中,我们要反对两种错误的观念:一种为西方自由化观念,即不顾中国国情,而试图以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取代中国民族教育;另一种为自我中心观,即不顾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趋势,拒绝接收别国的先进经验。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同时应该坚持多元文化教育的本土化。世界各国在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做法不尽一致,这主要是“本土化”的结果。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源远流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时,面对新的问题与挑战,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必须通过“中国化”、“本土化”来完成外来的多元文化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相互沟通、融合。多元文化教育的本土化有双层的涵义:一是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国的生根、成长;二是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中的“安家落户”并“反客为主”。在21世纪,谁率先完成多元文化教育的本土化进程,谁就率先完成了民族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西方多元文化教育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和复杂(种族、民族、性别、社会阶层等),而我国则集中在少数民族教育方面,本土化就是找准中国国情和民族特色的切入点,把公正、合理、科学的多元文化理念反映在民族教育的课程中。 3、开设民族文化课程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知识的熏陶。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杂处的局面越来越多,因此,与各种文化背景的人们打交道的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也是对我们生存能力的考验。要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谐相处,作为我们就需要储备多元文化知识,具备应对多元社会的能力。中小学阶段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并不是要另设一门学科,也不是将所有少数民族的文化资产纳入现有的课程,因为这将造成学校课程的壅塞,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而且也未必能真正使文化间有充分的交集或互动。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主要是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或特色融入学校现有的课程中,以反映文化多元的观点。并以全体学生(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 为对象,通过融入学校整体课程发展学生认知、技能、情意等方面的能力与态度。例如在文学课程、语言课程、历史和社会科学课程方面,可通过改革内容安排、改进教学方法等反映多元文化。藏族学校中开设的藏语文不应再是简单地翻译统编教材,而应增加藏族经典之作的内容以及现代藏族作家以藏文写作的反映藏族文化与生活的优秀作品。相应地在汉族学校的历史课中可增加少数民族历史习俗、文化传统的内容。职业学校、中专、师范学校以及专科院校等中高等教育的课程,可开设有关民族文化的专门课程,如有关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及现状的课程,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课程等等。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民族文化课程,组织学生参与有益的民族文化活动,配合民族文化课程的教学开展民族文化系列活动。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但是一言堂以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往往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民族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让他们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让学生真正了解各民族文化的目的,比如开展“民族文化周”系列活动、举办“民俗风情摄影比赛”“、《家乡新貌》写作比赛”等活动。总之,这些活动的举办无疑将学生们课堂上学到的民族知识搬到了现实中,使他们在骄傲的向其他民族同学展示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一边也在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总之,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们更加热爱本民族文化,而且对其他民族文化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不仅增进了各民族同学的相互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异文化群体间的相互适应能力。 4、广大教师应不断加强多元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教师的价值观和对问题的看法渗透到他所教的课程和师生交往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知和接受信息,形成对各种事物的态度。因而教师要提高自己对少数民族教育的认识,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促使不同民族学生不仅在自己的社会文化中获得成功,也能够在社会的主流文化中获得成功。以上所说都是针对如何培养学生适应多元文化社会能力而言的,但是,培养学生这一能力仅凭民族文化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那么,全球化视野下的我们在平日的工作生活中是否以积极正确的心态面对异文化的族群或个体(异文化的同事或学生)呢?答案并不是乐观的。由于对民族文化知识了解的局限性,教师在应对异文化的族群或个体方面也存在着不理解和不客观的现象,这既不利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也不利于培养学生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能力。

5. 怎样更好地在中国开展多元文化教育

摘要:本文综述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发生的背景、兴起和发展,国外多元文化教育对我国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启示,我国民族地区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具体建议。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 民族地区 少数民族教育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是指在多民族的多种文化共存的国家,允许和保障各民族的文化共同平等发展,以丰富整个国家的教育。它的目标在于“使属于不同文化、人种、宗教、社会阶层的集团,学会保持和平与协调互相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共生”。多元文化教育以文化相对论为基础,主张各种文化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不同的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都有不同的贡献。在教育当中不同的文化,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文化传统、非主流文化应该得到尊重和支持,弱势群体子女应该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发展的机会。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民族国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它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可归纳以下几点:1、多元文化教育是“教育”属概念的一个种概念,是一种教育活动。2、多元文化教育包括观念、思想等意识层面,也包括过程、结果等行动的层面,是一个完整的过程。3、多元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是文化相对论,即各种人类文化都是相对的存在,都有其相应的价值和意义;各种人类文化都应得到尊重、自由和平等;各种人类文化在传承(遗传) 与演变(变异) 中延续和发展;没有一种文化完全是优秀的或低劣的,也没有一种文化是一成不变的。4、多元文化教育的宗旨是文化教育平等、自由,重点是文化的认同、学习、尊重和发展,目标是提升弱势群体的学习成就。5、多元文化教育是对一元文化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后现代文化教育发展的一种象征,代表人类文化教育和谐发展的趋势。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世界著名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专家詹姆斯·A·班克斯(James·A·banks) (美国) 和詹姆斯·林奇 (英国) 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发生的背景主要包括两个因素:一是多元文化教育发生的人口组成上的因素;二是多元文化教育发生的社会运动上的因素。这一结论是对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事实的概括。首先看第一方面,由于多种民族人口的存在,造成在多种文化共存的背景下产生多元文化教育的问题。这种多民族的存在,在西方主要是由于移民而造成的。再从多元文化教育发生的社会背景来看,西方社会把保护人权和促进平等作为共享国家的主要目的,因而在社会组织内力图创建包括所有种族的、民族的和文化的、群体的平等主义思想体系。多元文化教育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美国的“公民权利运动(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这一运动的一个主要目标在于消除公众在公共场所、住房、就业和教育等方面存在的偏见。其结果对种族族群的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是黑人,然后是其它各族群——要求通过学校和其它教育机构的课程重建以反映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经验等。各少数民族要求学校聘用更多的少数民族教师和校长从而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取得真正的成功。少数民族族群通过他们的社区管辖学校及其课程与教科书的影响,逐渐推进了这一运动,并使之不断深化到种族(Race)、社会阶层(Class)、性别(Gender)、特殊者(Disability)和其它边缘体(Other marginalized)。詹姆斯·A·班克斯(James·A·banks) 在其名著《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描述了多元文化教育历史发展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单一民族研究) 主要是黑人公民权利运动的开始和非洲裔美国人要求在教育方面对其文化相应的教师数量的增加、教科书的修正、文化内容的反应、学校的自控等;第二阶段(多种族研究) 主要是从比较的角度审视种族族群的经历,并把几个主要少数民族族群的文化反应到课程中;第三阶段(多种族教育) 越来越多的教育家认识到缺乏课程的改革使得真正的多元文化教育改革失效;第四阶段(多元文化教育) 一些教育家开始对多元文化教育感兴趣并通过改革学校整体环境来拓展多元文化教育;第五阶段(制度化),是一个正在开展的过程,包括增加多元文化教学策略设计和学校多元文化课程两个方面。进入80年代以后,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如中国、印度、日本等,对传统的国家一体教育进行了改革,多民族、多文化的教育从国家的方针、政策到学校的课程、教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这样,多元文化教育从西方的移民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到东方传统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化发展成为21世纪教育必须迎接的挑战。 三、国外多元文化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及我国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多元文化发生的背景在中国与西方不同。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从历史上一直在中国境内生存和发展,不存在因移民而造成的少数民族问题,这是其一。其二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教育没有民族复兴运动背景,因而不存在与各民族平等的政治主张相违背的民族的和阶级的等级现象。我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的总人口超过1亿。民族自治地区的面积占全部国土的64%,我国推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等基本政策,使少数民族人民同汉族人民一样,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全部公民权利,同时依据法律,享有少数民族特有的权利。由于我们党和国家从宪法和法律上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从政策上坚持民族团结,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好的。民族歧视与偏见,民族文化间的矛盾冲突已被改善。在学校教育中,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双语双文教学,推动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各民族学生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共同进步。因此,我国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要解决的不是消除民族歧视问题,其目标主要是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增强其发展本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信心和能力。我国民族地区要搞多元文化教育,如果采取“文化共存”模式,仅强调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立价值与地位,而不考虑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之间的联系是不科学、不符合实际的。在我国,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通常聚居着几种少数民族,还有汉族。在少数民族地区,将某一民族教育与汉文化教育隔离开来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我国民族地区的多元文化教育应给予各少数民族文化精华相应的位置,在统一的汉文化教育中,融入地区优秀民族文化,加强文化间的交流与整合。多元文化教育的对象不仅包括少数民族成员,而且也应包括汉族成员。少数民族不但要学习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也要学习汉文化,了解国家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国外的情况以及本地区的情况,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求得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汉民族成员除了学习本民族文化外,还要适当了解和学习少数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增强民族大家庭意识。多元文化教育和民族教育既有共同之处,也有质的区别,不宜于混同对待,更不能混同使用。首先,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教育同属于教育范畴,都是“教育”属概念的种概念,都具有教育活动的一般性质、过程和方式方法。多元文化教育代表着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人类文化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着眼于弱势群体教育平等和教育成就,维护教育机会均等、提升弱势族群学生学业成就、提倡和支持文化多样性,甚至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设置、教材建设等,都与民族教育具有密切联系,为民族教育及其发展提供了更加合理的平台,有力地推动着民族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民族教育为多元文化教育提供着有效的实施途径。通过民族教育,如民族文字教材、双语教学、民族史地教学、民俗学课程等,都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模式和实施途径。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民族文化教育历史悠久,各个少数民族在中华大地共同繁衍生息,共同缔造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采取科学的民族政策,建立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各个民族的儿童不仅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而且少数民族儿童在学习、生活、升学、就业方面都享受着特殊的照顾。而多元文化教育作为舶来品,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才进入中国,其思想和理论实属引进的初创阶段,真正的实施推广,还任重而道远。民族教育的基本概念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民族教育涵盖了历史与当代的一切民族的教育,无论是原始民族的教育、古代民族的教育,还是现代民族的教育;无论是单一民族教育,还是复合民族教育;无论是主体民族教育还是少数民族教育,都在其中。狭义的民族教育又称少数民族教育,指的是对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成员实施的复合民族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一方面帮助少数民族成员提高适应现代主流社会的能力,以求得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另一方面,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丰富人类文化宝库,为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少数民族教育是多民族国家实施的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对少数民族学生实施的教育仅包含主体文化(汉文化)教育内容,而欠缺其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内容,那么对少数民族的教育就不是多元文化教育。分析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情况,我们发现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继承、发扬其本民族社会文化遗产方面的教育是不足的;在结合学生个性特点,提高其适应现代主流社会的能力方面也不够。虽然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开展,学校教育日益对少数民族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但在民族地区,受不同民族的各自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学校教育存在不够联系实际的弊病,因而学校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社会的认可,学校教育没能在少数民族学生社会化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育对地方经济文化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例如:少数民族各级教育的升学率很低,尤其是少数民族女性呈现出很高的失学率和辍学率。我国学者研究表明,由于语言障碍,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很困难的。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家庭认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与作用,而且课程设置不合理,加上缺乏合格教师,教学方法不完善等原因,使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停滞不前。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繁荣和稳定,移居中国的外来移民会不断增多,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也将面临移民教育问题,“多元文化教育”必将提上中国教育的议事日程。中国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中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不应重复西方国家所走过的弯路, 四、我国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具体建议。1、我国民族教育对内必须确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多元文化教育的开展,需要政府给予行政立法和经济投入的保障和支持。我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地方政府应根据国家法律对地方民族教育给予经济支持。少数民族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要从观念上认清多元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搞多元文化教育不是强调少数民族的独立性,不是搞分裂,而是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加强民族团结,为祖国的富强统一作贡献;是为了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丰富人类文化宝库,为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一种具体体现。该观念的树立是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前提。为保证多元文化教育的质量,应设立有关的研究机构。研究机构一方面要探讨多元文化教育的规划、管理和实施,给地方政府立法和经费投入提供有力参考;一方面要担负起课程改革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等方面的任务,给学校教师有益的指导。我国的民族教育与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在发生的背景、实施的内容与方法、目标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说,我国民族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级各类现代人才。这是因为历史上少数民族遭受到本民族和汉族统治阶级的双重压迫,又多在环境险恶地带生存和发展,才使民族地区的现实要求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然而这一良好的理想愿望,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出一系列问题,例如:体制上,没有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教育理论,虽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民族小学、中学、民族师范及职业技术学校,甚至建有民族高等院校,但是,完整而科学的民族教育体系一直没有形成。长期以来,民族教育作为普通教育的一个部分,忽视了其民族性;教学上,作为民族教育最有特色的民族教学论尚属空白,科学的双语教学理论没有形成,各地的双语教学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课程设置上忽视民族传统文化建设,与内地统一要求同科同目,开展“应试”与“升学”教育。我们的民族教育在强调科学教育的同时,轻视甚至忽视了人文教育,更为严重的是以汉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束缚民族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教育上缺乏多元文化的理念。因此,在民族地区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水平,使学校教育与民族地区实际相联系,有力地推动地区文化经济发展。对少数民族而言,决不能满足在法律上已经取得的平等地位和特殊待遇,要坚决地采取开放的态度,在经济上、文化上克服不平等现象,赶上先进水平。认真实践多元文化理念才能使教育的发展既有国家的一体化又有民族的多元化,通过对汉族与少数民族同样的多元文化教育,统整国家层次的多元文化教育体系。 2、我国民族教育对外应与国际教育接轨。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化及其在民族国家教育中的作用表明,少数民族教育不能独立于国家主体民族之外,而应是国家教育中多元一体的存在形式,同样,国家多元一体教育已不再是某一主权国家内的事,而是世界多元一体教育的不同存在形式。为此,我们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东、西方民族教育对峙的局面,在多元文化教育的交流、对话中,使我国民族教育与国际民族教育接轨。在借鉴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优秀成果中扩大我国民族教育的内涵,民族教育已不再是少数民族教育的简称,而是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共同构成的国家多元一体教育。在此基础上,通过引进介绍、试点实验、创造特色等几个阶段的努力,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种典范。在比较研究中,我们要反对两种错误的观念:一种为西方自由化观念,即不顾中国国情,而试图以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取代中国民族教育;另一种为自我中心观,即不顾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趋势,拒绝接收别国的先进经验。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同时应该坚持多元文化教育的本土化。世界各国在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做法不尽一致,这主要是“本土化”的结果。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源远流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时,面对新的问题与挑战,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必须通过“中国化”、“本土化”来完成外来的多元文化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相互沟通、融合。多元文化教育的本土化有双层的涵义:一是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国的生根、成长;二是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中的“安家落户”并“反客为主”。在21世纪,谁率先完成多元文化教育的本土化进程,谁就率先完成了民族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西方多元文化教育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和复杂(种族、民族、性别、社会阶层等),而我国则集中在少数民族教育方面,本土化就是找准中国国情和民族特色的切入点,把公正、合理、科学的多元文化理念反映在民族教育的课程中。 3、开设民族文化课程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知识的熏陶。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杂处的局面越来越多,因此,与各种文化背景的人们打交道的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也是对我们生存能力的考验。要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谐相处,作为我们就需要储备多元文化知识,具备应对多元社会的能力。中小学阶段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并不是要另设一门学科,也不是将所有少数民族的文化资产纳入现有的课程,因为这将造成学校课程的壅塞,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而且也未必能真正使文化间有充分的交集或互动。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主要是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或特色融入学校现有的课程中,以反映文化多元的观点。并以全体学生(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 为对象,通过融入学校整体课程发展学生认知、技能、情意等方面的能力与态度。例如在文学课程、语言课程、历史和社会科学课程方面,可通过改革内容安排、改进教学方法等反映多元文化。藏族学校中开设的藏语文不应再是简单地翻译统编教材,而应增加藏族经典之作的内容以及现代藏族作家以藏文写作的反映藏族文化与生活的优秀作品。相应地在汉族学校的历史课中可增加少数民族历史习俗、文化传统的内容。职业学校、中专、师范学校以及专科院校等中高等教育的课程,可开设有关民族文化的专门课程,如有关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及现状的课程,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课程等等。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民族文化课程,组织学生参与有益的民族文化活动,配合民族文化课程的教学开展民族文化系列活动。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但是一言堂以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往往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民族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让他们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让学生真正了解各民族文化的目的,比如开展“民族文化周”系列活动、举办“民俗风情摄影比赛”“、《家乡新貌》写作比赛”等活动。总之,这些活动的举办无疑将学生们课堂上学到的民族知识搬到了现实中,使他们在骄傲的向其他民族同学展示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一边也在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总之,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们更加热爱本民族文化,而且对其他民族文化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不仅增进了各民族同学的相互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异文化群体间的相互适应能力。 4、广大教师应不断加强多元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教师的价值观和对问题的看法渗透到他所教的课程和师生交往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知和接受信息,形成对各种事物的态度。因而教师要提高自己对少数民族教育的认识,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促使不同民族学生不仅在自己的社会文化中获得成功,也能够在社会的主流文化中获得成功。以上所说都是针对如何培养学生适应多元文化社会能力而言的,但是,培养学生这一能力仅凭民族文化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那么,全球化视野下的我们在平日的工作生活中是否以积极正确的心态面对异文化的族群或个体(异文化的同事或学生)呢?答案并不是乐观的。由于对民族文化知识了解的局限性,教师在应对异文化的族群或个体方面也存在着不理解和不客观的现象,这既不利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也不利于培养学生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能力。

怎样更好地在中国开展多元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