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2024-05-08 01:32

1. “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

“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2. 知行合一的真实含义详细解释?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扩展资料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王阳明这样用意念代替“行”合理的方面,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也叫“知行合一”。所以,对“知行合一”应该全面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评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知行合一

3. 知行合一是什么意义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行合一注意:
古人之所以既说知又说行,只是因为世间有一种人,糊里糊涂,随性做事,不懂得思考,只是盲目妄为,所以一定要告诉他知的道理,他才能够行得正确;天下间还有一种人,只知道凭空思索,却不去实践,只是主观揣度,所以一定要告诉他行的道理,才能够知得正确。这是古人不得已,为了补偏救弊才这么说的。若是领会了其中深义,一句话就能讲明白了。

知行合一是什么意义

4. 知行合一的意思是什么?是谁提出来的?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因他曾在余姚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后世现在一般都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王阳明生于明朝中叶,此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阳明子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乃发明“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阳明子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5. 知行合一的意思是什么?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就是思想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统一,追求事业完美无缺。“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简单通俗理解即为德兼备,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知行合一”出自:明朝思想家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寓意思想与行动的高度统一。
“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白话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扩展资料知行合一提出背景:
王阳明在贵阳北部修文县县城龙场镇龙场悟道之后 , 非常深切地了解到了生命的真相,是一种苦思后的彻悟。王阳明认为心灵态度决定行为方式、世界观点,例如《列子》故事之“疑邻窃斧”。从此与朱熹学说分道扬镳,建立了心学体系大成的开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
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纠朱学之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意思是什么?

6. 知行合一具体是指什么

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

7. 知行合一的含义是什么?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就是思想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统一,追求事业完美无缺。“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简单通俗理解即为德兼备,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知行合一”出自:明朝思想家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寓意思想与行动的高度统一。
“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白话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扩展资料知行合一提出背景:
王阳明在贵阳北部修文县县城龙场镇龙场悟道之后 , 非常深切地了解到了生命的真相,是一种苦思后的彻悟。王阳明认为心灵态度决定行为方式、世界观点,例如《列子》故事之“疑邻窃斧”。从此与朱熹学说分道扬镳,建立了心学体系大成的开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
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纠朱学之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含义是什么?

8. 知行合一的意思是什么?

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扩展资料出处:明·王守仁《传习录》上卷:“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
举例:熊召政《张居正》第一卷第19回:“若我俩联合起来,才叫知行合一。”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造句:
1、做人要内外一如,处事要知行合一;说话要言行一致,行为要表里如一;做人要前后一致,做事要老少无欺。
2、知行合一是解决这个世界上难题的唯一办法。
3、道家说变通,佛家说自然,心学说知行合一,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应用。牛人之所以很少,空想家之所以很多的原因也在于应用。拿到了钥匙,想用却不会使用才是最要命的。
4、展望未来,网中网软件将秉承知行合一、合作共赢的精神,在实现企业由软件服务向教育服务转型的同时,通过与大财经领域更多优秀企业的合。
5、但是能够提出知行合一这种观点,说明聂心并非腐儒。
6、美好的氛围取决于每个人的嘉言懿行,重在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