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是什么意思

2024-05-17 13:21

1. 天地不仁是什么意思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原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注解——天地不仁:天地不仁爱。 以万物为刍狗:此句有两种解说。一说,天地视万物,如刍草狗畜。另一说,“刍狗”是古代祭祀时使用所用茅草扎成的狗,祭后则弃去。《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二说不同,然皆以喻卿大夫和人民为轻贱。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扩展资料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还是干天的事,地还是干地的事,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天地最是自然不过的。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天地之间找不到仁了,是因为万物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形如躯壳。圣人找不到仁,是因为百姓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但天地是无所谓自私的,对待万事万物都一样。
参考资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百度百科

天地不仁是什么意思

2. 天地不仁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五章。按照常规直译,一定有很多人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老天不仁慈,把万物当做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贡品。然而如果阅读原文则会发现,这么理解是与老子所要表达的原意背道而驰的。老子说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天地公平正义,所以将万事万物都一视同仁(看作贡品)。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么说的吧。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如果时断章取义的将第一句话理解为老天爷不仁慈的话,那么第二句话就难以理解了。难道要说圣人也不仁慈,把百姓当做贡品吗?这么来看在第一种理解上是绝对有着很大的问题的。

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做祭祀用的牲畜,因为在古代牛羊猪之类的大牲畜都是十分昂贵的,尤其牛在古代还是劳动力,因此只能以小物件作为祭品供奉。刍狗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十分重视,碰都不能随意碰,但是等到祭祀结束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这句话的意义是说,天地十分公正,因此把万事万物都一视同仁(看作祭品),而圣人也十分公正,对百姓也一视同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如果想要正确理解这句话,那么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老子自己的政治观念。老子一生生活在春秋时期,社会动乱,此时正值三代刚刚结束之时,老子作为一个学者,自然会对三代历史做出考证,向往三代的老子则十分推崇天下大公的社会模式。而阶级观念也恰恰是从春秋时期开始越来越明显,因此老子说这句话其实是在盛赞不分尊卑等级的社会。
而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看到这句话时,就有了第一种的错误理解呢?

这是因为我们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仁”这一概念有了固化的思维定式。在孔子眼中,“仁”就是大仁大德,“仁”即公平正义,而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了数千年之久的我们,虽然已经步入现代文明社会,但是老祖宗的思想却已经成为了固化之物,很显然,在老前辈老子眼中的“仁”的意义则更为丰富,这里的“不仁”并非是说大恶,而恰恰是与之相反的大公。
综上所述,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定要回到原句,回到老子的时代,回到老子的思维,那么你就能更加透彻的体悟到老子宣扬的公正社会。
天地大公无私,所以对待万事万物都一视同仁。这便是这句话的真正内涵。

3. 天地不仁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储么报酬。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 
  
   问题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意思]  庄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庄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是说天地无私,在天地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当台风一刮,既要刮到我的家,也要刮到你的家。它要到那最豪华的富人家里去一趟,也要到那乞丐家里逛一圈。它要刮到皇帝家里,也要刮到阿猫阿狗的家。还要刮到那小小蚂蚁的穴里。 
  天地不仁,就是天地的大仁之处。很多人听到这里就又不明白了。怎么不仁,反而就是大仁了?是的,正因为不仁,看待万物都是如一,所以才是真正的平等、公正,所以才是真正的大仁。 
  理解了大仁不仁,也就理解了齐物论里的如下的这么一段话了。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真正的大道是不可命名的,最了不起的辩说是不必言的,真正的大仁看上去象不仁,最廉洁的人不谦让,最勇敢的人不轻易挑逗冒犯别人。 
  这就是庄子的言说,他的话看上去很不对,仔细想想又很对。他的文章也是这样,看上去很没道理,也无结构逻辑可讲。其实是最有道理,最讲逻辑与结构。 
  老子《道德经》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话――一般人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或者故意曲解来作幽默用的。老子“刍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相当于后世在拜拜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丢到垃圾堆里去了。 
  儒家常说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了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人帮助了人,都往往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于是老子说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万物,他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他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所以真正要成为圣人,就要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人之所以对万物差,是因为人的主观,人的自私的观念。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问题三: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 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刍狗”意思是草扎的狗。全句意思是说: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问题四: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啊?  出自于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氵屈,动而便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章旨: 
  本章是承上章对“道冲”作进一步论述。此处由“天道”推论“人道”,由“自然”推论“社会”,核心思想是阐述清静无为的好处。 
  本章用具本比喻说明如何认识自然和正确对待自然,论述天地本属自然,社会要顺乎自然,保持虚静,比喻鲜明生动。 
  注释: 
  刍(chú)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正如元代吴澄所说:“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犹橐龠(tuó yuè):犹,比喻词,“如同”、“好像”的意思;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氵屈(gǔ):竭尽,穷尽。 
  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数:通“速”,是加储的意思。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守中:守住虚静。 
  译文: 
  天地不存在仁爱之心,它将万物看作草扎的狗;圣人也不存在仁爱之心,他将百姓看作草扎的狗。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其中空虚而不穷尽,愈鼓动风就愈多生出。增广见识会加速困穷,不如何持内心的清静。 
  
   问题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我记得《诛仙》里也有这么句话是张小凡说的吧 
  个人理解大概 意思就是:天地是永远恒久的,在天地的眼中一切都如同一条狗,各自为了活着而活着,苟延喘息,谁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自生自灭,路有很多条,但是决定总是自己做的,其实一切并不是上天的造化而是自己的选择 
  
   问题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意思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自古以来,很多人都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和曲解。这里的“刍狗” ,本意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牺牲(因为用不起猪偿牛、羊等大的牺牲)。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天地生了万物,它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它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更没有想从万物那里取回什么报酬。而人之所以对万物差,甚至人帮助了人,往往都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是因为人的自私的观念使然。所以,老子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这是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 
  
   问题七: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道无情,才可公正,才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说。 还有这样一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问题八:小说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萧鼎著名小说《诛仙》中的中心思想,就是道德经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这本小说里的解释是,天与地是没有感情的,不会理会人间的恩怨情仇,把人间万物都当做草做的狗而已!

天地不仁是什么意思?

4. 天地不仁是什么意思

你这断章怎么理解呀,要结合全章来理解:
首先咱们要知道,人属于天地,就必定要顺应天地运行规则.天地运行规则相对于人肯定是正确的.下面再来看解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两句要连在一起理解.  
要做圣人就要效法天地,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圣人就应当以百姓为刍狗,才能顺应天地规则.刍狗不是褒义也不是贬义,它指代没有自我思想.就是佛家说的自性.万物相对天地是没有自性的.百姓相对圣人也应当没有自性.
 这里就是讲治国之道,具体怎么让百姓为刍狗,道德经另外的章节也和这句相互呼应: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天地的运行规则,和拉风箱的道理是一样的,这里用比喻来解释上一句.

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你不动风箱,就没有风,你拉动风箱,就有风出来了. 虚即是空,屈 指手臂弯曲,拉风箱手臂要弯曲的,不屈就是没有拉动风箱. 
这里用动静结合来比喻天地运行之道,圣人治国之道. 圣人治国就要达到拉风箱一样的效果, 圣人一动百姓都动,圣人喊停,百姓都停,这就是治国之道.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承上句的, 天地规则用语言很难讲清楚,还不如少说,自己悟去吧.这里的中是相对上句的多.

5. 天地不仁是啥意思?

意思: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出自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第五章(老子 春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天地不仁是啥意思?

6. 天地不仁是什么意思?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

出自战国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看作草和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静止的时候,它只是一个空虚的世界,一旦运动起来,就会运转不息,永远不会枯竭。政令多反而会行不通,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扩展资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的用处在于,让人们去寻找天地的规律,为我所用,让自己在世间万物中更有竞争优势,脱颖而出,成为主宰者,成功者。老子认识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并给人们开出药方:道法自然。
所谓道法自然,就是世间的事物都要遵循一种规律,这种规律就是模仿自然,自然是什么,自然就是事情的本来面目。
一千多年以后,西方的达尔文通过研究动植物,得出一个结论:世间的万物都存在竞争关系,胜利者淘汰失败者。相对的,人类社会也是一样,在力量、智商等的竞争中,优胜者成王成侯,失败者成为贱民,吃不饱穿不暖,还有服不完的徭役。

7. 天地不仁是什么意思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

出自战国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看作草和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静止的时候,它只是一个空虚的世界,一旦运动起来,就会运转不息,永远不会枯竭。政令多反而会行不通,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扩展资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的用处在于,让人们去寻找天地的规律,为我所用,让自己在世间万物中更有竞争优势,脱颖而出,成为主宰者,成功者。老子认识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并给人们开出药方:道法自然。
所谓道法自然,就是世间的事物都要遵循一种规律,这种规律就是模仿自然,自然是什么,自然就是事情的本来面目。
一千多年以后,西方的达尔文通过研究动植物,得出一个结论:世间的万物都存在竞争关系,胜利者淘汰失败者。相对的,人类社会也是一样,在力量、智商等的竞争中,优胜者成王成侯,失败者成为贱民,吃不饱穿不暖,还有服不完的徭役。

天地不仁是什么意思

8. 天地不仁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道德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影响中国人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具著。
“刍狗”,就是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用草扎成的狗。狗在古代,是普通人家用来祭祀时用的牲畜,因为牛、猪、羊等大牲畜成本比较高,一般人家用不起,所以就用相对廉价的狗做祭品。后来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人们就不用真狗了,而换成这种用草扎成的“刍狗”。虽然是草扎成的,但人们依然把它视为神圣之物,即使在祭祀完毕,也会小心翼翼的把它放在无人践踏的地方,任其自然生灭。

再说一下“不仁”,这里并不是说不仁道,不仁义。在老子看来,“不仁”才是真正的“仁”,才是真正的“道”。他是针对孔子提倡的“仁”来说的,孔子既然树立了一个“仁”的概念,那肯定就会有“不仁”,认为这个人“仁”,就可能认为另外一个人“不仁”。对人类“仁”,对动物、自然万物可能就“不仁”。
所以老子才提出一个“不仁”的概念,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无所偏爱,没有对谁“仁”或者“不仁”,一切都顺其自然。无论对什么人和事,都不加干涉,不给你加上什么“仁”还是“不仁”的标签,也不给你讲什么“仁”的道理,非得让人家行“仁道”,什么都不管,任由你自生自灭,这个“不仁”就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体现。

接下来再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天地对待万物都和对待那个草扎的狗一样,不会干涉,没有偏好,都是任其自然生化。天地不会说对谁特别好,也不会说对谁特别差。它既滋养了万物,也带来了火山、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天地不是动物而生长的草,但动物却可以吃草;天地不是为人造的动物,但人却吃动物;同样天地也不是为老虎生的人,但老虎却能吃人。天地无所作为,一切顺其自然,没有偏爱于任何一物,但万物却各自有它的用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现在的话叫自然生态系统。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天地没有“仁”与“不仁”之说,没有偏私,对待万物都和对待刍狗一样 ,一切任其自然,这就是老子所讲的“道”。这句话其实是引子,想表达的是下面一句,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世间的圣人,应该效法天地,对待百姓就像对待同胞手足一样,无所偏爱,任其自然,这才是圣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