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

2024-05-12 12:51

1. 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

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湖泊水位下降甚至干枯,水土流失严重,致使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其中自然原因就是三江源地区的气候干旱,容易造成沙漠化;人为因素是人类为了一己私利而过度放牧、滥采乱挖、滥砍乱伐,使得植被减少,加快了沙漠化的进程,水土流失严重,使环境恶化,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依据题意.
  故选:C.

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

2. 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专题调研活动中了解到,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建设四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已得到初步改善。     通过近年来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的实施,三江源地区天然草场的压力已得到有效减轻,草场植被覆盖率和草地生产能力开始恢复和提高,草地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2006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区内的鲜草产量为每公顷5518公斤,与非项目区每公顷4236公斤的鲜草产量相比,每公顷多产1200余公斤。此外,三江源地区围栏禁牧草场内草地植被覆盖率已达90.4%,比围栏外81.25%的覆盖率增加了9.15个百分点。  “通过封山育林、黑土滩治理、鼠害防治等项目建设的整体推进,三江源林草植被水源涵养能力也在逐步增强,草原鼠害得到了有效控制。”杜鹰表示,在高原上进行如此大规模、宽领域、多项目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在我国历史上还前所未有,正是通过生态监测、技术培训等项目的实施,为这一庞大的生态工程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保障。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将继续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不断研究、推广各种行之有效的生态治理措施和治理模式,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及澜沧江的源头,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我国于2003年开始开展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建设,旨在缓解三江源地区生态不断恶化的趋势,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3. 三江源生态环境问题

 三江源生态环境问题
                    三江源生态环境问题。相信大家对三江源并不陌生,三江源是一个非常优美的风景地区,但三江源的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三江源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内容。
  三江源生态环境问题1  位于我国“三江源”地区的青海省,生态环境正在不断地恶化,缺水、大气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三大问题日益突出,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任重而道远。
  据青海省环保局宣传中心介绍,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是威胁三江源生态的首要问题。 作为“中华水塔”的青海而今已面临“干渴”的局面,近年来,江河源头地区河流径流量普遍减少,江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下降。鄂陵湖出水口去年出现了历史上首次长时间断流,龙羊峡水电站今年因缺水而发电不足,青海湖入湖水量日渐减少。
    
  目前,青海省一半以上的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和缺水区,东部农业区出现缺水的频率达到55%以上。到2010年预计青海省缺水将达5.4亿立方米。江河源地区的缺水问题直接威胁着长江、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安全。
  其次,高污染行业导致大气污染严重。近年来,青海省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火力发电、铅、锌、水泥等重要工业原材料和能源生产量持续增长,污染治理跟不上基本建设发展的速度,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呈增长态势。
  此外,青海省境内的'生态环境正不断遭到破坏,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根据青海省环保部门按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的评定,目前,青海省内生态环境质量一般的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1.1%、质量较差的占45.9%、质量差的占13%。江河源的大部分地区退化草场已达到可利用面积的40%以上。一些珍稀物种如雪豹、藏野牛、白马鸡、普氏原羚等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三江源生态环境问题2   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1)生态意义: 
  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2)生态环境问题: 
  ①由于全球气温变暖,冰川逐年萎缩,导致湖泊湿地面积逐渐缩小甚至干涸。
  ②由于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漠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3)保护措施: 
  ①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②采用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
  三江源生态环境问题3   三江源源头及介绍 
  三江源区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独特多姿。这里有辽阔的草原、奔腾不息的江河、茂密的原始森林、高耸入云的冰峰雪山、满山遍野的野生动物、佛教寺庙、古代文化的历史遗迹,藏民族风情以及乡土习俗相互融合、相映生辉,构成世界独一无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保护和建设好三江源生态环境,不但对我国的水源保护以及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对青藏高原乃至整个相关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兴旺发达也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为孕育中华民族、中南半岛悠久文明历史的世界著名江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国外称湄公河)的源头汇水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行政区域涉及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为30.25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3%,占16县1乡总面积的97%。现有人口55.6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0%以上,其他还有汉、回、撒拉、蒙古等民族。
    
  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高海拔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雪山:
  面积:黄河源区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6%
  长度:省内全长1959公里,占干流全长5464公里的36%
  水量:主要支流有多曲、热曲等,年平均径流量232亿立方米,占整个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的49%,占三江源区总径流量的42%
  长江源,即长江的源头,是一处神灵之所,神性,圣洁,孕育了华夏的文明。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环抱于号称“亚洲屋脊”的昆仑山脉和青海、西藏交界处的唐古拉山脉两大山脉之间。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很少有人触及,是科学家、探险者和环保爱好者所神往的地方,景观十分壮丽,雪山冰峰,无垠的草地,蓝天白云倒映在河水中,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长江源头被国家列为自然保护区。
  长江全长6380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它的源头是位于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脉的主峰各拉丹东大冰峰。
  澜沧江源于果宗木查雪山:
  面积:澜沧江源区面积3.7万平方公里,占10%
  长度:在三江源区内长448公里,占干流全长4600公里的10%,占国境内干流全长2130公里的21%
  水量:年平均径流量107亿立方米,占境内整个流域水资源总量的15%,占三江源区总径流量的22%。
  三江源内雪山、冰川约2400平方公里,冰川资源蕴藏量达2000亿立方米,现代冰川均属大陆性山地冰川。

三江源生态环境问题

4. 如何改善三江源脆弱的生态环境?

“强化生态保护和建设”,首先要强化保护意识。要把保护生态作为我们的重要责任,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工程,坚决制止污染企业向藏区转移,让世界屋脊成为世人向往的永恒“净土”。还要强化发展意识,要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的理念,积极推进生态立省战略,大力开发生态经济,发展生态文化,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努力推动生态产业上规模、上水平。清醒认识三江源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现状,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走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路子。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保护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力量是当地广大牧民群众。当地牧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将决定他们的行为,要广泛深入宣传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危害性和改善生态环境对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宣传使广大牧民群众认清目前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所面临的窘境,从而增强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重点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三江源区水土流失有其自身特点,在大面积的风蚀、水蚀、沙化和冻蚀的同时,一些城镇和居民区山洪和泥石流较为严重,曾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在城镇和居民区周边地区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治沟工程和治坡工程相结合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十分必要。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使流域水保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村镇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基本遏止洪灾的发生,使当地群众生产条件、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以法律为保障,强化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进一步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和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禁止滥砍滥伐、乱开乱挖、超载过牧。加大对源区各县水保水资源工作人员进行水保水资源的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培训力度,使这些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法律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以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不断完善地方性水保水资源的法规体系建设,加强源区水土保持监督和水资源保护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管理,强化依法服务、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职能,坚持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和水资源项目论证制度,切实防止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加大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督促建设单位切实做好水土保持和水资源工程的安全施工,及时消除拦渣坝、拦渣库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项目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生态的自然修复与人工辅助相结合。三江源众多的生态系统,其重要性和复杂性目前还未能被我们全部认识和掌握。三江源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难以恢复的原生态决定了三江源生态恢复必须按照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治理为辅的原则进行。在大区域要加强封育管护,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以生态修复为主,采取封禁管护、围栏封育、划区轮牧、退耕还林(草)等生态修复措施,对于局部地区的疏林地、轻度退化草地、黑土滩和撂荒地,要分类调查研究,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采取灌溉、涵养水源、人工种草、种树等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加速生态自我修复的进程。

  加强水资源监测与保护,保证水量充沛水质良好。利用现有的水文站,与三江源生态保护与治理工程紧密结合,以小流域监测为主,监测方法以巡测为主,不断加强水资源监测,对水资源进行客观、科学、系统评价和实用性评价,为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加强“三江源”水功能区管理。严格按照各自的功能要求划分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明确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建设的重点和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环境监测,通过监测成果分析,得出科学数据,以便指导和完善水土保持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正确实施,使投资效益最大化。建立三江源区建设和监管的有效机制,建立三江源地区草原、水资源、森林生态补偿制度,从政策、资金、管理职能、政府考核指标等方面完善三江源区水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有效机制。

5. 三江源地区有什么生态系统?

三江源
地区具有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为中亚高原高寒环境和世界
高寒草原
的典型代表。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甸、草原、沼泽及
水生植被
、垫状植被和稀疏植被等9个植被型,可分为14个群系纲、50个群系。

三江源地区有什么生态系统?

6. 三江源生态保护初现成效了吗?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实施5年来,国家在这一地区投入的资金累计超过100亿元。目前,当地生态正稳步恢复,保护成效初显。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及水源涵养地。20世纪末,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致当地生态逐步退化。2005年,我国启动为期9年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76.5亿元,初步遏制了这一地区的生态退化趋势。2014年1月,投入更高、标准更严格的二期工程接续启动,生态恢复治理面积达到39.5万平方公里。

截至目前,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累计投入已达104.11亿元。据最新遥感监测结果显示,二期工程实施至今,当地沙化土地植被盖度由33.36%提高到近40%,湿地植被盖度增长超4%,草地植被覆盖度达到74%,产草量达3082千克每公顷,乔木、灌木林的郁闭度及蓄积量均呈增长态势。青海省发改委副主任李晓南介绍,目前三江源地区各生态系统正稳步恢复,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明显提升。随着生态环境向好,当地生物多样性也逐年增加,一度踪迹难觅的雪豹、欧亚水獭等珍稀野生动物近年开始在当地频频现身。来源:新华网

7. 三江源的环境变迁

1979年我国正式确认沱沱河上游姜根迪如冰川为长江正源,首次向全球发布了1976年长江科考队摄影家茹遂初先生拍摄的姜根迪如冰川照片2010年3月12日曲向东和“2度计划”摄制组考察队20人,再探长江源,成功拍摄长江正源姜根迪如冰川现貌图片。冰川的萎缩震惊世界!2009年12月18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使多年来一直存在在某些国家和某些专业领域的话题,瞬间成为全球话题和倍受争议的话题。气候变化的真相究竟如何?眼见的是否为实?耳听的是否就虚?中国政府的态度该如何解读?由此而引发的政治经济环境将如何变化?作为一个中国人有没有机会置身事外?我们到底该如何反应,该做些什么?从他们现场发布的图片来看,三十多年沧桑变化,黄河正源的星宿海已经名不符实,过去星罗棋布的美丽的湖泊风景,已经变成干涸的湖底、荒芜的戈壁;而在长江正源的姜根迪如冰川,则明显可以看到大片的冰川退缩融化。看了这两张图片,也不禁让人联想起正在发生的西南地区干旱。这一切到底是因为什么?全球气候变暖是否是导致这些现象的直接原因?人类的生活生产是否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与会的学者、专家与“2度计划三江源考察队”的曲向东、王海荣从这些话题引发了更加深入的探讨,甚至不乏激烈的争论。

三江源的环境变迁

8. 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

请注意题目问的是生态脆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首先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称,但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反常影响干旱加剧,再加上当地生态系统属于高原生态系统极易受外来因素干扰,再有就是游牧活动及道路建设和矿藏开发都对其有影响。不过既然是主要原因那就只能说是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环境恶劣,生态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