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可支配收入公式

2024-05-18 07:47

1. 个人可支配收入公式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纳税支出后的余额。个人可支配收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用于个人消费支出的收入;2、个人储蓄,包括储蓄存款和现金;3、其它可支配收入,如各种债券、股票、应收应付款、个人保值商品等。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个人收入的多少和有关的纳税政策及税率的高低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一)工资、薪金所得;(二)劳务报酬所得;(三)稿酬所得;(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五)经营所得;(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七)财产租赁所得;(八)财产转让所得;(九)偶然所得。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以下称综合所得),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非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项计算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取得前款第五项至第九项所得,依照本法规定分别计算个人所得税。

个人可支配收入公式

2. 个人可支配收入公式

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在现实生活中,它经常被用来指人均可支配收入。严格来说,这种用法不够准确。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支配收入。 它包括现金收入和实物收入。按照收入来源,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和转移性净收入四项。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2019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2021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2元,比2020年名义增长12.6%。拓展资料:一、居民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支出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经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生活水平的变化。 居民可支配收入大致可以理解为家庭部门的平均可支配总收入。由于不包括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远低于公民可支配收入总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部门可支配总收入除以常住人口)也远小于人均可支配总收入(可支配总收入除以常住人口)。 2016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超过同期6.9%的GDP增速。 2015年2月26日,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167元。 二、工资性收入是指职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一切劳动报酬和各种福利,包括在单位或个人就业、从事各种自由职业、兼职和零星劳动获得的一切劳动报酬和福利。 三、经营净收入是指家庭或家庭成员从生产经营活动中获得的净收入。是指从全部营业收入中扣除营业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后的净收入。 计算公式为:营业收入净额=营业收入-营业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 财产性净收入,是指家庭或家庭成员将其金融资产、住房等非金融资产和自然资源移交给其他事业单位、家庭或个人取得的收益,扣除相关费用后的净收入。四、财产净收入包括利息净收入、股息收入、储蓄保险净收入、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租金净收入、房屋租赁净收入、其他资产租赁净收入和自有房屋折算租金净收入等。财产净收入不包括资产所有权转移的溢价收入。净转移收入的计算公式为:净转移收入=转移收入-转移支出 转移收入是指国家、单位和社会组织向家庭定期进行的各类转移支付以及家庭之间的定期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或抚恤金、社会救济和补贴、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资金、定期捐赠和补偿、医疗费用报销、户间赡养收入、非居民家庭成员返还收入等。

3. 个人可支配收入公式

人均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转移性净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包含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和转移性净收入四项:1、工资性收入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和各种福利;2、经营性净收入指住户或住户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净收入;3、财产性净收入指住户或住户成员将其所拥有的金融资产、住房等非金融资产和自然资源交由其他机构单位、住户或个人支配而获得的回报并扣除相关的费用之后得到的净收入;4、转移性净收入指住户或住户成员将其所拥有的金融资产、住房等非金融资产和自然资源交由其他机构单位、住户或个人支配而获得的回报并扣除相关的费用之后得到的净收入。财产净收入不包括转让资产所有权的溢价所得。【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一条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第二条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一)工资、薪金所得;(二)劳务报酬所得;(三)稿酬所得;(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五)经营所得;(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七)财产租赁所得;(八)财产转让所得;(九)偶然所得。第三条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一)综合所得,适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税率表附后);(二)经营所得,适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税率表附后);(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

个人可支配收入公式

4. 可支配收入计算公式是什么?

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
其中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包括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如利息红利房租收入等)、转移性收入(如养老金、离退休金、社会救济收入等)。

扩展资料
可支配收入具体构成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家庭总收入包括所有家庭成员在调查期得到的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总和,不包括出售财物和借贷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通过居民家庭日常获得的总收入计算得来的。居民家庭总收入中包括个人所得税、公积金、养老基金、医疗基金、失业基金等,这些属于国家先发后征或居民家庭成员必须缴纳的刚性支出,因此这部分名义收入(居民不可自由支配的)必须予以扣除,余下的即为居民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5. 可支配收入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
其中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包括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如利息红利房租收入等)、转移性收入(如养老金、离退休金、社会救济收入等)。

它等于GNP减去所有税收、企业储蓄和折旧,加上支出和其他的转移支付,还有政府利息支付。就是拿到手的收入。即工资收入中扣除掉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等剩下的那部分。扣除它们后所剩下的钱是可以随意支配的。

可支配收入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6.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计算方法


7. 可支配收入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可支配收入的计算公式:可支配收入=居民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 
精确地说,它等于GNP减去所有税收、企业储蓄和折旧,加上支出和其他的转移支付,还有政府利息支付。就是拿到手的收入。即工资收入中扣除掉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等剩下的那部分。扣除它们后所剩下的钱是可以随意支配的。

扩展资料
可支配收入是一个人、住户或家庭可以花销或储蓄的税后总收入。消费者的收支模式是很有价值的人口统计因素,虽然它与人均GDP、人均收入、消费物价指数、经济周期等概念混杂一起而难于准确计算,但它对消费力或购买力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
基于城乡居民收入抽样调查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统计数据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重要的基础数据之一,它不仅是衡量国家和各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基本指标,而且在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实证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支配收入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8. 可支配收入怎么计算

可支配收入的计算方式: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
可支配收入为居民家庭获得并且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包括家庭成员所从事主要职业的工资以及从事第二职业、其他兼职和偶尔劳动得到的劳动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通过居民家庭日常获得的总收入计算得来的。居民家庭总收入中包括个人所得税、公积金、养老基金、医疗基金、失业基金等,这些属于国家先发后征或居民家庭成员必须缴纳的刚性支出,因此这部分名义收入(居民不可自由支配的)必须予以扣除,余下的即为居民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可支配收入的意义
可支配收入是一个人、住户或家庭可以花销或储蓄的税后总收入。消费者的收支模式是很有价值的人口统计因素,虽然它与人均GDP、人均收入、消费物价指数、经济周期等概念混杂一起而难于准确计算,但它对消费力或购买力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
基于城乡居民收入抽样调查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统计数据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重要的基础数据之一,它不仅是衡量国家和各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基本指标,而且在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实证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也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