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防范中小学“校园暴力”?

2024-05-06 09:40

1. 怎么防范中小学“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严重地危害了中小学生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学校、家长、公安、社区等部门联手防范、综合整治。



近年来,社会转型与变迁、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都给中小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中小学校不断出现各种令人触目惊心的暴力事件。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是社会每个人的职责。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要消除校园暴力,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多读书,要让学生在读书中更多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学校要善于打造出自己的书香特色,要能切实针对青少年的喜好和身心发展规律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内容,使他们借助作品来了解社会,了解人生。要让所有的学生在读书中既养成理性思辨的能力,又生成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之情。



建立校园暴力危机管理机制。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建立校园暴力的危机管理机制,包括防范、预测、化解、度过、摆脱等几个阶段。其中,就防范而言,每个学校都应该为所有的学生建立安全档案,包括他是否有前科,是否有过暴力倾向,家庭状况如何等,做到心中有数。学校和老师应该以满腔的热情帮助问题学生,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更应该成为学生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
加强心理教育。学生处于青春期,是身体与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孩子们身体发育迅速,出现第二性征及性成熟,伴随着生理上显著的变化,心理上、行为上要求独立。而现实中,他们脱离不了对成人的依赖,这种成人感的产生与半成人的矛盾困扰着每个青少年,往往造成行为的独立性与不成熟性的矛盾。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每一所学校配备心理教师,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和道德干预机制,预防因为心理疾病引发的过激事件发生。





强化普法教育,让学生知法懂法。青少年从本性上看,始终是存在着对法律的畏惧心理,他们所以敢实施暴力,多数情况下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违法犯罪,而是把它看成一种个体间的普通纠纷。因此,要防范校园暴力,就必须强化社会治安,要让每个青少年都知晓哪些行为是属于违法犯罪的,要让学生对法律心怀敬畏。
净化社会环境。虽然我国有关青少年问题的法律禁止孩子接触暴力、色情文化,但实际上没有可操作的限制性规定。在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小报小刊、电子游戏中,青少年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暴力、色情场面。预防校园暴力,必须尽快遏止通过网吧传播的暴力、色情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给孩子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让学生知法懂法,还要灌输爱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校园暴力。

怎么防范中小学“校园暴力”?

2. 浅谈学生如何预防校园暴力

第一, 在威胁与暴力来临之际,首先告诉自己不要害怕.要相信邪不压正,终归大多数的同学与老师,以及社会上一切正义的力量都是自己的坚强后盾,会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一方,千万不要轻易向恶势力低头.而一旦内心笃定,就会散发出一种强大的威慑力,让坏人不敢冒然攻击. 
第二, 大声地提醒对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纪律严厉的制裁,会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同时迅速找到电话准备报警,或者大声呼喊求救. 
第三, 如果受到伤害,一定要及时向老师、警察申诉报案.不要让不法分子留下“这个小孩好欺负”的印象,如果一味纵容他们,最终只会导致自己频频受害,陷入可怕的梦魇之中.

3. 如何防范校园学生之间暴力发生

校园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而预防和减少校园的发生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都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校园事件的发生,共同为广大中小学生创建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一).国家的职责作为国家的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尽快制订出保障校园安全的法律法规,为打击和遏制校园伤害案件的发生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各级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大中小学校安全事故(特别的事件)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完善校园安全的监督管理责任机制,为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保驾护航。此外,国家应尽快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因“留守儿童”衍生出来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安全问题。    (二).学校的工作1.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校学生的必修课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完善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现代教师要有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切实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各级各类的中小学校都要摒弃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学成绩,轻视德育工作的育人理念。要把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求知的育人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要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尽量排除任何诱发、增强及扩大青少年倾向的学校社会环境;要训练学生应对学习生活中各种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指导学生建立和谐、友好、可信赖的人际交往关系;教师及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引发事件的苗头,并对有明显倾向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从而使事件能够被及时消灭在萌芽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2.健全校园事件(安全事故)的预防、监督、管理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小学校的大多数事件是可以避免的,关键在于学校能否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预防、监督和责任机制。每一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善于发现和化解有可能引发事件的矛盾和问题。一旦发现学生有打架斗殴的苗头或倾向,除了要做好必要的心理疏导外,还要用法律、道德、纪律、规章等去约束学生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防止校园事件的发生。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尝试与所有的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签订安全责任书,使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做到防治,防患于未然。3.教师要避免发生体罚或伤害学生等现象的发生。 教师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的是一项光荣而又神圣的职业。中小学校应抓紧师德师风建设,认真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充分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所有教师都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质,改进教育方法。要尽量避免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不能体罚学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师生间矛盾的激化或伤害事件的发生。(三).家庭环境1.转变教育观念,远离家庭。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家庭具有教育子女的职能。家庭教育对子女思想品质、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按照我国《婚姻法》的规定,“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既是父母的权利,又是父母的义务,并且设定禁止家庭,禁止家庭成员的虐待、遗弃等条款,严格禁止亲权的滥用[5]。一方面,夫妻双方应避免因家庭琐事引发家庭,使子女受到影响或伤害;另一方面,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要避免“棒子头上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现象的发生。目前,有许多未成年子女情感发育严重不足,身上普遍出现了冷漠、孤僻、暴燥等情感特征,这与子女在家庭受到伤害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2.转变人才观,把子女当人看。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许多家庭把智育作为压倒一切的教育活动。总希望自己的子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若孩子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或做错了事都会成为被斥责、遭惩罚(或体罚)的导火线。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长此以往,就会使孩子生活在压抑和不安的状态之中。若这种情绪一旦带到学校后,很可能因为同学间产生矛盾给诱发出来,使其他同学成为被发泄的对象或事件的受害者。因此,家长要切实转变人才观,学会尊重子女,把子女实实在在地当人看,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四)社会的责任校园事件的发生,往往与社会环境、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着直接关系。一方面,社会各方面要花大力气,治理整顿不良社会风气,改善治安环境,特别是要预防发生在中小学校的抢劫、等严重案件的发生;另一方面,要限制或禁止媒介对文化的不当传播(如影片、玩具、网络游戏、口袋书等),以最大限度地净化文化场。除此之外,有关部门应尝试开通“反”,对有倾向的中小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同时对遭受过伤害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心理治疗,使之早日摆脱因事件留下的阴影。  (五)青少年学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中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而家长、老师和社会也不可能时时刻刻地呵护着我们,中小学生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中小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如遇事不要着不吭声,要及时告诉家长或着老师;身上尽量不携带太多的钱物;受到侵害时,立即采取灵活的应急措施,不对方,以减少被侵害程度,事后立即报案。2.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如交友要谨慎,少与行为不端的人,不要上网交友,更不要网恋或私自会见网友;出外办事不单独行动,要与同学结伴而行,以免发生意外。3.养成谨言慎行习惯。在学校日常生活中,不要说、伤害别人的话;在公共场合遇到可疑者时,设法避开;化妆、服饰要得体,不要过分暴露;不要贪图小便宜,不要对陌生人交付现金以及物品;与他人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尽量用和缓的语言和手段加以处理等等。

如何防范校园学生之间暴力发生

4. 学校应怎样防范校园暴力

反思二: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
专家分析,导致校园暴力日趋增多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施暴者缺少基本的罪恶感与罪责感,缺乏对行为法律后果的恐惧,从而不能控制冲动,放纵暴力行为。而造成孩子有暴力倾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当。
一般来说,如果家庭其他成员文化素质低下、道德品质败坏,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等使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都会对孩子的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喜欢通过欺凌弱小来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另外,不少家长仍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重智育轻德育,很少、甚至不愿倾听孩子的心声。由于彼此间缺少沟通、交流、理解与尊重,不少孩子将视线投向网吧等其他场所,希望在那里找到倾诉的对象,寻求解决青春期困惑的手段。然而,网吧在带给孩子们大量信息的同时,也让孩子们接触到打斗、枪战、爆炸等场面。久而久之,在孩子们的心里,容易形成一种认知上的误区,认为这些暴力都是合理的,进而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模仿。
反思三:21世纪教育目标:学习、做事、相处、做人,做人是根本
有专家研究指出,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青少年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他们的心理呈现出四个特点,首先是过渡性,从幼稚走向成熟,但是过程并不是那么容易;其次是社会性,由青少年走向青年,他们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第三是动荡性,他们的情感并不稳定,容易冲动;第四是闭锁性,他们变得不太愿意对成年人、父母、老师袒露心扉。再加上媒体和网络的外力作用,一些影视剧、网络时有暴力镜头,这些都对青少年会产生影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校园暴力的出现,说明这些施暴者不但缺乏法制观念,更缺乏道德观念,这说明家庭在承担道德底线上的作用是失败的。他认为,家庭承担着让学生基本社会化的责任,学校则承担着让学生继续社会化的责任。但在社会化过程中,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一切教育都应该以德育为先,以价值灌输为先,二十一世纪有四大教育目标:学习、做事、相处、做人,而做人是根本。
反思四:健全校园法制教育体系,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专家建议,首先,家长应当积极履行好监护责任,解决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问题,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孩子善良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培养孩子的爱心,让孩子们学会给予和奉献,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
其次,应建立健全学校的法制教育体系,通过法制课程,讲授法律常识,强化法制观念。
再次,应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减少不良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学校在思想管理上要做到旗帜鲜明。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立场是否正确,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行动走向,这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不得不谈的问题,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思想多元化的社会。学校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旗帜鲜明地反对拜金主义、极端主义和享乐主义,使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要帮助学生摆正自己的人生坐标,做一个“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的人,一个具有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人。
完善规章制度,严格校园管理。学风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的效率与质量。提高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必须切实转变学风。而转变学风的关键,在于以学校规章制度建设为本,确保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良性转变。在心理学看来,态度是指对某种对象作出的前后一致的反应,它包括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学习态度可以视为学生预先对学习中的种种情况作出的积极或消极的反应,态度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持久性。但这并不等于说态度是一成不变的,当形成态度的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态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学校有效的规章制度建设是实现学生学习态度转变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提高校园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建设文明校风。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有良好的育人环境。环境和气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中国传统教育历来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熏陶作用,“孟母教子三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提出一定的具体要求。要充分发挥专业课老师的教书育人作用,让他们的人格、修养和敬业精神影响学生。
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现在一些学校为追求升学率,放弃了很多认为不重要的科目,尤其是中小学,因法律法规不作为考试的科目,一些学校甚至于虚设的教学时间都没有安排。在现代社会,学法守法用法,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前提。学校一方面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要用身边发生的事例及时教育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学校提倡什么、鼓励什么、禁止什么、反对什么。此外,对违法犯罪的学生,不要因为害怕影响到学校的声誉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会助长其他学生的阴暗心理。
对违纪违法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处罚。处罚也是一种教育。现在一些教育家认为处罚会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不良的影响。但我们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对违法违纪者给予一定的纪律处分,可促其反省思过,吸取教训,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其他同学也会从中受益。当然,实施处罚之后,还要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教育,使受处罚者放下思想包袱,振奋精神。
建设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学校要在学生中间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让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活动占据学生的业余时间,吸引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和有益的活动上,从而减少“闲则生非”。
学校要时时与家长保持关系。家庭是学生的小校园。除了开好家长会之外,对有“苗头”或是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学校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及时引导学生,关心学生,从而学生避免极端情绪的发生。

5. 青少年如何防范校园暴力,校园暴力要承

一、青少年如何防范校园暴力
青少年防范校园暴力的措施有:
1.放学结伴而行,不走小路。
避免校园暴力的第一个方法就是惹不起我躲得起,至少要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那么放学之后要和同学们结伴而行,有校车的尽量坐校车,有家长接送的就家长接送。结伴而行也不要走小路抄近路之类的,一定要避免一些潜在的危险地带。
2.不单独和同学外出,有事尽量在班级解决。
课间或者放学,有不是很熟悉的同学找你外出的话,尽量不去,有什么事情就在教室里解决好之后再出去,毕竟社会那么乱,谁知道找你的是好人还是坏人,将可能性降低到最低,不可能在班级教室里对你怎样的。
3.穿着普通,不争强好胜。
二、校园暴力要承担的法律后果
校园暴力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包括:
1.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2.民事责任
因故意或过失侵害他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依法应负损害赔偿责任。由侵权行为引发的损害赔偿称为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旨在保护受害人的身体财产不受不法侵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有关规定,当九种人格权力遭受不法侵害时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这九种人格权是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致被害人残疾的应当赔偿被害人医疗费、伤残生活补助费至被害人死亡的应当支付丧葬费。
三、校园暴力包括哪些行为
校园暴力的行为包括:
1.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侮辱其人格等。
2.对受害者进行重复性的物理攻击。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使用管制刀具、棍棒等攻击受害者。
3.干涉受害者的个人财产、教科书、衣裳等,损坏,或通过他们嘲笑受害者。

青少年如何防范校园暴力,校园暴力要承

6. 作为学生如何防范校园暴力

乖乖,作为学生,应该多学习法律知识,用法律的坚盾保护自己,杜绝校园暴力,校园欺凌等等等等
校园暴力是一个不好的行为,如果遇见请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打电话报警
校园暴力需要得到及时的制止,当然在学校可以少说话,多做事,最好不要惹到其他人
如果校园暴力已经发生,请及时和老师家长反应,看情况是否已经构成故意伤害,如果施暴者已经年满14周岁,是可以追究责任的
法律永远公平

7. 中小学生暴力行为有什么防范对策?

2.1加强学校教育和管理


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2.2保持校园和周边环境祥和


保持校园和周边环境祥和,就会减少学生模仿学习暴力行为的机会,这是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的有效途径。


2.3强化家庭的教育职能


父母应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宁、和谐和温暖的家庭环境,尤其是在孩子面前不能动武,避免打孩子或者夫妻间相互打架,一个充满打骂声的家庭,很容易让孩子从小就接受一种极端处理问题的方式。


【为什么要适度惩罚】


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惩罚的威慑作用可以减少和抑制孩子的暴力行为。对有暴力行为的孩子惩罚方式,可以把他安置在一个单独的房间里,让他平静下来,闭门思过;可以让他把被自己损坏了的东西重新修复或者再买一个赔上;可以让暴力行为已构成违规、违纪行为的孩子熟读、背诵相关法律、规章,收集相关行为受到惩处的案例,以达到对孩子警示的目的。

中小学生暴力行为有什么防范对策?

8. 如何防范“校园暴力”

1、告诉孩子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沉着冷静。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

      2、必要时,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

      3、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对方。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